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从《桃花源诗》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桃花源诗》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

  瀛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是黑暗的,官场是腐败的,人民生活是苦难的。面对如此现实,作为十分体恤人民疾苦的陶渊明,却也自有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就其个人来说,陶渊明不愿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就是追求一种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归隐了田园,从而实现自我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虽然不能改变现实,采用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但本质上体恤人民疾苦的陶渊明自然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在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中,还是一个不懈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美好愿望。这些我们从陶渊明在归隐中写出的《桃花源诗并序》中可以感受并理性地认识到这些。而这些恰恰是他自己人格本质转化结果,是他田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他归隐田园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形象化,是他把生活感受转化为审美感受的结果,是他审美理想高度体现,因而,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理想性和反叛性特征。这首《桃花源诗》以及并记,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富有诗意的、传奇色彩浓郁的美好图景。客观上说,陶渊明隐居了。但从主观上说,陶渊明没有“隐居”,因为陶渊明思想情感并没有远离现实社会,时时刻刻还在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疾苦,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为此,我们就从《桃花源诗》来看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现在我们联系《桃花源记•并记》从整体上看,诗人描绘的桃花源式的社会,所表现的是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和谐、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你看,就连渔人去了就没有疑心其真假。陶渊明描写的这种“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是对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扬弃,它吸取了《礼记·礼运》中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思想。诗人笔下的桃源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这不但与现实社会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还体现了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真正优秀的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对人对物的爱心——民胞物与精神。所谓“民胞物与精神”就是人民是我的同胞手足,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参与其中,人应该爱人、爱物、爱自然的思想和精神。《桃花源诗并记》中所呈现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男耕女织这样一个自由自在、自为的理想社会。从传统文化来讲,这样的社会融合了李季的大同社会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精华。然而,“文学毕竟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而陶渊明在作品中所展示的“桃源式”社会,是一种极为美好的社会,而这样美好的社会。可以说,这样的美好的社会也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只不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向思维的结果。也就说,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不可能有的。从这样的意义来说,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社会极具时代的超越性特征,也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超越体现。所以,在《并序》中,诗人反复强调其不存在,并通过“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等来暗示这一不可能存在的社会。

  总而言之,陶渊明这崇高理想社会,是对当时充满动乱、篡夺、杀戮、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因此,陶渊明通过描写理想中的桃源社会,不但表现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与污浊,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之情,真正体现出了陶渊明伟大的理想。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

陶渊明与《桃花源诗并记》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著的《桃花源诗并记》作为其代表作,一千六百年来争论不休,从李白、苏轼到陈寅恪、唐长孺等人皆对此进行探索。桃花源问题因何不能定论?千古之谜在于:一、桃花源里的居民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二、“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在哪里?三、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

  关于陶潜的《桃花源诗并记》[1]一文的真实性,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近人陈寅恪1936年的《桃花源记旁证》[2]认定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与坞堡类似,并给出详细的逻辑推理。唐长孺则在1956年的《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3]中反驳桃花源故事本为南方的传说,是武陵蛮人的故事,与坞堡并无关系。

  然而二者的论证也不过是两种可能性,论证多为推测,材料亦很不足。如陈先生认为桃花源虽本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但以牵连刘驎之入衡山采药事之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之武陵。和唐先生认为蛮人的故事“事先在荆、湘一带传播”,之后“又流入蜀地”,都不过是主观的设想。正因如此,后来的学者在这条桃花源路仍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桃花源之所以神秘,未解之疑在于:一、桃花源里的居民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二、“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在哪里?三、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

