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风是
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
李白的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在古诗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审美意义。“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 “风”在古代诗歌中出现很早,先秦《诗经》和屈骚中的风意象数量较多,为后代诗歌风意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白处于盛唐诗坛的顶峰,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一生经历曲折,思想复杂,既有儒家思想,又深受道家影响,偶尔也表现出纵横家策士作风和游侠义气。儒家为其树立了政治思想,道家则给了他不屈己,不干人,旷达不羁的傲岸作风与叛逆精神。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动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李白诗中意象种类之多不可胜数,明月、禽类、山水……他尤其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下文将介绍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
一、风之形式与内容
风的种类繁多,可谓是风“情”万种,据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中、下三册)》,带“风”的诗句中,主要有余风、回风、清风、香风、飘风、秋风、悲风、震风、长风、光风、英风、高风、春风、严风、雄风、天风、东风、狂风、南风、西风、北风、胡风、凉风、风霜、风波、恶风、朔风、松风、风流、风尘、风云、金风、江风、风色、土风、晚风、海风、好风、风帆、冷风、疾风、夜风、景风、风雪、暖风、惠风四十多类风。
细分如下:
(一)从方位看,风有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从季节看,风有春风、夏风、秋风、冬风
1、春风也叫东风、谷风。春为四时之始,春风和煦轻盈,带来勃勃生机,在李白笔下,春风常有如下寓意:盎然勃发的生命意象,例,“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气息弥漫在家家户户,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的怀旧意象,如,“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身在异乡,在梦中回到家乡,不解人情的春风却吹醒了我,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再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捣衣篇》“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风吹白发,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艳丽灵巧的美女意象,“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这里柔媚和暖的春风就作为美女的代称。
2、夏风在五行方位中与南对应,因而夏风又称南风。古人以为南风是滋养万物的风,可引申为国家的振兴。如《永王东巡歌》“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里的“南风”含有复兴邦国的意思。诗人当时在永王李磷幕府任职,永王军在南方,这里以南风喻永王军,表明了自己想在永王这里一展才智,建功立业,“为君谈笑静胡沙”,然后西入长安到皇帝身边的政治抱负。再如《寄东鲁二稚子》“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3、秋风也叫西风、金风,在古代诗歌中秋风意象总是与肃杀的气氛和愁苦之情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中的秋风有多重含义:一指万物萧条的深秋,《长干行(其一)》“深苔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一副落叶飘零、风扫台阶的秋景图浮现在眼前。《忆秦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瑟瑟西风落日残照,映带着汉代帝王的陵墓坟阙,给人一种悲戚苍凉之感,曾是强大的汉王朝如今只剩下西风残照的陵墓,不可一世的唐王朝将来又是怎样呢?二是割舍不断的乡思,如“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世说新语》载张翰被齐王同征召为大司马东曹椽,有一天他看到秋风刮起,想起家乡吴中的煎菜、鱿鱼,于是辞官不做,让人驾车回家。这样一来,秋风便成了征人游子割舍不断的乡情归思的意象,李白正是用了这个典故。再如“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长剑归来乎,秋风思归客”;秋风还象征寂寞苦寒的边地意象,李白常在边塞诗中借秋风指恶劣的战地环境,有时也指边地军情。如《赠张相镐二首》“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勇、壮点出边塞生活的豪迈,表现出张相镐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子夜吴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我国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军队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这里的“秋风”既交代季节,又点明对边塞将士、亲人的怀念。
4、冬风也叫北风、悲风。冬风最为寒冷,因此成为凄厉迷茫的苦难意象。如《北风行》“日月照之何不及兮,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号怒”写出风声之大,“天上来”写出风声之强,互相衬托,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北方冬季的严寒。《上留田行》“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劳劳亭歌》“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二)从强弱来看,有惠风、清风、飘风、疾风、英风、长风、高风、狂风、雄风
如“归飞晴日暖,吟弄惠风吹”。“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清风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他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为权势所倾,像清风一样既高洁又自由自在。《古风十二》“清风沥六合,邈然不可攀”“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古风二十八》“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行行且游猎篇》“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在第一次入长安,失意、冷漠,险些误入歧途。面对人生仕途的艰难,诗人在反问自己“如今怎么办?”他相信自己的品格才志会得到重视,他要扬起云帆向着理想的彼岸使去。 诗人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而激情满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既吹送秋雁,也吹走了诗人的烦忧,吹开了诗人豪迈阔大的胸怀。是长风把诗人从极端苦闷的情绪中推向了朗爽壮阔、充满激情的境界,还有了酣高楼的豪情逸兴。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与“明月”相对,“吹”与“出”相对,组成了一组动的边塞图画,我们从士兵的眼中看到,明月在天山云海中,又被几万里的长风吹过了玉门关,“长风”不仅把明月吹过了几万里的玉门关,也将士兵的强烈思乡情绪吹到了家乡,家中的妻子该是“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里的长风不仅与明月、云海组成了边塞动画风景,而且还将边塞图景与士兵的思乡离别之情联系起来,化实为虚,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感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赠崔御侍》“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司马将军歌》“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狂风”反映出朝廷的腐败和黑暗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不愿向权贵奸佞摧眉折腰的傲岸态度,“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三)风是色、香、味俱全的。
1、风是有温度的,有暖风、凉风、冷风、寒风、严风。
