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电影专业影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看完影片《归来》后,很多人都被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相濡以沫的亲情感动。而最打动我的还有在那个扭曲的时代、扭曲的人一性一下,有那么伟大的父一爱一。
在十年浩劫中,陆焉识被定为右派,被送进农场劳动改造。他强烈地思念自己的亲人,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心一爱一的女儿,于是从农场里逃了出来。想见一见自己的亲人和骨肉。可是竟被“立场分明”的女儿举报了。陆焉识被抓回了农场,被抓时与家人生死离别的场面让人撕心裂肺,也让女儿深深的悔恨。然而举报的目的终未达成——她依然没能扮演吴清华。她本想用这“大义灭亲”的大功让自己饰演《红色一娘一子军》中吴清华的。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被平反了。他的女儿已经为举报自己父亲的事感到悔恨和内疚,她在离开父亲的临时住所时终于喊出口的“爸爸”,让陆焉识惊讶又感到欣慰。他没有想到女儿还会喊他“爸爸”!他愣了一下,欣喜地答了一声“哎”。这一声“哎”,包含了多少辛酸与苦痛,悲凉与喜悦!他不仅没有丝毫怪罪女儿举报他,依然关心、疼一爱一自己的女儿。
无论是哪个年代,我相信,哪怕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父一爱一永远是不变的。当陆焉识知道是女儿举报自己的时候,他不悲凉吗?会的!可他更清楚,如果女儿举报了自己,就立了大功,就可以有更好的前程,他宁愿用自己的苦痛,换来女儿的未来。
从我们出生,父母就是给我们最多关一爱一的人。这一爱一就像山一样巍然!而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什么时候想过去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呢?即使有过想法,我们又做了什么呢?我们现在是学生,还没有能力在物质上报答父母,那就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吧。好好学一习一,做一个品行端正,行为规范的好孩子,让父母少为我们一操一心;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父母倒杯水,为父母捶捶背,体现对父母的孝心。
在我看来,《归来》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最本质最不求回报的一爱一,我们要懂得一爱一,也要学会回报一爱一!
电影《归来》观后感优秀范文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巩丽饰)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陈道明饰)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就像马寅初先生当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受到批判一样)。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注:以前对戏剧的套路总结为几句顺口溜——“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小姐援,苦尽甘来中状元,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观电影归来有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问倒了天下人,世人皆为情所困,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做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各有不同。
一爱一,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般的生死相随;一爱一,是徐长卿与紫萱般的生生世世,只认定你一人;一爱一,是杨过与小龙女十年的不离不弃,跨越年龄的界线;一爱一,是杨玉环对李隆基由一爱一生恨的表面现象……如今,在看完电一影《归来》后,我又有了另一种答案,那便是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一爱一。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右派分子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他的行为给怀有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带来巨大的压力。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陆焉识相见,冯婉喻明知不能与他相见却终究因为一爱一而去了!然而伺机抓他的人也去了,冯婉喻嘶喊着让陆焉识快逃,而陆焉识未曾听见般向着冯婉喻跑去。只为见一爱一人,不顾生命危险,最终却也未能相拥一下,被抓走了。而冯婉喻也因陆焉识被抓过度悲伤而摔倒在地,因此得了心因病。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陆焉识平反了,也回来了。只因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曾经的一爱一人却与他行同陌路,不再相识,无论陆焉识试过多少种办法,却终究未能唤醒妻子的记忆,被她推出门外。虽历经多少沧桑,他们的一爱一却从未改变。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一爱一,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自那次以后,多少年来,门从未上锁,她说:“不能再将焉识锁于门外”。自那次以后,多少年来,那张字条还在书桌上,睹物思情;自那次以后,多少年来,无论风雨一交一加,电闪雷鸣还是大雪纷飞,她都记得5号要早起梳洗,打扮干净去火车站口等焉识归来。多少年来,他将信写满箱子,也因太过思念;她可以为他的一句话而原谅恨己多年的女儿;他可以将自己视若旁人,只为可以守护她。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多年,陆焉识依旧是早上陪着冯婉喻去到站口等着陆焉识的归来。这是影片的最后一幕场景……他们的一爱一,可以使万物失色,却没有感动上苍,冯婉喻仍然无法想起他就是陆焉识。
我相信:就算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曾经沧海夷为桑田,曾经的高山夷为平地,他们的一爱一依旧不会改变。我要说:“一爱一,是陆焉识对冯婉喻守护般的一爱一;一爱一,是冯婉喻对陆焉识等待般的一爱一。”我把它称为“一爱一的坚守”――坚定不移的守候!
