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薛宝钗的特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林黛玉人物分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没错,她就是林妹妹。

  书中描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如此,宝玉还送她一妙字——“颦颦”。可想而知,她是如何的美丽动人!

  她的人生是极其不幸的,幼时就失去了母亲,而且她自小体弱多病。而当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时,她的心就像在冬天被淋了一盆冷水,冰冰凉凉的,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心之外。而大观园的出现是黛玉人生的转折点。

  世人常说林黛玉孤僻、高傲、刻薄……常用“小肚鸡肠”来描绘林黛玉的敏感和脆弱,在我心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她寄居他人篱下,所以不敢过多说话,害怕他人不乐,十分敏感、脆弱。当她看见了贾府的荣华富贵,想到了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后将会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才有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刻薄。

  黛玉有她过人的聪慧和文采。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时,总是艺压群芳,无不体现出她的诗人气质。黛玉虽然吟诗作文无人能比,可她对宝玉的不求上进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处处暗中帮助,当元春省亲姐妹们吟诗比赛时,黛玉又偷偷地帮助宝玉蒙混过关,这也表现出在黛玉对封建社会的鄙视和厌恶。

  黛玉是受宠的,在贾府得到贾母的呵护;黛玉是幸运的,在贾府得到宝玉的爱;黛玉是幸福的,能得到薛姨妈的关爱……

  提及林黛玉,必想起《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她将自己暗喻成花,比如:“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正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和无能为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写出自己在贾府每天都要应对别人的冷落和抵赖。“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洁身自爱,追求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抵抗不了封建社会家族势力的逼迫,真真可怜!

  她的这一生一世,华丽而至,却终究没能逃出死亡的大门,当我细致的去品她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很是压抑,没有无忧无虑,只有长叹短惜!

林黛玉薛宝钗的特点

我眼中的林黛玉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

  黛玉自幼失去父母,在贾家安心住下。在与众人初见时,就给大家留下了不凡的印象。

  黛玉其谈吐不凡,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可惜体弱多病。但颇有知识,在“海棠社”中大放异彩,让人赞叹潇湘妃子的实力。

  林黛玉貌美如花,饱读诗书,让贾宝玉对她念念不忘,贾母对她十分疼爱。可她终有自己的苦楚,父母早早离去,却又偏偏到了这四世同堂的地方,虽有众姊妹相陪。却难免触景伤情。

  林黛玉生活很快乐,但临终时又有几人记得她?因宝玉和她多年的情分化为泡沫,宝玉娶了宝钗,她变烧毁诗稿,斩断一切情丝,就这样离开人世。

  林黛玉,一个可悲可惜可叹的女子!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历史典故

  林黛玉是一个病美人,她的悲剧其实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林黛玉的性格与其疾病完全符合。

  《红楼梦》对于林黛玉的人物刻画最为具体生动,包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完全符合她的体质以及她的疾病,这也体现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一、林黛玉的身世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林黛玉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之女,本是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由于幼丧双亲而寄人篱下,养成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性格。

  二、林黛玉的言语

  林黛玉才华横溢,堪称才女,先天的聪慧和后天文学的熏陶使林黛玉具有高雅的语言特征,说话时思维快捷,反应迅速,善于借题发挥,暗语影射。由于她清孤高傲,目无下尘,不愿意像薛宝钗那样阿谀奉承,循规蹈矩;也不愿像王熙凤那样,把伶牙俐齿用之于笑谈打趣,逢迎权势,投合家长,却把伶牙俐齿用于讥讽揶揄,造成了与世俗的对立。

  书中多处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酸刻薄和悲音哀调。这样的语言是由林黛玉的脾虚所决定的。

  《内经》说:“脾在志为思”,王冰注释:“脾藏意,记而不忘也。”林黛玉寄居贾府,爱慕贾宝玉而不得,整日杯弓蛇影,疑虑重重,故而“久思气结,伤脾而耗气”,导致林黛玉既有肝郁,又有脾虚,属于肝脾失调。

  三、林黛玉的外貌

  整部《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并未占据太多的篇幅,然而这寥寥笔墨却给后世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文章开篇的“受寰宇之精,得甘露之养,脱草木凡胎,才换的人形”一句完美塑造了林黛玉“玉秀清灵”的形象。

  但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还询问她在吃什么药。再从贾宝玉的视角来看林黛玉:“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笔墨至此,娇弱、文静、玲珑、内向的林黛玉已浮现于纸上。林黛玉的“病态美”衬托了她寄人篱下的辛酸和无奈。

  一则,罥烟眉

  形容眉色好看,像一缕轻烟。从中医来分析,眉毛长粗、浓密、润泽,体现了血气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细淡、枯脱,则反映气血不足。临床可以观察到,凡是眉毛淡疏者,往往气血衰弱,体弱多病,此类患者容易手脚冰冷,肾气也较弱。这也符合林黛玉的体质特点。

  二则,含情目

  关于含情目,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爱恨朦胧花季间,含情为你似婵娟”,极言眼睛之美,含情脉脉。

  从整体来看,林黛玉是一个病美人。其体态极美,但身体甚弱。可以说,气血不足,精气神皆弱,这样的美是一种值得读者怜悯的美,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林黛玉因寄人篱下,平时小心谨慎,这种性格极易导致肝郁气滞。她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抑郁寡欢,优柔寡断。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了她的身体出现了以下不适,包括:胸满胁胀,大便不调,舌苔薄而腻,脉弦而紧。

