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老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访百岁老人陆桂英

  在桂东昭平县五将镇古店村老练小组的一个叫大石寨的小村屯,有一位现年101岁的老人,她叫陆桂英。陆桂英老人与儿孙们住在一起,如今五代同堂共40多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性格乐观精神好

  时值仲春,万物清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清晨,笔者来到陆桂英老人的家中,看望她。陆老太的家是泥砖砌的大瓦房,走进堂室,一张五代同堂的“全家福”挂在醒目的位置。第一眼见到老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清楚的话音、健康的肤色,精神十足,尤其是她开朗的性格,独具魅力,跟笔者心中的百岁老人形象形成了极大反差。

  我坐下来,仔细打量这位百岁老人。老人头发花白,闪着银光,穿着一套干净得体的外衣,宁静安祥地坐在椅子上,一张没牙的嘴总是咧着对我们笑。她身高约1.56米,虽然子孙绕膝,却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说话响亮,堪称人瑞,叫我啧啧称赞。

  老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乐观。虽然她2004年走路时,摔跤摔坏了股骨头,卧床至今,只能靠子孙背着在屋内活动。现在虽然吃着中药,但还是感觉股骨疼痛,晚上睡不着觉,每晚都要醒几次。可是,在和笔者交流的过程中,她始终面带笑容,问到她得意的问题,她还有点调皮地跟笔者开玩笑。就算是在笔者向她的子孙了解情况时,她也是笑眯眯地看着,丝毫不像一位瘫痪老人所呈现的焦虑和痛苦。交谈了一段时间之后,陆桂英老人坚持要笔者尝一尝曾孙女给她买的软饼,打趣地说:“来,大家都来尝一尝,看看这东西是咸的还是甜的,不合口味就打小三的屁股。”晚辈们给她买的牛奶、薄荷糖、水果等只要有人来看她,她都会拿给别人吃,曾孙、玄孙辈的小娃娃们更是一天到晚往她房里钻。她也不记仇,不记怨,说话幽默,快乐得像小孩似的。

  务农人生心自在

  1907年农历3月11日,陆桂英出生在马江镇枫木村六安小组。由于当时的偏见,她没读过书,却是家里的宝贝,很少让她干重活脏活。

  17岁时,在父母的主持下,陆桂英嫁入五将镇四旺村周婆小组的龚家。婚后,她和丈夫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和柔弱的双肩撑起了整个家。不但家中的柴米油盐要她一手操持,而且家里田地的耕种收获也要她像1个男劳力一样去打理。后来,随着几个孩子相继问世,陆桂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尽管生活很艰难,一如众多善良、贤淑、坚韧的女性一样,她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1958年,因为当时的公社调整,陆桂英全家都搬到五将镇古店村老练小组居住、务农。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一辈子都在默默地劳动着。因为和兄弟妯娌们一起生活,自己孩子又多,所以夫妻俩任劳任怨。陆桂英老人的儿子们回忆,从他们记事起父母都是勤劳而本分地过生活,对母亲陆桂英印象最深的就是,做饭、清扫、纺线、织布,公婆、小姑和孩子等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母亲一手缝制。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纺到半夜,以补贴家用。虽然他们日夜操劳,但是过去的生产力低下,忙碌一年,地里种的粮食除了留种子之外只能勉强糊口。一年到头,主要靠吃红薯和粗粮度日。

  陆桂英先后生养过9个孩子,除了2个因故夭折外,其他7个孩子都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长,成家立业。如今,这个家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达43口人、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了。在这个大家庭里,除了老人,年龄最大的是老人的大儿子,今年80岁,最小的是一个玄孙,只有1岁多。除了自己的孩子外,还有4个孙子和1个孙女都是在老人的照顾下度过婴幼儿时期的。

  “没有文化比挑两百斤担要难得多”

  因为自己吃多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陆桂英宁愿多吃一点苦也要让孩子读书识字,除了2个女孩之外,全部都读过初小,有1个还读过高小,这在解放前的农村来说是几乎没有的。 “我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知道,没有文化的比挑两百斤担要难得多’。”老人的孙子龚荣杰告诉我们,老人对儿孙的教育非常重视,只要能考上,无论如何都要送去读书。对儿女们,母亲也从来没有打骂,最多是说两句。在生产队的时候,两位老人常教育儿女,听队长的话,让干什么活就好好干,千万别藏奸。后来分了承包地,她也总是在几个儿子们的地里转悠,“老二,你的地里长草了,得赶紧锄地。”

  儿孙们说,老人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是善良、平和。这也是她生命的源泉。在儿女们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和叔伯、婶子、大娘,甚至邻居们有过矛盾和争执。在许多人的眼中,老人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世无争,万事忍让。老人的好心态,也成为长寿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一个农村妇女最朴实的教育观和生活理念。

  平淡是真

  在生活饮食方面,老人饮食清淡,无不良嗜好,荤素不拣,主食是米饭,爱吃芋头、红薯、青菜等做成的食物。她不喜欢吃太咸的食物。现在一餐能吃一碗饭,并且吃饭时不喜欢喝汤。平时喜欢吃糍粑,比较喜欢吃萝卜糍。吃鸡肉、猪肉时,喜欢吃肉粒,不喜欢吃肉丸。因为她现在不能走动,吃饭的时候由儿媳妇们送过来,送什么老人都说好。陆桂英老人喜欢吃苹果、葡萄、提子等甜味的水果,不喜欢吃酸味的柑果等。老人不抽烟,偶尔喝一小杯米酒,她说是为了舒筋活络。

