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杨靖宇幼时在村私塾读书,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即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
1923年9月,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由于他深知旧社会的黑暗,所以积极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5年,在声援、支持上海“五卅”运动斗争中有着积极表现,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迎接北伐军入豫作战,同年冬,杨靖宇和在外地上学的党团员,奉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回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4日,在党的指挥下,杨靖宇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动乱,组织了数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执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担任主席(代行县长职权)。6月,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xx、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领农民自卫军,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杨靖宇和李鸣歧、张家铎、张耀昶等,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号召,于1927年11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建中共确山县委,并成立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他们曾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反动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汝南县马乡、南至信阳明港、西至确山县城、北至驿城区水屯纵横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和战友们开始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信阳四望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杨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使用张贯一的化名,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畏惧,对党的事业坚贞不屈,多次被党营救出狱。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中央由上海调往东北从事党的工作。
他在东北期间,先后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委书记、中共满州省委代理军委书记。1932年11月,他开始使用杨靖宇的化名,让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担任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在这里,杨靖宇领导军民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充分表现了他忠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1934年,杨靖宇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7年12月,他又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共七大筹备委员会中25个委员之一。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只身同数百名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息,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中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秋,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不到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道:“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革命烈士英雄事迹故事
永垂不朽的英雄——邱少云
多少个黑夜白昼,多少声崇敬的赞语,多少个想念你的日子。你以不可磨灭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你那崇高的爱国热情,已在人们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追寻你,永垂不朽的英雄——邱少云。
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无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许已化作尘土和祖国融为一体,你是她坚贞不屈的写照,你的事迹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你壮烈牺牲的那一天,烈日当空,敌军侵占了391高地,我军决定夺回阵地,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我军隐蔽在低处,而敌军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我们潜伏的军队。敌军凭着地利,占了上风,如果稍有风吹草动,我军就会暴露目标,这样一来,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邱少云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难发现。我军的炮火接连不断地轰击敌方,本想在黄昏时分,潜伏的军队杀出去,给敌军来个两面夹击。敌人显得很胆怯,面对我军的进攻,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觉察了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进,于是就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法宝——放燃烧弹。我军旁边的枯草被烧着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开了,猛然看去,邱少云的身上着火了,他的衣服被烧着了,如果他这时采取行动,跳起来,或在地上打几个滚,火就可以熄灭,可这样一来,军队就会暴露,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并且,在接受任务时,部队就做出了严格的纪律规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许暴露目标。邱少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生死抉择面前,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军队暴露目标!于
是他一动不动地趴在火堆里,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整整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年轻的伟大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步。战士们慷慨激昂,速战速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邱少云在困难面前处变不惊,他那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竖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这座丰碑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抗美援朝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是抗美援朝英雄。江苏省泰兴县人。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历次作战英勇顽强,曾荣获战斗模范、爆破大王,华东三级和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第3连任连长。在同年11月第二次战役中,他带领本连第3排守卫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11月29日,他们打退了敌人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抗日英雄事迹故事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他参与指挥所部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1942年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马本斋在革命斗争中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长期的艰苦作战,马本斋身患重病。1944年1月,在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前,他抱病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报告,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1899年 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革命烈士的故事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 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
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着的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又没有荫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昨天,从这里飞起一只野鸡,还惹得敌人打了半天枪炮呢!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荫蔽二十多个钟头,不让敌人发现,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战士们同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2017年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演讲稿
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是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曾经,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个个可赞可叹的信念,一个个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好本领,弘扬革命精神,争取今后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谱写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篇章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
雨又不听话的落了下来,纷纷雨,丝丝情啊!“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个清明节的到来,望着宏伟的烈士陵墓,我不禁触景生情,想到了他……
他——是雷锋!这个名字一定一点不陌生,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解放军,却肯为党,最后因公殉职。“雨夜送亲人,苦练杀敌本领,在抗洪中奋不顾身,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一生只活了短暂的二十几年,却一直被人民记在心中,就是因为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雷锋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他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发扬光大,千秋万代流传人世!
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啊!我们可曾想过,这份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这是用多少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还来的啊!我们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要热爱生命,乐观生活,保护好我们这珍贵的生活!
清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随着雨来,又随着云走了,谁也没能捉得住它。但是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心理,永远也无法磨灭,无法擦拭!
