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在线阅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十四史读后感

  世上历史是何其之多,中国的历史就很多,中国史上有很多个王朝,也有很多个描写这些王朝的史书,他们加起来就能拼接出中国的历史。

  这里面有关于每个朝代的最精华的一本书的内容,加起来一共有24部书,又称之为24史。《快读二十四史》是取24史里面最精华的东西编成的,所以叫做《快读二十四史》。里面每个传纪第一个是这个人物的生平概括,然后是原文,之后是译文。

  这些是世代的人们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才写成的,这些都来之不易,这些都是前人的结晶,今天,我们将他们凝结在了一起,以便于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有谁不去感叹这前人的心血呢

  但是受有些时候时代的影响,记载有可能不太全。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吧,当时史记要记载汉武帝几位皇子的生平,但是因为一场太子谋反案,而有三个加入进来的皇子就不能写他们的生平了。

  当我们在读这些前人所写的历史时,也不免要想一想他们写史时所要面对的那些困难了。这些困难会对他们写历史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但这些,就只能留着去让后人中的有心人去填补了!要不然,就一直遗憾下去。

  可惜的是,今天在读这本书的,有几个能体会到当年写史时史学家的痛苦之处和艰难还有付出的心血结晶呀!他们干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来忍受着失去青春耗费心血的痛苦来写史呢?尤其是司马迁,都受了刑了,还要坚持写史。

  这些写史之人有一部分不是自己的意思,有的是做官,有那种官,专门写历史的,还有是继承父愿,比如说司马迁。今天的我们读他们的智慧结晶,也读他们写史的故事。

二十四史在线阅读

二十五史明史 四贤之一王与龄

  王与龄,字受甫,宁乡①人。嘉靖八年进士。授苏州推官。入为户部主事,调吏部,进员外郎。二十一年,迁文选郎中②。澄清铨叙,所推荐皆廉静老成。

  大学士翟銮为礼部主事张唯一求吏部,严嵩为监生钱可教求东阳知县,俱书抵与龄。与龄偕员外郎吴伯亨,主事李大魁、周铁,白之尚书许赞,具疏以闻。言:“平时请属甚多。臣等违抗,积罪如山。非圣明覆庇,则二权奸主于中,群鹰犬和于外,臣等不为前选郎王嘉宾之斥,得为近日御史谢瑜之罢,幸矣。”疏入,銮言唯一资望应迁。嵩抵无致书事,请逮可教讯治,因言:“圣明日览奏章,革弊厘奸悉宸断。而赞等妄意臣辈为之,借以修怨。然赞柔良,第受制所属耳。”帝方信嵩,又见疏中引嘉宾、瑜事,遂发怒。切责赞,除与龄名,伯亨等俱调外。给事中周怡论之,廷杖系狱。御史徐宗鲁等亦以为言,皆夺俸。自是,诸司以与龄为戒,无复敢与嵩抗。

  与龄既罢,锦衣遣使侦其装,襆被③外无长物,称叹而去。里居,角巾躬稼圃,悠然④自得。郡人为作《平阳四贤诗》美之。四贤者,尚书韩文、陶琰、张润及与龄也。

  《明史·王与龄传》

  【注释】

  ①宁乡:县名。今属湖南省。

  ②文选郎中:明代吏部文选清吏司主官。职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

  ③襆(pú)被:用包袱包扎衣被。

  ④悠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译文】

  王与龄,字受甫,是宁乡县人。于嘉靖八年考取进士。授任苏府推官。入朝任户部主事,改调吏部,升为员外郎。二十一年升为文选郎中。所掌官吏班秩迁升面貌一新,他所推荐选拔的人都廉洁清正,老成稳重。

