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美德小故事
古代传统美德的好故事
古代传统美德的好故事:蓝姐捕盗诗曰:王婢蓝姐,引盗取金,烛泪标识,忠主智深。
宋朝有个姓王人家的丫环,名叫蓝姐,跟了她的主人家一同寄居在清泥寺里。有一天,主人家请了客人喝酒,一直到了半夜里才散席,夫妻两个人都喝醉了。忽然有许多强盗闯进来,把主人家的几个儿子和一班丫环都用绳绑了起来。丫环们叫着说:“这不关我们的事,家里管钥匙的是蓝姐。”蓝姐应着说:“不错,我确实是管钥匙的人,不过要求你们不使我的主人受惊,我才肯把钥匙拿出来给你们。”强盗答应了她,蓝姐就把所有的钥匙,都给了强盗,并且手里拿着刚才酒席上用过的蜡烛,照着强盗指点给他们看。于是强盗把所有的金银器具和首饰都抢走了。等到主人酒醒了,知道遭了强盗抢劫。第二天早晨,就到县里去报案,蓝姐就悄悄地对那些去捉强盗的官差说:“那些强盗都穿着白色的衣裳,我拿蜡烛照他们的时候,把蜡烛油滴在他们的背上做记号,你们只要看见穿着白衣服,背上有蜡烛油的人,就是强盗。”官差依了她的话去做,果然把所有的强盗都捉住了。
不偷窃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
古代传统美德的好故事:贞姬辞聘诗曰:贞姬辞聘,拒绝吴君,黄金白璧,非所愿闻。
春秋时期楚国的贞姬是白公胜的妻子,很早就守寡,纺纱绩麻,誓不嫁人。这时候,吴王得知她贤德,就差大夫拿二万两黄金,一双白玉,去聘她做吴国夫人,又用妇人的车子三十辆来迎接她。贞姬辞谢说:“我的丈夫白公不幸死了,我情愿一辈子守着他的坟墓,来了却我自己的寿命。今朝君上赐给了黄金白玉做聘礼,用妇人的车子来迎接我,这都是我所不愿意听见和看见的啊!要知道抛弃了义理,依欲望去做,这是污秽的行为;见了厚利,就忘记死,这是贪婪的行为。我若是见了君上这样贵重的聘礼,众多的车辆,就答应了君上的请求,我就是贪婪污秽的人了。又贪婪又污秽的人,君上要她做什么用呢?”终于辞谢了吴王的聘礼不肯去。吴王也很佩服她的贤德,就用“贞姬”的名号称呼她。
古代传统美德的好故事:管宁善化诗曰:管宁割席,以愧希荣,牵牛代牧,备汲①息争。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从不分心。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②在地里铲地,华歆突然铲出一块银子,管宁毫无理会继续铲地,而华歆却将银子拣起来,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名族在专辑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名族之魂。那你知道传统美德故事经典有哪些吗?以下是分享的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一):夷齐采薇
【夷齐采薇】
伯夷叔齐。洁身如玉。饿于首阳。耻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让国逃隐。闻文王作。同归于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夷齐耻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齐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马而谏。忠也。亦义也。饿死首阳。其以伐纣为不仁不义乎。夫以独善其身谓仁义者。学夷齐可。以兼善天下谓仁义者。则学武王也。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间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隐士。一个名叫伯夷。一个名叫叔齐。是孤竹国里君主的两个儿子。他们为了辞让国君的位子。逃去隐下了。听得了周文王的兴起。两个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儿来。后来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在马前谏劝着。武王身边的人。就要用兵器来打他们了。姜太公道。这两个人是很有义气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齐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得了天下。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就不肯吃着周朝的粟米。两个人同到首阳山里去隐下了。采了薇草来吃着。后来就在首阳山下饿死了。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二):史可法感恩老师
明朝名臣史可法,年轻时进京考试,住在寺庙里。有一位贤臣叫左光斗,刚好是此次主考官,他到这一些寺庙里面去微服私访,看一看有没有懂得忧国忧民出色的读书人来参加这次考试。刚好左公走到了一个寺庙里,看到一个年轻的考生,写完一篇文章太累睡着了,案上放着刚写成的一篇文稿。左公拿起一读,非常赞赏他的远大理想和刻苦精神,再看书生衣衫单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读劳累。左公怕他感受风寒,便把自己的貂裘①脱下来,盖在他身上,出来问寺僧,方知书生名叫史可法,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考试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感受到字里行间有一种气节,一种志向,马上就知道是他,所以就批了他为状元。史可法考上状元之后,按照礼节到左公家拜老师和师母。左公可怜他家贫,收做弟子,留于馆署。此后,他愈加发奋苦学,饱受恩师濡染,立志以身报君许国。左公在公务之暇,常与他交谈时事,辩论古今,看出其宏大抱负和超凡才略,就对妻子说:“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就是说,以后继承我事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我这个学生。古代圣贤读书人不怕自己没有后代,只怕圣贤学问断在他的手上,所以他更注意圣贤学问有没有承传的人。
