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的意思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月亮的诗句:正月十五日的夜

  《正月十五日的夜》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日的夜》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表现了初唐时期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像。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读者不难想象,这是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日夜》作者简介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十五夜望月的意思

中秋月圆夜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这圆月非常调皮,一会儿钻进云姐姐的怀里,一会儿和星星谈话,一会儿唱歌跳舞……真拿它没办法。

  此时,让我想起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为名除害,射掉了九个太阳。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之后,王母娘娘给了他一颗仙丹,吃了那颗仙丹可以长生不老。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晚上,我们在家吃月饼。吃水果。看电视。多么美丽的中秋之夜,多么愉快的中秋节。

十五夜望月改编

  清冷的月光,冰凉凉的,从树叶梢之间细细地洒在大地上。红红矮矮的围墙环绕在周围,仿佛要把月光整个儿拢在怀里。围墙边上一棵长得并不茂盛的枫树上,两三只乌鸦似睡非睡,一会交头接耳,一会儿静下来不动,偶尔也发出一阵阵嘶哑的叫声,划破静谧的“天宫”。

  已是深夜了,有了露水,它们调皮地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沾湿了我们的衣服。这时,桂花上的一滴露水突然脚跟子一滑,跌倒在了地上,但是另一滴露水马上又跳上了花瓣,月光透过它那晶莹的身体,一切又变得安静了。

  中秋之夜是必然要赏月的,但我为什么就高兴不起来呢?看着这清澈的月光,我的心也变成了清澈了。手里拿着的月饼终究未咽下,尽管闻着桂花的香气,但是却始终觉得要窒息。泪水终究是要流下来的,一流就止不住了,顺着面颊,顺着衣领,直到被吹干为止。今夜的思念好似比往常更浓,亲人啊!何日才能见你们一面啊!

  北风越吹越大,秋天越来越深,那秋天有没有亲人呢?如果有,在哪儿呢?它现在正在思念谁啊?但愿它不要和我一样,因为思念是痛苦的。

  月亮依旧那么冷清,而我,渐渐地模糊了思念。

十五夜望月改写

  八月十五之夜,外面的世界仿佛格外冷清。世界似乎分了两半——“家”里与“家”外。

  那轮满月高挂于众星之中,在大地上蒙了一层素纱,平添了几丝凄凉。残垣边的那颗月桂正清清冷冷地立在银光下,桂花如沉睡时也娇羞的少女,藏在绿叶中间酣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鸦鹊似是想做个美梦,也栖于娇媚的桂花之间了。月光下,这一切似乎都在以冷艳的美来告诉我,那浓重的乡愁。

  轻擒一片桂花,有几丝沉重的质感。浸透它的,是寒冷的冷露,还是苦涩的思乡情?低头沉思了。

  仰望苍天与明月,有万般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是思乡,思那魂牵梦绕的故乡,是迷茫,迷茫那明天自己的向往……

  “月笼人家,沉香入画。少年仍是眉间点砂,我却归隐佛利,不覆芳华……”

十五独望月诗歌

  十五的夜晚

  独自走在林荫道散心

  忽而面前投来几点亮斑

  我便寻找它的来源

  寻着,寻着,寻到了天边

  月挂疏桐

  圆如日晷,皎似明镜

  咦,今夜的月

  为什么有几点瑕疵

  是生太阳的气吗

  我想是的

  可是,不应该啊

  为什么没有星星的陪伴

  是藏起来了吗

  我想是的

  可是,不应该啊

  那,那颗璀璨的星,去哪了

  在这样一个夜晚

  独自望孤月,望缺月

  不知我心中的姑娘

  此时在何事

  是否同我一样在望月思人

  此时的我

  多希望,多希望

  心上人能够出现在我的身旁

  能够与我一起赏月

  也许,只有这样

  天边的月亮才会变得

  更圆,更亮

  我的心上人

  此时的你在何方

  是否与我在同一时间

  同我望月抒怀

  也许,这是奢望

  忽而,一阵汽笛声

  惊扰了我的思绪

  飞驰开过的汽车司机

  你又怎能理解我的心情

  想起昨夜

  凛冽的寒风

  刺痛我的全身

  也许都是我的错

  可也不应这样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情比金坚

  不管如何

  我真心希望,那颗

  那颗璀璨的星

  能够出现在月亮身边

  哪怕是若隐若现也好

  ……

  月亮啊,月亮

  咋俩真是同病相怜

  希望不久之后

  意中人能够悄悄来到你我身边

  就让我们共同期待

  愿一切安好。

十五的月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曰,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中秋。中秋也称仲秋,又叫“月夕”、“八冃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八月十五的月光,是一年之中最圆最亮的一晚。听说,月亮上有个广寒宫,广寒宫里住着一个仙女—嫦娥。传说嫦娥偷吃了不死仙丹,身子变得轻飘飘的,飞上了月亮,永久住进了广寒宫。从此,她便和里面的吴刚桂花树和小白兔住在一起,今晚呀,她会下凡找夫君呢!这时,天上的月亮又圆又大,时而不知是它累了,躲进云层里,还是云彩从它身边走过,时而又从云层里出来,当它一出来时,地上像洒着一片银光,人都看的非常清楚。

