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谈养生

  养生,多在保养肉体以保长生。可况人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中气,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学习压力如此之大,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养生,换来舒适呢?那么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砺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它受之于父母,不可能随意更改。我们不能因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变,而抛弃磨灭我们独有的性情。所谓性情是“人天生而来的气质和情感”,无一人相同,在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抛弃天性应该成为我们时时刻刻的座右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正是因为,人从小的天性就已经展现在世界面前,倘若后天的教育让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会大课堂又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挫折,但这些只是心智的锻炼,与人的个性没有关系。美国科学家调查显示,人的天性随着年龄正在逐渐地丧失,孩童时期爱幻想的特点终究被社会埋没殆尽;与朋友的倾听与分享,最终变得世故起来。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们什么?当事者往往对此并不会感到“我长大了,变成熟”的喜悦感,相反地总会愁容满面地说:“我不快乐啊,怀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么值得怀念吗?他们毕竟怀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灭过于一切。“幸福指数”此词已经不再陌生,美国的金钱场幸福指数不足3,中国的幅员辽阔上指数不足2.5,日本、韩国以忙碌着称的国家即使人与人礼貌互敬但指数也少得可怜,那么,世界之大哪里是幸福的家?南亚小国不丹,这个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国,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是什么成就了那里“穷且快乐”的感受,我们不禁自问,去过那里旅游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忘记,不丹王国的每一张笑脸,他们淳朴善良,待人热情,一旦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快乐、幸福时,他们总会说:“我们世代都是这样的,我们一直很快乐。”而这“一直”又代表什么呢?那就是,他们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善良、内敛的天性,那么他们即使贫困又有什么呢?幸福和快乐可是金钱无法换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性未泯灭,根据09年最新寿命统计不丹已经成为世界上长寿的国家之一,长寿率并且超越了日本。这样,谁还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们,不为世事所烦恼,就像过去一样活着,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对多变的世界,何乐而不为

  诚然,天性不灭是修养个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与人一定会擦肩而过,更不要说促膝而谈,寻觅知音了。磨砺心智在这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在此总结了一番,就把它称为人生六义,即:尊重、信任、理解、倾听、交流、帮助。于此,对待陌生人、过客,还是朋友,最终到自己,实为磨砺。

  尊重的第一要义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就是“尊敬并且重视”,也许对待陌生人和过客不一定要我们过多的尊敬,但是重视是一定要有的,重视,其实就是在认同“天赋人权”,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环节,往往不尊重别人的人不会被别人尊重,那么连自己的权利都随意糟蹋的人呢?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轻佻对世,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说来,这第一步需要人与人互相地配合才能达到。这世上没有完人,我们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标准,可却终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没有完全愿意尊重别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吗

  信任,我则认为是“六义”中的重要环节,这种情感,应该是建立在“心明、眼清”的基础之上,意思是说,我们可以用心感受、用眼分辨与我们交往之人的性情,“日久见人心”,常言是这么说,其实“日不久,也可以见人心”,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交往的感觉,是种预感。子期伯牙共赏高山流水,正是如此,一曲既成,而二人已成知音。这就是人比动物高明之处,人能够明断好坏,如果是意趣相投的好人,那就相信敢于付托;如果是志趣不合,那就不一定信托,但最起码一定要有尊重。但要这么说,既然已经相信敢于付托的人,一定可以称得上朋友了;相对地,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一定要信任。

  理解,是更进一步的朋友之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种诠释。理解对方,要求互相退让。“宁退耕墙不毁情谊”成为千古佳话,在这种递进的过程中,就是磨砺心智然后走向成熟的表现。对待自己的要求,要及时审视是否太过分,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尽力满足。倘使双方都这样做了,朋友之情真真好于手足。

  倾听,则很难去解释,但是却最容易做到,倾听要用心跟着说话人去走,情感相一致,直到入境,那么自然二者相结合,产生共鸣。也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首先克服自我为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尽量不要边听边琢磨他下面将会说什么;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注重一些细节:不要了解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别人讲话的特点。这些固然是理想状态,但绝对不是死板的规矩,有人按照这些完全做,反而失去活力好象无生机的死物一般,所以倾听不是死板地听,而是“听见”甚至要“听懂”。

  于是我们砥砺自我,舒服地活着,与朋友沟通交流、提供帮助,这两要义并无太多解释,但是倘使这么做必须学会倾听:

  1.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馈。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你不妨这样:“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4.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于是,我们的心智是这样成熟起来的,也许走入社会还需要责任,把它加上,肩头好象更加重了,而心情反而是轻松,这就是养生的最佳境界。庄周磨砺心智修养性情,百年而去;孔孟尽责育教,修养品行,古稀、髦耋无疾而终,古代的圣人,养生终年,到底是哪里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其人一定贵在德、行。