观《归来》有感
今天,我们淮河早报的40名小记者观看了《归来》这部电影。该影片给了我一种极大的震撼,那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仍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耐人寻味。
剧中,陆焉识(陈道明饰)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被划分为“右派分子”,整天躲躲藏藏。有一日,他写了张纸条给妻子冯婉瑜(巩俐饰),约她在天桥下见上一面,不料被女儿知晓。女儿为了跳《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角,将父亲出卖。父亲被抓,母亲悲痛欲绝,一个推搡中一个趔趄栽倒在地,头部受到重创,对陆焉识的记忆一下子定格为永恒,对其他琐事也恍若云雾。
“文革”结束了,昔日的右派分子们大多都被释放了。可是当焉识归来时,婉瑜已经无法认出自己了,婉瑜一直认为他是方师傅(剧中女儿丹丹说过他用饭勺打过妈妈),始终不肯接受他。就这样,焉识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选择了默默地照顾她,陪伴她。
这部影片没有高潮,没有低谷,却能给人一种超越凡尘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你似乎也在陪着剧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还记得影片中的一幕:陆焉识在弹钢琴,婉瑜听到熟悉的琴声,从门外走进屋内,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个人拥抱、流泪。就在这一瞬间,观众肯定和我一样,认为婉瑜记起了一切,可惜最后我们的希望还是破灭了。
对于该影片中的主角,我觉得他们都懂得关爱是什么。正如影片中焉识对女儿丹丹出卖自己毫无怨恨,通过信件的方式劝说婉瑜重新接受女儿,让女儿搬回来住;女儿和父亲消除隔阂,在焉识的临时住所,喊出了第一声“爸爸”;焉识最后选择在婉瑜身边一直守护她,哪怕她再也想不起他是谁……关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他人心中的锁;关爱是一种默默地守护,无怨无悔。无论处在何种年代,何种背景,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人世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
归来
前天白天打球反被球打,觉得是好兆头,晚上要出去买彩票,彩票没买到,却看了一场电影,张艺谋的《归来》。之前并不知道电影情节,只听说看此片要从头哭到尾,于是买瓶水进影城以防眼泪不够用,直到结尾的字幕出现,眼泪也只是在眼眶内打转转,最终一滴也没有掉下来。
故事说的是文革的事,父母唯一的女儿和父母划清界限,告发了逃跑回来的父亲,重新使父亲锒铛入狱,母亲因此得了精神病,以至于父亲平反归来,妻子依然生活在即充满恐怖又充满希望和等待的阴影里,无论丈夫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唤醒失忆的妻子,妻子已经完全不认识归来的丈夫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叙述是极其压抑的,压抑的我都不愿意立即写观后感,前后画面的色彩是全程阴暗的,阴暗的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要自言自语几句证明我还活着,讲故事的节奏又是非常缓慢的,缓慢的担心性急的年轻人不能忍受而早早退场,事实上是有少数年轻人没有看完,提前退场了,大多数年轻的观众(现在去电影院的恐怕清一色年轻观众)和我一样抱着出现奇迹的希望,看到了最后。
电影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简单的能用一条微信甚至一条微博就能说清楚,然而据说张艺谋却花了6400万,动用了巩俐陈道明这样的巨星苦心出演,光看后面的制作团队字幕名单就滚动了好几分钟,可谓庞大。庞大是值得的,有必要的。
文革过去了三十多年,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没有归来,还要让张大导演费老劲去期盼。文革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扭曲人性,从内心和表面都服从扭力的,活了下来,从内心和表面抗拒扭力的自杀或他杀了,活着的愚昧的活者,死了的潇洒的解脱,唯独表面服从内心抗拒的,如电影中的母亲,服从和抗拒的冲突在在她身上激烈的发生,激烈的程度让生命不能承受,于是她就疯了。
丈夫的各种爱的呼唤,企图唤回妻子的回忆,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些许感动,出了电影院我就不相信啦,满眼是现实世界的浑浊,爱与责任顽强的固守在小说和剧本中,不肯洒向人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某些该归来的东西没有归来,反而随着一代人的谢幕,比如我的父辈,越走越远了,三十年来走上前台的一代人,比如我的儿子,对文革的事无动于衷,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工作机会,仿佛那一段扭曲的历史是虚构的,是电脑游戏,并没有真实存在过发生过。看到电影的最后一幕,粗重的铁门阻挡住了的举着牌子的夫妻二人,他们等待的将永远不会归来,终于有了流泪的冲动,然而没有留下来,因为我又认为为他们夫妻实际上是幸福的,毕竟终于可以厮守在一起,都说有希望的人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至于张大导演竭力煽情呐喊的归来,恐怕要和电影男主角的努力一样,徒劳无用了,这一点我是绝望的,不抱希望的,我流哪门子的眼泪!
