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成功人士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创业的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创业故事

  20万,11个人,一间破传达室,当年的柳传志根本不知道为何要成立公司,随大流下海创业。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当过“倒爷”、拉过板车、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过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被认定投机倒把罚款100万,被认定走私罚款300万,40多岁的他,仍旧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如今的联想已经成为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柳传志说:我当时打死都不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办成今天这个样子。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87年,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他发现做儿童营养液有很大的市场。然而此时的他早已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十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创业故事

  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毫不犹豫地在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下:北京大学。然而雄心万丈的他,高考的数学成绩只得了1分。为了生计,他去应聘酒店服务生,因为长得“歪瓜裂枣”,被婉言拒绝。无奈只好去当搬运工,蹬板车。大学毕业后,一次讨债经历让他疯狂地迷恋上了互联网,创业初期,他背着包四处忽悠,经常被人骂作疯子、骗子。他曾连续4次创业失败,最为窘迫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如今,谁不知道阿里巴巴,谁不知道马云呢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高利贷,甚至9天9夜没睡觉。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的创业故事

  史玉柱在脑黄金产品成功之后,整个团队上下的人全部头脑发热,一口气又推出了12种保健品,但最后彻头彻尾以失败告终,再加上巨人大厦的营销失策,使得史玉柱一手搭建的巨人帝国面临危机。一夜之间,史玉柱负债2.5亿,跌入人生谷底。在这段时间里,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倒下,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为了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让人将当时报纸上关于他的负面文章一篇篇接着读,看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文章骂得越狠,他读的次数越多,甚至专门组织“内部批斗会”,让身边的人一起向他“开火”。正是凭借着反思、务实、信心,史玉柱在全国县域市场撒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脑白金让他重新回到了一线商人的俱乐部,史玉柱创造了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故事。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创业故事

  被北大开除后,俞敏洪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只好下海办起了培训班。开班初期生源少,为了招生俞敏洪常常一个人骑车,拎着糨糊桶,满大街贴招生广告。冬天里,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冻成一块,不贴广告的时候,他就和妻子待在“教室”里虔诚守候,盼着来报名的学生。为了学校,俞敏洪曾经一口气喝下两斤白酒,送到医院抢救了6个小时才抢救过来。正是有了俞敏洪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新东方教育帝国。

  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的创业故事

  1992年,刘强东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因为家里很穷,只带了五百块钱。当时的他对自己说:希望大学4年不再向家里要钱。大四那年,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恰巧要转手,刘强东用他前三年赚的24万元,把店面盘了下来。因为要上课,每周只去店里两次。谁知,接手之前盈利的饭店,不到一年时间,就赔光了他赚来的第一桶金。无奈之下,只能关门。他向亲戚借了十几万元,还清了餐厅欠下的账,给每位员工发了两份工资。走的时候,他连一个碗都没有带走。餐厅倒闭时,他欠了20多万元的债,但他创业的信念和激情一直没有消退,毕业后的两年,他还清了所有债务。1998年,刘强东离开外资企业再次创业。他给自己的公司起名叫“京东”。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创业故事

  在国营企业工作两年后,一心想当“万元户”的梁稳根递交了辞职书。没有了“干部”身份,甚至连城市户口也没有了。父亲怒不可遏,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撵回洪源机械厂。但扁担没能把“犟驴”撵回去。梁稳根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经商失败了,我就去做两件事:一是写一本书——《此路不通》,以此来告诫像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二是到落后的山村去当先生,教书育人。”在经历贩羊、营销白酒、生产玻璃纤维一系列失败后,梁稳根靠他的专业特长赚到了“第一桶金”2011年,在由胡润研究院制作的“2011年中国百富榜”中,身为三一集团董事长的他以7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问鼎“中国新首富”。

中国创业成功人士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正因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向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正因前面没有路可走,因此选取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能够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能够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之后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因此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户外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之后正因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留意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但是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之后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务必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之后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90后成功人士余佳文的创业故事

  刚满年23岁的余佳文来自广东,是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发表演讲年纪最轻的一位嘉宾。同时,也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

  “我的梦想是来阿里巴巴当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和阿里套完近乎,戴着黑框眼镜,歪着肩的余佳文,开始用一口带着广东腔的普通话,语速飞快得讲起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源于一次反抗

  “今天教育特别不人性化,因为总有老师学校给我们设定好自己的课程。”余佳文说,“我一直希望有自己的课程表,我需要改变这个事情。”

  从高中就开始写程序的他,是一个有7年资历的老程序员。于是就有了一款他自助设计的“超级课程表”APP软件。“这是一款由个人需求拓展到用户需求的产品。”他说。

  打开超级课程表的页面,“快速导入课表、校园蹭课神器、下课聊社区、烂笔头、传纸条、考试倒计时”六项内容以漫画的形式展示。“想去旁听,用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快速复制同学的课程表,想要认识新同学,传纸条嘛,你懂的。”余佳文眉飞色舞得做起介绍。

  身边同学下载使用后,成为每天必玩的软件,这让他嗅到了商机。但当他兴冲冲拿去给学校老师看时,却碰到了钉子。“学校老师看了一下,说一个课程表而已,这个能赚什么钱。”

  但后来的结果,肯定让这位老师大跌眼镜。目前,超级课程表累计用户已超过3000万,并且每小时可新增1000个以上用户。去年2月,“超级课程表”开始面向全国布局,目前已经覆盖1000多所高校。

  创业路上“人生何其痛苦”

  虽然现在的余佳文,可以谈笑风生,甚至调侃自己的“草根”逆袭的经历。但分享自己创业路上的经历时,他说“人生何其痛苦”。

  余佳文说,被老师泼了一盆凉水后,他还是不死心。“又通过新浪微博把所有天使投资等风投人的名单搜罗一遍,一个一个给他们发信息。”结果被40多家机构,几十个投资都拒绝了,“没有一个人投资我这个项目。