  老人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70岁以后,她早晨天一亮就起床,晚上六、七点

  睡觉。老人睡的房间很干净,被子有两条,平时都叠在里面,天气冷的话,一条垫着;天气热的话,再掀到里面,睡在凉席上。夏季,中午总要休息一会儿,睡前自己洗个澡,晚饭后早早上床睡觉。冬天,老人则是早睡早起,不睡懒觉。老太太是爱整洁的人,总是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的房间也没有异味。她的儿子们告诉笔者,在她没有摔伤腿之前,老人早晨一起床,就开始抹桌子上的灰尘,打扫室内外卫生。然后,洗自己的衣服。吃罢早饭,就帮助晚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晒粮食、剥花生等。待到10点多钟就忙着做午饭,中午睡半个小时的午睡,晚上自己洗澡,自己放被子,如此反复,年复一年,天天如此。

  老人一向勤劳,80岁以前没有离开过体力活、家务活,80岁以后,体力劳动不能做了,就坚持以步当车,经常走路,饭后散步。她平生不吃补药,在97岁高龄时,不慎跌伤了大腿骨。据老人说,她一生很少用西药,一吃就吐。所以只用中草药,再苦也能吃。

  “家和万事兴”,老人有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安享五世同堂之乐。大儿子已经80岁了,儿子儿媳尽心尽力地侍奉老人,给老人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赡养母亲安度晚年。受老人们教育,儿孙们都本分做人,各个小家庭和睦相亲。73岁的四儿子龚寿光自豪地对笔者说,“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务农的、做教师的,打工的,但走邪路、歪路的一个也没有,这都是老人教育我们的好结果。”

  据老人的儿子们回忆,陆桂英老人的直系亲属都很长寿。她的父亲82岁去世,母亲86岁去世,她的5个兄弟,有3个去世时分别为96岁,93岁,82岁。

  “我是碰上了好时代啊!”在送我们出门时,老人一再这样说,也一再对县委、县政府对她的祝福和关心表示感谢。是的,在她经过的一百多年当中,今天可能真的是最好的年代了。我们衷心祝福老人更健康更长寿。

100岁老人

结十次婚的百岁老人

  曾祖父活了一百岁,死的那天,他的第五代重孙子刚好满月。按照黄陆庄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一个人寿命能过百年,又能活着看见他下边的五辈人,他死后就是红丧。

  出殡的那天,黄家七十多口人都穿着满身红色孝服,黄姓五百多口人,都戴着红帽头,红色的送丧队伍从村头一直延伸到坟地。周围四乡八邻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曾祖父走了,但他留给黄陆庄、留给后人许多传说和故事。

  一

  曾祖父年轻的时候,人高马大,皮肤黝黑,人们给他起外号叫“紫山”。他饭量大得惊人,吃饭时,蹲到村东头的大庙口,端着一只大海碗,左臂上一排溜放着七八个薯面窝头,咽食声咕咚咕咚响。饭量大,走路的动作也大,隔老远,人们就能听见他的大脚踩在地上的咚咚声。他的嗓门也大,在街上与人走碰头,打个招呼,半条街都能听见。

  曾祖父虽然什么都大,但曾祖母却什么地方都小,小鼻子、小眼儿,细身腰,说话温声细气,走路慢慢悠悠,没事从不出门,出门总是头发抹上油,梳得光光的,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妥妥帖帖。皮肤又白,脾气好得如水一样柔软。

  曾祖父喜欢曾祖母水一样的人气,曾祖母喜欢曾祖父山一样的体量,两人一山一水,相得益彰,日子过得平平和和。农忙时,两人都下田,男的拉耧,女的把耧;男的犁地,女的撒种;男的在井台上绞水,女的在田地改畦口。从地里回来时,曾祖母坐在独轮车中间的高架子上,曾祖父推着独轮车,伴着吱扭吱扭的响声,走过黄陆庄的大街。

  曾祖父虽然身量高大,却从来没有与人打过架。农闲时,他常常到离黄陆庄一百多里地的彭城,挑着砂锅回来卖。有一回,他挑着一担子砂锅刚回到黄陆庄的村头,遇上地主陆振乾的儿子陆勾子。陆勾子与几个无赖少年把他的砂锅砸了个稀巴烂,曾祖父气得抡起扁担要打,扁担举到半空,停了,他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看着那几个少年从眼皮子底下跑了。他扔掉扁担,坐在街旁的一个石磙子上生气。曾祖父原来有一个哥哥大生和一个弟弟小生,大生气盛,几年前,与县里来的当差发生争执,把当差的打死了,后来大生被枪毙在县城北门外的名河滩上;小生气弱,有一次与一个地邻因浇地用水吵了架,回家后愣是生闷气气病了身子,再没有治好。父亲死的时候,对他说:“气盛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气弱容易引来病魔缠身。咱家就你一个根苗了,你要学会气中。”

  曾祖父坐在石磙上生气时,呼哧呼哧大口喘气,像风箱一样,脸憋得如紫茄子,引来村里好多围观的人,有的说,不能跟陆家完,有的说,陆家财大势大,惹不起。曾祖父忽然站起身.弯下腰,双手抱往石磙子,一用力,抱了起来。人们一阵惊呼,那石磙子是花岗岩做的,足有七八百斤,曾祖父抱着石磙子,一步一步朝村里走去,后边跟着一群人。起初,人们不明白曾祖父要干什么,走到街中间,人们明白了,曾祖父要去砸陆家的大门。早有人跑去给陆家通风报信了,曾祖父抱着石磙子来到陆家大门口,陆家几十号人早已手拿棍棒,在等着他。曾祖父看也不看他们一眼,把石磙子放到大门口,转身走了。

  曾祖父刚回到家,陆振乾后脚就跟了进来,他把赔偿砂锅的钱递给曾祖父。曾祖父不要:“我已消气了。”曾祖父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要不是有个石磙子,我真怕自己惹出什么祸事。”

  陆振乾非要赔钱,曾祖父就收下了。等陆振乾走了以后,曾祖母对曾祖父说:“你既收下了钱,就该把石磙子搬回去。”