归来
亲眼见证到《归来》的“归来”,不得不说,我还是很高兴很欣慰的,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张艺谋导演,还在,那个关注人,关怀人的老谋子,还在。走远过一些路,但是本质的东西他始终没有变,这是我坚信的,我为他自豪。
题外话说得太多,回归到这部电影。有句话说选对演员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陈道明和巩俐两位演员这一路走来的打磨和辉煌,我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奉上溢美之词。但我依旧忍不住的不得不说巩俐和陈道明在戏中的表现真是精彩纯粹彻底释放到叫人称绝。
论张慧雯这位小演员的话,客观的说长相属于一般不具特质,但戏演的能够,虽然有点斗鸡眼,但眼神充满着故事和资料。革命时期她跳舞时流露着的神情显示出坚定,激情和好胜。文革结束后父亲回来后,她在和父亲的相处中,眼神渐渐柔和,感觉的到她心中的歉意和经历后的成熟懂事。
送照片给母亲被母亲赶出家门后,她哗的泪如雨下对父亲哭诉:”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得住我的不好。“憋屈酸苦悔意和抱怨油然而生虽然有些地方,演技上还有点用力过猛,但整体满意评价。如果说,一位新人演员能令一位观众从长相无感转换成对她出卖父亲间接造成家庭杯具所产生的厌恶之情再转至对剧中命运转折思想转变等心生同情怜悯的话,那能够说,她成功了。
故事开头短短30分钟,文革的跌宕由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相见之约而窥得一二,陆焉识千里迢迢的奔至自家门口,和冯婉瑜二十年的思念之苦全都浓缩在那看似触手可得的一门之隔;火车站8点相见的约定,却因女儿的告密,换来冯婉瑜的嘶声裂肺“焉识,跑,快跑”,换来陆焉识的狼狈收监,换来冯婉瑜和陆焉识两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收场。
我觉得这个切入点十分之好,短短30分钟,点睛切题,它不用多方面角度来展现,只此一点,就已足够。当然,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由于拍摄资料的限制,导演能将这30分钟把背景和铺垫交代的那么淋漓尽致,实在颇属不易。
我始终觉得这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浪漫感情故事。我避免用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等字眼形容这段感情,因为帽子套的太大,就离常人间对爱的想法过于遥远陌生和不切实际。我更愿意用浪漫,因为是真的浪漫,生命如同死过几次的陆焉识和患了心因病的婉瑜,在现实生活中,一同寻找活在婉瑜记忆中从未死去的陆焉识,虽然期间充满着太多哀怨和感伤,可在我看来那仿佛是爱的感觉又全都开始重新激活,标签上贴着的则是:新鲜鲜活的爱。(当然,陆焉识和冯婉瑜可不会这样想)
影片开头,郭涛演的老师把冯老师和她女儿叫到办公室,言下之意要她们记住“大义灭亲”,有丈夫父亲的消息,及时举报,那刻女儿在领导面前立马表态:我跟他没关系,我听从组织安排。只有冯婉瑜,一人迟疑着,犹豫着,痛苦着,被孤立着,当所有人都唾弃,自动远离陆焉识,只有冯婉瑜愿为他负天下人,一个女人,背负着这样的孤立无援彷徨无助苦楚重担,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背叛自己丈夫的决心,一切都是因为感情,因为爱而坚定坚守。
大雨磅礴,丈夫来至家门口,轻敲两声,之后又是两声她听到的那一刻,就明白自己的丈夫回来了,那轻敲的两声如同炸雷,在她心间生出个炸弹,她是有多想亲眼见见自己的丈夫,触摸他拥抱他,有多少话想跟自己的丈夫说,有多少喜悦悲痛想与自己的丈夫分享,但我想,她为着丈夫的安全,为了二十年未见的相对无言如何言说等等,她开门开迟了。大概之后的她为当时的犹豫心生后悔,于是就在门口写下了“不要锁门”四个字眼她的坚守换来一场不自知的杯具,但也许她未必就是不幸。能时刻处于深信丈夫归来完美愿景的等待中,本身她就得到另一种好处上的好报。
我不是个爱哭的人,我对这故事的共鸣可能因为历史时代的原因而相隔或淡散,我几次流泪,倒真不是因为故事本身和心理情感的代入,而是因为演员本身沉浸在自己和对方的世界中所构成的情感渲染,导致自己也备受动容。片段其一讲的是陈道明为唤回巩俐记忆,弹着钢琴《月光曲》迎接婉瑜回家,他背对她,她走到家门口,怔住,渐行渐近,他感觉到她,直到她的手颤颤巍巍地放在他左肩,他回头,站起,应对她,他满是期望,颤抖,抽泣,哭到呕出灵魂。
