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进措施
如何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基”,灵活是数学的“专利”。
数学的学习效果好坏与能力的高低,直接与兴趣爱好休戚相关,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为此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成就感,由此使学生体验到越学越爱学,越爱学越精通的信心和成就感受。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只是做习题的正确率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他们体验到的仅仅是会做题,做得对和讲评练习时老师不时赞许的目光而已。他们很难将问题归纳,分类,很难将新旧知识融洽应用。这让我对在一些相关资料中出现的什么巧记住,巧方法,巧思考等中的“巧”字不得不刮目相看,人家就是从熟练到巧妙,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有巧了才可能灵了。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把生疏的变成熟悉的,熟悉的变成巧妙的,巧妙的变成灵活的。而在此前最需要的是兴趣的调动,之后需要教师在这条路上作长期探索,实践,并下苦功夫。以下便是本人在长期探索中获取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
首先夯实学生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灵活性的培养要从扎实的基础做起,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公式等是数学的最基本知识,一定要在这些地方加强力度,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规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弱,应该从直观入手,逐步向抽像过度,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方法归纳和总结,尝试自己的思维。要注意学生的隐形牵引,即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解读题意,寻找数量间的关系,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逐步发现规律,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固有的传统思想,从而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引领。否则学生学的就不灵活,原因是老师教的太死板,不敢大胆放开学生自己去尝试。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让他们去主动的学,也不要让老师被动的去教。以免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的启发,将会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启迪孩子的心灵,另外,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启发性原则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创建高效课堂才会有希望。
其次,在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上,我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巧解。针对一类问题将方法分为一般方法与灵巧方法。基本上形成一般方法人人会,灵巧方法自己选的局势。一般方法也就是杀手锏。掌握一般方法可以将一种典型的问题解决,其特点是制约性小,容易掌握,缺点是解题过程冗长。灵巧方法的特点是一种类型问题中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的灵活题型,利用特殊条件找捷径,轻而易举把问题解决。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用小棒连续摆几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时。根据直观摆图学生知道摆到第10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1根,然而,第53个三角形时是几根小棒?学生急忙低头计算,经过较长时间的计算,推算,基础好的的学生是算正确了,基础稍差的学生不但算错了,还搞得头昏脑胀。老师说只靠一个一个的去计算,肯定费神又费时,学生听后就急忙看情境图找规律去了。不多时,就有人找到了“(3+2×第几个三角形)”这个式子,能表示后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这是用一般方法找到的,基础好的马上就找到了“3+2×(第几个三角-1)”的式子,正好表示所摆三角形的小棒数,基础扎实成绩优秀的学生干脆就用“2×第几个三角形+1”来表示所需小棒数。由此,同学们就可以自己去找连续摆的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所需小棒根数的计算规律。学生的回答情况和预期的差不多,基础好的用了一般方法来解决,基础扎实的学生就会想到巧妙的方法来解决。我灵机一动,要全班同学用各种方法验证对比。得出一致结论这些方法可行。我十分高兴,因为这个方法不是我教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个案例里还有一条数学灵活性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度的把握。灵巧方法肯定可以快而准的解决问题,但个性化太强的方法,在不能确定学生能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是不能推广的,如果被偶然发现了,那么老师最好不要推波助澜,大力提倡。因为小学生很容易接受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实质的内容。这与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灵巧方法是既不能灌输也不能扼杀的,也不能盲目推广,在教学过程中,像个案中的灵巧方法应该由老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发现,而不要是教师亲自教授,因为那样是在扼杀灵活性,增加懒惰性。我的处理方法是,这个方法给予肯定,而且验证的方法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倍增发现者的成就感。不解释方法的来龙去脉,而是留一个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思考出依据。没有依据的方法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到此,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找到依据,只是个别基础好的同学发现了,但是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找依据的活动中了,可能这个好用的方法人人都想用,正好达到了我们教书人的目的。有时老师卖一个关子比直接灌输的要好,通过平时观察认真实践。我大致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活性的方法总结为一下三条。一是打牢基础,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这是前提。二是注重一题多解,着重是要发现巧解,更是培养灵活性的突破点。三是把握好尺度,不搞“揠苗助长”,要适时点拨。既不助长学生懒惰,也不给学生施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个度的把握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方为稳妥。
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课堂高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它包括教师的仪表端庄,课堂引入要别开生面,独自匠新,语言诙谐幽默,内容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等,学生自然就有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好老师何愁课堂不高效呢
浅谈如何教育、转化后进生
后进的转化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后进生和优秀生是相比较而言的。后进生通常是那些在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一个班里为数不多,但因经常犯错误或学习落后,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品德、学习都很差的学生,他们人数虽然很少,但能量不小,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班主任能否确实转化后进生,关系到班级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成败。
后进生一般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成绩好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卑的感觉,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外界不良的影响而出现反复。班主任要针对后进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一、调动后进生的主观积极因素,促其转化。
班主任要以爱为出发点,成为后进生进步的引路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爱孩子,才能使教育成为可能。而后进生的心田里往往留有伤痕,他们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丁有宽先生就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明确提出了“面向全体,偏爱差生,教书育人”的经典性观点。班主任只有真诚地爱护后进生,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他们,他们也才能信任班主任,转化工作才有进行的可能。在转化工作中,调动起后进生的主观积极因素是关键。后进生的主观积极因素,可以是他们那种上进求好的愿望,或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热爱劳动、热爱体育等。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用他们的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路。认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即使是废铁,也有可熔炼成钢的成分;即使是木屑,也可燃起熊熊的火焰。班主任只要能抓住这闪光点,在引导其转化的过程,多鼓励、肯定、带动,少批评、指责,加以耐心地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学好功课的信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能使一个后进生脱离后进生的行列,跨入其人生的崭新道路。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其转化。