  大学士翟銮为礼部主事张唯一求吏部职位,严嵩为监生钱可教求任东阳知县,请托书信都送到王与龄这里来了。王与龄偕同员外郎吴伯亨,主事李大魁、周铁,报告了尚书许赞,又上疏奏报朝廷,说:“平时私人托请很多。臣等进行抵制没有办理,罪过积怨如同山积。如果不是圣上庇佑,那么两大权奸和他们的鹰犬爪牙里应外合,臣等不像前选郎王嘉宾那样被贬斥,而能像近日御史谢瑜那样被免职,也就是幸运了。”上疏奏进,翟銮说张唯一按资历声望应当升迁。严嵩绝口否认给王与龄写过信,请求逮捕钱可教审讯,并说:“圣上每天亲览奏章,革除弊害惩治奸邪悉听圣断。而许赞等错认为是臣等处理这些国政大事,因此而结下怨仇。而许赞为人软弱善良,他只是受下属摆布。”皇上正宠信严嵩,又见上疏中引述了王嘉宾、谢瑜两人的事,于是发怒。严厉斥责许赞,王与龄被免官,吴伯亨等都由朝廷调往地方任职。对于此事给事中周怡提出了意见,在殿廷杖打,并把他关进监狱。御史徐宗鲁等也都站出来说话,都被削夺俸禄。从此之后,各司都以王与龄为鉴戒,没有人再胆敢与严嵩对抗。

  王与龄罢官之后,锦衣卫派人侦探他的行装,除了一包衣物之外别无它物,这几个人又称赞又叹息,就走了。王与龄平常家居,头戴角巾,亲自种菜,悠然自得。郡中有人撰写《平阳四贤诗》赞美他。四贤,指尚书韩文、陶琰、张润和王与龄四人。

二十四史读后感

  浩浩汤汤,烟波滚滚。历史,记载着兴衰与更替;历史,更能让人知道得与失。说起历史,我的心里满是依恋,内心总涌起一股浪潮,像是对家乡的渴望,又像是对亲人的思念。对于历史,我是如此的痴迷,心心念念想得到一本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经过一番漫长的酝酿,我终于有了机会,鼓起勇气,动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父母,才答应买它。我满心喜悦,拿到了《二十四史》,在我眼中,它已经不仅仅是书籍,而是一颗又一颗的奇珍异宝,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段又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我抚摸着淡金色的封面,如同抚摸着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作品一样,眼里流露出的是贪婪与迷离。十二册,整整齐齐摆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之声,我仿佛看到了盛世大唐的辉煌……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扉页,目光贪婪的扫视着,一行行隽秀的文字牵动着我的思绪。多少文人名士,多少王朝更替都被写在这书上。沉浸在书中,又仿佛看见了白江口的战火纷飞,又仿佛置身于大明王朝的繁荣兴盛中,每一个场景都如画般镌刻于这千古奇书上。

  一书在手,天下我有。从此君王不早朝。我手不释卷,只要一有机会马上捧书而读。吃饭的时候,我边看边吃,以至于不知肉香味;睡觉的时候,我趴着看,以至于手麻肩痛;甚至于,上厕所的时候,也捧着心爱的《二十四史》。书中传奇的故事吸引着我,书中的文字不再是字,而是重现当年场景的一块块拼图,历史,在我的思绪中苏醒了!是啊,我太爱它了!

  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我惨遭“滑铁卢”——鲜艳的圈叉如血色一般呈现在我眼前。妈妈的脸由白变红,由红变青,所有的愤怒与不满,排山倒海向我倾泻而来:“叫你先课内再课外,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吧?!”我自己也明白,满心的羞愧,只好先舍下《二十四史》去学习了。我知道我必须重新证明自己了,如同越王一样,背负着委屈,要卧薪尝胆了。

  在与它别离的这段日子,我始终忘不了它那美妙的页面摩擦声,一直余音绕梁。也正因为这样,它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它激励着我去面对一切的困难与挫折,那些历史名士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呀!

  当我又一次触摸到它时,那熟悉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这种近乎于羁绊的情感,顷刻间如同奔涌而出的洪流,势不可当。虽然它只是书,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书这个名词,它俨然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沉浸于它的世界,每一段情节让我悲喜交加,每一个故事催我泪下。我想:编这书的人定也是享受历史,才能编撰成这旷世奇书吧!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二十四史》上,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鸣蝉不振,蛙声已歇,最后一缕光消失在地平线上,但我和《二十四史》的故事即将拂起崭新的一页,我们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二十四史读后感

  我稍微看了一下《二十四史》,发现皇帝是最不能犯错的一个人,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祸。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唐太宗,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创造了中国历最清明、最和谐、最兴盛的一个时期。他活到52岁。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他如果活到老年,唐代肯定会更兴盛。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死的人。

