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的名人故事5个
名人故事:续范亭.愿将身驱易自由
1935年12月16日傍晚,南京中山陵的祭堂前,一个怀着满腔悲愤的老同盟会员,毅然地举起手中的短剑,刺向自己的胸膛,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在中山陵剖腹自杀呢
这个人就是续范亭。
续范亭(1893-1947),山西崞县(今原平)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田任国民第三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联合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这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员,爱国爰民,致力于实践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革命的三大政策。但事与愿违,尽管他抱着美好的爱国理想,看到的却是专制独裁者当道,丧权辱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1928年,续范亭经过南京,偶然地见到了蒋介石。他苦口婆心地劝说蒋介石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要再打内战了。蒋介石却置若闻,一意孤行。从此,续范亭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两次拒受蒋派人送来的"高级参议"委任状,避官隐居北平四年多时间。
1931年"九?一八"后, 日寇侵占了我国东北。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件,又侵入我国华北地区。面对强敌入侵,国土沦丧,人民处于水火之中,续范亭忧心如焚。1935年秋,他决心到各地察看形势,为呼吁抗日而奔走。他从兰州回到北平,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罪行。到了南京,又看到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前后屈膝媚外,贿选争权,洒色征逐的腐败情景。国民党拒不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残酷镇压爱国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铁蹄踏遍了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身为将军,报国无门,使续范亭痛心,愤恨,失望,五内如焚。他决心以死唤醒国人,共同起来救亡图存。这,就是他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杀的动因。 剖腹自杀前,续范亭写下了绝命诗,表述了他爱国爱民的心迹。诗中写道:
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子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驱易自由。
抱必死决心的续范亭自杀后,因被人及时发现、抢救后,侥幸遇救。续范亭的爱国之举,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国民党军官中引起一定震动,打击了一下投降派的气焰。
西安事变后,续范亭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到山西推进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救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余生。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病逝后,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名人故事:庄子和庄子自由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给你独立的自由的名人故事
我对池莉的印象依然留在昙华林,这大概是整个武汉最美的代名词,所以每次看到池莉,想到的都是大武汉,以及她笔下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也因为如此,看到她写出一个母亲的骄傲以及对孩子满满的关爱,都令我措不及防。
我从小都不是什么优秀的好学生,每次母亲和我聊起别人家的孩子,我都显得“深恶痛绝”,小时候当然也会迸出一两句“那你怎么不生个聪明的孩子呢?”“长成这样也是你生的!”这样任性又倔犟的话。当然潜意识里,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出落成让父母感到骄傲的女生,也会想在父母眼里,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是否对我有过厌倦,是否力不从心,是否像我一样,即便口里不说,心里却知在天底下所有人里,我最爱的就是我的父母。
所以看池莉写这本《立》,就像透过书本看母亲。池莉是那么得爱她的女儿,也在书中毫不避讳得表达她的骄傲之情,她骄傲有这样一个聪明懂事善良的女儿,以及无论女儿做哪件事,她都能无条件的支持。这样说显得池莉舐犊情深,会否有溺爱?但我觉得池莉对女儿的教育是颇有自信的,她知道在自己的教育下女儿能做出对的选择,那么女儿选择的路,她就会大力支持。无论是亦池渴望读最好的幼儿园,还是在高中时做出去英国留学的选择,母亲池莉都尊重女儿的意见以及尽最大的可能支持她。
小亦池从呱呱坠地到站在LSE硕士毕业典礼上领奖状,母亲池莉都用关爱的眼神目睹着女儿的成长,她给予亦池的爱,不吝于天下任何一位母亲,但同时也给予亦池独立的自由。她“放任”女儿在小学时尽情玩,在中学时抱“能过就好”的心态,女儿高中便远走他乡她也放手支持,可以说亦池的独立自由是建立在母亲的理解支持上的,但同时这份独立也成就了亦池,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次次披荆斩棘,落落大方得出现在人们眼前。
最令我感动的是池莉在书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她对女儿的爱,她将亦池从小到大的经历写出来,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母亲如何默默得,用自己的方式爱女儿。这无关乎池莉是否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在这本书的立场上,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为自己女儿感到无限荣耀的母亲。有一个作家母亲,用笔就能描绘出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可平凡的母亲们,更多的爱都是无声的,你听不到她内心说什么,但能感受得到。就像亦池翻译的勃朗宁《葡萄牙十四行诗集》第43首诗:
让我来细数我对你的爱
那是我竭尽了自己灵魂所能触及的深度、宽度和高度
直至视线都到达不了
直至生命的尽头
直至完美的极限
我对你的爱是每一天最基本的需求
就像我需求太阳和烛光
所以我想无论我未来变成什么样子,母亲都是爱我的,她一定会相信自己的教育,能教出令她自信满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