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00篇
数学课堂生活化随笔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真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上联系到接近生活的数学,使他们意识到生活,生活在生活中,对于生活,生活真的很有趣,数学真的很有趣。也激发了数学亲密的学生。
例如,当我在第六本教学书中估计时,为了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理解: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在你研究估计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谁能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学校办公室的主任,为了节省在学校的钱,以确保下学期的学校工作顺利,你可以使用估计的方法估计下学期学生关于这个数学的使用多少工作。我首先调查每个班使用每个学期的数字,如果每个班使用220,那么我的学校有26班,也就是说,下学期的学生要使用约6000个数学作业。
健康2:如果我是一个团队领导,为他人建造一所房子,我可以使用估计的方法来估计一座建筑物 使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老师:除了上面两个学生引用的例子,还有其他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
健康3:我觉得有时候不能使用估计值,比如在医院,医生给病人当药物不能使用估计值时,必须使用准确的数据。
健康4:我认为工人主人在机器零件不能使用估计,必须使用准确的数据,否则,零件的生产有缺陷。
听了两个学生的精彩演讲,班上的学生总是祝贺他们。
因为学生有这种意识的估计,所以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引用了成千上万的例子的例子。学生可以预订世界和他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改变数学的状态苍白和无味,到数学课堂增加营养。学生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生活材料,用具体,生动,图像感知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并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
数学老师读书随笔
从踏上工作岗位到今天,我执教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已经整整五年了,期间历经教材的改版、年级的调动和学生的变换,从不知所措到点滴经验的积累,小学数学课堂是我成长的载体,记录着一路走来的每一步。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五章第一节中,杨庆余先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以学习内容为中介、以学习目标为定向的交互性活动,这种交互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所构成的。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互主体”的关系。在我的常态课中,60%的课堂是传统型,以“学生预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师生评价总结”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每节课都有,但非常弱,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分享只是被看作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味剂”,缺乏真正的价值;30%的课堂是开放型,以“学生预习-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师生评价总结”为模式,教师是指引课堂方向、点拨重点难点的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参与度较高,只是课堂纪律不易掌控,但是注意学生交流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偏离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必须要及时给予帮助,毕竟学生经验不够丰富、认知积累不足以及能力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但这种帮助不是简单的灌输,不是一味的控制,而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过程;10%的课堂是传统与开放相结合的,以“学生预习-师生合作解决第一个问题-生生合作解决其余问题-师生评价总结”为模式,这就相当于“教师教,学生模仿教师教”的过程,这是开放课堂的“试水”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课堂模式最为实用,逐步弱化教师的领导角色,慢慢演化为开放课堂,培养时间一年左右为佳,最优实施年级为三-四年级。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上多下功夫。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并不是指具体的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方法或行为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认为,学习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以下几个变量:(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方式;(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水平;(3)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应注意:转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非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习得最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方式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环境中 通过主题的活动得以成长的,人正是在其自主与主动地环境中才进行思考的,才赋予情感的,才获得经验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索不同的学生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学会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我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忙忙碌碌中不觉已虚度几年。