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改编
寥落的星辰无声的宣告着秋的到来。月,在层叠的峨眉后探出身来,皎洁的月光直泻下来,在江面上伸展开去,映白了平羌江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飘来的扁舟。
船头,我独自一人,着一袭长衫,凝望着明月,伫立良久。峨嵋山啊,我今天就要别你而去,远游他乡,你就要这半轮秋月送我?明月不语,默默伴我漂游远方……
又快到中秋了,月啊,你可知道远方的人儿是否安康?作客他乡,独自流浪天涯,孤寂一番又一番不断地敲打在我的心头,思念如薄雾悄然潮湿了我的睫毛。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你一缕银丝,传达我愈远愈长的思念之情
月啊,请你把我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和祝愿收好……
为什么,你此时竟隐藏起了你那美丽的笑靥?一路走来你我早已心心相印,为何竟离我而去?去就去吧,我还是要赶快催舟快行,到渝州,下到三峡。秋风萧瑟,半月当空,万里漂游,故乡情丝浓。
星光点点,寥落如平羌江上散落的渔灯。
清辉里,衣袂飘飘,你站在船头,浮想联翩……
昔日里乐游青山绿水,往常时笑对猿啸鸟啼;
叹今朝落叶飘舞,感此时行将远游。
闻船头渐渐水流,伤友朋日日远疏。
落叶与落叶相伴,波纹与波纹相随。
谁与我远走天涯
舟逐水波,月映清江,残月伴我天涯行。
渝州山水近,明月何处寻;
三峡影动摇,催我奋桨行。
看前方,迢迢茫茫;顾身后,亲朋瞩望。
举杯独饮,提笔记相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诗意-李白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江水,伴随我顺流而下。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赏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月歌扩写作文
秋风瑟瑟,带着些许凉意。夜深了,月亮在空旷漆黑的空中,宁静地散发着柔柔的光,月亮被整齐地切走了一半,只剩下一半的妩媚,一半的悲哀。月光静静地撒在峨眉山上,撒在幽幽江水中,撒在这即将离去的小舟里,峨眉山把它巍峨的影子投入到江面上,影子在江面上一起一伏地抖着,原来是江水在不停地流着,再见吧!峨嵋山,我来这里是向你告别的!今夜,从这里的清溪开始,我就要奔向远方,向着那远处的三峡,去看一看我日夜思念的兄弟,我要顺江而下,直至渝州。峨眉山,也许你会是我的另一位兄弟!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抱歉,竹里馆的找不到。
秋风瑟瑟,带着些许凉意。夜深了,月亮在空旷漆黑的空中,宁静地散发着柔柔的光,月亮被整齐地切走了一半,只剩下一半的妩媚,一半的悲哀。月光静静地撒在峨眉山上。撒在幽幽江水中,撒在这即将离去的小舟里,峨眉山把它巍峨的影子投入到江面上,影子在江面上一起一伏地抖着,原来是江水在不停地流着,再见吧!峨嵋山,我来这里是向你告别的!今夜,从这里的清溪开始,我就要奔向远方,向着那远处的三峡,去看一看我日夜思念的兄弟,我要顺江而下,直至渝州峨眉山,也许你会是我的另一位兄弟!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选择、简答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期中课外古诗词: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
一、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A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二、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原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主题思想】
通过用美景反衬年迈风烛的凄凉,抒发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概,以及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习题】
一、选择题: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3、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二、简答题: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5、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C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非直抒胸臆,对照反衬手法。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解析】D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
3、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C,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反衬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二、简答题: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主题思想】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二、简答题:
1、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峨眉山月歌》的课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 李白诗选
朝代:唐代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⑷ 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 夜:今夜。
⑹ 发:出发。
⑺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⑻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⑽ 下:顺流而下。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
新诗,余之所不能为也。然诸多意境,旧诗不能,无奈为之。止其题,不过假借尔)
我孤独地站在月上,乌云引领着银河在天际流淌。
不经意间,他们悄无声息的把明月遮挡。
我想要去扯碎这迷雾,却只是沾了一手的月光。
乌云越集越浓,想来月也已朦胧。
我无奈的叹息、去了,
留希望给太阳——
明日他重起之时,必能将这漫天的浊浪、排空。
《峨眉山月歌》作文
在轻轻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上,好似戴了一顶金黄的圆帽。月亮投入到静静的平羌江上,那澄澈的水面,好似一面玉。圆圆的秋月倒映在其中,真是美不胜收!
夜暮降临,我乘坐在小舟上,顺着清溪悠悠地出发,奔向三峡,不断地前进。此时,江水微波粼粼,好似有一位羞涩的姑娘在拨动着琴弦,发出潺潺的清音。想起与你相聚的美好时光,那美妙的琴声仿佛一直回荡在耳边,如同这舒缓的江水,真是动人啊!我终于来到了渝州,可是你早已不在了,看看那峨眉山上的半轮月亮,这才想起来,已是深秋时节,或许你已回家与亲人团圆?或许你已上京赶考?月亮只留下半轮,不那么明亮,星儿不时在云间露脸,暗淡淡的,或许是缺少了你。我是多么地思念你,我的朋友,你知道吗?今夜你在何方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