  余佳文说在最无望的时候,他参加了一个衣香鬓影的酒会,在一个角落抢到话筒,和一位天使投资人讲了自己的项目,拿到50万初始资金。之后,又相继得到360公司CEO周鸿祎几百万元的投资。

  一切似乎都开始出现顺风顺水的前兆,“拿了几百万,我把用户量提升到了100万。”但烧钱太快,几百万很快就花完了,于是,余佳文又去了北京。

  “不骗你,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去北京。”他说,“去了北京,见了红杉资本和联创,给了我几千万,我觉得终于有钱了,可以干一番大视野了,结果干不到三个月,结果钱花完了,投资人说不投你了。”

  更让他措手不及的事发生了。“更惨的是我服务器坏了。那个时候被医院误诊为我得了癌症,服务器也崩了,又欠了一大笔债,我觉得我人生何其痛苦,干嘛遭这个罪。”

  因为这个时代 互联网成就了我

  余佳文说,绝地反击还是因为身在互联网时代。

  “我特别感谢阿里云,在最紧张的关头用了阿里云,价格便宜很多。同时,我很幸运的是把身边所有好友发一遍短信借钱,只有一个人借我钱。”

  “这个人是最讨厌我的人,他拿了20万,我拿了这20万找到一个很破旧的场地,把员工砍一半,用最便宜的服务器,用了两个月时间,这个时候我的投资人信心又来了,又把钱还我了,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些挫败,所以对我来说更懂得怎么去珍惜每一分钱。”

  从偏远小镇的男生改变了大学生上课习惯,让超级课程表几乎成了大学生每日的必需品,成为仅次人人的第二社交平台。余佳文说,“觉得我很感谢互联网”收起之前的调侃式语气,他一本正经的总结道:“我觉得我成功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这个时代,也是因为互联网。”

北大“牛人”张天一艰难创业的故事

  我去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创立了伏牛堂。伏牛堂这个名字听上去还蛮高大上的,其实一年之前的我,就是一卖牛肉粉的。我找了三个同学,凑了十万块钱,开了一家米粉店,专营老家的湖南牛肉粉。

  这家米粉店在国贸附近的金台夕照。在一个写字楼的下面,只有三十七平米。或许你看过一个北大硕士卖米粉的新闻,对,那就是我。

  到今天,伏牛堂发展有一年了。我们从最早的四个人、一家店,变成一家一百多人的公司。我们的业务形态和模式,比起一年前也有很多的发展,公司的估值刚刚过亿,也获得了一些投资,包括徐小平老师的真格基金、IDG 资本等。

  这是我最近的情况,但是今天我想聊的是一年前我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做伏牛堂的情况。

  我为什么要创业

  我研究生学的是法律,更加具体地讲是搞金融法,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出路是如下几个:国贸比较大的律师事务所、法院,金融监管机构。

  所以,我选择开米粉店的出路不说后无来者,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是前无古人。当时做出这个决定,还是有很多阻力的。

  首先是我的父亲。我父亲曾经是一个中国五线城市非常快乐的中年男人。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他每天都在做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那就是向他的同事吹他儿子的牛,你知道在一个那样的小地方,孩子在北京上的学还不错,未来工作看上去可能也很好,还是一个蛮值得骄傲的事情。

  中国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即使我都长成这样了,即使在北京混得也不咋地, 但在老家他们的眼里永远是高富帅,姑娘永远要排队来追。

  这就是我的父亲,之前非常快乐。直到有一天,他的同事拿了一份报纸递给他,他看到报纸上写了一个非常大的头版头条,标题叫作“老家米粉北大硕士京城这样卖”,我父亲想啊,这个新闻有意思啊,就往下读,读着读着脸就僵在那儿了。因为他发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居然就是他的儿子,这下,他整个人都不好了,然后就往北京疯狂地打电话。后来我父亲跟我讲,在那个场景下,面对他的同事,面对这份报纸,以及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他觉得自己过去吹的牛都成了心里流的泪。

  接下来是社会的反应。举个例子,格力集团的董事长董明珠知道我做这个事情后非常关心我,我们还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聊天,当时董姐姐说,天一啊,你这个米粉店肯定开不长,她还劝我把店关了。

  那么,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时间回到去年七月北大毕业典礼当天,我写了一首打油诗:

  躁蝉鸣愁柳,此去别未名。

  凌烟阁上志,如今坠霾里。

  前鉴阮步兵,狂浪效刘伶,

  儒衣商人帽,快意任生平。

  你看,这首诗的意境还是比较洒脱的。但当时我心里其实非常痛苦。痛苦的理由还是那几个,我可以不在乎所有人的看法,那我父母怎么办啊?包括我的导师,我的同学,我怎么跟他们交代。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克服了心里的纠结呢

  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的北大导师吴志攀先生给我讲的,发生在 50 年代,当时北京有个掏粪工人时传祥,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时传祥后来被评为全国劳模,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接见了他,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跟他说了一句话,叫作“你我本无不同,只是分工有别,都是为人民服务”。

  老实说,这话给我的震撼挺大的,时传祥只是把一件小事做到了极致而已,结果和国家主席是一样的。

  第二件事情是因为五张图片。一次,我刷朋友圈,看到我的一个朋友发了五张图。第一张图是一个地球。这个地球我盯着看了一个小时。你知道我当时心乱如麻,要权衡是要北京户口还是要高工资,还是要这个还是要那个,但盯着这个地球,我发现:在这个球上我看不到北大在哪里,我看不到北京户口在哪里,我看不到月薪三万在哪里,也看不到世界五百强的工作机会在哪里。

