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幼儿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为时两周的教研告一段落。在这两周里,我感到收获了很多东西,同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更正确的分析,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

  首先说我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学习。在这次教研中,我不得不认真地学习了纲要。说实在的,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只不过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平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把纲要的学习一推再推,说起来还是拿它不在意。这次教研中,为了更好的去做自己的课,更好地去把握老师们的课,我几乎天天在被子里看纲要。通过这段学习,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五大领域的课程,并且真正把握了每个领域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也对如何科学有效的围绕目标展开活动进行了反复地思考。

  其次,说一下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分析。体现在评课能力上。我认为我能够根据纲要设定的大目标来评价一堂课,能够正确把握一堂课的优点,亮点,与不足,但不能从细处,从精处来指导老师做课。甚至有时候有一些茫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多年来把精力放在了文化课,尤其是数学课上。拿出一堂数学课,我对他的目标设定,课程实施,方法是否科学到位,知识点把握的是否精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五大领域课程觉得力不从心。跟侯老师,裴老师几场听评课下来,心里觉得有了一些感悟,知道从哪里插手了。我想这几天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争取在下两周的教研活动中,使自己在五大领域方面的评课能力提高一个层次。

  最后,对我自己的课《奇妙的声音》的反思:

  1、本课能够按照“最近区”理论进行选材,目标设定符合社会课大目标的要求,符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和能力。

  2、本课准备充分。

  3、本课每个环节的实施能够紧紧围绕所定目标展开。

  4、本课能够通过让幼儿体验来获得知识,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符合纲要提出的要求。

  5、本课的实施方法上没有备好幼儿,总是拿去年学二班幼儿的能力来要求本班孩子,导致课堂噪乱。致使设计好的问题都没按原设计的来提问。

  6、老师心情浮躁,急于成功,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幼儿,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平等与尊重。

  7、结果:课上的一般。希望:能够在客班上一节同样的,重新设计过的课。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论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自出生开始便对周遭事物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对自然和新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但受其自身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很难独立完成。目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提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科学活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人通过观看某所幼儿园老师的10节科学活动,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目标设置不准确

  我在观察中发现,部分科学活动的目标不符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

  在一节小班科学活动《浮上来沉下去》中,教师把不同的材料放到水里让幼儿观察沉浮现象,最后老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相关。虽然老师费尽口舌地跟幼儿讲解,但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听不明白。因为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设置过难,导致幼儿没法消化而对本次活动感到索然无味。

  目标设置过难不利于活动的开展,但设置地过于简单也容易消磨幼儿的兴趣,不愿意积极发散思维进行探索。科学活动目标的长久偏离一定会影响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和兴趣。

  二、科学活动材料准备不足且使用受限

  在观察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科学角,但里面的材料多少却大相径庭。有的班级寥寥无几,有的班级都摆放不下。在活动中老师对材料的准备也不一样。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一位老师准备了带磁性和不带磁性的材料各四种,幼儿很快就探索完,然后老师草草做了总结。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索欲望和能力,对生活的经验也相对更充足。因此这几种材料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探究过程,致使本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观察中,我还发现在一次“照镜子”的科学活动中,一位幼儿在感受“放大镜”照东西效果的时候不小心把放大镜打碎了,导致全班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放大镜的机会。

  三、教师启发性问题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引发幼儿进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促进幼儿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但是在观察中发现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很少,封闭性问题(答案为“是”或“不是”的问题)很多。

  在一次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水》中,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也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总结时教师的问题如下:我们能看见水里金鱼的颜色,却看不见水的颜色,所以水是不是无色的?水放到篮子里,篮子拿起来水没了,是不是说明水是流动的?把白糖和盐放到水里都变没了,水是不是具有溶解性?在这个案例里,教师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限定幼儿思考的封闭性问题,虽然活动的开始教师也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但之后却并没有对幼儿观察的经验进行引导提炼和总结,这种问题打断了幼儿的科学思维,阻碍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主动思考。长期下去,使幼儿只顾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失去了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科学探究中教师“代办”现象较多

  在小班科学活动《面团变变变》中,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面粉让幼儿自己加水揉搓,引导幼儿把面团变成各种食物。但一位老师怕幼儿把面粉玩得满身都是,所以自己一个人在幼儿前面搓、压、按、团、揉……最后本次活动结束,幼儿只是在观赏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操作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对幼儿教师在科学领域的指导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幼儿教师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将直接影响其在科学活动的有效指导。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通过适宜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而不向学生灌输死板的知识。因此,教师无权剥夺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独立权和自主权。《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树立“尊重幼儿给幼儿充分的空间,自主探究和摸索”的现代科学教育观。

