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文
中国的科学家王大哘曾经向青少年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从书本上学会了游泳的本领,如怎样呼吸,怎样用脚蹬,怎样划水等。他逢人便夸耀自己学会了游泳。有一次,大家让他去水里游泳,他觉得自己会,便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河里,只见他挣扎了一会儿,淹死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知道读书,却不实践的人。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许多人不敢实践,你缺乏自信,怕犯错误。实际上,在实践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它能让你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
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曾对我国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说:“中国留美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显著不同。中国留学生钻研书本很刻苦,但是动手能力很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问题一会儿就解决了。”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
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我们要想得到深刻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需要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实践。法国一位物理学家说过:“不会实践,就像一只蜜蜂不会酿蜜。”学数学,做大量的习题是实践;学物理化学,做实验是实践;学社会科学,进行社会调查,这也是实践。如果不实践,什么也学不好,学不透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要到达最高处,就要从最低处做起。实践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本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果只知道一味的钻研书本,而不动手实践,那永远就不能超越别人,只要敢于动手实践,才能超越别人,向权威挑战。
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下课时间到了,老师,您们辛苦了……”伴随着熟悉的下课铃声,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初中岁月,看着初中孩子脸上特有的稚嫩模样,突然间感觉,做一名老师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一直期待着这次的实习,也在脑海中无数次想象过自己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样子……10月9日早晨,期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天公虽不作美,早晨天空下起了细雨,但阴冷的天气却丝毫不影响我对实习即将到来的喜悦。
我们每个人都青春过,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直青春着。然而在学校,我却能时刻够感受到校园青春活力的气息,教师们精神充沛且富有激情的讲授,学生们活泼开朗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仿佛青春再一次被这熟悉的校园氛围所唤醒。
来之前听学长学姐们说市区的孩子很调皮,教师可能也会有时忙到顾不上实习生,我也担心过实习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在实习期间学到我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但是当我遇见慈爱且教学严谨的李爱霞老师、聪明活泼和尊师敬长的初二(1)班学生时,我发现我的那些想法都是多虑的,遇见她们我是何其的幸运。以前总认为初中数学的知识简单,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轻松一点。但是来到汉滨高级中学的第一周,我就深切地被老师的辛劳和责任压力感所触动。所谓“台下一分钟,台上十年功”,我认为这不仅仅指舞台,更指这些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日日夜夜的付出。
通过一周的学习并且亲自上讲台尝试讲解习题课,我深深感触到数学的教学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互相指正。正因为这样的教师间互相学习教育理念,我的实习教师李爱霞老师在开学之初成立了“李爱霞工作坊”,为各市、区、县等30与余名教师搭建了能够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年轻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一周、两周、三周……原以为实习的时间很长,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熟悉了班级里一个个可爱的学生,了解了班主任的日常班务活动,学习了教师每天的教学备课研讨……对于每一道题、每一小问教师们都要思考各种解法,绝不放过每一个易出错误的点,老师们的每一次听课研讨评课,都让我更加明白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看似简单易懂却需要加倍努力去深究的工匠精神。
每一周我都要求自己至少听四节指导老师的数学课和一节其他班数学教师的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魅力和授课方式,在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下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一种课型。并且自己要学会不断反思:如果是自己上讲台讲这一节课,那我应该如何备课、如何导入、如何将知识更深一层的向学生展示。五周下来,我累计已经听课二十余节,课后也会积极和任课教师交流,学习他们的导课方式和对课本例题细节的处理。虽说还没有真正能够像一名人民教师那样有经验,但是相对于刚进实习学校而言,我学习到了非常多书本上所不能获取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对我而言,每一次听课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更是一个能够历练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我会更加认真努力地向老师们学习。关注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思考,这个细节可能是一道题目、可能是课堂上的学生的状态、也可能是一个字母或一个括号……数学是严谨的、细微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我们才会收获一个新的高度,向心中的目标前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实践为主题的作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情从书上看到的与生活中亲身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
一次看书,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杯子里装满米,把米压紧,放进一根筷子,最后把筷子提起,米和杯子会一起被提起来。看到这儿,我不禁两眼冒光,简单的很。正好爸妈不在家,趁着时机,厨房就当我的“实验室”吧!
我快速跑到厨房,随手拿起玻璃杯,用米把杯子填满,然后用手使劲揣,把米压紧,紧到不能再放米为止。下面就是把筷子放进去了。一切准备就绪,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可是米和杯子不仅没有被提起来,反而来了个“火山爆发”,撒了一地,玻璃杯也开了花。我可不想这样结束。“会不会是因为杯子太重?”收拾妥当,我把玻璃杯换成塑料杯,这次做的时候,顺利多了,因为我已经有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耶。我成功了!