“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暖风花绕树,秋雨草沿城”,又如《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人在寂静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对着秋天的凉风和秋月,远望吴越,吟出“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写出了诗人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愁情”,全诗便在“凉风”中给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凉风吹醉人,衣袖翩翩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致溢于言表。这才是飘然太白。《秋思》“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折荷有赠》“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登太白峰》“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诗人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冷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胡无人》“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北上行》“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2、风是有颜色的,有金风 “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
3、凤是有味道的,有香风
《古风十八》“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扶风豪士歌》“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鹦鹉洲》“烟开�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4、风是有情感的,有好风,有恶风,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5、风是有空间感的,有回风,有松风,有江风、海风,有天风,有土风
风是空气的流动,不能直接被肉眼观测到,但是风过之处必可带动他物之晃动或飘摇,由此便可形成视觉效果,晃动或飘摇的他物又具有着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晃动或飘摇的他物除色彩之外,也会在形态上产生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效果,风过之处,引起振动,可发出一定的声响,给人
以听觉上的感受。如“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猿啸千合,松风五月寒”,“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人整日在终南山游玩,暮至山下友人家喝酒唱歌,歌声和山中松涛声交响直至星稀夜深,这正是游山之乐的延续,诗人陶醉在山水之中已是“陶然共忘机”了。“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五两挂淮月,扁舟随海风”,《侠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古有所思》“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四)现实的风与虚拟的风
现实的风即感官能感受到的自然界的风,虚拟的风即想象的风。李白每每触景生情,他胸襟终究是开阔的,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喜悦。“风吹柳花满店香”(《金陵酒肆留别》),“风”把柳絮花香、酒香及人的喜悦搅在了一起,既交代了时令,又渲染了一片温馨宜人的气氛,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赞美,对前途的乐观情绪。在《上李邕》诗中,他激昂地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颠却沧溟水。”诗人自比大鹏,乘风万里,直干云霄,假如风停了,大鹏落下来,它强有力的翅膀仍能扇起大海中的波涛,“风起”、“风歇”极富气势,体现了他那宏伟的胸襟、不凡的气度、傲慢的性格乃至倜傥的风姿,自信的神态。
虚拟的风如《赠孟浩然》中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风流二字总摄全诗,孟之风流实是诗人风流本色。风流二字,反映了诗人的傲慢不羁,风流倜傥、潇洒清远,笔调豪放旷达的个性和风格。“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人的义气像风云一样豪迈。《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风波”指朝廷的黑暗。《代赠远》“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美女步履轻盈,像刮起的风一般迷人。《上元夫人》“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衣貂裘名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赠我数百字,百字凌风飚”,“吐言贵珠玉,笔落回风霜”,“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书法的龙飞凤舞如回风飘雪,形容行书的飘逸。
二、风与李白的道家思想
庄子对风颇有研究,对风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他这样描述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叱者、吸者、叫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庄子・齐物论》),风来之前,万窍无声;风过之时,万窍怒号;风去之后,万窍复归于平静。一切随风,风来随风动,风去随风息,自然而然。
风是浪漫主义诗人心灵的对应物,是诗人灵感的源泉。“风”的自由、不羁、无影无踪、不可捉摸与浪漫主义诗人推崇天才,强调个性,重视自我的理念不谋而合。自然界的风不仅仅是风景的一部分,而且是表达诗人内心情感跌宕起伏的载体。风与季节变换相联系,与复杂的心理相呼应:是诗人与外界的交流融洽。
“风”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个性,诗人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与山鸟、山花、春风、明月,青山为伴,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些政治上的失意,理想受挫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也得到了暂时的平息。这正与李白的道教思想相联系,他一生立志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像风一样我行我素、无拘无束。
总括李白的名篇名作,风走过的地方,既有生机蓬勃,也有荒凉衰落;既让人感到它力量的强大能唤起强烈的共鸣,也让人感到它的阻碍和压抑;它既让人陶醉欲仙,也让人烦闷伤感;它既属于大自然,也属于心灵,这就是太白诗中的风。
浅析李白的道境仙韵飘逸诗风
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诗人李白一生。诗人李白还两受道策,成为道教徒。探讨了道教信仰与诗人李白诗歌创作、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
诗人李白“始终是个世外的道士”①,尽管他的思想构成驳杂,但其主导未出道家一道教界内。他不但以道教教义为高标,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风范,而且以道境为理想,把其作为毕生不懈的追求。其飘逸诗风,正是他体悟“道”境的产物。然而,探讨诗人李白诗歌与道教关系者,多着眼于诗人寻仙访道的具体活动及其诗作中对道教典故、神仙意象的运用,对道教信仰与其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尚涉笔不多。本文拟就此作粗浅的探讨。
