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背景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必背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实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所以,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读后感

  首先,我想说,《戊戌变法史》这木书全而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木书的作者也是-•位很厉害的人物,之所以写出这样好的著作,与他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汤志钧1920xx年6月生人,祖籍江苏常州,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所以说,这是一木值得大家去品味的一木近代史著作。

  作者在木书中,跳出戊戌变法事件的木身来分析戊戌变法事件的内在起因、人物矛盾、外国势力的影响等等。对于1898年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变革的内部力量以及外部原因,涉及变革275份上书材料,作者都详细读过过,并从信的内容、政治制度以及<些关键事件都做了深刻分析

  读完木书,最让我收获大的是,康有为这个变法的核心人物,变法后怎么逃脱清朝政府的抓捕的、又怎么在香港发表文章、逗留日木,最后怎么去英国的。

  任何一种变革,总是一种痛苦的转型,有时候变革的倡导者反而获得的痛苦会比被变革者更多。康有为的变革意见事实上最后靠辛亥革命的武力才能达到,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可以体制内完成。书中的最后一章大晕篇幅是作者在日木收集历史资料来分析康有为变法后,日本、英国势力的较晕,以及康有为在当时《中国邮报》接授记者釆访所发表的“政治幼稚”的言论,作者认为可能导致慈禧对这些变革彻底否定。如果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翁同龢等人能够联合慈禧、光绪一起参与变革,那么历史或许会重写了!

  作为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当时西方资木主义的先进思潮进入中国,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康有为这样的激进人物,即使温和改革派的张之洞也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受光绪皇帝赞赏。问题是张之洞为什么能够得到慈禧和光绪的双重认可,而康有为却落得个流亡?可借啊!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比较

  戊戌六君子:杨锐、刘光第、杨深秀、谭嗣同、康广仁、林旭)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由盛转衰,自虎门销烟后,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直到六十年代,认识到自己实力不足的清政府开始徐图自强。于是,由恭亲王奕䜣、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始了。三十年后,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尽管这些都失败了,但他们都推动了中国军事与制度的近代化

  那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什么都失败了?关于这个问题,都得围绕着一个人来讲,这个人便是慈禧。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顺利进行着,当时的慈禧太后也没有说什么,而是支持洋务运动的进行,因为她知道这是在提升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那时的慈禧太后,才刚刚发动了辛酉政变,废掉了载垣、肃顺等大臣,让自己彻底成为了清国的最高统治者,这是要巩固权利与地位的骚操作。

  但是三十年后,也已经改革了三十年的日本突然向清国宣战,是为甲午战争,慈禧太后面对这种事情,再想想自己的遭遇,当时又是她的60大寿,他当然不想掺和进来,于是就成了想尽力向日本求和的人。为此,她拿了北洋海军3的百万军费来修筑颐和园。这便是黄治军老师所说的“慈禧太后不是为了修建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而是为了挪用海军军费而修建颐和园”。

  既然没了军费,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仗自然是无法顺利的打下去了,而当时海军购买的炮弹为劣质品,对敌方的舰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再加上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而避战保船的决定,助长了日本舰队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它的灭亡,也就标志着三十年来的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

  其实,洋务运动中,不只是有北洋海军,当时还建有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加上北洋水师,这三支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巨作,光北洋海军的建造就耗费了巨资三千万两白银。1884年,法国入侵中国,在东南沿海炸毁了有闽浙总督左宗棠主持创办的福建马尾造船厂(1866年),而船队也被法军歼灭,由此,福建水师便全军覆没。而南洋水师呢?至于他怎么挂的我就不知道了,史书也没有具体记载(至少我看的是这样)。那么,三支水师灭亡,清政府好不容易花费的巨资也成为了泡影。

  洋务运动失败后,洋鬼子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康有为就曾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变法、迁都”的主张。

  拒和,就是坚决不承认《马关条约》,撕毁《马关条约》,与日军打持久战;迁都,就是学习盘庚迁殷,把都城从北京迁往西安;变法就是变法。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慈禧,所以这些都没有得到实行,尽管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但是103天后,在一个烦闷的夏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无情的刽子手在菜市口斩杀了戊戌六君子,于是,戊戌变法也宣告失败。

  在这里区别一下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很多人认为戊戌政变就是戊戌六君子主持变法,那你就错了,戊戌变法指的是在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开始的由康梁和六君子主持的变法。而戊戌政变指的是慈禧太后在百日后杀掉六君子,发动的政变。由这四个字就可以理解:在戊戌年间发动政变。

  那么,为什么戊戌变法也会失败呢,因为变法时,康有为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个主张又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当然不愿意啦,如果我们学习英吉利实行君主立宪,那就意味着慈禧太后没有了实权,这就会让她失去三十七年前(1861年)以不择手段得到的这个位子,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在变法的时候,有一个顽固派的间谍——荣禄,他曾向慈禧太后告密,说光绪帝要联合维新派的人要来杀您老太太,这无疑激怒了慈禧太后,威胁到她的位置,她当然要杀你。但荣禄为毛要告密,这个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触及了荣禄的利益。