  总之我在当时所忧虑的所有问题,在这个球上都不存在。

  紧接着我看到了第二幅图,太阳系,地球已经快没了。第三幅图,银河系,太阳系快没有了。第四幅图,室女座超星系图,银河系消失了。第五幅图,全宇宙。

  当我看完这五张图,脑子里就一句话“想得越大,烦恼越小”。

  我发现一个人烦恼什么东西,跟想多大是有关系的。当我把一个应届毕业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放在这样的背景上去想,就发现我的忧愁其实都已经不是问题。于是,我得出一条结论:不管我做什么样的选择,我应该努力地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茫茫的宇宙黑幕上发出一点儿光亮,什么事情能让我发光我就做什么。

  创业让生命的长度不一样

  我们的第一家店在国贸附近,早上开店前我会去跑步,经常早上八点半跑到国贸地铁站。然后我会干一件事,在地铁旁边,把手打开,面向人流站立。

  那时候正是早高峰期,整个地铁口人潮汹涌,所有人会用奇怪的眼光来看我,然后呢 , 因为张开了双手,以我为圆心,会出现一个空地。

  那样的场景下我非常嗨,我觉得我就是整个八点十五分国贸唯一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其他人都是符号。

  这样的体验其实展现的是我的人生逻辑。或许我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事情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但那个时候的我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那就是我绝不能选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或所有人都拍手称赞的角色。

  为什么呢,不妨先来看看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一条直线走下来八十年,太短了,如果你走得如此平顺的话,有没有什么方式把我们的生命变长呢?有,就是你不要走直线,你要走抛物线,有高峰有低谷。同样是起点到终点,你会发现你的一生会比那个走直线的长了十倍一百倍乃至一千倍。

  伏牛堂做到今天还不错,很多人会说你把米粉店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接着会问如果这个店倒闭了,压力大吗?我想,我当然会害怕。但如果倒闭了,我绝不后悔。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我所经历的可能比那个选择当律师的张天一一辈子经历的还要多。

  一年过去,稀里糊涂的,我也能管理一百多人了。一年过来,有很多人在争议我,也有很多人在夸赞你,我经历了荣誉也经历了屈辱。新闻联播也上了,甚至还见了国家总理。

  总之,我经历了很多,可能是我走另外一条路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事情,就像当时我站在地铁口的时候,我的每一秒钟都是度日如年,很多人都在看我,每一秒钟真的很长,但体验感同样也是非常强,对我旁边飘过的人而言,一年像一秒,而我的一秒过得像一年,生命的长度完全不一样。

  所以,今天我们都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说我们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去创业。有的人支持,大学生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有的人反对,说大学生不应该去创业,大学生这个群体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行业经验,创业就是去当炮灰。

  对于这样的争论,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我觉得都错了。这些人都没有看到创业这个事情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最本质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创业最本质的意义既不是帮助人成功,也不是让人承担了一个本来不应该来承担的风险。

  创业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你在挑战它的过程中,你这个人就会被放大,你的长处会被放大十倍,你的短处也会被放大十倍。比如说我,我非常的急,在创业过程中表现的执行力非常高,但因为我非常急短处就是非常暴躁,负面情绪非常猛,但无论如何我整个人是被放大的,在这样一个自己被放大的过程中,我能清清楚楚明白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我有几斤几两, 我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我爱做,什么事情我不爱做。有什么比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完成自我认知更加重要呢?我觉得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三十岁前拿到北京户口走到人生巅峰,而是三十岁之前尽快完成自我认知,在三十岁以后爆发出不一样的人生能量。

  所以,创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能帮助你认知自我。

  人生的路,与其更好不如不堵

  常常有人讲大学生要追逐梦想。可对大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追逐梦想,而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因为经历和经验太浅,今天喜欢这个三年后喜欢那个,这都是经验太浅的表现。那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呢,那就要增加自己的经验和体验,选体验感强的事做,你才会知道。

  比如说我,我是学法律出身的,在我大学毕业以前有限的接触社会都是这样的。比如我去律师事务所实习,在国贸三期的高楼里上班,俯视北京的街道,非常有人生的成就感。再或者去法院实习,在法庭俯视原告和被告。而在课堂之上,老师告诉我,学法律要实现社会正义,要铁肩担道义,等等。总之,不管怎样,我做伏牛堂之前的人生经历都是俯视社会的视角,自己自定义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嘛。

  但是做了伏牛堂之后,不一样了。我自己在门店做了半年的服务员、收银员、厨子。在这个过程中,我见到了保安大哥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我见到了保洁阿姨的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

  总之,我见到了一系列我见不到的社会角落的很多个群体,他们是如何在一个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保持住极强的生命张力。这让我很触动,或者说伏牛堂给了我一个仰视世界的视角。

  做伏牛堂让我养成了几个小习惯

  第一个是,现在走在路上有人给我发传单,只要方便我一定会把传单接过来。

  第二个是,过去有人给我推销理财产品,我一定是把电话挂掉。但今天有人给我打电话,我会耐心地跟他聊天。有一次,我和人聊了半小时,我很诚恳地告诉她我买不了,小姑娘气得对我吼:“不买你聊什么?!”我人生第一次体验被推销的挂电话。

  再比如说,伏牛堂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媒体来采访。有一个电视台跟拍我的纪录片,米粉硕士之类的,当时已经是半夜两点钟,他们跟着我回家,途经一架天桥,导演突然跟我说:“小张啊,你停下来,你快走到无人天桥上面抬起你的头四十五度角看一下星空,我们拍一个空镜。”

  这个镜头拍了很多次, 我当时快崩溃了, 对导演说: “大哥,太晚了,我回家睡觉了。”然后我没管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早上六点钟,我去店里开门,看到昨晚电视台的那两人披着军大衣在门口坐着。

  我问他们怎么了,他们告诉我,昨晚我走了他们没办法,只好拍没有人的天桥,然后冻感冒了,就裹了军大衣。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是我一个人不容易,其实大家都不容易。