调动后进生的主观积极因素,是学生进步的内因,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则是转化的外因条件。外因能对内因起辅导作用。因此调动一切有利的社会力量辅助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能加快转化后进生工作的步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就是要依靠、发挥班集体、班级任课教师、家长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争取他们的配合。
1、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班集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促进小学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也是促进小学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还是教育的重要手段。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它一经形成以后,便又成为教育的主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力量,它能紧密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地促进小学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样,良好的班集体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传统以及优秀生的模范行为可以感染和影响后进生,他们在浓郁的学风、互相帮助的氛围下潜移默化,能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班集体中,班主任如能发动其他同学共同关心、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极其有利。
2、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取得家长的配合,发挥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儿童与家长朝夕相处,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对儿童是最有影响的。这些影响有利有弊。造成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来自家庭,有些家长教育子女简单粗暴,轻则训斥,重则打骂;或者忙于做生意、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或者因孩子屡教不改,而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自暴自弃,就干脆破罐子破摔,就走到的后进生行列。
三、正确处理反复,促其转化。
转化后进生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要改变一个后进生,使其在学习、品行方面都能有所进步,并往良好的趋势发展,需要班主任和本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形的,而是一个曲折历程,这是几乎所有后进生转化必然经历的,由后进生本身所具的特点决定。后进生刚开始的转变都多由于班主任的鼓励、肯定、表扬,并不一定已形成自我约束力,能控制自己思想中坏的因素怂恿,他们的毅力和自制力都还相当薄弱,在前进过程中必会经常出现反复,表现时好时坏。如果后进生出现反复时,班主任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将会使以往所做的工作功亏一篑,加大转化的难度。因此,班主任必须随时注意后进生的情绪,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进步。正确处理好后进生的反复,能巩固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成果,不会使后进生转化工作流于形式。尽力转化后进生,使其改弦易辙,是班主任老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的铁证。每一个班主任、老师都应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去探索、实践转化后进生工作的方法、途径,在教育中贯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思想,让后进生也成为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
2004年3月8日
联系电话:07636357181手机:13620591766
如何教好数学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当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有时我故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去猜想,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下来,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答案也多了,课堂也更活跃了。因此,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促进了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从"要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让教师以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浅谈如何教好数学
通过几年的教学观察发现,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难题,我想这与“教”和“学”都有原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那种一味的灌输,不是解决的办法,而是要想办法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去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融入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中,达到“教”孜孜不倦,“学”乐而不疲,同时,学生的热情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越讲越生动,越讲越精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
一、认真搞好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大纲,尽可能深入浅出的进行讲授,作业要强调精练,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方法、课程进度等。
二、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数学教学的困难是暂时的,核心是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教师应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前提。
三、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学生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学习,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较差学生数学学习跟不上是由于在学习上基础薄弱,他们缺乏学习自信心。教师就应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的机制。
五、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教学讲成“报告课”,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乏味的感觉。学习没劲头,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使用教学模型、电脑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
通过对较差学生的辅导,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差生要更有耐心,讲话语速一定要慢、清晰,教学讲解需要更清楚、更详细。甚至对所讲的问题要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如有些几何语言、数学语言,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反复记忆,达到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作到不厌其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差生时要特别注重组织教学的技巧,问题分析要透彻,解题思路一定要简洁清晰,要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在教改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践精神正文:胡锦涛同志在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中强调:“必须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育单项灌输知识,以及过于单调,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作为时代的发展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无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则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就将流于形式,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教学内容的删减,其结果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课程改革实施的捷径则为课堂教学。无论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都是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富有特色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来推行各自不同的授课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
