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12篇
红色家风征文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祖训,它不需要列举,更不需要背诵,但是它需要我们传承。
人来到世间,总是先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清楚地留在孩子心中,这种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这句话不无道理,学校是“叶”修剪教育,家庭才是“根”的抚养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品行中的真善美,思想上的是非观念,行动的言行一致,待人接物的诚信友善等等都是通过父母传授给孩子的。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父亲从小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人做事清正廉洁、有担当、有责任心。父亲在每次悉心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都会虚心接受,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记得好多次看见父亲脚上穿的袜子不是前面破了个大洞,就是后面烂了个大洞,然后我就对父亲说:“爸,您看您的袜子都烂了,扔了吧?重新买双新的。”可父亲却说“这补一补还能穿,扔了干嘛”!我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第二天竟看见父亲独自一人坐在客厅,穿针引线缝起了袜子,我走过去对他说:“爸,不是有新买的袜子吗,把新的穿上,就别缝了。可父亲却不听我的话,自顾自的缝着袜子。看着父亲孤独的背影,我心疼的说:“爸让我来帮您缝袜子吧!”父亲连忙说道:“你快忙你的吧,我自己能缝好的。”我只好听着父亲的话,看着父亲,我回想起自己每次穿袜子,只要烂了个小洞,就觉得不能穿了,然后洗也不洗的扔到垃圾桶里,瞬间觉得自愧不如。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母亲从来都是非常的勤俭节约,不管是吃的还是穿的上面,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们,一直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些好的,每次吃好吃的,他们却总说不喜欢吃,让我们多吃点。长大后,才发现,其实父母并不是不喜欢吃,而是舍不得吃,把 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吃。
还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要赶学校的班车,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地点搭车,为了节约时间,走近道要过一条芦苇排碱沟,可是赶过去都是水,没有小桥,母亲二话没说,挽起裤腿,脱掉鞋子,像个男人一样说道:“来,我背你过去!”我有些觉得不好意思,这么大了,还让母亲背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说:妈,我们找个木板子踏过去吧?母亲立即说:“现在去哪找,赶紧的,一会赶不上班车了,我先把你背过去,然后再把自行车扛过去”顿时手足无措的我,只好乖乖的听从母亲的话,任由母亲背起我,趴在母亲的背上,我尴尬的不知所措,泪水瞬间沾满眼眶,感受着母亲的背好柔软,又格外的温暖跟安全。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更是一份爱。很小的时候被母亲天天抱着背着,都没有记忆了,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深有体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想快快长大,在以后的道路上,为父母撑起一片天,为他们遮风挡雨,让他们也能靠在我的身后,享受属于女儿给父母的爱。这些年,父母的为人处世的品行与孜孜不倦的精神总是在不停的影响着我们,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越来越好。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传承下来的一种为人处世规则,后代受先辈影响,从家风中学习,并以此作为自己处世的最初标准,并在自己的将来不断修正。
红色家风征文
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而一个家庭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然而,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遵守,好的家风能够熏陶出有教养的家庭成员,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的确,在生我养育我的这块土地上,父辈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到我们这一辈虽然还时常有听到“旧社会”“土地承包到户”等,但那些艰苦岁月留给我们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早已把往日的磨难当作一种精神,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勤劳节俭的家风传承给我们这一代。
我家的家风家教有三条:一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二是以善良真诚待人,三是孝敬尊长。
在我7岁那年,父亲去世了,生活的重担一下全压在了母亲的身上.当时我们家姊妹8人中,只有大姐二姐三姐成了家,二哥,五姐和我都还在上学.每到开学前几天,母亲总是到处奔走,为我们筹借学费,然母亲从不与我们讲述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我们退学.母亲总与我们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挺一挺就会过去了.母亲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从不退缩.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收获玉米的季节,晚上,坐在灯下剥玉米,母亲总会给我们讲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并告诫我们:要善待他人,用母亲的话说;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记得那时我们家,总是有很多人来串门,而对乡亲们,母亲总是热情相待,总把家里好吃的拿出来招待乡亲.若是遇到走村串寨做小生意的生意人,只要到了我们村,留宿的地点,总是我家.母亲的善良真诚打动了许多人,也在无形中造就了善良真诚待人的家风.