  以前,我不管做什么,世界都是以我为中心的,里面的逻辑是,我不爽这套陈腐的规则,我要挑战,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我要坚持自己,我要走到地铁口张开双手。总之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但那一刻我突然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不要太以自己为中心了。

  很多人会问我,说你有你的个性,OK,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是你,我们做不到。

  话又说回来,今天作为一名大学生,当你做一个人生选择的时候,我还是建议你多考虑一下。从理性的角度来讲,我讲的这个东西你也应该多思考。

  在北大的时候,我每天早上九点会骑着我的山地车,出北大校门然后拐上四环,我发现骑自行车比路边奔驰宝马快,因为汽车全堵在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人生,都想走一条更好的路,可当所有人都想走一条更好的路的时候,你觉得这条路还是好的路吗?不是,这是一条堵路。我自己最得意的一句话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堵。

  差异化且我喜欢是最理想的创业之路

  90 后,大家说是自由的一代,其实我觉得蛮惨的。今天的大学生,当毕业走进社会的时候,他们很难通过循规蹈矩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大家都追求优秀的时候,你也追求优秀那就完了,因为追求优秀就是最大的平庸。

  我毕业的时候北京不缺律师的,北京法律系的毕业生太多了。

  我知道最基本的商业定律就是商业的价值来自于稀缺性。空气是有价值的,但没人说它有价格,因为它不稀缺。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说卖粉一定比去当一个律师强。所以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你想一想,你所做的选择,一定要弄清楚有没有差异性。其次,我接受这么多年的法律教育,结果干了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而且还是一个传统行业的工作,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我觉得这个论调挺悲哀的,为什么说悲哀呢?它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把大学职业教育化。

  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在哪儿?区别在,职业教育教你一项技能,然后你拿着技能去谋生。但大学不一样,我就觉得人文学科的意义应该是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比如我是学法律的,我觉得从法科教育中收获最大的就是:1. 对公平正义的理解;2. 一套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3. 比较不错的语言表达能力;4. 笔杆子还可以。

  法律教育的意义,不是在于说我去掌握多少个法条,我拿个执照去当律师,那不是大学那是技校。我觉得知识和高等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你这个人成功,知识真正的力量,体现在一个人卑微的时候,仍然可以高贵地抬起头,这是知识的力量。

  所以,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两句话: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普通人非常害怕结果,有智慧的人非常害怕原因。比如,有人特别害怕考试过不了,为了不挂科,考前背很多东西。但是聪明人知道,他喜欢的是知识,考试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外在的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不要太多去考虑后果。

  伏牛堂做到今天不能叫成功。但这个企业比起一年前的米粉店,已经有非常大的不一样了,当时做的我是绝对看不到的。但我知道,这是一件有差异化且我喜欢做的事情。所以,结果就是,伏牛堂今天做得还算不错。

有关创业人物故事

  1、马云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以前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方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最大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在创业初始,钱也不多,才50万,而且是18个人东拼西凑才凑起来的。50万,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区区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行前十位!那是在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x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但是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向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正因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以前正因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的地步。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十分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正因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这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个性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必须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一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立刻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发奋了,世界上,其实就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2、李河君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因为发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业

  在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公司行业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值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汉能薄膜被诟病

  进入光伏领域以后,李河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接受媒体采访,向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赖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直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情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达到31.6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赖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不过,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取代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优秀创业人的故事之李静:创业成功需要大胆跨界

  近日,东方风行创始人李静接受《东方企业家》杂志采访,回顾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李静表示,从一个专职的媒体人转而去创办乐蜂网,内心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要敢于跨界。

  李静认为,自己也曾经营公司,不管是口碑还是经济收入都有收获,而且是“要做节目就做节目,要卖广告就卖广告”,算是原来行业内的事情,都能驾轻就熟。创办东方风行却是一次出新的“跨界”,要去接触完全不熟悉的电子商务和自由品牌。

  之所以能够做下来、做成功,李静表示,这都是因为自己身上有一种很敢的东西。除了敢抡敢跨界外,李静还认为,创业者也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去主动学习,大胆尝试,敢于争第一。

  以下是李静文章节选。

  李静:

  2007年下半年,我想把公司卖掉。做了8年公司,口碑和经济收入都不错,就是觉得不好玩了。这个东西你已经驾驭了,做节目做节目,卖广告卖广告。反正也就这样了,驾轻就熟,没有更有挑战的事情,重复干嘛呀。我当时想,一旦卖掉,我可能会是中国第一富婆,又有钱,还可以继续赚钱。谁买了,我也得当制作人,我还可以做我的节目,太舒服了。

  我想卖给华谊兄弟。在跟华谊谈判的过程中,有一次跟王冉吃饭,刚好遇到沈南鹏。

  遇到沈南鹏之后,他给了我全新的概念。原来我不光是节目,还可以衍生出另外的平台。电子商务和自有品牌,这些事我没有玩过。我很好奇,特别喜欢去听这些好玩的,竟然可以这样。我没有被他出多少钱打动,我是完全被这种可能性打动的。我觉得不要这么快卖掉。

  2008年,红杉资本投资我们,有了乐蜂网,开始做电子商务。2009年开始做自有品牌Jplus。我们想做成像欧莱雅和宝洁集团。我们做护肤品刚刚起步,但是我们一定要做第一。

  东方风行这家公司特别像我,什么都敢抡。我身上就是有一种特别敢的东西。我没有做过护肤品,就自己飞到香港机场面试人,在香港机场一待待七八个小时。

  这家公司的很多风格(也)非常像我本人,很大胆地去跨界,但是并不盲目。我会做一些大家想象不到的事情。最后他们(属下)给我汇报的时候问,我们产品定价是怎样?其实这些产品的定价我(已经)全部都清楚了,超市是多少钱,市面上什么品种,我会亲自去调查。