一、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目前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课本—授课—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理念占据于人们的思维意识之中。为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要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大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花大力气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授课时,变教师尊严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解决问题变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将单向的、被动的枯燥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地趣味学习。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关注者和赞赏者教师在授课中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差异。用爱心创设新颖的学习氛围,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反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让学生在愉快、舒适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享受学生的乐趣。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盼,多表扬、鼓励他们,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你所任教的科目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期望过低或冷漠、岐视,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并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投资,把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与他们融为一体,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在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讲一些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谈一些成功人物如何不懈的奋斗经历,用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来诱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缩短师生间距离。这样,在教师神体力行与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自然就信任教,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任这门学科,并处处以教师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楷模。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课堂上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很少给学生留有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后布置的作业大都是书面习题,一般很少布置如:观察、创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程教学一般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精神负担很重,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我们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授”“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实施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创造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多的空间,尽量地多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我以为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就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可能发生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探讨,发扬民主,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采取民主讨论启发式的、大视野宽角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使整个课堂授课过程在充满活泼、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四、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改变原来课程那种过于单一、呆板、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多设疑、多发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形成对知识积极探求,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与发展空间。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多给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教改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摘要:
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作为时代的发展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无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则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就将流于形式,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教学内容的删减,其结果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课程改革实施的捷径则为课堂教学。无论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都是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富有特色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来推行各自不同的授课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一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关注者和赞赏者;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四、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培养 学生 创新精神 更新观念 关注 赞赏 重视
创造 平台 课程改革 创新能力 实践精神
正文:
胡锦涛同志在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中强调:“必须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育单项灌输知识,以及过于单调,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作为时代的发展和国民教育的根本要求,无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则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就将流于形式,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教学内容的删减,其结果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课程改革实施的捷径则为课堂教学。无论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都是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富有特色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来推行各自不同的授课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
