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感人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红旗渠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情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面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儿女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红旗渠的修筑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通过今天的游览,我想大家对整个伟大的工程一定有了更深了解,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当时艰苦的山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我想大家还意犹未尽吧,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景区游人较多,请注意物品安全,不过希望大家注意把握时间,我们一个小时后,在景区门口准时集合登车,车牌号是豫A86206,为一辆蓝色大巴车。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

红旗渠感人的故事

红旗渠赞

  红旗渠全长70.6公里,是1960年2月开始修建的,1969年7月,全面修渠成功,历时10年,在这十年的时间中,林州人民靠着双手在太行山上修了一条渠,这是当时林县人民的生命渠。

  那几年,林州市大旱,没有一滴水,林州人民便一个个都提着大桶上山的另一边去挑水,时任当时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便带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太行山”当时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但是坚强的林县人民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硬是在十年的时间修好了一条伟大的生命渠。

  当时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大型的机器,整条渠都是林县人,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为了让他们的后代喝上水,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奉献。据资料记载,整个红旗渠修下来共牺牲了81名全国各地的英雄,他们是百万林州人民的骄傲,是百万林州人民的榜样。

  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克服艰难条件,从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入漳河水源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盘绕在太行山的半腰上的红旗渠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个景区雄伟险要,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尤以主景“青年洞”为甚,依靠断壁而凿的“青年洞”从巍峨雄险贯穿而过,十分震撼。

  2018年4月10日,对于全林州人民来说是个痛苦的一天,老书记走了,杨贵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林州,没有他就不会有红旗渠,他是红旗渠的领导者。当年是他一手带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太行山"的。所以说他是我们全林州人的骄傲。但是他还是在2018年4月10日离开了我们。

  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修建过程艰辛,如果不是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勇于担当,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人工天河”。

  如今的林州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林县了。如今的红旗渠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景区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人民参观。同时这里每天也接待上千或上万名外国友人来到这里参观。这里也成为韩国人来中国旅游必来的景点之一了。如今,走在林州的大马路上,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绿植园林。各种惠民政策也开始实施。林州是最美中国·人文旅游目的地城市,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等...

  整个林州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林州市一定会发展成一个高效文明的旅游城市。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建筑之奇迹,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边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当作规范的典型精神。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长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吗,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开拓创新,生物进步的写照,不仅仅是人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多少种动物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觅食方式。在太古时代,又有多少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人类成为无愧与天地的万灵之长,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团结协作,更始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为了或做间的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谊也不在了。

  无私奉献,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你愿意为祖国无私奉献时,你会去好好的学习

  红旗渠,让我记住的并不是修成前,当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当地的富饶,使我们安于现在的幸福状况,而是让我们记住,他的落差,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当我们拥有了红旗渠的精神后,我们便能让我们现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快乐!

红旗渠的精神

  分水堰,将脚下的浊漳河水分成两条,潺潺流淌,低头看看脚下,这哪里是水啊!这分明是一代人的血汗,一代人的希望,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啊!

  走进展厅,林县曾经的缺水呈现在眼前,土地干裂,寸草不长,民不聊生,无奈的人们只有拜佛求雨,然而一年又能有几次上天显灵呢

  一桶水,一条人命。年迈的老公公为了一家人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一大早起来从遥远的村子里挑来了一桶水。很晚才回家。等在家门口的儿媳妇迎接上来,接过了担子,可是过门槛的时候,她一不小心,摔倒了,一家人过年的水,洒了个精光。老公公急忙安慰她说,没关系,我明天再去挑一桶水,一家人好好过个年。可是眼睛里,却止不住那悲伤的泪水,这正是林县人民对水的痛啊!当天晚上,儿媳妇想不开,在后院上吊自杀了。在这里,水真是比金银甚至是人命都珍贵。林县人民怎甘心世世代代如此!他们自发组织,从千里之外引来上和漳河水,一路上,见山开山,遇岭跃岭。路程的遥远,工程的浩大,开凿的艰辛,统统被他们踩在脚下。这一切都是为了水!水!水!

  辛苦的工作,只为那一天啊!渠要通水了。两岸插满了红旗,人民欢呼雀跃,来视察的领导在高处看到这两岸红旗,高兴得说,这。就叫红旗渠吧!