  我不懂,我就要学。我在当当网买物流的书,我说这书我肯定看不了。后来发现这事我懂。我妈是张家口火车站的货运主任,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就是仓库,特别大的仓库,什么都有。我(就)跟我妈去聊,你们怎么控管,怎么恒温恒湿,我会跟他们讲化妆品水油分离,应该在多少温度,我还拍了照片在微博上。

  我在公司其实是两头──最高层和最基层,最高层是我,最基层也是我。因为我每天录像,要跟公司最新来的实习生在一起,跟他们对稿,后台培训,基础设施。我特别感谢我这个身份,因为很多制作公司被蚂蚁吞噬,就是老板不知道下面人有什么水,就开始做这做那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我把70%的心思花在团队上,30%的心思花在其他上。

  我们(公司)6个高管,都是从大企业来的,有的还是外企,有着丰富的经验,都是男人。一开始知道我是女人,都觉得要来吗?通过两年合作,现在我们特别好。昨天我们那几个团队的人互相夸优点,说静总的优点是心特宽。这不是练出来的,可能是天生的。我觉得一个领导者再卓越、再优秀,是一个小心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也不行。

  我觉得我这几年进步挺大的。我以前不行,都是看到别人要做,马上蹦出去。

  有一次跟我的财务总监吃饭,我跟他讲我的苦恼。有一段特累,身体也不好,给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一下子这么多事。我不怕累,我怕不懂,不懂看着什么都是黑的,你就特别没底。

  当然,也请给我们犯小错的时间,让我们去成长。我们成长太快了,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难道不能做错一点吗?如果真的那么有本事不错的话,这家公司太可怕了。

  做了10年企业,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觉得我能做到,好像被再次点燃似的。那次我跟沈南鹏也在谈,我说我希望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有责任感、有幽默感、特别有智慧的公司,一家你不知道它明天还能创造什么可能性的公司。

  我们从做电子商务到现在才两年多,传媒也就是差不多十年,这家公司还需要我亲历亲为。但是换句话说,插手太多,对公司(也)是阻力。我看了一段文字能够形容我的心情:30岁的时候,觉得你不再什么事干不了。40岁的时候,才明白有你在什么事才干不了。这是自我认知的转变,在东方风行的目前和未来,我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便上市,我也不会离开这家公司。

  我不是去扮演李静。当然也不是说什么事情离开我就不行了,那谁投这家公司?也太可怕了。我当时跟沈南鹏说,我说你放心,我不会让这家公司成为一个李静不在就倒掉的公司。不要把宝压在我身上,但是我会成为这公司一个重要的宝。

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案例

  80后留学生回家创业 只为安全健康的鲜牛奶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县城万和城沿街,有一处“奶吧”十分显眼。奶吧老板是一位80后女性,叫薛静。她曾在日本留学,原本有更大的空间继续发展,但却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莒县,做起了牛奶事业。近日,来到奶吧,见到了这位80后创业者,倾听她与健康牛奶的故事。

  她毅然决然回家创业 与牛奶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汇和奶吧,就看到一位干练的女青年在大型玻璃窗隔断后擦拭着不锈钢的奶罐,她就是薛静。薛静出生于莒县夏庄镇,今年29岁,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80后。

  据薛静介绍,2015年,还远在日本留学的她就听同学说国家正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就爱折腾的她,这次按耐不住了。同年四月,拿到大学毕业证后,她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牛奶结缘,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为豪的“折腾”。

  做牛奶事业,源于薛静从小对牛奶就产生的深厚情感。据薛静介绍,她小时生活在农村,最爱喝的就是牛奶。那时的奶制品,浓香、挂壁,不含防腐剂、添加剂,更别说添水、加糖这样的做法了。但现在,这种“原生态”的奶制品,在市场上十分罕见。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薛静开始频繁地接触牛奶相关的知识。

  精益求精,只为做一杯健康、安全、营养的新鲜牛奶

  创业自然是又欢喜又疲惫,好在付出总有回报。在经过一年的学习、考察、交流后,山东省奶业协会和莒县丰阳奶牛专业合作社递给了薛静迈上希望的橄榄枝,省奶业协会领导及专家多次亲临指导,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耐心帮扶下,成立了莒县第一家大型原生态规模化巴氏鲜奶吧,也是目前整个日照市环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奶吧。

  据了解,薛静经营的汇和奶吧坚持制作精益求精的高标准生态奶。奶吧每天从远离工业污染的果庄镇丰阳奶牛养殖合作社提取优质、新鲜奶源,经专业人员严格化验,各项指标达标后,再冷藏运送至奶吧,然后再经巴氏低温消毒杀菌灌装销售,每一道工序的严格要求真正保障了奶品从源头到成品的品质安全与质量安全。

  采访中,记者忍不住品尝了一口鲜牛奶,确实奶香醇厚,与平时超市内购买的牛奶口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薛静自豪的说,不管是从挤奶、运输、透明且自动化的生产加工还是到储存,汇和奶吧都有严格的品管工艺流程。

  奶吧严格采用巴氏低温灭菌方式,巴氏低温灭菌在杀灭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配合全程2-6度的冷藏保鲜,在保证牛奶品质的同时,更减少对奶品的外围污染,全方位、多角度给奶品五星级保护。

  “赚钱只是一方面,年轻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精神追求。我只想用心做一杯让莒县市民喝的安心、喝的健康、喝的营养的鲜牛奶。”薛静告诉记者。

成功创业人士的故事

  创业:借款5万元接下画室

  王慧杰今年20岁。小时候,王慧杰十分调皮,令其父母印象最深的是,只要给他一支水彩笔,他就能一人玩一天。“家里的墙上、床单上都是他的lsquo;杰作rsquo。”王慧杰的父亲王毅笑着说,“上小学后,美术老师发现他十分有绘画天赋,经常带着他参加全国性绘画比赛,还拿了不少奖呢。”

