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我与陈小华同学结了对子,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很内向的小女孩,很少与他人交流,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在班级集体活动时,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陈小华同学学习成绩中等,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我找到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针对她的情况,专门拿出方案,进行补课。她的成绩稳步提高了,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了,还经常打电话和我交流。

  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获得爱的互助、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信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那么,只要留守儿童存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随笔

  农村大规模的外出务工,其效益明显,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直接创收,给农民带来实惠,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的最好的途径。但我认为这是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比如农村土地耕种面积的下降,农村老人无人照顾,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打工者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带来的情感问题等等,据官方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已达20xx多万人,占到了儿童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但据我统计的结果来看,其比例还应更高,下面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学校中,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老师们头疼的一个问题,性格孤僻,封闭,容易走极端,爱惹事生非,难以管教的多是这类学生。教师会因为这类学生种种劣迹将其归为后进生行列,对于其缺乏足够的耐心,早早推向学校教育的反面,往往会使其本来就脆弱的心灵接受打击,致其成长过程的心理不健康,可以预见将来这类孩子极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的不安定因素和隐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需要的是来自于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事实证明,未成年人犯罪中来自单亲家庭和父母缺乏监管的比例占到了绝大多数。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中的妈妈的细心呵护,离不开来自爸爸的严格教导,那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父母长期外出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他的成长过程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多托付给老人,形成了隔代教育。首先老人的思想和教育观念不足以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他们都是一味的疼爱,甚至是溺爱,很爱,却不会教育;其次,老人的精力不济,面对精力充沛,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生命,无法实施长期、有效的监管,结果多是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形同虚设。

  缺少了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或她就是整个家庭明天的希望,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上失败了,那么这个家庭的未来,二十年后的这个家庭也不会是幸福的。放弃了孩子的教育,放弃了孩子的未来,放弃了整个家庭的希望,而去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是不明智的,这类孩子的教育问题理应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留守的心不再孤独—留守儿童征文

  幸福,是父母一声轻轻的问候;幸福,是父母一次亲切抚摸;幸福,是放学后饭桌上母亲亲手熬制的稀粥;幸福,是人生路上父亲永恒不变的支持……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因为父母的双双外出务工,便久违了我的生活。于是,我加入了留守学生的队伍,掩藏起了一颗孤独的留守之心。

  正在我独自忍受孤独之时,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犹如雪中送炭般地创办了起来。我那颗浮萍般飘摇不定的心,终于又有了一个温馨的港湾。这个家,让留守的心不再孤独;这个家,让灰色的心重焕光彩。

  当我闲暇的时候,我便一头钻进“家”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中,从浩瀚的书海里,我感受到了保尔崇高的一生,看到了海伦。凯勒坚强美丽的心灵,明白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价值,懂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书籍——我的朋友,我的精神粮仓。

  当我思念父母的时候,我就回到“家”中,拿起亲情电话,拨通了远在异乡的父母的电话,于是,一根长长的线便把两地的心儿相牵。听筒里母亲关切的问候,催下了我两行相思泪,那不是苦,是甜甜的幸福。母亲知道我在校生活学习很快乐,我听到了她哽咽的气息声,那不是痛,是深深的慰安。电话——我的亲人,我的亲情桥梁。

  当我无聊孤独孤独的时候,家里的“家长们”又想方设法,带领我们这些学生翻着花样的玩起来,我们的心似乎没有机会去品味孤独。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活动……我一口气也说不完我的在家中玩的花样来。活动——我的挚友,我开心的伙伴。

  当我迷茫无助时,我们那可敬可佩的心理辅导老师,用慈母般的温情融化我心中的坚冰,让我迷茫的心变得灿然,充满绿意。我喜欢老师谈心时的神情,因为从那不经意的眼神中,我察觉到父母般的关爱,感受到了父母般的体贴。老师——我的父母,我的人生导师。

  我的欢乐,在这个家里留影;我的思念,在这个家里传递;我的迷茫,在这个家里化解,我的幸福,在这个家里延展……

  我爱我家,因为她让留守的心永远也不觉得孤独;我爱我家,因为她让留守的孩子体会到无尽的欢乐。

  我爱我家——留守儿童之家!