  2.设置适宜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设置不但要考虑到教材,也应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特点,关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做好适宜本班幼儿的三维目标。

  3.做好丰富的科学材料准备。

  首先,教师要保证科学角材料的充分性和被平等自由操作性,定期结合近期主题或幼儿的兴趣更换材料,满足幼儿自由顺畅地科学探索和操作。其次,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和家长资源,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做好科学活动的物质环境准备。

  4.选择有效的提问方式。

  封闭式提问能够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科学经验,发展理解力和判断力。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两者对幼儿的科学思维都有帮助,因此,教师要结合每次科学活动的特点和目标,兼顾两种提问方式,不能厚此薄彼,选择适宜有效的提问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

  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正在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时代呼唤改革,我们的幼儿园也正顺应潮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地向前迈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最终的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园的办园方向也正在响应新《纲要》的号召,因此,新《纲要》的学习是我园本学期教研活动的首选材料,也是我园开展教研活动的参考与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说起教研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把让教师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作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首要问题。

  具体做法是:首先,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幼儿园保教业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针对性很强,主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疑难。通过教研可以改进工作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

  其次,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第三,让教师明确教研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而这种实践经验又来源于日常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时,不能忘记自己是研究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许正是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的意见和想法被纳入研究的行列中来,教师的意识上得到重视,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统一教育思想

  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理念的更新直接关系到保教质量的水平。一年来,我们坚持外学习、内研究的方法,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在理论培训方面,我们借助外出学习、网络、书刊的先进经验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理论培训。一年来,我们先后选派10多名教师到北京、济南、潍坊、淄博参观学习,将先进的知识带回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

  根据教研组的工作安排,三四月份我们在全镇开展“主题环境创设活动”,首先进行了教学环境的创设如何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中如何优化主题环境、如何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等理论知识培训。中心幼儿园以突出乡土特色为主,在各班级进行了石材、草编、花布、纸艺、瓶艺、果实不同特色的环境创设,在4月10日,我园成功为莱州市农村幼儿园现场会提供现场,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论文题目:

  出生年月:1986年12月30日

  工作单位:水岸东方幼儿园

  详细通讯地址:西安市灞桥区水岸东方幼儿园

  联系电话:137邮政编码:710034

  内容摘要: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重要教育形式。受到幼儿自身特征的影响和区域活动教育目的的限制,教师要在活动开展前后和活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对幼儿进行必要地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的自主选择、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在宽松、愉悦的活动区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

  区域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自己,但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从幼儿无目的玩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由交往都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调控。教师的任务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是合理处理好三类关系——即:教师创设环境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的关系;教师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幼儿主动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有效的教师指导是成功帮助幼儿展开区域活动的重要保障。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呢?本文将按照区域活动的过程——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各阶段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探讨。

  一、活动前:

  区域活动是让幼儿在区域内自主参与、自主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意妄为。受认知水平和规则意识的限制,幼儿的活动往往会比较随意,如果不对其加以指导的话,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认识和掌握活动的规则,了解活动的目的和过程,了解活动中各种材料的作用,是保障区域活动顺利开展并实现其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活动前的指导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1.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当游戏主题确定以后,就应充分利

  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玩起来。比如,积木区活动,为能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实地参观,然后进行讨论,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还可以引导幼儿看图片或录像,加深幼儿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游戏不断深入开展。

  2.投放适宜的材料

  活动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投放材料时应该注意:

  1)材料要物化教育目标。区域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大班的孩子对棋类和各种拼图很感兴趣,老师就可以多投放制作这方面的玩具材料,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与半成品,而小班则应多投放功能简单,色彩鲜艳的玩具材料及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操作材料。

  2)材料要体现层次性。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每个孩子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

  3)注意保持新旧材料的适当的动态性的比例。也就是说每次活动都要留下部分原有的材料,让幼儿带着新的想法使用以前的材料,持续地发现和探索;也可将以前的材料移至别的活动区,比如将美工区的彩泥移到娃娃家,在新的活动环境下,幼儿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帮助幼儿形成了对同种材料多种玩法的认识及理解。投放新材料时,则要给幼儿讲解清楚新材料的玩法。