  2014年,王慧杰考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造型设计专业。“在两个画室兼职,一下课就骑着摩托车去画室授课,晚上8点多回寝室,又开始作品创作。”王慧杰经常听到师哥、师姐们的创业故事,他决心自己创业。

  大二入学不久,他听说自己兼职的一家画室因为老板精力不足要转让,转让费5.2万元。

  再三考虑后,王慧杰把创业的想法告诉父母,并当面写下5万元的借条以表诚心。父母答应了他的请求,“家里并不富裕,但愿意拿出这笔钱,让他闯一闯。”

  去年12月,王慧杰正式接下圆点画室。

  收获:创业半年收入10万元

  负债5万元、画室资金为零、教师团队欠缺,窘迫的创业开局并没有打消王慧杰的自信心,“15名学生跟着我来到新画室,我必须保证画室的高教学质量,并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画室环境。”王慧杰不惜以高价聘请知名画家现场给学生授课。

  为了保证画室正常的运作资金,他白天代课,晚上去餐厅端盘子、在广场摆摊卖画。回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王慧杰说,最令他感动的是一对年轻情侣,“在广场上摆摊,每次问价的人多,买的人却很少,摆了一个多星期,一幅画都没卖出去。直到有一天,一对年轻情侣路过,看中一幅小女孩的画像,花200多元买下。”

  “现在我终于把借爸妈的5万元钱还清了。”王慧杰欣慰地说。目前,他的画室有20多名学生,4名老师,半年来赚了10万元。今年3月份,首批美术艺考生参加高考联考,圆点画室以100%通过率大获全胜。“画室的艺考成绩在整个十堰地区算得上名列前茅。”王慧杰自豪地说。

  感悟:创业其实需要的是勇气

  “选择创业,我没有经验,且困难重重风险大,但我绝不后悔选择这条路。”王慧杰说,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创业者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无所畏惧的勇气,遇到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去克服,才能取得成功,“我很庆幸一路上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保护着我的初心,给了我战胜一切的勇气。”

  王慧杰计划今年年底创办一间分画室,这意味着画室的生源和教师团队都必须扩充,将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第一年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为画室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只要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画室一定会越来越好。”

  成功创业人士的故事2:80后女孩辞职开网店一年半赚20万一本书勾起开网店的念头

  2007年,王志凤从沈阳师范大学毕业后,经过应聘成为了鞍山一家合资公司的文秘,月收入2000多元。工作了几个月后,她开始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当时,朱德庸“涩女郎”的潮流在许多年轻人的心中涌动,一个崭新的名词“拍女郎”成为众多网友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拍女郎”专指那些与QQ一起成长,后又在拍拍网上开店创业的年轻女性。这部分女性大多是“80后”,她们受过高等教育,年轻、时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敢闯敢拼,她们活跃在拍拍网上,潜心经营自己的店铺,为自己的事业不懈努力。这时候的王志凤,也对此着了迷,如果自己开家小店会怎样呢

  下决心辞掉工作开家网店

  王志凤想,自己本身就对女孩子穿衣打扮很在行,如果自己开家店,一方面可以将自己擅长的一面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在网上开店没有实体店那么大的风险,况且投入也不大,应该可以尝试一下。如今,在网上购物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自己的眼光也不错,相信这个行业的前景一定不错。

  经过近半个月的思考,王志凤下定了决心,“我要辞掉工作,自己开网店。如果商品太大众化,肯定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店铺的商品价格必须得让消费者接受,而且款式要独特新颖,才能满足现代人喜欢与众不同的个性。”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王志凤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哈韩服装”。目标确定了,2007年12月,王志凤开始了她的淘宝创业梦。她每月要去北京、广州等地进货一次,开店一个月后,她与韩国某品牌联系做代理,专门经营韩国进口服饰、鞋帽、化妆品等。

  生意冷淡找原因

  当时,王志凤手里只有工作几个月攒下来的5000元钱,根本不够进货,最后还是她的父母给了她经济上的支持。但王志凤没有白白接受父母的资助,她和父母“达成协议”,一年内力争把钱还给父母。有了启动资金,在朋友的帮助下,王志凤前往北京韩国服饰批发店进了3万元的衣服,回来后将这些服饰拍照上传到了网店。

  小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很冷淡,有时一连几天都无人问津,半个月下来,仅仅赚了几百元。但是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渐渐地意识到,开网店与买家沟通的桥梁就是文字,王志凤查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2010年,一家家政培训公司在湖南悄然建立,7个员工,180平方米破破烂烂的商住二用楼办公室。在那时,家政行业从业门槛较低,行业规范模糊,工作发展前景也不被看好。然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公司在短短5年的时间从一班只有一人的培训机构发展为一个集家政母婴服务领域新职业研发与培训、管理咨询、移动互联O2O、个性化家政服务商业模式设计等四位一体的现代家庭服务连锁商业服务平台,成为帮助中小微家政企业快速成长最强劲的助推器,并即将成为“中国家政培训第一股”,创造了家政行业的奇迹。

  创造“家政奇迹”的就是湖南金领伟业现代家庭服务产业联盟管理有限公司。奇迹是如何造就的?公司的运营有什么特别吗?在众多家政公司中,金领伟业为何如此突出?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湖南金领伟业创始人兼总裁——梁云先生。

  厚积薄发:困难不是失败,是积累

  创业的路途从不会一帆风顺,就算是创造了奇迹的梁云也不例外。金领伟业以家政培训为主,前期的职业研发、人力资源等工作的投入很大,并且投资周期很长。在创业的前两年,公司累计投入了700多万,却一直没有明显的收益。在这一段时间,整个团队所面对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万一创业失败怎么办?万一投资不能收回怎么办?作为老板,梁云在这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就在2013年,公司发展困难期,梁云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导致自己家里捉襟见肘,发生了让梁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两件事。那一年,梁云的孩子5岁,到了学习启蒙的年纪,然而以员工为先的梁云,已经拿不出孩子上幼儿园的学费,一个月学费480元的幼儿园已经是比较普通的幼儿园了,可是梁云还是交不起,让孩子在家呆了三个月,没有上学。还是在这个时期,家里1280元的有线电视费梁云也拿不出来,有线电视停了半年,在别人孩子看动画片时,自己的孩子只能失望的哭闹着。

