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事迹简介
邓稼先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张爱萍与邓稼先
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
“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
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
邓稼先说:“没有。”
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
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
邓稼先的事迹介绍
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邓稼先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从文章中“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用了很巧妙的写法,说邓稼先的贡献很大,但又说她是鲜为人知的,这说邓稼先从不张扬,他在为祖国默默付出。
邓稼先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这28年见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设置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我们知道核武器的伤害性非常大,它是有辐射的。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受到辐射。所以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在戈壁。在这种困境中,他始终认真研究核武器。作者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是一个有胆识,遇事沉着冷静的人。书中写道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是工作了十几年。他并没有害怕被核武器辐射。而且在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仪侧不到了,大家劝他回去时,他却不肯走,如果当时真的有意外发生,那他就死定了,但他却非常镇定。
邓稼先是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崛起,从整篇课文都能够体现他的爱国之情。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方向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因为他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是邓稼先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儿说的。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他就是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沉着冷静,满怀爱国热情的邓稼先。
邓稼先的爱国故事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科星”邓稼先
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民族骄傲。
我们似乎不曾留意,我们在乎关心的只是那些外貌漂亮,演技高超,或歌声动听的明星们。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无味,献身事业,无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难道我们就不该为这些人扮一个“科星”的称号?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的他,在以着优异的成绩走向美国普渡大学之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他,不忘祖国,不忘国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投身科学事业。而邓稼先由美国回返中国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被侵掠者蹂躏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既将要告别这个世界一样。邓稼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回到祖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科学家。我欣赏他那种为了国家而放弃美国的金钱与地位,而在回国后的他,又表现出了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国防事业而献身全部的精神。在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在之后的3年里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而正是大病初愈的他,不顾自身安危,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着贡献。终于,在7月29日,他因全身大出血而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然而他的死,使全国人民都愤痛,伤心不已。
然而我认为,邓稼先为了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吗?这一伟大的“科星”,使我感受到他为人的忠诚纯正。他去世的消息也使我永远的记住了这一位为祖国为事业而献身的邓稼先,他不在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是无价永恒的。
科学家的故事:邓稼先
邓稼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名字。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祖国要求他制造原子弹时,他义无返顾地同意;当苏联单方面撕毁和约,撤除相关人员时,他自己带头攻关,并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当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时,他并没有因成功而放弃工作,而是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5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专程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中国“两弹”之父。当他生病时,他还一直想着工作,正因为祖国有他这样的好儿子,我们国家科技武装技术才能如此的先进。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的爱国事迹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关于新中国十大劳模邓稼先的故事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新中国十大劳模邓稼先的故事: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王亚南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邓稼先的事迹介绍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被称为“两弹元勋”,是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读完课文,我发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朴实、实事求是,负责、默默贡献的人。
首先先来谈谈邓稼先的责任感。他于1958年奉命带领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在蓬断草枯的地方工作,工作了整整28年,没有一丝的怨言,把祖国交给他的任务认真完成,这样的责任感是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的。这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武器制做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技术人员和学者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让中国跟上科技、军事武器的发展。他在手术过程中还不忘研究,生病时还为祖国担忧,这样的爱国精神让人感动,邓稼先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生!
再来说说他的朴实。课文第四页,把他与奥本海默对比,让我读后就能联想到邓稼先那种忠厚朴实。邓稼先,不引人注目,与他谈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实的人。不像奥本海默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平凡。他不像奥本海默在别人发言时说话打断,让人难堪。而是在下面认真倾听尊重发言人,这也告诉我们,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做不尊重别人的事。他真诚坦白,没有小心眼,具有中国农民的气质,这也是别人相信他的原因。
邓稼先还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在第五页,作者询问邓稼先研究武器是否有外国人参与过,邓加先先说,他觉得没有,然后回去研究证实,这对这种问题,对这种问题要实事求是、这么认真,实在令人佩服!
邓稼先还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人,在探测信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信号接收不到,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们都劝他回来,可他却说:“我不能走!”这样的负责任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最后他还是一个默默贡献的人。他不像奥本海默那样家喻户晓,而是默默在基层工作。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他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还是鲜为人知。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