母亲一直告诫我们:百善孝为先!没有父母,哪来的后人,一旦听说哪家子女不孝顺父母,母亲的眼里总是满含热泪.正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姊妹8人以及我们的孩子对母亲都非常孝顺,在母亲80岁高龄,带着母亲做了飞机,乘了地铁,游了西湖,让村里的老人羡慕不已,母亲的晚年算是幸福的
许多年以来我深深的理解母亲的家风家教,也同样会传承给下一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这些优秀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弃忘。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为“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红色家风读后感
《红色家风》是一本育人、教人的书。书中有八个主题,八种道理,升华人的道德品质。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亲人的方法,应当由我们去传承。
第一是坚守信念,忠诚爱国。作为第一个“家风”,坚守共产主义,爱自己的国家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人人都不坚守信念,国家的精神就会丧失;如果人人都不忠诚爱国,国家就没有了支柱。如果人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个国家将荡然无存,所以“坚守信念,忠诚爱国”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
第二是勤俭持家,磨砺意志。“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主席说过“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任何事物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勤俭则能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损失。意志久不磨砺,就会变得像气泡一样脆弱,一触就破,而坚定的意志才能抵御一次次的精神挫折。
第三是胸怀群众,艰苦朴素。共产主义最重要的就是民主。要心中时刻都要想着人民,不分级别高低。而且要做到艰苦朴素,低调从事,不奢侈,不高调。
第四是家庭和睦,重学重教。如果一个家庭不和睦,就会使许多事情做不好,而且所有人都不快乐,所以要把家庭治好。“重学重教”可以让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会处世做人。
第五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个人教育他人,不能只凭口说,自己也要做出同样的行动,不可以让别人做到而自己却没做到。
第六是心底无私,廉洁奉公。做公开的事,不能把私事容在里面,要公事公办,也不能因为任何一种关系而违背法律对人网开一面,或者公报私仇。
第七是实事求是,爱憎分明。做事或者说话都要踏踏实实,不自欺欺人,也要分清对与错,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任何一种原因也不能改变。
第八是遵纪守法,服从组织。要服从法律,时刻也不能尝试去触碰法律的底线。要遵从组织的安排,按照组织的指令行事。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红色家风,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
红色家风征文
“我的姥姥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耳朵……”,读到这样的句子,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啼笑皆非!没错,这就是我的儿子在三年级作文《我的姥姥》里描述的片段。还记得当我看见被老师用红笔醒目地框出来的段落时,又好气又好笑,嘲笑他说“谁没长眼睛鼻子,这有什么可写的!”孩子则是气呼呼的申辩:“我就觉得我姥姥长得好看!”