  3.使幼儿明确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应该有统一的要求,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如一个区应该进几个人,玩的过程中不争抢、打闹、大声说话等。收区时各小组要负责把本区的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到玩具柜里。每次活动前,我们会将上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就能进一步调节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新的规则,要让幼儿在活动前明确。这些规则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是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

  二、活动中:

  1.明确教师的角色。

  1)教师应该是环境的创设者

  首先,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

  在哪里,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轻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幼儿主动地爱上区域活动,使其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个区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表演区的舞台、服装、道具等;娃娃家的桌椅、餐具、推车、仿真玩具等;图书区的地毯、靠垫;建构区的地垫、积木等。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让幼儿感到直观、美观和趣味性。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中孩子们会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方式,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同时,因为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所以幼儿几乎对任何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幼儿本身也是构成动态环境的最活跃的因素。动态的物质环境既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自然界所提供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环境和充足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熟悉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是身兼多种角色的。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具体情况加以影响,最自然地指导幼儿活动。教师在幼儿活动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而要扮演好这些角色,教师首先应当能够实时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做出迅速冷静的判断,然后对幼儿加以及时的引导。要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参加区域活动的每个幼儿的特点,并能根据其特点和当时幼儿当时的表现判断出其心理活动,然后予以疏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活动表现,这是我们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以后反思活动组织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做一个观察者,我们还应该给幼儿留足时间和机会,如我们看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依据当时的情况或及时调解,或耐心等待,等待幼儿自己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2、做幼儿活动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往往是无目的的或盲目的,而区域活动则要承载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区域活动的形式,内容甚至材料都是幼儿所不熟悉的,这些甚至是其经验当中的盲区,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在以下情况下,通常需要教师指导:

  1)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如:“娃娃家“的人数已满,可是有的幼儿还想进去玩,他又不想去别的区玩,这个时候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说“想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进入到娃娃家去玩了。

  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如在积木活动区,有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坏了别人搭的动物园的时候,孩子们有的埋怨他,有的很生气,有的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说: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动物,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从而能巧妙地化解了即将发生的纠纷。

  3)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孩子在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老师给他一些帮助,不但会令他印象深刻,还会感受到老师的浓浓关爱,有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4)当游戏无法深入时。一次,当老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很无聊的样子,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很无聊,于是老师马上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又去参观积木区的建筑,这样不仅深入了活动的开展,还让他们加强了与其它游戏区域的联系。有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呈现新的更复杂的材料,也会使活动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3、指导的基本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

  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尊重和自我实现更能满足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对于能力情感正在萌芽的幼儿来说,鼓励和肯定更能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在肯定和鼓励中,幼儿的自信心会不断地得到满足,同时能得到和形成积极的情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观念,就会帮助幼儿学会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对幼儿的成长和将来的人际交往都有益处。

  同时,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4、以“将兴趣带入其它区”方法改善活动中幼儿的偏区现象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不同内容、不同材料的设置和投放来实现的,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内容选择和材料投放都会有所区别。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和投放材料时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幼儿的整体特征和需要,但毕竟幼儿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兴趣点也各不相同,如此一来就会有幼儿出现偏区现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我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幼儿特别偏向某一个区域,一到活动时间,就迫不及待进入,一周以来竟有好几次进入同一区域,而对其他区域不闻不问,即前面所说的偏区现象。对此,我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有的本身兴趣不同,还有的对其他区域不了解或者因为活动方式、材料的投放、教师的影响等一些方面导致幼儿偏区现象。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有的爱唱爱跳是喜欢表演区,有的文文静静喜欢图书区等。我采取“将兴趣带入其它区”的方法。这样即参与了其他活动,又发挥了各种的特长。还有些孩子,当活动开始时,他们围着各个区域转来转去,左顾右盼,不知道自己该到哪个区玩。这类孩子一般较胆小,不敢或不愿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心,导致对各个区域的玩法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或玩不好。对于此类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带他进区的方法,先由教师带他进入每个区域帮助他们熟悉了解各个环节以及操作材料,等他们熟悉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活动了。

  三、活动后:

  作为一次完整的区域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对幼儿作品的集中展评、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区域活动的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将活动过程中零散的个体的体验形成一般的认识和经验,同时有助于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反思和改进。一般而言,活动后教师要做的活动有以下两方面:

