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将能更好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落到实处。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提醒自己做一名好老师。

  那么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呢?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个问题好难。我想首先要爱业,爱业也就是敬业。而敬业与爱学生是分不开的。不爱学生,就称不上敬业,不爱所有的学生,就谈不上敬业。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充分沐浴爱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不要因为他们差而去放弃,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颗蒙着尘埃的珠子,作为教师,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

  而且,通过学习我知道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自己去亲自思考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外,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

  总之,课程的革新,还必须落到实践当中去,在探索中前进,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能走得更好。

2022新课标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新教材新课标心得体会

  这次参加部版新教材培训,听了张彬福教授的讲析与指导,对这本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尽管学习时间短暂,我事先也没对教材有太多的阅读与思考,但在张教授的精心准备、多方引用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下,我对这套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

  如何要梳理本次培训学习的感受或收获的话,以下三方面,当是最想提及的。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整套教材130篇古诗文,占到教材课文的52%,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与回归。

  语文学习应有语文特色。我们既在学习现代语文,也不能割裂古代语文。毕竟汉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诗文,掌握汉语的传统与特色美。另外,语文学习更要从课程中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语文的责任,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与体现。

  (二)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

  教材编者非常用心地思考语文学习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如首先要学会朗读,然后者学习默读、快读等;如语文要强化思维训练,教材课后增设了层次多样的思考探究和训练题,课文分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古诗学习更强调教会学生自读感悟等;汉字书写能力的提升要在实践中落实,如教材“读读写定”提供了硬笔书法家的示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书写模仿学习;课外古诗阅读的安排,除了有机穿插在各单元间,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自读自悟古诗的赏析文字示范。真正是想办法做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语文,想方设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三)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

  从张彬福教授所谈的教材新变化和教学要求,我深切感受到了要用好新教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是重要前提。

  例如,新教材删减了课文数量,那么留下更多时间教师应该怎么用?是否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时间去学习?总在赶课,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文化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

  新教材强调了教师、学生对一些具体名词概念(如在注解、练习中出现的)的学习要求,只有教师自己弄明白,学生才有可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总之,新教材有新气象、新要求,要深入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教,还需要我们对教材下更多的研读功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长篇文学名著导读

  9《童年》

  一、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xx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19xx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稍后完成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列宁传》。他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许多作品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和政论文章。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二、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爆发前夕,高尔基被迫流亡国外,寄居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次,列宁到这里看望高尔基。闲谈时高尔基对列宁讲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流浪生活。当时列宁非常用心地听着,并对高尔基说:“您应该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这样,高尔基才拿起了笔。高尔基创作了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1914)和《我的大学》。这三部小说均采用自传体,描写高尔基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童年》反映了高尔基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描绘了作者少年时代来到人间后苦难的历程,《我的大学》记述了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这些真实、详尽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从1871到1888年)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三、作品主题及简介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作品让读者了解了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阿廖沙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其母子的到来引起了两个舅舅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至死。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终生的朋友,最贴心的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使阿廖沙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四、人物形象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纫,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与此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五、影响

  作为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高尔基,他的一生正如他给自己取的名字代表着痛苦一样,从悲惨的痛苦开始,又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不同的是,少年时代的痛苦让他看透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促使他拿起笔开始了一个战士的历程。而晚年的痛苦则不同,他处在苏联社会的最高层,亲眼看着自己讴歌的时代正在发生着饥饿和不公,作为一个自认为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作家,心灵时刻经受着良知和正义的拷问。

  高尔基是享有盛誉的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的创作开始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时期”(鲁迅语)。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开始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文学和我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一、作者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早期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出生在乌克兰维利亚村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4岁就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19年他加入共青团,并正式参加红军,驰骋战场,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员。1920年他重伤离队,伤愈后被派往基辅铁路工厂工作。1927年,全身瘫痪,1929年双目失明后他在一行行空格厚纸中摸索着书写,终于奇迹般的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的创作。为了表彰他的这一卓越贡献,1935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他是无产阶级最忠诚的战士,是真正的钢铁英雄。他顽强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的一生,就是“对火热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颂歌”(罗曼·罗兰语)。

  二、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重重危机。德国、波兰等外国军队蹂躏过的俄罗斯大地上,许多苏联人都遭受了失去亲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协约国帝国主义借着“保护俄国”的名义,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并勾结俄国国内的各种势力,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苏联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和国内战争交织在一起。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狠抓红军建设,广泛动员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当时,许多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以钢铁般的意志忘我地投入艰苦繁重的工作。他们有的顾不上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一个普通战士的真实经历再现了这一段历史,描写了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三、内容简介

  1.故事梗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述了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保尔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后来保尔与朱赫莱一起逃跑。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跳进冬妮亚的花园。冬妮亚和保尔产生了爱情,在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冬妮亚和保尔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便分道镳。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体质越来越坏。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2.作品主题

  作者通过对保尔·柯察金形象的描写,热情地赞扬了他为捍卫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的革命斗争意志和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品质。