革命先烈李硕勋的爱国故事
李硕勋(1903—1931),宜宾高县人,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广东省军委书记。1931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较场英勇就义。
全国学生领袖.
目睹帝国主义入侵、山河破碎和军阀混战的局面,李硕勋从小就萌生了习武从军的愿望,立下了“吾不欲为学者,愿成功一事业”的远大志向,怀揣正义之举、炽热的爱国热忱,一步步地踏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15岁的李硕勋赴成都报考四川讲武堂,因不到16岁未被录取,便考入储才中学。在“五。四”运动时期,受新思想的影响,他效法当时的革命者,剪去长发,换上短装,舞枪弄棒,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迅速成长为四川学生爱国运动的骨干,带头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号召同学们闹学潮。
学潮越闹越大,惹怒了当局,当局就对李硕勋等人发出通缉。省立一中老师恽代英得到这一消息后,并悄悄为他们办理了转学证,设法把他们安全地送出了成都。
1920年春,李硕勋弃武回乡,入叙联中学读书,被选为“联中”学生会常委。在宜宾读书时他领导开展抵制“仇货”的运动,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游行,到各商店收缴那些奸商的日货,把学生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
在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下,李硕勋与老乡阳翰笙等发起成立“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李被当选为四川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人,积极组织学生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在省立一中读书时,李硕勋带头反对军阀强占校舍、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遭军阀当局当局再次通缉,李不得不又离开成都赴北京……
在北京求学一年之后,李硕勋考入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并被选为学校联合会代表。他与人一起创办《中国学生》周刊,发表“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国学生”等等反帝反军阀斗争的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特别是在蔡和森、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指引下,李硕勋悉心研读马列的大量著作,进一步地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他还经常到工人夜校帮助工人学文化,提高工人阶级觉悟,组织学生、工人、商界罢课罢工斗争。在学生、工人的集会上,经常能看到他动情演讲的身影。在这期间,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他的出色领导才能,在第7届全国学联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学联总务委员;在第8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上,李硕勋作了总结全国学联的组织发展、宣传学生运动报告,为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次会议上,他被当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长,并且担任了中共全国学联党团书记,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期全国爱国学生运动名符其实的领袖。
卓越军事指挥员
1926年,李硕勋受中共委派到第4军第25师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始了步入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生涯。
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李硕勋和师长李汉魂奉国民政府调令,率25师73、74团从武汉到达河南驻马店,他们与奉军第12旅在上蔡发生激战。李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线,鼓励将士发扬猛打猛冲、英勇作战精神,坚决歼灭来犯之敌,把12旅死死围困在上蔡城。
一天凌晨,李硕勋率领73团从西洪桥出发,以优势兵力猛攻位于张庄附近的敌炮兵阵地和指挥所。数小时后,敌防线被全部突破,敌人溃不成军。他带领部队一鼓作气,又在上蔡以南十里铺一带,一举击溃来援的段国璋部,尔后与部队合力进攻上蔡。上蔡守敌已成瓮中之鳖,见大势已去,全部缴械投降。
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派聂荣臻到25师驻地马回岭部署起义。李硕勋等按照“前委”的部署和指示,沿南浔铁路向南昌开进。他们到达南昌,编入以叶挺为军长、聂荣臻为党代表的第11军,仍沿用第25师番号,由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任党代表、兼任书记等职。
南昌起义后,由于形势所迫,起义部队决定南下。
25师这次南下担任后卫,他们撤出南昌后,沿着江西东部的山区,冒着酷暑盛夏行军,先后经抚州、石城向南挺进,日夜兼程,奔赴起义军大部队所在地瑞金。
起义军占领瑞金之后,敌军南路总指挥钱大钧部集结于会昌一带,桂军黄绍约7个团聚集在附近的白鹅墟一带,成掎角之势,企图狙击起义军。“前委”当即决定:集中兵力,消灭会昌之敌,再挥师南下广东。
李硕勋、周士弟接到战斗命令后,他们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人不停步向会昌进发。