  1.注意保留幼儿的作品。

  活动区结束时,可以将幼儿完成的完整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保留一段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还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让幼儿进行欣赏、交流,梳理和分享经验,获得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2.灵活地进行活动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评价可以是幼儿自评、互评和老师讲评。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集体评、小组评,从评价时间上又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何终结性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小班以老师讲评、过程性评价为主,及时给与肯定和修正,中大班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结合。评价要围绕教育目标、孩子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问题进行评价,以肯定为主。

  比如,我们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留下一些影像资料,然后通过展评交流等帮助幼儿总结和反思参与活动的过程。

  总之,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具体活动的设置和幼儿的特征对幼儿进行适当、及时、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和活动目的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①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域"的特点分析》,《学前教育》2006.10;

  ②(日)藤永保著//周念丽译,《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09;

  ③张曙光,《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当前贯彻落实新《纲要》必须清楚的首要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④黄芳,《发展性幼儿评价的实践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⑤方钧君,《学前儿童个体差异的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一、活动概况

  数学教研组是本学期区刚刚成立的,考虑到各幼儿园的数学教材、教师的年龄层次、教学经验以及对数学教学的认知各异,所以本学期,数学组的研讨内容是“在了解幼儿园数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目标的制定和集体教学的开展。”重点是知道集体数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在教学中关注幼儿的思维活动,及时更新教学策略,促进组员在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共活动5次。头尾两次是在第五幼儿园,主要内容是交流计划、总结以及学习了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期中,分别在五幼、春晖、沿河几家幼儿园开展了三次观摩研讨活动,感谢这三家幼儿园对我们教研活动给予的支持。

  二、回顾

  1、理论学习

  沈瑜老师分三次进行了理论微型讲座。通过PPT为老师们展示了幼儿园各年龄段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针对每项内容列举了多种操作活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老师们更易理解和掌握,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2、观摩研讨活动

  本学期共进行了三次观摩研讨。首先感谢承担研究课的几位老师,正是他们的勇敢和努力,才让我们有机会学习研讨,并从中有所收获。

  第一次观摩的是五幼唐蓉老师的中班活动《 7以内数目等量与不等量的分类》和香山路幼儿园郇敏老师的小班活动《小兔子的一家》。这两节活动虽然都是分类活动,但一节是数量的分类,一节是物体特征的分类。两节活动让我们分别感受到了数学活动分组操作和集中教学的优势。中班的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操作内容,既学习了新知识又满足了自主操作的愿望。小班的活动贯穿游戏情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颜色的分类。整个活动过度自然,情趣盎然。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第二次观摩的是五幼慎立莉老师的中班活动《小熊请客》和回民幼儿园王晓婷老师的小班活动《感知4以内数量》。这两节活动都是有关“数和量”的。其中,中班活动老师制作了白板课件,利用课件幼儿可以直接操作验证结果,既有趣又实用。小班的活动依旧以集中教学为主,孩子们在贴一贴、数一数、说一说的游戏过程中学习了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数量,并能说出总数。“糖果回家”的游戏巩固了幼儿按标记分类的能力。

  第三次观摩的是双闸幼儿园迟雯倩老师的大班活动《理解正方体的空间组合(数积木) 》和奥体艺术幼儿园徐谦老师的中班《谁藏起来了》 。这两节活动都是有关“空间和形体”的。其中第一节大班活动,老师巧妙地利用了PPT课件,清晰地展示了被遮挡的正方体,帮助幼儿轻松的理解了重难点。第二节活动虽然在选材上有些欠妥,但教师的活动组织有条有理,教态亲切和蔼,幼儿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每次观摩结束后,老师们分组对活动进行了评析。大家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更清晰了数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本质,那就是关注孩子的发展。总之,观摩活动让大家收获颇多。

  三、收获

  1、提供了“逻辑关系”、“数和量”及“空间和形体”三部分的活动案例6节,为同区姐妹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序教学资源。

  2、通过执教老师的设计思想和活动反思及听课老师的观摩评析,老师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更加自信了。知道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活动的结构形式以及操作活动的设计等。

  3、通过观摩讨论,老师们对一些数学概念更加清晰,例如:分类、排序和排列、模式等。

  四、展望

  通过本学期的活动,组员也慢慢熟悉起来。本着“我参与我成长”的宗旨,下学期,我们征集了全体组员的建议,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微型讲座或推荐书籍的方式进行理论培训。推荐《幼儿园数学教育》和《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两本书,帮助教师系统地学习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目标内容、活动设计与组织及各部分的概念能,结合实际反思教学行为。

