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包含在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的。
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相比,语文课程的内容中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还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和多元的反应。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的。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3.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一方面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悟,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为实现语文课程的目的提供必要的保障。
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内容
论文摘 要: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要求,大学新生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学习方式、独立生活、心理素质与人际关系等方面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新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来做好入学教育,丰富入学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奠定基础和确立方向,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入学教育是指各大高校的有关部门,依据社会形势、专业特点和学生去向,为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走出一塔走入社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新生入学后集中一段时期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系列适合大学生特点与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对大部分青年学生来说,新生入学阶段是离开家庭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也将是走向社会的最后缓和期,可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期。能否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衔接,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四年或更远的时期内受教育的效果及个人成长发展,也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因此,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和人文精神。根据大学新生教育的目标,新生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七个基本环节: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新生入学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新生开学典礼和军训动员大会等教育形式,激发新生的理想信念。在军训过程中,结合军训期间的各项活动,发挥各团政治工作人员尤其是团政委、连队指导员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征文、朗诵、演讲、辩论比赛,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了解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和建设史,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与政策,明确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此外,通过学院、年级、党组织、社团、班团等各级组织凝聚力培养与建设,使新生熟悉党团组织机构与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其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和时事,针对新生的思想状况,召开主题班会等,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正确运用民主渠道,使理想与现实、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协调统一。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人格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中西文化冲突加剧、网络时代和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如今的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出现了各种危机和缺陷,如何通过入学教育做好人格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深层次的意义,是当代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入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环节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要环节:
1.社会责任教育
责任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认知和情感体验。也就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入学教育阶段,高校应通过社会责任教育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2.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人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处于一个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如果大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氛围,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此,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情感、健全人格、顽强意志、良好自我调控能力,并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社会传统和高校改革等诸多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大学新生是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的,有着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背景,在大学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思想、文化难免会发生碰撞,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校应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走身心健康成长之路。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了解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沟通,发现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时应及时与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适心理困扰,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给他们自我调整、自我放松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4.诚实守信教育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约束,是人们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信用缺失将使青年学生很难在踏入社会后有所发展,同时青年人的诚信缺失也会使得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受阻。现今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和社会转型期间,学校并非一方净土,加之之前多年基础教育中对智商的追求同时对于德育的缺失,主客观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学生们的诚信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典型的便是诸如一、学术作假、恶意拖欠学费贷款等现象。因此,倡导诚实守信,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构筑新时期大学生诚信体系,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
(三)爱校教育
校情校史教育旨在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发展历史与办学特色,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大学。高校应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邀请学校老领导做专题讲座,向新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树立“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意识。
(四)法纪教育
法纪教育,即法制及校纪校规的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教学秩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不可或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及校纪校规的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对新入学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对来到大学,生活开始高度自主的新生,应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特色和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违纪处分条例》、《学籍管理规定》和其他有关学生管理的文件、规定等,使学生明确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增强学生的法制和纪律观念,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合格的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
(五)专业教育
由于不少学生在高考报自愿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而正确的了解是新生面临的主要困惑。加之目前除了部分热门的高分专业之外,大部分新生都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因此加强专业教育对于稳定新生情绪、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教育时,首先应向学生系统介绍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本校本院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成果,使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深化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自己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将具备的理论知识与能力,以便学生科学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再次,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本专业发展前景,鼓励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