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偶像的定义
积极看待偶像
评委老师好,对方辩友好,我代表正方在此进行一辩发言。法捷耶夫言:“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诚如此言,在过去起到范例的是儒学宗教,在如今新时代充当着“范例”角色的便是偶像。然而在管理尚不严谨的娱乐界,因偶像崇拜爆出了种种怪像:沉迷快手,拿家人血汗钱挥霍为主播打赏,胡乱盲目跟风日韩流者——这些负面报道时常影响着大家对偶像崇拜的态度。
那么,偶像崇拜究竟值得推崇吗?我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现今的偶像活跃在各大文化领域,影视,音乐尤为集中。在裹挟着大量资本的娱乐圈。身有一技之长者很容易成为被崇拜的偶像。有人关注即有生命力,这个产业才有继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形成闭环性竞争。优秀者脱颖而出,受到相应的粉丝的喜爱与回馈,如此形成一个良性生态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娱乐产业以及时代性文化的发展。
想必很多人在国家公祭日都或多或少在各大媒体平台看到了来自各方偶像撰文对逝者的默哀,诚如此,偶像可以以其个人影响力传递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操。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各类典礼总缺不了偶像们的节目或献词。《见字如晤》节目中有言:“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想让别人听见你,你自己要先大声地去喊。”借助偶像的话语力量朝广大青年人发声,无异于最优秀的家国教育方式。
由偶像对青年人乃至公众的强大影响力,可推知偶像崇拜在给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个人的提升。新生一代里,刘昊然会一再坚持粉丝们应认真读书,在工作日里不要耽误学业前来接机;中生一代里
朱一龙先生会撰写长长的文章阐述自己对身旁之事之人的感悟与劝诫,粉丝亦以积极地学习并回复诚挚的感悟回应。将偶像崇拜化为:“想与那个人一样优秀”的动力,去将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大抵是偶像崇拜的最大正面影响。
每个时代之文化生态必有其存在之理,现在潮流或许便是日后之经典,脱离时代背景去评论偶像崇拜必然不可取。于社会,营造健康舆论导向与价值审美;于偶像,谨防偶像失格并提升自我修养,慎行审言发挥榜样作用;于个人,理性律己,并追随自己心尖上的那个人朝未来踏足前行。务必追随你的星辰,直至你业已成为星辰。
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大家好,关于“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的讨论,我方的观点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谈及偶像,我们常常想到的是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才艺俱佳,声台行表集于一体的艺人,或是在荧幕上喜形哀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演员,他们的确是偶像,但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仅仅囿于此。
“偶像”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指为人模仿的对象,对象是种,为人模仿是属差,它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物,人造物和思想物。“崇拜”的释义则为个体对本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简单来说,“偶像崇拜”代表着人们对于一种精神寄托物的情感表达,从定义来看,它本就是积极且向上的。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夸父逐日”便是一种人对自然物的崇拜,崇拜太阳的光和热,所以追逐,所以想要征服,其中过程是筚路蓝缕的,是头破血流的,是险象丛生的,但这种激励着我们为真知摒弃界别的成见,逃脱世俗与传统,探求未知世界,启发我们仰望星空,探月登月,开“天眼”,去听地球以外的声音,观黑洞之广阔浩瀚;脚踏实地,发掘地球内里,寻找物质关系。
《史记》中“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赋圣”司马相如崇拜舌战群儒的蔺相如,为将其为人做事刻进骨子里,更改姓名以昭其志;“诗圣”杜甫崇拜青莲居士的才高八斗,为其写诗,据考证的便有十五首,勾笔写下“飘然思不群”,在本身清明周至的理性下更融入了李白浪漫的感性;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崇拜曾国藩,终身拜读不辍,“足为吾人之师资”,因为崇拜,毛蒋两人也将曾国藩的治国理念贯通进了他们的思想且得以实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其长而化为己有,修内里,方能卓尔不群。
