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天早朝,大部分群臣没到的时候,乾隆爷问先到的大臣汪文瑞和刘文举:“两位爱卿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燕窝汤和点心?”

  汪文瑞诚惶诚恐地抢先答道:“臣家里人口众多,开支颇大,吃燕窝汤和点心只是偶尔,平时每天早上不过吃碗水饺、面条或喝碗豆汁、吃几个鸡蛋而已。”

  见汪文瑞在皇上面前显示自己清廉,刘文举也说他家早餐经常只喝一碗豆汁、吃几个鸡蛋。

  乾隆听了汪文瑞和刘文举这番话,瞪了他俩一眼,说:“一个鸡蛋需要十两银子,朕都不敢吃那么多,你们一个早上就吃好几个,还敢说自己穷?看来朕该查查你俩的账了。”

  汪文瑞和刘文举听了乾隆这番话,想起刚才自己的口不择言,肠子都悔青了,他俩知道这必是内务府的人做假账,和御膳房的太监们沆瀣一气蒙皇上。但他俩不敢明说,知道一旦明说了,内务府和御膳房的人知道了会挤兑他俩不说,就是皇上也饶不了他们,因为这等于告诉世人,看似英明的乾隆皇帝也不过是一个任人哄骗的二傻子。

  当然,汪文瑞和刘文举又不能不接乾隆皇帝的话茬儿,要不然,皇上还真怀疑他俩是收受到贿赂的贪官呢。

  所幸汪文瑞和刘文举很快就想出应对之策,敷衍乾隆说,他们买的鸡蛋都是些便宜的货,不过几文钱一个罢了,自然不能和宫里采购的极品鸡蛋相比。

  乾隆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释疑,反而更加困惑,他自言自语道:“怪哉,为何同为母鸡所产之蛋,竟有玉、石之别?”

  汪文瑞和刘文举暗暗叫苦,心忖:这一个谎扯出去了,必须得再扯新谎来圆前谎,可这新谎咋扯

  好在汪文瑞是个久处庙堂的圆通老吏,他在刘文举呆若木鸡之时,灵机一动,想出新招。他旁征博引地对乾隆说:“田黄石是寿山石的一种,劣质老坑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可这两种石料的品质却是天差地别。”

  乾隆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没在鸡蛋价格的问题上追问下去,汪文瑞和刘文举这才松了口气。

  这君臣三人又说了一阵闲话,众臣就三三两两地来了,乾隆皇帝开始升朝议事。

  汪文瑞和刘文举以为关于鸡蛋的话题也就到此了结了,谁知散朝后,乾隆又留下他们,他饶有兴致地叫俩人在第二天早朝时带几个鸡蛋来,他想看看,几文钱一个的鸡蛋和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究竟有何不同。

  这下,乾隆可给汪文瑞和刘文举出了个大难题,都快把他俩愁死了。因为傻瓜都知道,世上鸡蛋的区别只是个头大小而已,口味还不都差不多

  汪文瑞忧心忡忡地回到家,满腹的苦楚又不好对家人和下人讲,但闷在肚中又解决不了问题,明天上朝面君时咋办

  心急如焚的汪文瑞在院内踱来踱去,竟鬼使神差地来到位于西偏院的厨房。

  他抬头一看,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下人待的地方,正要离开,忽听一个小厮与大厨正粗喉咙大嗓子地闲聊。小厮说他早晨去菜市场买菜,遇到件稀奇事:有个卖鸡蛋的主竟在卖一筐已变了味的坏鸡蛋,这种坏鸡蛋还要一文钱一个。谁知,还真有二傻子掏钱买这种无法食用的坏蛋。

  大厨讥笑小厮道:“你懂什么,这种进不了伙房的坏鸡蛋是当肥料卖给养花人的,坏鸡蛋用泉水调稀后,是培育兰花的上好肥料……”

  汪文瑞听到这里,心里就是一动,他不等大厨把话讲完,三步并作两步闯进厨房。

  大厨和小厮见主人慌慌张张地闯进来,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傻傻地站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汪文瑞指着大厨和小厮,叫他俩放下手上的活计,赶紧去菜市场,不论价格高低,一定要把那筐坏鸡蛋买回来。

  听了这番没头没脑的话,大厨和小厮不知是主人吃错了药,还是自己听错了。尽管心里犯嘀咕,但他俩可不敢向主人细问详情,只得急三火四地奔向菜市场。

  他们原以为拿铜钱买坏鸡蛋,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不料,当他俩赶到菜市场时,竟有大买家将那筐坏鸡蛋全买下了。

  两人这下可急坏了,大厨见买卖双方正在付钱,忙喊道:“且慢,我愿出三文钱一个买下这筐鸡蛋。”要知道,当时的物价是,五文钱可买两个新鲜鸡蛋。

  忽听有人愿出三文钱买一个坏鸡蛋,卖蛋的小贩可乐坏了,他忙推掉那买家递上的一串铜钱,要与大厨交易。那买家见有人挡横,也不甘示弱,将坏鸡蛋的价格抬到五文钱一个。大厨为了买到坏鸡蛋,又将价格抬到八文钱一个。就这样,双方轮番哄抬下,每个坏鸡蛋竟卖到一两纹银。最后,大厨和小厮因出门时没带多少银子,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筐坏鸡蛋被那个买家拿走了。

  一两银子买一个坏鸡蛋这件亘古未有的怪事立即轰动了整个菜市场,引来众人围观热议。卖坏鸡蛋的小贩目睹此情此景,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他也猜不透这事是福是祸,急忙怀揣着银子,溜之大吉。

  当大厨和小厮垂头丧气地回府时,望穿秋水的汪文瑞见他俩两手空空地回来,忙问何故。待听完大厨将详情禀告后,汪文瑞当即五内如焚,昏倒在地。

  在众人呼喊声中,汪文瑞睁开双眼,绝望中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急忙谢绝匆匆赶来的医生诊脉,吩咐备轿去刘府议事。汪文瑞猜得一点没错,这筐坏鸡蛋全给刘文举的管家买走了。

  当刘文举见汪文瑞匆匆前来,便知其来意。刘文举心想,现在他与汪文瑞已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要是汪文瑞摆不平这事,他也过不了关。想到这里,刘文举忙热情接待了汪文瑞,并慷慨地送了一半坏鸡蛋给汪文瑞。

  第二天上朝时,汪文瑞和刘文举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等到散朝,乾隆叫汪文瑞和刘文举取出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给他看。

  内务府太监先在大海碗中敲开七个宫中的鸡蛋,这七个鸡蛋均是蛋香四溢、油光闪闪的双黄蛋。待打开汪文瑞和刘文举带来的十几个鸡蛋,立即就比出个天上地下来了。这些鸡蛋,全部是单黄不说,绝大多数的还散黄,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乾隆见状,忙令太监停止“比蛋”。他深表同情地对汪文瑞和刘文举说:“二位爱卿,你俩也太节俭了,以后几文钱一个的残次鸡蛋还是不吃为好,要吃就吃十两银子一个的极品鸡蛋。”讲完这话,乾隆还颇有感触地说:“难怪民间百姓常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

  马尾乡有个大土豪,人称张发财。

  一天,张发财在镇上请客,完了借着酒兴开车回村子。张发财喜欢开车,不管身家有多大,从来没请过司机。他经常要往返于镇上和村子之间,这段乡道也就十来里,铺的是水泥,张发财一般只用七、八分钟。这还是正常的,如果喝了酒,车速还会往上提一提。

  转过一个弯的时候,前面是个小村子。张发财轻车熟路,丝毫没有减速,可就在这时,他突然看见前面不远的路旁,正有个老头从地上一蹦而起,玩命地冲了出来。

  张发财只来得及骂一声"找死啊",刹车却已经来不及了,车子就像一枚子弹似的,嗖一声向老头射了过去。还好他的车速实在是太快了,那老头起步也晚了半拍,他还没冲到路中间呢,张发财的"子弹"就贴着他的耳朵飞过去了,没中。

  可老头还是被车挂了一下,摔到地上,骨碌碌滚了几滚。

  张发财好不容易停下车,跑回来一看,那老头跌了个头破血流,但看样子伤得并不重。张发财不认识他,当下就指着老头骂骂咧咧起来:"找死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你会不会走路啊?妈的吓我一跳!"老头费劲地从地上爬起来,连瞧也没有瞧他一眼,颤颤抖抖向他的车子走去。张发财觉得奇怪,这老头想做啥?他醉意也上来了,跟在后面也是摇摇晃晃的,一边说:"老叔,你别走晕了头,我在这呢。说吧,你想要多少赔偿?"老头好像没听见一样,仍是不理不睬他,走到他的车子前头,忽然扑通跪下来,就把脑袋往车上撞。张发财一看气坏了,这不是想讹钱么

  谁知老头却说:"我不要你的钱。"张发财一听傻了,接着吓一大跳,咋的?这老头当真是要寻死啊!

