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管理案例分享
案例分析大赛
案例一:
IDEO的创新法则
作为全世界“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十大公司之一”,IDEO的创新过程在外人看来是一片混乱、疯狂甚至天马行空。
美国广播公司的《晚间在线》(Nightline)节目组为了解开IDEO的创新之谜,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在五天之内彻底改造一个购物车,并且全程跟拍。改造的任务落到了一位出自斯坦福的工程师斯基尔曼的身上,他是项目负责人,善于随机应变,引导集体讨论,他最大的特质是能把不相关的群体组织到一起。因此加盟这个项目的成员除了有资深工程师和产业设计师之外,还有具有心理学、建筑学、商务管理、语言学和生物学背景的同事。
任务开始时,各个项目小组被分成不同的小分队,有一支深入考察杂货店中人们如何利用购物车购物以及一切可能的技术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理解”和“观察”。团队发现,有的消费者在通道堵塞处不得不收起购物车的后盖,有的则把购物车当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基地。
一支小分队去了当地的一家自行车商店,目的是掌握最新的设计和材料信息,另一小分队则在琢磨儿童汽车的座位和婴儿车,还有一队则去访问一位购物车修理工。一天结束之后,团队总结出三个目标:使购物车对儿童更具亲和力;计算出一种更有效率的采购系统;增加安全性。
第二天上午是集体讨论的时间。主持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批评别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标在各种颜色的巨幅记事贴和玩具上。比如希望购物车能够保护隐私类的产品,在购物车上为小孩子安装配有尿布的儿童座椅等。几个小时的讨论之后,墙上已经贴满几百个主意。接着人们开始投票选举最“酷”的设计,这个设计要考虑到几天之内投产的可能性。之后团队被重新划为4个分组,要在3个小时之内制作出实物模型。每个分组负责一个独立的环节:购物、安全、结账以及找到想要购买的东西。
当第一轮模型初稿出来之后,团队选取了每一种模型的最佳特征,进行拼装。当最终设计成型的购物车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时,这个购物车重塑了购物体验。购物车上6个标准的手提篮放在上下两层,购物者可以手提其中的一个篮子去购物。购物车上的儿童座位借鉴了游乐园的滑动铁路和儿童座位。车上有一个用来结账的扫描头、两个咖啡杯座和一套精巧方便固定的后轮。《晚间在线》播出这个节目之后,IDEO的创新方法被包括宝洁在内的很多公司学习借鉴。
IDEO的这一设计过程展示了创新过程的各个要点。
首先是人员组成。从事创新的团队由一群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人组成,有心理学、建筑学、语言学、生物学等背景的同事,不论年资。
其次组织是扁平的,没有上下级之分,忘记老板,人人都是参与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第三,所有成员一起到用户现场去观察,了解用户的需求、困惑和满意的地方,倾听用户的声音。与其做市场调研,不如近身观察体验客户的需求,这也是目前各公司颇为重视的用户创新的重要操作环节。
第四,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批评任何一个人的观点,一开始要的就是那种看似疯狂的新兴观念,而中规中矩的想法往往带不来太多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IDEO在一小时内能征集100个天马行空的主意,在几个小时的讨论中几百个主意被写在不同颜色的贴纸上贴满墙壁。
第五,主意汇总之后开始做减法,运用评估、提炼,从内部员工、客户、学者等处获取信息,关注每一个让人们困惑的或是喜欢的因素,然后在下一轮工作中改进产品。
IDEO总裁总结的创新五步骤
1.理解市场、客户、技术以及有关问题的已知的局限。挑战那些局限,但重要的是理解当前的概念。
2.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们想的是什么:他们的困惑、喜欢、讨厌,哪些需求是当前的产品和服务所不能满足的。
3.构想新观念,想象运用这些观念的顾客。这也许是创新过程中集体讨论最密集的阶段。通常,这些构想用电脑或物理模型来模拟,进而设想用户的体验。有些时候,甚至在新产品诞生之前就制作了表现这种未来产品的生活录像。
4.连续几轮评估、提炼模型。不经改进就完美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在改进过程中,从公司内部、目标客户以及与计划无关的学者那里获取信息。关注起作用的和不起作用的因素、让人们困惑的以及似乎喜欢的因素,接着在下一轮工作中逐渐改进产品。
5.为了商业化生产而实施新观念。这通常是研发过程中最为漫长,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问题:
1.从IDEO的创新过程能否诠释一下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2.你认为IDEO的创新法则具有普适性吗
3.为了商业化生产而实施新观念为何是研发过程中最为漫长,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案例2:
柯达——黄色胶卷巨人的倒下
2012年初,有着131年历史的柯达正式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作为百年老店,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帮助无数家庭留住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个“黄色胶卷巨人”的倒下,意味着胶片时代的结束。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业界评价,伊斯曼把普通大众从“谜一样”的摄影技术和暗房中解放出来,使没有拍照经验的人也能胜任这类相机的使用。因为“K”是自己最喜欢的字母,而且“KODAK”听着像相机的快门声,所以伊斯曼将自己发明的相机称为“KODAK”。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
公司成立之初伊斯曼就意识到全球民用摄影市场的潜力,在完善全球领先技术的同时,积极促使公司经营的全球化,早在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柯达的营销理念更是领先同行,早在1896年,柯达公司就赞助了第一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柯达更是赞助了绝大多数的世界级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