  2、研讨数学集体教学之后的区域延伸如何开展(如:区域的内容设置、操作材料的设计制作、区域的指导等)。

  3、观看市组老师上课的视频,就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研讨。

幼儿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孩子到了合适的年龄,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由于孩子生来就具有活泼、顽皮的天性,所以当一群孩子凑到一起时,追逐、打闹总是令老师非常头疼,一个班级的活动常规不好,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安全、成长和老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没有建立好的活动常规,幼儿也就无法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还要在活动中分散出很多精力去维持秩序,提醒幼儿遵守活动规则。因此幼儿园一日常规的活动在幼儿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生活活动中很多小的细节工作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生活常规管理活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幼儿在午睡前自己整理衣物和鞋,午睡后整理被褥这些小事上,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还能够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的一日活动常规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

  每天都有区角活动,学习活动中主要的形式是操作和游戏,这样对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的提醒和操作后的常规培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活动中随时教育幼儿活动所需物品,从哪里拿,还要归放到哪里去、离开座位时应随时将椅子放好、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别的小朋友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帮助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来渗透对幼儿的常规教育。

  通过一日活动常规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具体要求,也体会到了一日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一日活动的整合,更加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日渐完善并持之以恒地做好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

  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职前教师的重要基地,培养和提升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其重要的培养任务之一。但从目前的现状上看,本科层次职前幼儿园教师在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设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案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实际组织活动过程的观察,总结归纳了其在活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相关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目标表述过于笼统、泛化,重点不突出、不聚焦;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等。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是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目前本科生对目标年龄适宜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水平有待提高。例如,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的活动目标:“(1)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2)学习辨别10以内的序数。”中班幼儿对于序数的概念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此次教育活动第一项目标设立为“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对于尚不明确序数概念的幼儿来说,此目标制定显得过难。另外,幼儿也只有在了解了序数的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对序数和基数加以区分,在概念混沌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区分序数和基数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

  2.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

  例如,中班数学教案“森林宾馆”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和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并能初步说出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3)激发幼儿乐于探究数学活动的兴趣。”其中第一项目标制定即略显笼统、抽象、不具体,可落实可操作性较弱。

  3.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重点不突出、不聚焦。

  例如,“空气”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空气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喜欢探索,对探索活动感兴趣;(2)让幼儿互相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体会活动的乐趣;(3)能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三个目标的表述即显得过于笼统,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关于空气的探索活动,一是应着力促进幼儿探索有关空气的特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探索欲望等。

  4.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

  关于目标表述的角度问题,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培养、发展幼儿的能力,也可以从幼儿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关键是角度要统一。比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套”,活动目标表述为:“(1)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初步感知对称美。(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很显然,目标1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幼儿应该做到什么,而目标2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启发幼儿的问题。

  5.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

  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是指将目标表述成具体要做的活动、内容。比如,活动目标“手工制作小红花”、“制作手工折纸小狐狸雷克斯和小老鼠,画出故事中最有趣的情节”。这种目标表述的主要是幼儿要做的活动内容,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没有表述清楚,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内容之间相互混淆了。实际上,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内容本身并不等于目标,不能用内容代替目标。如果将上述目标改成:“通过手工制作小红花,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创造力”、“通过手工制作、画出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这样才可以说明活动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二)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内容选择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内容“拼盘化”、混合化,内容“超载”以及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欠缺。

  通常,在设计活动时学生较为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有趣,不太强调针对一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常常会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类似的活动,以此达到强化主题、突出目标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导致一次活动内容安排偏多,内容有“超载”现象,活动内容选择呈现“拼盘式”的特点,无法就一项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学欣赏与阅读活动,活动的主旨是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喜欢阅读。活动内容涉及故事阅读、手工制作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很显然,这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太多,一次活动包含了故事阅读、手工、绘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深入挖掘、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活动。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学生常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活动,甚至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一一罗列其中,结果导致各个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呈现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混合”,而不是真正有效地“整合”、“融合”。

  此外,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学生大都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已有经验水平,但对于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教育的核心概念则缺少深刻、正确的理解,从而导致所设计的活动内容科学性不足。

  (三)活动准备上存在的问题

  活动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也包括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准备。也就是说,除了要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还要对幼儿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了解,知道他们的已知,引导他们掌握未知。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普遍能够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做比较充分的物质材料准备,但在经验准备上,往往略显欠缺。