  这下他更来气了,一把将老头拉开:"你要寻死,就换个别的死法吧,别弄脏我的车。"老头抬起头恳求道:"张发财,你把我碰死吧,我求你了!我保证一分钱也不要你赔偿,说话不算,天打雷劈!你不把我弄死,我就不走了。"说着,又把头往车上直撞。

  张发财一听愣了,接着就扯开嗓子喊起来。不一会,村子里跑出来十几个人,张发财指着老头说:"这位老叔疯了,非要我碰死他,是你们村的吧?麻烦大家帮帮忙。"那些村民一看,老头直往人家车上撞,大吃一惊,说这是吴六伯啊,咋的就疯了?七手八脚,把老头架着往村里走。张发财追上去,从包里摸出五百块,大声说道:"别说我不负责任,这几百块给他缝针,治不好尽管来找我!"过了几天,那个老头倒也没上门来找他要钱,看来还真是一心一意求死的。一天,张发财开车从家里到镇上,来到那段路时,远远地就看见那老头坐在路旁,伸着脖子往两边张望。发现他的车来了,老头像接到了命令一样,腾地就站起来了,向他的车子迎头冲来。

  此时的张发财,昨天的酒已经醒了,今天还没有喝过酒,头脑清醒,手脚也还算灵活,嘴里喊道:"又来了!"急忙来了个急刹车。老头人老脚笨,冲到跟前时,车刚好停了,只轻轻地蹭了一下,一屁股跌坐在车前。

  张发财气得一拳打在方向盘上,这老头太可恨了,想考他的驾照咋的?他跳下车,压着火问老头,是不是想找他要上次的赔偿?老头说不是,五百块钱除了医药费,还多三百。张发财仔细打量打量老头,怎么也不觉得他像个精神有病的人。老头七十来岁年纪,头发胡子都白了一半,可看起来身子骨还硬朗,是个地道的老农民。他见张发财打量他,就说道:"我脑袋没病。"张发财气呼呼地问,"那你就是想寻死啰?"老头点头说是,张发财一巴掌拍在车盖上,"那路上这么多车,你怎么非得等我的呢?"老头也是满脸怒气,指着他说:"我就要死在你的车下!"张发财一愣,气得暴跳如雷:"我跟你有仇啊,你存心要害老子!""对,有仇!"老头咬牙切齿地瞪着他,"不死在你的车下,我就死不瞑目!"张发财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张口结舌半天,无奈地一摊手:"我什么时候对不起你,总得跟我说明白吧?"老头说你跟来吧,背转身,慢慢向村里走去。

  张发财考虑了一下,决心今天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老头为什么非要跟他过不去?就把车停好,跟在老头后面走。进了村口不远,老头往旁边的田里一指,叫张发财看。

  田里有个中年汉子在补秧苗,那汉子只有一条腿,拄着一根拐杖,显得十分吃力。老头说:"他是我二儿子,三年前被你的车撞掉一条腿,现在只能这样干活了。"张发财暗吃一惊。他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开车了,从货车到小车,车子换了十几部,但车技却没有什么提高,加上又喜欢开快车,这十几年他在这条路上确实出过不少意外。至于撞过多少人和多少猪狗牛羊,实在是记不清了,反正每回都是赔偿了事。田里的这个少了一条腿的汉子,他也没有印象,到底是不是他撞的。

  他想了想,就对老头说:"就算是我撞的吧,可我已经赔偿了啊!"老头没理他,领着他继续往前走,来到一座房子前,门口有个没有双手的孩子孤单单地坐着,老头说这是他三孙子,今年八岁,也是被张发财撞的,时间是去年八月。

  张发财心里一哆嗦,这个小孩他有点印象。当时这孩子坐在一辆牛车上,他把人家的牛车撞了,孩子掉到地上,刚好双手被轮子碾过。他还记得,这笔赔偿高达十五万。

  张发财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也赔偿了呀!"

  老头又向屋里走去,张发财迟疑地站在门外。老头向他招手:"进来看一下吧,我大儿媳睡在床上呢,十年前让你撞残废的。"张发财低着头没有动。老头从里面出来,冷冷地盯着他说:"村里还有两个缺腿少胳膊的,前面的小张村有个破了相的姑娘,再上去的大华村,有个半截手的老头,下面的岗子村,有个少了两条腿的小后生,再下去的青江村……""别说了!"张发财感觉头都要爆了,大声打断老头的话,"老叔,你说的都是事实,我承认是我干的,可我是故意的吗?我都已经赔偿过了啊,你打听打听,有哪一桩我没有赔偿满意的?就是撞伤一头猪,我也会赔他三头猪的价钱!""赔?你赔得了吗?"老头突然间勃然大怒,全身愤怒地颤抖着,一把扯起门口的孩子,"他这双手,你怎么赔?"张发财冷静下来,说:"你们对赔偿不满意,可以找我商量。"老头猛地冲他"呸"一口:"我不要你赔偿钱,我要你赔偿他的手!"张发财皱了皱眉头,冷笑道:"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够赔的呀,老叔,事实摆在这,你到底想怎么办吧?""我要让你碰死我!"老头冲到他跟前,手指几乎戳到了他的眼睛,"你还没有碰死过人吧?我让你开不成车!"张发财怔了怔,这才恍然大悟,这老头不要命的举动原来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他故意要让自己碰死他,以为出了人命,自己就不能再开车了,想得真是太天真了!

  他忍着气掰开老头的手,淡淡地说道:"你别再做傻事了,实话跟你说,撞了你也是白撞,大不了多赔一些钱。"说罢转身就走。老头追在后面,声嘶力竭地吼:"我就不信,你碰死了人还能开车!张发财,总有一天,我要让你碰死的!"回到车上,虽说不怕,可张发财还是感觉脚底升上来一股寒气,这老头处心积虑地想要死在他的车下,真是防不胜防啊,总会被他抓到机会的。尽管不担心因此偿命或者坐牢,可车下有个冤魂野鬼,对自己到底不是件好事。

  这么一想,他提醒自己以后过这段路的时候,得小心一点。

  可第二天他就什么都忘了,尤其是喝了酒以后,依旧是把车开得像飞机一样。可让他奇怪的是,那老头却再也没有在路上等着他了,看来是他家里人知道了他的可怕想法,就不让他出来了。

  一晃过了十来天,这天张发财在镇上喝高了,迷迷糊糊开车回家。在经过一个村子时,他把一个抬柴火的阿婆撞了,张发财当时还不知道呢,径直把车开回了家,第二天警察找上门,才知道自己撞了人,而且那个阿婆当场就死了。

  张发财与阿婆的儿子见了面,从包里掏出成捆成捆的钞票摆在桌上,说道:"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二十万,已经是城里人的价了,你看行不行?不满意,还可以再商量。"死者一家人没见过这么多钱,眼睛一下亮了,一点都没犹豫,把头点得像鸡啄米。

  之后,张发财又四处打点,花了好大一笔钱,这才总算把事情化小化无。事情完结那天,张发财在县城设宴,答谢各方各面的朋友。

  下午,他喝得醉醺醺地开车回家。拐了个弯,他看见前面有个人影,脚下下意识地一踩刹车,这下看清楚了,居然就是那个老头。这会儿手里拿着一串鞭炮,手舞足蹈地正放得欢哩。

  张发财立刻就明白是咋回事了,这老头以为他被抓了,放鞭炮庆贺呢!他哈哈一笑,故意把车开了过去停下,跳下车喊道:"别高兴太早了,老叔,我在这呢!"老头猛地一怔,脸色顿时如一片死灰:"你你你……你还能开车?"张发财哈哈大笑:"每天碰死的人多了,照你想的,碰死人就不能开车,路上早没车跑啦!老叔啊老叔,你是人越老越糊涂啊,我劝你还是想想怎么多活几年吧,就算你死在我车下,顶多就这个价。"说着,冲老头晃了晃两根指头。

