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道德经的真实经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诵读道德经的真实经历

道德经读书笔记

  一、同于大道,似无所得

  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人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达到神化的极处。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当人能修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会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

  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用词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东西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功业会越来越崇高。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日月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极之理、顺应阴阳之常,久久薰蒸,铅火充盈,数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镇定,三伏之暑热而能忘,功夫到这个地步,就是太上所说的躁胜寒、静胜热吧。待到清明在身、虚灵而无一物,一归浑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静、热之感呢?学者具备清静之心,便能化寒暑节气的外来影响,而吾身中正气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从此不必担心旁门迭出之患了。

  二、修道,以虚无为宗

  这一章:大道本来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当人们未能达到虚无之境、平常之域时,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见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优点,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谚语也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皆非虚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这些都不是过于谦虚的说法。

  道原为虚无一气,修士若觉有得,其实是无得;未觉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谦下;品德越广大的人,志越谦卑,这样便是与道相符合的。如果,每当有所长进,便自夸起来,骄傲盈满,盛气凌人,便明显是无道无德。太上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这个地步才算是得之。

  学者切勿把修道炼丹看做百工手艺类的技术,以自觉有益为进境。要知道,修道总归以虚无为宗。见功以至于忘功,这是进步;待到能连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达到化境。学道之人,在退让中进步,在守弱中强大,以虚空为盈持,以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学道人进步与不进步,只要看他的心忘与不忘就可以了。

  三、羽谦读后感

  上一章讲知足、知止。这一章讲,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会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

  见过真正的大,才会觉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时,又能相信未来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样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图说明:登上过高山的人,当他站在山顶时,他往往不会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况,是会惊叹于他眼前壮观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还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经读后感:找回踏实和快乐的自己

  说句实话,只有5000言的《道德经》我没有完整地看完,当然,不是我的案头没有《道德经》,看不完的原因:一是觉得读它无多大用处,现在的社会变化有多快,我们的状态似乎永远在跑,“充电”、“造血”、“补钙”尚且不及,哪有功夫到“小国寡民”处接受教育;二是不看也不行,现在是国学热,《道德经》是绕不过的“热点”,如不知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巧若拙”、“无为”等词汇及其含义,是会被文化人讥讽为没文化的。

  房价又涨了,某某和某某在西安买房了;股市跌了,某某和某某这回贴赔里肉了;中美“贸易战”开打了,中国经济形势趋于严峻~~~。听到这类消息,我们从祖先那儿继承的“储蓄以备不测”的基因,惶惶跳动,尽管你心急得并没有好办法去拉房价。不说现在是以财富论英雄,就是自称“君子安贫”的孔子也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上周开会了,A到B地当了一把手;昨晚聚餐,C为晋级请客了;接到请柬,D于x年x月x日x时举行开业仪式~~~。听到这类资讯,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立刻提升自己的资历和水平。不说现在是以名人论英雄,就是在逐名路上“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也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张三看你工作,摇头说“工作不是你这样干的”;李四看你教育子女,摇头说“娃娃不是你这样管教的”;王五看你爱好,摇头说“时光不是你这样打发的”。 听到这类开导,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把自己的脑子给换了。不说现在是以成功论英雄,就是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也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了陌生亲戚,母亲怪我不热情;喝了两杯酒,诸位责怪我没了君子风;晚上看书,老婆询问是否讨厌眼前人;长期没个电话,故旧见面叹息人心炎凉。听到这类幽怨,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把自己变成演员。不说现在是以境界论英雄,就是代表文化的孔子也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人生忧患识字始”,这是古人的感慨。可见从古至今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人,另一方面也限制、局促和樊笼人。在世俗流行的文化大舞台上,似乎功利文化、成功文化、境界文化、水平文化永远是主角。尽管我一直有些木讷、迟钝和懒惰,也在文化之中艰难跋涉、彷徨徘徊、痛定反思、幡然变革。凭良心说,我要感谢文化,文化对我施惠多多。只是在追逐文化的过程中,却也不断地在丢失自己。这好比衣服越来越宽大越华丽,而自己却越变越渺小越孱弱。

  前几天听有位老师讲解《道德经》,因这个机缘,我才重识了一回《道德经》。

  在玄乎其玄的《道德经》中,我没有看到老师所讲解的博大精深,但我看到了自己和内心,看到了一个踏实和快乐的人生。实在对不起老师:请允许我的偏颇,请原谅我的浅薄,

  先说,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若避开“名利”二字,自是虚伪,但“名利”的度要自己准确把握。如果拿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所谓强者文化、国家标准要求自己,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挣断筋折了命也达不到。对于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在所谓的“文化”中折磨生命呢?!《道德经》有言“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想想,我们这辈子接受了多少“过分和奢侈”的文化?我们累在其中矣!