刹那间,我突然明白,孩子写作文时是用心在写,用这样“白描”的手法倾诉对自己姥姥的深情。因为工作忙碌,我跟老公没时间带孩子,小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跟姥姥生活在一起,祖孙俩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耳濡目染的,孩子身上就沿袭了很多姥姥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收集旧物。
孩子的姥姥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用她老人家的话讲,“年轻的时候把苦当饭吃,老了老了生活比蜜甜!”然而,即使母亲现在吃穿不愁,儿女生活稳定孝顺,老人家也有一柜子花花绿绿的衣裳鞋子,但却阻挡不了老人对旧物的情有独钟。
母亲有一个老钱袋,甚至都不能称之为钱袋。那是一方原本素色的帕子,因为年代久远,经过浆洗磨蚀,帕子的本色已分辨不出,又薄又透,感觉碰一下就会支离破碎似的。母亲一直用它来装钱。小时候,我跟哥哥最大的一件乐事,就是趴在床边看母亲一层一层打开帕子,数钱,五块,一块,两毛,一毛,五分,一分,母亲数得仔细,我们看的更仔细。那时我和哥哥对十块五块这样不可企及的大票面不感兴趣,倒是对五分一角兴致勃勃,因为母亲偶然会把它们“赏赐”给我们买冰棒吃。在我印象中那个钱袋总是干瘪瘪的,但却承载着童年我跟哥哥对改善物质生活的全部企盼,或许,也是母亲用微薄积蓄支撑整个家庭的动力源泉。
等到我们这些儿女羽翼丰满,老人家的生活也像花儿一样幸福绽放。我们发现,母亲依然没有丢掉那个破破烂烂的老钱袋!于是,姐姐用巧手织了一个精美鲜亮的钱包送给母亲,母亲喜滋滋的接过,当时就用上了,可不久,我发现那个老钱袋又出现在母亲身上。一次逛街,我专门给母亲挑了一个精工细作的小牛皮钱包,让她把老钱袋扔了。母亲当时应得好。那以后,我看见她交替用着我跟姐姐送的钱包。而不经意的一次,我却发现她老人家的闲钱依然包在那个老钱袋里,静静地躺在柜子的角落,与我面面相对,仿佛用静默讥讽着我的浅薄。
母亲还喜欢收集旧衣物。以前家里拮据,没有旧衣物这一说,老二接老大,老三接老二的,依次类推,实在穿不了,就被母亲剪碎糨糊,纳成鞋底做成我们脚下的千层底。如今对于我们这些儿女六成新的衣服就不穿了,母亲颇有微词,一边感慨我们过得好日子,一边又嘟囔着“浪费败家”。于是母亲家里就成了我门的旧物集散地。母亲年纪大眼睛花了,早就做不了千层底。我们劝她别收纳了,她却不以为然,总觉得旧物也许有一天也会有它的价值和用途。
我的儿子这一点随他姥姥。儿子的房间堆得满满当当,是他从0岁到18岁所有玩过用过的小物件。从奥特曼到遥控飞机,从“恐龙蛋”到变形金刚,许多已经残缺不全。在他还小的时候,没有“维权”意识,我和老公还三不五时替他清除玩具残骸,可等到再大些,小家伙常为了保留他的破玩具与我们抗争,久而久之,就随他去了。
可是让我忍无可忍的是他的一个破书包。那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书包。是幼儿园统一定制的一个天蓝色书包,上面描着皮卡丘的图案,清爽可爱!儿子几乎是第一眼就爱上了他的小书包,每天背着他上学,晚上还煞有其事地打开书包做作业。
然而,这么个小书包注定不能陪他走完小学、初中、高中,于是,在他幼儿园毕业后就光荣退役了。而儿子却不能容忍它无所事事,于是就用它装所有能装下的玩具、玩偶。小书包在时光的磨砺中褪色,破败。我屡次与儿子沟通,扔了吧!儿子斩钉截铁地拒绝。可是,近来收拾家里,我拎起那个小书包发现,它里面的隔层材料已经朽烂,拿起就往下掉渣沫。我告诉儿子必须扔了,儿子皱着眉头沉思一会儿跟我说,“妈,它里面烂了,那就把隔层拆了,它外面还是好的!”我沉默了,看见孩子脸上依稀出现姥姥痛惜东西的表情。
儿子的旧物里还有一个塑料水杯。那是他常住在姥姥家时的专用漱口杯。曾经那是我的心头好。据说那个杯子是父母亲结婚时买的,在那个灰扑扑的年代里,是家里唯一颜色亮丽的东西。塑料杯体,翠绿的颜色,杯子上还雕着一湖清波,一株垂柳,两只燕子在湖水上啁啁嬉戏。父母偏心老幺,把这个杯子的使用权归了我!离家后,我就再也没想起过!没想到儿子听姥姥说“那是你妈用过的!”于是就欣然把它当做自己的漱口杯。那时儿子不爱刷牙,母亲一说用那个杯子漱口就必定能奏效。
当儿子不再常住姥姥家时,他也把那个漱口杯带了回来。杯子颜色黯淡,唯独两只凌空的燕子,灵动可爱。儿子将它和他的夜光沙漏、水晶球一同放在他的陈列柜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沙漏、水晶球流光溢彩,旧杯子仿佛也沾染了生命的色彩,波光粼粼间,两只春燕翩飞起舞,叽叽啁啁,述说岁月的沧桑变迁,人间的真情无限!