  老头呆若木鸡,愣愣地看着他上车,说不出话来。张发财心里痛快淋漓,狠狠地一踩油门,一眨眼就把车开回了家。

  几天后,张发财在回家的途中,又撞见了老头。这天他仍旧喝了酒,车子仍旧开得飞快。

  那老头驾着一辆牛车,旁若无人地走在小道上,迎面而来。张发财一看清楚车上的人是那个老头,心下先吃了一惊,下意识地踩了踩刹车。

  牛车跑得飞快,而且跑在路中间,好像根本就不考虑会不会撞车的问题。只见牛车越跑越近,车上的老头两眼瞪圆,满脸怒气,大声吆喝着,杀气腾腾地径直向他冲来。

  张发财心惊胆战,这老头是想要撞他啊!眼见牛车已冲到跟前,刹车已经来不及了,他猛地一打方向盘,车子嗖地一下从牛车旁穿过去,呼地一声巨响,重重地撞到了路旁一棵大树上。

  张发财眼前一黑,昏死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清醒过来了,感觉有人正把他往车外拉,接着被放到了地上。他微微睁开眼,看见了老头的脸。

  张发财拼尽全力恳求他:"老叔,你想怎么办都行,先救命,求求你,先救救我……"老头没有回答他,却把他翻了过来趴着。然后,他听见老头一声吆喝,牛车骨碌骨碌地转动起来。

  张发财心中大叫,完了,老头一定走了。

  就在这时,他感到双手一阵撕心裂肺的痛,牛车竟然从他两只手上碾了过去,他甚至还听到了骨头断裂的喀嚓声。

  老头一声怒吼:"我看你以后还怎么开车!"

  接着,他把张发财抱到牛车上,向镇上驶去。

经典民间故事有哪些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

  天地刚分开的时候,地上到处都很荒凉。这时候,女娲生了一男一女。

  一天,倒了支天柱,天塌了,成天往地上漏洪水。女娲整天忙着炼五色石,页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孩子,去好天,小子得病死了,就剩下一个闺女。

  女娲补天也累病了,日子长了,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孩子,病得越来越重,眼看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这可急坏了她的闺女。为了救母亲,十来岁的闺女劈开了个最大的葫芦瓢,掂着去找救命水。

  她走啊走啊,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她能治好娘的病的水的所在。闺女一激灵醒来,按老头指的方向走。走了半天,面前真有一汪清水。

  闺女迷了回家的路,碰上了一条狗,躺在路边蔫得不动弹,闺女端过瓢来叫它喝水。狗介绍了一段路。但光能白天走,黑价不能走,急得直哭。一哭,惊动了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拿出七块金刚石扔到瓢里,眨眼工夫,瓢里有了个明晃晃的勺子。让她瞅着勺子走。闺女黑价也能赶路了。可是金刚石太沉,闺女走一会儿得歇大半天,急得又哭起来。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吹了口仙气,瓢里的七块金刚石飞上了天,成了明亮亮的星星。

  这样,闺女白天按狗踩的爪子印走,黑价照着勺星指的方向走,一直回了家。女娲喝了水,病全好了。女娲叫那颗勺星为“北走星”。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北斗星”。

  民间故事(二)

  城里有一家大富户,主人叫海爷,他的女儿叫晚秋,出落得水灵灵的,眼下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要说海爷的女儿,那还不是想攀龙就攀龙、想附凤就附凤的主儿?可海爷愣是把她嫁到离家上百里地的一个姓李的人家!这姓李的虽有些资财,但比起海爷,那真是挺着个肚子还没他小指头粗。大奶奶不乐意,就在海爷跟前一哭二闹。海爷烦了,说:“你个小脚女人懂啥?你以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就不想树大也招风?自古朱门是非多,家阔孽也重。小门小户的,只要知书达理,衣食无忧,晓得疼她,那就是好的。你说,一个闺女家,还图个啥?”

  大奶奶没敢吱声,细细打听,那姓李的也算是读书世家、书香门第,也就认了。

  这一天,晚秋要回娘家了。大奶奶听说女儿要回来了,三天前就开始跑里跑外,不停地忙活,就跟皇妃省亲似的。出嫁前,晚秋最喜欢吃的是淮扬菜,这次回家,大奶奶让膳房里的厨子们将晚秋喜欢吃的菜品统统摆了上去,蟹粉狮子头、炝虎尾、醋熘鳜鱼、鸡包鱼翅……

  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奶奶打算暗中瞧瞧晚秋的吃相,若是吃得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不用说,女儿在夫家的日子过得不错,吃的不缺;反之,若是狼吞虎咽、手不停筷,甭问了,日子准没得好!大奶奶这回是铁了心啦,那边要是敢欺负她女儿,她就要拆他老李家的房梁!

  大奶奶身子不好,信佛多年,只吃些斋菜。所以,吃饭时,大奶奶只喝了碗文思豆腐羹,加上半碗常州香米。大奶奶嘴里喝着羹汤,眼睛却瞄着晚秋,一个劲地看着。

  奇怪,晚秋这丫头,每道菜只是胡乱吃两口,也就不怎么理会了,净和人唠嗑去了。大奶奶催她夹菜,晚秋就稍稍地夹一点,有时夹了放碟子里,也不往嘴里放。上了汤,喝两口,筷子一搁,走啦。

  大奶奶心想,莫非晚秋一路劳顿,头晕脑涨,没胃口?还是因为刚到家,光顾着说话,没心思吃?还是饭菜没做好,压根儿就没味

  第二天一大早,大奶奶亲自来到府上的膳房,先是赏了几个厨子一些酒钱,而后从挑选食材到加工,从用刀到颠勺,全程监督。连盛菜的盘子,她都要细细闻闻,以至于飘出来的菜香,引得一些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馋猫饿狗,围着墙根直转悠,用竿子赶都不挪窝。

  可吃饭时,晚秋依旧不精神,不仅如此,当大奶奶让她多吃点的时候,晚秋竟笑道:“兴许吃惯了婆婆家的饭,乍吃起家里头的,反倒有些不适应了。”随后,她从身上掏了几块从婆婆家里带来的云片糕,说这个可好吃了,一边说,一边掰了一块放在大奶奶的嘴里。大奶奶嘴里塞满了云片糕,含糊不清地嘟囔着:“我怎么生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丫头,膳房里为你忙活了一天,你吃个啥破糕呦!”

  话虽如此,大奶奶心里头甭提多高兴了,为啥?女儿在夫家吃得好,日子过得舒坦!

  三日后,晚秋回去了。送走女儿后,大奶奶对海爷说:“我觉得闺女在那边过得还不错!”

  海爷听了,板着脸说:“之前,是谁要死要活,说我把闺女往火坑里推?”

  大奶奶低下了头,笑了。

  大奶奶走后,海爷悄悄找来几个传菜的下人,撒了把碎银子给他们,下人们缩着手,不敢接。

  海爷板着脸说:“拿去吃了喝了耍了,然后把这事儿烂在肚子里。将来敢有一点唾沫星子蹦进我耳朵,谁也甭想在我府上继续人五人六地杵着了!”

  下人们赶紧点头哈腰地应承。

  海爷说的“这事儿”,是啥事?原来,大奶奶的那点心思,海爷早瞧出来了,他也怕晚秋见了家里的山珍海味,会吃油了嘴,回去后,吃啥都是酸的,看啥都是破的。所以,海爷让几个传菜的,兜里头装两把盐和糖。传菜的路上,遇到甜的菜,就偷偷加撮糖;遇到咸的菜,就悄悄撒点盐。这一把盐、糖下去,就是神仙做的菜,也玩完了,不是太甜就是太咸,难怪晚秋夹了几口,就搁筷子了!

