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与方法论
信念内核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理论体系上它们的相互关系与概念如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谈佛学世界观的散文
世界观,是人们探索宇宙世界本源是是什么的学问。形而上学的哲学,都以世界观为起点,构建自我的哲学基础。其回答的是:世界第一性是什么;世界有无统一性[即人是否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中国哲学教科书,总把佛教哲学,称作客观唯心论,这是由空、梵由客观精神创造来谈的。当然笼统地把佛学世界观称作客观唯心论,只是大概,但是,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佛学各个派别对空、梵有不同解释,这些解释,有的是主观唯心论,有的是客观唯心论,有的却是偏向唯物论。恩格斯把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和回答人是否能认识世界的问题,称作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以对此二问题的回答,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这里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是一元论。他们都承认世界的本源是唯一的[或心或物]其区分只在于前者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的问题。
佛学世界观,体现在般若学中的空、梵观,世界构成中的五蕴,佛性论中的佛性。从这三方面来说,我认为佛家哲学既不全是唯心论,又不全是唯物论,而是心、色合一的二元论。佛学总把空、心、色联系一起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因此空、梵、心、色,是不可分割的存在,而且常常是指的同一物。色、[物质]心、[精神]空[或心,或色]有时相互同一,有时相互区别而并存,并没有谁生谁的问题,也就没有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它们总是一存皆存,一灭皆灭。色、受、想、行、识缺一不可,并列存在。这是佛学世界观的最大特色。从佛性讲,佛学常常从空、梵、心论佛性,这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按恩格斯的划分,佛学世界观属于唯心范畴。客观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存在独立于心灵存在,已为科学史证明。世界本源是唯一的,心灵是由物质产生的,所以二元论也是唯心论。但是佛学派系很多,不同派系对空梵有不同解释,不能简单归为客观唯心论。
心无宗认为:“心即是色,色即是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尝无。”十分明显地宣扬了色和空都是由心产生的。空、色、佛性,唯在一心。“心有就无所不知,心虚就虚而能知。”因此,心中有物就有物,心中无物就无物。这同贝克莱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论是十分相同的。有人说“月亮你不看它就不存在”,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即我存在着,我有感觉,我去感知,我认为有物存在,物就存于我胸中,我不去感知,我心中自然什么也没有,我心中自然就没有什么物存在。这种观点,历来被指责为最反动的主观唯心论。然而,主观唯心论的基础,却是个人感觉世界的真实性为前提。作为个人来说,他认为有没有存在,当然是他有感觉,而且他要去感觉,如果其中缺一,对于个人来说,就什么也不存在。其实,一个人所说的世界,就是他能感知的世界。一个人是聋子,他就不知有好听的音乐,一个人是瞎子,他就不知有好看的图画,一个人死了,对于他来说,就什么也不存在了。推而广之,人类描述的世界,也仅仅是人感知的世界,认识的世界,就是人化的自然。即使有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与人无关又有何意义?然而,凡是与人接触的东西,就不再是独立于人的东西,都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的一切物,都是人类心中之物,这些物都是要人认识它们,才会在人类社会存在,人没认识它们,人就肯定它们不存在。所以,古代人认为物是人创造的,一点也不奇怪。这就是主观唯心论有人相信,而且不考虑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佛学二元论的根本原因。佛学认为没有心就没有色,没有色也没有心,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心无派更主张心主导一切,更是以心为主的。然而,这种人们认为最主观、最反动的唯心论,恰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而且这许多道理为人们公认。1、许多人认为,只有为人认识、感知的世界,才是有意义的世界。2、现在人们讨论的世界,都是人已知的世界,都是人心中的世界,无知世界根本无法讨论。3、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指与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化的自然关系。4、科学证明某物存在与不存在,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被人证明的东西,人就认定为不存在。5、以上几点证明,人类社会无法证明有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因为人若没认识它们,人就认为不存在,若认识它们,就成了人化自然的一部份,就不是独立存在。这是唯物论者无法证明独立的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相反,却证明了无心即无物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承认唯心论,但是有人却提倡实践唯物主义。