常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对思想物的崇拜的益处也是不容忽视的,丰收年节拜土地公公,中秋节吃月饼纪念嫦娥,中元节拜鬼神,因为有敬畏之心,行事更加谨慎,凡事都讲规矩二字,不仅如此,神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慰藉。
由此观之,人于自然的崇拜能激发探索;人于人的崇拜能使内里更加丰满;人于神明的崇拜能给与一定的精神慰藉。
对方辩友提到盲目崇拜而导致的一些不好的例子,这是缺乏理性的表现,“理性独自掌权,是一种局限的力量,热情不加束缚,则是自我焚烧的火焰”,偶像崇拜的弊端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我们本身,理性且热情,即可收益终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会有缺陷。”鱼有刺难道我们就不吃鱼了吗?这是一个道理。
总而言之,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追求偶像的利与弊
最近发生的两件新闻令人们忍俊不禁,一是港星刘德华在内地拍摄电影时,一位中学生为了一睹其尊容,实现“零距离”接触的梦想,竟然在他下榻的宾馆内的床底下,忍着饥饿“潜伏”了17小时,吓得这位“影帝”、“天王”尊容失色,差点夺门而逃;二是几位女中学生为了争得影星胡兵的亲笔签名,不惜以酒相拼,岂知不胜酒力,结果几位酩酊大醉。作为追星一族的中学生,现在居然痴迷到如此地步,这究竟是何种“魔力”在作祟?这是否预示着中学生的信仰缺失而导致盲目迷信?社会是否该检讨一下,我们为中学生营造了何种娱乐氛围
中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对于社会的理解还只是一个混沌的概念,他们的认识水平也流于表面和肤浅,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而娱乐圈的偶像多数是以他们亮丽的外在美作为自己最大的取胜资本,成群的少男少女成为他们的“俘虏”就不难想象其原因了。但是,那些偶像明星们为之自信的经过精心包装和设计的外在美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成分呢。偶像对中学生追星族思想和行为的牵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会影响到中学生追星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崇拜的偶像所代表或所提倡的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自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宣扬颓废、消极、没落的东西对正处在接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学生追星族来说,其负面的影响可能会非常的大。
“成功人士不等于魅力人士”,许多中学生追星族如是说。不少成功人士,包括一些“国宝级”成功人士,在追星族看来,除了腰包鼓鼓之外,从头到脚似乎散发不出多少魅力。而那些身价百倍的明星,既能日进斗金,形貌又能“放电”,这才是魅力四射的主儿。于是,校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追星潮。先是影星、歌星,什么“四大天王”、“四大天后”,继之琼瑶热、岑凯伦热、小女生席绢特制的“冰淇淋文学”热,接着又是球星,金奖得主范志毅、大阳神队的胡志军、身价过亿的姚明先后被力捧。
中学生追星族说起明星的尊号如数家珍,什么“青春美少女队”、“四小歌后”、“后街男孩”、“小虎队”、“狂野歌后张惠妹”、“香港小天王谢霆锋”、“本色男儿古天乐”、“金童玉女毛宁、杨钰莹”、“玉女派掌门周慧敏”……一口气能列出一箩筐。他们追星时,照相机、望远镜、签名CD一样都不能少。为了一瞻明星的风采,他们可以冷落父母。“今天我爸爸住院了,但我没去医院看他,到这里看你来了”。这是一位女中学生在刘德华上海歌迷会上说的一句话。周华健在上海开个唱会时,有位超级少女星迷为了签名,居然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冲到自己的偶像面前。帽子飞了,头发乱了,脚踩肿了全然不顾,拿到签名激动得涕泪交流。父母生日、生肖、身高、爱好,他们全不知晓;偶像的这些,他们却烂熟于胸,甚至连偶像的星座、血型、怪癖及恋史都了如指掌。有一位中学少女铁杆追星族上课时,老师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起20世纪60年代一位与雷锋齐名的英雄人物王杰,她竟打断老师的话说:“王杰是歌星,王杰还没死。”