随后,柯达迅速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是毫无疑问的绝对王者。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约7万人。
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正式进入中国,至2003年,遍布国内城市大街小巷的柯达冲印店已经接近8000家。从城市到乡村,黄底红字的柯达商标和“柯达,串起每一刻”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然而,技术革新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啸而来。随着近十年来摄影技术渐渐从胶片向数码转变,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缩。
就在各大相机生产厂商纷纷认清大势,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在数码领域的时候,作为曾经的摄影业巨头,体大身沉的柯达却牢牢抱住胶卷——这个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宝贝,陷入了深深的犹豫。由于担心其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逐渐被数字化潮流所淘汰。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柯达只有2007年一年盈利,其余年份均亏损。而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如今的1.75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成以上。
由于公司管理层偏于保守,在拍照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市场定位模糊,满足于传统胶片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对数字技术基于传统影像的冲击估计不足,反应迟钝,错失了发展良机,公司开始停滞不前。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摄影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柯达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业务上。
其间,柯达也曾试图转型。2003年9月,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新兴数字产品转移;2006年,柯达更换公司标识;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但是,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沉重包袱,这些转型并没有为柯达挽回颓势。
直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了60%。从2003年开始,柯达销售利润急剧下降,甚至从2008年开始,柯达靠出卖专利来维持公司的运转,最终到2012年1月公司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董事会的成员和整个管理层一致相信,为了柯达的未来,这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也是正确的一步。”柯达董事长和CEO佩雷兹在申请破产重组声明里的话,依然显露出这家昔日巨头转型谋求变化的决心。
谋变谈何容易。柯达提交的破产重组申请文件中显示,柯达的现有资产为51亿美元,但是债务已经达到了68亿美元,百年老号居然身处严重的资不抵债中。
2012年1月10日,柯达对业务结构进行了重组,将其业务部门从三个减少至两个,重组后的两个部门分别是商业部和消费者部。他们将吸收该公司胶卷部门的部分业务,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新的打印技术,以期实现自救。此外,柯达还从花旗集团获得破产保护企业9.5亿美元贷款额度。
在摔了个大跟头之后,柯达缓缓启程。佩雷兹表示,柯达预计在2013年完成在美国业务的资产重组。显然,留给这家昔日霸主自救的时间,已不到两年。
问题:
1.有人说:“技术领先是国际性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宝,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结合此案例,你对此有何看法
2.这个案例中,柯达的管理层有无失误之处
3.你认为柯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造成如今局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案例3:
饲料大亨刘永行的新“铝”程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永行与刘永言、刘永美、刘永好三个兄弟以过人的胆识相继辞去公职去农村创业。从孵鸡、养鹌鹑开始,完成了1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并于1991年在成都组建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
为更快的占领市场,1995年刘永行四兄弟明晰产权,进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各自在相关领域发展。刘永行出任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
1999年4月,刘永行将东方希望总部迁至上海浦东,希望依托上海的口岸优势、区位优势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直接与世界顶级的大饲料商竞争,努力拓展中国本土饲料在国际市场的分额。
东方希望的崛起,在于抓住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饲料业成长的黄金时机。但到90年代末期,饲料业生产能力总体上已趋于饱和,全国有近13000家饲料企业,竞争相当激烈,利润率也大幅下降。1995年以前东方希望饲料的利润率在20%以上,1998年利润率猛跌至8%,1999年后维持在6%-7%的水平。刘永行深知,东方希望的主业已经不可能重现昔日盛况了,寻找新的主业迫在眉睫。几年来,东方希望的三个考察团一直奔走在全国各地,积极寻找第二主业。食品饮料业,旅游业。白酒业,一个个被否定掉。
与饲料行业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饲料添加剂尤其是赖氨酸价格的大幅上涨。赖氨酸生产技术是被高度垄断的,中国的赖氨酸主要依靠进口。经过反复思考,刘永行决定自己生产赖氨酸,向饲料上游发展。他认为向上扩张不用做市场,自己下游的产业就是上游的市场,而且向上游扩张需要更多的资本、更高的技术门槛,因此竞争对手会大大减少。