他们说对于人,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有意义的。而实践是什么,实践恰恰是人为主观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人主观支配下的社会活动。这就证明,对人有价值的东西,离开了人,就一切不存在。这不是有我才有一切,有心才有一切的主观唯心论?我们说,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存在的,只是从人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中,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不受人的支配而说的,并非说这些不是人化的自然。相反,这恰恰证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万物,都是人认识的产物。十分明显,没有人去认识、感知、描述世界,又有谁知有无存在。
即色宗主张“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这时,他们认定概念认定的色[物质世界],不是色的本身。因此,在认识以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色[物质世界]。这一世界佛家称作梵或空、或真如[真理],它是由十方微尘构成的。这种认识,就十分接近唯物论。这是说世界的本源是空,空是色的总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是十方微尘构成。这与现代科学认定宇宙由最小微粒构成十分相似。他们以本源的空为根本,称作真谛[即本质真理]而把万象[即其余世界万物]称作俗谛[即假有、假象]这里并没有否定假有存在,而只是将其当作假象而不是本质存在。即色宗认为“色当即色,岂得色色而后为色哉?”进一步说明万物存在的客观性独立性。他们认为色的差别,自然存在着,而不是由人看不看它而存在的。已接近唯物论。
本无宗:他们认为佛性的真是虚无,是空、梵、是一切不存在。不存在的空、无就是真谛,世界万物存在都是俗谛,是假有,是由空无生出的假象。万物是无中生有。如果这无被理解为十方微尘,是看不见的微粒,其理论接近唯物论。如果认定无什么也没有,只是客观强加于世界的一种力量,是佛法,是真如,就是客观唯心论的典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佛学世界观,是心色结合的二元论。其世界本源,以人化的自然为对象,其世界,只是人心中的世界。由于佛学各派,对心色空的解释各有不同,就有象心无宗一样的主观唯心论,即色宗似的唯物论,本无宗似的客观唯心论。这是佛学世界观的博大精深。佛学世界观包罗万象,在客观发展中,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许多真理。这方而,佛学有二点贡献。1、以心物结合,使人知道,人们讨论的世界,只是人化的世界,离开人,就什么也不能说。2、猜测到了人在认识到的世界以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猜测到了客观世界由最小的基本微粒构成。这一点,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科学。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认识世界的那时候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人生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它因你们的追求而各不相同。有的人,思想非常统一,人生观很早形成并且在几十年里变化不大。而有的人,思想冲突剧烈、频繁,人生观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好的人生观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能会把我们引向孤岛。因此,我们要为自己人生的每一段行程都选择好的航向,对于不能胜任的选择,要坚决地撤换,以使自己换个航向。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不相同的。那么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呢?我们的人生观是否正确呢?虚无缥缈的想法,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一生中可能会屡次对自己的人生观做出重大调整。可是有一点是基本的,改变人生观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现实中,我们讲的一切要从现实出发,尊重自我,自我就是最大的现实,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毁灭自我。对于那些已失去了自我的人,他们应该认识到,宁可失去全世界,也一定要换回自我。对于那些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并准备抛弃自我的人,应该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不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小学里学习的思想品德课一直到大学里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被扫进垃圾箱里,因为它们没有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尊重自己,没有引导人们尊重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健康、青春、人格、事业、爱情等等东西。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实现别人。