8月30日会昌战斗打响了,激烈的战斗从早晨一直进行到中午,双方呈胶着对峙状态。李硕勋的部队开进会昌城时,听到激烈的枪炮声,他就迅速下达了战斗任务,将师指挥所移至前线,指挥部队采用迂回包围、两面夹击的战术,灵活机动地向敌军发起阵地攻坚战。敌人遭遇猛烈的攻击就开始溃退。下午4时,终于攻下了会昌城。
9月,起义军进入广东境内,25师转归第9军副军长朱德指挥,驻守三和坝,构筑工事,准备阻击两广军阀进攻,掩护主力进占汕头。25师以梅江为天堑,苦战三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歼敌3000多人。但由于敌我悬殊,部队严重减员。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经朱德、李硕勋、周士第研究,决定不再硬拼,迅速转移部队。于是,25师边打边撤,摆脱了敌军的追击,往东南方向开拔,与主力部队会合。但随后得知,由周恩来、贺龙率领攻打汕头的部队作战失利,且无法与其取得联系。朱德在茂芝召集李硕勋、周士第等20多名军官研究,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军事决议。
部队向湘南进军后,与党失去了联系,就像一群孤儿东撞西碰,缺粮没药,饥寒交迫。朱德决定,派李专程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部队情况,请示今后行动方向。
192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李硕勋经过一番化装,打扮成商人模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告别“铁军”。奔赴上海寻找党中
血洒琼崖
央。谁知这一别,竟成他与“铁军”的永诀。
李硕勋日夜兼程到达上海后,向党中央汇报了部队在赣湘粤艰苦转战的情况。党中央根据当时情况,决定把李留在上海工作,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常委、省代理书记等职。
在周恩来、邓小平等的直接领导下,李硕勋组织发动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和战斗。他用“铁军”指挥官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直接领导国统区的武装斗争,战斗在白色恐怖的核心地带……
一次,李硕勋得知江苏省委秘书处被“捕探”发现,仍奋不顾身赶去收藏秘密文件,在阳台发现自己被包围时,就跳到邻楼才得以脱险。他因过去是学生运动中的风云人物,认识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人已经叛变,此时上街活动很危险,他却全然不顾,经常乔装打扮后日夜外出。他在白区领导的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反革命势力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破了反动派的严密封锁,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
1930年李硕勋任中央军委委员,在江苏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农村暴动,还在上海各区委内建立了武装组织,并向部分工人纠察队员发武器,对敌特和叛徒形成了有力震慑,为保护党的地下组织功不可没。
1931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李硕勋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政委。李从上海踏上了驶往香港的客轮。当时,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香港。他到达香港时,因为工作需要,党中央把他留在香港工作,任命他为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当时,李患病在身,但他还是决定去广东省内最大的苏区琼州(今海南岛),策划组织开展游击战。
1931年7月,李硕勋临行琼州时,他的爱人赵君陶虽然感到丈夫此去凶吉难卜,但她还是强忍内心不安,抱着3岁儿子李鹏,前来香港码头为丈夫送行。夫妻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李硕勋在海口下船后,住进秘密联络的旅社准备接头时,因被叛徒出卖,他不幸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后,他忠贞不屈,不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除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回答外,没有让敌人得到一丝一毫的东西。敌人打断了他的腿骨,打烂了他的皮肉,但摧不垮他的浩然正气。
9月4日,李硕勋在即将慷慨赴义的前夕,从狱警那里要来笔墨,在一张信笺上匆匆给妻子写下遗书。
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勋。1931年9月4日
这封遗书几经周折,终于送到还在香港的赵君陶手中……
1931年9月中旬的一天,李硕勋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出监狱。由于他的腿骨被打断,不能行走,敌人用竹箩把他抬到刑场。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以28岁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朱德为烈士题跋:“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s("content_relate");
革命烈士的故事
马豪,原名冯圣发,慈溪县慈城镇(今宁波市江北区)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7年5月在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二旅(1947年1月旅改称师)四团二营四连参加孟良崮战役,在围歼敌七十四师战斗中光荣牺牲。