一、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在目前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课本—授课—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理念占据于人们的思维意识之中。为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要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大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花大力气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授课时,变教师尊严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解决问题变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将单向的、被动的枯燥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地趣味学习。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关注者和赞赏者
教师在授课中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差异。用爱心创设新颖的学习氛围,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反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让学生在愉快、舒适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享受学生的乐趣。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盼,多表扬、鼓励他们,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你所任教的科目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期望过低或冷漠、岐视,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并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投资,把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与他们融为一体,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在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讲一些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谈一些成功人物如何不懈的奋斗经历,用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来诱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缩短师生间距离。这样,在教师神体力行与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自然就信任教,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任这门学科,并处处以教师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楷模。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课堂上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很少给学生留有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后布置的作业大都是书面习题,一般很少布置如:观察、创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程教学一般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精神负担很重,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我们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授”“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实施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创造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多的空间,尽量地多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我以为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就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可能发生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探讨,发扬民主,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采取民主讨论启发式的、大视野宽角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使整个课堂授课过程在充满活泼、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四、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
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改变原来课程那种过于单一、呆板、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多设疑、多发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形成对知识积极探求,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与发展空间。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多给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本站用户
将课堂上的改革进行到底
高效课堂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学校的广大师生也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着新课改,这一变化给的师生的互助学习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学习目标、生成问题、合作探究、师友互助、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了充满快乐的趣事。教室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互动,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把吃小鱼为生的梭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水池里,中间用玻璃将他们隔开,当梭鱼看见一群小鱼在它眼前晃动时,便猛扑过去,试图捕食小鱼,谁知“砰”的一声被玻璃弹了回来;再一次扑上去还是被弹了回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经过反复的冲撞,梭鱼逐渐失去了尝试的勇气。以至于人们把挡在中间的玻璃板拿掉后,梭鱼不再尝试,直至饿死。这个故事对我的震撼很大,它告诉我们,当个体经历多次失败后,就会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其实,在我们周围,有些孩子不正在尝试梭鱼的体验吗?他们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梭鱼,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发现、遨游。然而,当他们辛辛苦苦完成活动后,却只换来老师“恩,还不错”等简单、冷漠的评价,那不就变成挡在梭鱼与小鱼之间的那块玻璃板了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得不到良好的情感发展,自信心反而会受到挫伤。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会有成功的发现,也会遭遇困难和失败,他们需要赏识,他们渴望成功。我们要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不仅让他们有持续发展的激情和动力,更要让他们在产生愉悦的同时,在不注重结果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勇敢、乐群等品性,这才是足以影响他们一生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勇敢自信、文明乐群、还是好探究、勤提问,都建立在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上。这种师生的平等将促成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产生。
课改实现了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学习过程与后果并重,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我认为课改让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学得主动了,大胆了,变得主动而灵活,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课堂上的主旋律
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教育从死板的硬式教育转变为科学的全面素质教育。虽然现如今还有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此不理解,但是在外国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它不仅实施着而且更大胆。举个例子,就说美国的中学生吧,他们每天的在校时间就很短,他们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眼里那可不是用“小儿科”就形容的了得,起码要加上八个“太”字!可他们的学生也不见得比我们笨啊?相反,在很多科技领域上都远超于我国!他们的伟大科学家也不比我们的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这毫无疑问的说明现在所实施的“改革道路”是正确的!
课改驱走了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让我们再一次感谢课改,祝福课改!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满怀憧憬,将课堂上的改革进行到底!