  大奶奶哪儿能猜到,平时面若冰霜的海爷,会在菜里加进这样的心思……

  民间故事(三)

  汉中盆地东部,有一个名叫“西乡”的县城,县城虽小,名声却大,因为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不少名人。这里的各种名贵小吃也享誉三秦大地,尤其是这里出产的“午子仙毫”茶,更是“中华一绝”,得到各界人士的盛赞。伴随午子山迷人的茶香,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呢!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距西乡县城十五里外有一座秀丽而险峻的山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顶上来了一位美丽、善良的种茶姑娘,姑娘说她因为出生于午夜子时,所以人们叫她“午子姑娘”,至于她姓什么,却从无人知晓。

  这位午子姑娘不但在山顶种植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树,还在路旁的紫竹林中搭起了一座茶棚,专门方便过往行人。

  每日清晨,午子姑娘便笑眯眯地提出一个泥陶壶,从山腰一个像龙脖子一样形状的山洞里汲来了清泉水,再用青冈栎木炭把水烧沸,在紫砂杯中放入茶叶,精心冲泡后,敬于客人。

  坐在山顶茶棚里,阵阵清风吹来,洗去你登山的劳累,放眼望去,山谷的青松翠柏之间翻腾着妩媚的云海,耳旁传来鸟语溪鸣,身边不时出现午子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人们一边品饮着异香扑鼻、清醇可口的绿茶,一边欣赏着午子山迷人的风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清香、甘醇、鲜爽的茶汤直入肠胃,一种安详、中正的太和之气油然而生,令人怡然陶醉,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午子山,山美、水美、茶美,人更美。

  午子姑娘以茶待客、方便民众之事,在方圆几百里传为佳话,连远处的一些名人雅士、禅师道长、僧侣儒生都慕名而来。登山求茶者品尝后赞不绝口,茶客们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午子姑娘日复一日辛勤地忙碌着。

  一日,有一从南方专程到此的嗜茶高僧代表众茶客送午子姑娘对联一副,贴在茶棚门框之上。上联为“龙脖洞中水”,下联为“午子山顶茶”,横额是“仙境双绝”。他向众人解释道,“此‘双绝’乃指两双,即茶与水,环境与美女也”,后来被人们称为品饮“四要”。据传,还被茶圣陆羽收集到《茶经》之中。

  一些外地茶商也闻讯到此,见如此好茶有利可图,便偷采茶籽,挖去茶苗,运往外地,移栽于自己家乡的山坡之上,精心培育,希望能长出同午子山一样的好茶来。午子姑娘知晓后并不介意,但那些被移栽的茶苗、树种,离开了午子山的土地后却无一成活。

  午子姑娘以茶待客的美名,被人们越传越远,正好被出巡在外且嗜茶成癖的皇上知道了,他即令绕道驾临午子山。

  当皇上在茶棚里召见了午子姑娘,品饮香茗后,感慨地叹息道:“喝遍天下饮料,还数此茶最好。”即将此茶钦定为贡品,专供皇宫所用,封午子姑娘为“御前茶侍”,即日一同进宫。

  然而皇上怎么也想不到,他的此番“好意”却遭到了午子姑娘断然拒绝,顿时龙颜大怒,吩咐左右砍去午子山茶林,拆掉茶棚,将午子姑娘押监治罪。午子姑娘拦住毁林砍树的人,不卑不亢地对皇上说:“只要皇上能将我带出午子山,我便随皇上一同进宫。”

  皇上听罢哈哈大笑道:“难道朕还怕你一个小女子飞了不成?”说罢命御林军将午子姑娘围在当中,前呼后拥,护送返京。当大队人马走至白松崖时,天上突然刮起一阵阵狂风,午子姑娘借风势,纵身一跃,跳下了山崖,只见白云之中,姑娘变成一只美丽的金凤凰,展开双翅沿午子山峰的茶园绕飞一圈后,越过对面山头,向天外飞去。

  皇上和他的侍卫们已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叹息一声说道:“午子姑娘乃是神女茶仙下凡,非凡人所比,看来天意难违,不可冒犯。”说罢便令众人速速摆驾,返回了京城。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从前有座大山,大山脚下有个村子,村子里住着一个老婆婆,她有三个外孙女儿,老大聪明能干,叫门搭儿;老二听话温柔,叫门鼻儿;小的乖巧可爱,叫炊帚骨朵儿。

  有一天,老婆婆做了好多肉包子,装了满满一竹篮子,提着去看她的三个孙女儿。

  那天艳阳高照,老奶奶沿着山路走呀走,不一会儿,就出了一身大汗,她在路旁边找了块大石头坐下,打算歇一会儿再往前走。

  忽然吹来一阵风,小树丛传出来一阵“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紧接着,一只大灰狼钻出树丛,朝她走来,怪声怪气问她说:“老婆子,往哪儿去呀?”

  “看俺的外孙女儿门搭儿、门鼻儿和炊帚骨朵儿去哩。”

  “篮子里装的啥呀?”

  “装的肉包子哩。”

  “给我个包子尝尝呀。”

  老婆婆急着想把大灰狼打发走,就朝它扔一个肉包子。

  见肉包子飞来,大灰狼张大嘴,一口就把肉包子吞进肚子。

  但是,吃完一个肉包子,大灰狼没有离开,它流着口水,又对老婆婆说:“味道不错,再给我一个吧!”

  老婆婆只好又扔过去一个。

  大灰狼一口吃掉第二个肉包子,还是没有离开,它问老婆婆说:“老婆婆,你三个外孙女家在哪里呀?”

  “我的门搭儿、门鼻儿和炊帚骨朵儿在枣树村里哩,她们门前有一棵大枣树。”

  听了这话,大灰狼站起身,龇着牙,朝老婆婆扑过去,把老婆婆吃掉了。

  “肉包子好吃,人肉更好吃。”大灰狼说,“那门搭儿、门鼻儿、炊帚骨朵儿年纪小,皮肉嫩,肉汁多,不知道多好吃呢!”

  大灰狼流着口水,穿上老婆婆的衣裳,提起老婆婆的竹篮子,拄起老婆婆的拐棍儿,系上老婆婆的头巾儿,朝门搭儿、门鼻儿和炊帚骨朵儿那枣树村走去。

  它走一程,歇一歇,又走一程,又歇一歇。慢慢挨到天黑,狼外婆来到大枣树下,看到门边有个大石磨,它一屁股在石磨上坐下,把尾巴藏在磨石眼里,然后它捏住狼鼻,学着外婆的腔调,开始叫门:“门搭儿、门鼻儿、炊帚骨朵儿,来给外婆开门哩。”

  大姐门搭儿隔着门问:“外婆,你的声音怎么这么粗?”

  “外婆今天给你们做肉包子,给烟灰呛了嗓子眼。”

  小妹妹炊帚骨朵儿走到门背后,正想开门,大姐门搭儿一把拉开妹妹,把脸凑近门缝看一看,大声说:“你不是俺外婆,你脸上没有黑雀斑。”

  狼外婆连忙从地上抓起一把荞麦皮,往脸上一抹,脸上有了黑斑点。

  它又叫门:“俺脸上有黑雀斑哩,乖孙女儿,快给外婆开门。”

  二姐门鼻儿拉开妹妹,把脸凑近门缝看,看到狼外婆脸上的黑斑点,就走到门背后要开门,大姐门搭儿一把拉开她,把脸凑近门缝儿一看,大声说:“你不是俺外婆,你腿上没扎绑腿儿。”

  狼外婆连忙从地上抓起两根高粱叶子,往腿上一捆:“这不是绑腿儿吗?乖孙女儿快开门!”

  门鼻儿和炊帚骨朵儿隔着门缝一看,大声说:“她有黑雀斑,又有绑腿儿,就是俺外婆!外婆别着急,这就给你来开门。”

  门闩一拉开,狼外婆马上走进屋里。它关上门,吹灭油灯,对三个孙女儿说:“门搭儿,门鼻儿,炊帚骨朵儿,天不早了,咱赶快睡觉吧!今晚谁跟外婆睡一头儿?”

  大姐门搭儿说:“我大了,我不跟外婆睡一头儿。”

  二姐门鼻儿说:“我要跟门搭儿睡一头儿。”

  小妹炊帚骨朵说:“我最喜欢外婆,我要跟外婆睡一头儿。”

  就这么着,炊帚骨朵跟狼外婆睡床头,门搭儿和门鼻儿睡床尾,不一会,三个小孙女儿“呼噜呼噜”睡着了。

  半夜里,大姐门搭儿翻了个身,碰到个毛茸茸的狼尾巴,她吓了一跳:“外婆,你的腿为什么毛茸茸的呀?”

  “我给你捎来了一团麻哩。”

  过了一会儿,门搭儿听到床头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就问:“外婆,你吃啥呀,让俺也尝尝。”

  “外婆夜里咳嗽,吃个胡萝卜你也眼馋吗?给,吃去吧!”说着,顺手扔过去一节。

  门搭儿接过一摸,天啊,原来是一段血糊糊的小手指头。她心里马上明白了,大声对着床头喊:“外婆,我要拉尿了。”

  “真是懒人屎尿多——到床底下拉吧!”

  “不行啊,床底下有床神。”

  “到灶边拉去!”

  “不行啊,灶边有灶神。”

  “那你到门背后拉去!”

