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长征》好句摘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长征王树增读后感

  当我合上《长征》一书的时候,我的思绪任在江西的瑞金、在金沙江、在渡河、在大草地、在大雪山、在吴起镇;耳边回响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慷慨激昂、是大度桥上冲锋的红军健儿、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历史画卷;我在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前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业绩?答案是:信仰。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千年间,人类历史进成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就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走过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的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总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八万陆仟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多万的合围中冲出去,踏上的长征之路,1936年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开始长征,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到达陕北的武装,全军兵力最多的时候八千多人,最少是只有一千多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者那面红旗一路远去,坚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一个平等、幸福的中国。

  世界上不曾有过这样的向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指挥员年龄平均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八十。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其英勇顽强和部位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与1981年来中国走"长征路".当这位西方的政治家带着他的家人来到大渡河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三万中国工农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讲到:"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须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信仰不朽的象征。

  我被书中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牺牲、每一次会师感动着;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牺牲承载者不屈的信仰,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是,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我们的伟大的导师讲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通过学习,我感觉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只有知道长征,才明白什么是苦难与辉煌,只有了解长征才清楚的。

王树增《长征》好句摘抄

关于王树增《长征》读后感

  王树增在《长征》中,为我们大家描绘了那段斑斓宏大的历史。中华儿女为了反抗强暴、寻求民主自由、探索国富民强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遇到最复杂的危险,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中国人立身安命的高耸的脊梁。他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雄伟气魄,旨在圆百年国人摆脱苦难屈辱历史、振兴中华的强国梦,唱响了一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交响乐。

  从红军领袖,到各级将领,再到普通一兵;从革命勋臣,到巾帼英雄,再到阳光少年,作为红军长征的参与者,他们用最坚强的人类意志,架构起最雄伟最坚固的信仰长城,为了国富民强,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向着一切反动势力发起自己不屈服的反抗,将革命圣火的种子播撒在大半个中华大地上,中国脊梁的形象因此而更加高大伟岸。

  朱德,红军的总司令,在长征的过程中,他顶住一切压力,团结一切爱党爱军的力量,同一切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最终,他不仅带领军队成功到达陕北,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而且还将革命意志最坚决的红军骨干带到了了陕北,为保存军队的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树增用深厚的笔力,再现了朱老总英勇的形象,同时,还将朱老总最朴实却最典型的语言用倒叙的手法展示出来,让我们明白,朱总司令能够成为我党我军高级指战员,就在于他一旦抱定了参加中国革命的信念,就会为做一个最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不屈战斗。书中插入一个细节:朱德在南昌起义爆发之后,党的军队面临分裂危机之时,他站了出来,讲了最朴实同时又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句话:“不愿意继续奋斗的可以走;继续革命的留下,我是要继续革命的。”结果,大部分士兵选择了留下,继续完成他们心目中的革命事业。有了这次坚定信仰的表达,有了这次军队力量的保存,我们就可以理解,在长征这场考验人心灵与身体的战争中,朱德是怎样的用具有号召力的魅力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并且坚决地同各种恶势力包括艰险的自然条件发起最有力的一击。

  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以萧克为首的第六军团提前进行突围,率先长征。他们不仅要携带十分珍贵的战时用品,而且还要与兵力优势远远高于自己的敌人进行最残酷的搏杀。“组成第六军团的绝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岁,其中还有十名女性,他们几乎携带者根据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厂的老虎钳子,印刷厂的石印机,医院的医疗设备,甚至还有病床的床板,发电机、脱粒机和磨面机。”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红军是在怎样负重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而且还要去面对残酷凶险的敌人。

  作为我们最可爱的人,普通士兵仍然是起到了最英勇的排头兵的作用。他们不仅要与恶劣艰难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还要与凶残的敌人

  进行对阵拼杀。在行进途中,“他们没有向导,没有食物,没有药品,没有弹药,许多红军战士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因为没有鞋而赤着脚。他们以日月星辰辨别方向,以冰冷的山泉缓解饥饿,在灌木和乱石之间开辟道路,在枯萎的草丛中躲避藏匿。”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温来对抗超出生命极限的残酷的生存条件。“红军士兵,手抓着陡峭的崖壁缝隙,头顶着如雨的枪弹向上爬。不断地有人掉下来,不断地又有红军接着拥上去。”在敌人围追堵截、重炮密弹之中,他们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来反击凶猛的敌人的射击。军情紧急之时,更多的红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敌人的阵地,开辟红军前进的道路。“三排长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迹,他一直爬到敌人的机枪前,与这个川军射手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像三排长这样的红军战士,用同归于尽的方式,堵住了敌军的强大火力的射击,为后续部队的前进铺平了道路。

  军中妇女和少年也是以昂扬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忍受超常的痛苦而收放自如,挑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面带微笑,不仅震破敌胆,更让世人肃然起敬。毛主席的伴侣贺子珍同志,在长征中受伤,“红军卫生员不得不就地抢救贺子珍,她身上一共嵌进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块弹片,其中的一块弹片从她的后背一直划到右臂,形成了一条又长又深的血口子。紧急手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开始了,这位坚强的女红军在难以想象的剧痛中没有呻吟一声。”医疗条件那样简陋,自然环境那样艰险,敌人炮火那样凶狠,我们可爱的女红军在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如钢铁般屹立一旁,我们不得不叹服其精神之坚定。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本应该享受少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一旦选择了红军,一旦参与到了长征中,他们没有丝毫的惧色,而是更加的勇敢无畏。“这一群衣衫破烂、面容憔悴的红军少年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坚守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坚守给予了他们超出常人想象的坚强与勇敢,从而使他们历经一切艰难困苦依然能够迎着敌人的子弹发起冲击。”英雄的形象逐渐清晰地展示出来,不禁让人深受鼓舞。

  红军是一个生死与共的共同体,他们用合力完成了中国革命事业最为壮观也最为艰险的一幕。他们转战大半个中国,用信念点燃革命的圣火,用行动延续革命的圣火,最终把圣火燃遍全国,成燎原之势,取得了革命最后的胜利。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用独有的情操和饱满的意志,为了求得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而去抛头颅洒热血,而且还将自己用鲜血和汗水铸成的不怕牺牲、敢于克艰、迎难而上、夺取胜利的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遗产,留给后人,时时激励我们,常常感动我们。

  传教士薄复礼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是很能反映中国脊梁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气概,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高处坠落事故个人反思

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