1923年,马豪出生于慈溪县慈城镇东高楼址。父亲冯可钧是杭州一家中药铺店员,靠工薪维持家庭生活,失业时生活无着,靠母亲当女佣或借债、典当、编织草帽等微薄收入度日。由于家庭贫困,马豪读到小学毕业就失学了。当时正值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慈溪与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马豪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进步思想激励,积极投身救亡活动。他废寝忘食地到处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起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同时受其大哥冯伯华、二哥冯舜华(均系中共党员)的影响,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游击队,并担任了慈溪县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工作。
1942年,父亲送马豪去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店当学徒。没过多久,马豪就离开药店,仍回到慈城,继续从事慈溪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同年新四军浙东游击司令部在慈北成立,组织上就送他去游击司令部入伍。
革命烈士陈辉的光荣事迹
有位哲人曾经说:“愤怒出诗人”。因为文学是情感的产物,而诗歌则是情感推到极至后自胸膛里喷发出来的语言。或悲伤,或感叹,或怒斥,都是能够呼唤出精美的诗行的,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语出惊人。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的感慨,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表白,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的大无畏的精神,未央的“车过鸭绿江,就像飞一样”的欢欣,等等,都是情感的激流推出来的震憾人心的浪花。
在陈辉看来,他手中的钢枪,可以射出愤怒的子弹,而他手中的笔管,同样也可以射出愤怒的子弹,他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高唱着战歌去战斗的钢铁战士。所以著名作家魏巍说他“是一位英雄的诗人,是一位诗人中的英雄”。
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彰显的艺术个性,像出膛的子弹那样爱憎分明而有力度,像敲击钢铁发出的声音那样铿锵而有节奏,像一泻千里的长江之水那样磅礴而有震憾人心的气势。还是他自己说得好:“我是深入接触生活,投入斗争,把新的战争的现实写入诗里。我要给诗以火星一样的句子,大风暴一样的声音,炸弹一样壮烈的旋律,火辣辣的情感,粗壮的节拍……”
陈辉在延安‘抗大’学习时,就发表了处女作《守住我的战斗岗位》。以后来到涞涿地区,他便在战斗的间隙里,在老大爷的热炕头,在夜晚的月光下,他分秒必争地写下了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歌。可以想像当年他奋笔疾书的情景:远处,战火在熊熊燃烧;近处,枪声越来越密集,他两眼喷火,敏捷地写下几行诗后,握笔的手又迅速地抓住了枪管还有余热的钢枪……
他写了约1万多行诗,分别发表在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鼓》、《子弟兵》等报刊上。他甚至把自己的诗写在老百姓房屋的墙上,把诗油印出来后撒在战斗的阵地上,送进敌人的炮楼里……他手中的枪与他同行,他写的诗歌也与他同行,他比别人多了件打击敌人的武器。
当时他与田间、魏巍、邵马南等同为晋察冀诗会委员。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为祖国而歌》、《献诗——为伊甸园而歌》、《红高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辉的诗被选入多种版本出版:著名诗人肖三主编的《革命诗抄》选入了他的诗;著名作家魏巍主编的《晋察冀诗抄》选入了他十多首诗;涿州市的宋俊杰编写出版的《陈辉传记》中引用了他不少的诗;著名诗人、他的好友田间更是把他的诗搜集整理成册,名《十月的歌》(约17万字),1958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在“序言”里写道:“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歌。他年轻的一生,完全投入了战斗,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词……”
1981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上尾龙介,把他的诗集《十月的歌》译成日文,在海外发行。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邹永常在专心研究陈辉诗歌的艺术特色,已有论文公开发表。
他的战友何辛也写出了《陈辉传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德《桃花源》文学杂志社负责人、诗人方存弟多次写信与陈辉生前的好友田间、魏巍联系,并与中国作家出版社交涉,为陈辉争得一笔可观的《十月的歌》的稿酬。有了这笔钱,陈辉的姐姐便带上陈辉的侄儿上涿州市,把一行行的伤心泪水洒在陈辉的坟前。他们并受到了有关方面的接待,并听到了许多有关陈辉的故事。
陈辉虽然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同千千万万的祖国的有志儿女一样牺牲了,但是他那为祖国而战的精神,以及他那许多充满爱国激情的战斗诗篇,将会永远鼓舞着活着的人们,让人们思考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最绚丽而有价值的。
陈辉的生命是不朽的。正如他自己说的:
……我的生命
被敌人撕碎,
然而
我的血肉呵,
它将
化作芬芳的花朵
开在你的路上。
那花儿呀——
红的是忠贞,
黄的是纯洁,
白的是爱情,
绿的是幸福,
紫的是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