实现自我的具体目标和具体道路是因人而异的,千差万别的。理想和现实相一致的人是幸运的,理想和现实相对抗的人是不幸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某种权衡或是抉择。稚嫩的思想往往不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不懂得“智慧在于学会忽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也能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突破一点,而不要四面出击。有人认为一切似乎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人。大一入学以来,在同学的分数中,我的成绩不好,但是第一学期考试,我在全班37个人中考了大概14名。第二学期进入了前10名,刚过去的这学期我更是进入到前3名,我更应该头悬梁、锥刺骨,直到现在。
经历是人生真正的财富。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赚钱的机器或思考的工具。我们要从对自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生命是无价的,所以,生命不能用来挥霍,更不能用来践踏。吃饭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吃饭。我们要感谢并珍惜人类社会的存在,它的一生一灭之间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提供的生存空间,我们要在这里谱下生命的美好篇章。
圣经的世界观
“观念”一词源自古希腊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它同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密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又是个重要哲学术语。它是在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现实和在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化结果,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观念”希腊文的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在哲学史上这个术语有不同的说法,在柏拉图哲学中,它译作“理念”,指永恒不变的真实的存在,是人脑对感性事物的完善的样本或模型化的结果。感性事物则是对它的不完善的摹写或模仿。新柏拉图主义者如普罗提诺,神学家如教父奥古思定,认为理念是现象世界的完善的模型,存在于宇宙精神中或存在于天主的精神中。
《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写于耶稣降生前者称为《旧约》,之后者称为《新约》,内容不仅包含着天主圣创造、救赎、圣化的启示神学,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模式和哲学观念。《圣经》对天主(YHWH)是永恒的自有和存在、是唯一真神,是宇宙的创造者(拉丁文deus)、是万物的掌管者的启示。影响了西方哲学对“真”所表现的认知价值及理性追求。《圣经》对至高天主之美、受造万物之美、以及信者心灵之美的赞颂,促进并影响了西方哲学中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圣经》对原罪与堕落的展示,则形成了西方哲学中“善与恶”、“罪与罚”等道德伦理观念的深入探讨的传统。而《圣经》对于亚当、厄娃和毒蛇命运的剖析,也触及到人的意志自由和为此而要自负其责的思想。至于由耶稣基督所开创的“爱的哲学”,作为生命哲学的一支,在后世以至当代更有突出的表现。正是这些在《圣经》中俯拾即是的观念,为西方哲学宝库提供了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思想内容。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思想的光辉熠熠发光,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人物,如苏格拉底是探究世界的发问者;柏拉图是社会政治关系的探索者;希波克拉底是医学的鼻祖;孔子是提倡仁义的哲学家;释迦牟尼是温和达观的贤哲;穆罕默德是将分裂的阿拉伯民族统一起来的先知。其他影响世界的哲人有托玛斯、培根、斯宾诺莎、康德、笛卡儿、伽利略、伏尔泰、罗素、莎士比亚、黑格尔、牛顿、甘地、海德格、爱因斯坦、荣格、弗兰克等,他们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科学观、文化观、哲学观和灵修观。
然而,人类试图解释世界。即便今天人类依靠科技登上了月球,也不能给人心灵增长多少幸福。因为,人对理智最大的挑战,就是解释自己。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巨大问题,要耗费数十年光阴去寻我解答。圣经中的一些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凝聚了历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又以它特有的方式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圣经各书卷中所包含和陈述的天主启示的真理,是在圣神的默感下而写在其中的。天主默感了圣经的人间作者,而受默感的书教导真理。特别在主耶稣的身上,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他那不寻常的作为、出乎意料的动作,我们会看到他的观念如此震撼人心,历史上堪称前所未有。当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时,他很耐人寻味地把自己等同于本质真理,等同于生命的本质。他不是指他拥有学术真理,拥有一套知识、观念和真实思想,而是说他自己就是通往本质真理根源的道路,通往生命本质的道路。这是什么样的生命?他说他拥有的是永恒、没有终点且不死不灭的生命。
圣经是我们世界观的基础,没有天主圣宠的光照,生命、死亡、罪恶及痛苦等问题将成为不解之谜,使人陷入绝境。本书将圣经中关于世界观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为读者一一进行了剖析阐述,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天主子女一切的祝福和自由,过一个与世人“不一样的人生”,欢喜雀跃地活在天主的面前!
