怀疑与学问课后反思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则须疑

  学贵质疑,疑则进。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有重大发明、发现的人,无不是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最终发现真理的。

  木匠的祖师鲁班出身于工匠世家,从小好学肯钻,随家人参加工程劳动,学会了各种手艺。一次他的手被草拉破流血,他很奇怪,于是细心研究,发现毛草边上有许多锯齿,由此他发明了锯。鲁班的发明离不开最初的质疑,质疑是创新发明的源泉。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曾报道:12岁的小学生聂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翅膀没有振动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书上“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定论”产生了怀疑,后经观察研究,发现了“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这一自然奥秘。这不正说明了质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吗

  有了质疑,会使我们走向成功。没有质疑,有时则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一种列队毛毛虫,它们喜欢列成队伍行走,第一只负责方向,其余的只管跟着走。当第一只绕着某一物体转圈时,其余的也跟着转,周而复始,直至活活饿死,虫子的悲剧引人深思,如果没有质疑,世界将会怎样

  “!”是拉直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不想原地踏步,那就要从现在起学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的阶梯引领我们攀上人生顶峰吧

怀疑与学问课后反思

学习贵在质疑

  “学问”,就应该多学多问,问就是要质疑,只有发现问题,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学问才能有进步,所以学习贵在质疑。

  人们将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所以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质疑就是探索知识的一种途径。基于这点,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事实的确如此:达尔文如果没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圣经》中的“神创论”提出质疑,就不会有“人猿同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不怀疑“地心说”,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可是我们的许多青年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书本上的内容是对的,凡是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对的,凡是前人说的的,就是正确的。他们过于依赖于书,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有创新。像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即使我们的质疑是错误的,不对的,那也并不是坏事。敢于质疑,就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增长知识,就必须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才能打开科学的大门。

  写议论文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讲道理,只不过将说改为写,但原则都是一样的。讲道理先要提出观点,观点要鲜明,然后就围绕你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学习贵在质疑”,然后从正面和反面进行论证,层次清晰,举例说明也比较恰当,语言较通顺,但说理欠充分。----ByYDX2004-8-2016:33:04

学贵质疑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人们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边无际,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没有对“胜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问才能使我们得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测或怀疑。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地质资料,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世事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展。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任,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创见。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当今,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板,作为我们向科学进攻的武器。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要增长知识,寻找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是打开只是大门的金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从怀疑中获得新知

  在中国,“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人尽皆知,甚至成了人们教导孩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促成质变的良好教材。北京一中学的生物老师带着孩子们做了这个实验,却发现,六十摄氏度时青蛙开始相继跳出水锅,直至六十五摄氏度,青蛙几乎全部跳出水锅。

  在知晓这则新闻以前,我与绝大多数人一样相信着,青蛙真的有那么蠢。然而实践的结果却让我们推翻了我们曾坚信的真理。这证明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用我们以往的认知与经验去推知我们的未知。这就如德国谚语所言: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错误的认知与怀疑让我们迷失,而惟有思考、真实地感受才能让我们品尝到真理的滋味,触碰到知识的果实。

  基于客观事实的思考,才会开出智慧的花朵。

  曾有一群探险北极的探险队,他们按着指南针的标向,向着北极极地进军。长途跋涉许久后,定位仪却显示他们离北极极地越来越远。探险队员们只当是仪器出了故障而继续向原来的方向行进。而定位仪却一次次地提示着与北极极心距离的增大。队员们困惑着自己确是朝着北极行进的。原来,探险队踏上了一座正在向南漂流的大冰川,而大冰川向南漂流的速度大过了探险队的行进速度,才会有了这样的结果。试想,若是探险队一开始便承认了定位仪显示的客观事实,而看看自己是否站错了位置,思考促成这结果的原因,也就不必在这寒如冰窖的北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做了无用功。

  生活需要怀疑,更需要怀疑之后的思考。

  笛卡尔道:“怀疑让我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幸亏思考让我最终发现‘我是真实的’,我思故我在。”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是从怀疑开始的。幼年时我们怀疑许多东西是可以吃的,于是我们把它们放进嘴里,这才发现,手指头咸中带着苦涩不能吃,被子香软却难咬不能吃,妈妈的头发有沁人的香味也不能吃……带着怀疑我们去探索、思考,我们才认识了这缤纷浩瀚的世界。但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却丢失了这探索与思考的能力。韩愈在《师说》中道:“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怀疑却不去思考探索,这终将是怀疑,会让我们迷失。而思考,会让我们从怀疑中获得新知,获得真理。

  思考出真知,正是人类伟大的思考能力才有了现今这纷繁世界。

学戴震的怀疑精神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先生:

  “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曾子记述的?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弟子记录的?”

  “这是朱熹说的。”

  “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宋朝人。”

  “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距多少时间了?”