  “不行啊,门背后有门神哩。”

  “臭丫头片子,那就到门外拉吧!”狼外婆很生气。

  门搭儿披上衣裳起了身,走到门背后,拉开门闩,从门边拿了个竹背篓。她到井边拿了一条长井绳放进背篓,又到厨房抱了一罐菜籽油放进背篓,然后她背上背篓,爬上门前的大枣树。

  狼外婆吃完了炊帚骨朵儿和门鼻儿,伸出爪子到床尾去摸,左摸摸,右摸摸,没有摸着门搭儿,她爬起身走出门外:“门搭儿,三更半夜,你在哪儿呢?快回到床上睡觉!”

  门搭儿说:“外婆,我在枣子树上呢。”

  “你在枣子树上做什么呀?”

  “我在枣子树上看老鼠嫁女儿哩,红灯笼,绿宝盖,拿个绣花鞋子做花轿,老鼠在屋顶做大戏。”

  狼外婆一心只想吃掉门搭儿,就说:“红灯笼,绿宝盖,拿个绣花鞋子做花轿,老鼠在屋顶嫁女儿,外婆也想看看哩!”

  “外婆也想看,就爬上树来看吧!”

  狼外婆搂着枣树干往上爬,门搭儿把油罐打开,让菜籽油流到树干上,菜籽油滑溜溜,狼外婆爬到一半滑了下去,它再爬一次,爬到一半,又滑下去。

  那狼外婆摔得鼻青脸肿,对树上大声喊:“乖孙女儿,放你井绳下来,拉外婆一把。”

  门搭儿放下长井绳,让狼外婆抓着绳子,用力往上拉,拉呀拉,拉呀拉,眼看着就要拉上树杈了,门搭儿松开井绳,只听“扑通哗啦”一声响,狼外婆重重地摔倒在地,没有声响了。

  风吹枣树,枣树摇晃得很厉害,门搭儿紧紧抱住枣树杈,她一直在树上待到天亮。太阳出来,她从枣树上爬下来,看见大灰狼穿着外婆的衣裳,包着外婆的头巾,已经摔死在枣树下。

经典民间故事

  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起源於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先生所创,又因为天灯似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又名孔明灯。当时孔明先生是为了作战传递军情联络信号发明了孔明灯,孔明灯也被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定为是热气球先驱。

  后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从福建省安溪县及惠安县一带顺著基隆河上游辗转流离,传入现今的平溪乡也就是说天灯的发源地是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当时根据老一辈口述表明,当年十分寮地处山区,常有强粱出草,抢夺村民财物村民们纷纷往山中逃避,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壮丁会施放一盏天灯,告知山中避难的人们土匪已走,可以返家了,日后由于天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厅的意义,村民们常将祁福许愿的字句写在天灯上,等至农历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燃放,将一年所想的愿望送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

民间故事会

  在民间,提起小酥肉,世人皆知它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百姓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做法:将肉剁碎,以面裹肉,再用油炸,然后用锅蒸。味道鲜美,嫩脆可口,香而不腻,全国闻名。

  但若问起它的来历,多数人则笑而不知,或答非所问了。却不知道它与朝歌有关,发源于现在的马村区一带。有关故事,不可不信。

  相传,早在商朝未年,纣王登基,不理朝政,嗜好放荡作乐。苏妲己入宫,纣王见其妖娆妩媚,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更是百般恩宠,言听计从,视如珍宝。

  为博得妲己欢心,他不惜动用国库,增加人口赋税,大兴土木,建造豪华鹿台,以供展示各方诸侯所献珍宝和行乐。忠臣直谏,他制造各种酷刑,杀人如麻;*臣附会,他大加赏赐,委以重任。朝野内外是非颠倒,正不压邪,各路诸侯纷纷起反,江山飘摇。

  妲己受纣王恩宠,更是得意忘形,昨日谗言杀宫女,今日谗言杀官员,后天谗言杀百姓。朝歌内外,世人说起妲己,无不畏惧三分,回避不及。

  话说现在的焦作一带,商为京畿之地,相离朝歌百里之遥,林木茂密,水草丰美,天然一处帝王狩猎之地。曾几何时,妲己常常缠着纣王来此狩猎游玩,每次皆前有御林军,后有车马队,浩浩荡荡,扰民害民,令人发指。

  百姓深受其害,称纣王是灾星,称妲己是狐狸精。明地里敢怒不敢言,暗地里则恨不得喝了纣王的血,吃了妲己的肉。

  相传有一年秋天,纣王、妲己一行在南阳城(今马村区安阳城村)、六色泉(今马村区陆村)一带狩猎,结果东跑西跑连个野兔也没有射中。

  天近午时,狩猎人马冲进一家农户,又是射鸡,又是射羊,并勒令农家主妇煮肉下酒。

  农家主妇心疼鸡、羊,少有怠慢,被妲己一阵数落,声称:“你若再有半点怠慢,就让御林军连你一同煮了。”

  农妇心里害怕,连忙烧火煮肉,招待纣王、妲己一行。纣王、妲己等人吃饱喝足,分文不给,扬鞭催马而去。

  农妇见纣王人马远去,心里气愤,跑进厨房,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恨,将一块生肉放至案头,视为妲己,独自边哭、边剁、边说:“狐狸精,我让你祸害人,老娘我今天用刀剁你,用油炸你,用锅蒸你,然后再将你吃掉!”

  丈夫上山砍柴回来,见媳妇又是哭又是咒,将一团肉剁得粉碎,问清原因,不由奇思妙想道:“媳妇莫哭,常言说‘人不死,财不烂’,纣王是天子,妲己是娘娘,咱们惹不起,别说射杀几只鸡羊,就算连你我杀了,都没有地方去评理。不过,瞧你将这肉剁得又细又烂,果真用油炸,用锅蒸,还真是一道美味佳肴哩。你不是恨那狐狸精吗,那咱不如将菜烧出来吃掉。狐狸精原名叫苏妲己,咱们这道菜就叫苏妲己肉好不好?”

  媳妇一听,破涕为笑说:“亏你想得出,此事若是传扬出去,说你我吃了苏妲己肉,还不被砍头示众。”

  丈夫思索片刻道:“这好办,我们不会将菜名再巧改一下,就说是妲苏肉。苏妲己,妲苏肉,换名不换汤,换汤不换药,暗指苏妲己肉。”

  对方听后笑说:“还是你鬼点子多,妲苏肉就妲苏肉。”

  丈夫道:“啥鬼点子多,鬼点子少,还不是被他们逼的。”

  两人话落,果真将剁碎的肉,又是炸又是蒸,如此这般,一道久传不衰的民间名吃就这样诞生了。

  消息传出,人们竞相效仿,都说此道菜又好吃又解恨。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商朝灭亡了,纣王自焚了,妲己被杀了,天下又恢复了正常秩序,百姓又恢复了平静生活。但不知从何时起,妲苏肉的称谓变成了现在的小酥肉。

故事会民间故事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事例,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故事是这样说到的,有一天傍晚,有一个贪图走路错过宿店的牛贩仔,拉了两条小牛犊(音牛桃仔),望着南山而来,被出来觅食的小虎看见了。小虎偷偷地跟在他们后边,准备等个机会食掉小牛犊。刚好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来了,牛贩仔只能拉着小牛犊,进入一间土地庙中避雨。谁想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牛贩仔只得把破庙门关上。他把小牛犊拴在靠边的柱子上,自己找个地方休息。谁知这庙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处漏雨。只有找到靠门边的那柱子底下比较干燥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守在门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烦了,正想进去咬小牛犊时忽听到那牛贩仔唉声叹气地说: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听,心想,这个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却怕一个什么漏?到底这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还是回去问妈妈再说。于是就跑回洞中,把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到底”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呢?母虎也开不清楚这个从来没听过的”漏”是什么东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侍,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来到破庙前,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打呼噜的声音,它就蹲了下来,把虎尾巴从破门洞里伸了进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犊搔打出来,好吃掉它。这时候,牛贩仔靠在柱子上刚要入睡,忽然脸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惊醒过来,“哎哟,不好了,老虎来了!”当他镇静下来后,取出腰间那把锋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那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远方逃去。

  母虎气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对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亏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连生命都没了。

  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牛贩仔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我今晚啊,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

  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由这则故事,我们可以见出闽南方言运用交流的巧妙,处处可有精华,可做文章!