  浅读《二十四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学习。但凡是都具有两面性,在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弱缺点。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的短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史》里的人生智慧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8.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二十四史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部分:天佑人族

  洪荒初开,人族初立,从三皇到五帝,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寻一线生机,何其壮哉。外部强大的敌人让我们不得不聚集在一起,众志成城,破釜沉舟,为整个种群,更是为个人搏一个未来。果天命在我,万幸在灾异、食物、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活下来了,慢慢这些外部威胁不在那么大,或许那时候的老祖宗也很开心的觉得,我们真是天之骄子啊,我们一定能够活的很好。在一段时间内,在史记里面写的也确是如此。三皇五帝,德披天下,披荆斩棘,人们过得越来越好了。当外部的条件不能威胁我们人类的时候,最大的威胁确是我们自己。

  第二部分:公天下——家天下

  先是禹建立夏朝,然后从禅让制变为了家天下。这种巨大的改变,留下的文字很短,看似很平顺却不尽然。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但,仔细读就会发现了问题,首先之前禅让制更深入人心,之所以禅让能成功在于禅位者有意为之。比如在之前继任者已经拥有一些威望了,在禅位者属意的时候,有意帮助继任者提高威望,不打压。

  但是我们看禹一开始是禅让给伯益(继任者),但是之前他的儿子启已经在整个朝廷之中任职很长时间了,同时拥有了很大威望。

  史记上,那些诸侯立启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的君王是帝禹的儿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启是整合了禹的势力,或者说在禹死去之后,禹的势力需要找一个代言人,自然启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于是一拍即合。从这一点也可以发现禹也并没有帮伯益整合他的势力,或者说禹已经不能控制他的势力了。

  甚至有了这样一个说法。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按照历史资料,就是伯益当了天下共主之后,启不甘心,当然还有一大批人也不甘心,于是便打起来了,启赢了,当了皇帝。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有点厚黑了。

  家天下的好处、坏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时候的采取家天下真的比公天下更好么

  我觉得不尽然。(注意,那时候)

  首先,禅位制真的能保证选到优秀的继任者么

  禅位制的成功在于禅位者与继任者的品行、德行、能力。但这种制度真的能够选到优秀的人么?换句话说怎样才能选到优秀者?注意,之前的尧舜禹在某种程度是并不是属于平民,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精英分子,也就是说貌似是公天下,其实也仅限在于几个部落之间。那么,如果帝王强势,读后感那么选取继任者那么他们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帝王不强势,就会导致继任者,其实就是大家妥协的结果罢了。

  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伟人说是人民。一个帝王的成就有多大,完全取决于他多大程度,效率利用的民力。从这个角度,禅位制能保证一个选取的一个帝王有底线(不至于出现那种晋朝那种傻子当皇帝的情况),但是家天下呢

  我觉得出现晋朝那种也是偶然事件,大部分皇帝的继承人接受的教育目的性也更强。

  因此禅位制从选到优秀的继任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第二是传承的可执行性。

  一个最高权力能平缓变更交接这对于下层的安稳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公天下从意义上每一个人都可以爬到最高的那个位置,尽管可以角逐最高的权利实际上也只会有那几个人而已。但那几个人都代表了各自的利益团体,即使一个人天纵奇才也是必须要协调这几个人的利益团体,协调的好,那都好。协调不好,那就是干啊,从此战火连绵,因为并没正统观念。因此从操作层面来说,家天下执行的难度会容易一点,因为只要确定一点,就是你是最高那个人的儿子,其他底下的人你别想其他的了。

  第三部分:民族脊梁

  一个制度解决一个问题自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很可能更大。

  从上文上面说的,家天下在那时候与公天下相比,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进步,因为会避免一部分的利益、权利集团因为争夺最高权利的而导致社会资源的内耗。

  而家天下,带来的弊端是在某种程度上阶层固化,从现在社会学的角度,就是没有流动性的社会结构会导致矛盾积累直至爆发(比如每个朝代的土地兼并,农民没有土地,不能为生,然而上层阶级有很多土地,自然就起来干了)。