  在这几个问题中,桃花源居民的身份归属最为重要,故首先探讨。

  唐长孺先生认为桃花源居民乃武陵蛮人,他们因受徭役赋役压迫入山。笔者赞同此观点。原因是如果像陈先生所说桃花源人避的是前秦之乱,前秦与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太元年间,即373-396年)不远,里面人不致如此惊异。另外,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一直处于动荡,若要避乱,何不早避呢?而在赋役方面,秦的暴政是极为苛重的,贾谊亦认为繁重的徭役是秦灭亡的主因。《桃花源诗》开头为“嬴氏乱天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不提战乱而多提徭役。又如陈先生所说,坞壁一般有首领率领入山,且坞主与成员是庇护者与被庇护者的关系,被庇护者需要缴租服役,存在一定剥削压迫。而《桃花源诗并记》中太古之风能如此长存,显然是一种无等级无压迫的氏族社会,成员皆为逃亡难民。“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里没有官吏,没有捐税,没有压迫和欺诈,一切只有淳朴安乐。由于蛮族此时大致处于氏族公社末期,内部阶级矛盾尚不尖锐。又因为避乱入山,面临山林未开垦、生产工具和土地条件不足等艰困条件,必然要求通力互助以保证生存,很可能又恢复公社组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句子表明桃花源里的土地经过统一规划,田地较为集中,大家一起劳动,这也就是桃花源人聚族而居的情形。

  关于桃花源人是武陵蛮族的研究,彭伊立、覃武陵在《<桃花源记>并非虚构——论桃花源与武陵蛮》[4]中给了更充分的证明,其主要论据有:

  (1)公元前3世纪秦灭巴后,巴人其中一支,流入五溪。成为武陵蛮的先民之一。其具备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人文背景。巴人是最早的稻作文化民族之一,其有着优良淳厚的风俗,文中“便要(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正是巴文化淳厚民风的写照。即桃花源居人是避秦时乱的巴人后裔。

  (2)自秦汉起,中原封建王朝在武陵山区均是“古所设县、并无其官”。长期实行“以蛮治蛮”的政策,对蛮酋,以抚为主,只求降服,纳贡。部落首领仅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的头人,不脱离生产。《桃花源记》中的无阶级、无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相处的社会环境正是当时“武陵蛮”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3)汉朝数次进攻武陵山区,终因武陵山区险恶的地形和气候环境原因失败告还,自此后武溪山区“蛮夷”民族一直过着相对比较安定、和平的生活。魏晋时期武陵蛮聚居区亦有200多年没有战争,成了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与外界严重隔离。武陵山区腹地是桃花源的典型原型,这些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一致。

  笔者认为桃花源人除了是武陵蛮族外,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桃花源居民是北人南渡入山。魏晋时期北人南渡的两个方向为“东晋南朝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深入山区。”由于桃花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显现出的秩序井然,民风纯朴和表现出来的相当深厚的农耕文化渊源,与蛮族有一定差别,然而也不排除文章具有相当程度的夸张性。

  第二个问题是: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在哪里

  南朝后期黄闵所著《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引《武陵记》云:“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又曰:“昔有临沅黄道真,在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今山下有潭,立名黄闻。此盖闻道真所说,遂为其名也。”[5],即认为陶渊明是根据纪实而非一人虚构写著《桃花源记》。又郦道元《水经·沅水注》云:“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耸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冠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而《桃花源记》记载的时间是东晋太元年间,即公元376年至396年间的事,与陶渊明处于同一时代。其笔下的太守、武陵渔人、刘子骥均是同时代的真实人物。

  关于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众家皆认为桃花源是有确切地存在的,所争议的不过是该地的具体位置。陈寅恪先生认为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唐长儒先生对此观点是否认的,其认为桃花源应在南方之武陵,并引用与陶渊明时代相当的刘敬叔《异苑》中武陵蛮人射鹿故事及《神仙感遇传》中庾冲关于武陵酉阳县孤山的描述证明。1969年,劳榦发表《桃花源偶记》[6]一文,亦反对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认为北方干枯的黄土峡谷,与《桃花源记》“良田、美池、桑竹之胜”不相宜。桃花源地争论的最大难点其实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性造成的,魏晋时由于人口的流动带来文化的融合,桃花源里聚族群居式的生活不独为北方所有,桃花源的传说也可能在南北方同时流行。