  (四)活动过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为活动设计的思路不十分清晰,层次性体现得较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活动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各个环节之间的递进性不明显,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例如,在中班“彩色流星球”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用橡皮泥和材质制作流星球。教师先请幼儿观察流星球是如何制作的,并向幼儿提问:“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说了很多方法之后,教师又提问说:“小朋友们说了好多的方法,那你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把橡皮泥和纸条连在一起的。”这种提问方式,一是没有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有效、有针对性的回答和反馈,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未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提问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启发幼儿思考的作用,缺乏层次性。适宜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先问“你们看看这个流星球是用什么做的?流星球上都有什么?”其次提问幼儿“怎样把橡皮泥揉成球?”“怎么把纸片变成纸条?”接下来再问幼儿“怎样把纸条与橡皮泥连在一起”等等,这样的问题提出才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起到启发幼儿逐步思考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日常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如下:

  1.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把握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宜他们的活动。本科生虽然通过理论学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往往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因而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常出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把握不准的情况,结果导致活动设计得不适宜,往往超出或低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活动设计时,从目标写作,到具体的活动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性,体现层层递进和逐层深入的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因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设计活动时,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性以及教师提问的逻辑性、层次性有所欠缺。

  3.对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领会不深。

  幼儿园教育活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数学以及艺术等不同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这种独特性,否则即会影响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比如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由于学生对幼儿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把握不清楚,导致其设计的数学活动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活动设计经验不足。

  学生活动设计能力欠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验欠缺。这种经验欠缺一是表现在平时看得少、学得少,日常积累少,所掌握、积累的活动设计资源有限,因而也就难于利用经典成熟的活动设计资源,为我所用;二是表现在做得少,即平时自己设计练习的机会少,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对策

  针对本科生设计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教育干预解决对策:

  1.日常课程教学――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

  依托日常教学课程,尤其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以及五大领域教法课等,对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比如,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整体了解;通过《幼儿园课程概论》这门课,帮助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和一般要求,掌握从大的宏观的课程设计和具体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通过五大领域教法课,帮助学生切实领会各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掌握不同领域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法特点。另外,在每门课程的讲授中,都注重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性,从而为学生制定更有层次性的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学习――丰富经验,发现差距。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较好形式,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优秀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设计资源,另一方面能不断增强学生活动设计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教师指导语的有效性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具体而言,案例学习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对幼儿园教师实际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案例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何进行有效、适宜的活动设计。

  二是利用教育见习、实习机会,收集幼儿园课程计划、教育活动设计实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帮助学生明确优秀的活动设计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三是筛选期刊杂志和书籍等资源中典型的、成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总结优秀活动案例设计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设计,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3.教育实习――校、园教师“双指导”。

  教育实习是对本科生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干预、培养的最好时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进行幼儿园教育实习期间,请本科生每人设计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若干个,同时,请幼儿园老师和学前专业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双指导”,对学生设计的活动进行评议,发掘其中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实际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检验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在幼儿园老师、学前专业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之下,在不断设计、实施、反思、改进和再设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各领域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改进和提高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

  4.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内在动力。

  具体做法可以是,请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并进行现场说课或模拟课堂,然后由本专业的3-5位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设计方案进行集中评议。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比赛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同时更重要的是,竞赛的形式较易激发学生改进自身活动设计能力的动力、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帮助其不断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计划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核心,不断深化幼教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幼教现代化建设,更新教育观念,探索适合本园的园本课程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内部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的教育,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幼儿,真正做到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全身心地投入幼教工作,有效的将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2、建议教师经常翻阅《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幼儿杂志,加强对园本课程的研究。鼓励教师经常上教育网,不断吸收新信息。 二、加强教科研工作,积极搞好园本研究

  1、教科研是教育的先导,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关键,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根本的保证。扎扎实实抓教科研,在“研“字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问题。 要进一步分解落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带领教师学习和探索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方法与途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制定措施、按方案计划进行有效的测试工作,做好各种资料收集,保质保量进行课题实施。

  2、继续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积极构建体现园本特色并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要求教师人人参加教改,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观摩、调研、研讨活动,定期交流教改经验,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争取机会组织教师参观先进幼儿园,扩大教师的视野,抓住到各园的听课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积极参加优秀教育活动案例评比活动。平时班与班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活动。期初,教师制定专题研究题目,课间认真观察与探索,时常对自己的备课、上课、听课等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期末写一篇有质量的专题总结或教学笔记,并进行交流。