  说到这里,梁云的表情有些黯然,不过困难的时期已经成功地“熬”了过来。他认为,困难不是失败,而是沉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沉淀,才达到了厚积薄发的效果。公司在2013年上半年进入市场,仅仅一年时间就在全国设立了80多个分校,培训了8000余人。也就在这一年,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分校,让中国家政正式走入世界。截至2014年,公司在全国开设200多家分校,培训人数超过12000。2015年,公司发展更快,已经准备新三板上市了

  这样的经历,让梁云懂得了坚持的可贵,“作为创业者,没有坚持不懈这种心态、精神,是很难做出一番成就的,一定要有韧性。”这是梁云最大的感受。

  群策群力:风雨同舟,打造高效团队

  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奇迹的创造,与团队的同心协力密不可分。当问到创业过程中最感谢谁时,梁云毫不犹豫地说是陪自己风雨同舟的团队。

  作为老板,梁云很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将决策与谦虚之间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也正是这样的品质,梁云才更能得到员工的支持。跟随公司一路五年走过来的行政经理怀孕8个月还坚持上班;牛耳教育创始人、索菲亚营销总监纷纷为梁云效力,成为金领伟业的核心管理层;就连金领伟业集团旗下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都放弃2万8的月薪,拿着现在的1万2的薪水每天微笑着一天18小时以上的拼命工作。公司的发展不能缺少人才,而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梁云对员工的真诚和他的人格魅力。

  提到人格魅力,梁云很谦虚,他认为他是用可以实现的梦想来吸引人才。他深知高管更在意的是能否与企业一起筑梦远航。“老板的梦想与格局不大的话,是很难去吸引优秀员工的。人才跟着没有梦想的老板是感觉不到希望的,没有希望那人才为什么要跟着你呢?”不过光有梦想也不行,“梦想和希望又要是切实的,不能让人觉得你在吹牛。”

  就是这样一个“有梦想”的老板,在不被人看好的家政行业闯出了一片天。现在的金领伟业107位管理人员全部是大学以上文凭,其中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2人,公司核心管理层都是家政行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了规范公司的基本组织构架,还建立了品牌中心、企划部、网络部、标准研发中心等现代管理运营部门,实现了公司运营和体系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2014年公司启动标准化教学和标准化服务制定计划,完成了标准化教学培训体系和标准化经营体系的制定,并成为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标准化委员会《湖南省母婴保健一站式服务标准化试点》机构,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的制定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的力量一定要比个人强大。梁云十分懂得这一点,奇迹离不开他倾力打造的高效团队。

  与时俱进:创新比什么都重要

  梁云说:“我把创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公司成立初期,梁云带领公司积极进行职业研发,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成功申办“催乳师、母婴保健师、产后恢复师、小儿推拿保健师、病患陪护人员、家政职业经理人”等现代家庭服务专业人员新职业的立项,并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有了核心技术还不够,梁云知道,公司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互联网+”的大时代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也给梁云带来了新的想法:打造属于家政行业自己的专业网络平台,为从业人员提供便利。

  梁云表示,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做的平台是线上的平台,但是家政人员光有线上的平台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离不开实操和经验。在这一点上梁云充分利用了公司的优势,线上开发行业专属网络平台,线下机构联动支持,凭借着5年积累的300多个学校,2000多家门店,将近5万的从业人员,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家政领域内的在线教育平台和母婴服务平台——金拇指O2O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家政从业人员与客户搭建最直接的沟通平台,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送人玫瑰: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作为湖南人,梁云不仅“吃得苦,霸得蛮”,更兼具心怀天下的湖湘精神。公司在不停发展的同时,梁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和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凭着眼光独到、前瞻力强,梁云预测到“全面二孩”的开放将给金领伟业带来无限的发展机会,他早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公告发布之前运筹帷幄,提出了金领伟业发展的第二个“三五计划”。

  在梁云的第二个“三五计划”里面,制定了一个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心的宏伟计划,实现公司成为“中小微家政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的企业愿景。计划五年之内依托现有的资源,结合已经开发出来的在线教育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完成“三个五工程”:第一,五年之内培训五十万高端家政母婴从业人员,确保每一个从业人员能够依托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年收入10万以上;第二,五年之内帮助五千个小微家政企业能够依托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年收入50万以上;第三,帮助五百个企业能够依托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年收入100万以上。

  关于“三五计划”,梁云心里是有一笔账的:第一,凭公司现在的规模和移动互联网在线教育和母婴服务平台,五年内达成50万人的培训,每个培训出来高端母婴服务人员,能达到10万的收入,50万人能产生500个亿的GDP;第二,5000个小微机构在公司帮助下实现每一个机构50万的收益,共计产生25亿GDP;第三,500个小微机构在公司帮助下实现每一个机构100万的收益,共计产生5亿GDP;这三项加起来将可以给国家带来530亿的GDP收入,106亿的税收!“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机构,但是能够给国家创造530亿的GDP收入。这个530亿再用于消费,增加税收,那么又要达到106亿左右的税收,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说到这里,梁云笑道,“你懂的,当我们能够为国家创造这么大的GDP贡献的时候,公司肯定也盆满钵满了”

  据梁云介绍,金领伟业正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举办“金领杯”全国最美创业家政人比赛,截至采访日期,已有7000多人报名。凭借着强大的网络平台数据库和多年积累的资源,相信梁云“三五计划”的实现确实不是天方夜谭。

