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奋斗的名人素材
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一、轮椅上的霍金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在80年代初期曾参加霍金的学术报告会,当时霍金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与人交流也很不方便,但他始终坚持奋斗,刻苦钻研。霍金大学时结识的朋友狄克斯说:“当霍金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他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不息的奋斗精神。”
奋斗成全自我二、十年写就《三都赋》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奋斗让他走向成功三、霍英东的历程
霍英东,香港著名的房地产业巨子。
可谁又知道,霍英东先生的今天是由“价值七角钱”的苦力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呢?童年时的贫寒家境和成年以后的生活坎坷、煎熬,磨炼了霍英东的毅力,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奋斗性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扩建机场,他去当苦力,日报酬是七角钱和半磅配给米。那时,他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块米糕,饿得头昏眼花。结束以后,霍英东投身于运输业,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开展了航运业,生意十分兴隆。霍英东不满足于运输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又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从此,房地产成了他致富的基础。
通过奋斗达到目标四、勤奋的门捷列夫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500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奋斗需要坚持五、让奋斗成为生活的习惯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但他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得力的亲戚可攀。他向英国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学刊物投稿,得到的却是743条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他曾对朋友说:“不错,我正承受着人们难以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一旦获得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都将重新计算。”
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潜在的创作才能如大江奔涌,不可遏止。到他1973年75岁逝世时,43年间他一共写了564本书,总计4000多万字。他本人身高1.78米,而他写的书堆叠起来超过了两米。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
奋斗是雨,聚成浩瀚的海;奋斗是云,落下霏霏细雨;奋斗是海,托起梦想之船;奋斗是船,载你迎风远航。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的关于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1: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2:林则徐对联立志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3:文天祥少年正气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4:叶天士拜师谦学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5: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6:李清照少女填词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7:杨禄禅陈家沟学艺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8: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9: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古代名人奋斗的故事10: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名人努力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的故事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著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王亚南读书故事: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鲁迅读书故事,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名人励志奋斗故事
托德·库姆斯虽是纽约市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按照父母从小对他的期望,他应把精力放在绘画上,因为他出生于绘画世家。但他好像对父母的安排不是太感兴趣,常常背着父母去做一些投资方面的工作。
在学校里,他偷偷地做投资贷款,这在学生中尚属首次。他暗中操作着一家小型的投资公司,专业地收取学生们的贷款费用,这一度让校长十分无奈。为此,库姆斯甚至几度被父母领回家。每当此时,他都会痛下决心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说自己唯一的长处是绘画。
在绘画方面,他的确有天分,但他前行的道路并非坦途。他的画作虽然在校园里引人注目,可就是无法吸引大师们的注意力,几次大奖都与他擦肩而过。
25岁那年,库姆斯在全美的一次绘画大赛中又一次败北。他一怒之下烧毁了自己的全部画作,并且发誓不再手握画笔。他喝了许多的酒,直至醉困于柏油马路上。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的身边有一个老头,面目和善。老头笑着说道:“你这小鬼,我早就注意你了,你在校园里的恶作剧我全知道。我是一家贷款公司的负责人,我正在寻找一位投资方面的天才。”
“可我只是一个画画的人,不是什么投资方面的天才。”
“给你讲个故事吧,古时候,许多人慕名前往罗马,因为那儿是高手云集的地方。但去罗马的路太挤了,一个小伙子苦苦寻找了多年时间,仍然没有成功。一日,他路过一个十字路口,问一位老者,这条路是通往罗马的吗?老者说,不,是通往佛罗伦萨,你去吗?”
年轻人说,我要去罗马,不去佛罗伦萨。
老者却意外地说道,没有道路通罗马,只有一条路去佛罗伦萨。
年轻人后来想了想说,好吧,我去佛罗伦萨。他到了佛罗伦萨后,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后来在那儿安居,成家立业,安度晚年。
库姆斯恍然大悟:“是呀,如果没有道路到达罗马,去佛罗伦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库姆斯于是毅然放弃了经营十多年的绘画作业,开始经营股票与投资。他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时间,终于成了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负责人。
2010年底,库姆斯意外地成就了一番辉煌。股神巴菲特选中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库姆斯声名鹊起,一下子变成了金凤凰。
巴菲特选取他的理由是:他是个投资方面的天才,就像自己年轻时候一样。
奋斗的名人故事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但他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得力的亲戚可攀。他向英国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学刊物投稿,得到的却是743条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他曾对朋友说:“不错,我正承受着人们难以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一旦获得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都将重新计算。”
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潜在的创作才能如大江奔涌,不可遏止。到他1973年75岁逝世时,43年间他一共写了564本书,总计4000多万字。他本人身高1.78米,而他写的书堆叠起来超过了两米。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励志拼搏名人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描写名人奋斗成功的事例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说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理解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我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能够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向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向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说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我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之后正因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掉,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下。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开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到达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方法,集中力量生产PRO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这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下,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AD,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我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关于拼搏的名人事例
陈平忍辱苦读书
西汉名相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谭嗣同的光荣史
"世间万物抵春秋,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作。
1898年8月,谭嗣同被光绪帝召见,参与新政,进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把变法看成洪水猛兽,提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并派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控制北京,伺机扑灭变法运动。
改良派幻想争取荣禄部下的袁世凯的支持来扭转局势。袁世凯表面假装支持,暗中却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改良派。日本志士劝谭嗣同去日本,朋友"再四强之",他不肯走。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表现了一个爱国者自我牺牲的伟大情怀。后来,他刁二幸被捕,旋即遇难。临刑前,谭嗣同神色坦然,写下了激越悲壮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达尔文的拼搏故事
达尔文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是一曲人梯、路石精神的赞歌、达尔文的老师汉斯罗教授发现了达尔文在生物学方面有惊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便鼓励学习神学的达尔文钻研自然科学,推荐达尔文参加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五年中,达尔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采集到的矿石、动植物标本不断寄给汉斯罗教授。教授把这些东西仔细地进行分类,小心地加以保管,有时还请专家进行鉴定,对达尔文寄来的日记、信件、考察报告,教授都认真阅读,并挑选其中的精华,到剑桥大学的哲学学会上去宣读,或者印发给知名学者,汉斯罗这时已是誉满英伦三岛的植物学家,达尔文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但汉斯罗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引导、扶持达尔文摆脱了当牧师的命运,走进了科学的殿堂,终于创立了进化论学说,即达尔文主义。
进化论猛烈地冲击了宗教神学,引起教士们的围攻。赫胥黎不怕讽刺、谩骂、威胁、打击,坚定地表示;"我准备接受火刑--如果必须的话--也要支持进化论。"赫行黎当时已是闻名遐迩的博物学家和地质教授。为了支持达尔文和进化论,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改攻古脊椎动物学,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发展了达尔文主义。所以,达尔文主义不是达尔文一人奋斗的结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闪烁着那些自我牺牲者的道德光辉。
奋斗成功的名人事例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一、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二、
童第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四、
米开朗琪罗,1475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13岁时跟随基兰达约学画1年,后从师贝托多学习雕塑1年。他的艺术创作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和萨伏那罗拉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米开朗琪罗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他还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4年,独立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他晚年所作的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昼》、《夜》,具有冷静而沉郁的悲剧性质,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其它重要作品还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及《奴隶》等
五、
托尔斯泰--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拼搏的名人事迹
小时候,毕加索就有着很高的绘画天赋,但却经常搞不懂诸如“二加一等于几”的问题。为此,他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他们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老师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白痴。
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却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毕加索父亲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并成为一代绘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