  也许今晚的月亮圆不过明晚吧!可它真的很亮很亮,亮得照清我心中的那几许淡淡的惆怅,我知道那是乡愁。于是,就想起了席慕蓉的《乡愁》。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的这首《乡愁》使我心中的惆怅就更浓了。这突来的惆怅就像是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飘来的几朵乌云,阴影遮天蔽日。如果说这遮天蔽日的阴影是心中挥散不去的阴霾,那么而后的那一阵急雨啊!是不是远处的故乡在轻声哭泣?为许许多多在她怀里成长的游子们而哭泣!她是不是也想念着我们啊

  月是故乡明。清冷的月光下,千万种思绪拧成一股、化成一缕乡愁愀然飘向远方。我缓缓转过身去,向着遥远的故里,眺望着、眺望着那些在梦里乍现的人和事。

中秋唐诗《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出自《全唐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二十九岁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唐宪宗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部、太子少傅等职。

  职务,屡次上书拨摘时弊;元和十年以后,虽然在地方上做过一些兴利除弊的事,但明哲保身思想占主异地位。在政治上,他反对宦官擅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横征暴敛,同情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

  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为特征,也有不够精炼,言尽意尽的毛病。著有《白氏长庆集》。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注释:

  昔年:去年、以往。

  译文: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鉴赏: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那孤单的小树上栖息着孤单的小鸟,这树,这鸟,像极了远在他乡,周围没有亲人的我。一阵风吹来,吹凉了我的身体,吹凉了我的心。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了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滴答滴答,树叶上的露水断断续续悄然落下,直击我的心底。冷……好冷,就像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的感觉……孤独伴随着我,这个中秋,又是我一个人过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着天空中散发着柔和光芒,又大又圆的明月。我同他们一样望着,望着……渐渐地,月亮变得不圆了,它变换着,一会是爹的脸,一会是娘的脸,一会是兄弟们的脸,一会是姊妹们的脸……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么多望月的人,总会有一部分是像我这样的,远在他乡的人,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的身上?在众多的望月之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了。不知爹娘和兄弟姊妹们都怎么样了?远在家乡的他们,都还好吗

  [文章是根据原诗的意思再加上我揣摩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写的,若有冒犯,多多谅解]

十五夜望月中秋节

  日复一日地“日暾暾其西舍兮阳焱焱而复顾”,把我送到了下一个中秋节。

  夜幕降临,太阳绯红的脸颊也被夜漆黑的手给抹掉了。顷刻间,皓月当空,月光犹如一层薄纱,轻盈地洒满了静谧的庭院,鳞次栉比的房屋,无边无际的寰宇。月亮犹如白玉盘,高高悬挂在苍穹之上,将丝丝洗乳般的月华泻向大地,好似一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的窈窕淑女。

  我坐在庭院中,仰望着那皎洁的月亮,地面被缕缕银辉依偎着,仿佛正飘散着鹅毛大雪,白霜悠然自得地躺在地上小憩着呢。我身后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正在唧唧喳喳地与同伴聊着天,葳蕤的树枝仿佛被乌鸦的举动给惊醒了,惶惶不安地挣扎了一下。一丛桂花在旁边悄无声息地散发着自己沁人心脾的香气。突然,有一滴露水挣脱了一片翠绿的叶子,缓缓地流淌到一朵绽放的桂花上面,逐渐沁透了桂花的花瓣。放眼望去,花朵犹如一个噙着泪水的小女孩,忧伤不止,空气中弥漫着的桂花的氤氲也仿佛变淡了,似乎渗进了露珠。我佝偻着腰,心中黯然神伤,听着一旁屋子中的欢声笑语,再透过窗棂——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享受着天伦之乐。我橄榄似的喉结便不由自主地上下滑动了两下。

  我遥望着夜空,繁星闪闪发光,宛如无数只深邃的眼眸对我眨眼。我长吁短叹着,把酒直往嘴里灌,想借酒消愁,但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潸然泪下了,泪珠已浸湿了我的衣袖,与亲人分别的那苦涩的滋味,又笼罩在我的心间,久久,仍然如此悲恸。我情不自禁地再给自己闷了一口酒,凉飕飕的风吹拂过我的脸庞,几绺乱发贴在我的额头,红晕在脸上浮现,显得醉醺醺的,我已泣不成声了。月光又沐浴着酩酊大醉的我,显得亲切而又温暖,仿佛母亲正拥抱着我,给予我无限的能量,思念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拭干了眼眶边饱含思念的眼泪,闷闷不乐,心中不禁嘟囔着: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明月何时照我还?”夜深人静,一切都黑漆漆的,一切都鸦雀无声,一切都显得无比的惆怅与寂寞,以及,忧伤。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怎样学习手绘

春思李白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