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文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论语12章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论语12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12章读后感范文1“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论语12章读后感范文2孔子作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贡称为“天纵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评论中写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论语12章读后感范文3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课文笔记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

读《论语十二章》有感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其弟子们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里面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说到喜欢这句话的原因,还要从一件事开始说。那是在一个灰蒙蒙的阴天,天那么灰,似有下雨的征兆。我对雨是又爱又恨的,我爱它滋润万物,我恨它今日又让我的衣服不干,和它阻挠了我和我同桌这种没带伞的人回家!

  经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学习中,如果没有认真的思考,便不是真正的学习。

  我最喜欢《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结合,缺一不可。

  我和同桌小容可真是有默契啊----我们竟然同时拉好窗帘,然后放下书包,掏起作业做了起来。嘿!今天作业可真简单啊,所以我做的也就是“一帆风顺”了,做着做着,“一帆风顺”竟然变成“半路遇雨,无法前行”----我遇到难题了。我看了看题目,想也不想,便向同桌求助了,但看着她还在认真做着题,我便不忍心打扰她了,想了不知多久,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要向她“请教”,不曾想,她看了下,便让我看清题目,认真思考。我无法,便也只按照她说的做了。我想不起来,便下意识的拿起教科书,刚想翻翻,但想想就算了吧。于是我的脑细胞正大量死亡中。我看看题目,一遍又一遍的看,迫切寻求答案,却总不如意。“难道是我没静下心来看才解不出的?”我闭眼,深呼吸,继续投入题海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全然不知,心里唯有题。突然,我把弯下的腰伸直了,大声狂笑,得意忘形,忽然,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传来“答案写反了。”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习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习、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习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习,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习,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习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习,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习,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平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何开镇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论语十二章课文笔记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是纪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书,其中有很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世。今年暑假的两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和爸爸一起诵读一则。

  在这些对我来说觉得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篇的第一则。它的内容只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觉得孔子的这三句话说出了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三种乐趣。第一是学习之乐,上课时,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各种知识;下课后,我们又按时去复习、琢磨学习的内容,心里就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然后还能去完成一道道习题,心情非常的愉快,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第二是与朋友相处之乐,平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也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第三是自身之乐。我认为这是最难得到的一种乐趣,但我觉得平常我们应该努力这样去做,那就是即使我们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看中你,你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心绪,坚强的承受不公平的遭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乐观豁达的境界吧!

  我反复吟诵着几句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代圣人的智慧之花在静静地绽放。

  读《论语》乐在其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2017年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________矩

  一

  曲

  不亦乎________志

  三________吾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学而时之

  有朋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

  吾日三吾________人谋而不乎

  与朋友交而不乎

  吾十五

  三十而________为师矣

  不矩

  学而不思则

  人不其忧________疏食饮水

  博学而志________。

  3.根据提示填空。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2013年5月下旬,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开幕,请你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来表达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________。

  (3)《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二手烟民更高达亿人。每年约有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全球大约每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年。新闻

  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

  6.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全文,完成练习.7.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________。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1.读了《<论语>十二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2.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孔文子谓之“”也

  ②谓之“文”也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是以谓之“文”也

  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5)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答案】lún,yùn,yú,,dài,dān,gōng,yuè,dǔ,xǐng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把握.

  【解答】“论语”的“论”应读“lún”;“不愠”的“愠”应为“yùn”;“逾矩”的“逾”应读“yú”;“罔”应读“”;“殆”应读“dài”;“一箪”的“箪”

  应读“dān”;“曲肱”的“肱”应读“gōng”;“不亦说乎”的“说”应读“yuè”;“笃志”的“笃”应读“dǔ”;“三省吾身”的“省”应读“xǐng”.

  答案:lúnyùnyúàidāngōngyuèdǔxǐng

  2.【答案】温习,从,恼怒,反省、自己,替、尽力,诚实、真诚,通“又”,独立做事情,可以凭借,超过、越过,迷惑,能忍受,吃饭,坚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解答】习:温习;

  自:从;

  愠:恼怒;

  省:反省.身:自己;

  为:替.忠:尽力;

  信:诚实、真诚;

  有:通“又”;

  立:独立做事情;

  可以:可以凭借;

  逾:超过、越过;

  罔:迷惑;

  堪:能忍受;

  饭:吃饭;

  笃:坚守.

  答案:

  温习;从;恼怒;反省、自己;替、尽力;诚实、真诚;通“又”;独立做事情;可以凭借;超过、越过;迷惑;能忍受;吃饭;坚守.