中国民间故事

  一、朱元璋微服私访

  话说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到民间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东游西逛不觉来到徽州府歙县地带,忽听后面锣鼓喧天,人声噪杂。

  二人忍不住回头看,但见大道上一群穿红着绿的人拥着一顶漂亮华丽的轿子敲锣打鼓而来,二人知道这是民间迎亲的队伍。

  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他晓阴阳,知天文地理。他的足智多谋比得上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先生。

  他掐指一算,不由暗惊道:不好,今日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用此忌日

  君臣二人停住脚步候在路旁。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眼前停下。

  朱元璋见了花花绿绿的民间小轿感到新奇,伸出双手在轿顶上来回摸了摸道:“这位姑娘好福气,居然坐上如此小巧玲珑的轿子出嫁。”

  刘伯温悄悄扯住迎亲队伍中的一老者问道:“敢问老丈,今天这婚嫁喜日是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大田庄钱老先生所择。” 刘伯温暗道:这钱老先生竟用忌日迎亲看来非等闲之辈。 君臣二人随着迎亲队伍望大道而去。

  他们来到王庄时,只见男男女女都喜笑颜开跑向庄中祠堂。

  刘军师忙扯住一汉子问道:“敢问老哥,贵庄今日因何一派喜气洋洋气象?”

  汉子回道:“客官有所不知,我庄新建‘王氏之家’祠堂,定于今日吉时上梁,二位客官若有兴趣同去参加庆典如何?”

  刘伯温一听又是吓了一跳:这宗祠上梁关系到整个庄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事,是庄里的头等大事,谁个大胆敢用七煞日上梁

  于是又问道:“请问老哥,贵庄宗祠今日上梁之吉是何人所择?”

  “定此吉日的是大田庄钱老先生。二位客官若无其他事,小民告辞了。”

  那汉子边答边向祠堂奔去。

  刘伯温一听暗道:又是钱老先生!

  君臣二人一则闲逛无事,二来有心看看村民上梁景象,便也尾随着汉子进了新祠堂。

  但只见“王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雕梁画栋,做工甚是考究。不由得朱元璋快步登上后堂用双手抱了抱四根又圆又大的柏木堂柱。

  喜得那刘伯温在天井边檐的长条青石上背着双手踱过来踱过去丈量着这祠堂的长和宽,计算着它的总面积呢。君臣二人着实新奇了一会,这才又向旁人打听道:“敢问老哥,那上梁吉时定在何时?”那人回道:“听我们族长吩咐说,上梁吉时要等到‘天空下雨,鲤鱼上树,头戴铁帽,木马骑人’时。”

  刘军师听了暗笑道:这钱老头也真是的,书上只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时辰,何曾有如此怪时辰,再说世上只有鸟儿上树?人骑马儿,那鱼儿没有翅膀怎能飞上树?那木马是木头的,怎么会骑在人身上?分明是故弄玄虚,蒙骗人家。

  他抬头看看天空,但只见晴空万里,不曾有半点即将下雨的兆头。

  如此看来这钱老先生纵有千算万算,这一回可要失算现丑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哪料天空突然变脸,未及半个时辰,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就下起了豆大的雨点,紧接着倾盆大雨“哗哗哗”地下。

  正在这时,只听祠堂门口参天的榧树上传来一个快乐的声音:“族长,时辰已到!”族长马上庄严地下令:“上梁!”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披红挂绿的正梁徐徐上升。

  原来刚才下大雨前,有两个庄民正在村外庄稼地里拆收临时用来守候野猪保庄稼的茅棚,见天空下大雨,慌乱中一人双手抓住铁锅盖上头顶跑回村来,一人抓起木风车扛着往家跑,这就是所谓的“头戴铁帽、木马骑人”啦。

  而更巧的是那“鲤鱼上树”呢。庄民王二卖了一条鲤鱼拎着回家来,快到村时遇上了下大雨,便忙不迭地将鲤鱼挂在路旁的银杏树的树枝上,自己站在树干旁躲雨。

  这一切都被族长安排的在榧树上专侯怪时辰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他急忙大声禀报族长,族长便命令上梁。

  君臣二人心中称奇,有心会会大田庄的钱老先生这位异人。

  当晚君臣二人在族长家借宿,次日一早告别族长赶往大田庄去。

  却说君臣二人紧走慢赶了半日来到村脚,见有户人家门口晒谷场上晒满了谷子,一男孩手持竹竿在一旁赶鸡。

  刘伯温抬头见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即将来临,不由着急招呼道:“小娃子,还不赶快收谷子!”

  男孩听了朝内喊道:“爷爷,客人说天空就要下雨了,快出来收谷子吧。”

  只听屋内喊道:“乖孩子,不妨事!今日有青龙精经过此地,天空不会下雨!”

  君臣二人闻声大惊失色,断定这位老者就是闻名的能掐会算神通广大的钱老先生,逐向内喊道:“钱老先生,我们来拜访您了。”

  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虽头发花白但却红光满面,步伐矫健的老人。

  他笑呵呵地道:“我早料到今日有贵客临门。”

  刘伯温一听又是一惊问道:“晚辈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敢问老先生因何用七煞忌日迎亲上梁,难道故意加害他人不成?”

  钱老先生笑道:“有道是一物降一物,万物相生相克,况这凶杀吉利之日乃人所定。老朽本不敢定此吉日,但掐指一算,此日虽凶,但有青龙精缠轿、抱柱,还有文曲星踏基,大忌变大吉,故而敢定此日。”

  刘伯温一听更觉惊奇,心中暗忖道:可不是吗

  朱元璋乃天上星宿下凡,当今皇帝象征龙,民间有真龙天子之说。他昨日无意间摸了摸迎亲花轿,这就是青龙精缠轿。

  他又在祠堂拥抱过堂柱,这就是青龙精抱柱。

  而我这军师,人称文曲星下凡,昨日在祠堂内来回踏步,这不正应了文曲星踏基吗

  到此时,刘伯温更加确信这钱老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若能请得此人和自己一同协助朱元璋治理天下,何愁天下不太平盛世。

  想到此便将他二人的真实身份和盘托出,并恳请他出山。

  谁料钱老先生听后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治理天下?老朽一生只喜山野不喜高堂,实难从命。”

  说着唤了孙子进屋“哐当”一声关上大门闭门谢客了。

  君臣见状只得相视一会摇头叹息着往别处私访去了!

  二、夺取紫金铃

  昔日,这大别山中有一群金丝猴,这些猴子矫健异常,穿山逾岭、爬崖越壁如走平地,攀援上树蹦跳如飞。它们在一只强壮的公猴王带领下,春夏秋三季钻入万山丛中不见踪迹。冬季下山到有人住的地方觅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每到冬天,很多人来这里观看猴群嬉戏,热闹非常。官府因势利导在山中修建了观猴亭,供达官贵人观赏娱乐。

  这年深秋,一场小雪飘飘扬扬洒落下来,猴子们都下山了,本郡的鄂王爷听说后带着家眷来到了观猴亭。贵人们聚集在亭中,看前方万丈悬崖上群猴嬉闹,他们边看边扔饼果,引猴子跳到亭边捡吃。

  此时,鄂王的爱女百花郡主,手拿一只紫金铃,跟一只瘦小的猴子闹着玩。她对小猴摇着金铃,清脆的响声诱得小猴子乐不可支,过来手忙脚乱地抢铃儿,其野趣憨态惹得贵人们哈哈大笑。

  大家兴至盎然逗耍着小猴子,没防备山上的那只老猴王,眨眼间,老猴王箭一般跳下来从郡主手中夺走紫金铃,飞身跃上悬崖。众家丁急去抢夺,哪里夺得回来!

  老猴王连蹿带跳地玩摇着铃儿,郡主丢了紫金铃,急得哇哇大哭,众人兴趣顿时全无。

  此铃是皇家之宝,非同小可:去年春上王爷带郡主进京面圣,到太后宫中请安。太后见小郡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喜爱,便将随身所带紫金铃赐给了郡主。

  御赐之物,如丢失是要掉脑袋的,鄂王爷心知肚明,此铃一旦丢失,不但鄂王府上担待不起,而且连累地方官乌纱帽戴不稳当。本来是观猴取乐的,如今倒取来了忧愁,急得鄂王爷吃不下、睡不稳。

  黄州知府柳宗吕,向鄂王爷献上一计:挂榜悬赏,谁能从猴王爪中夺回紫金铃,赏白银千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时间各路能人,来到大别山捕捉猴王,夺宝请赏。

  那猴王岂是等闲之物,白天黑夜在丛林中穿梭蹦跳,山多岭多,它时隐时出、时伏时现,众人闹腾了一个多月,连个紫金铃的影子也没见到。鄂王爷在府上如坐针毡,柳知府说,此猴王已有百多岁了,估计是个成妖作怪的猴精,须高人才能成事!