  二则,在老师贾雨村的熏染下,林黛玉也有不拘礼法、清高孤傲的性格。她蔑视强权,甚至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静王水溶称为“臭男人”;虽寄居贾府,但从不邀怜取宠;在爱情上,追求真正的知己,敢为敢言。受家庭经历的影响,她性格孤僻任性,喜散不喜聚,认为聚终将会散。而正是这样的不奉承、不讨好的黛玉招致了贾府人的非议,甚至连“慈善家”王夫人都流露出对林黛玉的厌恶,百般受辱的黛玉只有寄情于诗,将苦难化作潜潜泪水。

  三则,在坎坷爱情以及“金玉姻缘”之说的影响下,黛玉神经越来越敏感,地位越来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来越多,怀疑、苦痛、忧郁不断侵蚀着她。

  正如《内经》所言:“五脏化五气,而生七情。”同时,七情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惊则气乱。”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必将影响气机,导致肝郁气滞。

  五、林黛玉的死因

  在《红楼梦》第83回记载:林黛玉“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己衰。关脉洪,肝邪旺。肝木不疏,上克脾土,致默默不欲饮食;甚至肝木反克肺金,肺金受殃,精凝为痰,随气上涌,自然咳吐。”

  左寸应于心,无力则心虚;关脉应于肝脾,脉洪则肝旺而脾弱;金本克木,木旺亦可侮金,肝气郁结,导致肺金受损。可见,林黛玉已经是心脾肺皆损。属于本虚而标实。

  在小说第96回说,听闻“宝玉要娶宝姑娘的事”,黛玉不禁“身子晃晃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心头乱跳,身子突然前栽,‘哇’的一声,一口血便吐出来。”

  悲为肺志,悲则气消,导致肺的气机耗损,肺脏功能受损,亦影响其他脏腑的气机。

  更兼林黛玉自小体弱,长期抑郁,而情绪压抑导致郁气伤肝,肝不藏血,摄血无力,血势上冲,于是表现为咳嗽、咯血、气喘、气急,最终命绝于此。

  林黛玉内心凄苦,心地又善良,这样很容易受到伤害。偏偏林黛玉又不肯改变性格,气郁越久,其脾和肺越虚。最终肺金不能敛降,肝血上冲,而阴阳离绝。作为读者,很多人都喜欢林黛玉,但林黛玉又是一个悲剧人物,读来令人不胜其悲。

  通过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与疾病,这也提示我们,好的性格才能带来健康,而负面性格亦会影响健康。为了健康,一定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这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则心气和畅,五脏六腑自然归于平衡。

走近林黛玉

  “两弯似蹙笼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倾城倾貌的病态美,只有“小气”的林黛玉。当今的人们读《红楼梦》时只觉得她那么狭隘、小气、爱哭,但她却是一个不朽的反封建形象的代表。

  林黛玉原始衰落的“清贵之家”的女儿,很早就死了母亲,到贾府后又死了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先天有病弱症的她,整天与药罐儿为友。封建的大家庭中,她在叛逆的道上用生来就伶牙俐齿嘴诅咒着,使大家对她“敬而远之”。在那不平坦的路上,热爱自由的她遇见了知音贾宝玉,开始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中,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只是无声的渴望、敏感的猜测和浪费的争吵。她“自私”的爱着贾宝玉,但是却有“金玉良缘”之说。她悲痛欲绝,以落花自比,写下千古绝唱《葬花词》,她的环境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执着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的自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想而知,在林黛玉奋斗的最后一刻,当她烧毁那片手帕时,她是多么的痛恨所有的人。“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瑶!”可惜了,红颜薄命!

  “粉坠百花洲,相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叹了,叹今生自己力量太小,推翻不了封建社会;黛玉归了,前生的一株痴情仙草枯了。宝玉舍,宝玉收:舍不得她的美丽,舍不得她的伟大,舍不得她的精神;收了她的思想,收了她的叛逆,同时也收了她的爱情。

  “嫁东风”的自由只等下辈子了,一生的悲是多么凄美!

品《红楼梦》之“黛钗”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着两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女性人物,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林黛玉追求的是自由恋爱,不肯拘于封建统治,尽情享受青春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人,但她过于清高自傲,太小心眼,所以她并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女性。

  而薛宝钗呢,我觉得可能喜欢他的人多于喜欢林黛玉的人,因为她是一个顺从、迎合封建家长的封建理念的人,他性情温和,温婉贤淑,不骄不躁,并且她比黛玉大度,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她却用吞食冷香丸的方法来降低自身的热度,灵魂的热度,使自己无法拥有美好的青春女性该有的自由、活泼,只是一味的顺从封建统治,所以她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

  我觉得,如果我是生活在当时的一位男士的话,如果我能够娶妻如宝钗,交友如黛玉的话,那便真真是人生之大福气了!最好的是如果他们两个人能够合二为一,拥有黛玉的容貌,宝钗的性情,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事实上,曹雪芹先生在著《红楼梦》时,就是把黛钗合一了,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黛钗是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中的,曹雪芹先生应该是认为他们两个人是不分一二的。在第四十二回之前,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矛盾总是不停歇的,但在第四十二回,他们却和好了,先是黛玉在玩牙牌的时候,说出了两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句子,在当时《西厢记》和《牡丹亭》是公子、小姐们的禁书,但是宝钗没有揭发黛玉,而是把她叫到蘅芜苑私聊,就是在这回中,她们两个人和好了。

  总之,黛钗是红楼梦中无可替代的两位女性,是两位被封建统治的可悲的女性

薛宝钗人物分析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在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的确很美,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薛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没看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在《红楼梦》中,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在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的确很美,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薛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没看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