后来左公、史可法同朝为官。明朝末年宦官当道,左公被陷害,关进监狱之后惨遭酷刑,眼睛被烧红的铁片烫后都粘连上了,膝盖以下被切断。史可法知道老师在狱中的境况,十分焦急,通过各种关系,终于感动监狱里的士兵,他们就建议史可法装扮成捡垃圾的,进监狱去看望老师。史可法缓缓接近老师的牢门,当走到老师面前时,禁不住地抱着老师的腿放声大哭。左公听到声音是他的学生史可法,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睛抻开,目光如炬地看着史可法说:“你是什么身份!你是国家栋梁,国家正是危难之际,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那些乱臣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左公捡起地上的石头就往史可法身上扔。史可法看到老师这么生气,就马上离开监狱(所以爱护孩子,爱护学生,有时候还真的要现怒目金刚相,而此时他那一份存心是念着学生的安危,学生的成就)。后来左公被宦官杀害。
史可法担任过很多职务,还在边境带兵防守。每个晚上士兵分三批背靠背守夜,但他坚持一夜不休息,士兵建议他应该休息一会,结果史可法回答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国家因为这时陷入危难中,我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国家。”史可法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和教诲,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每一次回故乡,首先到老师家里看望师母及其后代子孙过得是不是很好。
后来清兵入关打到江南时,史可法到江南重②镇扬州督师。他把意志消沉的各路将领团结在一起,誓死坚守扬州城。清军统帅多铎五次派人去劝降,都被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用大炮轰城。在打退了清军的多次进攻后,明军终因寡不敌众,城池失守。史可法誓死与扬州城共存亡,最后壮烈牺牲。后来人们在城外梅花岭上为史可法建了个“衣冠冢”③,永世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这个故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左公为国家忠心耿耿,不仅能够慧眼识才,还能保护国家的栋梁之才,以及史可法为报达老师的恩德和教诲而壮烈牺牲的壮举,让后人深深地感动,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地学习榜样。
【注释】①貂裘:diāo qiú,皮衣。②重:zhònɡ,重镇:主要,重要。③“衣冠冢”:zhǒnɡ,坟墓。公元1645年5月20日,十万清兵攻陷扬州城,史可法浴血固守城池,英勇献身。其义子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他的坟墓其实是衣冠冢。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三):老虎引路
李长者是唐朝人,一生不爱名利,最喜欢的就是《华严经》,以研读《华严经》为终生之业。他学佛多年,有一次离开自己住的地方,想要专心地为《华严经》作注。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老虎,而这只老虎仿佛就是在那里等候他一样,对他非常的驯服、温顺。李长者就跟他讲:“我想请你帮我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在那里安心写释论。”于是就把行囊挂在老虎的背上,老虎似乎听懂了李长者的话,缓缓望着他,就这样一路走了过去,走了约二三十里路的时候,老虎就在一个土坎上面停留下来,这时李长者知道老虎的用意,是把他带到这个地方给他栖身住宿之处。这个土坎非常光亮明洁,旁边还有一口泉水,在他到来的前夕,有一阵暴风雨,把一棵古松连根拔起后,就涌出了泉水。所以,后来这口泉水就被称为“长者泉”。李长者就在此地居住五年之久。五年当中,每天傍晚这口泉水当中就会射出一道白光给他照明,让他能顺利在晚上也有灯光来写作,还有两个年轻女子来伺候他,煮饭给他吃。等到五年写完释论后,这两个女子也不见了,其实这两个女子是天上派来的。
美德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品德,既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更是一种富。一个拥有品德的人,就会被人们称赞,尊重和信任。
同学们!你们知道去年那里发生了大地震吗?没错,就是雅安大地震!去年,我家乡举办了“为雅安献爱心”的活动。我爸爸看到了,就把身上带的钱几乎全部捐献了。然后有很多很多有钱人纷纷捐款。等到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老奶奶穿着破烂的衣服,饱经风霜的双手上拿着一张张皱皱的钱。向捐款活动的地方走去。爸爸看见了,说:“王奶奶,您的钱来的不容易,是您靠捡垃圾卖掉赚来的钱,而且,您的病还没好呢。”王奶奶用沙哑的声音说:“雅安的人民在困难的时候,我怎么能不帮忙呢?”爸爸说:“您不用捐,我来帮你捐。”说着,把身上的钱一分不剩的拿了出去。王奶奶用有点生气的语气说:“不要这样,建新!让我自己捐。我知道你一番好意。虽然,只是一毛、两毛,可是也能尽力。”说着,她自己把那一张张皱皱的钱放进捐款箱。”然后,一拐一拐慢慢的走了。
王奶奶把她辛辛苦苦捡垃圾卖掉赚来的钱一分不剩的捐了出去,
在许许多多的事件时,总会有美德和丑恶两面的人。而善良让我们流传,丑恶让我们为耻。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了它,城市和国家就不可能发展。所以同学们,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也希望所有公民一起做起,不要让中华民族从我们的手中毁灭,让它世世代代都传承下去。
传统美德故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古代传统美德小故事
故事一: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故事二: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故事五: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美德的故事吧。
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忠孝仁义礼智信”
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传统美德小故事