作为道教教义核心的“道”,具有不同层面的多重意蕴。依据历代道教学者较具普遍性的论述,我们将其形态特质概括为四:①玄远窈冥;②超绝无限;③流动变幻;④逆向体悟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深刻作用于诗人李白的 艺术 趣味、艺术构思,体现于取材、炼意、造境、建构诸方面,形成了其飘逸的诗歌风格。“飘逸”,司空图描述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②其品格,贵在精神超迈,气韵飞动,境界清虚,无论从创作或欣赏哪一方面把握,都可谓是一个同于“道”的境界。而诗人李白则始终以道教徒的执着沉迷,以穷化探元之心,在诗中体悟建构着这一境界,塑造出“谪仙人”的自我形象。有关道境的玄远窈冥与“飘逸”的超迈精神、道境的超绝无限与“飘逸”的洒脱韵度两方面,笔者已于《道教清境与诗人李白的飘逸诗风》一文作了论述,下面则着重从道境的流动变幻与“飘逸”的飞动气势、道境的逆向体悟与“飘逸”的厚重底蕴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境的流动变幻与“飘逸”的飞动气势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日: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贺监号‘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下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道经中说,“道之混然,是生元气,而最初的、最高的神仙都由气化生,所谓“元气生神,神气降人,人成神矣”⑤。因此,道境又是一个灵变不测、变幻多姿的境界,诸如金丹之术,炼气服食,皆是基于“神气驭形”,以期通过气之修炼,达到“形神俱妙”的合乎道的境界,是所谓能长生。诗人李白对此深信不疑。“妙有生二气”(《致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本文所引诗人李白诗文均出自此书,后文不再出注),“天地为橐篙,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说的便是道生阴阳二气,“交媾”化生万物,这是道教的常识。然而更为值得注意的还在于他进而自称方士,大讲“姹女”与“河车”炼就“大还”金丹之术,并自信借此便可以“一举上九天”,成仙轻举,成为玉皇大帝的“座上客”⑥。同样言金丹固体的诗作,在诗人李白集中还有不少,如历来受人关注的《拟古十二首》其八:“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日月终销毁,大地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金丹宁误俗,昧者难精讨。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饮酒人玉壶,藏身以为宝。”这类诗,论者多用来证明诗人李白对神仙的怀疑和批判,或以为是宣扬及时行乐,真是极大的误会!其实,仙道宗旨与佛教的以生为苦、以死为乐截然相反,它追求的是现世享乐,以生为乐,以长生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因此要炼丹服食,借助“金性不败朽”以坚固自身,这是“以类辅 自然 ”,合乎道的。同理,“元气”、“真气”都要养而成。如能通过修炼养成浩然之气,也就能“合道”长生。《日出入行》云:“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本不能如日之出入无穷,但只要能“囊括大块”,便能“浩然与溟津同科”,便能“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基于这种对道性、道境、体道、达道的认识,诗人李白诗中大量寄托自己轻举成仙的理想,描摹、歌颂各种至人真仙的形象,它们无不具有飘然飞动的特质,由此联想建构的诗作也是超时空的,从而形成其诗飞动的气势。
(一)塑造飞举轻扬的神仙形象
诗人李白虚拟为能“飞”的人物,主要有三类:仙人、高道、诗人李白自己。仙人能飞,这是诗人李白对道经理论、神仙形象的接受,高道和自身的“飞”,则依照体道时形成的连类而及的思维方式:仙人会飞,高道是地仙,也应该会飞;“我”是“谪仙人”,“我”当然会飞。
仙人总飞在天上(太清),最具有飘然之状,变化之妙:“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古风》其七)“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邀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飞龙引》
高道“游行若飞,倏忽万里”,“入东海,登蓬莱,竞莫能测其往”,但他们毕竟是地仙,正在修炼,能有超常之举,却又依托于人间山中,故他们的飞,超越了空间,又“凝滞于物”。如嵩山的焦炼师,“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但总要“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赠嵩山焦炼师》)。又如霞子元丹丘,“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但仍然“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元丹丘歌》)。
诗人李白自认为是“谪仙人”,既有仙品,又似高道,故能与仙人同“飞”:“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忽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古风》十九)“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古风》二十)但他毕竟被“谪”,不得不生活在人间,只有怀仙“欲飞”:“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感兴》其五)“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华顶窥绝冥,蓬壶望超忽。”(《同友人舟行》)……诗人“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影,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大量动态形象的描绘,尤其是“神仙会集,云行鹤驾”的飞动画面与高道“游行若飞,倏忽万里”的空间迅急转换,使得诗中气貌飘摇,读者也“与心而徘徊”,思绪随各类形象上天下地、蹑虚凌空,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而想见飘然之状。司空图《诗品》论“形容”云:“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诗人李白摹写的飞动形象,各有特点,又都众契道境。《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阴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意为人只要视听不外用,保持天性的宁静,就可以长生久视,并能进入大明境界,到达无比深远的地方。所谓“遂于大明之上”,“入于窈冥之门”,主要指虚静状态下自然人性的绝对自由。吴筠《玄纲论》。发挥老庄之道,认为“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诗人李白正是在“体道”的“静”的心境下而“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早望海霞边》),爆发出他超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他处在“飘扬振激”的创作高峰状态时,便驱走风云,鞭挞海岳,纵横无方,变化不测,独成一种境界。
儒道交融的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承屈原《离骚》之遗风, 并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 与杜甫双峰并峙, 辉耀千秋。他的诗歌, 立意高远, 热情奔放, 想象丰富, 神与物游。他的诗歌充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烂漫精神。他诗歌中那浓烈的浪漫气质, 成为盛唐诗的主要特征, 被称为“盛唐之音”。
诗人将儒家的理想主义与道家的自由精神, 儒家的求实精神与道家的浪漫思想, 儒家的兼善天下与道家的个性解放, 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功成身退融为一体, 又兼收佛教、纵横、任侠、兵、杂等百家思想, 熔铸成一个以儒道为核心, 并向四方辐射的开放型的思想体系。李白的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独树一帜, 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它是百家的熔合, 是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的组合。
有人说李白只属于天上人, 称其为“谪仙人”。这话只对了一半。他的诗歌虽说是“天仙语”, 但这天仙般的诗句却是以社会现实为蓝图, 以儒、道二气融合的基石构建起来的。以下将从儒、道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及其思想重心的不断变化等方面进行探寻。
人们对待人生有两种态度, 一是用世, 一是避世。诗人李白浪漫主义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两种态度的融合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当他为政治理想奋斗时, 常用曹操的“老骥伏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烈士击玉壶, 壮心惜暮年。三杯伏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 (《玉壶吟》) 当李白政治上受打击, 理想和事业无法实现时, 他又有避世之思想, 表现就是求仙学道、饮酒行乐。