  现在,梁云在全国各地开展演讲,分享他的创业经验,他演讲的开头往往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马云,我也是云,不过我是梁云,我们在不同的行业里创造着不同的奇迹和梦想。”他确实在家政行业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而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他骨子里的果敢、创新、坚守、分享,成就了他的今天,成就了“金领”的“伟业”。

名人创业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

  马云其人,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这位个子不高,样子不帅的中年男子,创造了太多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不过,马云创业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你了解多少,一一道来。

  一:学数学不如学英语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北大,只考上杭州师院;三年高考,一年数学成绩1分,一年成绩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马云说,"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十年姻缘。

  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马云流利的英语赋予他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得他有机会征服《福布斯》记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结交杨致远、孙正义甚至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达沃斯论坛,让大家记住阿里巴巴。

  这些都促成了马云的国际化视野,使他能弄来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目标远大高举高打

  虽说马云绝非天生丽质,但后天的"难自弃"让他笑到现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创办之初,马云向仅有的18名员工信誓旦旦:"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为阿里巴巴确定的目标是:要做80年持续发展的企业、成为世界十大网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他还表示,"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栋楼,现在的基坑都已经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在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将信将疑的时候,马云的高举高打策略也没有动摇过。如西湖论剑、请克林顿当嘉宾等。

  三、选对偶像不怕当粉丝

  在2013年的第二届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马云当着杨致远的面,称其为"偶像"。的确,没有杨致远,马云的人生轨迹八成是要改写。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第一次看的网站就是雅虎,并"偶遇"杨致远。随后,杨致远成了偶像,马云则成了"粉丝"。结果是,马云有幸在当年全程陪同了杨致远的首次中国之行,带他去了长城故宫,并由此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此后如引来孙正义的投资、拿下雅虎中国,以及最终香港上市,背后都隐现着杨致远的身影。

  四、口才与"精神控制法"

  接触过马云的人都有体会,马云的口才"实在是太好了",好得让人对他的话总有些将信将疑。据说第一次到央视录节目,某编导就认为他夸夸其谈,"不像好人"。

  如果将马云的精彩言论出版一本"马云语录",相信并不是什么难事。

  阿里巴巴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大批人才加盟,除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外,马云不断地"洗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媒体称之为"精神控制法"。

  1999年,马云决定回杭州从零开始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他对北京的伙伴们说:"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不菲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一起回杭州去"芝麻开门"。

  据说马云颇为以此为豪。

  马云的精神控制法让公司员工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所谓的"蚂蚁雄兵"。直到上市前夕,马云才高薪聘请了一些"虎豹豺狼级"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加盟。

  五: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所有业务的核心指导原则。

  "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出去时不要盯着客户口袋里的5元钱,你们是负责帮客户把口袋里的5元钱先变成50元钱,然后再从中拿走5元钱。"马云说。

  "如果客户只有5元钱,你把钱拿来,他可能就完了,然后你再去找新的客户,那是骗钱。""客户都完了,穷了,阿里巴巴也就完了。"

  这其实也是马云生意经的鲜明写照。有人说马云朋友多,其中固然有马云的人格魅力在,但在生意场上,马云的这种价值观也让他得到了不少生意上的伙伴。

  六:倒立

  马云说,如果你倒过来看世界,他会变得不一样。

  这不仅仅是理论,而是阿里巴巴员工的"必修课"。2005年,《福布斯》杂志刊登了阿里员工贴墙倒立的照片,还说那是淘宝网员工的"招牌动作"。

  的确,"倒立"思维让马云在与竞争对手打拼时,可以充分认识自己与对方的优劣,做到"以己之长,攻其之短"。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

  七:回避办公室政治办事靠团队

  "有的公司文化是尔虞我诈,搞办公室政治,阿里巴巴不是。"马云曾表示。"我告诉新来的同事,谁违背了这个,没别的话好说立即走人。"

  为了打击办公室政治,阿里内部人员换岗频繁,马云还曾在公司内部展开"延安整风运动"。

  马云相信,只要目标一致,一个平凡团队也能创造出奇迹。其实,阿里巴巴就是一个马云一手打造的"蚂蚁雄兵"兵团。

  为了证明,马云甚至将西游记的唐僧师徒也看作是一个平凡的团队。马云认为,唐僧目标明确,孙悟空能力出众,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任劳任怨八小时工作制,"这是一只平凡的团队,却是严格创造的团队,就是这只平凡的团队最终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

  马云多次说过,在阿里巴巴,客户是上帝、其次是员工,最后才是投资者。

  八:武术

  马云是一个狂热的武侠迷,据说年少时就喜欢舞抢弄棒,对武侠小说更是入迷。

  马云与金庸最早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香港见第一面。两人聊得投机,金庸便给马云题字"多年神交、一见如故"。

  因此,后来携金庸先生数次西湖论剑自不必说。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也被马云称为"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精神、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从少林小子到太极宗师的过程。少林小子都会打几下,太极宗师有章有法,有阴有阳,中国企业要从第一天就有练太极的想法才行。"

  喜欢武术,让马云结识金庸;有了金庸,西湖论剑才有了号召力;而作为东道主,马云俨然成了武林盟主。其实,那时新浪才是老大,盟主应该由王志东来当。

  九:变

  马云曾说,"我觉得变化是必然的,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变化,阿里巴巴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马云无疑是善变的,浙商的精明在他身上一览无余。孙悟空有72变,马云深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不变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的所谓"六脉神剑"之一。马云对此的解释是,突破自我,迎接变化,把变化当作日常生活。

  的确,这些年,阿里巴巴都在经历剧烈变化。成立中国供应商、推出诚信通、成立淘宝、成立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分拆业务、筹备上市,几乎没有停歇,阿里巴巴员工从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

  在阿里巴巴内部,变是不需要理由的,马云要摧毁的,是员工头脑中的一切惯性和惰性,他要榨干的是,员工的全部创造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成功人士正能量句子

中国现代十大励志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