红色家风伴成长书信
最近,很多同学纷纷喜欢上了一档充满人文色彩的娱乐节目——《一封家书》。曾几何时,写一封家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而收到鸿雁传书也会令我们格外愉悦。今天,我们就从陈云家书讲起。
陈云同志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49年6月,陆铨的儿子陆恺悌写信要求陈云给他经济上的帮助,陈云写信回复他,并叮嘱陆恺悌把这段话抄给廖霓云(陈云的表弟)观阅。
“共产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绝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
陈云还在“切记切记”四个字下面加了小圆点,以示强调。这句话虽然简简单单,却字字珠玑,值得学习和深思。
一 坚持以“忠”传家。
陈云家书第一句说:“共产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了人民。”从十四个字中,道出了陈云坚定的信仰。陈云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可见一斑。可见,红色家风中的“红”是革命的底色,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影响后代内在的品质。故而,我们高中生要发挥红色家风的力量,重视家庭教育,才能使自己走正确的道路,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 坚持以“廉”传家。
陈云家书中“绝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这句话就是以家风家训的形式警示后辈刚正不阿,廉洁立身,身正服人。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不止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这句话说明家风美会潜移默化更多心灵,让全社会充满风清气正的正能量。反省一下自己,前段时间还为母亲没买一双AZ13给我而怄气,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可笑。
三. 坚持以“德”传家。
德是道德,体现在陈云身上,是家国同重的大德。陈云家书中指出:“我和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这句话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他叮嘱后辈,无论何时,要立德为先,明确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要立大志,干大事,以个人价值、家庭价值、民族大义为重,在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家庭价值。联系一下身边的实际,有一部分同学从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转化为对精神信仰的回归。
总之,从陈云家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以“忠”为重的家风家训,以“廉”为重的家庭教育,以“德”为先的家庭美德。时隔七十余年,我们青年一代沐浴信仰的光芒,重温革命前辈家书,传承红色家风,洗礼净化灵魂,这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家风征文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王震将军写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赞美诗。从英雄的三五九旅到今日的兵团,披着战火烟尘,背负显赫战功,饮马天山南北的将士们,打起背包,奔赴荒原,展开了屯垦戍边的壮烈画卷!我是三五九精神传承的接班人,"红三代"是我光荣的名字,红色家风的种子在我的家代代生根发芽。
我的爷爷是1949年随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团进入新疆的。"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爷爷说当时他们的十万大军,就是唱着这首诗歌,一路翻过祁连山,穿过戈壁滩,沿途剿土匪,大举进新疆的。爷爷说,那时候的日子太苦了,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吃的是地瓜干和玉米面,米和肉在过年的时候都不可能出现在饭桌上。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了他们艰苦创业的决心。他们挖渠开荒,自己建造茅草房、地窝子,正是这艰辛的努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爷爷常说“劳动最光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明白,他是要我们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爷爷是军人,他经常教育父辈们要懂得“根正苗红”的意义。当爸爸用同样的言语教育我时,我明白,这是要求我们不能给那片红抹黑,做名副其实的红三代。
我的家有一群不一样面孔的亲戚,他们有爷爷的“兄弟姐妹”,有爸爸的“兄弟姐妹”。几十年前,爷爷跟随部队到达边疆,看到维吾尔族百姓的生活,决心一起改变这里的生活,于是他们与维吾尔族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帮百姓挑水、种地,教大家把羊粪堆起来发酵提高土地的肥力,教大家种水稻、玉米。正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大繁荣,才有了我们紧密相连的亲人。现在,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也有一群“兄弟姐妹”,我想,家风的传承就是"一家人"相亲相爱,代代相融,让红色种子代代相传。
七十载艰苦卓绝,七十载沧海桑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沉睡千年的大漠在几代兵团人的血泪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兵团人屯垦戍边,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脊梁般的支撑兵团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红色家风永存我心