中学生永远不缺偶像,娱圈明星像走马灯似地令人目不暇接。2001年、2002年堪称“F4年”,F4演绎的台湾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在女中学生中掀起了心灵风暴。仿佛在一夜之间,对F4的崇拜席卷全国中学校园,“模仿秀”风起云涌。据媒体透露,最有名的是山西太原某中学的“春秋五霸”,他们效法F4,在校园打骂同学、调戏女生、集体逃课、为非作歹,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于是,国家广电总局2002年初发文禁播《流星花园》。然而,本就是靠网络和影碟流行起来的《流星花园》,在电视屏幕上遭遇紧急刹车后,反而在音像店卖得更火了。卖电脑软件的铺内,家家也都将《流星花园》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光顾者多为中学生。在中学生追星族热炒中,F4不断接到片约和演出邀请,他们的帅像频频登陆娱乐杂志的封面,大小报纸的娱乐版头条也几乎被他们集体“承包”了。自然,有关他们的海报、文章、宣传照、采访照以及其他小物件,就成了中学生追星族的抢手货,他们的帅手签名那更是千金难求。在上海一所民办学校读书的一名女学生,自迷上F4后,买唱片、买纪念品从来是毫不吝惜;买追星器材、观F4演唱会,更是一掷千金。她与言承旭牵手一分钟激动万分,事后大谈感受,被人誉为“F4迷大姐大”。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本市一位精晓音乐的专家指出,F4其实演技、唱功、舞技都很普通,能风靡大陆只是因为中学生追星族过于狂热,而华语世界又很久没有像样的美少年组合。还有人在报刊上戏称《流星花园》是“弱智俱乐部”,说剧中人物弱智,故事情节也弱智,还代为拟了两句广告词:“因为弱智,所以流行。”当然,这话有些偏激,但F4的艺术功底与他们的盛名不相称倒是客观存在。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日渐深有感受,F4偶像的天才“推手”柴智屏更有清醒认识。她在趁热打铁摄制《流星花园2》之际,就向新闻界宣布不会再有《流星花园3》了,未来她将更多地关注培养新生代艺人。
中学生追星族之间,有时会进行追星大火拼。平时,他们各追各的星,而且与各自的偶像荣辱与共。一旦谁的偶像出绯闻了、出丑闻了,这个星迷就会如丧考妣。但如果别的星迷奚落其偶像,他或她就会奋起反击甚至大动干戈。倘若在一次演唱会上,此明星抢了彼明星的风头,他们的追星族之间也会大打口水战。
如今的明星,大多是人气明星,而非实力明星。追星族追歌星,不是追“音”,而是追“乐”;不是追“艺”,而是追“酷”。只要长得“帅呆”了、“酷毙”了,又能用肢体语言“疯”、用作秀语言煽情,嗓子和音准差点没关系,识不识五线谱或者综合测试得零分更不重要,照样人气飙升,照样拿天文数字出场费,少女献花献吻率照样居高不下。
中学生追星,实际上是他们的时尚需求和心理需求。成人都有“从众心理”,何况少男少女。十个中学生有九个追星,那一个不追的便会被人耻笑。所以说,追星族中很大一部分是随波逐流的。当代中学生中讳莫如深的一个词是“老土”。为了不被人叫“老土”,就得赶时尚,而追星便是中学校园的主流时尚之一。因此,追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这也是本被描绘成极富个性的新生代,为什么追星这么趋同又如此划一的主要原因。在追星表现上,中学生也缺乏个性,都以得到明星的签名为荣,以敢于上台献花献吻自豪。至于在演唱会上,追星族不停地尖叫,狂热地挥舞荧光棒,含着眼泪为偶像伴唱等,实际上是一种尽情地宣泄,尽情地放松在校园承重的心。你真要问他们追星的理由,他们大多语焉不详。如几名“朴树迷”回答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是个特别真实的人”;“他的歌和他的人很有点革命精神”;“他和早期罗大佑相似,具有年轻的情绪”;“他让你感到亲切,像喝一杯茶”;“他特个性,笑起来很好看”……
中学生追星本身无可厚非。心中有个偶像,精神有个寄托,学习累了思慕一下,让神经放松一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劳逸结合。所以,明智的师长,并不一般地反对孩子追星,而是引导孩子理性地追星。
首先要求理性选择偶像,尽可能选择那些德艺双馨的明星,不能一味地追求“酷”。虽然人无完人,明星也有缺点;追星族可以包容他们的缺点,但不应“爱屋及乌”地连他们的缺点也崇拜。有些F4迷就是这样,《流星花园》中戏份最重的道明寺和花泽类,一个骄横凶蛮,一个忧郁自闭,心理学家认为均有误导的负效。但部分追星族却加以力捧并仿效之,导致中学校园“新嬉皮士”滥觞,招致国家广电总局禁播该剧。
理性追星还要求有度。近年追星热不断升温,有的追星族将花季的流水年华全淌在追星上,青春逝去了,学业荒废了,亲情也丢失了。有的甚至听凭痴迷恶性发展——自贱人格,大搞强拥强吻的“无厘头”追星。有关人士对这种过度追星进行道德批判时说,媒体的过度炒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一些娱乐杂志和报纸的娱乐版,只顾自己的“卖点”,为追星推波助澜,对追星族缺失道德关怀。