在李白的思想中, 儒、道不可分, 二者完全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面貌, 分不出彼此。李白的思想即有它稳定性的一面, 又有变动着的一面, 随着环境的改变, 时间的发展, 在时刻转移着、变动着。我们可以把李白的思想看作一个多面的、发展的动态系统。李白的心灵中游荡着种种矛盾, 其中的冲突斗争相当激烈。如儒家积极进取与道家退隐的矛盾, 儒家热衷功名与道家超然尘外的矛盾, 儒家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封闭与百家融会通贯、豁达风度的矛盾等等。这种种冲突矛盾构成他思想的复杂、多变, 也使他诗歌情感跌宕起伏, 大开大合, 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不同阶段, 李白的思想重点也不相同。开元盛世至天宝初期, 作者思想中的儒家用世思想, 成为要求建功立业、追求理想的动力, 而道家出世的思想此时还很弱小, 影响力不大, 表现为自我价值的迫切实现, 诗人全身充满着锐气, 并调动一切手段, 如王霸之道、纵横之术、任侠交游、隐居求道, 以达到目的。此时他的思想以入世为主, 而道家的高韬出世思想为次。天宝三年赐金放还后, 李白对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有了清醒地认识, 道家思想逐步成长。此时, 他的道家出世思想与任侠精神结合, 更加的豁达豪放、挣去束缚、冲决世俗礼法、破坏旧秩序、放浪不羁。道家思想站在了儒家思想之上。直至发展到诗人晚年, 佛教思想抬头, 空无寂灭, 寄希望于来世。
李白的思想, 研究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我们应以辨证的观点看待李白的思想。他集游侠、诗人、纵横家、羽客、名士于一身的多重身份与广泛接触士工农商、三教九流的复杂的生活阅历, 使他眼界开阔, 思想解放, 冲破了儒家正统思想束缚, 不拘一格地汲取百家之长, 据为己用, 在他身上有儒家的热情进取、积极向上, 道家的超旷脱俗, 侠士的仗义乐助, 释家的颖悟空灵, 纵横家的胆魄, 兵家的机敏奇诡, 屈子的执著, 神仙家的浪漫, 魏晋名士的风流等。他以理想追求为主体, 以自由思想为本位, 兼收并蓄百家, 形成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在文学史上散发着瑰丽夺目的光彩!
李白的诗歌
1、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5、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7、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8、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2、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1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2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2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2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诗风和个性
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称李白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有人认为:李白的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李白诗风的讲解
李白,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长安3年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他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虽然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主要诗风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朝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上诗歌达到鼎盛阶段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杰出诗人尤如灿烂群星,布满整个天幕,而天幕中最耀眼、最夺目的是一对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杜甫是死后才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掘出来的,他在世时,影响不大,而在世时就光芒万丈,诗名满天下的只有李白。千百年来,即使三岁小童也会吟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深受释、道、儒、侠等思想的熏陶,这些都对他的诗风有一定影响。虽然他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但贯穿了他一生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却又蔑视儒家伦理纲常的自由反叛精神,由此他的诗风也主要表现为狂放、豪迈,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但也不能忽视诗人天真、率直的个性对其诗风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李白人品与诗风的关系。
一、李白的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影响贯穿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
在李白鲜明的思想性格中,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崇尚自由的个性是三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一般普遍认为李白七O一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当时隶属唐王朝的安西都护府)。在李白五岁时,举家迁至剑南道巴西郡昌隆县(今四川江油)。笔者曾有缘去过江油,地方十分的偏远,交通十分的不便,更别说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有多闭塞了。为什么李白父亲李客要从碎叶跑到这四面环山的荒僻之地来呢?为什么李白族叔李阳冰和好友之子范传正说李客“神龙之始,逃归于蜀”,“神龙初,潜还广汉”呢?神龙是唐中宗年号,神龙初年,李白才五岁,李客为什么要拉家带口“逃归”或是“潜还”四川,“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呢?安旗在其所著的《李白纵横谈》中大胆推测:李客是一个杀了作恶的豪门权贵后,举家出逃避仇的侠客。从李白后来好任侠,又想向当时号称剑术天下第一的裴旻学剑来看,李白的家庭必然是一个很少封建礼教束缚,对李白成长相当宽松的自由环境,由此形成了李白的豪侠精神。
在《侠客行》一诗中,李白将对“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的敬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至。在《赠友人》其二中诗人又对壮志未酬的荆轲充满了深深的惋惜:“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李白二十六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身上带了许多钱财,但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全用来结交朋友,周济贫寒了。他轻财重义,广结良友,本身就是一付侠骨柔肠。
李白的豪侠精神使得他正义感强烈,由此英雄意识也随之而生,他于是产生了要干一番轰轰烈烈济世事业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豪侠精神和他的英雄意识,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相随产生,二者相似而又有别,就象一对孪生兄弟一般。
据李白《赠张相镐》诗云:“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则李白先祖是西汉名将李广,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英雄人物心仪得五体投地。
李白的政治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长安失意后也产生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意”(《行行且游猎篇》)的慨叹,几次想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可见李白英雄意识之浓烈。
李白诗歌中出现的历史英雄人物频率之高是盛唐其他诗人远远无法相比的,在他的许多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上名将良相的崇敬之情。他特别景仰象范蠡般成就英雄伟业,然后功成隐退,泛舟五湖,重返自由天地的名士。鲁仲连,这个战国时助赵逼秦退兵,又有功于齐国,却均坚拒封官赠金,飘然而去的名士,更是为李白推崇备至,仅在他的诗作中就提及鲁仲连十七次之多。在《古风》之十中,诗人赞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最后禁不住大有共鸣,恨不同代。诗人对鲁仲连风华绝代,意轻千金的洒脱欣赏到了极点,誉之为:“独立天地间,轻风洒兰雪。”(《别鲁颂》)
