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抗日烈士的英雄事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抗日烈士故事》有感

  今天,我阅读了一些关于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被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杨靖宇;有用自已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抢眼,为冲锋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的黄继光;有“宁死不投降”的狼牙山五壮士;有为照顾三小同志不吃不喝,整夜不合眼而牺牲的好班长;有宁死自已吃野菜,也要给大家有足够粮食吃的小红军小兰和“战功累累”英勇牺牲的大黑骡子……

  其中,有一个故事我没有介绍,它的名字叫《红军长征故事之二》。这是我觉得最感人的故事。故事是说陈赓同志在深秋的大地上,牵着疲惫的马儿行走着。突然,他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家伙,陈赓同志见他掉了队,很想帮助他,但经过那小家伙的再三推辞,陈赓同志只好骑上马向前走去。他在马背上心情怎么怎么也平静下来,他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个穷孩子的面孔,他突然恍悟,但等他回头找到小家伙时,他已经倒在地上了,原来他袋子里的“干粮”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当陈赓明白时,那小家伙停止了呼吸,陈赓重重的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读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真的非常敬佩这些烈士。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么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故事也警告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好好报答祖国,将自己的祖国建设的繁荣昌盛,强大,变得没有人来敢欺负我们的祖国与人民!

十大抗日烈士的英雄事迹

抗日烈士董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故事

  董宁,原名董连元,1918生,辽宁省辽阳县人。1937参加革命,1938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隆尧边区中心县委委员、冀南特委组织部长、地委宣传部长、地委书记。5月1日,董宁赴任冀南二分区地委书记的第二天,遭到敌人大批部队的合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战斗到最后一息

  “对自己生命做过多的顾虑,那是可耻的行为,要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的需要牺牲自己。”这是抗日烈士董宁日记中的一段话。

  董宁家住在日本侵略者开办的矿山附近,从小耳闻目睹民田被强占修铁路和人们遭欺凌的凄惨景象。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给了年轻的董宁以强烈的刺激。1937他高中毕业后,决心不给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政府做事,与三个同学一起,瞒着家里跑到关内,在北平准备投考东北大学,继续读书。这时,正好爆发了卢沟桥事件,他毅然决定放弃升大学的愿望,参加到抗日救亡的行列里来。他随大批流亡学生从北平出来,乘津浦路火车到达济南,不久又转到冀南抗日根据地,这时是1938春,他刚满20岁。

  董宁到冀南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派他去隆尧边区中心县委工作,后来担任该中心县委委员。那时冀南根据地还在创建时期,土匪蜂起,社会秩序极端混乱,人民不得安生。在这种情况下,董宁抱着满腔的热情,在任县、尧山一带领导群众和土匪进行斗争,一股一股地平息土匪;发动群众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家乡;在斗争中从涌现出的骨干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

  1938夏初,平乡县的党组织在敌人疯狂破坏和镇压下,又恢复了活动,这时董宁受党的派遣,随一二九师六八九团到平乡领导这一地区的工作。当时正组建冀南二特委,董宁担任了特委组织部长。此时平乡党组织仍处在地下活动状态,须时刻防备着敌人的破坏和暗害。当时整个冀南地区的情况也都大致如此,就在这种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董宁同特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领导了包括平乡县在内的十几个县的工作。

  在二特委的领导下,平乡党组织逐渐发展。当时平乡地方的党员多是1935参加冀南农民暴动的老同志,他们都是一分钱不得,提着脑袋来工作的。董宁对同志们关怀备至,使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和抗战中去,努力把工作做好,因此尽管环境险恶,而平乡地方委员会的工作却是蒸蒸日上。

  1938至1939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侵略步伐,平乡县斗争形势非常复杂曲折。董宁立场坚定,坚决执行特委和边区党委的指示,在斗争中旗帜鲜明。那时平乡县委在董宁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六八九团的配合下,在整顿县大队,肃清内奸梁济卿、潘继臣等人的工作中;在粉碎国民党第二政府及民军胡河道武装夺取政权等阴谋斗争中,很快取得了胜利。平乡县经过上述斗争稳定了局势,也为反扫荡做好了准备。

  1939初,董宁调任二地委宣传部长,常活动在巨鹿、平乡、任县一带,滏阳河两岸踏遍了他的足迹。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加强侵略需要,重修新(河)巨(鹿)公路,斗争局面更趋艰苦。董宁坚守阵地,积极工作。上级党组织指示扩补正规军,他亲自到日本人眼皮底下的新河县具体领导,使新河县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扩军任务。

  1942初,董宁按照党的决定,赴北方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在学习中担任支部委员和学习组长。他学习的自传中说:“我是没有什么精神防御线的,我把过去感到最深刻的问题写出来,自己是这个态度:我是什么样,就写什么样。”敌人在太行发动“五一扫荡”,正是董宁同志参加整风学习的时候,左权参谋长在大扫荡中牺牲了,使他深感悲痛,他说:“左权参谋长关心同志不顾自己的忘我精神,给我很大触动,使我认识到:每个共产党员,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具备随时为党牺牲的准备和决心,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一年后,学习期满,他返回冀南根据地,经过整风学习,在思想上、作风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二地委书记李忠在董宁参加整风学习期间不幸牺牲了,冀南二分区的情况十分严重,党决定派董宁回二分区,接替李忠同志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分配。4月20日,董宁赴任。29日,他到达南宫县委机关,同志们送他到分区司令部。第二天南宫的敌人出动大批部队合击军分区,就在这次战斗中董宁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前颚,一直穿透脑后,他倒下了。在那一瞬间,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我身上的皮包内有党内文件,你赶快把它取下来带走……”警卫员取下了皮包,交给了别的负责同志,等警卫员转来时,他已经不能再说第二句话了。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董宁同志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那是他刚回到二分区的

抗战英雄事迹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抗日英雄事迹故事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他参与指挥所部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1942年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马本斋在革命斗争中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长期的艰苦作战,马本斋身患重病。1944年1月,在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前,他抱病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报告,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1899年 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军训感言一句话10字

垃圾分类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