拓展阅读:圣经中的倍增
我们的神是全能的神,也是丰盛的主,他是好的,没有不把好处给属于他的人。
彼得说,“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3-7)。神是荣耀的神,也是有美德的神,他要我们在信心方面懂得增加,如果我们越信主越减少,这并非神的本意,我们乃是越发增加来荣神益人。
约翰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1:14-16)。耶稣带来了恩典,信的人可以恩上加恩。
耶稣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信徒是可以得百倍的。真信主的人得永生是确切的事情,得百倍难道不行吗?耶稣的话难道是一半可信,另一半不可信吗
越穷越属灵是魔鬼的谎言,富足使人骄傲也未必是真理,我们岂不很容易发现一些很贫穷却相当骄傲的人。
“亲爱的兄弟阿,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约三2)。凡事兴盛是神的心意,基督徒与倍增是圣经中一贯的教导。
1、倍增是可能的
“以色列的众子,各带家眷和雅各一同来到埃及,他们的名字记在下面。有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色列人生养众多,并且繁茂,极其强盛,满了那地。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对他的百姓说,看哪,这以色列民比我们还多,又比我们强盛”(出1:1-9)。
以色列人在埃及都可以得蒙神的祝福,而非在应许之地,说明神的祝福无所不在,也让我们看见我们的神无所不能,“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可10:27)。神凡事都能,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象保罗那样宣告:“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亚瑟?德摩斯(ARTHURS?DEMOSS)先生曾是美国自由公司的创立人,总裁,和董事会主席。这个位于美国宾州科尔谷的机构,拥有五家人寿保险公司,市场调查和提供服务的公司。在短短廿年内,亚瑟?德摩斯见到这家公司的建立成长,并成为一个全国最成功的保险市场调查机构。
他曾经是这个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的先趋。在美国保险市场的历史中,他创新的观念和方法为他带来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尽管在保险市场他被认定是一个创新者,但他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代职事奉的基督徒。德摩斯先生也在多个基督教机构参与服事。
由于他所发展出来的管理架构,他能充分地应用他的时间。所以无论在海外或国内,以一个十分有成就的生意人来说,他能有时间在不同的基督教集会中,当个极出色的讲员。在他的生命中,他把上帝摆在第一位的生活见证,非常能激励其它基督徒。
在他办公桌的对面墙上挂着一个座右铭,上面写着:“要做些非神帮助的不可、否则必败无疑的事”。这个挑战在他的一生中被证明是应验了。
2、倍增是神的赐福
“以撒在那地耕种,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耶和华赐福给他,他就昌大,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户”(创26:12-13)。
有的人认为神的赐福局限在属天和未来,事实上,神的祝福也包括我们现在活在世界上的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和生活便利,另外,其实物质丰富本身就很属灵,其原因就是能够荣耀主名,造福自己和他人。
有福的人不是贫穷和衰败的,“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1:2、3)。
3、倍增是神所发动的
“耶和华你们的神使你们多起来。看哪,你们今日像天上的星那样多。惟愿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使你们比如今更多千倍,照他所应许你们的话赐福与你们”(申1:10-11)。
“我们照着耶和华我们神所吩咐的从何烈山起行,经过你们所看见那大而可怕的旷野,往亚摩利人的山地去,到了加低斯巴尼亚。我对你们说,你们已经到了耶和华我们神所赐给我们的亚摩利人之山地”(申1:19-20)。
倍增是因着相信而领受的,是神先发动的,而不是人的以自己的劳苦而赚取的。
4、倍增使神得荣耀
“耶和华阿,你增添国民,你增添国民。你得了荣耀,又扩张地的四境”(赛26:15)。
神本是荣耀,他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他的荣耀,“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诗23:3),我们渴慕要使神的名得荣耀,我们必须爱慕从神而来的倍增。
5、倍增是神看为好的
“头一个上来说,主阿,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路19:16-17)。
很多“属灵人”以为主轻看物质财富,刚好相反,耶稣非常喜欢人能够倍增,他把倍增看为是好的。主看为好的,我们能看为不好吗?主都看倍增为好,我们岂不应该努力追求并拥有。不然,我们就比耶稣还“属灵”,是真正的属零。在教会历史上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富足国家的教会也热衷宣教和慈善,这岂不好吗
6、倍增可以吸引未信主的人
“但是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埃及王召了收生婆来,说,你们为什么作这事,存留男孩的性命呢?收生婆对法老说,因为希伯来妇人与埃及妇人不同,希伯来妇人本是健壮的(原文作活泼的),收生婆还没有到,她们已经生产了。神厚待收生婆。以色列人多起来,极其强盛。收生婆因为敬畏神,神便叫她们成立家室”(出1:17-21)。