那刻,你无法不动容,因为那刻陈道明不是别人,也不是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巩俐也不是别人,也不是巩俐,就是冯婉瑜,他们是真的哭的很悲哀很悲哀,将生命里最最痛苦最最需要从身体里面排出体外的东西透过不自制的眼泪倾泄而出,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说不了。无法抑制的所有感情,五味杂陈,都在应对各自的出现时泪流交加。PS看着陈道明那么多的电视剧和电影,看他真是第一次哭成这样,活脱脱的一个老泪人儿,我的心真是不由自主升起一阵怜惜。
其二片段(片段不分时间先后顺序),陆焉识刷牙时看到冯婉瑜后便跟着她,原先冯婉瑜总会早起去车站等着丈夫的归来。于是陆焉识想出个办法叫女儿把信交给母亲,特意在信上写他5号回家,于是婉瑜就在第一个月的五号早早出发,还将自己亲手用毛笔涂写着丈夫陆焉识名字并制作的叫号牌赶至车站等候,于是陆焉识兴致勃勃地打扮一番,最后一个从天桥徐徐走来,不忘弄弄头发,整装礼仪,心怀期盼给婉瑜一个惊喜,最后走到她面前,可她一眼而过,因为在她面前站着的这人,在她眼里没有任何关联和好处,只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但是的路人甲乙丙罢了。
陆焉识的神情从期望走向无言的失落。这一刻是十分残忍的,像是有把刀把他的心割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又像是有把大锤将他的心敲到扁碎,而他,只有暗自神伤,无法言表,落得个在婉瑜面前硬生生挤出个尴尬的嘴角上扬。陈道明脸上的神情变化,又再次把我看哭了,因为这殇是十分残忍和刀剑封喉的。
不得不说,陆焉识是浪漫和情调的。他在车站扮成“陆焉识”以给婉瑜惊喜,假冒调音师之名为钢琴调音,然后像个关心她的热心人对她嘘寒问暖。他为她弹琴又为她读自己好多年积攒下来的信件,满满一箱,摸着黑在破旧的纸上写,在牡丹烟盒上写,告诉她“春天要来了,有只母马在河边生下小马驹时难产,于是我们大家拿着绳子捆住小马驹的右腿,把小马驹拉了出来,那时候,我觉得春天离我们不远了。”
陪婉瑜一齐看女儿跳《红色娘子军》吴清华,趁婉瑜睡着时蹑手蹑脚的给她盖被子。每个场景都是寻找记忆的过程,也是发现陆焉识自我心路的历程。整部电影戛然而止前,画面定格在很多年后的这对老人身上,陆焉识亲自带着坐轮椅的冯婉瑜骑车前往车站等候一个叫“陆焉识”的男人,依旧是每月5日,风雨雾雪无阻,老者陆焉识高举写着“陆焉识”的叫号牌和坐着轮椅面带笑容的冯婉瑜一齐等待他,等待不久就会归来的“陆焉识”,等待那个从未死去,死去,死去又复活的“陆焉识”。结尾那一刻映像,眼泪,是情不自禁,于无声处,无声胜有声般的静静淌下来的。
陆焉识唯一一冲动爆发是源于婉瑜一向以来对方师傅的恐惧和怨念。他问女儿,女儿道出缘由:“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方师傅拿饭勺打我妈妈的头。”这位方师傅好像有点类似于《蝴蝶梦》中的rebecca,在电影中由始到终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但他的影子和影响却一向贯穿着整部电影的轨迹。为了女儿这么一说,这位老知识分子便坐一路车,攥着饭勺找到方姓家准备算账,但没想到听闻方指导老婆的哭诉后,他放下紧紧握着的饭勺,一句不说就离开。
某种程度上他大概理解并释怀了。时代和人调和产生的杯具,谁都不是标准定义上的好人坏人,况且他也付出了代价。(丁嘉丽撒泼戏,短短几分钟,就把一个泼妇骂街演活了,说演也是委屈她了,根本看不出演的痕迹,如果说闫妮和张嘉译刘佩琦都是打酱油的话,她可真不是,抢戏女王啊,演技派是演技派,即使在陈道明面前都不输气场和风头)
而陆焉识心间的痛苦和复杂也是无法于外人道焉的,婉瑜再也不认此刻的他了,伸出手触碰不到爱人的痛彻,知晓女儿剪掉自己照片轻轻点头的无言,被自己妻子当作读信的同志,他只能一人背对家庭背对世界努力吞噬这份苦楚和无奈。他的轻微哀叹,他的皱眉,他弹琴后的抽泣,他过年张灯结彩时独自躺床的凄凉背影,都是难以言说的。
有一场景:“爸,是我打的报告”,女儿丹丹离开他住处前第一次叫他爸,第一次把自己的心结告诉陆焉识,他听到几十年未见的女儿叫自己一声爸,他头突然抬起,眼神突然发亮,然后垂着眼笑笑:”我都明白,我早就明白。“云淡风轻,他当然爱自己的女儿,他从来没有怪责过她,他更多是自我忏悔并含羞,他不知从何表达,拙于方式,因为年岁插进他们俩父女的家庭关系中了。他懂dejavu法语,他是教授,他会调音,他爱音乐,他文采好,可他跨但是一个叫“命”的字。难以言说的时代杯具赋予个人命运所产生的效应真是充满着:真实凋萎,扼住咽喉的无力窒息感以及难以出声的黑色力量。
