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微言大义,了悟人生—读《论语》有感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读《论语》悟人生之道-国学经典读后感
古往今来,光阴岁月匆匆而过,给我们留下最多的往往是感慨。
光阴,在孔子的《论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子在川上曰: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却,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了解许多事情。大家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个历练的过程后,我们将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岁的年纪,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应该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当人们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的时候,这也许便是答案。再等我们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从三十到四十岁时,三十岁时应是风发扬厉,到了四十岁时该学会淡定从容,即所谓的“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做事;五十岁时,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孔子说五十岁知天命,也就是说,五十岁时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的烦扰;六十岁耳顺,耳顺即理解和包容。孔子把自己的一生总结得如此清晰而通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人的一生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做了,那他的人生就会更富有效率和价值。孔子的生活轨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我们自己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子曰:“饭疏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让我们社会如此激烈的竟争面前,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获取心灵的快乐!
简单地说,《论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圣人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内涵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青少年深思熟读,领悟运用,并使之发扬光大,让这部国学经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关于论语让我懂得了心灵之道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不会没有遗憾和苦恼。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论语》在这方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首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苦恼,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论语》中告诉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是:不要纠缠在苦恼里面,认可它,然后尽最大努力尽量的补足它。我认为,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就是应该尽快把它忘掉。
我记得和绅的随从曾跟和绅说:“纪晓岚,您要是老把他当个事,他就是个事。您要是不把他当个事呢,那他也就不是个事。”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这句话正体现了《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处事之道。我们碰到的不顺心的事都是客观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事情引起的遗憾和苦恼,那完全是心理作用了。如果我们放大这种心理作用,那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是的,如果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失去太多美好的、快乐的事物,难道我们不觉得痛苦,不觉得遗憾么?这也就是真正的遗憾了。
所以于丹教授认为:“谁的生活没有遗憾呢?如果用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的鲜活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你在因为找工作碰壁或失恋而苦恼时,不如利用苦恼的时间去重新找一个新的工作或是一场新的恋爱。当别人深陷苦恼不能自拔而你却脱离苦恼而找到解决方法时,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坦荡,很磊落,很勇敢么?所以,用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得到不同的生活质量。 所以,孔子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里提到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内心约制下的君子的勇。孔子提倡内心的制约。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
即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自己今天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自省。”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小人,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了。谁能一生无过?但做错之后,如果自己能这样纠正的话,这就是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所谓“君子之勇”了。所以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即每临大事以静之。这让我想到人们崇尚忍者的原因了。所谓忍者,即“忍人所不能忍者”。忍者个个身怀武功,但他们会强力约制自己,他们有着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不到非同一般的关键时刻,决不出手。真正做到了心灵之勇。决非匹夫之勇,即是真正的勇了。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即使说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它可以泰然自诺,但没有骄矜之气。小人则很张扬,表现出的是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份气定神闲。所以于丹教授说:“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之气。”
在当今社会中,适者生存,强者立足。要做强者,必须有勇气,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有心的勇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勇。君子之骄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强。这就是《论语》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心灵之道了。
《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是我国经典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其核心是“仁”,即对人的尊重和仁爱。它是语录散文体,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经常地复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快乐的一面对待学习。现在学生平常不学习,不复习。一到考试忙的焦头烂额,抓耳挠腮。如果他每天复习好功课,也不至于考试时东瞅西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之乎”谈的是修身养性,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能因一点小事就与别人发脾气。现在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经常产生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大麻烦。我们要学会宽容、谅解。这样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才能使社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是辩证关系,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将会变成书呆子;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他是在空想。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有也,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孝心就谈不上做人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有些人不孝顺父母,也不赡养老人,父母生我们养我们非常不容易,我们应该多帮父母做家务,将来长大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了《论语》后,我非常震撼,一部书里竟然有温习功课、反省自己、诚实做人、宽容他人。为理想而奋斗,取长补短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每句话都非常深奥,需要反复理解,才能明白它的多层含义。怪不得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我们应该以《论语》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
从《论语》中,我学会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在反省自己——我以为自己善良、宽容 ,但孔子的那种心境,我真的没有。我们总是把简单的想成复杂的,把容易的想成困难了,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最简单的,每个人的许多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一点改进吧。