其实,明星也是普通人。和社会上各个行当一样,唱歌、演艺也只是一种职业;和各行各业的技艺一样,他们表现的也是一种技艺。各行各业的特长,从本质上来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是因为明星服务对象广大,又是精神服务,加上出镜率很高、外在形象抢眼,便被染上了神秘套上了光圈。此外,“距离产生美”也是一个原因。明星总是处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追星族不得不远距离仰视,因此有种“朦胧美”和“崇高美”。倘若常与明星亲密接触,日久这种感觉全无。不妨问问明星的亲友、资深娱记、娱圈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常与明星零距离接触的人,他们肯定对明星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据说就连F4成员周渝民的同班同学,也没人请仔仔签名,倒是别的班与仔仔很难见面的学生勉强将他当明星看。
不少追星族在追星的狂热潮中已经幡然醒悟。有位F4迷说:以前,虽然F4唱得不怎么样,比他们好看的人也有的是,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他们。现在,我觉得后悔,因为追偶像和我的未来、我的幸福没有关系。我更欣喜地从报上看到,有一项“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的中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周恩来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所有的影视歌星的选择率加在一起还不到20%。
对于中学生追星现象,许多社会学专家认为,我们应该从社会这个层面上思考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能一味责怪中学生追星族的狂热行为,在这方面社会是责无旁贷的。当务之急,是要对中学生追星族的“狂热症”开出“良药”:
首先,盲目追星不符合当代中学生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所承担的基本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培养良好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由于青少年追星的盲目性,他们往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去追星,这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有一次张学友到上海演出,其门票达到数百元一张,一女生因买不到门票而在门口痛哭了一夜。这对于以学习为主的中学生来说是否应该?中学生追星该讲究“度”,超过这“度”,追星就变得弊大于利。
其次,盲目追星阻碍了中学生的正常发展,使他们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迷失自我本性。当前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爱模仿,没有社会阅历容易产生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前几年发生在美国丹佛市的校园枪击案,难道这不是青少年因崇拜、模仿希特勒而酿成的吗?香港的同党烧尸案的青少年不也是仿效电影《古惑仔》中的英雄人物而做出如此乖戾的行为吗?面对这种盲目崇拜而导致的不良事实,我们的社会应该予以正视。
再次,盲目追星导致中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甚至断送生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媒体报道,大连一名16岁少女因崇拜香港影星张国荣的自杀而自杀;一名16岁刘姓少女因追星在家中自杀,这引起社会的极大震撼。
最后,盲目追星妨碍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学生追星有可能导致盲目迷信成为一种狂热崇拜。这是一种信仰危机,是中学生正常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迷失。
我懂得了偶像的意义
偶像是当今社会上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字典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人供奉的人像,显然这是一个地道的贬义词,大多数人对这种偶像会不屑一顾。
但是,要是也有人说:某某伟大(英雄模范)人物真是我崇拜的“偶像”那么这时的偶像顺理成章又成了褒义词,是榜样、典范的代名词。这种解释人们大多数是认同的。
看来一串晶莹夺目的珍珠用来装饰贵夫人就珠光宝气,戴在乞丐头上则不免有贼里贼气之嫌。偶像这个词的褒褒贬贬关键还得看他和谁匹配。
这个词在一些青少年中比较流行,他们被称为追星族。一些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多为影视明星流行的歌舞明星体坛明星他们经常为能够一睹星的风采而自豪,为能够给自己心中的偶像献上一束花而激动,为能够获得星们的一个签名而流泪。那些青春