顺提一句:七十年代的文革发生期,文革结束期,改革开放期,几个时段都从各个拍摄的细节展露无疑,近镜头用得较多,但是完全能够看出拍摄所涉及的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东西例如服装装饰品起居品生活用品等都摆设放置的颇具用心。观众似乎也,随着时光倒退,置身于上世纪70年代的社会布景中。导演用心,观众是看得出来的。但还有要说的实话就是:电影有些情节,不知为何,会令我觉得有点干,偶尔会有出戏的恍惚,说不出哪里,但是就是有。
这次好好谢谢张艺谋,给我们这个时代展现出那个时代中人性中的复杂和珍贵。
归来
《归来》是张艺谋对特定历史下的自我解读,他用浓浓的东方伦理情怀,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高超的电影叙事技巧,以及简约、洗炼的电影构图和镜头运用,为我们讲述了妻子等待丈夫,丈夫守候妻子的故事。影片在线性结构的推衍下,展示了风雨如晦的时代特色,揭露了年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迫害,在客观剖析大时代的背景下,用温暖的亲情、动人的爱情表达导演对于“归来”的深刻理解。
爱情中,甘心守候。无论是冯婉瑜还是陆焉识,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夫妻两人相互的等候与坚守都是这部片子中最令人感动的“情”。在陆焉识逃回家中敲门时,导演用特写将冯婉瑜的脸部表情完整呈现,满眼的泪水,慌张的表情,展现了冯婉瑜内心的激动与慌张,也暗示了她现实的苦楚与无奈;陆焉识与冯婉瑜屋外屋内光线的对比,隐含着两人的关系因外界的因素而产生的隔阂与距离。在陆焉识给冯婉瑜往门下塞信时,红色的纸张,沉重、惆怅的音乐表达出陆焉识心中的思念和深深的歉意,凸显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真挚情感。电影中最让人纠结的一幕便是冯婉瑜与陆焉识在火车站分离,镜头在丹丹、冯婉瑜、陆焉识与组织中的人中快速切换,表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陆焉识与冯婉瑜声嘶力竭的哭喊,大提琴沉重、感伤的音乐为这痛苦时刻更添悲愁,将观众带入电影中,切身感受爱人别离的彻骨伤痛,
彰显了两人情感的坚守。“5号接焉识”的纸条,老旧的“陆焉识”的名牌······在细节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真诚且难得的爱情,心甘情愿守候一辈子的真挚。电影中对爱情的诠释让我们在物欲浮华的现代重感纯真与守候的不易。
亲情中,学会谅解。影片中丹丹与陆焉识的父女亲情也是一大亮点,从不认父亲到相认谅解的过程,不仅是亲情的回归,也是人与人心灵的靠近。影片开始时,陆焉识回到家中被丹丹碰到,丹丹与陆焉识,明亮与昏暗的关系对比,表现出的是两人情感的隔阂,暗示了丹丹的父爱的缺失,为下面丹丹去告状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在帮助母亲恢复对陆焉识记忆时,黑白的老照片,父亲的位置全部被剪掉,用特写的拍摄方式强调了照片上的空缺,再次揭示了丹丹父爱的缺失,也展示出了文革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悲惨与无奈。陆焉识接丹丹回家时,特写镜头将两人激动的神情完整展现,暖色调的使用不仅符合主人公的心情,也彰显了时代感与历史厚重感,突出了时代变迁下人的改变。电影中对亲情的解读让我们品味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亲情的不同内涵。
人性中,固守本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性情感,在影片中,李主任这个角色的设置就是导演对于大时代下的一种人文关怀。在调查的人来到冯婉瑜家中时,全景的拍摄方式让观众直观的看到李主任的站位,一句“问问
也是人之常情”展示的不仅是李主任的关怀,也是导演对于文革时代人的一种关怀,以及恪守人的善良本真的呼吁。冯婉瑜对丈夫此志不渝的等待,陆焉识对妻子心甘情愿的守候,丹丹对父亲的体谅,李主任对冯婉瑜的关心都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本真的体现。电影对人性的展现让我们在冰冷的文革时期感受到丝丝温暖。
《归来》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让我们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感受了爱情的真挚,亲情的伟大,人性的温暖。导演张艺谋再次用对历史寓意的构筑架起了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我们在感受中反思,在反思中回顾社会发展史、个人成长史,慢慢积淀。