  为让大家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我也为此做了一个表格: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5年——1898年

  目的/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与明治维新相似)

  内容

  张之洞汉阳铁厂

  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学堂

  (马尾造船厂1866年)

  政治上:拒和、变法、迁都(早期)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后期)

  经济上:学习工商业

  结果

  失败

  事件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5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原因

  没有改变原有的制度,“中体西用”

  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弱小

  影响

  促进了中国(清政府)军事的近代化,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促进了中国制度的近代化,这次改革,在国人的封建思想的脑子里打开了一个缺口,有了资本主义的色彩

  在最后,我说一说,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假如说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结合起来,那么会是什么产物呢?对,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这只是我的猜想,因为我有根据。咋们来看看在明治维新时,明治天皇都搞了些啷个东东。

  首先,在政治上是废藩置县,其次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学习工商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军事上训练现代化军队,最后是在改革的时候设立了警察部队。

  再来看看中国,废藩置县显然是没有的,因为我国早在元朝就设立了行省制度,省中有市,市中有县,比日本早5个世纪;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有为曾提到过,但没有能够实行;学习工商业康有为也有所提,也木有能够做,但要记住的是,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资产阶级搞的,只是明治维新时的天皇是完全支持的,因为刚刚革命成功,要把封建的东西全部扫开,除旧布新;再来就是训练现代化军队,这个东东的话,中国在洋务时就基本完成了,还建立了庞大的三支海军呢(之前我已有所提);至于设立警察制度,这个嘛,清政府也搞过,但这既不属于洋务运动的产物,也不属于戊戌变法的产物,它属于后来在1901年新政时的产物。但是关于新政,就是我下期所要写,在这里我就不提了。

读《戊戌变法》有感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读后感

  现在已经是20xx年了,遥想祖国当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许多岛屿都被外国占领,也有许多英雄为国家尽忠,为了了解历史,我特意借阅了一本书,名叫《戊戌变法》。看完这本书,我真有一种奋发图强的意志。

  这本书主要分五大部分;《戊戌变法的兴起》、《戊戌变法的过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评价及历史影响》、《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主要讲了;因为甲午战争失败是直接原因,维新思想的起兴是思想基础,公车上书揭开了序幕,创办报刊,学会制造舆论,所以康有为等人主张戊戌变法,此后,康有为接连向光绪帝上书,陈述受法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变法运动彻底失败。失败原因是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不可能成功2。对外国侵略者带有幻想,具有依赖性3。没有也不敢发动群众

  像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如江姐、杨靖宇......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影响,他们都怀着颗赤诚之心,有济世之才,一代人杰啊!我长大后一定要报向祖国为祖国出一份力。因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做国家的栋梁之材!

戊戌变法的读书笔记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上最惋惜的一次变法失败。这次失败不仅仅是失去了许多仁人志士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中国也折掉了自己最后一刻救命稻草。唉,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无法重现汉唐之风,再也无法享受那万国朝邦的荣耀。

  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成功让日本从一个所谓的“弹丸岛国”一跃成为与当时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这也使日本实现了《脱亚论》中的“脱亚入欧”中心理念。

  虽然《脱亚论》的作者福泽谕吉被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鼻祖,但面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时难道还要坚持“儒家之道”吗?当别人刺你几刀后,你还要微笑的“以德报怨”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同样必然会用于国家之间。

  中国,历史的确相当源远流长,但中国人却忘记了一项本领,那就是忘记了“反思”!我们坐在这,我们为什么能坐在这?只有知道我们为什么坐在这,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能在这坐多久!很简单的道理却让我很纳闷几千年随着历史的演变就是落下了这点!

  (一)戊戌变法—血泪铺成的道路

  1895年4月,据中日“甲午海战”近半年后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称为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随后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康有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究竟是非经过我也没必要照着书再重复一遍,相信各位也没有愿意听我大讲史书的功夫。那么就谈谈我对戊戌变法的理解与看法吧!

  首先,我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仅是一次变法的失败,而是中国由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一次革新。但很可惜这次失败了,革掉了中国半条命!可以假设若戊戌变法成功的话中国或许不会发生以后的事情,但事实证明以当时的状况变法成功的几率低的可怜。

  所以与其说惋惜戊戌变法的失败,倒不如惋惜中国近代的发展史。屈辱!屈辱!还是屈辱!这就足以概括中国的近代史。所谓的天朝上国,所谓的敢于向十一国宣战,所谓的天平盛世,所谓的割让万里河山于人。

  谭嗣同曾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说谭嗣同的鲜血流的不值,因为他的鲜血并没有唤醒中国这匹睡狮。所以谭嗣同的死是不值得的除了青史没有人会追忆他。

  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有如下三点;