偶像,他们俊朗的外表和奇特的衣着,时髦的发式无不令追星族们痴心向往,大人们简直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认为这种偶像只不过是虚有其表的绣花枕头而已,于是一言以蔽之曰单纯无知,无聊透顶。而追星族们呢?除了一句老土之外就在也不屑和大人们争辩了。
实在无法沟通,只好解释成代沟罢,以代沟为借口来回避问题并不是上策,各打50大板也未必正确,具体问题不得不具体分析。
青年特别是青少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是一代人成长必不可少的。但这并不排除他们生活中有一些美的愿望,美的追求,他们有花季的年华,浪漫的诗情,蓝色的梦想和矫健的舞姿。他们追求美,往往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只是追求自然的怡情摄人心破的力与美,像成龙,若看外表他算不上有多英俊,但他有一身令人叹服的好功夫。一曲《男儿当自强》唱遍华夏,这样的星追追何妨。天王歌星郑智化身残志不残,一曲《水手》引起多少人共鸣,他的经历和追求就应该使他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当然也有少数人受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追求那些低级趣味的所谓的星。对他们用单纯无聊等词来形容,显然是太容易太不够份量了不过他们毕竟只是青少年的细支墨流终究会没有市场的。
我们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敢召自己,用美的追求陶冶自己,勇敢的肩负起跨越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这才是偶像真正的意义。
如何正确看待偶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偶像似乎被等同于艺人,把艺人当作偶像,有什么不对吗?当然不对!因为偶像从来不是为艺人专设的职位!它是代表了你的人生目标,它可以是任何人,但我偏偏想不明白,为何中国青少年有如此多之人将艺人当作偶像
不错,将艺人当作偶像听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世界各地不知道有多少人将艺人当作偶像去崇拜,但我总觉得若是一个国家的青少年统统将艺人当作偶像,恕我目光短浅,下此妄言:这个国家在思想和精神的传承上是贫乏的。这绝非是我轻视艺人这一行业。艺人作为现今最风光的职业之一,受人追捧,追逐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其中不乏刚进入社会的新鲜血液和青春的少年们。谈论流行明星、当红花旦是他们的日常,更有甚者为之尖叫为之狂热,甚至不惜一洒热泪,好似获得珍宝一般的捧着、护着,不容他人损伤一点一滴。
可是难道除了艺人,中国青少年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人当作偶像了吗?如若不是,那为何有如此多之人这般坚定执着地将艺人当作自己的偶像,将艺人当作自己所崇拜的对象,将艺人看作追求梦想的动力?是因为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早已不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因为这是一个浮躁不堪的社会,人们容易随波逐流,还是因为这是一个和平年代,中国青少年们自出生起就未曾亲历战争,所以眼泪无处飘洒,只能白白送给艺人
有人说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心怀国家前景,愿为国家奉献牺牲一切。但我想说的是,青少年们,他们应不应该?“应不应该”本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条件,在这个理想化的条件下,中国青少年最朝阳最热血的姿态,应该是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般“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定会有人这样反驳:艺人身上也有正能量,我就是受其影响才决定发奋学习的。试问,哪一个温暖纯良之人,身上没有正能量?既然选择了艺人这种职业,他就必须做好这个职业所代表的社会形象。毋庸置疑,艺人所能传达的社会影响同其他许多不同的职业一样是有限的,是很难突破职业所带来的限制的,而中国的青少年应该先看到事情的本质,再看到更好的选择并意识到我们所担任的社会责任,深切感受我们的文化、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希望中国青少年不要仅仅关注当今社会上世俗的风气,有时也应该去看看过去,看看那些被历史所铭记的人,感受他们的人格与精神,去感受那一声“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那一句“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那“虽身无完骨,尸供蚁蛆,愿所甘心”的无畏,这些都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屈膝以表敬仰的人。这些人才应该是中国青少年的偶像!