电影大圣归来影评
看《大圣归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想利用暑假带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当作是不同的体验之一;第二是在朋友圈和妈妈群里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这个影片很值得一看。那天怀着很期待的心情走进电影院,幸好它并没有令我失望,就连宝宝也不停地说这个电影真好看,真好看!
我有一个习惯,每看完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都要上网搜索影评,特别是自己喜欢看的片子。因为我是一个超级感性的人,很容易把自己投进戏剧里久久无法走出,总想通过影评让我再一次回到里面。同时我找各种各样的影评,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表达,我似乎感受到自己有更深的感悟,就像自己在戏里活过一次似得。
不过作为一个成人,我也认可我女儿的说法,这个片子确实有让你轻松一笑的时刻,这也是片子吸引人的一个元素,当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主要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这就像猪八戒这个角色的作用,他不是主角,有他或者无他,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却会影响故事的完美。较之传统的猪八戒,《大圣归来》猪八戒的外形更加的可爱,同时性格更加率真,为赢取小朋友的喜爱加不少分。除此之外,还有对话中的幽默或者妖怪们的搞怪,都能博观众哄然大笑。
影片出现了一条龙,很唯美,在蓝蓝的天空恣意翱翔,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如果说猪八戒的设计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喜感,龙的出现就是为了增加美感。很多人非得要说他就是西行团队中白龙马。其实这条龙不是纯白的,他的颜色非常的丰富,但是颜色都是若隐若现的,似乎隐藏着龙的深沉,闪耀着龙的睿智。说真的,我很不愿意把他和那个任劳任怨,目光呆板的白龙马联系起来。当他俯视孙悟空和江流儿时,他没有投放恐惧,他张大的龙口,一点也不狰狞。连江流儿也看出他没有攻击的意图,他停顿的脑袋在审视眼前的人物,陷入良久的沉思。与冷酷的猴子他们互相甚至表达了惺惺相惜,后来出现对妖王的偷袭也证实了。
网评对《大圣归来》的诠释可谓五花八门啊,但是相同的是,基本上都把眼光都投放在孙悟空和江流儿的身上。有人把江流儿想象成是幼年的唐僧,其实这在影片中并没有交代,至于人家剧本有没有这个意思就不得而知了。就我看来,何必自作多情呢,我反而不希望他是唐僧,或者成为唐僧。在唐僧身上能找到与他相同的地方无非是坚守信念,盲目善良。而我喜欢的江流儿,他的天真可爱,向往美好,勇敢无畏,厌恶陈规陋习,却乐于助人而导人向善让一个全新的大圣归来。《西游记》的唐僧带回来的只是一个在他的紧箍咒的淫威之下唯唯诺诺的的苦行者,何必呢。这里的孙悟空,他表达的就是自己,他代表就是他自己。他被封印了他不去求谁,他打不过妖怪他也不去求谁。他帮江流儿时是个高大辉煌的形象而他帮唐僧时只是一个可怜兮兮苦逼无奈的下属。刚开始,他并不知道是江流儿无意中救了他,所以对江流儿完全是漠不关心,在第一次遇到石头妖怪的时候,他偷偷地溜走这个动作表现他天生的俏皮可爱,也表达了他的无拘无束,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当他亲眼看见江流儿为了救他冒险去揭开石头怪的符咒时,他一颗荒芜已久的心终于出现了生机。救了江流儿之后,他一步步地走向了归来。