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内心呼唤的是父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根据调查大约7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想念父母时,他们默默哭泣,默默想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细心生活的照料者。”但现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亲情的呵护。他们的成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哭恼和欢乐无从述说,面对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也没有人加以指导。就像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寒暑假期能见上一面,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异常严格,奶奶也是如此,孩子得不到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所以导致孩子形成了专横、霸道,自私自利、情绪很不稳定,学习基础差,排斥同学,自我保护意识强。再这样的继续与爷爷奶奶生活下去他会变成什么样我们都无法得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赚钱毁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对于像他这些的留守儿童来说希望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陪伴。

  根据2000年的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当他们看到他人与父母一起相处的时候肯定会特别的想念父母。想念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一个人坐在村口,望着那条回家的必经之路,想着父母可能马上就回来了,但是每每都会失望。

  在举家欢庆,庆祝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对于许多留守儿童来说能与父母吃一顿饭都是一个简单而又奢侈的愿望啊。他们的父母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为了这些节省的路费可以存下来成为孩子下学期的学费,所以他们决定几年才回家过一次年。孩子们每一次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都是他们所珍惜的,他们也希望时间能够流逝的慢一点再慢一点的。他们的父母也努力赚钱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们的孩子接到他们的身边,陪伴他们长大。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我们应发挥社会的力量去关爱留守儿童,不断给予他们爱心,让他们远离深渊,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我们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的是精神上的帮助。做到不去嘲笑他们,与他们做朋友。

  留守儿童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系红领巾比赛”活动总结

  近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其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者也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诸多生活习惯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了影响。为此,本课题小组在5月25日专门组织开展了这次留守儿童生活习惯方面的动手能力的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每们同学都知道了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能自觉维护班级形象。

  取得成功的因素:

  一、组织得力

  1、通过师生共同组织,策划,保证了此次活动的有条不紊。

  2、班干部在此次活动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二、活动过程合理

  1、全班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双手指甲是否过长、过脏;头发是否凌乱、过长;领巾是否干净、整洁;书包是否干净、书本及文具的摆放是否整齐;坐姿是否正确。

  2、同桌互查互纠。

  3、老师进行教育:

  (1)对刚才的自查、互查进行小结,以表扬为主;

  (2)讲解有关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及常识;

  (3)讲解有关勤俭节约的好处及如何做到勤俭节约;

  (4)讲解有关勤于动手的习惯的养成及如何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5)讲解锻炼身体的好处及怎样因地制宜进行锻炼。

  4

  游戏规则:

  1、选手站到讲台上,把红领巾先捧在双手,同时开始,谁用的时间最短,系得最标准谁就胜出。

  2、由全体师生共同做评委。

  学生领奖。

  齐唱队歌,结束本次活动。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xx中学课题实验组

  本年初,由xx主持的《山区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在20xx年4月8日由常德市教科院、常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德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文号为常教研通【20xx】0xx号《关于确认常德市20xx年度立项课题的通知》,课题编号为CDJYKY20xx04,4月xx日,由县教育局领导魏启新副局长、县教研室专家姜胜云主任、刘一民副主任等领导专家现场实地指导,建议课题更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本次出席课题论证会的课题组的成员有:课题主持人龙涛、邹志君,成员吴猛、敬定远、何木清、印志辉、冯汉武等;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敬请领导、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一、课题界定

  “留守孩子”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属或朋友一起生活的孩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是指居住在偏远的广大农村,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孩子,这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研究的基本内容。

  “策略”指计策、谋略,这里是指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我们赋予其创新性,这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二、选题缘由

  近年来,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呈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我校10xx名学生中,就有519名留守孩子,留守孩子占51.08%。这些孩子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进程。留守儿童将是我国现阶段相当长的一个突出特色,国内教育界有不少学者热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身处山区农村,真正零距离接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作为工作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教职员工,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方法的途径等进行研究。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成果不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编审谭深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安徽安庆市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市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并出台了六项主要措施;王宗飞的《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是对福建省3725名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迟希新、林宏、黄应圣、刘桂平等针对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这些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

  1、因留守孩子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关注留守孩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3、根本解决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的问题应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进行,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这些结论对我们借鉴之处:一是应高度关注留守孩子,重视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二是从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建设好寄宿制学校,建立关爱帮扶制度,设置“亲情电话”,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六个方面着手对留守儿童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重视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以便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