学生评教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在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教学环境的描述也较为真实。提高学生对评教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评教,增强评教结果的客观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可由此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对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评教的过程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对学生评教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提高学生评教质量有所补益。
一、江苏警官学院评教状况分析
江苏警官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学生评教工作,其间也在评教形式、评教指标上面做过多次改革。评教形式上,从原来的纸质评教变为现在的网络评教;评教指标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原本学院的评教指标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育人情况和总体印象六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包含二至四个二级指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指标设立较为繁杂,同时学生在完成时也缺少耐心。因此,为了提高评教结果质量,我校对指标进行了两次缩减,最后剩下现行的六个评教指标。经过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发现,评教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在排名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评教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单从学校网络评教的结果上看,一方面分数方面差距较小,学校很难通过分数来评定教师的优劣,另一方面教师在一个学期教不同班的相同课程时,不同班级的评教结果有时差异较大。
二、问卷数据分析
针对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对学校评教方式的看法和对学生评教指标的意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笔者随机在不同系、不同专业抽取了2013级,2012级以及2011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9份。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学生评教方面存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学生评教能否顺利进行,学生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阶段学生评教中,由表1可以看出,有82.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学生评教,学生对于评教的积极性方面还是相对较高的,但由表2可以看出评教的真实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学生打分具有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数据结果相似,表中四个问题均有出现而且较为普遍。因此,学生评教过程中学生会因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客观地进行评教,因此导致评教结果在真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于是笔者通过表3对上述现象深入研究了原因。由数据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学校这样做只是走过场没有意义,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评教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并且没有必要和老师过不去。通过表4,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学生对于评教结果是较为期待的,而在学院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真正参与的只有给老师打分这一环节,评教结果直接反馈到各个系部,由各个系部督促老师改进,但学生无法知晓评价结果以及评教结果对老师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2.对学校现有评教方式的看法。评教过程中,评教形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评教态度,最终影响到评教结果。学院现今实施的每学期一次的网络定量化评教是在查分数之前并且规定未进行评教的学生不得查阅分数。部分同学对学院现今的评教方式持有不同看法。
由表5可以看出只有少数同学对先评教后查分的规定持赞同意见,大部分同学不太赞同。在学校看来,这项规定能确保每位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教,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但是有些学生为了能查询成绩,对评教活动应付了事,这样就可能产生部分无用的数据,给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由表6可以看出学生评教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受到了近一半同学的欢迎,同时,也有部分同学支持设置意见反馈信箱、纸质问卷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学生评教,结合表7可以看出,有近70%的学生认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合理,只有极少数学生支持以定量为主。这两项数据说明不少学生对于普遍使用的网络问卷定量评教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要得到全面准确的评教结果,仅仅通过网络问卷上设置的评教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学院目前的评教方式过于概括笼统,难以用分数对教师进行客观地分析。同时,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现有的评教方式只能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考核,而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位教师。并且,每位学生也都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以座谈会、意见反馈信箱等形式来获取学生的意见。
至于学生评教的次数和时间段,由表8可以看出支持一次或者两次的学生人数占比较大,同时,分析表9的数据,64.34%的学生认为应在期中进行一次评教,期末的时候也应进行评教,随堂评价因其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赞成的同学较少。
3.对评教指标的评价
我院现行的评教中有六个指标分别是:内容熟悉、信息适中、教法得当,效果良好、要求严格,管理规范、作业适当,阅评及时,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从中可以看出,学院较为重视教学效果,接着便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表仪态,最后才是教学要求和作业评价。从表10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内容(代码1、2)、教学效果(代码4)、教学方法(代码5)也较为重视,而对于师表仪态、作业安排和教学严格程度的重视则要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学院教学指标权重的设计和学生的想法基本相符。通过分析发现,学院现有的评教指标过于笼统,较为简略,概括性较强。如教学效果方面直接说教法得当,效果良好,而笔者认为应该具体的问即课程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课程中学生的获知程度等等。
但是(见表11)学院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评教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不同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学生在评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对评教不够重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评教指标的设置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对教师的真实想法,难以对教师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
三、改进措施
在现代课程发展史上,斯塔费尔比姆等人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才是高校应有的评教机制。而现有的评教体系却未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为使学生评教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我院现状,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改进评教时间和方式
