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语言的力量随笔

  语言是社会群体互相约定的符号系统。对于不同的群体,如国家,种族等,语言上的隔阂使其文化的交流几乎成为了不可能。相较之下,学会某一群体的语言,就相当于自动推开了一扇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窗户。

  母语使人感到亲切,尤其是从非本民族人的口中说出时。往往将此语言学习透彻并说得有如当地居民时,当地人会更愿意与这位语言学习者交流。有了语言交流的前提之后,相应地在学术上、经济上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如本地公司提供的升迁机会等。因为使用当地语言时,本地人会认为我们很愿意并很有决心融入当地文化,我们也通过说当地语言就可以给别人好感。相比之下,当我们在非洲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时,我们绝对会比会使用当地土著语的外国人吃亏。另外,会越多的语言就代表着越多的机会正朝我们招手。就如我因为会英语,有能力与外国人沟通,而被推选为学校里的英文大使一样,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跟语言的交流相比,文化上的交流能够促使文化的融合。语言关(作为进入新文化的门槛)一过。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好的就可以让一方文化汲取另一方文化的精华,好比说西式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对于中式应试教育来说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原因是批判性思维是西方各国文化发展中的觉悟,他们认为思想就应该是自由的,不该人为所限。中国教育借鉴后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教育系统变得跟西方一样注重人的培养与发展,那便是最好的。文化上的融合应该是起这样的作用的。

  当然语言能够让我们喜爱上一种文化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不受干扰地了解事实的真相。每天的国际新闻的传真总能让我们掌握外界活动的第一手信息。如果我们只看国内翻译的中文新闻的话,会发现这些翻译新闻实际上也掩盖了不能说出的事实。就像几年前前央视报道美国攻打伊拉克,说美国是为了正义而战的。但当我真正踏上美国的国土后,我才知道事实并非如同央视所报的那样,美国是因为从伊拉克得不到利益才下的毒手。这是学会英语,能够阅读英语原文资料才让我看到的事实的真相。

  总而言之,掌握更多的语言会带给人更多不同的收获,如语言的交流,文化的融合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助掌握一门语言来辨别外界向我们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这样我们就不会被真相上的迷雾所蒙蔽,而是通过语言直接看到事实的真相。这就是语言推开的窗户。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交流

  如果说交流是夜空,那语言就是夜幕中无数明亮的繁星,可以让天空更加绚丽美丽;如果把交流比喻做小草,那么语言就是和煦的春风,可以让小草更加青壮翠绿;如果说交流是小舟,那么语言是风,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小船靠的更近,并将它们顺利送到彼岸。

  德兰修女莱丝一生中曾挽救过很多处在绝望与痛苦中的人,当人们惊奇于为何她能通过个人的力量挽救那么多人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不断地用语言向他们表达我的关心,我的祝福。”就这样,凭着关爱的语言,莱丝打破了一道又一道沟通的铜墙,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让人们从痛苦中走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当时他跟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交流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语言,那么不仅会产生很多误解,人的心灵将也将是荒芜的一片沙漠。那样的心灵,失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失去“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情,将失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鸣,失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震撼。

  语言是伟大而美妙的,它如湿润的春雨,滋润人们的感情,它如温暖阳光,将人与人之间那座冰山融化;它如和谐的音符,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

语言是门学问

  对于我们来说,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现在,当我发现自己可以出口成章、满脑成语时,那是语文的功劳;当我发现自己能够遵守礼仪、礼貌待人时,那是语文教会我的;当我发现自己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那是语文给我的鼓励……语文早已超越了书本,超越了科目,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里。与其说语文是种语言、是门学问,更确切的,不如说语文是一种生活。

  当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短短的一辈子,语文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学习唐代盛世的名师名句,学习宋元明清的宋词曲文,学习现代鲁迅等大师的杂文、诗歌、听《史记》里惊心动魄的故事,读《西厢记》经典感人的爱情……我们收获得太多太多。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和那些学者、诗人、主人翁、词作者们“面对面”地交流,快乐地生活了许久。我甚至发现,这个世界已和我们现实的世界越贴越近,以至于如今的我们无法离开语文的生活。