  当然,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因时因地的变化,当今留守儿童的现状呈现了差异,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教育方法与应对策略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虽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总体模式单一,系统性零散,科学性不强,导致指导性缺失。三是对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没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孩子的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校本教育)策略等,这也是比较带普遍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校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这些不足之处作为我们研究改进与创新的内容,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一是我校作为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学,学制正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因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有所突破与创新,既有留守儿童,又有留守少年,因而我们统称为“留守孩子”,这一阶段能建立留守孩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教育方法、途径的突破与创新,我们力求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孩子的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等,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三是在针对性、有效性、特色性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养成教育内容宽泛,我们力求在实践中摸索,结合学校德育创新活动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有效性、针对性,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真正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因此,此研究具有现实性: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山区农村留守孩子会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大。我校的留守孩子家庭带有普遍性,他们地域偏,经济差,而又深受“民风悍”,以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强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此研究也具有必要性:教基二【2013】2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我们有必要对其策略进行研究。此研究更具有紧迫性,通过前期的调查以及个案分析,我们了解到那些不求上进、不遵守纪律、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上网逃学、以及早恋,甚至个别女生(未成年人)与社会上的人鬼混以至于怀孕的现象……这些情况大部分发生在留守孩子的身上,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人的警醒,故对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三、理论依据

  教育学理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加迫切。

  心理学理论:在心里结构上包括了相关的思维、语言、外显的可观察的运动或动作的三要素,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习惯培养的形成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社会学理论:通过养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形成自动化了的合乎规范的行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教基二【2013】2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如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等。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出适合本地山区农村学校提高留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②将留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一套适合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的培养方法的操作模式。

  ③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和改革实践,使我校留守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明显提高。

  ④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和推进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①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现状,找到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因素。

  ②根据留守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等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建立留守孩子成长档案,对其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进行详细的记载,从而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做好个案分析和反馈评价。

  ④探索创新性的模式,突出有效性、针对性和本土特色。

  五、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对留守孩子进行家访、谈话、帮扶、辅导等,制订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留守孩子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并适时修订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

  ②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把握留守孩子的现状与需求,把握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因素,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③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留守孩子的情况,找到支持本课题的相关理论。

  ④个案法。建立成长档案,对留守孩子进行跟踪研究,观察留守孩子,通过至少两年的培养,比较与非留守孩子的差异程度。

  ⑤经验总结法。根据留守孩子的行为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分析、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2、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xx年1月—5月),做好课题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①搜集相关理论、文献、实践个案资料(20xx年1月—3月)。

  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确定课题目标、研究内容、方法,确定研究计划(20xx年1月—3月)。

  ③考察留守孩子实际情况,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制度(20xx年1月—3月)。

  ④确定课题组人员,培养研究教师完成现状分析报告(20xx年1月—3月)。

  ⑤完成立项申报书(20xx年4月)。

  ⑥完成方案、计划、立项报告(20xx年4月)。

  ⑦请县教研室专家现场指导(20xx年4月)。

  ⑧迎接市教科院举行的开题论证(20xx年5月)。

  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5月),主要完成现状分析报告和教育对策的制定,按方案进行研究,撰写案例、论文、总结等。

  ①设计并分析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情况问卷调查表(20xx年6月)。

  ②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20xx年6月—20xx年5月)。

  ③分两个阶段进行研讨,及时总结课题各阶段研究成果。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④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研究案例等,发表科研论文(20xx年6月—20xx年5月)。

  ⑤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20xx年6月—20xx年5月)。

  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6——9月),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结题报告。

  ①整理分析研究结果(20xx年6月)。

  ②组织各研究人员撰写阶段报告、实施报告(20xx年7月—8月)。

  ③撰写结题报告,请上级专家学者验收(20xx年9月)。

  ④召开结题会(20xx年9月)。

  六、研究成果预设

  1、让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批教研教改的骨干教师。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可持续发展,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

  4、主要阶段性与终极成果:

  (一)主要阶段性成果形成时间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主要责任人20xx.6-20xx.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阶段总结20xx.6-20xx.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案例集案例集20xx.6-20xx.12《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论文集论文集20xx.1-20xx.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阶段总结20xx.1-20xx.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二阶段案例集案例集20xx.1-20xx.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第二阶段论文集论文集20xx.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主研人员研究报告实施报告20xx.6—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二)最终研究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主要责任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成果集成果集