在评教次数的安排上,笔者认为我校应适度增加评教次数,一学期进行两次学生评教较为合理。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有利于获得更加客观、合理的评教数据,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在评教方式上,学生在评教活动中对引入定性评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我院现行的“定量评教”中,其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具体分数,而无法针对不同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性质、难度、教学方式反映出教师所要改进的不同方面,因此,有必要引入定性评价。
因此,结合我院实际,可将评教工作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可在期中评教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评分,而且通过定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在期末评教时宜采用定量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及排名,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会面临较难汇总,难于融合进学院对教师最终测评的结果排名中,并且学生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也难以一一落实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将定性评价的方式放在期中进行,其评价结果可作为督促教师在下半学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有利于更好地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将其具体化到数据融入学院对教师的考评当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可由每个班级的学习负责人分析总结,交到教务处,并由教务处发给各系部,而其是否产生一定的效果,可在学期末定量评价的指标中有所体现,如增加教师教学是否有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问题。
2.完善评教指标
具体说来,评教指标的确立方面,以调查的数据来看,学校仍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教学内容和工作生活关联性问题,学术提升和学习收获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但是应该增加评教指标,如教学能否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的仪表举止,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定性指标方面应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鼓励学生就课程本身和教学方法发表意见,比如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这门课?本门课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什么地方?等等,以此来启发学生回答,用来弥补单一应答式问题的不足。
在对课程类型的划分中,可以按照通修课、专业课和公选课的标准进行。对于通修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评价指标可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前准备,课堂教学表现、侧重点的把握,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与考试的联系程度等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评价,基本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其侧重点,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教指标的设计上,应偏向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利于学生的掌握等方面。而对于选修课,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难以深入地掌握这门学科,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课程有大概的认识,因此对课程的评价应倾向于课堂的活跃程度,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兴趣等方面。
至于评教等级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以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等来表示各等级来评定,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如10、8、6、4、2,这样既能从分数上又能从排位上加强对于教师的区分度,当然赋值最好不要在学生进行评教时展现,只是作为最后统计数据的工具。
3.引导学生用正确心态参加评教活动
学校管理部门有必要在评教前,首先要向参加评教活动的学生解释所设置的评教指标并强调评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学生评教活动是为任课教师搜集、反馈相关教学信息,是一项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实际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可以让学生代表参与评教指标的制作。
4.做好对评教结果的公布与反馈工作
学生有知道评教结果的权利,因此,评教结果不仅仅应在教师中公布,还应该通过校园网向全体师生公布。对于想了解评教结果的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自行进行查阅。但同时将评教结果向全院师生公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部分排名较低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因此,笔者认为学院在向全院师生公布评教结果之前,应当和相应的教师协商,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和改进教学,根据具体情况,可将评教结果部分公开,接受学生和同行的监督,促进学生评教的公平公正。
众所周知,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网络自动反馈,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直接查看评教结果;另一种是人工的反馈,可以由二级学院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反馈内容可以集中某个重要问题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反馈的内容和方法要谨慎适当,避免伤害教师或学生的感情。
学生评教对增强教师的重视程度,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增强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课改学习总结
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原先思考的“如何教数学”变为“学生如何学数学”。而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教研组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我校数学教研组如下特点
1、专题学习与课堂教学能力相结合。
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中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学习、探讨。每位数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开一节由自己独立准备的研讨课,在教研组范围内上课后,由全体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每一节研讨课进行评课。这样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主题的研讨中,运用上课的形式发表对这一学习主题的认识和做法。而其他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评课过程就是一次互相交流学体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实际动手做中,才能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外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的是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解脱了出来。为了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正在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着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每一次有主体的研究课,就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的机会,不断对自己的课提出新的要求。