  但是不难看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更有可能是江南的环境。这和作者陶渊明是南方人是吻合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陶渊明的笔锋直指当时的武陵。武陵在南方,捕鱼业也更广泛的存在于鱼米之乡的南方。

  现今全国大约有三十几处自称是桃花源原址。其中典型说法有这样几种:

  1、江苏连云港宿城西麓说。宿城地处云台余脉,三面高山,一面向海,与外界隔绝,形成天然坞壁。当年陶渊明为镇军刘牢之参军时到过宿城,并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诗文,其地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

  2、湖南新化的奉家山说。其根据是发现了奉姓人族谱中有先世避秦乱迁徙此地的相关记载,其后人认为奉姓即秦姓的演变。[7]

  3、湖南常德桃花源说。这个“桃花源”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

  4、湖北十堰竹山县说。此地曾为古武陵县所在地,西汉置,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南朝梁废;唐初又置,贞观十年又废;而湖南常德的武陵县隋代才设置,相隔千年。且该地与刘子骥所在的南阳较为接近。[8]

  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实指何处,首先必须考证一下“武陵蛮”所处的地理环境。笔者较为认同的是当时武陵蛮存在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即现今的湖南、湖北省西部。陶渊明本人对武陵蛮是十分了解的,其曾祖陶侃生于鄱阳,而鄱阳为当时奚蛮杂居区域。《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记载:“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在本传末论曰:“士行(侃字)望非世族,俗异诸华”。《世说新语》更载有温峤骂陶侃为“奚狗”。[9]陶侃在西晋时任荆州刺史,亲自督占过五溪蛮。陶渊明祖父陶茂亦曾做过武昌太守,其亲妹妹出嫁武昌程氏,405年病故后他还亲自到武昌奔丧,这些都是他进一步了解“武陵蛮”社会状况的有利条件。

  清人蒋维光《游桃花源》写到:“此境何人辟?渊明记一篇。”,认为湖南的桃花源出现于文章之后。此地虽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但它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核心区域,战争频繁,很难有无阶级、无压迫、无纷争“世外桃源”的社会环境。而湖北的竹山县说也尚未成定论。真实的桃花源只有一个,也正因为该疑问无人能解。近年来,为旅游业的需要,全国争相申报桃花源原址的地区如雨后春笋,可谓壮观。

  最后一个问题: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潜,字元亮,号渊明,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东南)人。生于公元365年,殁于公元427年,终年63岁。[10]其曾五次出仕,七次辞官,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此时,陶渊明已年届五十四,归隐田园达13年。陶渊明在此背景之下,写下了梦幻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用意何在?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还要从其五次出仕,七次辞官说起。

  1、393年(东晋太元十八年),29岁的陶渊明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其深感大志难酬,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田。后来州里召他做主簿,他辞不受命。

  2、399年(隆安三年),大约在35岁,其充任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桓玄在江陵筹备篡位的阴谋败露,陶渊明觉得自己“投冠旋旧墟”看错了人,401年(隆安五年)冬,母孟氏卒,陶渊明还浔阳居丧。从而找藉口离开了桓玄。但这次在江陵生活的见闻,使他了解了“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其晚年撰写《桃花源记》提供了写作题材。

  3、404年(元兴三年),陶渊明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亦看清了刘裕篡权的野心,失望之下辞官,结束第三次出仕。

  4、4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处任建威参军。不久,刘敬宣上表辞职,陶渊明亦自然离职,第四次出仕的时间很短暂。