  5、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新教师实施跟踪听课,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指导和调研。利用每周二下午放学后一小时,对幼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业务培训。要使研究有所成效,首先,要区分日常性,一般教研和专题性教研。对全园幼儿开展了“八个一”活动等实验课题。每次教研活动,通研教材、舞蹈、音乐、普通话、风琴、听音记谱、写字、画画等业务知识。每学期记业务笔记10000千字,幼儿教师师每周记教育叙事笔记一次。

  三、重视对课题的研究

  教科研是幼儿园教育科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教科研已达前沿阵地,可以畅通信息道,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全园以潍坊教材为重点和我镇的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八个一教学活动》课题、和《幼儿教育教学小学倾向问题的研究》课题 “ 两大课题为辅助,以八个一教育为切入口,注重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有机整合,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规律,运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实践、表达、表现,激发幼儿热爱、感受、表现艺术的情感,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继续要开展各项活动,让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进行教材教研活动,主题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价,能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展示活动实际是对教师的理论、行为、观念转变都有极大的帮助。

  主题活动的开展,对教师观念、行为、智慧、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给教师提供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学会倾听、观察幼儿;教师必须与家长有更密切的沟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合作者、支持者、还是欣赏者等等。本学期继续开展区域活动展示、环境创设与主题研讨等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研究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们发现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效的、重要的,也是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另一角度科学活动多元整合事件一:蚕豆生死记

  我们大一班的植物角在室外,每天我们安排值日生浇水,可是总有些孩子经常忘记,导致我们班的一些植物焉了,可这些没有引起幼儿的注意。一节美术课,我对孩子们说:“以前我们画过花瓶和花,除了临摹就是想象,今天我想请小朋友来写生。写生一定要注意观察,这样才能画的象。”我从室外搬了那盆叶子底部已经枯萎的,叶子焉焉的蚕豆,记得小朋友刚带的时候,蚕豆还开着花呢!孩子们看了都吓了一大跳,我请孩子们观察主茎、叶子、底部的叶子和最上面的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孩子们纷纷说:“下面的叶子都卷了,都死了吧,最上面的茎也垂下来了,像个弯腰的老奶奶。”孙宇轩说:“包老师,是不是因为他没有照到阳光,所以下面的叶子都枯了吗?”很多孩子一起反驳说:“我们放在外面的,每天都可以照到太阳,不可能!”须一菲说:“我知道了,是没浇水吧?”我说:“那你们想想,你当值日生的时候,有没有记得给它浇水呢?”有的孩子点了点头。王玥说:“下次,我们一定要记住了,花就和小朋友一样,没有水喝,多难受呀,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没人管,时间长了,他们就死了。写生活动开始了,本来写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画的很好,下面的叶子卷卷的,往下垂着,有的孩子还用铅笔涂满了,我问他为什么,郝奕诚说:“你看,他不是变成土黄色的了吗?已经不绿了呀,这样就区分开了。”通过观察,幼儿把主体物观察很细,主茎有些粗,上下几乎一样,叶片椭圆形,上面的叶子有点卷,三四片长在一起。由于座位远近的关系,近处的幼儿画的叶脉画的很清楚,主茎上还有一条条的纹路,而坐的略远的孩子把整体轮廓画得很到位。这时今天的值日生连忙去拿了杯子,倒了满满的一杯水。

  午睡起来后,明显看到,早上那些卷卷的叶子,个个都挺直了呢腰板了呢!孩子们开心的说:“包老师,我们的蚕豆有精神了,我们想在画一张,因为现在的叶子和上午的可真不一样呀,有精神了呢。看来,它们真的要吃饱饭,我们要在画一张,可以吗?”我点了点头。孩子们很开心。

  教师反思:由于劳动节放假三天,幼儿疏于打理,教师抓住这次良好的契机,并没有直观观察,而是融入美术教学中,让幼儿自己观察,分析,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没有直明讲述,而是通过引导,引起注意,从而让幼儿能够关心周围环境,爱护动植物,活动中,幼儿不但深深体会要爱护植物,无形中,对于这种写实的绘画很感兴趣,效果也比较明显。

  启示: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生活中教育契机,追随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二、再次发掘科学活动你我身边事件二:养蚕记