赖氨酸属于高耗能产业,生产中需要大量蒸汽和电能。但购买蒸汽的价格很高,于是刘永行想到大型火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可以用来生产赖氨酸。电解铝就这样进入了他的视线。
电解铝是最耗能的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电力。为了获得低成本的电力,必须建立配套的火力发电厂,而火力发电厂的副产品蒸汽,刚好可以用来生产赖氨酸。赖氨酸、火电和电解铝三个产业,在刘永行手中被整合成了两条相关的产业链。
由于铝电一体化项目投资巨大,刘永行进了尝试投资。2002年1月,经过半年多的考察论证,东方希望与信发热电集团正式签下合资协议,成立山东信发希望铝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东方希望以51%的股份控股。此举标志着刘永行谨慎地迈出了正式投资铝电的第一步,东方希望集团正式进入第二主业---铝电一体化产业。
2002年10月,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公司成立,每年电解铝能达100万吨,配套272万千瓦火力发电厂,总投资100亿元,其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刘永行坦言,东方希望在包头的投资,并非仅仅只是铝业项目,而是一个精心设计好的铝电复合—电热联产—赖氨酸—饲料一气呵成的产业链。首先,包头煤炭资源丰富,在这里建设热电厂成本很低,还可以利用电能生产电解铝,实现了铝电一体化;其次,包头盛产玉米,玉米正是生产赖氨酸的主要原料,而热电厂产生的大量蒸汽也可用于赖氨酸的生产;最终,生产出的赖氨酸又成为高科技含量饲料的原料,而饲料可以卖给当地的家禽养殖户。
铝工业从上游到下游共分成三段:氧化铝是电解铝的原料,电解铝是铝加工制品的原料。当时国内一直缺乏氧化铝,且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而要提高东方希望铝业投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要打通铝产业链的上下游,就必须掌控上游资源氧化铝。
三门峡是中国氧化铝矿藏最丰富的地区。中国氧化铝矿藏的60%在河南,河南的氧化铝有60%在三门峡。
2003年6月19日,东方希望集团与河南黄河铝电集团、美国杰德金属公司、先锋全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合同,建成东西希望三门峡铝业公司,总投资45.9亿元,东方希望占股51%。该项目年产氧化铝105万吨,可以解决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公司约一半的氧化铝需求量。
至此,东方希望已经如愿以偿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铝电一体化产业链:氧化铝—自备电厂—电解铝—铝制品,真正打造了一个具有核心价格竞争优势的铝业王国。目前在国内,打通了电解铝上下游产业链,旗下同时拥有火力发电,氧化铝,电解铝生产厂的企业,只有东方希望一家。三位一体的境界,令刘永行能够通吃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其电解铝企业的毛利率更可达55%。
由饲料大亨一举成为举足轻重的铝业大王,刘永行仅仅花了两年的时间。在东方希望集团的转型中,刘永行选择了纵向扩张战略,既向上,下游打通产业链,从而实现节约成本,扩大产业链,收益最大化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战略目标。据说,刘永行又计划把包头模式复制到国外。也许,饲料大亨即将踏上他的国际“铝”程。
问题:
1.刘永行的基本战略思想是什么
2.该战略的实施的风险有哪些
3.如何评价刘永行的的战略领导能力
一个管理失败的案例
大型集团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的负责人是一个刚刚硕士毕业的小伙子。老板要做知识管理实施,发现新毕业的这位同学的硕士论文是关于知识管理的,就让该同学负责知识管理实施。
由于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对公司本身和业务都不熟悉,小伙子要去做知识管理的调研时,根本无法设计问卷,当要去相关部门征询需求的时候,相关部门的人根本不支持。后来老板催得急,他没有办法只能建议老板先买一个软件。但由于不了解需求,老板根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管理软件系统,所以他就建议先选择一个便宜点的,这样出了问题也少承担点责任。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
为期近三年的行政管理课程学习已尽尾声,我也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所有的课业,即将毕业。回顾这三年来在电大的学习和生活,我收获颇多,在此总结如下:
第一,电大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成人再教育的学习平台,它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为辅,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授课方式,给我们这些上班族以方便。自从开始在电大学习以来,我平日工作,周末上课,工作、生活、学习都不耽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电大丰富的媒体教学资源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使我逐渐培养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对我今后不断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非常有益。
第二,通过这三年的学习,还使我认识到学习一定要有目标性和计划性。我学习行政管理课程,一方面是有感于自己知识的匮乏,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更好的胜任目前的工作;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实现更加广阔的人生蓝图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准时上下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每年按计划逐步完成课业,现在我毕业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由此我认识到,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顺利完成全部课程的前提和动力,而严格执行的学习计划则是顺利完成全部课程的基础和保障。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将思维停留在课堂上,将知识隐藏在书本里是不行的,还要积极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日常工作当中。行政管理本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说在某些时候不能完全匹配,但一法通万法通,仍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在学习过程中,我就将一些知识运用在了部门的管理中,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更坚定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四,通过在电大的学习,我除了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认识了不少的良师益友,扩大了我的社交范围,这些对我来说又是一笔宝贵的收获。