  当家天下基本被那时候那个人们认同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的时候。(忽然想起印度的种姓制度)只要自己有一口饭的时候,彼此相安无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既有的利益集团,那些人具备普通人不具备的条件。比如他吃的好,自然身体好,身体好,自然打仗的时候能赢,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这部分出来的领导人,他尽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利益集团,但同时也代表了整个民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割裂的看我们精英、平民,因为国家也代表一个利益集团。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但,看到这里是不是隐隐有点不舒服,我擦,你这是要我现世安稳的做个奴才,凭什么啊

  记住,我在前面说的,我指的是那时候,一项制度都是有现实意义,如果环境变了一个好的制度也会变坏,仅此而已。

  那这个制度的第一个挑战者很快就出来了,那是谁呢

  那就是秦末的大泽乡起义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普通人,我相信陈胜吴广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们却会因为这一句话而被中华民族铭记而不平凡,被镌刻进我们的民族血液里面。

  是啊,你是人,我是人,一个肩膀上抗一个脑袋,凭什么你可以一生下来当皇帝,吃好的,用好的,而我就是吃点野菜都养不活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你拿掉性命。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所在。

  当然我们为啥没有更快的走上社会主义呢

  我的理解在于,我们的那时候环境所致,我们的私心所致。这个没什么可说的,这个是人类必然经过的阶段。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社会主义。

  我们现在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个人每代人都有他们那代人的局限,太过苛责是没有意义所在。

  总结来说,家天下在那个阶段也保证了我们人类不会自相残杀直至灭亡;其中禅让制、“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就注定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不同,也会必然崛起。(虽然自从大泽乡起义之后的封建王朝磨灭了我们的志气,在血液中注入的奴性,但,哎)

  第四部分:代际效应与个人奋斗

  针对上面说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很多人会被错误解读了,认为说,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是不能苟同的,比如仇富。

  我相信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比如王思聪他是富二代,没错,很多人那很不公平啊。同样年龄的人,还在为了房子起早贪黑。

  这种事情,每个时代都会有,那怎么去理解这个事情呢?很多人会说他有个好爸爸啊,确实他有个好爸爸。但是这个爸爸从某种程度上,他的财富是他自己努力奋斗来的,有的人会说那是因为王思聪的爸爸的爸爸。那那时候你的爷爷那时候在干嘛呢

  社会学上有个名词叫做代际效应。

  代际效应指前后两代人中后一代人受前一代的影响并很难脱离上一代人的社会特征。比如,低收入阶层的儿女,在自己的一生中受到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父母的影响,在受教育、工作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与富裕阶层平等的待遇。当前一些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正在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他们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是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却经历一次次的求职失利。

  这个代际效应基本上很难消除,特别出现在我们个体上的时候,一般消除都是因为国家发生巨大变革(比如我们土地革命)。

  但代际效应你很难说他好与不好,因为比如你爸爸很努力给你一大笔钱,这钱是他自己挣的,这符合个人奋斗,从这一点来说很正常啊。如果你爸爸努力挣了钱,这钱不能给你,这才不正常吧。但是优势的不断叠加,就会导致大家起跑线不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现的趋势,个人没办法改变。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想拼一把的人来说,实现自己阶层跃迁,有三种方式。

  1.努力的去贴近豪门。

  很俗气的就是去嫁入豪门,或者与他们很接近,去获取他们的残羹冷炙也足以让你现世安稳。这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也是这种选择,没办法。一方面是生活的压力,而且你自己也并不具备一个在丛林里独自生活的能力。(就像一个羽毛都没长好的小鸟,现在飞就是找死)

  也是因为这样的选择,现实社会才会稳定。

  2.到豪门没发现的处女地。

  比如互联网,最新科技发展的地方。这些地方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对照。当然风险越大,收入越大。这个我建议是能力强的的人,有野心的人可以去试试、

  以上都是在说代际效应一直存在,但不能否认自我努力的意义。

  3.第三种,我不敢写,写了就会被删。

  第五部分:活着的陷阱

  以上都写了很多财富、权力等,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对于不同人的答案也会不同。

  但一般不会出现我或者是为了房子、车子,或者更好的房子或者车子。会比较婉转的说,是为了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更美好的生活是什么呢?怎么定义呢?更好的车子房子