  即将去美国的我,心里是不可能没有遗憾的,因为我还没有学完《史记》,听完故事;还没有学会写诗,写一首诗来送给我的语文老师和那个曾经朝夕相处的班级;还没有……可是我会带上语文美丽的诗词文章,和我对语文的喜爱,去美国告诉他们中国的文化是何等的优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有耐心,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彼此交换心中的所思所想,那么,那些不愉快的结果是有可能避免发生的。

  城市越来越多,楼房林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钢筋水泥为人们筑起一间间寓所,但往往也筑起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那堵墙。因此,不少城市中生活的人心灵感到孤寂。而愈来愈高节奏的生活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城市中呆久了的人,寂寞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是,请你学习倾听,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你会感觉到,其实人类的语言最能真正地让人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记得《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她的那句"爱哥哥"听得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可笑又亲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它让人的心贴得更近,让文化的交流变得更融洽。

  请你掌握好语言,用好语言,让语言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切勿让语言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燃起战火的火花。用好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这篇文章,能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作者把话题放在了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来谈"语言与沟通"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使这个常见的话题有了时代的新意。文章首先论述了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接着将沟通的各种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语言这种沟通方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然后针对语言在沟通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的误解,从而提出要掌握好和用好语言,扬其长而避其短,让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作者对"语言与沟通"的见解是准确的,对"语言与沟通"之间的关系论述是深刻的,更可贵的是,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多了,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少了,这一多一少,恰恰证明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重要和必要。全文紧紧围绕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材料丰富,结构严谨,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语言的智慧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用好语言这把双刃剑,是需要智慧的。

  一字一句,一声一音,都是文化的外观。语言,隐匿着一股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清朝时,纪晓岚与和珅一同在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珅为尚书。一次,两人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珅在骂自己,就不动声色地回答:“上竖是狗,垂尾是狼。”意思是“尚书是狗”。和珅想用“是狼”与“侍郎”的谐音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与“尚书”的谐音回击了他。

  语言之力,大到可以把蚂蚁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使用语言,用好语言,发挥语言的智慧。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就一些事情久争未决。国民党代表自知难以说服共产党,于是就有代表出言不逊:“算喽算喽,跟你们共产党说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此话一出,共产党代表无不义愤填膺:怎么能在这样的场合说出如此之话呢?但又不好以脏话回击。疾风知劲草,危难见智慧。只见周恩来先生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对!”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禁一愣:他怎么会说“对”呢?紧接着又听到这个共产党首席代表一字一顿地说:“牛——弹——琴!”话音一落,全场掌声雷动!周恩来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

  调整,使之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把国民党代表驳得体无完肤。这充分展现了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智慧。

  好马配好鞍,好语令人敬。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朴素的话语中,拳拳深情,令人动容。

  语言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文明用语、智慧用语,口吐莲花,圆融世界。

文字是思维的镜子

  “十大网络流行语”正盛行,网络流行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面对网络流行语在人们口中盛行,我们的态度是肯定和鼓励,还是警惕和反思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把目光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个人与人交流的媒介上了。《人类简史》的作者在描述智人何以战胜其他生物一举跃到食物链的顶端,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语言文字能力的快速发展,交流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语言文字发展又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而隐藏在这两者背后的其实还有人类思维的变化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咬文嚼字》统计出来的几大网络流行语,似乎就能从中观察出这个时代人们的某种思维面本象。

  “洪荒之力”“工匠精神”们这类流行语似乎在瞻显某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蓝瘦”“香菇”的上榜又让人见到了人们戏谑调侃的文字风格。

  虽然这些流行语流行极大丰富了国人的语言库,但是我们不得不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它们的盛行。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人们表达能力变得愈来愈匮乏。虽然新增加的网络流行语,拓宽了文字的外沿,但是由于它们被广泛地使用,人们似乎忘却了母语本身多次回多角度表达方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滴冷的眼泪,落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而不能说的口”.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们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表达方式,来表示“难受”,想哭的状态,而且其中的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有着各自更为微妙的情绪差异,而绝非四个简单的“蓝瘦”“香菇”可以概述的。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思维外化的结果,这类流行语的盛行恰恰是人们思维贫乏的最好明证