  七、研究措施

  1、研究基础

  ①已有相关成果

  学校已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孩子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建立了留守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档案,建立了与留守孩子父母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孩子父母及其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学校把周边爱心干部、退休教师、在职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留守孩子活动中心。课题组的同志在全面了解留守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的情况下,初步摸清了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现状,初步制订了有关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应对策略。

  ②已获得的参考文献

  陈建红《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班级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卢淑仪《小学生养成教育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龙君志《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陈丽丽《小学生节约行为的学校训练研究》,【D】江南大学2012。

  何艳《初中生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2。

  王海花《农村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相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梁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J】华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杨淑芬《弟子规讲解》,华艺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巅峰家教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3日。

  《习惯养成教育读本(7-9年级)(全一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1日。

  2、研究力量

  ①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的构成情况为:高级教师占40%,其他职称占60%;中青年教师占60%;学校一线骨干教师比例90%,尤其是各处室主任、班主任教师、团队负责人及思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老师均为学校一线骨干教师。

  ②课题组成员研究经验与学术背景

  本课题小组成员大部分参加了县、市、省级课题以及国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段已做了一定的工作,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做好了课题的选题工作,成立了课题研究组,明确了分工,清楚职责,龙涛、邹志君两位主持人均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均曾主持过有关德育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大多能吃苦耐劳,大部分成员承担过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确保该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

  3、研究条件

  ①预计本课题研究经费额度6万元左右。

  ②经费保障:由学校拨付专用科研经费,经费能予以保障。

  ③经费流向:课题论证、开题0.8万元;培训教师1.2万元;课题过程研究与成果建立等2.5万元,结题、推广1.5万元。

  ④桃源县观音寺镇中学建校时间:1950年2月。

  ⑤学校规模:桃源县观音寺镇中学现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个班级,10xx名学生,在全县九年一贯制中学中处于中等偏上的规模。

  ⑥师资队伍:本校专任教师中现有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以下13人,学历合格率100%,课题组成员90%是学校骨干教师。

  ⑦科研氛围:本校曾多次在县级独立立项课题中获奖,2001年结题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研究》与2010年结题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化写作教学研究》均获县二等奖;2004年9月——2007年5月承担的国家子课题《农村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研究》获“结题奖”。主持人之一邹志君同志均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些课题的研究与主持工作;主持人之一的龙涛校长、课题组的吴猛副校长分别在职专、龙潭中学承担了省、市级课题,积累了许多经验,龙涛校长2013年12月所写《桃源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探索德育新模式,促进教育新发展》在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交流并获省一等奖,还有任课教师、班主任也在留守孩子的管理与养成教育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积淀,我校科研氛围不断浓厚。

  ⑧课题研究的组织力量与技术支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能够保证科研经费按时到位。实验人员中有一批不怕吃苦、不讲价钱、勇于开拓的人员,他们为实验提供了最起码的条件。有阵地(“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各教学班级等),有平台(《万阳山》校刊、“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档案”,家校联系卡等),有队伍(德育管理网络、备课组、课题组)、有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班级团队活动、课题组按方案计划实施的活动),更有各级领导、专家的热情支持,本课题的技术支持能够予以保证。

  八、困难和疑惑

  1、留守孩子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学校的专利,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而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等应不断创新,并不是政府下发几个文,科研部门搞几个课题就算了事的,应长期关注,应创新应对策略,应建立长效机制。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好的想法,但研究队伍的理念、科研精神等一时半会儿还真不能适应,迫切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但参研教师大部分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与精力有限,也无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师资培训的问题,这是存在的困难之一。

  2、随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向农村学校的涌入,用说教的形式、家教的形式对学生(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很难凑效,因此我们预设采用心理教育干预的策略,传统教育的策略,自主教育的策略以及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的方法与途径,创新教育的策略,但这些新的策略的理论支撑还不结实,理论依据也不丰富,这也是我们的困惑之一。

  3、受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安全诸因素的考量,各种正常活动(当然包括课题研讨活动)受到冲击,我们也不敢组织“三色教育”等有关德育教育活动,部分老师更怕课题研究工作耽误了教学工作,即存在着课题的研讨与应试教育相冲突的问题,这些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这也是我们存在的困难之一。

  4、可以说,越是农村山区的学校,也越是教育薄弱学校,其设施设备也相对匮乏,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如本校“班班通”未通、“留守孩子活动中心”无少年宫、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无心理咨询室等,这些也对我们课题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各位领导、专家,我们希望大家对本课题进行关注,多给与指导,也就是对留守孩子的关注,更是对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我们课题组也一定不懈的努力,在预定的时间内取得预设的研究成果。