几年来我不敢说已经读了多少多少书,更不敢说把阅读作为了我的行走方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令我自己比较欣慰,那就是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阅读了。因为我虽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但我很想能做一个比普通更好一点的数学老师,是阅读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更是阅读让我找到了改变的方法,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第一次那么真切地感觉到自己需要阅读源于我上的一节数学课。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缺乏阅读,更不觉得自己需要阅读,不就是一帮毛孩子吗?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况且我只是个数学老师,阅读的事情就让语文老师去做吧。记得那节课讲的是圆周率,由于课前准备还算充分,又是硬币,又是细线,一番实验过后,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结论。我一看,离下课时间还早,那就给学生讲讲圆周率的其他知识吧,比如祖冲之与圆周率。学生见我要给他们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了,个个精神抖擞,竖直了耳朵。见学生们这副架势,我反倒有点心虚了,因为有关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知识,我也并不比他们多知道多少,只是依稀还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些关于祖冲之的资料,不过要让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准确陈述,那是肯定做不到了。没办法,说出去的话,总不能往回撤吧。硬着头皮,开始了我的介绍:“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就十分伟大”,考虑到自己了解的也不多,我尽量讲着一些不太会出错的话,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没等我讲完,一个学生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老师,他是哪个朝代的呢?”是呀,他是哪个朝代的呢?我快速地想从脑袋中提取出学生想要的答案,无耐脑袋中存货寥寥,实在记不起来了,哎,只怪自己读书太少,当时那个悔呀。不过考虑到自己刚做他们的老师不久,要是一下子被学生考倒,那以后岂不是没了威信。正在痛苦而尴尬的时候,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远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推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我还知道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被称为祖冲之环形山……”学生们显然被他滔滔不绝的讲述吸引了,他们并没有注意我这个被尴尬地晾在一边的老师。
学生们是宽容的,之后他们继续喜欢着我的课,喜欢着我这个不能给他们足够多知识的老师。然而,那种被掏空的感觉一次次地提醒着我要拿起书来,静下心来,多阅读,多记录,多思考。于是阅读的日子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为了不被学生问倒而阅读,到后来的为了解惑而阅读,为了成长而阅读,为了做一个比普通老师好一点的老师而阅读,阅读在悄悄改变着我的生活。于是在教学中我知道了反思,知道了分析,知道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阅读有思想的老师。那几年里,手边的一本本数学方面的教育著作丰盈了我的教学思想,教会了我如何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做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所言,“一个数学教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数学教育范畴,那么他的发展必然有限。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学,方能海阔天空。”就这样,我开始尝试越过数学和教育,关注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真正开始了我的“杂读时代”。实际表明,恰恰是这种在外人看来“不守规矩”的阅读,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厚实了我的思想。在阅读的陪伴下我一路从容前行。
应该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学校十分重视师生的阅读,现在更是把阅读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掀起了轰轰烈烈地“读书节“活动。特别要感谢学校对教师快速成长的要求以及每月一得的规定书写,让我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让我不敢也不能偷懒。如今,想做一个比普通老师更好一点的老师依然是我的愿望,我想我一定会实现这一愿望的,因为有阅读作为我的成长奠基,让我变得充实而有思想。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数学高效课堂随笔
一、 自主探究画三角形的高
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我没有沿袭以前那种老师教,学生学怎样画三角形的高,而是首先复习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然后让孩子们在对子合作中完成三角形高的画法。当然,在之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小组讨论:怎样画三角形的高?能否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于是在小组交流中,孩子们探讨出找三角形的底边,找底边的“对应顶点”。这样就转化成了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借势让孩子们以 “你画我看,我画你看,有错必纠”的对子学习模式。令人惊奇的是在家庭作业反馈情况中,孩子们都掌握了画三角形高的方法,我窃喜着,或许这种小小的成功就是我迈向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吧!