  当然“工匠精神”这类队某种形而上精神高度概括的词汇的盛行,又能见出这个社会队某种精神的追求。

  由此看来,当我们看见榜上有名的网络流行语时,不假思索的赞叹和一股脑地批判似乎都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真正有思想的人,会从这些文字的表象中看出隐藏在背后的问题,然后提醒自己面对这个时代的流行语,我该何去何从,文字是思维的镜子,从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智慧语言的魅力

  语言如果没有了智慧,就好比大地没有了阳光,多了暗色,少了明媚;就好比佳肴少放了盐,淡而无味,人们就没有了欣赏的兴趣。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能耐人寻味。肖伯纳在莫斯科旅行时,在街头遇到了一位聪明的小女孩,很聊得来,便和她在街头天南地北的聊了很久,离别时,肖伯纳说:“回去告诉你母亲,今天你在街头和世界名人肖伯纳聊了很久。”小女孩看了他一眼,也照着他的样子说:“回去告诉你的母亲,你今天和美丽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我们不得不感叹小姑娘的机智,并从中体会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或多高的地位,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对待。国共两党谈判时期,在以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义正词严、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凶成怒说道:“和你们共产党谈判真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的巧妙运用,不仅充满风趣,也包含智慧在其中。

  马克・吐温的一部著名讽刺作品《镀金时代》在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马克在记者招待会上脱口而出:“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人是狗婊子养的”。于是报纸上连便篇累牍对此进行报道。一些美国议员纷纷举行抗议,要求他在报上公开致歉。马克回应了,并在报上公开发表:“日前,小的在宴席上信口雌黄,说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人是狗婊子养的,议员先生们对此大加问责,细细考虑,此言确有不妥,现修改如下: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人不是狗婊子养的。”当真是妙不可言啊!这么有智慧的语言怎么能不为人们所认同。唐伯虎为一老妇祝寿的时候,老妇的儿女高兴地恭请唐伯虎为老妇写祝词,唐伯虎也没有推辞,提笔写到:“这个女人不是人”,此句一出,老妇立刻就怒了。“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妇由怒变喜。“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都非常吃惊,心怀怨恨。“偷来蟠桃献至亲”,最后一句一出,众人都开心的笑了。真是跌宕起伏,充满变化,让人叹为观止。

  只有智慧的语言才有魅力,让我们在语言中学习智慧,用智慧打造亮丽的语言,这样我们的语言才富有魅力,我们的文章才受人欢迎。

关于语言,思维和爱情杂文随笔

  到底是语言具象了思维,还是语言禁锢了思维

  来看看E Cioran说的:It is no nation inhabit, but a language. Make no ; our native tongue is our true fatherland.

  ——人并非生活在国邦中,而是生活在语言里。不要忘记,母语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国。

  做一个设想:我们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思维同样。没有人能跳脱思维的罗网直达本意,除非是出于生理的本能。比如饥饿,大脑能感受到胃部的不适和肢体的虚弱,而无需构建出“我饿了”的模型;手指被火灼伤时能进行非条件反射,“好痛啊!”的感慨反而是在执行完任务后说出的(也就是由行为通向语言,而不是由语言通向行为)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常见且只停留于本能层面,其余一切独属于人类的高级思维,无一不得经由语言。

  高级的思维,是由语言构建的。

  因此,使用不同的语言而形成不同的思维也就不足为奇了。汉语飘逸,写诗最为灵秀,进行哲学研究却不够紧凑;德语严密,适合构建体系,写诗却难免僵硬。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英语,既出国际文献,又出雪莱拜伦(对语言的评价并不准确见谅)所谓的民族文化也就是语言的结果。“人不是活在国邦中,而是活在语言里”,我深以为然。