  曾祖父再回到街头上搬石磙子时,却怎么也搬不起来。只好把石磙子滚回到原来的位置。

  二

  那年冬天,是个后晌,太阳坐在西山头看着村子,一队日本兵背着枪,在黄灿灿的阳光下,从京汉铁路上拐下来,走进了黄陆庄。一群孩子围着日本兵瞧稀罕,日本兵挨个给孩子们发糖果,但没有发给陆勾子,因为陆勾子太大了,不像个孩子。陆勾子得不到糖果,就骂日本兵,日本兵啪啪扇了陆勾子两个耳光,陆勾子坐在地上大哭。陆勾子娘听说了,就跑出来,一边劝儿子,一边给日本兵赔笑脸。她一笑,笑得满面如桃花,在那个冬日的萧条景象中,在满是石头屋、土坯墙的街上,她的笑俨然是一道灿烂的风景,加上她穿的那件红色缎子小袄,衬托出她如柳枝一样的细腰,充满了媚人气息。日本小队长走到她跟前,对她说:“你的色勾色勾的,行吗?”

  女人不明白啥意思,就仍旧给日本兵赔笑脸。日本小队长拉住她就往村外走,走到村东头的大庙口,陆振乾从家里跑出来,一边追女人,一边喊女人的名字,追赶到大庙口,一把推开日本小队长,拉住女人往回跑,跑到家门口时,一排子弹从背后射来,陆振乾倒下了。

  女人被日本兵带走了,带到了村东五里地的京汉铁路边的炮楼里。

  从此,人们只要一见到日本兵进村,就跑,跑进村西的岗坡地躲起来。

  不久,女人被放回来了。第二天,日本兵又来村里找女人,在村里找不到一个人,就去村西岗坡地找人。躲藏在岗坡地的人们,见日本兵搜寻过来,纷纷钻进沟边的一个大墓丘里。那是黄姓先祖的一个砖砌墓丘,早几年被盗墓贼挖开了一个洞口,几十号人钻进去后,又用砖把洞口垒住了。

  日本兵过来了,在墓丘周围搜寻。曾祖父和他的老婆孩子也在墓丘里,曾祖父有两个孩子,大的七八岁,已懂事了,小的才两岁,墓丘里因为潮湿,又有蚂蚁爬动,曾祖父一手搂着孩子的身子,一手捂着孩子的嘴,生怕孩子发出声音,惊动了外边的日本兵。偏偏这时候,有蚂蚁爬进了孩子的衣服里,孩子想哭想叫,曾祖父就用他的大手捂住孩子的嘴,不让他叫出声。

  等日本兵走了以后,曾祖父放开孩子,却发现孩子一动不动了。

  从墓丘里爬出来,曾祖父抱着死去的孩子,傻傻呆着。曾祖母把孩子接过来,轻轻放到地上,忽然转过身来,用她柔弱的小手,朝曾祖父阔大的脸,啪啪打个不停,一直把曾祖父的脸打得又红又肿,打得胳膊没有劲了,她才趴到孩子的身上痛哭。

  曾祖父梗着脖子,一直没动。

  日本兵没有找到女人,并不善罢甘休,仍常常隔三差五地来村里找女人。那时,黄陆庄年轻的妇女们,白天往脸上涂满了锅灰,晚上才把脸洗干净,生怕被日本人抓进炮楼。离黄陆庄不远有一个村子,叫十家村,有两个日本兵去村里找女人,被村里人打死了,日本兵为了报复,把全村一百三十四口人杀得只剩下了一个人,而那一个人还是躲在死人堆里才逃生的。白天,黄陆庄的大街上没有一个人,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到了晚上,人们才上街走动,才到地里干活。

  有一天,日本兵又到村西的岗坡地搜索,这一回,日本兵发现了那个大墓丘的洞口,四挺机枪架在人们面前,要人们推出一个女人给他们。那时,女人们都穿着男人的衣服,脸上又涂着灰土,头发也剪成了男人的模样,外表看不出是女人。日本兵的翻译开始数数,数到十下,如果没有女人出来,机枪就要扫射,数到第九下时,曾祖父把曾祖母拉了出来。

  曾祖父用独轮车,推着曾祖母,走在一小队日本兵的前头,伴着吱扭吱扭的车轮声,把曾祖母送到了五里之外的日本炮楼里。

  日本小队长个子很矮,头顶只够到曾祖父的胸口,他仰着脸对曾祖父说:

  “你的,大大的良民。”

  曾祖父的胸脯呼哧呼哧喘气。

  曾祖父回来后,把儿子托付给与他要好的老伙计陆大驴和黄小三,就参加了西山游击队。不久,他带着游击队,把日本兵的那个炮楼端了,从炮楼里救出了曾祖母。但曾祖母见了他,像是没有见他一样,不搭理他,任他怎么解释,怎么求饶,曾祖母始终不说一句话。曾祖母连家也不回,挎着她进炮楼时带的一个蓝方格包袱,回娘家了。

  曾祖母的娘家离黄陆庄八里地。曾祖父推着独轮车,车上坐着孩子,每天去叫曾祖母一趟,但曾祖母除了跟孩子说几句外,对他总是一言不发。

  曾祖父一连去叫了三个月又六十趟,把黄陆庄通往曾祖母娘家的那条土路,轧成了一道深深的辙印。但曾祖母依旧不搭理他。

  那年,正好是他们结婚的第十个年头。

  曾祖父晚上哄睡了孩子,躺在土炕上常常睡不着觉,老是回想他与曾祖母过去的日子。曾祖父与曾祖母结婚前,按照当地风俗,都找算命先生推过八字,曾祖父找的是村南十里宝台寺里的和尚,曾祖母找的是县城玉帝阁里的道士。结婚后,他们多次说起推八字的事,和尚和道士给他们俩推八字推出的结果一模一样,都说他们的婚姻只有十年的光景。

