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简单介绍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论语的简单介绍

论《论语》

  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

有关文学常识之《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学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国学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国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国学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国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国学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国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国学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国学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国学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国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国学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国学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国学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国学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国学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国学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国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国学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国学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国学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国学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国学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国学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国学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国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子曰:“君子不器。”

  国学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国学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国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国学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国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国学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国学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国学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国学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国学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国学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国学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国学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国学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国学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国学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国学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国学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国学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国学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国学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国学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国学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国学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国学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国学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国学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国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国学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国学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国学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国学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国学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国学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国学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国学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的简单介绍

论《论语》

  《论语》,这本书必为大家所熟悉的书吧!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生平言论为纸上,集合起来,则成为《论语》一书。全书共为为十三章,各章有各章的哲理,各段有各段的精华。

  大家也都知道,《论语》为儒家经典。既为经典,则是必读之书。但许多人,却不喜欢读《论语》。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阅读它吧!

  微博控们,你们难道就没发现论语与围脖的异曲同工之妙吗?如果你们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孔子是围脖体开创者,《论语》是最早的微博集。

  在格式上来说,微博,每篇不能超过140字,论语也一样。

  在内容方面,微博要求言简意赅,十个字的内容希望你一个字就表达出来,论语差不多,大多数篇章都寓意深刻,如者不懂文言文,可看一下翻译,哪篇不是本只有一点内容一翻译则字数至少增加两倍以上。除此之外,《论语》的内容和微博一样,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晒心情”?太像签到了!

  不知仔细的人们有没有发现,孔子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学生交流哲理,畅谈人生,这似乎十分像微博上的交流互动,原来,《论语》的互动性这么强。

  既然说到这儿了,那我们再把眼光转移一点,大家微博都有关注的人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回答有。(不过,那百分之一的人就只能自求多福了)一个人关注了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ta就是你的粉丝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72个成为了社会栋梁,(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有用的)。按现在的微博用语来说吧!孔子有3000多个粉丝,其中72个位加大v号。虽说如果到了现在,孔子的粉丝不多,但现在的人到了那时候恐怕就没粉丝了吧!

  大家肯定想不到,《论语》原来是如此有趣吧!微博控们,别急着织你们的围脖了!把目光稍稍一转,来看一看《论语》吧!

  换个角度看《论语》,《论语》如此有趣,其实生活也一样。

论语的历史故事

  【释义】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北宋名相赵普原先是后周节度使赵匡胤的手下。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他不适合再当宰相。

  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清楚得很。

  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这我就不相信了。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微臣确实只读过一部《论语》。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赵普逝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仅一部《论语》。

《论语》

  《论语》是孟子与其说徒弟所编,虽然是几千年前所编的,但或是让全球、让老百姓,更要我获益匪浅。

  子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人处事要求真务实,不可以将信将疑。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耳边风,不以为意,直至六年级危教师讲这句话时,才要我对他造成了兴趣爱好。亲人老说我学习培训情况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却一直打断她们,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亏。

  还记得那就是桂花树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渐显露光辉时,我却在考试场上犯了愁。伴随着一生声吹哨声,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们却发愁了,眉头紧锁,可是我却游刃有余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们,从心里将她们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题,写着写着,我的面色却骤然一变,死死的盯住这道题,一只手挠了烦恼,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身上不断地出汗。这时候,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对于我指手画脚,基友对于我坚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样悔恨的我,却被想像所打断,气恼到眼睛基本上喷出来本质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试卷上乱蒙开过。因为这道题造成我后边的思路错乱,人的大脑早已奔溃。写完后因为我沒有查验,仅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脑壳,便在脑子里回忆老师上课的关键点,可关键点都是与同学玩乐,唯一听见的一句话是:“谁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学生们也没有伸手,也没有脸举起手来,这才“一错导致千古恨。”我灰心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试卷发出来后,你妈在了分数线上,这很有可能对差等生而言是阳光明媚,花开富贵;可对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瓢泼大雨。上语文课堂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然听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禁不住回忆了一下自身在数学教学上的行为,因此我迅速把这句话在心中念叨了几次,当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从那时起,因为我像桂花树一样渐渐地显露自身的光辉,无法阻挡。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也是刻印在我的心里。

论语

  孔子,众所周知,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一位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

  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

  而孔子弟子所记录的孔子言行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见解独特,不会令人乏味。

  且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仁,礼,义。

  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它里面的话语既深奥又简单。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过来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宽容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

  它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芬芳了整个春天;像是一棵茂密的树,冰凉了整个夏日;像是一片火红的枫,点燃了整个秋季;像是一场震撼的雪,寂静了整个冬日。

  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海,包容了无数河川;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天,容纳了无数的鸟儿;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大漠,簇拥了无数沙砾。

  宽容,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宽容,是一种君子的气量,是一种君子般的大度。

  之前在学校上课讲到古诗《赤壁》时老师给我们拓展道:三国时,诸葛亮与周瑜上演了三气的故事。

  他们约定谁先攻下南郡,南郡就归谁,结果诸葛亮趁周瑜在费尽心思思考怎样攻城时,就趁其不备攻下了南郡,这是第一气。

  第二气就是着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本想用美人计留下刘备,可被诸葛亮发觉了,用计策将刘备夫妇接了回来,又在船头大声地讽刺周郎。

  第三气是因为周郎运用借途灭虢,他想取荆州,但却假说先取汉中,想趁机擒住刘备,但最后还是被诸葛亮发现了。

  最后,因为计谋屡次被诸葛亮识破,大病一场,不久便去世了,死前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最后是被气死的,他从小文武双全,但就是缺少一种胸襟,一种气量。

  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那就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他们各自的性格、追求、习惯、特长,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方法、思维习惯。

  所以,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尊重、理解他人,就可以获得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惬意。

  《论语》五百多则,当我们选择去了解它时,你的品质思想都会大大提高。

  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巨作。

  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有些人为了夺得关注,不惜纂改它。

  我们的历史不允许被忘却,更不允许被修改。

  让人们了解历史是对的,但那种做法是极其严重的。

  没有之前的前辈,哪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不辜负这段历史。

  不让历史再次重演!

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

  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对关于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三的介绍

  【述而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7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9.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十则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中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论语》简介及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