  所以说,养生保在天性、磨在心智,苦在皮肉。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夏至养生13个常识

  1、清淡饮食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2、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冬至吃饺子)。为什么同样是面食,却有饺子和面之分?这些其实也是有讲究的。专家称,面食是高热量的,饺子用面包裹起来,这也就意味着把热量也包裹了起来,这就符合冬至主藏的意思。而夏至节气,与冬至相反,要把阳气放出来,同样是面食,可面切成条后,就意味着把热适当地放出来了。另外,面汤要放盐,吃面要学会喝面汤。

  3、要清凉

  这个多指穿着及生活环境。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牛仔服饰,夏季不适合穿这种衣物。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三伏天养生保健的秘诀

  三伏天如何养生?现在正值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要谨记养生,注意保健身体。

  别太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以免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且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

  饮食开胃。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低调”运动。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三种运动比较好: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晚睡早起午补觉。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静坐除烦。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方法是: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可谓是大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什么叫养生?怎样养生?大家都知道保持健康,放松身心便叫养生;均衡营养,多多运动便是养生的两大“门派”。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现在飞速崛起的“低头族”与“手机族”了呢?在马路上,在车上,在中国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低着头玩手机的人,而我,也曾经做过这两大“反养生门派”的一份子。

  记得妈妈买来第一部智能触屏手机时,我便兴奋得不得了,抱着手机就是撒手,好像那是自己的一样,从那开始,我便迈入了“手机族”的大门。我下载了好多游戏,每天一放学便开始尽情地玩,我陶醉在手机的世界里,不过,好景不长,我便尝到了苦头。

  渐渐地,我的眼睛开始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连看电视都要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我开始害怕起来,父母多次要带我去医院检查,都被我拒绝。终于,在一次寒假中,妈妈领着我来到那充斥的药水味儿的医院,经过好一番折腾,我才被确诊为“假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其实就是近视不到一百度的统称。医生说,不到一百度,不配眼镜。只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远眺,还是有机会恢复视力的。听完这番话,妈妈又庆幸又担忧,庆幸的是,我的眼睛还有回复的机会;担忧的是,会不会回复不过来。

  从那以后,我对接触电子产品的次数有了克制,不再像以前玩的那么频繁,时间也有了克制。我的近视度数控制在一百度左右,不再上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见证四季的交替;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养生第一步,便是保护好这双眼睛。让我们打败“低头族”和“手机族”,重新让生活充满阳光吧!

养生

  立夏,古人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夏”意为“大”,指春天播种的作物都直立长大了。这一天在天文历法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太阳行至黄经45°。有趣的是,立夏时天黑后观察天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也是从正东算起45°的位置。

  从立夏起,温度显著升高,雷雨天气增多。 气候学中,当日均温稳定达到22℃以上,则视为夏季开始。 而立夏期间,只有福州南岭一线以南真正进入夏季,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此时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均温在18~20℃上下。所以,虽然是立夏,但是除了黄河流域以南省市来说,夏季实际上还很远,这些地区的人们还有大段的春光可以享受。

  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我国古代会将每个节气的物候现象,总结为三候。立夏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就是说立夏时可听到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可看到细长的蚯蚓掘土而出,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立夏,是现在二十四节气中较早确立的一个。众所周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在战国时代扩展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秦汉时期,其余的十六个节气陆续出现。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

  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早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备酒食为欢,名为饯春宴。

  立夏尝新,各地吃食也各有特色。南方很多地方会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

  上海吃“蚕豆饭”,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详细解析处暑养生的中医调护

  《黄帝内经》认为,处暑后阳消阴长,也就是阳气减弱、阴气增长。这种特征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有密切联系。

  中医认为,处暑占有“暑”和“燥”两种外邪。所以,这个季节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收敛阴气;早起可以舒展阳气。此时,穿衣宜秋冻,散掉夏季在体内蕴结的湿热之气。

  总结: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多运动……在养生至于千万不要忘记多多运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要注意的六种体质

  一、中性体质:

  指的是阴阳平衡,气血旺盛流畅,脏腑功能正常协调,身体能力抗病强的生理特徵。中性体质的人不仅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也调养得当才能形成。此类型的人体质不寒不热、形体胖瘦匀称、体格健壮、髮茂黑泽、面色光泽、食慾正常、睡眠良好、耐寒耐暑、精力充沛、舌澹红润有泽、舌苔澹薄、脉象和缓有力。

  二、阴虚体质:

  具有体质偏热、机能虚亢等生理特徵。阴虚体质的人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或久病不癒所致,多见于体型较瘦的人身上,主要表现的症状有:身体消瘦、面色黯澹无光或潮红,有时会有烘热感、口舌容易乾燥、口渴时喜欢喝冷饮、四肢怕热、易烦易怒、容易失眠、大便偏乾、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三、阳虚体质:

  中医来说指阳气偏衰、机能减退、热量不足、抗寒能力低弱的生理特徵。阳虚体质的人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所致,较常见于体型白胖者,主要表现的症状有:面色澹白无光、口澹不渴、体寒喜暖、四肢欠温、不耐寒冷、精神不振懒言、大便稀泻状、小便清长或短少、舌澹胖嫩苔浅、脉象沉细无力。

  四、气血虚体质:

  中医来说多半是本身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不足,此类型常是面色苍白或萎黄、说话有气无力、四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两眼乾涩、舌澹苔少、小腹隐隐作痛、有空坠感、女性经量少颜色澹薄,脉象细弱无力。

  五、瘀血体质:

  中医来说主要徵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鬱,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常见有头髮易脱落、肤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眼眶暗黑等症状,脉象细弱。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分疼痛的困扰,例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瘀青等,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更加重(因为活动少)。

  六、虚寒体质其他体质:

  平素怕寒、怕风,手足冰冷,喜欢热饮,讲话无力或容易疲倦,易腹泻或大便软,频尿,尿色较澹等。

处暑时节的中医养生方法

  处暑时节能反映气温变化,其中的"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以后天气会越来越凉。

  在饮食上

  夏天结束了,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这个时期,气侯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因此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所以,再过一些日子,山楂就要下来了,这时时令水果,大家可以多吃一些。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处暑之后就要少吃一些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这样能有效加强我们的肝脏功能,并且西瓜这类夏季食物也要少吃。

  在起居上

  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

中医养肾三字经

  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要想益寿延年,养肾是第一位的。《内经》里说,年过四十,肾气自半,可见,40岁以上的人更需要学习养肾的常识。养肾的秘诀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三字经”。

  护好脚

  肾经起始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袜子最好包住脚腕,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睡觉时,别把脚晾在外面,盖被一定要下过脚底,上超肩膀;不要将双脚正对着空调或电扇吹。足底有许多穴位,睡前按揉脚心的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的功效。

  大便畅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要做到大便通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多做运动。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能激发肾气,加速排便。

  喝够水

  水是生命之源,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饮水过少可能引起浊毒的滞留,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每天应至少喝8大杯开水(注意:不要以饮料代替),以冲淡尿液,预防结石等肾脏疾病。

  睡好觉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有着重要作用,睡能还精、养气、健脾益胃、坚骨强筋。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纵欲,以利于肾精的养护。

  别憋尿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上厕所。否则,憋尿过久会导致膀胱压力升高、膀胱压力反射紊乱和逼尿肌功能下降,或者影响输尿管—膀胱抗反流机制,导致尿液反流,容易诱发肾盂肾炎,甚至造成肾功能损害。

  吞津液

  我国古代养生之 道特别重视唾液的价值,认为吞津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口腔中的唾液,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人的唾液含有多种有益物质,具有助消化、中和胃酸、抗菌、增强免疫等功能。平时多用舌尖舔动上颚,或者含个枣核都能生津。

  按摩腰

  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腰眼穴等,平时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慎用药

  是药三分毒,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顺铂、非甾体抗炎药、头孢菌素等,一些中草药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也可引起肾损害。使用药物时要提高警惕,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方法、剂量、疗程。

  多吃黑

  中医学认为,黑色食物具有补益肾精、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黑色食物的颜色主要来自于其中的花青素,这种植物色素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此外,黑色食物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也比浅色食物要高。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莓、黑豆,多饮红茶,以达到补益肾气、延缓衰老的作用。吃黑色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千万不要过量食用,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反而影响健康。

中医秋季养生三字经

  节食欲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

  忌悲伤放松心情,不要悲伤,这样可以养肺气护津液。

  常梳发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

  面多擦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

  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

  齿数嗑牙齿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

  吐浊气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统机能。

  咽唾液咽唾液可促消化、开胸理气、增加内脏和气管功能。

  目运转经常走出户外眺望,结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醒脑解乏。

  耳常弹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可减轻疲劳。

  脊背暖秋季早晚温差大应及时增减衣物,防感冒。

  胸宜护保持体温,可以增强免疫力。

  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适当揉搓,助消化、消除淤积、益气强身。

  谷道提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肢节摇甩甩手,踢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足心搓每天洗脚按摩脚心,可以消浊通络、解除疲劳,起到吐故纳新的效果。

  净体肤秋天干燥,应多用手揉搓身体,可以解除疲劳,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校园廉洁教育主题ppt课件

优秀护理个案分享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