  曾祖父一想到这个,心里就发凉。有一天,陆勾子结婚,请他去喝喜酒,他的酒量很大,一直喝到深夜才回来,一进屋,看见儿子还等着他,他就把儿子抱在怀里,呜呜痛哭。儿子用袖口给他擦泪,擦干后,儿子对他说:

  “爹,我也要喝喜酒。”

  “小孩子不能喝喜酒。”

  “我不是喝别人的喜酒,是喝你和娘的喜酒。”

  儿子的话,一下子触动了曾祖父郁闷了许久的心,他把儿子举到半空,对儿子说:

  “行,明天,就让你喝爹和娘的喜酒。”

  第二天,曾祖父找来全县最有名的善古村吹手班,身披十字红绸带,戴上呢子礼帽,打扮成地地道道的新郎官的模样。吹手班在前吹着唢呐走,他在后边推着独轮车跟着,大摇大摆地朝曾祖母的娘家村子走去。

  在曾祖母的娘家门口,吹手班在门外的大街上反复吹奏着一曲在冀南流传很广的唢呐曲《好事从头再来》曾祖父先给丈人和丈母娘行过大礼,就去找曾祖母。曾祖母还在屋子里做针线活,看见他,嘭地把门关住了。他在门外一声声地叫曾祖母的名字,但曾祖母一直没有应声,曾祖父喊哑了嗓子,不喊了,门却轻轻地开了,在门口处,站着曾祖母,身穿一身红绸子衣服,头顶一块红缎子布蒙头红,脚蹬绣着凤头的红布鞋,完全一副新娘子的打扮。

  曾祖父赶紧叫与他一块来的老伙计陆大驴点燃鞭炮,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曾祖父把曾祖母背到门外的手推车上,然后吹手班吹奏着唢呐在前面开路,曾祖父推着手推车,沿着那条已被轧成深深辙印的土道,在吱扭吱扭响的车轮声中,把曾祖母推到了黄陆庄。一进村,街两旁站满了人,比前一天陆勾子娶媳妇时看的人还多。曾祖父用红绸带牵着曾祖母,走进了他们很熟悉、又很陌生的洞房里。

  三

  曾祖父老了以后,常常坐在罗圈椅子里,给孙辈们讲他年轻时的故事。我的叔伯、堂兄堂弟们,早就听烦了他的故事,只有我,百听不厌,因为每次听他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感受。

  日本人投降那年,曾祖父从南距黄陆庄百里之外的彭城,往黄陆庄一带贩卖瓷货,由于日本人在这儿的时候,把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都折腾坏了,像砂锅、碗、盆、夜壶,卖得飞快。曾祖父三天贩一趟,每一趟肩挑一百来件瓷货,能赚百十来元冀南票。曾祖父不愿让这个挣钱的路子一个人独走,就叫来从小与他要好的老伙计陆大驴、黄小三,三个人一块贩瓷。他们贩了整整一个冬天。

  那年过年的时候,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年三十晚上,曾祖父一家人正在吃饺子,陆勾子身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雪进来了,一进门,扑通跪倒地上。

  “大叔大婶,你们救救我吧。”

  曾祖父和曾祖母怎么拽他,他也不起来,问他有啥困难,他也不说,曾祖父在他屁股上踢了一脚。

  “你爹在的时候,也是黄陆庄有头有脸的人物,怎么轮到你,成了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

  陆勾子嘟嘟囔囔地说:“我要说了,你可别打我。”

  曾祖父答应不打他,他才说了。原来他去县城祥福成酒楼赌博,欠下了巨额赌债,债主带着打手来他家逼债,限他在除夕子夜之前还债,不然,就要把他老婆抓去顶债。

  “大叔大婶,我能卖地,但不能卖我老婆。”陆勾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在黄陆庄,只有你和陆大驴、黄小三能够救我。”

  曾祖父一下子沉默了。

  自从陆振乾被日本人打死后,陆家二百亩地就撂荒了,陆勾子不种,也不雇人种,曾祖父与曾祖母和老伙计陆大驴、黄小三,私下里说过好多次,想买他的地,本打算开春后再找人说合,没想到陆勾子自己找上门来了。曾祖父把陆勾子拽起来,用他的粗壮厚实的嗓子问:“你小子当真卖地?”

  “大叔,我再不是人,也不能拿这个开玩笑。”

  曾祖父当晚叫来陆大驴、黄小三,又叫来村长和常写文书的单先生,当晚立下字据,中人签字,三人凑钱买下了那二百亩地。

  过年一开春,曾祖父与老伙计陆大驴、黄小三便到地里划分了地界。曾祖父的地是一百亩,陆黄二人各五十亩。尽管后来听说陆勾子那小子并没有欠下那么多的赌债,而是拿着还债剩下的钱去县城吃喝嫖赌,曾祖父也就不去管他了,雇了几个长工,每天到地里耕地、打坷垃、耙地。春雨一下,曾祖父播下了谷子,又开始每天带着长工到地里间苗、锄草。他的高大的身躯,因为劳累,已经稍稍弯曲了,但曾祖父浑身还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在与黄改民几个长工们坐到地头小憩一会儿后,曾祖父站起来,朝长工们喊:“劲是奴才,使了再来。干活!”