收生婆之所以敢冒险使胎儿摩西得以存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看到了一个事实:以色列人多起来,极其强盛(出1:20)。神的百姓倍增了会吸引未信主的注意力,我们要引导人信主,岂不也要令人尝到甜头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我不敢说恩典比真理更重要,但恩典在真理之先绝对是无与伦比的排列次序。倍增能够预备人心来接受主。
7、倍增是新约的模式
“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徒6:7)。
好的东西都需要增加,神的道需要增加,信徒需要增加,信仰的果效需要增加,这在新约中我们看到此鼓舞人心的场景,也是一种两性循环的模式。
8、倍增是从有倍增的想法和说法开始的
“要扩张你帐幕之地,张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长你的绳子,坚固你的橛子。因为你要向左向右开展。你的后裔必得多国为业,又使荒凉的城邑有人居住”(赛54:2-3)。
我们之所以可以得着兴盛和倍增,首先要敢想,要有倍增的想法,敢想就敢说,敢说就会得着所说,“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他的,必吃他所结的果子”(箴18:21)。
“耶和华阿,我听见你的名声(名声或作言语),就惧怕。耶和华阿,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哈3:2),我们要有现在就复兴的想法和说法。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得着荣耀,正如在你们中间一样”(帖后3:1),我们要有在这里的复兴和在那里一样复兴的信心。
“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哀3:24)。
9、倍增的障碍是人的不信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异能呢?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可6:1-6)。
耶稣认识有信心的人,耶稣要医治有信心的人,耶稣要祝福有信心的人,不信注定一无所获,对没有信心的人谈倍增是完全无效的。
“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1:6-8)。
10、倍增的秘诀就是相信神能成就大事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作这事吗?他们说,主阿,我们信。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太9:27-29)。耶稣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相信他的大能和大爱。
结语:“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谁是义人,岂不是有信心的基督徒吗?只要我们相信神的旨意和大能就可以得着倍增,恩上加恩,力上加力,荣上加荣。
我的世界观发散
这世上有一部分人过着安逸的日子,一部分人则过着艰难的日子,这没什么值得惊讶的地方,这符合混沌理论的混乱与秩序,符合经济学,符合地质学等等,这能改变吗?不,能改变,只不过,人们有一种常态心理,就这样平淡的过日子,这没有错,但对于更艰难的人,他们渴望向上走,人是高等动物,有的人利用钱,有的则被钱里用,一切事物的本质我们并不清楚,目前还在探索,只不过物理学的认知已经超过了哲学的脚步,而大部人的浅薄的看法让我感到慌张,这种慌张难以避免,人是有追求的,但往往他们希望不劳而获,这使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成功人士是那么少,他们的成功无一不例外的告诉我们成功的真理,不用多么仔细多次的看他们的励志演讲,你就已经够清楚了,为什么有多数人还是没成功呢,或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但这几乎不可能,他们只是想不劳而获罢了,人类的认知是多样化的,这个世界由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模糊到清晰的机制等等。
一个不对神学思考的人难免有丝浅薄,不爱科学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就很单一,艺术是随时随刻都在人们身边的,我哥说过:科学的资本是时间,艺术的资本是兴趣,社会是培养自由型人才,这是对社会有意义的,而并非父母社会早已为刚出生的小孩定下了以后人生的框架与去向,贴上很多无名标签与暗示,阻止了人的能力发展。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另一个哥也说科学说一不二,而艺术则是随心的。人类分为三种人,感性人,中性人,理性人。而中性人就是随波逐流,没有思想,理性人往往也是智商的体现,感性人往往是高情商的表现。这里也有个定理:理性人大多数会打败感性人,高情商大多数会打败高智商的人。这恰恰相反,但并不矛盾。
我们必须改掉这个心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知道并且探索,就像唯心主义数学家笛卡尔说过:越学这些知识,我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人类往往是聪明的,就像霍金所说的:人类竟然聪明的研发原子弹,那就能聪明的维护和平,有三种世界:心智世界,柏拉图世界,物理世界,各有各的关系,这是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唯一准则,一些人的行为违背的准则,尽管他的想法在理性上讲没什么,但是他有一个错误的世界观,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引导我们成功,这里我将说出我最后一句话:人生几乎不存在永恒,但是人生所追求的是永恒。