  王爷加赏,到了第三日,有一个叫赛悟空的高人来揭榜,此人上屋奔梁如履平地。谁知赛悟空引着一伙捕猴徒弟入山,在林中追逐了半个月,落得伤痕累累,一无所获。

  接着,有位叫候三的高人,来揭榜文。此人以捕猴驯猴为业,熟悉猴子的习性。他领着鄂王府的兵丁,带着刀枪弓弩、锄耙钩绳、筐套竿索,在冰天雪地里待了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只将猴王手下群猴悉数捉获,但还是近不了老猴王的身,只得蔫头耷脑,无功而返。

  鄂王爷忧心似煎,眼看冬季将过,春天一到,猴群度过缺粮期,就会钻进万山丛中,远离人们视线,再想寻找难上加难。紫金铃万一让猴王玩腻了,扔到哪个山沟、荆棘洞里,再去寻找岂不是大海捞针。

  王爷无奈,只得将赏金加到五千两。谁知,榜文挂出好几天,竟无人敢揭。鄂王爷急得整日长吁短叹。这天,突然下人来报,说有人揭榜了。王爷像溺水者抓到一根稻草,忙叫揭榜者进来。

  那人进来之后,王爷顿时大失所望。

  原来,揭榜的人竟是个瞎子,自己走路拄根拐杖还一歪三晃,怎么能进山去跟猴王周旋

  王爷勃然大怒,骂瞎子不知好歹,敢在这个时候戏弄王爷,喝令家丁将瞎子拉下去打五十大板。

  瞎子不慌不忙地说:“王爷不要小瞧人,自古没有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儿?”说话的声音恰似铜钟,一下子把王爷给镇住了。

  王爷态度软下来,他问瞎子有何办法夺回紫金铃,并要瞎子立下生死状。

  瞎子说只要王爷答应他的要求,就签下生死状,保证夺回紫金铃。王爷为了夺回紫金铃,这时候什么条件都答应。

  瞎子签下生死状,若半月之内没夺回紫金铃,他的性命听凭王爷处置。瞎子叫王爷放出捕获的群猴,让它们上山找猴王。又让王爷下令,山上山下的村民,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部拿回家里严密收藏,把山地收割时漏下的少量庄稼收拾干净。

  山里人养狗多,瞎子又令每个村子都放狗守村,不让猴子溜进村偷东西吃。

  做完这些后,瞎子把一篮鲜水果放在眼前,这篮鲜水果是他专门从外地弄来的,雪地里放着一面大鼓,他让王府家丁远远埋伏,听到鼓声再冲过来,自己盘腿而坐等待猴王出现。

  雪夜,凛凛冷气穿肌扎骨,四面寂憩无声,瞎子双腿盘坐雪地像一尊木雕,他在那里纹丝不动地坐着,已经三天三夜了。此时,残冬未尽、大雪封山,漫山遍野并无半点食物。猴子们已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饥饿逼着它们下山来。因没有游客丢果饼,村子又被严密封锁、狗群守护,它们根本无隙可钻。众猴子饿得嗷嗷直叫,猴王急得干摇紫金铃,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天晚上,猴群在山边转悠。猴王鼻子异常灵敏,立即嗅到一股鲜果的味儿。它悄悄下山,见雪地里端坐一人,一只手托着一只果子,一只手放在膝盖上。

  猴王看见人,吓得跑上山去。此时,皓月当空照得雪地明如白昼,那人坐在雪地上一动不动,如泥雕木刻一般。猴王又悄悄靠近,那人似没有感觉。

  其实,瞎子早闻出一阵骚气,知道猴王下山来了。他眼虽瞎耳朵却异常灵敏,猴王那极微小的气息,他都感觉到了,但此时他却像老僧入定。

  猴王围着瞎子转了好几圈,见没有一点动静,就放心大胆过来观察。这猴王狡猾异常,在瞎子身边转了好长时间,悄悄看瞎子的动静。最后,猴王终于忍不住了,它闪电般的扑向瞎子,抓住他手中的果子。瞎子凭着神奇的感觉,瞬间从猴王爪中抢下紫金铃,捏住紫金铃后迅速击鼓。远处埋伏的家丁立即冲过来,猴王正要抢铃,见众人扑来,吓得心惊胆战,慌忙逃入山中。

  事后,王爷饶有兴趣地问瞎子:“这么多高手都奈何不了那只猴王,先生怎么轻而易举夺回了宝贝?”

  瞎子说:“这很简单,人再敏捷,绝对对付不了这只机灵敏捷的猴王,唯一的办法是以静制动。心不受外界影响,身才能纹丝不动。惊魂未定的老猴王,错把人当成没有生命的木石雕塑,才敢过去抢人手上的果子,就在它伸手拿果子的瞬间,人才有机会抢过它爪上的紫金铃。”这需要极静的守候,除了瞎子,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完全入静的境界。

古代民间小故事

  古代民间小故事:腊八1腊八一大早,凤儿回了娘家。凤儿前脚刚进门,男人金柱后脚就撵了进来。两个人谁也不说话,绷着个脸,好像有谁欠了他们几斗米似的。凤儿的脸上还挂着泪痕。

  正在做腊八粥的六婶一看这架势,慌了:“大腊八的,你们……这是咋啦?”

  凤儿一屁股坐到炕沿上,抢先说:“金柱他……他打我……”

  六婶是村里出了名的厉害茬儿,一听这话,火“腾”地蹿上脑门,手里的锅铲差点戳到金柱的鼻尖上:“凤儿长这么大,我都不舍得动她一指头,你敢打她?说,你凭啥打人?今天你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打凤儿一巴掌,我拍你三锅铲!”

  金柱往后挪了下身子,朝凤儿翻翻眼,嘟囔着说:“你问她。”

  六婶扭脸看着凤儿,凤儿不吭声。六婶不满地对金柱说:“你们结婚两年,你在城里打工,家里就撇下凤儿一个人,春种秋收,打鸡喂狗,还要伺候你那有病的老娘……”

  “她伺候我娘?算了吧,怕是我娘伺候她哩。”金柱嘴一撇,打断六婶的话,“听邻居花嫂子说,她饭不做,锅不洗,推了饭碗上牌桌,连我娘得了阑尾炎都不管,幸亏我昨天赶回来……”

  六婶一愣:“啥?你娘得了阑尾炎?哎哟,我的亲家母,可遭了大罪哩。”

  金柱说:“村卫生室的医生让到县医院做手术,说再迟了怕有生命危险。我回家拿钱,凤儿不给钥匙,还和我大吵大闹。一气之下,我才动手打了她一巴掌。”

  六婶瞪着凤儿,等着她说话,可凤儿的嘴像上了封条,就是不吭声。六婶明白了,又气又急地对金柱说:“她不给你钥匙,你就没辙啦?不就一把锁吗?你砸呀!亏你还是个大男人,撵着媳妇往我这里跑,瞧你那点出息!”

  金柱的一张脸臊成了腊八粥,窘迫地“嗯嗯”两声,转身便走。凤儿呆若木鸡。

  六婶丢了锅铲,狠狠地瞪一眼凤儿说:“丢人现眼的东西,还有脸回娘家?你娘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就是罪人,还不快滚!”

  金柱和凤儿一前一后出了门。屋外,大片大片的雪花落下来。

  古代民间小故事:一次难忘的拥抱21983年夏天,年逾古稀的婆婆患了一场重病,我赶紧从油田请假回家看望老人。到家后,我来到婆婆床前,精心护理照料,给婆婆洗脸、擦身、按摩肢体,给婆婆调理饮食,做可口的饭菜补养身子,以弥补不能在婆婆身边长久伺候的愧疚。

  在家那5天里,我全天候围着婆婆转,就像儿女般对老人。婆婆在床上不住地念叨:“平儿,婆婆什么都没有给过你,你为啥待我这般好?”我说:“妈把自己疼爱的儿子给了我,我做媳妇的当然要孝敬您老人家啊!”一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说得婆婆在床上乐开了花。

  说实话,身为儿媳的我,与两个长期守护着女儿比,我确实做的太少了,我也深感自己对老人尽孝的不够。由于工作忙,只在老家陪了婆婆短短5天,我就得回油田上班了。那天中午,我把一切为婆婆安排好后,便走出家门准备乘车离开,然而在我回头时猛地吃了一惊:婆婆竟然拄着拐棍踉跄着走出大门,还用一只手遮挡着刺眼的阳光,在吃力地目送分别的儿媳呢!看到这一幕,我赶紧回到婆婆身边,紧紧地拥抱了婆婆……