这一次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实验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纸上得来终觉浅作文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为“行”?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探索。行而知之,就是在不倦的实践中、勇敢的探索中获得真知,从而更好地“行”。
我们回首沧桑的岁月,抚摸那亘古不变的信条——“行而知之”;我们迎着那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领略那弥漫天际的“行而知之”的求知风尚。“行而知之”,这难道不是先贤对我们的祝福与嘱托吗
“行而知之”——它是五千年流淌不息的河流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积淀,是一代代先贤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而总结的精华。这精华,非实践无以明,非实践无以立,非实践无以用。
行而知之,有行才有知。
你看那碧天里翱翔的大鹏,如果不是飞行,又怎能振翅逐风,而知天空的辽阔,而有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你看那浩瀚的大海里远洋的巨轮,正是航行,才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和信念,驶往那太阳升起的彼岸。
行而知之,无实践,何来收获
作为中华文化精粹之一的“棋”,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行而知之”的重要功用。棋盘之地,方寸之间,一步棋走下去,死生不可知。即使你手上有一本绝世棋谱,不通过实践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绝世棋谱也不过是废纸一张。有的人棋风大气沉稳,有的人棋风沙场之气十足,这棋风光靠看无法获得。它必定经过无数次对弈搏杀的磨砺实践方可练就。“行而知之”是我们主宰棋局生死的武器;通过实践,我们方能举一反三,提前明了对手的意图,从而笑傲棋局,主宰生死。
棋如此,人生亦然。这世人不知有多少不重实践而错失了获取“真知”的良机,而荒废了大好青春。面对一场考验,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你在惊疑退缩间便与探寻的机遇擦肩而过。海洋深邃神秘,充满了未知,可我们若不勇于实践,又怎能获得深邃海洋之“知”呢?蛟龙号通过一次又一次探索深海的实践,让我们领略了海洋的神奇与美丽。蛟龙号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深海研究的又一扇大门,让我们认识一个全新的深海世界。
在生活中,“行而知之”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气派。深谙此道之人必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腹有乾坤。他们不古板,善总结,懂谋划,知创新。这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而这一切都是实践的功劳。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从而开创这盛世繁华,看遍这江山如画。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我看来,又何尝不能改为“我行故我知”呢?行而知之,有行才有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是陆游写给他的小儿子子聿的,这句话蕴含着一个真实的道理——书上和权威讲的不一定是对的,要亲身体验才知道应该这么做。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只是终究是不够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正真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修去亲身实践。
他的全诗是这样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比如像古代的赵括,他就是觉得自己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就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敌的过他,结果他替代了廉颇打仗,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这句话就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生活中也要这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开拓学习视野,我们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的活动,研学旅行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一早,大家便迫不及待想去旅行了,不久,来了几辆车,老师分好队就陆续上去了。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生态潜流湿地”那里主要是废水处理,然后废水加工,成了干净的水。我明白了: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又去了“菜棚”那里面种了许多蔬菜,应有尽有。看到这些蔬菜我们才明白,蔬菜是这样长出来的,真有意思,这时我想起来了小时候学的一首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这首诗背的滚瓜烂熟,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才深刻的理解了这首诗,农民伯伯是多么的辛苦,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坚决不能浪费!接着,我们又去了“植物园”那里的树木长得枝繁叶茂,绿的耀眼,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什么是“嫁接”,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
然后,去了“中心幼儿园”那里面有许多玩具,装饰的也非常好,简直就是小孩们的天堂。我们参观了小朋友们种的花草,跟着前面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周围全是小朋友们的劳动成果。那还有一些小动物:兔子(白兔、黑兔)、孔雀(公孔雀、母孔雀)还有鹅等等。一个个天真可爱的面孔,小朋友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很重视学前教育,因为只有注重教育,社会才更文明,生活才更和谐。吃完饭,我们就前往了下一个地点。
来到了“寅寺镇中学”我们首先来到了图书馆,看了一段视频,休息够后便按队伍走了出去,排好队,李书记便为我们讲党纪,进了一所楼,这楼里的第一层全是一些著名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等。第二层是一些讲堂大会的内容,例如十九大等。第三层是一些关于革命英雄英勇杀敌的故事,都让我记忆深刻。在这里,我感受到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不能再被西方列强欺负,我们要建设更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国家。
研学旅行让我们接受大自然,体验生活,这样比我们在书本上了解的更深刻,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去感受大自然,去深刻的体验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
盼望已久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星期五这一天如火如荼地展开。
经过一路的奔波,我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神奇的吸管’这个游戏,大家可以利用吸管和塑料扣搭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四个班评比!”