我是个有信仰的人,这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没信仰的人很容易自我化,他们没有思考自己出生的原因,上帝存在的问题,这里我将说出我自己的话:在我的眼里这世界没有天才与疯子,只有勤奋者与懒惰者,这是我的一个主观立场,在哲学里有什么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等等,都是主观意识上的,这世界本身不存在这些,有了意识和高级的生命的就存在了。在哲学和法律意义上有一个定理:都是以人类的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考和规定,世界大战我曾经思考过,但我想初始战争并没有什么,但终极战争我希望它不存在,因为这可能带有毁灭性质的,就像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大战是什么,但第四次人们要用砖。人类的好强心有大小之分,都有它的坏处,好强心是激发出来的,不是生来就有的,很多人因为一些事故感到意外,爱因斯坦又曾说过:偶然往往是一种必然。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发现意料之类的事情时,就不是偶然的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三样东西:科学,神学,艺术。
当一个家庭或其他发生矛盾时,必须有一个理性者来分析并解决矛盾,而不是以主观为主见的加剧矛盾。人们需要一样东西来加快他们的办事效率,一个的行为可能被限制,可能是环境,人与人的交往等等,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一个人的成功里不开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它是最好的加油永动机,海明威说过:往往我们的缺陷在后天的努力成为我们的优点,这是因为人可以被消灭甚至灭绝但是不能被打败。不应该像这个负能量圈一样,我不喜欢生物-今天要考试-试卷好难我不想思考-为什么-因为我不喜欢生物。
以我的世界观为题
在这个世界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存在时,其实我更偏向于唯心主义,因为由物质来决定的社会太过现实,作为一个在校学习的大学生,我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带有浪漫色彩的。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例如雪灾,例如地震,再例如洪水,包括我是湖南人,那次也亲身经历了雪灾,那是不是我就该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失望了呢?这个世界有双面性,但我更倾向于把两极化模糊掉,凡事都要往好的看,不管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不管生活在其中的人多么的无奈。
不管怎样,这个世界在我心中都是个美好的调子,生在其中,就必须要热爱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为何只爱自己呢?真的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有我们自己的过错,或者我们同类的过错,抱怨是没有好处的。
我的世界观
在我看来,大千千世界的大千,并非物种繁多可以解释,就拿人来说,人有品行之疏,就拿人的世界观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却在理解上,各有千秋。
世界观,顾名思义,就是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在我的眼里,在规模上,有两个划分,一个划分,归于渺小,而另一个划分,却是归于浩瀚无垠,这两者虽然结论上大相近庭,可实际上并不矛盾。
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却无法离开这个世界,试想如果我们如果站在宇航员的飞船之中,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球体,在茫茫宇宙,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渺小的。
换个角度,我们却因这个世界而存在,我们无法离开这个世界去拥有生存,在我们的角度,世界是庞大的,我们在宇宙眼里是看不见的尘埃,世界对于宇宙而言,可以以天体的形式存在。
借此,我想说的是,世界为家,家虽小,却要以家为大,方能去感受自我存在,乃是世界的神奇,理解世界,关爱世界,因为世界造就了我们这些宇宙眼中看不见的尘埃,已付出了他的爱,我们要回报这位造物者的恩慈,方成大义。
人们的世界观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一文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这里,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人生的重要考题,应当怎样地“取”与“舍”。几千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印证了这个哲学命题,而我作为一个凡人,主要想说说生活中“取”与“舍”的关系,因为我认为“生”与“义”的取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取舍应该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诸葛亮娶妻成为千古美谈,普希金择美则成了令人心酸的悲剧,都向我们说明了正确处理“取”与“舍”的重要性。据说诸葛亮不在乎一个人外表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内心,因此他娶了一个外貌丑陋而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对他的事业帮了不少忙。相反,普希金却娶了一个外貌漂亮而内心异常空虚爱慕虚荣的女人,以致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情敌的枪口下饮恨而亡。我们应该懂得,在内心美和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也表现在金钱上。古代齐国有个“好金者”,有一天去市场,发现一个人在卖金子,这位“好金者”一看见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金子就跑。被抓住后,人家问他怎么敢在大白天公然抢金子呢?这位“好金者”回答说:“我在抢金子的时候,眼睛里只看到金子没有看到人。”我想到当今时代,那些贪污受贿,投机诈骗,走私贩私,而不顾党纪国法以及人民利益的人难道不就是这位齐国的“攫金者”吗?相比之下,在我国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干部,这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