《论语》的道理
素读经典,快乐成长!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论语》是我爱读的经典书籍之一,在三年级参加经典诵读大赛时曾背诵其中的章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摇头晃脑地读着《论语》的第一段话,甚至已读过数百遍,能倒背如流。却从没想过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语文小考得了满分,很兴奋,脑子里面蹦出了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非常吃惊,怎么也搞不清楚,这句话为何会在这时从我耳边响起,于是终于明白:素读反复多次以后,自然而然就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还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来。
《论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希望我能与曾子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现实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同学期末考试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夸耀自己,同学们都不理他,终于有一个人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这也见证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素读经典,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能给自己增添许多乐趣;素读经典,记住古人说的话,从中寻求做人的道理;素读经典,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让我们素读经典吧!让经典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河北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冯艳红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影响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典籍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的字数虽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内容卸颇为丰富。下面笔者就《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谈一下自已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式,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孔子说:"由!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已。
2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释义)孔子说:"专心研治不正确的观点,就会有害了。"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专心研治不正确的观点自然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而有害了。
3子不语怪、力、乱、神。
(释义)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等事。
[点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最重要一点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等事,正说明了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坚持了唯物主义。
二、唯物辩证法思想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是有好言辞,有好言辞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点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孔子看到了道德与言辞、
仁德与勇敢的关系,看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目下的祸患。"
[点评]这句话说明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结果作出预见,近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带来惊慌和忧虑,不能有准备的予以解决。体现了根据原因预见结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完全成熟。到四十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到六十岁,巳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超出应有的规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义)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点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人的成长、人生历程和流逝的时光一样,无不体现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找出那些不好的方面来改正。"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释义)孔子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点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善于全分析事物的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上面观点中的"善与不善""温与厉”、“威与猛""恭与安”,都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5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释义)孔子说:"多听,李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
[点评]由矛盾的“统一性”可知,一切矛盾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已的对立面转化“多”与"少"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释义)孔子说:"智者乐于水,仁者乐于山。智者喜欢动,仁者喜欢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义)孔子说:"君子安详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详。"
[点评]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持点,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乐水"与"乐山”、"动"与"静""乐"与"寿""泰而不骄""骄而不泰"这些特点,恰恰是不同事物“智者"与"仁者""君子"与“小人"的具体体现。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应该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释义)孔子说:"人的本性差不多,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而使差距扩大了。"
[点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把二者结合起来,促进自已的成长。孔子的第一句话强调了内因的作用(应自觉看齐或自我反省),第二句话则强调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即习相远)
8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孔子说:"不可求速成,不可只顾小利。求速成,就达不到目标;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点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欲速则不达"体现了这一道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二者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因比不能“见小利”,否则“大事不成”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
1子曰:"君子不器。"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供一定用途)"
[点评]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因此不仅是"君子”,单是一个人也不应该像器皿那样,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义)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有危险。"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既要持之以恒地学习知识,又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思考。这句话揭示了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调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从而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人生观、价值观思想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点评]道德高尚的人同晓义,而一般的人则通晓利。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应该把讲道义放在第一位。(但应注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不在于要不要个人利益,而在于是否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2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释义)孔子说:"只要立志实行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