  5、同样是405年,陶渊明为了生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浔阳郡派督邮至,其不愿意“束带迎之。”故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五次出仕未遂的曲折历程,使陶渊明终于认识到“世与我而相违”,写下了脍炙人口《归去来兮辞》,开始田园隐居生活。观其一生,陶渊明的性格具有两重性,这与他受到他外祖父孟嘉和曾祖父陶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陶侃是一位被后人推崇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良臣,其早年当过武冈令,后又被荆州刺史刘宏辟为南蛮长史,负责荆州少数民族事务。亦亲任荆州刺史多年,死后葬于长沙。其一生和荆州、武陵蛮有着许多难解之缘。这或许成为陶渊明晚年写作《桃花源记》生活渠道之一。陶渊明一生的品德操守受其曾祖父陶侃影响至深,少年时期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11]的大志。他关心人民疾苦,痛恨战乱,希望像曾祖父陶侃一样兼济天下,却目睹官场种种黑暗,其为了维护自身气节,最终辞官归隐。

  另一方面,陶渊明自幼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12]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又存在着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直至最后,陶渊明“爱丘山”的素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正是陶渊明退隐后的阅历、遭遇,对君权的不满和愤慨,促使他写著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诗并记》。其集毕生之见闻,特别是在江陵生活时对武陵山区武陵蛮的见闻,以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原型,以极平淡质朴形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这个与世隔绝、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桃花源。

  在第二个疑问中,我们确定了桃花源应处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但是《桃花源记》的形成还融合了一定的传说。唐长孺先生认为《桃花源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民间传说的过程,最终的作品有作者一定的想像和虚构。而胡怀琛先生的探究支持此观点,他认为陶渊明之《桃花源记》与刘敬叔之《异苑》、任昉之《述异记》在故事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者是《桃花源记》“词彩更为丰美,篇幅更长,更接近于一篇独立的小说”。其根据它们的繁简程度,进而指出:“应该是简单的在前,繁复的在后。”[13]

  另外,《桃花源记》深藏着至少是三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故事的精髓。即误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烂柯山故事。[14]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化用了东汉时已在民间流传的“误入仙境”的故事。入桃花源被洞人盛情款待与“秦人古洞”的传说极其相似。而渔人出来后,寻向所志,不复得焉,隐晦地表达出了桃花源仙境早已茫然、无法问津。

  关于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诗并记》究竟受到了哪些“传闻”的启发?唐长孺先生认为是来源于南方蛮族传说。陈寅恪先生怀疑,陶渊明间接或直接得知了东晋义熙十三年(417)春夏间,戴延之等进入函谷关途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记》的纪实成分可能取材于这里。

  笔者认为《桃花源记》的另一个疑点是刘子骥。唐代编修的《晋书•隐逸传》[15]中记载:“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刘子骥根本就无意于奔走仕途,他远离尘世,过着隐逸的生活。“好游山泽,志存遁逸。”“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请为长史,驎之固辞不受。”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并偏爱灵山异水。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与陶渊明是志趣相投的,也无怪乎陶渊明在文中称其为“高尚士”也。《晋书•隐逸传》中有一段对其传奇经历的记述“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

  《桃花源记》全文为何会出现一个有真名真姓的人物?这个与陶渊明同时代并且有相同志趣的人是否与陶渊明接触交谈过?陶渊明是否从这个爱好山水的人身上听闻了一些传说?如今都不得而知。

  陶诗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其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是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着着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违农时。他们不交苛捐杂税,生活宁静而幸福。但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实际是其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桃花源记》亦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其崇尚自然的本性发生冲突的产物。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後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作品赏析

  [说明]

  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复前行,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便要还家(20)。为设酒杀鸡作食(2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此人——为具言所闻(27),皆叹惋(2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1),处处志之(32)。及郡下(33),诣太守(34),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35),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6)。未果(37),寻病终(38)。后遂无问津者(39)。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40)。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41)。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42)。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43)。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44)。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45)。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46)。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47)。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48)。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49)。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50)。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51)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52)。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53)。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54)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55)。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2)武陵:晋时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3)缘:沿着。

  (4)夹岸:溪流的两岸。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朵。

  屈原

  《离骚》:“夕飡秋菊之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

  (6)异:惊奇。之:指桃花林。

  (7)穷:尽,走完。

  (8)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流的源头。

  (9)才通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10)豁然开朗:形容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1)平旷:平整广阔。

