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开发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在这众多的看法中,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确立这一对象的主要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反映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它的实质。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同时,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观点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3)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教学心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环境的设置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如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如何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学心理所研究的内容。(4)群体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一个群体,有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还有群体间的互动。教师必须懂得群体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同伴关系。(5)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更加和谐的发展。(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充分地发挥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8)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特点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重大影响。

  4.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哪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强调心理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以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的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由于在教育情境中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杜威采取了另一条研究路线,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强调实用主义“从做中学”,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时候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为代表,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强调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这些思想为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它不仅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成果,同时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50年代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基础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心理知识问答题库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A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1.第二周D第三天C第二天B小时内A243.)D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不包括(镜我D超我C本我B自我A)B系列那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的最佳保持(5.学习完立即休息D死记硬背C进行过度学习B仔细而缓慢阅读A(D)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6社会环境B家庭内部A自身的内部冲突D人际关系的处理C)D(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7.B自由联想A移情D阻抗C显相联想)C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19898.没有身体疾病A.没有身心疾病B.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C.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D.)D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分为(9理智感A以上都是D美感C道德B)A(的谐音是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B.我爱我A.我作我D.我要我C.我是我(C)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11.偏执者D.完美主义者C.自负的人B.自卑者A.)D气质类型(12无好坏之分D都是坏的C都是好的B有好好坏A13.(D)正确的处理方式为,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和朋友倾诉D.压抑负性的情绪C.吃大量的东西B.喝酒A.1414.、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C种表现?(升华D幻想C分离B补偿A(A、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15)心理治疗D.心理咨询C.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B.心理健康教育A.)C、利他主义的表现(45人不为我,我不为人A.人为财死B.逃避责任D.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万家C.(C)最常出现在以下哪一种的神经症中,自杀作为心理障碍的最极端的后果16.B.厌食症A.贪食症D.抑郁症C.强迫症(A)、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17A.5.25B.5.26C.4.25D.6.26)D不是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18.B.A.“成人感”出现身体发育D.评价能力提高C.独立性增强)B、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又称为(19尊重C.接纳B.真诚A.同感D.(D)、珊珊很害怕火,以致于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20恐怖障碍D.强迫性障碍C.惊恐障碍B.广泛性焦虑障碍A.

  )C(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或极度高兴或伤心流泪,这一情绪表现叫:、21D情感脆弱C恐惧B焦虑A情绪低落)D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的是(22浮躁D.成功的意识C.信心B.内心的平静A.23.)D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和(胆汁质D严谨型C兴奋型B独立质A情感是在人的(.、24)中产生的。A个性D.个性倾向性C.意志过程B.认识过程A.(D)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25..见人都热情相待A.见什么人说什么话B.经常保持乐观的心D.经常努力工作C)刺激—反应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D、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26B.心理生理学A.行为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C.认知学派。这是哪一个学、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和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或向着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27)C派的基本理论(行为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A.认知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C.)C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得到别人的接纳,这些学生要满足的人际需要是(28控制的人际需要B情感的人际需要A包容的人际需要C利用的人际需要D(D)、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是29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A.行为和情感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B.所有的行为和情感都是学习得来的C.“冰山”下潜意识决定一切行为D.(D)、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30强化D.联结C.刺激B.反映A.(B)“以人为中心”理论是属于哪个理论流派、31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B.精神分析A.)A.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32B避免类似情景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D调节抱负水平C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过天安门之后,至今在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33(C)是D.记忆表象C.一般表象B.运动表象A.想象表象)A、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是(34教育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A35)B、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A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36)A(交朋友D家庭治疗C意识训练B心理剧A)C、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是(37教育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A)D、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联系的是(38发展心理学A教育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B