  四、人物形象

  保尔·柯察金:是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有鲜明的阶级爱憎感情。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异常坚毅顽强的斗争意志。他是美好的共产主义品德的化身,这不仅表现在他对革命的忠诚,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言行上,也表现在他对周围同志的关系上,乃至爱情生活上。保尔既是一名革命斗士,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他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军纪,在生活中、爱情上也有过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也曾一度动摇、绝望。他既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英雄,又是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人性英雄,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永恒强者。书中还刻画了朱赫来、冬妮娅、丽达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五、艺术成就与影响

  作者在塑造主要人物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等揭示人物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及其成长过程,保尔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了作品的结构与情节,而情节的发展又是建立在主人公生活的逐次描写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是生活的教科书,对青年影响之深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许多哲理性思考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生箴言,特别是他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早已成为千百万青年人的座右铭和树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这部小说长盛不衰,不仅因为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更因为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这一形象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很快成为全世界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一面旗帜,被一代代传承着。保尔的故事,在中国应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保尔关于“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豪言,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诵过的。在一定程度上,保尔精神已经和雷锋精神一起,成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楷模。穿越历史地域时空,保尔身残志坚,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英雄气度和大无畏精神,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著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教学工作总目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深入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在各方面使教师的能力、水平有较大提高,进一步适应课改的要求。

  三、重视集体备课和研讨课:

  本学期将进行多次集体备课和研讨课活动。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备课教师备课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全体语文老师的精心设计,由中心发言人承担该堂课的教学任务,即教学研讨课,课后组织全体老师进行认真的评课。

  四、切实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1、围绕学校教改课题,结合自己的教改,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抓住重点,开展研究活动。做到人人有课题,注意及时收集过程资料,为撰写教改论文作准备。

  2、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基础,针对课改中出现的一些困惑、问题,以课堂展示、案例研究等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五、教学常规工作:

  1.本期将配合教导处,每月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情况进行检查。教案力图做到有特色,注重教案的复备、课堂生成的记录、课后小结的撰写。

  2.做好单元质量监测工作。质量分析中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法,让质量监控做有实效。

  3.每月开展好课堂教学评优的活动。努力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每月及时报课,积极听课,认真评课。使每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

  2011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

  1、题目的变化

  题目的改变:2001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11版是“课程设计思路”。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4条增加到5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

  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

  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2001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新课程标准一对比,就明显感觉到旧标准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没有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相联系。

  理论2、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解读: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学习多进行运用的训练)。这与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相一致。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一要求比旧标准就直接明了有效很多。

  语文教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累、实践、联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这里所涉及到的语文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在“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内容”中也有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描述,如“课程目标”中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习作部分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理论3、第三条“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旧课标: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解读:新课标这一条强调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①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这种设计思路,其优越性和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语文教育的各种现代理念,融合成了一个有勃勃生机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

  ②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在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分类更加合理,要求更加明确,层次更为清楚,更利于教者操作。

  ③三维目标设计,互相渗透,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它不可能只教给学生一些随时都会陈旧的知识。它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这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④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三句教育名言恰好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相吻合。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这种表述不仅刻板,也违背了三维融合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在教学实施时,也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如此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落实。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一个环节要体现多重功能,要能帮助实现多个目标。此外我们要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并不是说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齐步走”“一刀切”。目标有显性隐性之分,有些目标是显性的,如知识和方法目标;有些是隐性的,如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渗透于教学之中,要潜移默化。

  理论4、第四条“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

  解读:

  ①五个板块多向联系全面发展

  新课标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第一学段称写话,第二、三、四学段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构成五个板块。每一学段的目标更为具体,四个学段的目标也更为统一。

  ②课标将旧版课标中的“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合成了“识字与写字”这个板块,为什么汉语拼音不独立成板块呢?首先,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和帮助查字典,它和语文的联系主要是和汉字、尤其是字音的联系,因此不应从识字中独立出来。其次要求掌握的有关汉语拼音的内容不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多数学生在两个月时间即可完成目标。如果在除了一年级之外的年级再提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就有些多此一举,过去教学大纲在除一年级外的其他每一个年级都会画蛇添足地写一句“巩固汉语拼音”,难道其他学过的内容不需要巩固吗?再次,也正因为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为了学生尽早的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学期完成汉语拼音学习的任务。综上所述,将“汉语拼音”合并在“识字与写字”当中是很合理的。

  ③与旧版课标中“听话、说话”相对应的是“口语交际”,显而易见,“口语交际”的提法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先进,更贴近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将听话说话分开来表述,让人感觉强调的是那种脱离实际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而不是语言实践,这与“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理念有所背离。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单纯的听或单纯的说是比较少的,那种一人滔滔不绝,一人一言不发的极端状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有听有说、听说互动的“口语交际”状态。“口语交际”的提法使我们更容易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为促进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口语交际”的提法也让我们更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途径,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参与语言实践,或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④“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的版块,严格地说,这个版块与其他板块有较大区别:其他板块都是从学习内容层面提出的,而综合性学习是从学习方法层面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之“综合”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一是字词句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一、二两方面可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内部综合,而三、四两方面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外部综合。这个特别的板块及内涵从又一个侧面凸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