  那是曾祖父最辉煌的一段岁月,虽然天天上地干活,虽然累得回到家一着炕就呼呼睡着了,但他是全村拥有土地最多的人,他的个子本来就高,走到街上,他觉得自己个子简直是头顶天、脚蹬地,看见村里的人,无论是谁,就连村长和黄姓尊长,他也觉得他们比过去渺小了许多。尤其是陆勾子,一看见他,觉得他就是一条夹着尾巴的狗。

  曾祖父说,勾子,叫声爹,爹给你俩钱去喝酒。陆勾子二话不说,当街就叫爹。曾祖父坐到街旁的石头上,把鞋脱下来,扔到街上,对陆勾子说,儿子,给爹穿上鞋。陆勾子就跪倒地上,给曾祖父穿鞋。曾祖父觉得还不过瘾,便想起了陆勾子的老婆。

  陆勾子的老婆很漂亮。

  还在陆勾子结婚的时候,曾祖父去他家喝喜酒,就看上了这个大家闺秀出身的女人,她与曾祖母的不同之处在于,曾祖母温柔,这个女人娴雅;曾祖母敦厚,这个女人水灵;曾祖母的眼里只有一个村子,这个女人的眼里却有整个天地,细看这个天地,里面有望不到尽头的山和水。

  曾祖父在地里干着活的时候,眼睛一望他的绿油油的看不到尽头的谷子地,心里就生出了一种欲望,一种与这片黄陆庄最大、土壤最肥沃的土地相称的欲望。

  春夏之交,下了几场透雨,谷子拔节似的疯长,一天一个样,把地里的草遮住了。曾祖父给几个长工放了几天假,也让自己轻松轻松。他先把临街的门楼翻盖了一下,把门楼加高,超过街对面陆勾子的门楼两层砖,但他没有往门楼上雕龙头,他觉得龙头那玩意太凶,不合乎他的理想,他往门楼上雕了两条鱼,以示年年有余。

  门楼盖好后,曾祖父站在大街上,看着门楼,总觉意犹未尽。这时,陆勾子老婆从家门口出来了,她背着小半口袋谷子,去村东头大庙口后边的磨坊碾米。她穿着红花小袄,朝前挺起的胸脯,好像顶着曾祖父的胸口,朝后撅起的屁股,好像蹭着曾祖父的腰间,而那走在街上的四四方方的小步,仿佛在告诉曾祖父,你敢过来吗

  曾祖父对自己说,我意犹未尽的就是你,我有什么不敢呢

  曾祖父跟着女人到了磨坊,返身插住门。女人看了看曾祖父呼哧呼哧扇动的胸膛,没有惊慌,反而叫曾祖父把碾杆上套的毛驴拴牢,然后,女人解开上衣,躺在了碾盘上。

  曾祖父给女人脱下了上衣,又给女人脱下了下衣,然后从上到下,挨次看女人的身子,连女人腋窝也看了,看完了,开始给女人穿衣服,穿上了上衣,在穿下衣的时候,女人抓住曾祖父的手说:“你为啥不干?”

  曾祖父说:“你们家的地我占了,你的人我看了,剩下的那地方,我不能全占了。”

  女人说:“原来你是个缩头乌龟。”

  曾祖父说:“你错了,陆勾子之所以还是一个人,就是他宁可卖地,也不卖你,不卖你,就是为了给自己保留下这点地方,我不能让他失掉最后的一点地方。”

  曾祖父走出磨坊门口时,女人在他背后说:“我是冲着你的高门楼想跟你好,看来,你是白盖了一个高门楼。”

  曾祖父没有理会这句话。直到二十多年以后,他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曾祖父回到家,夜里,与曾祖母温存了五次。曾祖母问他哪来的这股邪乎劲,曾祖父说:“因为我刚刚看见了全世界的山和水。”

  曾祖父的一百亩谷子收到谷场上,谷垛一座挨着一座,个个像小山一样。晚上,曾祖父不敢回家,与几个长工一道睡在谷场上看场。白天,曾祖父跟长工一道干活打场。有一天,陆勾子领着几个穿制服的人来到谷场,陆勾子说:“这就是俺村的大地主黄中生。”

  曾祖父才知道,这些人是县里派下来的工作队。工作队队长厉声对曾祖父说:“地主统治的时代结束了,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人民当家做主了。”

  那天晚上,曾祖父被工作队的人带到村里的大庙口,站在老槐树旁的一盏汽灯下,接受群众批斗、诉苦,陆勾子头一个带头诉苦,第二个是他的长工黄改民,诉到苦处,他们鼻涕一把泪一把地痛哭。那时,工作队队长就站起来,振臂高呼:“打倒恶霸地主,打倒黄中生!”

  从那天晚上开始,曾祖父每天晚上到大庙口挨批斗。白天,曾祖父与长工们在谷场上碾谷子。半个月后,把谷场上谷子全部碾完、扬净了,曾祖父正准备装上口袋,往家里运的时候,工作队领着全村的贫下中农来到了谷场,按户平均,把谷场上谷子全部分光了。

  曾祖父也从自己的谷场上分到了多半口袋谷子,他扛着谷子回到家,把谷子倒进谷仓里,仓里还有半仓谷子。曾祖父把谷仓盖好,对曾祖母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半仓谷子够咱们吃上两年。话音刚落,他的长工黄改民带着工作队进来了,说那谷子是浮财,把谷子装上口袋,弄走了。

  曾祖父望着空谷仓,抡起铁锤,一口气把谷仓的砖墙砸烂了。

  曾祖母坐在倒塌的谷仓墙上大哭。

  曾祖父说:“不要哭,我们还有地,有地就有粮。”

  秋后,曾祖父的一百亩地,也被工作队平分给了黄陆庄的贫下中农。曾祖父又推着手推车,车上坐着曾祖母,去种他过去的那三亩山坡田。种地回来,晚上还要到大庙口,接受群众的批斗。

  有一天半夜,老伙计陆大驴和黄小三(他们也被划成地主)悄悄地敲开曾祖父的门,告诉曾祖父,邻村斗争地主比黄陆庄还厉害,把人拴在马后头,让马拖着人跑,已经拖死好几个人了。

  那天后半夜,曾祖父一手牵着曾祖母,一手牵着儿子,与陆大驴、黄小三两家人,趁天没明,偷偷溜出了黄陆庄。走到东边的京汉铁路上,陆大驴问曾祖父往哪走,曾祖父说:“烧瓷货的彭城。”

访北陀镇百岁老人吴仁华

  在北陀镇风清书房小组,我们遇到了一位脸色红润的老人家,一打听,原来她正是我们要采访的百岁老人吴仁华。只见她双目有神,腰板挺直,显得硬硬朗朗的,虽然已经明显老缩,但高度还在1米五左右。