诗人是那么地推崇这些英雄们,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自诩。李白在诗中还常以管仲、谢安等自比,希望能济苍生、安社稷,干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飘然而去。这些都充分地表现了他强烈的英雄意识。
李白英雄意识的强烈,使得他自命不凡,也对他崇尚自由的个性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崇尚自由的个性与其英雄意识相互促进。
本来,凭李白超拔的才华要考中一个进士,谋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但是自命不凡的李白崇尚自由,特立独行的风格,使他不愿依常规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象姜子牙、诸葛亮一样,因了绝代的雄才伟略而被皇帝直接擢用,从布衣直接跃为卿相。他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正是他崇尚自由的个性表现。辅佐明君治国安邦的理想不能实现,空怀壮志不能达成,这些残酷现实重重围困他,不但不能使他气馁,反激发了他毅然投笔从戎的行动,更进一步反映了他强烈的英雄意识。
李白崇尚自由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表达奔放的激情,较少采用限制严格的律诗,而广泛采用比较自由的乐府诗,遣词、造句完全根据情感的需要,长短错落,自然流畅,形式和内容自然统一,而不受原古题意的束缚。同样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也体现出了他崇尚自由的个性。
最能反映他这种强烈的英雄意识和自由个性的是他诗中的大鹏。从年轻时刚出蜀所写的《大鹏赋》,抒发要在广阔的自由天地中展翼翱翔的雄心壮志;到中年因馋言离京后,壮志难酬时依然是豪气不减,高歌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直至临终前还以大鹏自喻:“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临终歌》)诗人的雄伟抱负无法施展,凌云壮志不能实现,天地太小了,诗人就象无法展翅的大鹏一样坠落了。诗人向往自由,英雄豪迈的个性,使得他的诗歌无论是雄壮还是悲郁,都呈现出一种不受束缚、豪迈奔放的风格。
二、李白的反叛精神和傲岸不羁但又天真率直的个性,使其诗风呈现出狂放的主色却又异彩纷呈
李白迥异于唐代其它诗人的特点是他的叛逆、傲岸不羁甚至十分狂放的鲜明性格,使得他的诗风也表现出了狂放不羁的特色与精彩。
开元年间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最高峰,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李白度过了他的青少年。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从小便博览诸子百家群书,没有专受某家某言的束缚和禁锢,加上身处一个开明的时代,由此养成了他特立独行的思想,飘然不群的举止。还有他向写过《长短经》的赵蕤学习过纵横术、王霸之道,再有他曾被当时著名作家苏頲称赞过“下笔不休”,后来又受到过司马承祯以及贺知章的赞誉。这些都助长了他自命不凡思想的形成与膨胀。于是他的反叛精神、傲岸不羁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敢于平视甚至轻慢世人心目中的圣人:“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怀仙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当诗人天宝元年奉诏进京看透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进而对沉湎酒色、不理国事的唐玄宗大失所望时,敢于采取嘲弄态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对李林甫等权臣更是张口便骂:“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赠新平少年》)
他无视儒家伦理纲常的反传统、反封建礼制精神在民间流传最广。唐段成式在《西阳杂俎》中载:“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屦。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诗人在皇帝面前依然气宇轩昂,不但敢让高力士脱靴,还敢让杨贵妃捧砚作词,又在词中将她比作让汉成帝沉湎酒色、不得善终的赵飞燕。连后世大文豪苏轼也以崇拜的口气赞之:“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置陈旧腐朽的封建思想、道德、纲常于不顾,傲视王侯,戏弄权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也赢得了历代人民对诗人这种傲岸不羁的反叛精神的由衷仰慕和赞美。
不难看出李白的傲视权贵与陶渊明有些相似,但李白显得更为张狂。陶渊明是基于自尊、自爱;而李白不但十分的自尊,而且还十分自负、十分自信。这正是他自命不凡、放浪形骸而且狂放的原因。究其源,他的这种狂放的个性又正是他的豪侠精神、英雄意识、崇尚自由三者交融于一身的必然产物。而他的这种狂放的个性表现在诗中,便使得其诗风也呈现出独特的狂放不羁特色。
李白一生交游极广,公子王孙,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都有他的朋友。他的反叛精神、傲岸不羁及其天真率直、爱憎分明的个性使他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却也赢得了许多真挚的友谊。
李白对百姓,对朋友则是亲近随和,以诚相交。李白离开长安后,漫游天下。一日来到宣州泾县,村人汪伦捧出自家酿的酒请李白喝。李白在长安什么美酒没有喝过,却在此喝了个酣畅淋漓,而且与汪伦交上了朋友。在李白的心目中,村人的薄酒粗茶也比宫中的美酒佳酿味道好。要分别了,李白站在准备离去的船头上,忽然听到身后有踏歌声传来。王琦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也。”可见不仅是汪伦一人,而是村中一群老百姓,在河岸手牵着手,以脚板踏出节拍,一起唱着民歌给李白送行。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面啊!李白为这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感动,以浑然天成,不带一点修饰渲染,而又蕴含着深深情意的诗句写下了这个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直到宋代,汪伦的子孙仍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
李白对朋友心无城府,亲密有加。诗人在好友元丹丘家中,与元丹丘、岑勋三人借酒消愁,放怀痛饮,且酒且歌,亲密无间,甚至大咧咧地开玩笑道:“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可见诗人与元、岑之间情谊深厚,已毫无芥蒂之心。
从来文人相轻,但李白对诗友却谦恭礼让,诚信相交。李白对曾怀济世心,当时已归隐的诗人孟浩然就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吾爱梦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赠孟浩然》)又一日,诗人游至黄鹤楼,登楼四望,诗兴大发,正欲欣然举笔时,抬头见到了崔颢之诗,不由赞叹不已,心悦诚服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其后甚至还仿崔颢《黄鹤楼》诗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其胸襟之开阔,完全没有以诗坛泰斗地位自居。至于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为诗坛称颂的佳话。
李白恨得那么畅快淋漓,爱得又是那么真挚感人,他的这种敢爱敢恨的直率个性使得他的诗风时狂放时飘逸,时激情四溢时冲和平淡,但都不事修饰,豪不掩藏内心的感情。
三、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诗风和他热烈的感情共同作用下,清丽和豪放并蓄
唐以前诗坛,诗风浮艳,充满了脂粉的淫和糜之气。初唐四杰力除这种颓风,如暗夜中一只荒鸡的啼叫,陈子昂的复古运动象一阵晨风吹过大地,李白的横空出世则如红日喷薄而出,彻底扫除了宋齐梁陈的不正诗道。诗人崇尚古道,主张学习《诗经》反映现实的传统,继承《楚辞》浪漫的风格,提倡建安文学的健康风气。诗人反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虚伪造作的诗风,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不加雕琢、天成自然的写作手法。他自己的诗也力求清新自然,绝不晦涩不清、雕章琢句。清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诗人对谢朓清丽脱俗的诗章的青睐正是自己追求的体现。
诗人一生虽积极入世,但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给了他很大影响。唐朝国教虽是道教,但佛教也因玄藏取经而盛极一时,诗人还以“青莲居士”自居,可见释家也给过李白一定影响。这一切加上李白倡导清新自然的诗风使他的许多作品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象《自遣》:“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再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用词遣句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意境恬淡,却让人回味无穷。