  对于这一类,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

  比如我感觉我吃的很好,欲望无止无休,我们很难停止去追寻,我们从下都在被教育,整个环境都是一样。

  当我们一个欲望被满足之后,得到的快感可能很快就消失了,巨大的失落会让我们再去获取快感,于是便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实现它,如此往复而已。

  更让人很怕的是这个快感会减缓,比如你今天捡了10块钱你很开心,如果你明天捡了10块钱你就没有今天开心了,快乐度低于今天,更可怕的是你今天捡了10块钱你很开心,如果你明天丢了了10块钱你就痛苦的程度会高于你今天捡了10块钱的。

  基本上是人很难脱离这个循环,也没必要脱离这个循环。

  但是想说,钱是我们事先需求的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

  举个例子,你要一个杯子,你可以用钱去买,但是你也可以给店主卖萌让他送给你,或者你帮他干个活。钱能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同样不要忘记你还有其他手段可以达到,本来就拥有无限的可能。

二十四史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二十四史》这本书,书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讲述了时间在古时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时,速度与时间的把握成为了制胜很关键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队能够大破敌军从而取得胜利。它使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观念。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大败袁绍,袁绍从此一病不起,几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团开始分裂,长子袁谭联合曹操杀了袁尚的大将、夺了他的地盘。随后袁谭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兵败被杀。袁氏兄弟只好逃入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地区。

  曹操率军出征,郭嘉见大军进行缓慢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军现在是远征千里偷袭敌人,带着这么多的军用物资,行军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军用物资,让士兵轻装前进,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突袭。”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命令部队轻装前进,果然取得大胜。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紧张生活很需要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加紧,我们应该很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要想享受这种生活就必须把握节奏,珍惜时间,该干什么快干什么。

  作战时,时间就是胜利;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时间就是明天的一点精力……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们进入了初二,面对着中考的压力,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由学习、复习的时间。

  最开始关注五代史是因为《宫》,因为据说《宫2》就是以南唐后主和小周后所处的五代末期为背景的。李后主作为文化人的一流、作为男人的无能、作为国君的败家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吧,不聊他了,言归正传。

二十四史的读后感

  历史上有两个因为宠信伶人丧国而出名的皇帝,其中一个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今天要八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事情。

  1、其实他老爸有很多亲儿子和干儿子。但问题是他老爹李克用的人生太坎坷,好多亲儿子都因为各种原因死了……据我所知因为打了败仗而死掉的就有两个:落落和廷鸾,其中还有一个是被朱全忠抓了送给别人砍了的……当然了,这个亲儿子天赋异禀,他老爹很早就很看好他。在他五岁的时候他老爹就带着他去打仗(天呐),凯旋回师路过上党的时候,置酒奏乐三垂岗,老李一股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但当他看到这个儿子的时候,精神一振,多大家说:哥老了,我这个儿子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我有种预感,他以后会在这里打个大胜仗!小李十一岁的时候去朝见唐昭宗,昭宗也感觉这小李是个人才,说:存勖啊,你以后发达了,别忘了我家,多多关照啊!

  2、老李死的当月,小李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招手握重兵宿将在外的老将周德威还朝,一起将企图叛乱的叔叔给宰了;第二,偷袭后梁。当时他是这么分析的:梁人听到我新逢大丧,必然以为我会退军,这正是偷袭的好时机。当机立断率军突袭,事也凑巧,那天大雾,立下其城,就在三垂岗不远,这也正应了他老爹的那句话。梁太祖朱温听闻此事,这样评论:克用不死!生儿子就得生像李亚子(庄宗的小名)那样的,至于我那些儿子,和猪狗没啥两样(然是实话,可哪有老爹这样说自己的娃的……)。

  3、至于后来小李灭燕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灭梁、登基称帝再灭蜀,这些大部分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要讲一件和他后来玩完有关的事情。这小李觉着他已经统一了北方,南方那些国家纷纷称臣称贡,似乎一统江湖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于是觉得很无聊,想玩。他有一个爱好就是踢球,可下面人说京城里已经找不到地方建场地了,他动了一下脑筋,有了!我那块登基用的台子可以拆了嘛,那原来就是一个球场~手下大臣纷纷反对,可他不听,最后还是以登基台被拆告终。我觉得这真是……后来他自己果然断送了后唐。