  接着说“成功”文化,即所谓的“有用”文化。“不以效益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浪费生命。”我们不仅要求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子女必须这样做,也建议别人这样做。似乎人生有可以预设的理想、目标、路径和方法。成功可以复制,胜利可以擒拿,我们几乎把自己也要求别人活成工厂里的流水线。《道德经》有言“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想想,人之所以有差异,绝不在于身体或外貌,而在于性格、气质、禀赋等精神的千差万别。要“活”的精神去适应“死”的身体,这可能吗?我们痛在其中矣!

  再说“境界”文化,也可以说是“格局”文化。境界确实有高下、大小、俗雅之分。但芸芸众生,宛如大千世界。牡丹有倾国倾城的魅力,月季也有常开常新的风貌,境界孰高孰低?松柏有傲雪的气节,凌霄也有缠绵的柔情,格局谁大谁小?龙凤高雅的人都没见过,鸡狗庸俗的人见了用脚踢,难道要人丢了实在的俗去臆想虚无的雅?《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们本是天地间不同的“刍狗”,何必要憎恨此“刍狗”而羡慕彼“刍狗”呢?我们苦在其中矣!

  最后说“水平”文化,本来工农兵学商,舞台不一,角色迥异,拉到一起比水平,好比牛马羊比赛跑。现在,艺术家羡慕官员的水平,教授羡慕企业家的水平,农民羡慕包工头的水平,房地产商羡慕金融家的水平,每个人恨不得化身成千万,地位、财富、才艺、幸福、健康兼而俱全,缺一样就长吁短叹,郁郁不得志。《道德经》有言“知其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还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那么,不让人变得安心、变得纯粹、变得满足的所谓“文化”,难道不要摆脱吗?我们燥在其中矣!

  我们知道要道法自然,但我们常常法文化;我们知道要以人为本,但我们却不知人之本是自己;我们知道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但我们却拼命追求生命的欢畅。我们吃"文化”这付药也中了"文化"的毒。

  你见过小草的苦恼吗,你见过小孩心乱如麻吗?你见过天的牢骚地的愤懑吗?当我们被所谓的文化弄得不开朗不舒展不自由的时候,何不读读《道德经》,悟一点自然!

  忽而想起了苏轼,想起了他的《定风波》。也许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在人生累苦燥痛之时,重读了一回《道德经》,发现以前的自己不过是所谓“文化”的一棵墙头草,发现内心才是生命的家园自己才能成长一切的根。面对风雨、面对坎坷、面对前程,他释然了。借一次途中淋雨的机会,小题大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独行,”

  ~~~~~。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当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地取得胜利,完成人生的圆满。

  一、客观契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阐明“道”是不时变化的。道大无边无边,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时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能够,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能够,说到基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

  由于根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能够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时变化的,这就请求人要顺应这种变化,即客观要契合客观,因而人就有了客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而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客观上自以为是,不思索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客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但是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

  人是万物之灵,原本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契合“道”的,为什么呢?由于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愿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顺应“道”的变化。详细表现就是客观认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契合。怎样办呢?这就要修道。

  修道就是协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契合客观,使客观支配客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利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样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要没有私心愿望,才干守静,这样才干体验到“道”的微妙,从而顺应和契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即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契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呈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干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理想生活中,就可以悲观自由地处事为人,而到达“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对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准绳: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需研讨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转及生物圈的散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本身利益的了解常常是愿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

  “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由于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水平深浅决议著生命的质量上下。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干最大水平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愿望,就要修德,进步道德程度,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阅读心得体会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读《道德经》品味人生真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出无数伟人,也铸就无数经典书籍,而其中《道德经》便是影响我最深的优秀文化典籍。

  从古自今,中华民族便以文明有善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指标,《道德经》对影响后士的作用可谓巨大。它有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修著。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的优良品格,领悟人生真谛。

  曾记得,还是孩子时期的我,便开始接触《道德经》这部著作,老师也总是引用其中的名句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虽然那时我还尚且年幼,但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还是有所感悟,其中,影响我最深的,好还是对待人没有怎样的态度。

  与人为善,与友为伴,是《道德经》中读如何为人处事的方法之一,做人只有多为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不虚伪,不造作,用一颗包容之心对待别人,用一颗感恩之心回馈他人,为朋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因为一些小事就和别人闹矛盾,这些原则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与同学,朋友进行和睦相处。以至于他们都喜欢和我交往,也没有因为我愚笨而笑话我。在我的圈子里,是一片和睦融洽的景象,少了勾心斗角,多了几分真心相待,这也许就是给大家在交友过程中的一些启示吧!

  “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也是老子在其著作中阐明的观点,没有什么事是从大事先做起的,必然是从一件件小事不断积累,方能成就大业;而做事业也先是从容易的事做起,由易到难,在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创造出奇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功便是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方法也让我懂得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我在巨大挑战下能从容应对,即便最后未能成功,也让我为自己的努力感到开心,因为,自己能达到自己意想不到的高度也是一种成功,为此,我希望将这本对我人生影响深远的著作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让大家能力有所提升。

  道之所行,儒之所矣。《道德经》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大家细细品味,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道德经经典解读

追风筝的人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