  (12)俨(yǎn 掩)然:整齐的样子。

  (13)属:类。

  (14)阡陌(qiān千莫):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互相通达。

  (15)悉:都,全。

  (16)黄发:指老人。

  《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

  郑玄笺:“皆寿征也。”

  《尚书?秦誓》:“尚猷(犹)询兹黄发。”

  垂髫(tiáo 条):指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称潘岳

  《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17)怡然:愉悦的样子。

  (18)所从来:从何处来。

  (19)具:全,都。之:他们,指桃花源中人。

  (20)要(yāo 腰):通“邀”,邀请。

  (21)为:远本据曾本、苏写本补。

  (22)咸:都。问讯:询问消息。

  (23)自云:指桃花源中人自己说。先世:先辈,祖先。

  (24)邑人:同乡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5)间(jiàn 见)隔:隔绝,断绝往来。

  (26)无论:更不用说。

  (27)此人:指渔人。为:给。具言:元备陈述。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间的情形。

  (28)惋:怅恨,叹惜。

  (29)延:邀请。

  (30)不足:不值得,没必要。

  (31)扶:沿着。向路:先前进来时的路。

  (32)志:作标记。

  (33)及郡下:到了武陵郡的城下。

  (34)诣(yì意):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35)南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居不仕,爱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

  (36)规:计划,打算。

  (37)未果:没有实现。

  (38)寻:不久。

  (39)问津:问路。这里指前去探寻、访求。

  (40)嬴氏:指秦始皇。秦为嬴姓。天纪:日月星辰历数,这里指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

  (41)黄绮:夏黄公与绮里季。这里指商山四皓。见《赠羊长史》注(9)。之:到,往。伊人:他

  们。指最初来到桃花源的人。云:语助词,无意义。逝:去,逃隐。

  (42)往迹:指桃花源中人最初避乱往桃花源的踪迹。浸复湮:逐渐消失埋没。来径;通往桃花

  源的道路。

  (43)相命: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结伴归来的意思。憩:休息。

  (44)余荫:浓荫。菽:豆类的总称。稷:高粱。一说谷物。随时:按照季节。艺:种植。

  (45)靡:无。

  (46)暧(ài 爱):昏暗不明。指路为荒草遮掩,若有若无。交通:指行走。鸡犬互鸣吠:即记

  中所说“鸡犬相闻”之意。

  (47)俎(zǔ 祖)豆:古代祭祀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的仪式。俎用以载牲,豆用以盛肉。犹古法:

  仍旧用古代的礼法。新制:新的样式。

  (48)童孺:儿童。

  纵:尽情,无拘无束。

  行歌:边走边唱。

  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

  游诣:游

  玩。诣:往。

  (49)节和:“育气和暖,指春天。木衰:指草木凋零。风厉:风声凄厉,指秋天。

  (50)纪历志:岁时的记载,即历书。四时:四季。

  (51)余乐:不尽的欢乐。于何:在哪里。劳:动用。智慧:指心机。

  (52)奇踪:奇异的踪迹,指桃花源。

  五百:自秦至晋太元不足六百年,五百是举其成数。

  敞:敞开,

  神界:神仙般的世界。

  (53)淳:指桃花源中淳朴的风尚。

  薄:指世间浮薄的社会风气。

  源:根源。

  旋:很快

  复:又,再。

  幽蔽:深深地隐蔽。

  (54)游方士:游于方内之士,指世俗之人。

  方:区域,指世间。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焉:哪里,如何。

  尘嚣(xiāo 消)外:喧哗的世尘之外。

  (55)言:语助词,无意义。蹑:踏着。高举:高飞。契:契合,投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

  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

  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南阳有位刘子骇,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秦王暴政乱纲纪,

  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

  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

  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

  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

  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

  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

  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

  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

  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

  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

  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

  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

  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

  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

  高飞寻找我知己。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桃花源记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夜来香论坛社区

中外名著推荐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