  4、他怎么死的呢,说实话死得很不得其所。魏博发生叛乱,他派老爹的干儿子(后来的唐明宗李嗣源)去镇压,结果李嗣源和乱军合伙叛乱,而这个时候小李还带着大家去打猎。听到李嗣源叛乱的消息,他知道大事不好,得赶紧回去啊!可就在他率军抵达大梁城五里地的时候,李嗣源抢先一步把这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给抢占了。可他毕竟是皇帝啊,正统啊,手下还有不少兵,于是退到附近一座城里,下令第二天出发,并且连夜做好了准备,让部队先开拔到城外。这时候,一些伶人们就趁着小李身边人不多的时候造反了。也该小李倒霉,指挥平乱的时候被箭射中要害,没多久就死了,尸体还被伶人们放火烧了。

  5、他的儿子们。史书上记过一笔的也就是他的大儿子魏王李继岌,率军把蜀国灭了,但回军的途中听到老爹死了,后任李嗣源又派人来杀他,就自个儿脸朝下躺在驿站的床上对来使说,怎么说我也是有身份的人,你也是我熟人,我还是就这样你把我勒死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关于对中国二十四史的介绍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读二十四史有感读后感

  粗略的读完二十四史,我便沉醉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领略到秦皇汉武的铁血柔情,钦折与唐宗宋祖的文思才情,更震撼在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之下……然而这些丰功伟绩,却始终不能掩饰清末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那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无法释怀的伤痕!

  自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以来,泱泱华夏古国又有何值得国人自豪于世界的不朽的篇章?没有!纵使有郑成功的长风破浪,远下西洋,向世人展示了华夏古国的生生不息的魅力,但那是建立在千金散尽的基础上,用百姓辛苦所得之物肆意挥霍于外邦,换来的尽是些用处不大之物,展示国力的同时,却又是国库空虚。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它的地位,但亦不能忽略它的过失,因此,郑和下西洋纵使算不上是败笔,但也不算是什么丰功伟绩;亦或有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但仔细想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华的领土,若没有明朝的懦弱无能,又何须郑成功来收复台湾呢!由此看来,这次功绩还不足以洗刷明的失台之辱,已不足以自豪;又或有人会提到康乾盛世,但再想想,文字狱自古以来便有之,但为何此时更甚呢,只因为他们的心虚。而乾隆更是在看到西方送来的地球仪,望远镜等先进科技时却不屑一顾,固执的认为我中华地大物博,那是那些番邦小国可比的。若标榜自己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能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从而奋起直追,中华古国的尊严又怎会在清朝末年被人如此践踏。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在这百年多的败笔中,确实有一些不得不提之处:

  首先要说的便是“无需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向此次变法的众多先进分子,我最佩服的便是谭嗣同,或许他没有康有为的领导之才,也没有梁启超的才高八斗,亦没有其他人的明哲保身知道……但只因为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只因他的舍生取义,更因为他的执着,才是我敬佩他。或许有人认为他很傻,不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懂得“东山再起”,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智的做法。但君子自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宁可死的重于泰山,也不愿苟活于人世间。相比于康有为,梁启超之列,我觉得谭嗣同才算得上是以为真君子,一位真正的英雄,无愧于“戊戌六君子”之称号!

  向谭嗣同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如虎门硝烟的林则徐,应用抗敌的关天培,视死如归的邓世昌,还有一代先驱孙中山……然而他们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这时便有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英雄——毛泽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果不其然,这位风流人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更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前途堪忧之际,勇敢的站出来,带领大家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成功会师,使中国红军转危为安,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长征之旅,在他的笔下竟然又变成了一首荡气回肠的七言《长征》。可见他的文韬武略优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才真正走向了成功,结束了中国白多年来不堪的血泪史,这才让中国人真正自豪于世界。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就让着百多年来的血泪史成为一面矗立在国人面前的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挨打!

  我相信,在历史这面巨大的镜子的鞭策下,祖国必将走向辉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忙碌的早晨写一小段话

祖国我爱你手抄报内容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