  在吴仁华老人的家里坐下后,我们对她说:“俗话说,金钱难买长寿,今日亲眼得见您老人家这样长寿,真是高兴,亦倍感幸福呀,请您老人家给我们讲讲健康长寿的故事吧。”老人家眨了几下眼,脸带微笑。看上去,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不是很深,老年斑也不是很密。她望望我们,却不说话,表情有点茫然,这时我们才发现老人家耳朵有些背,没有完全听懂我们刚才说话的意思。这时,旁边一位年约80岁的阿婆,声音稍大,她用她们之间常常交流的方言、形式,讲解我们拜访老人的目的。得知情况的吴仁华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我这里是北陀风清书房小组,外家在隔壁民福村,出生年是1907年10月25日;我同胞姐妹三个,我是大姐,接下来是二个弟弟;我20岁嫁到这里,生养了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大儿子2006年走了(去世),还有三个儿子种田;二个儿子上山钩松油了,小儿子在开三轮车……”

  当时天气很冷,风又大,路上行人都很少。我问吴仁华老人:“阿太,天气这样冷,你觉得冷么?”她说:“穿这么多衣衫不冷,冷的话,我不过家玩了,如果冷,小孩不会让我去的。旧时冬天只穿2件衣衫,1条薄裤,打赤脚,根本没有棉衣衫穿,没有胶鞋穿,四五十岁以后才穿过胶鞋”。这时,她的小曾孙女把刚刚充好电的取暖器递给她,她接过取暖器,放在膝盖上。接着说:“我20岁嫁到风清村书房组,成为主要劳动力,家里租种别人2亩田,过了年就没有米吃了,青黄不接时,我到北陀和马江交界的山岭打柴、割草,一日才得一担柴(草),挑去换米,一担柴只换到一斤半米。煮点粥,食些木茹、竽头度饥荒。”

  当我们问到老人家的生活习惯时,老人家的大孙嫂说:“我阿奶从小至今食物很不讲究,粗细粮都吃,从来不挑食。都是喝屋面前的小河水,这条小河是由炎山(地名)里面几小冲水汇集流到的这里的。阿奶有点偏爱食甜的东西,把甜的和咸的东西放在一起,她会吃甜的多一点。阿奶一生很少疾病,只是2000年病过一次严重点的,有一个星期,是感冒引起的,吃过几天西药,打过几针才好转。还有七十八岁以后,容易便秘,但也算好办,吃几粒西药丸就解决问题。饮食方面吗,80岁以后,早晚能食一大碗米饭,有时还加点粥或者其他杂粮,中午一般是食粥或杂粮。没有牙齿以后,多给老人吃肉丸,但是食量不大。”

  接着一位邻居,一位跟阿太几乎朝夕相处的80多岁的阿婆,补充说明老人家的生活习惯。老人家爱清洁卫生,穿着整洁,干净。一般晚上八点睡觉,天亮起床,不睡懒觉,然后出野外散步,或者过家聊天。老人尚能自理,可以自已烧水,打水洗凉,一勺一勺舀呀,十几年前还做很多家务,特别是农忙,样样家务做完,后生人只管吃,只管做田地活。老人家从不贪别人的东西,遇到性子急,态度不好的人,她肚量大,能谦让,和谐为本,从不和别人争吵。另外,别人把不要的东西扔弃在外,她以为是别人丢失的,她帮捡回去,找到失主,别人说不要了,丢弃的,她则跟别人说勤俭节约,浪费不好的道理。

  在采访中,得知阿太口口声声说共产党好,政府好,我说:“阿太,你讲得出好在那里么?”她说:“我失去老公以后,一个妇道人,带着5个高高低低,年纪还不到10岁的小孩,艰难,辛苦呀,为了小孩能吃饱,累得有日没夜,真是度日如年呀!当时又兵荒马乱,本地方有黄仲光为首的土匪,九龙、文竹那边的土匪也非常猖狂,到我们这里见牛拉走,见好点的东西抢走,还拉妇女,百姓谁不怕?谁不惊?真是闻声丧胆。后来百姓精了,把好点的东西早早收好,听闻他们要来,就拖儿带女躲进山里去。解放以后,没有土匪,分田分地,勤耕苦种,得个安宁,得餐饱食。现在更好了,种田不用交公粮,政府还给钱鼓励种好田,真是好啰!”阿太这一段话,既简单又明了,社会制度的对比,饮水思源,过家聊天也关心社会的发展,说明了老人家脑子还很清醒,也说明了老人家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我们为阿太清晰的口齿和惊人的记忆力以及乐观的精神面貌感到惊讶。

长辈百岁大寿发言稿

  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大家好!

  对大家来参加我母亲的生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我们姐弟之所以给我们的母亲举办这个生日宴会,并不是因为她的子女升官发财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母亲已经100高龄了,是个值得庆贺的好日子。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能活到100岁的人毕竟也不是很多的。我母亲能够健康长寿,这是新中国给我们家的幸福,是我们当儿女的福分。

  由于她老人家的健在,我们才感到自己年轻,我们自己还是个孩子;由于她老人家的健在,我们才有了对家的迫切思念和牵挂。

  所以,我们借这个机会祝我母亲健康长寿!我母亲生于湖南。xxxx年父母带着我们姐弟来云南支边,现在已经整整47年了。我父亲xxxx年病故后,母亲为了儿女就开始独身并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

  到如今,我们这个家庭一天天好起来了。而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源头,就是我们的母亲。有了母亲才有了我们,有了母亲才有我们相聚的家庭,有了母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世上就是妈妈好!

  当然,我也要感谢亲朋好友多年来对我母亲和我们全家无微不至的帮助、支持和关爱。正是有了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才有了我们的家庭,才有了我母亲的健康。在这里,我们全家给大家鞠躬了!