  “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

  是啊!“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只学不问,并非学问。”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怀疑精神,那么将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该学一学戴震的怀疑精神呢

怀疑

  放眼中外,纵观古今,无数的事实证明,疑既是成功的奠基石,又是前进的绊脚石。所以应“因材施疑”,方可得益。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牛顿应该感谢那砸头的苹果,即便成不了维纳斯追逐的金苹果,也应感激由它而诞生的疑,才造就出“万有引力”。假使哥白尼学而无疑,迷信权威圣人,哪来什么日心说?疑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在疑的偶然中,必有新发现的必然。只有那些具备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对“无疑处”产生“疑”,努力探求,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社会的发展有何尝不是先有“疑”,后破“疑”,再有创新和改革,最终才有进步。

获奖作文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 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 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 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 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 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 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 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 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

  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 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 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 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 大学·章句 ,便问 大学 是何时的书, 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 大学 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 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 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怀疑与学问作文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怀疑与学问》读后感

  有一句俗话叫做“知足者常乐”,自我从学完了语文书上《怀疑与学问》这一课,我就对这句话有所怀疑了。

  在学习《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惊异的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怀疑,同时也了解到了怀疑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怀疑知足者是否常乐。经过很多事例的验证,才证实了我的怀疑是正确的。

  “知足者常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为过,但我并不对他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我认为知足者并不都是常乐的。陶渊明是一个很典型的知足常乐者,他很满足现壮,安乐的生活,但有些知足的人确笑不到最后。

  我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很久以前有两个人,一个有钱另一个确很穷,他们俩同时都买了个小官当,穷的那个人比较有志气,就想把官做大了,但是有钱的确不那么想,他觉得一天无幽无虑的生活挺好,就放弃了生官的机会,结果穷人做了大官,有钱的小官由于一些地方不公证,结果被那个穷大官给免了职。从这里就验证了我的怀疑“知足者未必常乐”。

  还有一个我身上的事例,我就是因为太满足做一个中等生,所以导致现在的结果,连中等生都占不上,我觉得这完全都是由于我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满足于那点点的几分,失去了理想,没有了动力,失去了追求的信念。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壮,我们要拼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成绩,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同学们去随意的发挥吧,新世纪需要这样的人才,让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争取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足常乐的人已经被淘汰了,“知足常乐”因此也成为了贬义词,所以不要让“知足常乐”这样的坏名声落到我们的身上。

怀疑与学问

  语文书69页,《故乡》中有一个细节,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杨二嫂说是闰土埋着的。你读过之后有没有产生过怀疑呢?……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提出疑问,进行思考。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就应该时刻有着这种怀疑精神,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碰撞与升华,才能让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和学习中得到提高。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怀疑与学问》,它的作者顾颉刚就是一个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的人。他十一岁时,初读《纲鉴易知录》,发现张良和荆轲同样谋杀秦始皇未果,单属种张良被称作“韩人张良”,荆轲却书为“盗”。他推想其原因,原来荆轲的主人燕丹是被斩首的,而张良的主人刘邦乃是做皇帝的,他从此厌恶《纲目》的势利,就凭着这种怀疑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徜徉在书海之中,写读书笔记500万字,有很多事发前人所未发现的创建,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怀疑与学问》就是他的治学之谈。

  我们来看文章的标题——《怀疑与学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一个好的题目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窗户。本文的题目很有特色。你能看出什么

  ——它不是论点,只是论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谈论这二者呢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今天我们尝试一种阅读议论文的新方法。先请同学们细细默读全文,画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我指定一排同学依次回答。(依次屏显)

  生1:学者先要会疑。

  生2:学则须疑。

  生3: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生4: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生5: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生6: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假如把第六段的中心句拆成两个句子,这样文章就由六个段落压缩成了七句话。【幻灯片】请同学们把它们连起来大声读两遍。(生连读)

  师:这样做,简洁是简洁了,可各句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读起来也不顺,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加关联词。(屏显: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可见_______________。其实怀疑不仅是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

  上面七个句子的顺序可以打乱或稍作改动,一个空可以填两个句子,一个句子可以用两次。下面采用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生分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的结论是:“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所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其实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因此,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幻灯片】

  回过头来看这个语段,文章标题是“怀疑与学问”。屏幕上的七个句子,哪一个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怀疑与学问”关系的看法?——“学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

  师:正确。这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朗读时需重读哪些词

  生:“会”、“须”。

  师:你读一下吧!留意要传达出我们对论点的理解。

  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论点的意思?——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段)

  论点解决了一个“是什么”,下面就要论证“为什么”。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呢?这就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一是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4、5段)二是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段)而对于第一个分论点作者分别从说和书及学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论证。

  所以本文的论证思路是:1、2段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本文观点:学则须疑。3到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这篇议论文层层深入进行论证,用分论点证明论点,这是我们写议论文的过程当中可以借鉴的好方法。同样要

  写出言之有理、让人心服的议论文,既要从道理上分析“为什么”,还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实,即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而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使用方面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我们写作文需要借鉴的地方。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大家快速地去找一找文中出现的论证方法。

  由本文我们知道,议论文在提出论点后,往往用道理和事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证,这样才有说服力。“读书贵有疑”。有名科学家李四光也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我们现在就做个小练习,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内容、写法、结构等提出自己的怀疑。看谁最具有怀疑精神!

  生1: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不是太绝对了?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反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对治学肯定百害而无一利。

  生2:我认为怀疑的作用不仅是文中说的两点。至于还有什么作用嘛,我……还没想成熟。

  生3:我觉得文章语言不够生动;写法缺乏变化;举的例子不新、不丰富,所以……(语塞)

  师:你想说“说服力不强”是吧。(生点头)同学们的怀疑颇有道理,有些发言还很有见地。假如从结构上看,

  老师觉得文章并不完整,似乎少写了一个结尾段。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动笔给本文写一个结尾段如何?可以结合刚才同学的发言,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生写)

  生1:我写的结尾段是:“当然,提倡怀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反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

  师:好!这样文章的论述就正确、严密了。

  生2:我写的是:“‘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怀疑是射向伪学妄说的神箭,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青年学子们,以‘勤’为‘径’,以‘疑’为杖;以‘苦’作舟,以‘疑’作‘桨’,驶向成功的彼岸吧!”

  师:写得太出色了!这正好可以作为本课的结语,送给所有的同学。下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

少年儿童科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