家,是一座精神的圣殿,是一艘满载希望的小舟,是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树;可是再温馨、再美好的家,也需要一种传统的道德来维持,好比宫殿的地基,小舟的风帆,大树的根系,这,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宛如一面镜子,使家族的世世代代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照亮自己的胸膛。而我们家的家风,浸染了浓重的革命色彩……
我的外公是一位离休干部,也是一名革命老兵,自记事起,他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就好像一面红色的旗帜,引领我在黑暗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听外婆说,有一回,他们二老散步时看到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奶奶被自行车撞倒后躺在地上呻吟,外公见状上去要扶,却被我外婆拉住了:“老头子,你可得想想后果啊!这年头,‘扶不扶’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外公也没说话,上前把老奶奶扶了起来,还把她送到药店买药,老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老师傅,现在像你这样的好人已经越来越少啦!”说罢,还要酬谢外公,外公却连连推辞:“不用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军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外公长达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八年的军旅生涯虽然不算长,但他却时时刻刻要求自己遵守红军的纪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坚持着军人的道德准则!这也将成为我们一家永恒的精神坐标,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外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特地亲手书写了横幅挂在家里,从小我就被灌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观念,小时候若是吃完饭后剩了几粒米饭在碗里,虽然不会被大声呵斥,但至少也会被进行十几分钟的“苦难教育”,外公小时候吃的苦、受的难,伴随着他加入革命队伍后的传奇故事,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几年“光盘行动”盛行时,我们家坚决响应了国家领导人的号召,每次外出就餐时都把吃剩下的食物打包带回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一家人的力量虽算不了什么,但只要每一个家庭都厉行勤俭节约,这个社会便会少一份不公,多一份温情,地球就会少一份伤害,多一份和谐。
一个温暖的家需要纯正的家风支持,而一个社会也同样需要独特的“正能量”来引导人民踏上寻求“中国梦”的旅程,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红色家风将历久弥新,永远存在于我心中,散发着它迷人的光彩!
红色家风征文
老屋要拆了。
这是妈妈出生并长大的地方,亦是我儿时玩乐的天堂。老屋并不是很大,对当时尚且年幼的我来说却像童话故事里怎么也探索不完的藏宝地,仅仅是如豆灯火,却也照出了我单纯的知足和幼稚的幸福。你可以看见,老屋门前是一大块空地,空地旁是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夏夜里便有蛙此起彼伏的喧嚣和聒噪,却是另一种天籁。夜游的虫寻觅着一丝一缕的光,对于它们,那些微火便足以抗衡整个太阳。蟋蟀躲在角落里,蝈蝈躲在角落里,纺织娘也躲在角落里。那些白昼里刺耳的鸣笛、世俗的嘈杂都消失了,它们才是在夜的宁谧里真正的声音。小河旁还种着一排杨树,在一年又一年的成长里,慢慢变得高大,挺秀,伟岸,郁郁葱葱地扯起绿荫,照看着树下玩各种小玩意儿玩得不亦乐乎的我,和总是在我旁边乐呵呵钓鱼的太外公。
太外公是一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在我印象里,太外公总是慢悠悠、笑眯眯的,好像没有什么能让他变脸的事儿。虽然年纪很大了,但一直精神很好。他总是在午饭后,拿着鱼竿,拎着水桶,哼着小调,慢慢踱步到门口的小河边,一坐便是一下午,留给我们一个总是腰杆子挺得笔直的背影。彼时调皮好动的我实在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和他口中“要静得下心来”,“不能急功近利”那些难懂拗口的字眼,只知道他钓上来的鱼虽少,可是每次吃饭时有鱼汤整个屋子都氤氲着浓郁而诱人的香气。
唯一能看到太外公严肃而认真的时候大概就是在饭桌上了。尽管他已经将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可他在家里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每逢大家都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太外公总是会推推眼镜,用一种悠远而平静的语调慢慢叙述着他年轻时的故事,末了,他感叹:“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啊,很多人都忘了要忆苦思甜,不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喽,但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千万不能忘,”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家里这么多党员,更要记得。”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却总能看到家里的大人们全都若有所悟的样子,没有一丝不耐。