  谢谢大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1您家里有几个孩子

  a1b2c3d更多

  2您平均多长时间回家一次

  a半年b一年c两年d更长时间

  3孩子在家由谁照顾

  a自己的父母b其它亲戚c其它监护人

  4您觉得外出打工对孩子成长和教育造成不好影响的程度

  a一般b严重c很严重

  5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

  a一般b满意c很满意

  6子女是否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

  a是b否

  7您是否有把孩子从家里接出来,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打算

  a有b没有

  8如果把孩子接出来了,您比较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a费用b城市和农村孩子的差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c其它(具体是什么)

  9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

  a前者b后者

  10您希望哪些部门能够为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问答题

  尊敬的老师你好:

  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您可以根据平时的教育情况填写,谢谢您对活力青苹团队的支持

  一、选择

  1.你班上有留守儿童吗

  a有b没有

  2.留守儿童的成绩如何

  a好b中等c差

  3.在教育特殊生时,你有没有把留守儿童作为你教育的一个重点

  a有b没有

  4.你班上的留守儿童有没有让你烦恼过

  a有b没有

  5.l你是否担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a非常担心b没怎么注意c不担心

  6.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你认为如何处理妥当

  a请心理学专家b自己开导教育c联系家长

  7.你认为留守儿童的什么最让人担心

  a心理健康b人身安全c生活状况

  8.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较好c一般d很不满意

  二、问答

  你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什么?有何建议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

  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谢谢参与!

  一、选择

  1、你家里外出打工情况

  a父亲外出打工b母亲外出打工c父母都去打工

  2、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b亲戚c其他人d自己住

  3、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a经常有b偶尔有c几乎没有d从来没有

  4、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一个月b半年c一年d.一年以上

  5、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a有b没有

  6、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求助老师b求助同学c求助亲戚d自己解决

  7、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d自己本来就不行

  8、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d当面顶撞,对着干

  9、你在学校里,和你玩得好的同学多不多

  a很多b一般c很少d没有

  10、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a变了b没变

  11、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2、你对现在教育现状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二、问答

  相对学校提什么建议

  尊敬的监护人: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

  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谢谢参与!

  一、选择

  1、你监护的留守儿童家里外出打工情况

  a父亲外出打工b母亲外出打工c父母都去打工

  2、你是留守儿童的

  a(外)祖父母b亲戚c其他人

  3、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a经常有b偶尔有c几乎没有d从来没有

  4、他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一个月b半年c一年d.一年以上

  5、留守儿童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a有b没有

  6、如果留守儿童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

  a帮忙解决b不管,让他们自己解决,c想管,但精力有限

  7、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a打骂教训b问明原因,帮忙改正

  c找老师,告知家长d不管,任其发展

  11、你觉得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2、你对现在教育现状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二、问答

  你认为我们应为留守儿童做什么才能改变教育上的问题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据各乡镇妇联摸底上来的数字统计,目前,桂阳县农村“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18%,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感情淡漠,上进心不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教育,将他们寄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疏于管教,造成性格孤僻、自闭和不合群,与父母长期得不到沟通、交流,造成亲情淡漠,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出现偏差。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假话、成了“问题儿童”。

  (三)疏于管理,经不住外界诱惑。“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根本管不了。现阶段,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而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对策与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并及时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二)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

  关注“留守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繁杂的社会问题,县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代理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留守子女”的抚养教育责任。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和城市儿童开展手拉手活动,各级关工委要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与特困和问题的“留守孩子”结对帮扶, 让他们能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三)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当他们有困难和烦恼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在学校不愿跟老师说,因此常常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缺乏信任感,安全感从而也会有孤单感。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农村学校教育不能有效的监督好,教育好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老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乡村教育质量较差,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有欠。而且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好好读书也可以赚钱养活整个家庭,读书既耗钱又无聊,还不如早点辍学去打工,早点为贫困的家减轻一些负担,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教育的根本观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质的解决。他们只知道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不知道要彻底的改变还是要靠教育。农村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教好留守儿童了,必须要改进和加大资金投资。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与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

  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首先,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其次,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支持。

  首先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在大中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要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投入,对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降低标准,降低农村儿童的就学门槛,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城市应该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好的后台环境,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美德少年50字自我简介

大学生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