  其一,光绪帝与维新派并没有掌握重兵,光靠道理仁义是无济于事的,而并不在于袁世凯的告密与否。

  其二,慈禧等守旧派还是完全控制着中国,即使真如期望成功挟持慈禧又能如何消灭守旧派呢?难道就不怕根基不稳反而失败落谋逆罪状吗

  其三,中国当时民众经过几百年的过往,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若没有充足的时间让民众适应只会适得其反,要知道无论是慈禧还是中国的民众都是光绪帝及维新派革新的难题。

  所以,综合如上所言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偶然,而正好恰恰是必然的。一个幻想着用几年的光景吸收西方几十年的变革精华再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这种天方夜谭真的是那么触手可及吗?至少,我知道现在这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明治维新—"真"脱亚入欧

  1885年3月16日(明治十八年)清国对面的日本一个名叫福泽谕吉的人在日本报章《时事新报》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脱亚论》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在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民众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日本未来崛起的希望—引进西洋文明!

  或许有人会问明明是“明治维新”但为何偏偏先谈福泽渝吉的《脱亚论》呢?我认为若不先简单介绍《脱亚论》则不会简单明了的道出”明治维新”的渊源经过。

  1868年,随着江户城的投降统治日本265年之久的德川幕府覆灭,1869年春,明治天皇彻底扫除国内幕府残余势力。同时也预示着明治天皇已然下定决心让日本彻底改头换貌,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空口白话!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20xx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20xx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引用(百度百科)

  从上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明治维新绝对不是某些人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的事,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与漫长过程的改革。从这里就可以基本清楚的看出相近时期的清国戊戌变法是一个多么不成熟的举动。

  甲午海战“惊动”了全国的人,却仅仅“惊醒”了少部分人。就是那少部分人想一口气吃个饱来拯救中国。而日本的“黑船事件”却惊醒了全国大部分人。于是,幕府被推翻,天皇掌控朝政,国内该打的打,该闹的闹。然后,事情就那么“简单”的成了!

  没错,事情就这么成了。以至于到1994年甲午海战,一个所谓的天朝王国竟然被大的毫无招架之力。以至于签署了极为“和谐”的《马关条约》方能继续苟存于世。就是那时候台湾离开了中国,一直到现在。。。。我不会说日本入侵台湾遭受数个月的抵抗才占领了台湾全境。

  一个国家若放弃主权,那么请不要阻止民众。一个政府若一味卖国,那么请不要拖下民众。国家的主权就如同个人的尊严,没有尊严?那么你活着绝对是生不如死。

  正因为美、英,等国的坚船利炮使着日本彻底惊醒,所以,日本不维新不足以存,此即是明治维新之道!相反,我不知道为何,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都无法使清国惊醒,看来还是八国联军使用的炮弹火药量太少导致的。

  人们总习惯性的把,“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我看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一个幻想着一夜暴富,一个脚踏实地的进取。你说,谁会成功呢?再说明白一点,一个稳扎稳打的维新,一个浮华不实的变法。难道你还认为两者有什么可比性。

  现在,我不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惋惜,因为从一开始变法就注定不会成功,而且注定会有很多的人白白流血牺牲,相反,我为明治维新而惋惜,为何明治维新不会再次发生,中国为何不能也奋发图强呢?难道仅仅是缺少统治者与实施者?不!其实是缺少改革进取的思维。

  试问,明朝时中国的航海与火器就已然领先于世界,为何几百年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还会驶入我们的土地残杀我们的同胞呢?至于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历史只有公断!国之兴,必兴于改革。国之亡,必亡于腐朽。我知道的只是这一句话而已!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零碎的学习西方,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

  2、内容: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

  (1)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

  (2)上书内容被广泛传抄,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3)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时务报》与《天演论》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3、《天演论》

  (1)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1897年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3)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1)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2)经济上:提倡事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3)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4)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遣留学生

  4、失败:

  (1)原因:

  ①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②某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③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

  (2)政变: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②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5、影响

  (1)戊戌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2)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此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3)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戊戌变法

  纵观历史,清朝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创造盛世的国家——康乾盛世。但是,也成为人们口中最差的朝代,就是清末那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将这个强大的帝国推向了衰亡。

  纵观历史,清朝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创造盛世的国家——康乾盛世。但是

  ,也成为人们口中最差的朝代,就是清末那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将这个强大的帝国推向了衰亡。

  正因为如此,清朝采取了许多救国方针,“洋务运动”,只是失败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他没使中

  国强盛,却引进了西方第一批企业,他也并未使中国转入资本主义。可是,“戊戌变法”做了一个思想启

  蒙。

  事情是这样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首都北京,

  正参加科举的考生康有为、梁启超联合举人上书光绪帝,拒绝签字,史称“公车上书”,此次上书对清王

  朝触动不大。

  上书失败后,康有为联合朝中大臣办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文》。他还多次上书

  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他也不愿做“亡国之君”。由于这是变法,果然触动了顽固派利益,康梁听说慈禧要

  趁阅兵之际,逼光绪帝退位。康有为心急如焚,派谭嗣同去与新军首领袁世凯,要求他保护光绪帝,哪只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爱不在就放手

关于长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