最后,我能够顺利的从电大毕业,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关怀,在此我对培养过我的吴中电大的老师们由衷的说声谢谢!
三个和尚的管理案例分析
中国人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本来人多力量大,应该更容易吃到水,但是人多了反而没水吃了,似乎现实总与愿望相反。在此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中的各种具体情况:
一、一个和尚挑水吃
一个和尚挑水吃,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这个和尚是自给自足,没有分工也没有协作或合作,靠本能生存,不需要制度,只要(单一)自律就够了。具体来讲类似与中国的小农经济制度。
二、两个和尚抬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这两个和尚之间不自觉地形成了分工协作或合作关系,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组织---共同抬水团队,进而实现了有水吃的目标,且每个人各节约了一半的体力和时间(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两位和尚共同抬水过程对他们而言公开透明便于相互监督(管理成本最低)。还有两种方案:按时间分工你挑一天水,我挑一天水,或按路程分工者你挑一段路,我挑一段路,去实现有水吃的目标。为什么两位和尚没有选择按时间分工协作和按路段分工协作的挑水方案而选择了两人抬水方案呢原因在于前两个方案对他们各自都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按时间分工协作挑水,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当一个和尚先挑一天水时,而另一和尚可能因客观原因(生病或离开)或主观原因(故意耍赖)等不去挑水。按路段分工协作的挑水方案也存在类似情况。(只需要简单的制度,一对一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此处只有分工没有专业化问题)当然这里还存在两位和尚不合作的情况。类似与中国的低级阶段的集体经济制度
三、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个结果说明人力增加和组织扩大后,效率变低下了,没有实现目标。三个和尚没水喝还说明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人力增加和组织扩大后,由于每人都想让自己的体力和时间节约更多(两个和尚的观念),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具体讲是缺乏领导和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复杂的制度设计,一个自律与多个他律相结合)从管理学角度的解决办法:如果挑水的路途很长,一个人从头到尾挑,自然容易疲劳,那就分工合作吧,来个接力挑水,即每个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然后又传给第三个和尚,第三个和尚挑到缸边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传。这样大家都不停地挑又间隔着休息,有水喝了。这一方案是以假定每个和尚都很自觉为前提的。但是,有人说了,这样虽能让每个人都劳逸结合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证他们持续地完成挑水任务。这个时候有人建议了,说:咱们订个新的规则,三个人都去挑水,一天内谁挑得多就奖励谁,奖励为晚上加菜,而挑得少的则只有白米饭,没有菜,此处的新规则就是激励约束机制,这一机制还得有一权威(领导)来执行。制度一实施,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去挑水,很快水就挑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有水吃,奖罚分明,又避免了相互的抢功,大家和睦相处,两全其美,而这就是管理的力量。由此可见,管理是多么重要!当然还可以选择雇人挑水或让信徒捐水的方案,但这不是最优方案且涉及经济学问题,如雇人的话,资金来源、被雇者的工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创新角度的解决办法:上面的分析和解决办法都是假定技术是不变的,如果我们进行了技术创新,如用机车拉水、水泵抽水或设计一个可以三个人抬水的工具,那么“和尚吃水”问题就被技术性的解决了,也就省去了上述这些管理探讨。这说明管理和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通过以上分析,“和尚吃水”这一案例中包含的管理学原理如下:(1)组织扩大要与管理制度建设同步;(2)分工与协作原理;(3)领导和激励约束原理;(4)管理和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原理;(5)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做坏事。
四、我们还可以分析假定:挑水和尚增加到四人以上的情况
当挑水和尚增加到四人时,管理制度可以仍遵守三人时的制度。技术也可略做改进,设计可以四人抬的扁担,这在现实中也是可行的。问题是:当水的需求量很大,挑水的人数增加到20—30人或更多时,分工就成为必然要求,此时分工和专业化问题同时产生了。由此可见需求规模扩大和生产规模扩大是分工和专业化问题同时产生的首要条件。没有生产规模和需求规模的分工是简单分工,也不会有专业化,不会大量提高效率。目前中国农村仍处在没有专业化的简单分工效率阶段,而没有上升到规模化专业分工效率阶段。
管理沟通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