  既然思维是由语言构建的,那么按理说来就不该存在语言不能解释的思维。可如果事实真是如此,语言的漏洞就必然会导致思维的漏洞——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必然不能探索出西方的哲学,因为语言中“本身就不存在这样的概念”,或者说从没有读过李白的的人,就完全不能理解他诗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如果思维是由语言构建的,那“我爱你,但说不出为什么”这样的话,又是不是谎言

  牵着逻辑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深入迷宫,爱情果然仅仅是“繁殖本能”吗……那么同性恋的错位要做何解释,罗密欧与朱丽叶又是怎样一个巨大的漏洞

  如果诚如白石一文所言,“爱是谎言”,思维受制于语言的设想成立了,最本质的东西又被推翻了。

  爱情学……真是比其他任何学问都要玄妙啊。

一点和语言有关的思考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会用一下大脑,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数学考试时,一遇到难题我们就会不断地动用自己脑筋来寻求最佳答案;在写阅读的时候,我们读完文章之后,就会去思考后面的习题;平时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思考一下正确与否。

  虽然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这些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就看看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语言问题吧!

  现在的社会中,语言的种类好多,但是我们的东北却只有两种语言出没。一是东北方言,二就不用说了,非普通话莫属了。虽然只有两种情形,但经常闹出笑话的也只有东北方言了。

  记得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关于东北方言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出租车司机,是个南方人,听不懂东北方言。有一天,他开车来到一条公路上,有个人不停地招手,示意要坐车。那人上车后,司机问他去哪里。那人说:“在前面那疙瘩拐弯后一直开,再拐弯后的那疙瘩下车。”司机不知道什么意思,以为“那疙瘩”就是坑坑洼洼的地方,当他看到前面果然有个坑坑洼洼的地方时,就一直开并且准备停车,结果一下子掉在大坑里了。

  你看,方言也闹出危险了吧。哪怕只是个笑话而已。但这也足够让我们思考了。东北方言是东北人讲话的习惯和特征,虽然这些方言被人们不断地说下去,小品里也频繁出现,但时间长了,很难改正。假如你遇到个南方人,和他交谈,他却听不懂你的方言,你又改不过来说普通话,那么交流岂不出现了问题吗

  所以,今后我们一定要少说方言,尽量做到不说,让自己每天生活在普通话的氛围中,无论走到哪里,沟通都更方便,那生活不是更美妙

  您说呢

语言与思考方式作文

  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包括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文字和图画结合的。语言不单单是个表达意思的工具,它还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学到了另一种思考方式。

  很多人早就发现过,说不同的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比如说,说英语的人在提到未来的事情时,会下意识地把身体前倾。而在希伯来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比其他人更早出现性别意识。

  为什么这些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就是因为语言呢

  首先,因为语言能干扰思考。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找来一群人,先给他们看一遍《新闻联播》,然后在一块大屏幕上画了很多点,再让大家数数有多少个点。但是在他们数之前,让他们默默想一遍刚才的新闻联播讲了什么,然后才开始数点。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大家数数的速度大大降低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数数也是有一个自然的语言过程,但这个语言过程被《新闻联播》那种语言干扰了,占据了大脑,然后人们的思维就卡住了。

  科学家做实验他们找来很多可以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实验结果却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正在使用的那种语言,转换看待世界的方式。

  特定语言中存在的词汇,能参与到语言之外的其他思维活动里。这在区分颜色的时候也很明显。比如,如果我们的语言里有“绿”和“蓝”两个词语,这种词汇上的范畴划分,就能帮你区分出绿蓝两个颜色,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绿蓝两个颜色的时候,大脑的语言区被其他语言任务占用了,那我们就要花更多时间来区分绿蓝。

  希伯来语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死对头。科学家找了一批同时会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的人做实验,让他们分别看一些犹太人或者阿拉伯人的名字。科学家就发现,当这个人用阿拉伯语交流的时候,他看到犹太人的名字,就会有偏见,看到阿拉伯名字反应就很正面。当他改用希伯来语交流,看到犹太人的名字,他就是很正面、很积极的反应,看到阿拉伯名字就歧视。而这个实验,在别的语种上也成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孩子百天祝福语

生日蛋糕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