偶像的作用
偶像的特质,是他们勇于面对自我,勤于安排生命,奋于冲破瓶颈。而每个人心目中的这位偶像,不一定是在台上唱歌的歌手,不一定是在新闻中的名明星,由嘴巴使自己出名。其实,任何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都可以是偶像。
爱因斯坦的两篇科学文刊,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从不被同学和家人看好的科学家,转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
在我眼中,爱因斯坦受人景仰的原因,应该是他不居功的精神。虽然他发现了相对论,但也没有因为这样而有骄傲的态度,反而把功劳都归给其他从中帮助他的朋友。而且他也没有忘了其他从中帮助他的朋友,继续和同伴发现与探讨更多有关地球的科学。在科学界中,爱因斯坦不居功的精神是非常少见的。
爱因斯坦的着作:我所看见的世界中,他都尽量把功劳归给其他朋友。有时候,他突然会天外飞来一笔地说:“感谢贝索的时相讨论。”好像不干己事的样子。由此可知,爱因斯坦不会把荣誉看得很重。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但懂得谦抑的人却是很少的。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一位懂得谦和的人,在在都使我感触良深。也希望我能跟他一样,有谦慕的精神,跟他一样“名流千史”。
偶像,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太阳,照耀着我们前进;偶像,是一颗美丽的火种,燃起了我们青春的火焰,激励着我们阔步成长;偶像,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指南针……
对偶像的思考
当前,港台流行歌曲充斥大陆,一些“明星”应运而生。也许是整天的学习生活,使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于是,我们总想找一些精神寄托。港台歌曲正好迎合了中学生这一心理要求。所以,紧追其后的便是一群疯狂的“追星族”。
每个人都有崇拜偶像的权利。但有些人对那些不值得崇拜的“明星”一副死心塌地的样子,真让人受不了。那些所谓的“明星”经过一番人工雕琢,便拥有俊朗的外表,时髦的发式,奇特的衣着,这么几个简单的原因就令中学生们心驰神往,如痴如醉,甚至有的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一面,不惜荒废学业,千里迢迢去参加偶像的演唱会,签名会。试问,就算见到了又怎么样?要知道短暂的激动不等于永久的幸福,未来还需要自己去把握。这种“绣花枕头”式的偶像,能给你们带来什么人生启示?这样疯狂的崇拜又有什么意义呢
偶像,应该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学习的榜样。从古至今,凡是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人,他们心中无一不有着正确的目标和光辉的楷模,也无一不脚踏实地地去塑造自己。当前的“明星”,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例如成龙,若看外表算不上多英俊,但他一身好功夫令人叹服,一曲《男儿当自强》唱遍华夏,这样的“星”追追又何妨?“天王歌星”郑智化身残志不残,一曲《水手》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他的人生经历和追求,就应该使他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
过去,也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值得我们学习。华罗庚拜熊庆来为师而成名,陈景润拜华罗庚为师而成功;无数共产党人以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人为榜样,成为人民的公仆;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以白求恩、雷锋为榜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对于偶像,我们应该是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内涵,而不是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外形,做一个“绣花枕头”。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别人表面的东西――发式啊,服装啊,语调啊……从而遗失自己,荒废学业,知识贫乏而倍加空虚,到头来,一无所获。相反,崇敬的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将会受益一辈子,他们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成长前进。
奉劝那些盲目崇拜“偶像”的人,不要再执迷不悟,而应该看到偶像的精神更可贵,在你们的视野中,还有着广阔的天地,正待你们去揭示那里蕴藏着的无穷奥秘。
正确看待偶像
一个人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这很正常,并且这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但关键是你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你的偶像。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前些年,发生了一个轰动全国的事件。有一位姓杨的女孩,追捧香港歌星刘德华,居然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她十六岁那年辍学,成为了一个全职的“追星族”。为了满足她的愿望,她的父母倾家荡产,带着她一次次去香港。到最后,在媒体和好心人士的帮助下,她终于在香港见到了刘德华。但她却不满足那一次短暂的合影留念,还要继续做她的“追星梦”。就为了这件事情,害得可怜的老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这起事件,闹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谁也没想到,这件事情最终以一场这样的悲剧收场。