  )为一个周期。C、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39分钟D120分钟C90分钟B80分钟A60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40.)C服从D从众C社会吸引B刻板印象AC、做梦现象多发生在睡眠的哪一个阶段?41B轻睡期A过渡阶段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C沉睡期)B系列那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的最佳保持(42.D死记硬背C进行过度学习B仔细而缓慢阅读A学习完立即休息提出来的。(B)、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43吉尔福特D.瑟斯顿C.卡特尔B.斯皮尔曼A.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44.(D)临睡前运动D.每晚定时上床睡觉C.定时运动B.睡房较暗A、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45(A)质类型属于胆汁质B.多血质A.抑郁制D.粘液质C.)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A(、弗洛伊德认为,46D.性本能和攻击本能C.营养本能B.力比多A.力比多和营养本能)的材料记得很好。D、系列位置效应一般表现是(47两头D后边C中间B开头A、如果你对以前一个同学对你的漫骂时的愤怒的心情,一直记到现在。请问这种记忆的名称叫做(48)C运动记忆D.情绪记忆C.逻辑记忆B.形象记忆A.而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流行这样但是也存在各种差异。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对于相貌美的标准,49.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这个是说明人们在对相貌的看法中存在(差异)C时代D关系C个人B文化AC(、一般认为,50)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极高D中等C低等B高等AD(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大一综合征"你认为51.)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B.理想与现实的落差A.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D.优势地位的丧失C。)D、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的气质类型是(52胆汁质D多血质C黏液质B抑郁质A)D.下列哪些陈述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53B.精力旺盛A感情丰富认识能力高,看问题全面D.渴望独立C。)A、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的气质类型是(54胆汁质B黏液质A多血质D抑郁质C、许多英语学习者曾经感觉到学习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变得非常困难,55。)B仿佛学习停滞不前了,即使继续努力也收效不大,这种现象叫(练习效应C高原现象B高峰体验A机体疲劳D。)A、提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的心理学家是(56冯特D马斯洛C韦伯B艾宾浩斯A)B(?“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挫折防卫机制的表现、57

  合理化D.反向C.投射B.转移A.)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58A.匀加速的D.等速的C.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B)、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59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B良好的人际关系A外部事件对人的直接作用力D适当的工作能力C)的表现A百感交集”是指人的情绪情感的(“悲喜交加”、“60.稳定性B复杂性和矛盾性A生理性D可变性C)T(心理学的“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媒人”是生物学。1.)F态度决定行为。(2.3.)F自言自语是一种精神紧张的表现。(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自卑的人事实上不一定真的比别人差,只是一4)T(种感觉。)F自我暗示是一种对自己施加某种影响,从而调整心境,情境和加强自我意识的方法。(5(F)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6)T(.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7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8.T(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T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一些不合理的、愚蠢的思想和行为。(9.)F神经衰弱的病人精神易兴奋也易疲劳。(10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现象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11)T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D)、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12社会环境B家家庭内部A自身的内部冲突D人际关系的处理CD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13.)。向对方施以恩惠B改善交往情境A向对方作自我表露D增加交往频率C)C心理学属于(14.社会科学B.人文科学A.自然科学D.边缘科学C.而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流行这样但是也存在各种差异。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对于相貌美的标准,15.C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这个是说明人们在对相貌的看法中存在(差异)时代D关系C个人B文化A)A.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1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D调节抱负水平C总结经验教训B避免类似情景A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和17兴奋型B独立质A胆汁质D严谨型C)B有的学生爱在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这属于(18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分配A注意的起伏D)以内。B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一般在(19C分钟1.B分钟30.A秒钟30.D秒钟2.(B)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20.消退抑制C.倒摄干扰B.前摄干扰A.超限抑制D.

  因素。(C)“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21.互补D.情境C.类似B.个人特质A.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来自22.(A).人本主义学振B.精神分析学派A.认知学派D.行为主义学派C)现象。D“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感觉的(23.B对比A适应D感受性C后象)D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24.强迫症D抑郁症C一般性焦虑障碍B恐怖症A(D)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25..见什么人说什么话B.见人都热情相待A.经常保持乐观的心D.经常努力工作C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基础

  一、引言

  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 反映出来。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二、编者

  本书主编是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副主编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专家心理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教育心理学。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三、内容简介

  本书以师范生和参加职后培训(如专升本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与通俗的统一,阅读者的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的统一,使阅读者在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初步运用甚至善于运用这些原理与教学实践。该书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本部分主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这三方面内容做了综述。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不同学生的共性(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和个性(智力、创造力、特殊学生),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第二章“认知发展”详尽介绍了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告诉教师,学生能够学习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这一学习;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突出了社会因素,如教师和父母以及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一个思考人格和社会化过程的理论框架;然后阐述个体社会化的两个重要成果:个体自我意识和道德的发生与发展;最后分别介绍影响个体人格和社会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