清真自然是李白诗风的一个方面,但李白更以豪放诗见长,豪放是李白诗风的主要方面。
李白出生在荒漠无垠,雄浑苍凉的西域漠北地带,生长在壮丽奇崛的蜀中群山间,加上盛唐文明的催化,这一切都赋予了李白诗篇雄奇奔放,激情洋溢的特色。
中国的山水诗在李白身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李白对大自然惊人的鉴赏力,律动的审美观使他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栩栩如生入画来,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请看,诗人笔下的蜀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何等凶险;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何等的汹涌澎湃;诗人笔下的西北大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何等的大气磅礴;诗人笔下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何等的夸张却又形象贴切,生动传神。他的诗歌如天马行空,想象丰富,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已不仅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绘,而是深深地染上了诗人喷薄而出,奔腾直泻的感情色彩的作品。
在尘世间,在朝廷中,诗人张狂、叛逆的性格不能容于人,“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上李邕》),诗人孤高绝世,知音难寻,政治上的失意让原本就热爱大自然的李白更加放浪形骸,纵情于山水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其实他是在寻找一个能够理解他的知音。我们可以想见,诗人面对大自然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奔腾咆哮的大河,壁立千仞的险峰和他桀骜不驯,傲岸不羁的个性会有多么强烈的共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唯有在大自然中,诗人才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他的生命力、创造力才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他那强烈的英雄意识才能找到寄情对象。他那狂放的个性才能冲破压抑的天地,而他的诗风自然也更呈雄奇奔放的豪迈格调了。
四、李白饱受挫折但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他的诗充虽有消极但更充满了达观
李白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都是他傲岸不屈人格的象征,也使其诗风呈现出以豪放为主的变化性。
李白二十六岁出蜀即认识了当时极有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后又与道士元丹丘等人相识,结成莫逆之交,并与元丹丘一起去嵩山拜访紫阳真人,隐居学道;及后唐玄宗召李白进京也是因吴筠、持盈法师(玉真公主)、元丹丘等道界朋友的推荐;三年长安生活离京后,甚至在济南紫极宫做了一名道士。据此许多人批评李白处世消极。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过:“李白始终是一个世外的道士。”
其实不然。李白酷爱自由,情系大自然,这与道家天人合一,向往无拘无束神仙生活的追求是默合的,所以才导至他如此欣赏道家思想。但他决非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士,他的遁世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前的等待;是郁郁不得志后愤懑中一帖最好的清凉剂,镇痛药,从而抚平创伤;更是诗人傲视权贵的一种消极反抗。诗人欣赏范蠡、鲁仲连般功成名就后的飘然而去,而不是一事无成就逃世而去,在其功成身退的人生追求中,功成是前提。“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松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充分反映了李白淡泊荣华富贵,但却极欲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李白与故相许圉师孙女新婚后,曾在北寿山隐居三年,一边继续为以后治理天下做准备,一边等着象诸葛亮般有人来“三顾茅庐”。从诗人当时写的诗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以看出他隐居绝非消极避世,他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要扶佐皇帝干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在等人举荐落空后,李白决定主动出击,“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但其时朝廷日见腐败,官场日见黑暗,等待李白的是四处碰壁,屡屡受挫。诗人“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为国效力无门,空有壮志难酬,一展宏图之路难行。诗人正大叹“行路难”之际,却诗风猛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困顿之极时却豪气大生,受尽坎坷时却壮心不已,对人生的热情依然丝豪不减。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其诗中屡见不鲜,使其诗风呈现出格调的变化性,偶现的悲郁中又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
“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是李白一生用以自勉的座右铭。诗人被召入京,以为可以一展经邦治国之才,却连个正式的官职也没有,只是充当了皇帝寻欢作乐的笔墨工具。诗人愤然离京后,确曾有过寻仙访道,消极避世的念头。但这也是诗人在特定条件下,以求仙访道来睥睨尘世、傲视权贵的一种消极反抗。事实上,诗人即使去到远离人寰的深山中,仍不能忘世:“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赠何七判官昌浩》)。没多久,唐玄宗的不理朝政,纲常废弛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诗人在求仙炼丹间,仿佛来到了仙境,然而“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诗人终究难忘破旧的山河和陷身其中受尽战乱之苦的人民。诗人始终自信有大展宏图之日,所以当永王李璘请他出山,诗人便以为多年来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谁知统治阶级间又自相残杀,永王败亡,李白亦受牵连流放夜郎。
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虽受尽冤屈不平,却依旧斗志昂扬。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登巴陵山观看洞庭湖唐军水师,“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握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丝毫没有因世道的不公而要学陶渊明退隐,仍豪迈地高歌:“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诗人已当高龄,却几乎要挥剑上阵杀敌了。两年后,诗人已六十一岁,还去投奔名将李光弼,请缨杀敌。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惜半途病倒,成为终生之憾。李白这种英雄豪怀,及其傲岸不屈的品格是他诗魂的精髓,使豪放成为其诗风的基调和主旋律。
纵观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慷慨豪迈、壮怀激烈的千古绝唱,但李白之伟大、之可贵更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深沉的爱和责任感,他永远都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放在生命的第一位,因此也永远都活在了不被理解和痛苦的折磨中,但就因为有了这些挫折和不平,李白的诗篇才得以流芳万代。无法想象活在顺境中的李白能写出《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不朽的诗篇;同样,成了个超然物外的隐士的李白也不会写出这些充满激情的诗篇来。这些挫折在李白的心海中,如汹涌的浪涛撞击在暗礁险滩上,呈现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而这壮观景象正是诗人人品化就的诗魂和诗风的形象展现。历史是公平的,她给了诗人那么多的坎坷和挫折,但也给了诗人永生。诗人的不朽诗篇已永生在了这个蓝色星球的东方,永生在了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心中。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这句话十分中肯地说明了的李白的人品与诗风的关系。李白的诗风正是李白人品的个性化的表现。