  前段时间,中班的刘老师给了我们一些蚕宝宝。第一天拿来,他们一个个趴在桑叶上,一动不动,一个个小黑点,幼儿对他们的兴趣并不大。一天早上,当我再看蚕宝宝的时候,嫩嫩的叶子已经干燥了,被蚕宝宝吃的一个窟窿一个窟窿。这时张培走过来说:“他们长大了,会变成蚯蚓的!”刘志卓说:“怎么会是蚯蚓呀,蚯蚓是咖啡色的,比较细的好不好。”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呀?”“我以前在妈妈的同事家见过,他们现在这么小,等他们长大了,就会变粗,比蚯蚓粗多了,可肥呢!”孩子们都投去羡慕的眼光。蔡卓颖说:“我虽然没见过,但我知道,他们会吐丝,还会结茧,最后就是变成蛾子呢。”孩子们不太明白。没有发表意见。我说:“我们天天来观察它们,看看他们的变化,好吗?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欢呼雀跃着"。

  教师反思:第一次拿蚕宝宝来的时候,配班的老师没有引起幼儿的足够注意与兴趣。当我再次引起幼儿注意,幼儿交流更多了,教师要适当的引导,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启示: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教给孩子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和定义,这是不够的,而激发幼儿不竭的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与能力才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点滴科学活动细心观察事件三:神奇的桔子种子

  一天下午点的时候,孩子们都差不多都吃完了,今天的水果是桔子。这时,我看到蔡卓颖正把自己吃剩的种子包在餐巾里,她正蹲在地上捡别的小朋友吐出来的种子,我就上前问:“你在干什么呀?”她似乎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在捡桔子种子,我想带回家,把它种在花盆里!”“那么你认为他会结桔子吗?”“当然。”一副斩钉截铁的样子。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早上她跑来对我说:“包老师,包老师,我的桔子发芽了!”“真的呀?”“等结桔子了,我带给你吃哦。”我点了点头。

  教师反思:我记得那天她拾种子的时候,上午上的是一节常识课《种子藏在哪里》让这个细心的女孩记在了心里,她打算亲自动手去试试,结果,他成功了。也许在上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想到,会在这个细心的女孩心灵上种上了一颗种子。这不禁让我感到,自己的责任,在这个关键期,让幼儿更好地发展,也许你的一句话,会伤害孩子,同样,也会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这正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只要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加注重细节,让幼儿更好地发展。

  启示:幼儿天生喜爱探究,对许多事物感兴趣,而且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任何一个小环节都可以渗透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心得体会

  春暖花开,春风送爽,气候宜人,正是一个外出游玩的好时节。幼儿园组织全园的小朋友开展了春游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彩和丰收的喜悦!

  孩子怀着欢快而新奇的渴望同老师们一齐来到了公园里,在公园里孩子们处处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满眼的嫩绿。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但在老师的语言引导下,他们利用各种感官去寻找着春姑娘。“老师,春姑娘藏在小草里呢!”“老师,春姑娘在树上。”小朋友指着树上发出的嫩芽说。“老师,春姑娘在我身上呢!”大家好奇得在他身上寻找起来。“春姑娘在我身上,我的衣服越穿越薄了。”在自由、愉快、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自己的语言感受、描述着春姑娘:它在柔软的小草里、它在鲜艳的花丛中、它在摇摆的柳条上,孩子们还尽情地在嫩嫩的、软软的草地上滚着、爬着,享受着春天带给我们的温暖。春天就在那里,春天在各个角落,春天在孩子们的笑脸中。

  在春游活动中,家长们都为孩子准备了一只小口袋,孩子们呢,把剥下的橘子皮、擦过的纸巾等垃圾,自觉地放入各自的袋中,然后再扔入垃圾箱。一时找不到垃圾箱的时候,孩子们也不随手扔掉,而是拎着小口袋,直到把它扔入指定的地方。那些被风刮落在地的食品袋,孩子们也一一拾起。看着孩子们为环保忙碌的身影,公园里的人们纷纷翘起了大拇指,夸我们是环保小卫士呢!

  在这样的群众活动中,可见孩子们不单是玩得开心,而且懂得更多的是要注意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环境。

  幼儿园亲子春游活动总结,春游活动圆满的召开了,老师孩子们都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关于这次的春游活动我们总结一下经验,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学生生病请假条

入团志愿书1000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