一声令下,各班都开始讨论,我们班一致决定以“埃菲尔铁塔”为例,这繁重的任务交给了美术课代表,还让学习委员加以指点协作。
“一个细塑料扣的直径和吸管自身的柔韧度看起来……”班里的学霸侃侃而谈,单是几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张纸,看的同学们眼花缭乱却仍然一头雾水。
看样子并不难!
我们一群从来靠脑袋的同学,马上开始迫不及待地动手。
“唉,你踩我干什么!”“我做铁塔顶端,不踮脚怎么办?”“同学,底下还没有搭好呢……”四下里顿时一片吵嚷声。只有分工,没有合作,我犹豫着把一根吸管放在中间使其固定,边上一同伴不小心一碰,整个模型轰然倒塌。欲哭无泪的感觉和抱怨声一起荡漾开来了。
最后,班长有秩序地重新分配任务,一个人一个人指导,反复推敲后,一个盗版“埃菲尔铁塔”才火热出炉了,一展示就赢得各班同学纷纷献注目礼。这个由无数正方体组成的“铁塔”,除了高大之外,毫无艺术感可言的作品,却也赢来了无数掌声。
代表班级讲述作品意义的我,望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埃菲尔铁塔”,斟酌了一番后,清了清嗓子,指着塔顶上不成样的拱形说:“这个三角形设计于顶端,表示我们必将稳定迎接大风大浪,此外,这个作品凝结了我们的汗水和辛劳,令我们受益匪浅,体会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愿今后动手能力多多加强,让我们携手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话音落下,掌声响起。
是呀,在如今这个书面学习主导的主流里,我们需要加强操作实践,让更多来源于生活的经验为今后的人生增美添色。
忽然,停笔抬头,想起大诗人辛弃疾笔下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
陆游老先生曾写过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这句诗,我有过很深刻的经历。
自从上初中之后,学习生活一下子变得紧张了许多。语文、数学、英语再加上政治令我应接不暇,而生性懒惰的我一下子就在初二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在令人畏惧的作业量上,从来做作业都不经思考,没有攻坚的决心,并且在各位数学家们经过实践所得的真理面前,从不间断往下钻研。
所以,爸爸就将我在他的心目中的形象刻画了出来:俨然一个贪玩、不好学、不上进的中学生。而我想改变这个事实,这个对我不利的形象。
于是,我便开始多看课外书。但是,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结识了一帮初中不同学校的朋友。我就跟他们一起去调查一些事情,就是亲身实践而得来一些理论。我在与他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现在人们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就算是一个初中生,他们也信不过。与此同时,我有一次在地铁站借一个叔叔手机时,体验到世态炎凉,除了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其他根本行不通。
结束了这次事件后,我便开始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课上以及化学书上搜集的一个个定理。于是,我从一些物理实验中了解到这门功课的奥秘,从一些化学实验中了解到了注意事项的用处。我一天天地进步着,也愈加求知若渴。
于是,我在爸爸的心目中的形象变为一个好学的中学生。在我心中,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必要时,我们要走出学校,去实践、去探究、去钻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
古人们也曾经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了解再多书本上的知识,终究也只是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一味的阅读而不去行动,只会让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行”就是通过我们的实践去感受周围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感受认知,在经过反复的“行”逐渐升华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士都是以“行”而知之的。
东方的历史中勇于实践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都知道,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公认的知识“大家”了,他老人家几乎样样精通,在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行”,就非常重视实践,通过周游列国印证了自己所学的东西。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但魏蜀吴三国星光熠熠。古人曰:“胜败乃兵家常事”。未尝不是,即使做了万分准备,战场上一个变化就会使之钱的计划灰飞烟灭。所以兵家切忌纸上谈兵。三国中,刘备的大奖诸葛亮可谓是才华横溢,他的实际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尤其是“草船借箭”。难道诸葛孔明仅仅是瞎编乱造,夸夸其谈?难道只是运气使然?不以为然吧。孔明的军事才能哪项不是在战争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徐霞客经过30年考察撰写出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西方历史也不乏实践的伟人。
马可波罗自幼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向往,最后终于付诸于行动,在中国游历了17年,写出了《马可波罗游记》。还有达尔文、哥伦布都是用“行”来完成自己的伟大著作或取得重大发现的。可见,“行”是有多么的重要啊。
在15世纪前后,西方出现了“地圆说”,可是地球是方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为此,哥白尼的理论一出现就遭到了宗教严重的抨击,哥白尼也因此风险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给“地圆学说”。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只有奋斗,才能抬头挺胸;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苏联就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怀疑下建立了起来。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
这足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和谐的美好的。
理论再好也需要实践来证明。而实践才会出现真理知识。
即使我们拥有许多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得很透彻,但不要忘了我们更需要实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们必须要用“行”去检验真理,用“行”去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