[点评]高尚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高尚的理想(做到立志),这样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工作中展现人生价值。这句话也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地进行人生选择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实行仁道,便"不会有恶行了
《论语》的道理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短短的几句话中蕴含了学习的态度、思想、品德、做人等的深刻道理。宋朝时期开国宰相赵普便以这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可见其作用之大和重要。
这部《论语》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短短的八个字,却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相当普遍,大都人都学过。我们都明白它的意思: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那是开学不久后,老师要调动我们的座位。换完位置后,我做的桌椅大不如以前好了。老是摇摇晃晃的,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坐着不舒服,所以就想趁中午没人时把我以前坐的桌椅换回来。我走到那桌椅面前,注视了一会儿,又走开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想到了孔子先生的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张烂桌椅,自己不想坐,别人也不想啊。第一次坐到了好桌椅,第二次别人也好不容易坐到了好桌椅,凭什么又让别人坐一会烂桌椅呢?更何况自己都不想要,别人又怎么会想要呢?将心比心,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替别人想一想。
还有一个在新闻上看到的故事。非洲某个国家,黑皮肤的人不允许进入白皮肤人的公用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卑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一个白肤美女在沙滩上晒日光浴。晒了大半天后走进附近一家餐馆用餐,但很久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满腔怒火,准备要发火时,却从旁边镜子看到自己被晒黑的皮肤。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我从论语中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正如孔子先生所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教给了我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我们要学以致用,用在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这些道理,我们也同时能够在生活当中细细体会到。论语它激励我们前进,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体会生活的乐趣。
《论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五年级(2)班
王炫博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国人的经典,《论语》是一部经典著作,早在五四运动前二千多年,《论语》是每位学生的必读物,可见它是多么重要。我读过《论语》后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学到了怎样去孝顺父母,更使我学会了怎样做人。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印刷机,“书”是在竹简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绳一片片串接起来的。这样,一本《易经》之类的书可能要有几十卷,而孔子经常反复翻阅,以至于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勤奋学习后又能将所学的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他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多读书、多实践,从而体会到孔子的“悦”——读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
《论语》其中有一则写的是有人想诋毁孔子,子贡听后,道:“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也,无得而逾焉。”从子贡的言语中我们知道子贡是多么尊敬他的老师。读完这则后“尊师重教”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怎样去尊敬老师,更有狭隘的人认为老师只是为了那一点点工资才辛苦工作。其实他们错了,在学校,老师其实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教育我们判断对与错,是与非。但有些学生却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责怪老师,不去找自身原因。我觉得做为一名学生,连基本的尊师都做不到,那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靠的都是诚信和信用,一个新的产品,必须有好的口碑才能立足;一个单位的领导也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集体是这样,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在学习上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中与亲人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对朋友说到做到,诚实有信。
《论语》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影响着一代一代中国人,今天,我从《论语》中学会了改进自己,学会了在生活中反省自己--我以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远远比不上孔子的那种宽广的胸怀。认真解读,细细品味,我们才能理解这部经典的内涵,才能领略这部经典的魅力,才会明白好多事理,懂的做人的道理。
阅读《论语》感悟人生道理
《论语》一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之书。闲暇之时随手一翻,就像漫步在人生之路,使人回味无穷。
“贤哉!回也!”是《论语》里孔子的一句话。“回”指颜回,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孔子所喜爱。这句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说他一小碗饭、一瓢水、一间陋室就能生活自在。试问现在的人,谁还会去住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而且每天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水?可颜回做到了,就连他的老师孔老夫子也自叹不如。为什么他行,我们却不行?因为他有毅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颜回能成为一个贤者的原因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了。许多人一起,必然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记得这句话还有一个典故:一个船夫载着一位文人过河。途中文人问船夫:“你会吟诗作词吗?”船夫说:“不会。”文人遗憾地说:“那就等于失去半条命了。”突然船翻了,两人落入水中。船夫这时问文人:“你会游泳吗?”文人说:“不会”。船夫说:“真遗憾,那就等于没命了。”人各有所长,生活中我们更要有求知之心,要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我自问可以温故,却做不到知新。这可谓是一套学习方法!还是事半功倍的那种。不过要认真对待,不然反而弄巧成拙。不会温故,何来知新?温习旧功课,听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却很难,至于知新,能在旧功课中找到新的知识就更难了。但只要有心,无论这个难关多大,也能被攻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是偶尔一翻,就能悟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不愧是哲人智慧结晶。《论语》既能与《中庸》、《大学》、《孟子》并称“四书”,又岂会差呢?说起来还是《论语》辈分大。《三字经》说:“作《中庸》,子思笔”,“作《大学》,乃曾子”,这些人都在孔子之后,而《孟子》是孟子所作,晚了孔子几辈,《论语》又是几十人所编,它真是当之无愧的“四书”之首啊!
偶尔看看《论语》,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生道理
论语让我明白了人生道理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作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无穷保障。
《论语》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人去借鉴。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优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社会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和沟通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人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的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同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造就出来的。你有令人头疼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我们之别人。于是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呢?其实不理解。面对种种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
用宽容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内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的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理解这些孔子的经典著作后。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身边的人。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完美。我坚信:历史见证美好。
今朝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