  婆婆在我怀里有着片刻的痉挛,然后,哽咽着:“我养大了五个女儿,从来没有得到女儿的拥抱;却在今天,得到了儿媳妇的贴心拥抱,我值啊,我好幸福……”说着说着,婆婆抱着我像小孩子似的放声大哭起来。此刻,我很理解,婆婆的哭是老人对爱的一种渴望,是老人对儿女的一种思念,也是老人对心灵荒芜的一种宣泄。

  这次与婆婆的拥抱令我终生难忘。因为那一刻,我深有感触:家有老人,更应体谅他们的精神追求,更要体谅老人的寂寞,他们有时就像婴孩一样,迫切需要肌肤之亲。而给予老人适当的爱抚,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只要作晚辈的稍用心思,拿出照顾孩子十分之一的爱心和耐心,哪怕是给予一个深情的拥抱,就是对老人的最大安慰。

中国民间小故事

  清乾隆年间,江南水乡有一位响当当的厨子,名叫张小采。二十年前,张小采机缘巧合下得到一位前辈的指点,烹饪之道略有小成。后来,他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银两,开了家酒楼,定名为“玉香楼”。

  开张之日,酒楼上下张灯结彩,锣鼓鞭炮震天作响。张小采让伙计在酒楼门上贴出一副对联。呵!让人无不称奇。只见那上联:四大菜系无一不精;下联:天南海北全都会做;横幅:天下美食。

  口气不小,只是不知道这夸下海口的厨子有没有几把刷子?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小采硬生生地借着自己的机灵劲儿和这几年的努力,把客人要求的菜肴全做了出来,做得也是鲜嫩丰美,色、香、味俱全。食客无不惊叹,拍手称快。

  这日,刚过晌午,一个老者经过玉香楼前,望见那副对联,他冷笑了一声,一走进酒楼,就招呼小二:“你家掌勺当真‘四大菜系无一不精、天南海北全都会做’?”

  “我家掌勺的说了,若是有一道菜他做不出来,门口的对联就摘下来。我家玉香楼开张这几年,倒是有好多客人想摘,可惜没人有这个能耐。” 老人笑了,扬声说:“哈哈,好!那就先给我来一道‘竹外桃花三两枝’。”小二答得利索:“客官,您就瞧好吧!”

  一会儿工夫,小二风风火火地从后厨走出来,手中多了一盘 “桃花点绛红”。周围的食客看见,忙围上前来。 呵!张小采这道菜真是讨巧,他用的是一个绘有翠竹的碟子,旁边正放着三块带着点点艳红的桃花饼。还别说,真有那么点味道!小二略带一丝得意,问:“客官,您看,合您的心意吗?下一道呢?”

  老人端详着这道菜,说:“倒也有股机灵劲儿。好,这次算他搪塞过去。第二道,我要点‘春江水暖鸭先知’。”

  “好!”没过多久,小二从后厨出来,只见他向一个伙计低语几句,就见伙计带着一个木桶,提着一个菜篮,急匆匆走出楼去。

  不一会儿,只见伙计提着一桶水、带着一篮蔬菜回来了。又一会儿,后厨里飘出一股鲜香,光是闻一闻,就让人垂涎三尺。片刻后,小二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大砂锅走上前来,说:“客官,您看。” 小二掀起砂锅盖,浓浓的一股香味带着腾腾的热气,散发出来。只见那砂锅中,几片金黄的带皮鸭肉悠悠然漂在水上,煞是好看,真有几丝小鸭凫水的意趣;砂锅的配菜新鲜翠绿,倒也有几分江边柳树随风飘扬的滋味;汤汁鲜黄,给人一种饱满厚实之感。

  这时,小二放下一个小火炉,将砂锅放在上面。老者端详着砂锅,眼底从开始的淡然,多了一点疑惑,进而竟变成一丝喜悦。只听老者低声道:“难道……真是……那倒也算有所长进。只是这刀工,怕是受心高气傲的影响,不进反退。唉,这样下去,到最后顶多也就算个寻常厨子,我怎放心得下?” 小二可没注意老者的话语,他以为老者也被张小采的厨艺所折服,随即说道:“客官,我看要不就这样打住?”

  “急什么?我方才叫了两道菜,你们上了一道点心,一道汤,主菜还没做,这让我如何下口?” 小二颇有些无所谓,同时也带着些期待,信口说道:“那您还想叫什么?”说着,他看了一眼砂锅,只听见“咕嘟咕嘟”,想必是鸭汤开锅了。

  老人想了想,说:“很简单,那就下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吧。”

  小二哈哈笑道:“我就知道是这两句。我家掌勺的已经吩咐好了。您看,正是时候。”小二掀起锅盖,略显沸腾的鸭汤泛着丝丝热气。突然,只见一块块白花花的河豚肉,从锅底翻腾了上来。这架势,真好似河豚在水中游动,上下翻飞,竟真是那“正是河豚欲上时”!

  小二一脸得意的表情,他看了一眼老者,又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我想就不必说了吧!老人家,您知道的。”

  老者点了点头,略带一丝微笑。他拿起竹筷,在砂锅中一捞,正是几样春季的时令蔬菜,不多不少,刚好五样。

  小二继续说:“我家掌勺的早就料到了。他特意让我派个伙计,去取活江水以及新鲜的蔬菜,正是想到会这样。”

  听到这里,老人竟摇了摇头,他说道:“可我要的是主菜,你家掌勺的只求表面功夫,会错意了。这样吧,我让他一回,有道是‘蚂蚁上树,猴子爬杆’。最后一道菜,就让他给我来一道‘猴子爬杆’吧。不过,我有一点要求,必须让你家掌勺的现场做出来。”

  小二略有一丝惊讶,心想这还镇不住你?不过,他对张小采的厨艺绝对有信心,答道:“好,客官!不过我得先问问掌勺的。”说完,小二悠然走向后厨。

  张小采年轻气盛,现场做就现场做。他招呼伙计搬来厨具,准备原料,开始做菜。老者站立一旁,静静地看着。只见张小采先将烙好的白面饼“噌噌噌”切成细条,然后把鸡蛋液与切好的饼条打匀,倒进油锅里,一起翻炒,最后,放入佐料,翻炒均匀。

  不一会,只见一盘猴子爬杆饼条出锅了,色泽金黄,松软鲜香。围观之食客,无不叫好称赞。张小采端着盘子走到老者面前,自信地说:“这份猴子爬杆,有虚有实,有动有静,也算是一道名菜。老人家您果然见识非凡。”

  但是老者看都没看这盘菜,就揶揄道:“你这就做好了?哼!果然还是欠火候。你这道菜,猴子有了,杆也有了,可我怎么没看到猴子爬杆呢?我要你现场做,个中奥秘,皆缘于此。而且,你这小猴,怎么连眼睛都没有啊,哈哈哈?”

  “这……”张小采哑口无言。 “这真正的猴子爬杆,其实是这样的。”老者命伙计取来鲜虾、竹笋,佐料若干。老者提刀切笋,较于张小采,老者刀工更慢,更柔和,但切出来的笋条却十分整齐。 老者将笋条倒入锅中,竹笋“噼噼啪啪”,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发散出来。这香味,相比之前的猴子爬杆,更具一股清凉芬芳之感。几分钟后,老人将炒好的竹笋收入盘中,然后他再起油锅,将佐料撒入锅中,霎时间,奇香四溢。

  接下来,老人又放入竹笋,炒拌均匀,再迅速将活虾倾盆倒入锅中,只见活虾受不住高温煎烤,虾脚自然弯曲,竟然正是抱住竹笋,向上蹿动。一双双小虾眼,真给人一种小猴在杆上玩耍的奇特感觉,却正像那“猴子爬杆”!

  “好!”不经意间,周围聚拢的人越来越多,潮水般的叫好声四面而来。老者将这盘真正的猴子爬杆放在张小采面前。这位年轻人看得呆若木鸡,而后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

  “年轻人啊,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厨子,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唯我独尊的狭隘。我之前教过你的,可惜你……唉!你看你这几年,受自负侵蚀,你做菜的心意,竟是不进而退。心意没有,再好的色与香,又能如何?终是抵不过‘味’这位冷面判官。”

  张小采这才反应过来,这似曾相识的老者,不正是多年前点化自己的高人吗?这番教导,更是字字入耳。张小采如醍醐灌顶,他赶紧行礼。但是待他抬起头来时,老者早已融入人群之中,不见踪影。只留下一盘“猴子爬杆”,在桌上冒着热气,那虾脚,似乎还动着哩!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自律的名人故事

2022禁毒主题班会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