那时的我虽然会把这些话也默默记在心里,但还不明白太外公总是喜欢在饭桌上强调这些“枯燥”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看到已经位居公司总经理的姑外公抛下公务和家庭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前线做志愿者来帮助受难的同胞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正是太外公正直无私的人格和他不断强调的那些应该保持的精神,如甘霖般润物无声地感染着我们这些后辈。
被太外公的家风所影响的不止一人。我的外公、姨妈皆怀着无私奉献的满腔热血选择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从此便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讲台前勤勤恳恳地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育才,但更加育人。
“当老师是辛苦呀,从小看着你外公整天早出晚归,周末还跑前跑后地家访啊给孩子们义务补课呀忙得不着家,我能不知道嘛,”姨妈笑了,岁月也在她曾经年轻姣好的脸上留下了痕迹,皱纹堆积在眼角,每一条浅浅的褶子里似乎都藏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但整个人都散发着平和的气韵,那是一种经过沉淀后特有的味道,“可是,当时还是听从了内心,选择了我想要去做的,很值得。”
听妈妈说,当外公知道了姨妈要选择和他一样的职业时,他看了她好久,才终于笑了,说了声:“好。”不过当时已经是某小学校长的外公并没有选择帮助姨妈,而是看着姨妈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外婆心疼姨妈埋怨外公太“迂腐”不肯和认识的人“打点”一下,外公只是坐在老屋的院子里抽了好久的烟,如水的月光照着他黝黑的脸,可他没有说话。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承载着一代代人斑驳旧时光,见证了一季季沧桑变迁的老屋,也被告知要拆迁了。
自太外公去世后,所有的担子和决定权都落在了外公的手里。原本我以为这幢大家都舍不得的老屋会被留得久一点,没想到外公第二天就在商谈中把协议签了,只是从不喝酒的外公在那天喝醉了……
这是最后一次,大家都聚在老屋里面吃饭了。
坐在老屋里,时光又彷佛回到过去,一大家子温馨地吃饭,看着沸腾的热气从锅里袅袅地升起,熟悉的场景像一本本泛黄的影集把我拉回了幼时太外公在饭桌上不断“忆苦思甜”的日子,唯一的变化大概就是强调的人变成了外公。除了已经去世的太外公不在了,好像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只是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气氛不知不觉在饭桌上弥漫开来。
大家都舍不得老屋被拆,舍不得在这里的日子。尤其是外公。看着外公坐在院子里一声不吭地喂着他养的金鱼的背影,我觉得他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岁。
当舅舅提议要不要找人提高一点“补偿款”,也好心里有点安慰,被外公严厉拒绝了:“这是政府为了民生而做的,我们怎么能只顾了自己小家?那些年你爷爷说的、我说的话你都忘了吗?”从此,再也没人敢提这件事。
现在,老屋已经彻底没了,只空余断壁残垣和墙头上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草茎。可是我知道,关于家风的故事并不会因此而结束,而会愈加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红色家风,薪火相传
家,是一座精神的圣殿;家,是一艘满载希望的小舟;家,是一颗四季常青的大树。可是再温馨再美好的家,也需要一种传统的道德来维持,这,便是家风。我家的家风是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我的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名党员,他为人善良,正直,一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的爸爸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们警察,而我的姑姑和妈妈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恪守职责,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自己。
从我记事起,爷爷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就像一面红色的旗帜引领着我前进的方向。由于我家住在较偏远的乡村,去集市也不太方便,所以左邻右舍若是谁家的灯管坏了,电视打不开,自行车轮胎破了……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找爷爷帮忙,而爷爷总是乐呵呵地帮助他们,爷爷从来不会向乡亲们收取任何费用,偶尔还会倒贴一些小配件。乡亲们都说像爷爷这样的好人已经不多了,而爷爷总是呵呵一笑。
爷爷勤俭节约,我从小就被灌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观念。记得有一次,我吃饭时不小心把几粒米漏在了饭桌上,不巧被爷爷看见了,他连忙把米粒拾了起来往嘴里送,我很不解,便连忙劝阻:“爷爷,别吃了,已经脏了,不就是几粒米吗?又不值几个钱!”爷爷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今天之所以有这么香喷喷的米饭吃,是农民伯伯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付出换来的,粮食都是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的,我们要珍惜啊。”接着他就给我讲起了他小时候挨饿受苦,和小伙伴们拾捡麦穗的故事,我恍然间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习爷爷说:“牢记使命,放得始终。”我要铭记爷爷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红色家风,这种精神直接影响了爸爸妈妈和姑姑,也渗透到了我的血液中。它将历久弥新,永存我心,散发它迷人的光影,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