二、 自主探究求三角形的面积
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课堂上,对子合作完成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然后小组讨论:三角形的高与拼成图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与拼成图形的底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待到小组汇报环节。同学们的汇报让我眼前一亮,有的小组能拼成大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而有的小组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还能拼成菱形。我为这种自主探究所得到的不同答案所征服。我借势提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么呢?这些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三角形都有什么特殊呢?就这样我和孩子们探讨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而对于其它图形则是特殊情况,要么这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等腰三角形等等。这个探究结果是我未预设,而学生能掌握则让我开心至极。接下来我特意剪了两组三角形,让大家明白完全一样。一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另一组大小一样,形状不同。同学们将完全一样,比喻成克隆,我笑了。虽然这些都与本次课的重难点没有多大关系,但孩子们却受益匪浅。紧接着我们步入正题。小组探讨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水到渠成,令人倍感欣慰。
教师随笔: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良好习惯:
1.听得习惯。
因为因为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数学学习中少不了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听老师老师讲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听老师讲解,养成边听边想的好习惯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特别是要听清楚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
听同学回答也是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途径。认真听同学回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他人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必要的补充。特别地,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候老师的讲解未必学生能听懂,但是换作同学的语言后却能使人明白。
2.做的习惯。
其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习惯。包括:①按照要求认真操作的习惯;②认真记录的习惯;③及时整理的习惯。
其二是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三是做数学作业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①认真审题,仔细独立地完成作业的习惯;②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③阅读课本知识的习惯;④使用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与数学符号的书写等都要规范。
3.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将数学知识真正学会;并且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及时解决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或者及时把握住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有不断反思的习惯。对所学习的内容及时地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发展其思维品质。
4.问的习惯。
“提出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习惯。
以上自己一点见解,如有不妥之处,烦请指正!!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感言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己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
教师数学随笔
一、要给孩子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课前我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还有就是老师要管好两个手指,少伸食指,指责学生;多伸拇指夸赞学生。好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指责出来的。
二、每堂数学课的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
口算要克服粗心 ,在课余,尤其是考试后,我常听到有些学生、家长、老师说:“知识是掌握了,就是太粗心了,以后改了就好了。” 好像老师们也只注重方法的训练,学生和家长也不把这粗心当成一回事,这个粗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样改正,可能没有很好的探究过。其实口算能力薄弱是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书写方面的习惯和速度、口算基础、简便方法的运用 、心理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粗心比无知更可怕”,因为无知的东西容易学,可粗心的毛病很难克服。
我一般在每堂计算课前3钟进行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训练的方法多样化。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等等。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三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这主要是针对中、差生。每节新内容过后,总有些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弄懂,就要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比如在教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还有些模糊。我就经常问一问,门的大小是它的什么?应该使用哪个面积单位?电脑键盘上的数字键大约是1( ),电脑屏幕的大小大约是8(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变着花样几次练习后,学生就都能掌握了。对于错题让学生多做多练,再加做相似的类型题,出错就较少了。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时间可以使我们的经验不断增加,努力学习,不断反思,我相信我们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感言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三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 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 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学教师随笔
1.与大师面对面
这次听课有幸入住专家、名师云集的宾馆,使我们与这些大师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4日早上,我们(我和阮利娟)就遇到了华应龙老师。当时我们在电梯口相遇,还没等我们认出他来,华老师就已经笑眯眯地跟我们打招呼了“你好!”我们赶紧很不好意思地向他问好。一同乘电梯下楼的除了华老师、我们俩,还有与华老师同行的穿红衣服的年轻老师(后来听课时才知道是刘伟男老师)和一位年长的专家(恕我眼拙,不知这位专家的大名)。当时这位专家以为我们四人是一起的,就问华老师:“这是你的团队?”华老师立刻笑着回答:“中国团队!中国团队!”我真佩服华老师敏捷的反应力,如此回答,还免去了我们俩的尴尬。电梯下到2楼(餐厅),门打开,华老师一直很绅士地将手扶着电梯门(以防人出入时门突然关上),直到电梯内的五个人全都顺利出了电梯,他才收回了手。
短短的2分钟时间,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让我在佩服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之余,更敬佩他敏捷的反应力、儒雅的风度和谦逊的为人。
2.探寻“解决问题”
所听的课以高段的居多,作为低段老师,我当然更关注低段的课。就说说张莉老师上的“解决问题”吧。“连乘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对情境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收集能力不强,读题能力欠缺;(2)知道如何列式,但却不能清楚表达思考的过程;(3)对每一步算式对应的算理不明;(4)对教材中呈现的方法容易理解,但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策略。而张老师的课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对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关键处都一一做了精心准备,因此课堂显得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化解数量关系抽象的难点的做法。在教学中,张老师把学生的每一种方法,都回归到方阵图,让学生结合图形去理解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如:8×10×3﹦240(人),8×10先求什么?(一个方阵有多少人?)80×3再求什么?(再求3个方阵有多少人?)对应着学生的解题思路,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直观形象的图示让学生对每一种列式蕴含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通过数与形的结合,既分析其数量关系,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