再说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例。在我们同学当中,也有追星一族,他们当中也时常会有人在一起议论那些大明星。有人把某些明星的照片贴在了自己房间的墙壁上和床上,有人把明星的照片贴在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盒上。还有人会在同学面前炫耀说:“我爸爸明天会带我听X X明星的演唱会呢!”久而久之,在同学们当中形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攀比。想起来我真觉得很可笑。
我们班上有一位男同学,他很爱踢球,英国的贝克汉姆是他最为崇拜的偶像。他每天梦想着自己能成为像贝克汉姆那样的人。于是,他天天踢球,不但在学校踢球,还在家里的客厅里踢球,他还要爸爸妈妈给他买像贝克汉姆一样的衣服和鞋子。他的父母不答应,他就撒娇,就不吃饭。弄得父母毫无办法,只好答应他的要求。
像这种类型的人在我们身边还有不少。我觉得这些人应该猛醒,否则是很可笑的。
说实话,我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有幸听了一场蔡依林的演唱会。觉得她唱得真好!于是,我就天天听她的歌,天天唱她的歌,吃饭时听,写作业时听,有时连上课也偷偷地听。时间一长,我的学习成绩急速下降。妈妈生气了,对我好一顿训斤。她说:“你呀你呀,成天就知道听歌!听歌!考成这样,以后不准听了!”说着,还把我的给收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沉迷听歌了。我开始努力学习,很快让自己的成绩恢复到了从前。妈妈这才高兴了。
现在,我对于偶像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但不能只停留在崇拜的层面上,而是要学习偶像身上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和奋斗精神。要知道,无论是歌星还是影视明星,还有那些体育明星,他们今天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自身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就不会盲目追捧那些所谓的明星了。
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偶像”这个词,要正确对待自己心中的偶像。
偶像的意义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人们心里都会有一个榜样。在现代,人们把这样的人称做偶像。大多数人的偶像是电视银幕上的明星,其实对于这一点我想谈一谈。
在粉丝眼里,偶像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她们会疯狂地追剧,买票看偶像的演唱会,买偶像的海报和专辑。我一直相信大多数粉丝是理智的,她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但是也不乏不理智甚至是疯狂的粉丝。新闻里常报道女粉丝因偶像结婚自杀、为追随偶像逼死父母、疯狂追星导致一无所有……娱乐新闻也有很多明星因粉丝疯狂的行为而出行不便,某明星因网络暴力抑郁(乔任梁就是一个例子)…… 这样的报道频频出行,难道只是娱乐吗?明星们说自己身处娱乐圈,难道这就可以认为他们是我们的娱乐吗?而那些疯狂追星的人又知道自己在干嘛吗
偶像的意义并不在此,偶像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人,可以说是指路人。他们也是平凡人,但是他们很努力。例如tfboys,他们也只是未成年的孩子,可是他们比许多同龄人更成功,因为他们的努力,所以才有光鲜亮丽的外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赵丽颖、岳云鹏、杨幂等等。那么,爱他们的人是怎么做的呢?是疯狂追剧、买爱豆同款,还是像他们一样努力工作学习,努力生活呢
无意间看到一句话“你的偶像在努力工作,而你在干嘛?”。或许这是一句普通的话,但是却让我幡然醒悟。我的偶像是人中龙凤,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只会拉远我和他的距离,只有像他一样努力我才有可能出现在他面前,骄傲地对他说:“我喜欢你。我也认真的生活着。” 偶像就是一座灯塔,时时刻刻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指引我们方向。不管我们会走多少路,吃多少苦,我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什么,就不会迷失方向。你们呢,怎么想?最后说一句:“我是谦友。”
鄙人拙见,望诸君思考。
偶像的价值
偶像,榜样也,谓之“榜样”,其身必有长所取也。所以说,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必然有它的价值。
话说三国,无数英雄集于一世,各有千秋,惟一人,能使我敬佩万分,这便是绝世英雄------曹操。
放眼天下,许多人都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思,但又有几人能像曹操一样将内心独白大声说出来呢?他的勇气与霸气,豪迈与奔放,已是无人能及,只能令人神往。事实上,他已昭告天下世人,英雄舍我其谁,如此这般又有几人呢
他,拥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宽广心胸;他,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曹操之所以胜于诸葛亮,正是因为那份挥毫泼墨的洒脱及那份容纳天地的壮志满怀。亮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了一生,而操是为自己的信念活了一生。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我觉得,不愧对自己,才不枉此生。或许,这就是我爱上操的另一原因吧!
英雄?奸雄?这或许是一直出现在曹操后的连缀词。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军事本领,更有才华横溢,豪情满怀。英雄毋庸置疑。因多疑而处死了神医“华佗”,极强的嫉妒心导致许多冤魂的产生,因此亦有人称之为“奸雄”。其实,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曹操敢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至少曹操有勇气站在世人面前让世人评判。不需要华丽的光环,只要一个真实的操。像这等勇气,所有者又有几人呢
曹操,永远洒脱,永远真实,永远,屹立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