2、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根据大家课堂教学中的弱点,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开始大家认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容易把握,无法估计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这样的顾虑,教研组中请有经验的老师上示范课,着力让大家认识课堂教学如何开放,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这样的“大课堂”,让每一位数学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尝试,才符合有差异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平时每一位教师的“小课堂”。
这样小组备课大组完善相结合,小组上课大组评议相结合,真正使每位数学教师得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评论能力的提高。
3、个人特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邀请在教学各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为其他教师传授经验、方法。例如: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如何分析教材备好课的;请计算机比较精通的杨老师给大家培训计算机课件的制作方法等等。使每位数学教师的特长成为全组教师的共享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随时总结与阶段性总结相结合。
“总结”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所以每次上课之后,指教教师及时对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效果方面进行一个及时的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与预先设计有所不同时,我在调控方面还要注意灵活。”而听课教师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的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经常对教研组的活动向全体数学教师征询意见,进行小结。活动前听取大家的想法,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调整活动。活动后交流总结活动情况,对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我校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坚实后盾,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自出生开始便对周遭事物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对自然和新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但受其自身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很难独立完成。目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提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科学活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人通过观看某所幼儿园老师的10节科学活动,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目标设置不准确
我在观察中发现,部分科学活动的目标不符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
在一节小班科学活动《浮上来沉下去》中,教师把不同的材料放到水里让幼儿观察沉浮现象,最后老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相关。虽然老师费尽口舌地跟幼儿讲解,但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听不明白。因为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设置过难,导致幼儿没法消化而对本次活动感到索然无味。
目标设置过难不利于活动的开展,但设置地过于简单也容易消磨幼儿的兴趣,不愿意积极发散思维进行探索。科学活动目标的长久偏离一定会影响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和兴趣。
二、科学活动材料准备不足且使用受限
在观察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科学角,但里面的材料多少却大相径庭。有的班级寥寥无几,有的班级都摆放不下。在活动中老师对材料的准备也不一样。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一位老师准备了带磁性和不带磁性的材料各四种,幼儿很快就探索完,然后老师草草做了总结。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索欲望和能力,对生活的经验也相对更充足。因此这几种材料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探究过程,致使本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观察中,我还发现在一次“照镜子”的科学活动中,一位幼儿在感受“放大镜”照东西效果的时候不小心把放大镜打碎了,导致全班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放大镜的机会。
三、教师启发性问题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引发幼儿进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促进幼儿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但是在观察中发现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很少,封闭性问题(答案为“是”或“不是”的问题)很多。
在一次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水》中,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也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总结时教师的问题如下:我们能看见水里金鱼的颜色,却看不见水的颜色,所以水是不是无色的?水放到篮子里,篮子拿起来水没了,是不是说明水是流动的?把白糖和盐放到水里都变没了,水是不是具有溶解性?在这个案例里,教师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限定幼儿思考的封闭性问题,虽然活动的开始教师也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但之后却并没有对幼儿观察的经验进行引导提炼和总结,这种问题打断了幼儿的科学思维,阻碍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主动思考。长期下去,使幼儿只顾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失去了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科学探究中教师“代办”现象较多
在小班科学活动《面团变变变》中,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面粉让幼儿自己加水揉搓,引导幼儿把面团变成各种食物。但一位老师怕幼儿把面粉玩得满身都是,所以自己一个人在幼儿前面搓、压、按、团、揉……最后本次活动结束,幼儿只是在观赏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操作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对幼儿教师在科学领域的指导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幼儿教师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将直接影响其在科学活动的有效指导。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通过适宜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而不向学生灌输死板的知识。因此,教师无权剥夺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独立权和自主权。《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树立“尊重幼儿给幼儿充分的空间,自主探究和摸索”的现代科学教育观。
2.设置适宜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设置不但要考虑到教材,也应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特点,关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做好适宜本班幼儿的三维目标。
3.做好丰富的科学材料准备。
首先,教师要保证科学角材料的充分性和被平等自由操作性,定期结合近期主题或幼儿的兴趣更换材料,满足幼儿自由顺畅地科学探索和操作。其次,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和家长资源,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做好科学活动的物质环境准备。
4.选择有效的提问方式。
封闭式提问能够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科学经验,发展理解力和判断力。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两者对幼儿的科学思维都有帮助,因此,教师要结合每次科学活动的特点和目标,兼顾两种提问方式,不能厚此薄彼,选择适宜有效的提问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