丰子恺美德育人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名人,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子女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五四"运动以后,进行漫画创作。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次,父亲在-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络,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客人问好;客人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程门立雪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程门立雪”和典故,说的就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
美德小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责任、都有一种包容、都有一种公正、都有一种诚信、又有一种团结友善的精神,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上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赵欣怡妈妈打电话说“赵欣怡生病了,要我帮她带一下作业好吗?我果断地说:“没问题。”
到了第二天下午,放学了,我把赵欣怡的作业放在袋子里,到她家里。到了之后,我开始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突然,赵欣怡叫了我一声,我连忙停下手中的笔,到赵欣怡旁,原来,是赵欣怡有一道题目不会,来请教我。我认认真真地对她讲解了这道题目的意思:就是把今天老师教的课文里的所有动词抄下来就行了。但是她还有一些没搞懂,于是我又耐心地帮她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她懂了为止。那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都汗流浃背。她对我说了一声:“谢谢。”我们彼此之间都欣慰的笑了。
通过这一件事情,我了解到了团结友善能使人变得快乐。从此以后,我和赵欣怡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现在,我们俩就如同姐妹花一样。
我身边的美德故事作文范文
在我们生活的大家庭---中华民族里有无数的美德,而这些美德不一定是指大的方面,也许是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事情。它们总是流传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弘扬,继承。
以前的我总认为美德就是指好人好事,就应该被人们知道,慢慢长大了,我才明白美德不一定就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不一定就要博得所有人的喝彩和夸耀,它有时候需要我们默默地去发扬。也许是平常很少遇见,也许是我没有细心去发现,所以对这种高尚的情感没有很强的感受和体会,直到那天。
那天,周末,我非常开心的和妈妈一起出去玩,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一辆公交车,可上车才发现车厢里人挤人,只要你稍微动一下,仅有的空间就被飞来的脚挤占了,我艰难地挤在人群里。没过多久,就感觉头晕晕乎乎的,有些想吐,可能是空气不流畅导致的,可是也只能忍着,望着窗外的风景,真想下车。后来,下车的人较多,我终于有座位,坐下来就觉得全身舒畅。这时候,上来两位老人,他们头发发白,佝偻着背,手里还拎着很多东西,可是没有人起身让座,也包括我,他们只能艰难地扶着把手。这时,有个姐姐站起走过去对着这两位老人说:“爷爷奶奶,坐我这吧。”我顿时觉得羞愧,心想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可我遇到了却没做到。这两位老人坐下来,无限感激地说了声:“谢谢你,小姑娘。”那姐姐笑了笑,这笑容让我想到了温暖的春风,分外舒爽。这件事情使我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就是类似这样一件小事吗。以前总认为美德体现在大方面,可它们就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不要求被人们知道,赞扬,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美德不是体现在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上,而是要求我们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从自我做起,不断去弘扬这些美好的品德,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作文:我身边的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关于美德的事情和故事。
在前不久,我就看到了一个关于美德的情景。故事是这样的。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正回班,只见一名同学,只要一见到老师就微笑的弯弯腰,大声的说:老师好。老师也面带微笑的说:你好从这个简简单单的小事就可以看得出礼貌待人有多么重要。一句老师好不仅可以体现出你的个人素质,还可以给别人带来一份开心和快乐,这难道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吗?其实还有许多事都是关于美德的,例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在公车上给老爷爷让一下坐、随手弯弯腰捡起路旁的碎纸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虽然谁都会说自己会做,经常做,但是说着简单,做着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做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呢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做到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