在“取”与“舍”面前,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如果我们能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作为自己的思想,那么这道人生的考题便不难作出正确的答案。
读《杀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感
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就是:小人物一旦杀人哪怕误杀也要受惩,而“伟人”的大规模杀人却能在历史的冲刷下轻易地被豁免。
一开始看的时候也会觉得十分愤懑,当我们在法治社会下醉生梦死的时候,似乎忘了我们的伟人也是踩着无数反抗者的头颅创造的和平社会,功大于过是没错,可杀人终究是杀人,这点就成了小人物杀人的借口,他们认为他们理应和伟人享有同等权力。但他们毕竟不是伟人。他们因现实的不公或自身的失意选择极端的手段,并裹着“替天行道”的外衣,简陋而又粗糙。他们纷纷效仿梁山好汉,活在自己的大宋王朝。而结果往往和他们的料想南辕北辙,等待他们的不是皇帝的招安而是监狱的期盼。就像德国纳粹党一样,无非是找个借口满足自己膨胀的物欲。
但这与伟人的杀人有什么不同呢?伟人的杀人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如若不然,也不会有老百姓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口粮送给军队;如若不然,必将掀起又一场伟人式的杀人,否则谁会放弃海晏河清的太平整日打打杀杀呢?其次,伟人的杀人是破釜沉舟式的。他们要么成功,开创盛世;要么失败,魂归天堂。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他们都不会触及法律。成功了固然可喜,手握法律解释权不仅幸免,而且能流芳百世;失败了也不见得可悲,背朝黄土,掸一掸身上的灰尘,总不会在身后落得法律的制裁。
相比而言,小人物的杀人就显得粗鄙许多了。鲜有小人物的杀人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他们没有信仰的支撑,他们害怕法律的制裁,所以一触即溃。很少有小人带着伟人的性质杀人,他们不是麻痹自己,就是说服他人,有意的,无意的,杀掉的,没杀掉的,和伟人相差的太多太多。远到春秋战国近到当今社会,大到一手遮天的奸臣宦官小到无名无姓的凡尘草芥,他们麻痹自己的良心,说服自己这是一场义举,最后不是落得锒铛入狱就是留下满世骂名。这些比比皆是的例子见证了人性的点点滴滴消逝,而他们自己却沉浸在看似不公的伟人梦中。不禁想起贤哲一句话“别做伟人,别杀人”
世界观+方法论=成功
政治学中有一名词叫世界观,政治学中也有一句话叫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着对世界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也就决定了他对认识世界观和改造世界有着不同的方法论。
从林肯的幼年经历中我们看到:林肯父亲所认为的“山头”,其实只不过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而已。那些山头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很容易被它们的外表所欺骗,而让它真正成为我们思想上的“山头”。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观察到了这们一相现象:在花盆边缘有一群蚂蚁,它们前后相跟,后面皂蚂蚁跟着前面的蚂蚁,就这样一直走,但走了将近一个上午,也没有能够从花盆沿上顺利走下来。后来那位哲学家总结说:“如果它们当中有一只蚂蚁‘拐个弯’,它们就不会一直打转了。”
从哲学的观点来说,蚂蚁不能从花盆边沿走下来,是因为它们没有意识,没有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那么司马懿的经历又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司马懿,在从马谡的手中攻取了街亭后,自认为了解孔明小心谨慎的他,却被孔明的小心谨慎给蒙蔽了双眼。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本就寡不敌众的军队就更是减少了一些军力,街亭失守后,孔明退守汉中,司马懿认为孔明已经军力衰弱,正准备乘胜追击时,不料,孔明所在城楼却“大门四开”,而“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至此,司马懿疑惑了: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于是断定: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而后班师回营。后有一农 告诉他:“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而“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
唉!如果司马懿敢于尝试着攻入城中,趁热打铁,那么也不会有司马懿仰天长汉曰:“吾不如孔明也!”了。
其实,从林肯、蚂蚁、司马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拥有正确的方法论,从而奠定了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那么我们还会被错误的方法论蒙蔽双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