小B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姑娘,在她身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北方人的热情和直率,她喜欢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总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在上学期间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今年,小B从西安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她认为,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人际沟通技能,因此她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只身去S市求职。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反复投简历和面试,在权衡了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小B最终选定了S市的一家金融企业,她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目前该公司规模适中,发展速度较快,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如果小B加入,则她将是公司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的第一个人,因此她认为自己施展能力的空间比较大。
但是到公司实习一个星期后,小B就陷入了困境中。原来该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中小型企业,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缺乏必要的管理理念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老板的眼里,只有业绩最重要,公司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但是小B认为越是这样就越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在到公司的第五天小B拿着自己的建议书走向了直接上级的办公室。
“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小B走到经理办公桌前说。
“来来来,小B,本来早就应该和你谈谈了,只是最近一直扎在见客户就把这件事忘了。”
“王经理,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来说,要持续企业的发展必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我来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据我目前对公司的了解,我认为公司主要的问题在于职责界定不清;雇员的自主权力太小致使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缺乏信任;员工薪酬结构和水平的制定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都较低。”小B按照自己事先所列的提纲开始逐条向王经理叙述。
王经理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公司也确实存在,但是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公司在赢利这就说明我们公司目前实行的体制有它的合理性。”
“可是,眼前的发展并不等于将来也可以发展,许多中小企业都是败在管理上。”
“好了,那你有具体方案吗?”
“目前还没有,这些还只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但是如果得到了您的支持,我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先回去做方案,把你的材料放这儿,我先看看然后给你答复。”说完王经理的注意力又回到了业绩报告上。
小B此时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被认可的失落,她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第一次提建议的结局。
果然,小B的建议书石沉大海,王经理好像完全不记得建议书的事。小B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和上级沟通还是干脆放弃这份工作,另找一个发展空间。
关于企业管理的5个经典励志故事
员工管理和激励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有时让管理者摸不着头脑,甚至感到头疼。销售管理往往并非现场管理,遥控管理无形之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一、分工
【管理的小故事】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企业管理启示】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二、标准
【管理的小故事】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企业管理启示】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三、体制
【管理的小故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企业管理启示】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四、表率
【管理的小故事】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企业管理启示】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五、竞争
【管理的小故事】国外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而几年以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后来他们买回几只狼放置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它鹿的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地增长着。
【企业管理启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天生有种惰性,没有竞争就会固步自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竞争对手就是追赶梅花鹿的狼,时刻让梅花鹿清楚狼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跑在前面的梅花鹿可以得到更好的食物,跑在最后的梅花鹿就成了狼的食物。按照市场规则,给予“头鹿”奖励,让“末鹿”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