网络上有评论还说孙悟空和江流儿走在一起,就像父亲和儿子。我却觉得他们更像一对好朋友,孙悟空是江流儿的力量支持,而江流儿是孙悟空的精神支持,孙悟空冷峻干瘦,江流儿活泼圆润,他们俩互补互形,简直是完美的搭档。孙悟空的内心可比他的形象柔弱多了,他也需要抚摸和疼爱。江流儿虽然个子小小,却内心强大,百折不挠。故事里,孙悟空气馁退缩了三次,三次都是江流儿去挽救的。第一次是面对石头怪,他因为被封印不敌,按他大闹天宫那时候的气势,他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但是那冰冷山洞的五百年把他能量和傲气都磨光了,在他的粉丝面前,他竟然选择了逃跑。江流儿却不答应,他以自己弱小的身躯爬到石头妖怪的背后把符咒揭下来。当时大圣脸上的惊讶的特写让人耐人寻味啊,他是第一次被眼前这个小小少年震撼了。第二次是山妖把女童抢走了,孙悟空被妖王打趴在地,还顶受着恶言侮辱。猴子的心碎了,他被打垮的不止肢体,更严重的是内心。当江流儿坚定地说要去救女童时,他选择了放弃。他把自己放在茫然之中。在那湛蓝美丽的水面上,江流儿的音容笑貌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可见江流儿对他的影响不一般,就像他的精神支柱。第三次是当妖王把他卡在石头缝里的时候,他不能动弹,他无奈地再一次地选择了放弃而等死。江流儿再次挺身而出。这时候的孙悟空内心就像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终于冲破封印摇身一变回到了五百年前的自己。
诚然,《大圣归来》归来的何止是大圣战斗的能力,还有曾经迷失的心灵,更有大大小小的观众对大圣更深一层的爱。
归来电影
有幸在学校的组织下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这部电影引发了我的思考。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电影讲述了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平凡家庭的数十年。男主人公陆焉识被打成右派进行劳改,在转押途中偷偷溜走,只为回家能与妻女相见。女儿丹丹为了追逐自己的芭蕾梦想决定阻止自她3岁就远走的父亲与母亲相见。当陆焉识冒着重重风险回到家门口轻轻敲门的时候,女主人公冯宛瑜痛苦地选择了不与他相见,因为她听到了女儿回家的声音。陆焉识最终与冯宛瑜约好第二天早上8点在火车站相见。次日,在革委会的阻拦下,冯宛瑜只能眼睁睁看着陆焉识被带走,并在试图冲破阻拦使摔破了头,也为日后失忆埋下了病根。
命运总是弄人。文革不久就结束了,**后的陆焉识回到家中,发现即使与他划清界限,丹丹却没能继续她的芭蕾梦想,而是到工厂里做了一个平凡的女工。而此时的冯宛瑜——他日思夜想的爱人,竟然失忆了。由于在文革期间遭受的刺激,再加上那次意外中头部受伤,冯宛瑜再也不认识陆焉识了。而陆焉识没有放弃唤醒她的记忆,他一直在努力。就这样,她不认识照顾她的他,他不放弃唤醒他最爱的她。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走完了一生。
诚然,用“失忆”作为表现爱的背景的确老套,但是通过陈道明和巩俐的生动表演,我真正体会到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的爱情、亲情。也许十几年未曾相见的两人早已忘记对方的长相,但心中的那个“他”和“她”永远存在。冯宛瑜与女儿相依为命十几年,共同等待着陆焉识的归来;陆焉识随后又用后半辈子的时间,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营造一个港湾,等待着失忆后的她的归来。
只有家,才是温馨的港湾。家中有亲情、爱情。当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时,不时袭来的失落感让我们思念家的温馨。长夜里,正如漂泊在外的航船缓缓倾诉着对母港眷恋,羁旅四方的游子高歌一曲,感叹巨石压身般的乡愁,家愁。离家的心早已伤痕累累,而家是治疗伤痛的最好地方,它会慢慢冲淡伤痛,会让我们忘记悲伤的昨天,会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精彩。
只有家,才是永远的港湾。爱人、亲人会永远等待着离人的归来,就像航船的母港永远不会拒绝它的停靠。陆焉识走了,冯婉瑜带着女儿一直等待着他的归来;冯婉瑜的记忆走了,陆焉识就一个人默默地照顾她,用后半生的时间等待她的归来。家在,人未归,就会有令人感动的永远的等待与归来。我不禁想起古人。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美好的人,涌出万般感慨呢
小时候,家对我们来说就是母亲在的地方。母亲的温柔伴随着我们成长。长大后,爱人在的地方就是家。两个人带着孩子,同甘共苦,一起经历风雨、享受阳光,共同为生活而前进。珍惜彼此,共度一生。也许会遭遇很多不完美,也许会有人先离开,但生活本是如此,所以我们经历过,便一生无悔。就
像电影最后,冯婉瑜依然每个月都去火车站等待陆焉识的归来;陆焉识则每个月都会去火车站接冯婉瑜回家。虽然记忆不在,但爱还在,他们依旧会为彼此等待下去
家是永远的温馨港湾。
归来电影