  善良、勤老是我母亲的两大优秀品质。因为勤劳,母亲才能把我们抚养成人;因为善良,母亲才获得了亲朋好友的帮助。

  善良获得帮助,勤劳赢得幸福。

  我和我的爱人,我的姐姐将永远学习和继承母亲这种优秀品质,努力学习、工作,善待他人。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也能够秉承她老人家的这种品质,学习更努力,工作出成绩,人生得幸福!

  各位亲朋好友,常言道,人生的财富是健康。我母亲的健康是我们全家的福份。我们也把这个幸福与大家分享,祝大家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和气生财,家家幸福!

百岁老人去世悼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

  房外烈日炎炎,室内哀声阵阵。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隆重举行百岁老人张行鬯老先生与世长辞的悼念活动。

  公元20XX年8月9日下午3时40分,张行鬯老先生在家中安详地逝去,享年104岁。虽然他的谢世,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油尽灯枯火自熄”的时候,但是,今天,我们每一位来宾和亲戚朋友以及所有张氏房族后代的心情,仍然是无限悲痛,无比怀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张行鬯老先出生于1910年农历六月初十日,生长在慈溪市宗汉街道潮塘村张家一户富裕的望族家庭,他是余姚云柯张氏第23世孙,谱名行鬯,字仲达,号雏鹤,又名张啸,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改名为杨重聚至今。老先生一生生育5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加起来,直系亲属已达70多人,真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长命百岁,福寿双全哇。

  今天,在这里,我以个人名义,代表所有来宾和亲朋好友,对张老先生的一生划分五个生活阶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追忆。

  第一阶段:幼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名童子诗人。

  老先生生在姚北巨富家庭,年幼受业于叔祖张本先生,随后赴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即达善学堂前身)就读。因塾师从幼启蒙,其父善诗教诲,13岁时,他向宁波《春风诗刊》投去两首诗作,即被刊用,喜不自胜,从此之后,作诗不断,时有佳作在《时报》上发表,被誉为“童子诗人”。

  第二阶段:青年时期,善诗喜词的爱好,使他成为社会贤达莫逆之交。

  张老先生的父亲是姚北巨富闻人,儿子在协助长辈开创家业的同时,多数时间与社会文人墨客结交,以诗会友,相互切磋。友善者中,有坎墩严介畴、施叔范,长河范无伤等名人。抗战时期,避居余姚城,与姜枝先、钟潜英等诗友甚为密切。之后,又与慈溪毛契农、福建丘噬匠晌忘年之交。并结识山西景梅九,与长沙柳敏泉接成蜜友,加入南社诗社,每月两次,交流诗作。从1947年起,到解放前夕,张老先生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高峰阶段。

百岁老人生日贺词

  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济济一堂,隆重庆祝xx先生百岁华诞。在此,我首先代表学校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xx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祝愿xx先生身体健康!同时,也向今天到会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多年来为xx系的发展、特别是xx学科建设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xx先生是xx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我国xx研究领域的一位重要奠基人。xx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在长达六十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他淡泊名利,不畏艰难,孜孜不倦,不仅为xx系而且为当代中国的xx学业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xx先生为仅著书立说,为学术界贡献了许多足以嘉惠后学的优秀学术论著,而且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几十年来,xx先生以自己的学识和行动,深刻影响和感染了他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以后辈学人树立了道德和学术的楷模。

  在xx先生百岁寿辰之际举行这样一个庆祝会,重温他的学术经历,是非常有意义的,必将激励大家以xx先生为榜样,进一步推进全校的师德建设和学科建设。

  最后,再次衷心祝愿xx先生身体健康!祝xx系更加蓬勃发展!请大家干杯!谢谢大家!

百岁老人去世

  各位亲友,村民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深情缅怀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XXX。

  面对老人的故去,我们晚辈的心情皆无比悲痛!

  XXX出生于XX年X月,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吴婆婆。

  她经受过百年风雨的洗礼,为我村开长寿先河。

  如今这位饱经风霜而子孙满堂的老人,因年事已高而于20XX年X月XX日驾鹤西去,享年101岁。

  吴婆婆老人家的故去,不仅是亲人的一大损失,也是我村的一大损失。

  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长辈:与人为善、辛勤劳作、生活俭朴、乐于助人。

  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了,但我们会记住她,不会忘记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XXX生在中国动荡的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几度变迁,生前她曾自豪地跟我们说起过她当年来我们村时只有三十几户人家。

  如今我们村已发展到百十户几百人口的村寨,见证了我们村的发展历程,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吴婆婆对乡亲们十分照顾。

  她经常迎着风雨为乡里邻居治病;忙上忙下辛勤操劳于晨间为乡亲们送出可口的佳肴;乡亲们有困难时,她绝对会第一个过去帮忙。

  她的品德让我们敬仰,她的功绩我们永不会忘!

  吴婆婆除了对乡亲们的照顾十分周到之外,对家庭更是尽心尽力。

  一路走来,吴婆婆与其丈夫吴爷爷始终相濡以沫。

  吴婆婆一生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把贫寒的家庭操持得体体面面,不仅孩子们都很听话,而且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得以全力扑在工作上,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获得劳模称号。

  晚年,两位老人精神依旧很好,日常生活都能自己料理,只是腿脚有些不方便,吴爷爷每天都要看报纸和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吴婆婆依然能够穿针引线,做针线活。

  这个最初只有两个人的家,现在已经从一株小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孙辈、重孙辈,四代同堂已有30余口人。

  后辈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

  吴婆婆度过了这样一个安心的晚年,是她早年辛苦的回报,是一生的福气,也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如今,她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乡亲们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将我们的思念永远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也将那份永远无法释怀的哀和痛留在了我们的心底。

  从今以后,吴婆婆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高山俯首,为您送行。

  我们为您送上山头,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一路走好,走好哇!