  3.【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过方来,不亦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的书写);(2)有朋自过方来不亦乐乎?;(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意“择”的书写).;(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答案】(1)句中重点词有:愠:恼怒、怨恨.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2)重点词语有:昼:白天;句意为: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3)重点词语有: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答案:

  (1)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2)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3)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句中重点词有:愠:恼怒、怨恨.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2)重点词语有:昼:白天;句意为: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3)重点词语有: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答案:

  (1)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2)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3)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阅读两个材料,材料一的数据显示的是中国烟民人数之多,以及危害之大,材料二说的是吸烟会致人死亡,以及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据此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拟写警示语,要求警示语“有冲击力”,根据上面两个材料中的数据反映出的情况,提出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到何种程度,对生命的威胁到了什么程度,这样更具有冲击力,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中国烟民队伍庞大;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吸烟减短人的寿命.(写出两点,意对即可)示例:吸烟导致致命肺部疾病;吸烟致癌;孕期吸烟危害胎儿健康;吸烟会要你的命.(意对即可)

  【解析】阅读材料,并且能够提取材料主要信息,这是中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概括方法,读懂材料是解题基础.;

  【解答】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阅读两个材料,材料一的数据显示的是中国烟民人数之多,以及危害之大,材料二说的是吸烟会致人死亡,以及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据此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拟写警示语,要求警示语“有冲击力”,根据上面两个材料中的数据反映出的情况,提出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到何种程度,对生命的威胁到了什么程度,这样更具有冲击力,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中国烟民队伍庞大;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吸烟减短人的寿命.(写出两点,意对即可)示例:吸烟导致致命肺部疾病;吸烟致癌;孕期吸烟危害胎儿健康;吸烟会要你的命.(意对即可)

  6.【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围绕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启发大家交流.;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3)本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论语》中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可以结合这些句子劝勉张长林同学.

  答案:

  (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解析】本题属综合性学习,综合考查学生的实践探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围绕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启发大家交流.;(2)本题考查句式结构的理解能力与对仗的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3)本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论语》中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可以结合这些句子劝勉张长林同学.

  答案:

  (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7.【答案】句意: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根据意义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解答】句意: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根据意义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答案】(1)重点词有:愠:恼怒、怨恨.句意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2)重点词有: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句子翻译为: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重点词语有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句意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4)重点的词有:昼:白天;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答案:

  (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4)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重点词有:愠:恼怒、怨恨.句意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2)重点词有: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句子翻译为: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重点词语有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句意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4)重点的词有:昼:白天;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答案:

  (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4)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9.【答案】不亦乐乎

  【解析】该题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做好该题的关键是不要出现错别字.

  【解答】示例: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⑦是谈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①⑧⑨是谈个人修养.

  A:分类不正确;

  B:分类不正确;

  C:分类正确;

  D:分类不正确.

  故选:C.

  11.【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答题时围绕学习兴趣、安贫乐道、学习态度、志气品格、学习方法其中哪一方面谈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们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感悟.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答题时围绕学习兴趣、安贫乐道、学习态度、志气品格、学习方法其中哪一方面谈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们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2.【答案】为什么;“文”是一种谥号,因此,所以;(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可以依据自然额朗读停顿进行划分,注意每句划一处.①句的划分为:是以/谓之“文”也.②句的朗读节奏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本题考查语句翻译.①句翻译要注意:第一二个“知”均为“知道”,第三个“知”通“智”,智慧.②句翻译注意以下实词: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启,开导;发,启发.;(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节选的三句语录中,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子贡对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很疑惑,孔子说明了两点理由: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这样解释的目的是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答案:

  (1)①为什么;“文”是一种谥号②因此

  (2)①是以/谓之“文”也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②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4)第一则和第三则论述学习态度,第二则论述学习方法.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解析】译文: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何以:为什么;文”是一种谥号.是以谓之“文”也:所以给他谥号叫‘文’.是以:因此,所以.;(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可以依据自然额朗读停顿进行划分,注意每句划一处.①句的划分为:是以/谓之“文”也.②句的朗读节奏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本题考查语句翻译.①句翻译要注意:第一二个“知”均为“知道”,第三个“知”通“智”,智慧.②句翻译注意以下实词: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启,开导;发,启发.;(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节选的三句语录中,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子贡对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很疑惑,孔子说明了两点理由: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这样解释的目的是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答案:

  (1)①为什么;“文”是一种谥号②因此

  (2)①是以/谓之“文”也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②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4)第一则和第三则论述学习态度,第二则论述学习方法.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论语读书笔记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读书笔记

  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孝悌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三、好学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四、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只是荒芜一片,没有生机。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诚信待人处世,才能少一点欺骗、少一点冷漠。承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要求答应后进行实现的过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承诺,因为只要已经作出承诺,我们便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承诺既出,就一定要亲力亲为地努力去做,即“言必信,行必果”。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最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幸福,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果实滋味才最甜美。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防校园欺凌的作文

形势与政策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