对于《归来》,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后不久,那时只当看了个“热闹”,还不太懂影片所要表达什么,很快也忘了这部电影。有缘在这学期影视鉴赏课上再次看到《归来》,结合两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似乎我对于一部电影的欣赏与理解也归来了。
先不得不说下这位我个人也挺喜欢的导演。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张导是摄影出身,而摄影在电影创作中,地位非凡,不仅涉及美学,涉及技术,还涉及镜头和调度,涉及表现人物内心和情绪,真正的好摄影几乎控制着每个镜头的质量,所以张导的大多电影中唯美的画面感十足,让欣赏者百看不厌。当然,《归来》是张大师时隔多年回归文艺风格,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归来吧!
电影主要说: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由于时代因素,被女儿阻止了他回家与妻子见面,一隔又是多年。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认识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虽然有人评价说,张导自信地对文学骨架大刀阔斧改造而建立剧本时,戏剧和文学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览无余,觉得《归来》丝毫没有冲突力量。但是,我私下认为,就算这部电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对观看者的叙述中,让我们发自内心的伤感与深思,以艺术反观生活,让我们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阅历里长了些智慧。
陆焉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等恶劣环境,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碎了一地。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思,更让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并且在回忆里她成为他完美的归宿。他归来了,而记忆中的冯婉瑜又成了什么样呢?《归来》里的一句话——“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瑜终于可以团聚,婉瑜失忆,陆焉识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她想起来。”二十多年的人生况味,近乎半生的孤独心酸,似乎归来的是陆焉识,永不归来的也是陆焉识。或许冯婉瑜是对的,“你不是陆焉识。”她能做的,只有在车站举着写着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特别被电影最后的场景打动了:雪天的车站,陆焉识拿着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陪着冯婉瑜一起望向车站里走出的人群。有人说,“真正的爱并非相互凝视,而是共同朝向一个方向望去。”不知这里是不是有这个意思,但是我想他们早就将爱情修炼成了最完美的亲情。其实在我们每个旁观者的心里都会构造一个自己希望的好的结局,然而这在影片里没有。把原本可以美好的东西毁灭,这便是悲剧吧。
张导在悲怆与无奈中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因是那个让人无奈的时代。最后一幕的平静也可能真不是心灵的平静,而是无奈的接受现状。此时这不仅是个爱情悲剧,更是个时代悲剧,我不知道这一句话合不合适,只是觉得我们之前在对近代史的反思中,这句话似乎成了永恒的回答。不过,对于一段过往,我们确实得静下来认真反思,是人们迁就了时代,还是时代控制了我们,因为我们总要找到生活的归属感,坦荡追求自己的幸福。胡性能说,直到演职人员的名字出现在黑色的银幕上,他依旧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余味所控制。我们在这种中国式的爱情及思想的中国式表达中,虽平平淡淡的,但心里怎么说,也得是久久不能平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