概括李白的诗风特点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长安3年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啦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啦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啦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啦《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啦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啦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啦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啦完美的契合。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啦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啦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啦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啦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啦完美的统一。他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虽然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风是什么
李白的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有“东风”“秋风”“香风”“长风”“雄风”“风雪”等等,不同的风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李白的诗风是什么?请看下文。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 诗风
一、导言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
(一)豪迈雄放
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蜀道难》写秦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诗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兼有。儒家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终其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又影响着他追求绝对自由,藐视权贵甚至求仙访道;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以致养成了一种傲兀不屈的豪放的性格,三种思想集于诗中,从而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以雄奇的笔调、热情奔放的豪情,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历史故事、神话传统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写得气势雄浑、磅礴峥嵘、风光变幻,此其一。其二,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感情格调,标志着感情的爆发,延伸和收束。文句虽然相同,而含义和作用却大有差别。其三,诗用赋体,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甚至以大量散文句法入诗,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无拘无束的语言风格,从而创作出一种有别于魏晋的新型杂言诗。在用韵方面,大多采用以开口度大的元音韵母押韵来表达豪放的感情,同时,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表达出自由用韵,极尽变化的特点。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豪放雄壮的美。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中赞道:“吾读太白诗,喜有豪放味。大不满现实,遂有游仙醉”。这确实是中肯之语。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气象、开阔的胸怀与轻快流走、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体,创造出豪放而俊爽的诗歌境界。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写天门山雄峙一方的气势和江水的广阔浩渺,以情写景,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这首诗正是诗人豪放个性、博大胸襟的形象写照。
诗人傲岸不苟、追求自由的个性,必然同当时的社会发生矛盾冲突。也正如此,他的这种个性和蔑视等级制度的反抗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古风》第十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些诗歌,在政治上都体现出诗人对富贵权势的高度蔑视,也体现出诗人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无论是“咆哮万里”、“奔流到海”的黄河,“白浪如山”、“涛似喷雪”的长江,或是“屏风九叠云锦张”、“巡崖沓障凌苍苍”的庐山,“连峰去天不盈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都显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经过了诗人的感情锤炼,凝结着他追求自由、冲破束缚的精神,也体现出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豪迈雄放的诗风。杜甫曾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称他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这些赞誉,正好说明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二)俊爽飘逸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仅能摆脱格律的束缚,而且能灵活自如地表达,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李白的诗风又呈现出俊爽飘逸的一面,诗歌的命意立格出人意表,超凡脱俗,往往不屑于为格律所束缚,而是追求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如他在《赠孟浩然》中写道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其诗首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番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李白的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出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魅力,读之令人心神一爽。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仅四句,却写得气势飞动、景象壮阔。诗人渲染了香炉峰的美,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出不寻常的背景。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极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现出一派蓬勃的朝气,显示出诗人境界高远、俊爽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景象、开阔的胸怀与流走轻快、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炉,创造出俊爽飘逸的意境,表现出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如《陪侍朗叔游洞庭醉后》:“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山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新颖活泼、富有情趣。读后令人心神爽快。又如《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道》(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写清幽空灵的夜景,别有一番飘逸情趣。