一位百岁老人的幸福散文

  劳动创造一切,开心、快乐乃是健康长寿之本。

  ——题记

  程少英,女,1911年3月29日,出生在普兰店市安波镇安波社区大屯,23岁嫁到同益乡蒿房村顾沟屯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生有2男3女,子子孙孙15人,四代同堂,丈夫于50多年前就过世了,她只身一人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大。如今,连她的81岁大女儿孙秀玉过世多年,最小的孩子孙秀清今年64岁。她长期在二儿子孙平谋(70岁)家定居,就在孙平谋结婚那年,儿媳殷慧英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是她一手将3个孙子、孙女抚养成人。现在眼睛有点花,耳朵有点背,但精神十分抖擞,心情十分开朗,自理自如。

  她自小聪明伶俐,性情开朗活泼,美丽大方。23岁时经人介绍,嫁给了同益乡蒿房村顾沟屯孙某某,婚后,夫妻恩爱有加,他们陆续生育了孙秀玉、孙尚谋、孙平谋、孙秀莲、孙秀清5个孩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时正值国民经济最困乏时期,由于丈夫劳累过度和饥饿交迫,他撇下了她们母子六人英年早逝了,二儿子孙平谋才18岁。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哭得死去活来,连声地呼喊着“我心爱的人呢,你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走得那么早?叫我们母子怎么过啊?!”理智终于战胜了痛苦,她将悲痛化为力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一切,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切显得那么开朗。一位风韵多姿的少妇,赢得了许多单身男人的目光,向她献殷切。一切为了孩子,她拒绝了一次次的“求爱”,永葆自己的纯洁。尤其是处在“低标准”年代,她带领着孩子们上山挖野菜,回家再熬成汤充饥着,把许多有营养的东西都让给了孩子们,带领孩子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扎根于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着,教导孩子们实实在在做人,真真切切做事。就这样,使5个孩子度过了一个个困难时期。也许是遗传,她的5个孩子都是那么谦和,平易近人。到了孩子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她拜亲戚托朋友,为孩子们找到了如意的对象,看着一个个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出飞”了,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总算松了一口气。

  然而,命运又给她开个玩笑,真当她苦尽甘来享受着儿孙满堂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她的二儿子孙平谋与殷慧英结婚不久,殷慧英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就疯了,光着身子满街乱跑。程少英本来幸福的脸上,又增添了阴云,她下定决心,帮儿子度过难关。紧接着,殷慧英生下了三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是在程少英的温暖怀抱中度过的,孙儿、孙女都亲切地称她为“奶妈”。在长达半个世纪里,她是儿子家中的主妇和“顶梁柱”,帮助儿子做着一日三餐,喂猪、下田间地头,日落而息辛勤地劳作着,一谈到这里,孙平谋感动得热泪盈眶:“俺妈为俺家付出了实在太多太多,直到现在还在为俺家做饭呢。”是啊,程少英老人总是闲不住,不是干这个,就是干那个,一直奋斗不息……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一份全身心的付出,就有一份美好的回报!如今,她的孙子、孙女早已成家立业了,他们时常依偎在奶奶的身旁,亲昵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各种水果、点心摆在她老人家的面前,享受不尽的人间欢乐与幸福。当笔者第一次到她家探望时,她微笑地坐在饭桌前,尽管眼睛有点花,耳朵有点背,但她的声音还是那么洪亮,拉住我的手说:“请坐,请坐……”看到她那幸福的笑容和对生活的满足,我真有些许依依不舍之情,她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面前回荡……

“百岁老人”—育英

  走在校园小道上,道路两旁鲜花盛开,争奇斗艳,犹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芳香四溢,使你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鼻迩来,使人心旷神怡。花儿也是千姿百态:有的昂首挺胸,像一个站岗的哨兵;有的抬头仰望天空,像是在冥思苦想着什么问题;有的得意扬扬,好象在说:“你们谁也不能和我媲美;有的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像考差了的学生一样,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有的……

  花坛旁是一块翡翠似的绿油油的草坪。小草弟弟探出了脑袋,东张西望,脑子里充满了疑惑,打了个大问号:“咦,这是什么地方呀

  前面的操场是我们下课后的“小天地”同学们三五成群,你追我赶。几个生龙活虎的大男孩正在打篮球;几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跳皮筋、踢毽子。操场中央的老槐树爷爷饱经沧桑,一同向我们诉说着母校从古到今的百年历史。操场周围的芒果树像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威武将军,守护着我们的母校。

  最后,便是我们的教学楼了。我们学校有三栋大楼,每一栋都巍然屹立,整整齐齐。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上课的那座古朴的教学楼。它虽然不如育英楼金碧辉煌,也不如苏学民楼典雅,但它的教室宽敞明亮,常听见书声朗朗,像一个个小精灵飞向远方,那块大黑板就如同大海,里面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傍晚,夕阳大方地为教学楼披上了一条金毯子,使它增添了一份美。

  育英小学,你是我成长的乐园,我爱你!

一位百岁老人

  今天看到一个很励志的新闻。

  是关于一位105岁仍拥有年轻心态的老奶奶的故事。

  文章中甚至不称呼她为奶奶,而是“大姑娘”。

  因为她身上一点也让人感觉不到老态龙钟之感,而且不仅是妆容,状态,还是气质,都让人猜想不到她是一位百岁老人。

  给媒体的近照,让他们都不可置信,可事实就是这样,她一头利落短发,穿着鲜艳又适合的衣裳,戴着茶色眼镜,一脸温和的笑容。

  她曾是一位摄影师,当然现在也是,从她71时重新拾起这项工作。

  她说保持年轻的秘诀是拥有一颗好奇心。就像我们还是婴孩时期,对什么都怀有探奇之心。

  她从不觉得年龄是束缚,保持着自律的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我想,她真的是一个很励志的前辈呀,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参考,学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桂花雨说课稿

八礼四仪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