  缺水以是过去如今的林县以建筑业闻名全国.林县的发展正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感知红旗渠

  一条红色的飘带从景区门口蜿蜒而上,飘到那真正的红旗之畔。

  天色深沉,飘着时隐时现的雨毛,打湿脸颊和头发。但这一切都无法盖去青春的气息——那可爱的红色,就象那扛旗的强壮的同学的笑脸,鲜活而生动,充满愉悦,平台之上,树木青葱,万物安静的休憩在一片湿润之中,整齐的方块岩石砌成两岸,粗大的栏杆下,静静地流淌着的便是柔柔的的红旗渠的水。

  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我们用尽全力去倾听、感知也无法完全体会的时代,因为,当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打开水龙头时,是可以流出干净的饮用水的,这就注定我们无法品尝出着渠水的甘甜。

  曾记否,此地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1936~1943年,大旱20余次;1942年华北大旱,加上日寇扫荡,国民党抢掠,全县10800户逃荒,饿死1650人;解放前四十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20里以外去挑水吃。是否记得那个故事,一位媳妇挑水时,不慎摔倒,把水倒了一地,望着清水渐渐渗入地下,她选择了上吊身亡……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每一次提起都会引得汹涌内心澎湃的时代,他的精神,激活我们沉睡的基因。

  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否记得那令人澎湃的场面,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

  红旗渠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水,还有一个时代,等待我们去感知……

红旗渠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隧入口处,距分水闸500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浇灌着任村、东岗、河顺等4.6万亩土地。

  1997年,分水闸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先进水平。

  在分水闸的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红旗渠精神力量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红旗渠精神引我成长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谈论红旗渠,但总是听的我一片模糊。

  随着时间的走动,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八岁那年与爸爸一起读了《坚守精神高地,当好精神传人》这篇文章,脑海里渐渐清楚我们就是红旗渠的传人,就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林州的今天是几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笃定和坚守,今天的林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拿出了修红旗渠的态度,把任何一件事都当作是修红旗渠,正是修红旗渠这件事不停的重演,才成就了林州发展、林州自信和林州今天。

  她的精神,永不过时……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老祖辈们在巍巍太行悬崖绝壁上苦战10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学校,走廊、楼梯,还有好些地方都张贴着有关红旗渠的手抄报,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三楼,处处都展示着红旗渠的各种风采,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的故事,无一不让我震撼,令我感动。红旗渠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地标。不仅是我们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每次来到渠岸边,看一条蓝飘带缠绕太行,总有种“重整林县河山”的召唤。作为一名红旗渠的传人,从小受着红旗渠精神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它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去发扬、去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学以致用,让红旗渠精神时刻支撑、指导、指引着我,让自己更加积极努力,拼搏向上。

红旗渠

  红旗渠虽然没有殷墟历史悠久,没有冰冰背那样神奇,但红旗渠是林县人的智慧。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的。

  红旗渠非常美丽,有分水苑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既可到达;这里山高路险,青年洞靠断崖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极目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红旗渠的故事

  国庆节假,我和爸爸看了“百家讲台”这个节目,今天讲的是1960年民工们修红旗渠时感人的场面。

  这个节目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些民工们整天在工地上干完活后要跑到五里到十里之外的公社食堂去吃饭,每天中午和下午都是一碗野菜汤和一个野菜窝头,晚上只有一碗清的似乎是清水的汤。和我们现在相比,就像天堂和地狱 ,我平时吃饭挑三拣四的,还不知足,手里拿个苹果,还想吃不想吃的,跟那农民工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

  我又看见了这样一件事:因为这条水渠是在峭壁上修的,所以聪明的民工们就往峭壁的旁边打孔,再把炮弹放进去,炸出一平台来,民工们就在这条平台上修水渠,因为这个平台是由许多石块和小石子组成的,而且有松动的石块和小石子,一个指甲大的小石子掉下来砸在人身体上,这个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民工们就建立了一个小组,专门除掉松动的石块和石子,这些人就用绳子拉着,挂在峭壁上工作,如果想换个地方,就向上吼一声,上面的人就会松绳子。这个组的组长有一天在除石块时,不小心一失手,一个石块砸在了头上,这个人顿时感到眼前一黑,就晕过去了,等他清醒过来后,说不出话来了,还以为自己的头被打掉了结果一摸还在,原来是石块把四颗牙打断了,卡住了舌头。会影响工作,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镊子,把那四颗牙连根拔了下来。看到这里,我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

  民工们为了修红旗渠,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他们吃尽了苦头,最终修成了红旗渠,为百姓们解决了用水的困难。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能吃苦,不娇气的可贵品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论文

人生激励自己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