  “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板块名称与新课标提法一样,但其内涵却有发展。

  理论5、第五条“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解读:

  课程思路的设计不仅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尤其关注课程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关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和教学评价,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建设、实施、完善过程的全程关照。换一个角度说,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课程建设、实施、完善的总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学业评价的方法、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要遵循这一思路,成为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概括起来用关键词表述:课程目标就是“三维目标”;课程内容就是“五个板块”;服务对象就是“义务教育”。对此,前面已作具体说明。那么课程设计思路是怎么关照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又是怎样关照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的呢?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对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①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关于语文课程评价也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共有4条,这四条建议给我们理清了这几个认识;

  (一)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过去我们比较忽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使语文课程实施的途径狭窄,是学习资源的浪费。忽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是帮助我们树立“大语文观”,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在生活中。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资源无处不有。语文学习场所不仅在课堂,也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语文学习的方式不仅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等;语文学习的工具不仅是课本字典,也可以是报刊、广播、网络等。

  (三)是启发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中;也可以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入课题。这样可帮助逐步形成语文教育的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使教师的教学具有独特的风格,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关于写作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一)识字与写字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改革刍

  爱因斯坦说:“鲜明、优秀的主体个性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上的伟大。”学生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肯去动脑子思考了,动手操作了,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教育的目标才可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改革也才有可能成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积极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是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意识方法很重要也很有效。它一方面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就是注重学生活动的作用。活动是发展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性的存在形式,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又包括对观念的操作活动,还包括交往活动。我的语文课的一个特色是首先抓好课前3分钟同学自我展示的环节。“课前三分钟”演讲,这既开阔了同学的视野,又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同学选题广泛,很多都是励志的内容,这对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培养是个很好的熏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再如,我们在高二前半学期开展了课前5分钟赏析《读本》片段的活动。轮到上台的学生事先选定《读本》上一段或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在前一天由这位学生布置好全体学生的预习,上课前利用各种方法带领学生赏析:或自己分析,或分角色朗读后再分析其中的一个角色,或配乐朗诵后再精析,或提出几个问题后再分析……总之,凭个人兴趣所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小组学习法

  无论多么高明的“教”都是为了“不教”,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与先进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每节课我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引进语文小组课堂评价机制。比如,传统枯燥的文言文教学我也用这种教学方式,效果良好。比如,在《苏武牧羊》教学中,我引进了“语文小组课堂评价机制”。课前展示上节课小组比赛结果以及每组由组长为小组成员打出成绩,以此激发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上翻译是在小组课下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竞争完成的,优胜小组有班级奖励。在这样的氛围下,以往一说让谁翻译,大家一律低头,就是会的同学也懒得说,而现在,学生非常踊跃,有时还因为没能抢到问题而耿耿于怀。同学们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效率更高,同学们对同学发言自主评价,指出翻译的同学的亮点和不足。互动探究竞争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也真正体会和领悟到充分发挥同学们主动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显,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得以解放。在这种互动竞争探究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的身心都受到了莫大的陶冶。所以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苏武精神”的内涵就是“爱国、气节、仁义、坚韧”。

  人生的定位决定你人生的高度,当苏武把国家、气节、仁义至上时,他就会变得更无畏、更坚韧,李陵永远也不能理解他,因为李陵不懂得在国家民族尊严遭受侵犯时,个人的亲情是可以割舍的;李陵也不明白,人生短暂的,但衡量生命价值的不是金钱、权威和享受。苏武是“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硬汉子,是中华民族仁义气节的丰碑,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帜,永远是。这就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作者:

  ————————————————————————————————日期: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正文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实际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实际教学中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在我一次习作课上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第一周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一件有趣的事”写一篇作文,孩子们如我所料的抄了作文书上的作文交给了我。第二周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这篇作文,但不同是我通过让他们做两个游戏“盲人找路”“单手系鞋带”后,再进行写这篇作文,写出的来作文截然不同,发现以前不怎么会写作文的学生使用了不少的四字成语和修辞手法,把当时游戏的高兴劲儿写的淋漓尽致。

  (二)、培养兴趣。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每当我上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时,我总是绞尽脑汁在想如何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把这些知识积累到自己的脑海中去呢?后来我灵机一动,把日积月累转变成一种知识抢答的方式进行讲解,如果是诗句我读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如果是四字成语,我说出其中的三个字,剩下一个字让学生们来抢答,后来我发现,孩子们在语文园地里最喜欢上的就是日积月累这部分知识,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的变化,体验社会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们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除了读读语文课本外,很少去读课外书籍,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平时我要求我的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但是从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中不难看出他们的读的课外书籍少之又少,我通过督促学生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或者同学之间相互借阅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我将会一直坚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五)、教师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料充实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在讲述这篇课文时我寻找了亲朋好友在相关景点拍的照片和实景录像,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五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走到文本中去体验。

  (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加强直观教学的作用。鲜明的图象、悦耳的音乐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过,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掌握好使用的最佳时机,并力争取得使用的最佳效果。从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等方面引导导学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俗语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语文作业设计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