诗人歌唱酒月,篇篇意新,句句动人,或“月下独酌”或“把酒向月”,或“唯愿当歌对酒时”,而此诗则别开生面,独树一格。“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赊”字将诗人与月亮亲密融洽的关系表露无遗,妙趣横生,一字传神,这首诗的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想象新颖奇特,出人意表,可谓奇之又奇,给人以飘逸的审美感受。杜甫曾对李白的诗风予以高度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对李白的这一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李白诗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幻的神话传说来表现他热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现其俊爽飘逸的诗歌风格。例如《梁甫吟》诗,诗人刻划自己上天叩关、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攸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这首诗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写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处处涌透出飘逸之气,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李白写了许多幽美恬静的风景诗,写景之中表达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学思想,诗句中含蓄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体现出诗人俊爽飘逸的优美诗风。如《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迥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写此诗时,李白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的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与诗人分享着欢乐与喜悦。“山衔好月来”,这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飘逸、诙谐和风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起舞,仪态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等超脱豁达,豪情逸士,溢于言表,何等风流倜傥,难怪韩雪称“倜傥人诗必飘逸”。
(三)清新自然
李白崇尚道家思想,师法自然,又从南北朝民歌中吸取营养,他的诗毫不矫饰,冲口而出,语言明朗自然,构成了他的诗风清新、直率、自然的特点。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首诗诗意明朗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全诗饱含着令人神往的韵味,确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写景疏朗有致,不主刻画,接近写意;写情含而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虚含概括,力避雕琢。本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行文如流水,纯粹任天然。又如反映人民纯朴生活的《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友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写荀媪一家诚挚款待客人的情景。荀媪的淳朴真挚,诗人的感激惭愧,都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表达出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新,不露雕琢痕迹而颇具情韵。
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的又一体现就是他诗中的许多抒情句子明白如话,晓畅自如。例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等都是直率自然的语言。”
李白的诗语出天然,音调清越,感情质朴而又委婉。如“妙绝古今”的《静夜思》:“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是信口而成,真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的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这正是“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李白有一些绝句既不苛求音调的平仄,也不讲究上下句的粘附,颇富民歌风味,语气风格同样清新自然。如《横江调》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诗的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朴,充满地方色彩。“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挚,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到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出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写得活龙活现,令人觉得可信而又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透视规律上看,近大远小,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了远处的瓦官阁。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弛聘丰富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起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然而语言自然晓畅,明白如话,可以说,这首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的典型。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在各体诗歌中,他的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写得最好。因此,李白常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塑造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获得很大的成就。他的绝句,特别是七方绝句,写得新鲜活泼,自然可爱,在艺术上常常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乍看起来好象毫不费力,脱口而出,但表现感情异常深刻,使人玩味不尽。例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这些诗歌,其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明朗自然,摒弃了雕琢和辞藻的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云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可以说是他诗歌语言的生动写照。李白诗歌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正是表现他豪迈不羁的思想感情的良好形式。
三、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一位作家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言,李白的震慑力无人能及。他像一阵雷霆、一股狂飙,以其壮丽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人。他以其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李白诗歌的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从盛唐至今,都是诗坛楷模,影响、熏陶和培养着后世诗坛群星。他的诗歌,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他的名字,千秋万代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版。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 齐鲁学刊 , 1992年第5期 .
[6]张厚余《太白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