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日记之有趣的故事

  201X年X月X日 晴天

  星期六,妈妈交给小明一个“重任”——去市场买鱼。市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小明挤到鱼类区,刚好看见马大叔在卖鱼,马大叔的鱼都是活鱼,很新鲜,所以被买走了很多,但还剩一些鲫鱼,与虽少,不过条条都活蹦乱跳,想要挣脱盆的约束。

  小明说:“马大叔,我是你这的常客,这些鱼全卖给我,便宜点。”

  马大叔一听,哈哈一笑,说:“小小年纪就会讨价还价了,行,给你个机会!”只见他拿起称连同筐子称了一下,说:“这筐鱼原来连筐重28千克,有一家饭店一次买走了一半,然后又来了一位顾客,买走了剩下的一半,现在连筐重14千克,你能算出现在还剩多少千克鱼,我就以最低价卖给你!”

  小明可是个倔强、不轻易服输的人,他开动脑筋思考了起来:“38千克和14千克里都包含了鱼筐的重量,用38—14可以求出卖掉了24千克。然后倒过来想,把现在剩下的鱼看作一份,那位顾客来之前还有2份,于是就可以知道在顾客来之前还有两份,那家饭店买走的鱼就是2份,因此筐里的鱼原来就是4份,一共卖出了三份。”想到这里,小明高兴的说:“我算出来了,现在筐里还剩24÷3=8(千克),这个鱼筐重2千克!”马大叔竖起大拇指表扬道:“小明真厉害,好,我兑现刚才的诺言!”

关于数学的故事50字

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数学故事

  以前,小明一直以为学了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和求几和几的最小公倍数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看法。

  有一天小明和爸爸一起乘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他们俩坐的是3号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号车正好和他们同时出发,此时爸爸看着这两辆车,突然笑着对他说:“小明,爸爸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

  小明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号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号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辆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出发呢?”稍停片刻,小明说:“爸爸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爸爸疑惑不解的看着他:“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号车和3号车起点是同一个地方。”

  爸爸听了他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脑袋,笑着说:“我也有糊涂的时候,出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明想得周全。”小明和爸爸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此时爸爸说:“好,现在假设在同一个起点站,你说有什么方法来解答?”小明想了想脱口而出“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这两辆车至少再过15分钟同时出发。”爸爸听了夸奖道:“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爸爸的话,小明高兴地举起双手。

  从这件事中小明就懂得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图形中间的三个圆圈的数学故事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很多小故事有关。下面是爱因斯坦做过的一个填数问题。

  把九个数1、2、3、、8、9填进图1中的各个圆圈,使图中七个等腰三角形顶点上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填数之前,先看看图中有哪七个等腰三角形

  从图1中首先看到四个小三角形,其中有三个分别在图形的左上部、右上部和下部,另一个在图形的中间。然后看到三个大三角形,它们各有一边在图形的六角形边界上,这一边所对的顶点在六角形的内部。

  图形外围的六个圆圈,各属于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形;图形中间的三个圆圈,每一个都同时属于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形。

  先考虑角上的三个小三角形,它们各据一方,互不干扰。其中每个小三角形顶点上的三个数编成一组。要能解答这个填数问题,先要把1、2、、9分成三个一组,使各组的和相等。这恰好就是刚刚做过的均匀搭配的问题,它的答案是:

  9+4+2=8+6+1=7+5+3,

  9+5+1=8+4+3=7+6+2。

  由此可见,9、8、7这三个数,每一个都只能属于两个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并且每两个都不能填写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因而9、8、7必须相间排列在图形的六角形边界上,如图2所示。

二战中的数学数学故事

  理智避开德军潜艇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实力受限,又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艇。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一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下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

  算准深水炸弹的爆炸深度

  二战期间,英美运输船队在大西洋航行时经常受到德军潜艇的袭击。英国空军经常派出轰炸机利用深水炸弹对德军潜艇实施打击,但轰炸效果总不理想。为此,英军请来一些数学家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潜艇从发现英军飞机开始下潜到深水炸弹爆炸为止,只下潜了7.6米,而英军飞机的深水炸弹却已下沉到21米处爆炸,从而对潜艇的毁伤效果低下。经过科学论证,英军果断调整了深水炸弹的引信,爆炸深度由21米调整到9.1米,结果轰炸效果提高了4倍,德军还以为英军有了什么新式武器。

爱因斯坦的数学故事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一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就应每一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一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那里能够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能够明白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数学童话故事的作文

  一天,小熊见小狐狸在森林里面摆摊卖东西,便走过去瞧了一瞧,发现小狐狸手中有两个盒子。小狐狸说,谁要能回答上我提出的问题,我便让他随便拿走一样东西。小熊一见,便心生疑惑,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小狐狸说道,我左手边的盒子里面装的是红球,右手边的盒子里面装的是白球,他们的比是19:13。小狐狸随手又放进了若干个红球这时又说道,现在的比是5:3。又随手放入若干个白球后,这时,小狐狸说道现在的比是13:11,已知放入红球的数量比白球少80个,那么求红白两球原来共有多少个

  小熊在一旁画了起来:

  红:白=红:白

学会去思考的数学故事

  在下面的加法算式里,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这道算式原来是什么样子

  成语里说,“三思而行”。这道算式里有三个“思考”,不妨先来思考一下,这些“思考”表示什么。

  考虑末两位相加,可能向百位进1或不进位,分别得到

  思考=58或思考=08。

  如果“思考”等于08,那么从百位相加将会推出“去”等于8,“去”和 “考”就都表示8了,这不符合问题的条件,因为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所以只能是

  思考=58。

  由此推出去=7。

  因而加数是75858,所求的算式是43758+75858=119616。

数学小故事

  《数学小故事100字》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证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高中数学怎样学才能提升的快

全国优秀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