  第四章论述了一些经典智力理论并着重介绍了现代智力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并分析了创造力的基本性质及不同心理学视角下创造力的观点及其培养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几类可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特点,内容主要涉及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困难以及感觉和躯体障碍等。

  第三部分:学习心理(第六章至第十章)先介绍教育心理学中三种学习观及其教学运用(行为主义观、认知观、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然后具体到各个不同的学习专题(概念、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和迁移等),详尽阐述学生的学习规律。第六章介绍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这两种行为主义的学习过程;探讨了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在课堂中

  的应用;论述了这种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及自我教学。第七章阐述了学习的认知观兴起的历史背景,用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分析了学习、记忆的一般认知方式,这主要涉及信息贮存、认知过程和元认知等。第八章阐述了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框架,以及他们对教学的影响。第九章探讨了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第十章探讨了认知策略与迁移。

  第四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从课堂教学阶段入手,分别介绍课堂前(制定教学计划)、课堂中(散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教学)、课堂后(评价学习结果)的教学行为规律。第十一章主要围绕“如何进行计划”和“计划的内容是什么”这两类问题来展开介绍。第十二章阐述了动机的含义、作用与理论,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及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教师中心式”和“学生中心式”两类教学模式的特征、类型、具体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第十四章主要围绕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测验展开叙述。

  四、本书的特点

  1. 受众面广

  本书虽然是为师范生教育而著,但是对目前学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就新教师而言,本书伊始,就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介绍了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五个发展水平,简述了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以及对教师的作用。在对目前学校中任教的教师而言,再一次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可能会对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比较迅速的从熟练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起到独特的作用。

  2. 深入浅出

  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但却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譬如通过“引言”、“教学设疑”、“教学之窗”、“教学经验”等专栏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了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不仅有助新教师尽快融入教师角色,熟悉基本教学工作要求,尽早成为胜任水平的教师;而且对已经成为胜任水平或熟练教师水平的教师,对继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快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 紧跟时代潮流

  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呈现纷繁之景象,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在追踪国际教育理论研究,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和拍也是显见的。本书编者力图在这一方面弥补这个不和拍,使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学校教育实践,并针对一线教师的特点,使得教师能够看得懂,能够学着去做,能够帮助教师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推陈出新

  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基本都会对动机的定义、各种动机理论及其作用做详尽介绍,但是却忽视了“如何提高学生动机”的系统阐述。这本书在第十二章除了阐述动机的定义、作用与理论这些基本的相关问题后,为了弥补缺憾,还重点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包括学生、学习任务与教师),以及阐述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力求详述如何将动机理论运用与课堂教学。

  五、结语

  总之,本书是一本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著,特别对于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单选)

  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学校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侧重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只侧重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单选)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填空)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填空、单选)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我国自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廖世成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填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③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④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

  (2)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的表现(单选)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恨无及屋”,反抗迁移

  3、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单选)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4、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简答)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在18岁之前几乎是直线上升的,18岁以后发展的速度迅速下降,到2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一个高原水平,知道老年期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5、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对成人的反抗性。(填空)

  6、自我同一性(名解/填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7、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单选)

  8、学习风格(名解)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主要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9、学习风格的教育意义(单选/填空)

  任何学习风格都有优势和局限,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每种学习风格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前者被称为匹配策略,后者被称为有意失配策略。

  (简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场独立性者阅读时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场依存性者正相反,他们能掌握文章总的框架结构或基本思想,但对文中的具体细节不能分析清楚。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场独立性者的整体综合能力,而对场依存者应着重训练其对细节的分析。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名解)

  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2、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映像性表象和象征性表象。

  3、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1)知识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

  (3)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4)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4、托尔曼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填空)

  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

  5、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单选)

  6、观察学习的含义(简答或单选)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7、观察学习的过程(简答/单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动机过程

  8、观察学习的主要特点(简答/单选)

  (1)强调人的行为是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2)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3)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他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单选)

  9、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填空)

  ①情境②协作③交流④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泊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驱力有三个方面:认知的驱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填空)

  2、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占主导的地位,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少年期附属驱力逐渐减弱,同伴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3、耶基斯-多德森法则(定义)

  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在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提出。

  4、成就动机(定义)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部推动力量。

  5、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单选)

  6、成就归因理论(论述)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

  第一,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第二,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第三,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第四,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维纳的归因动机理论是当代动机理论中非常著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特别突出了人的认知作用,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涵盖性,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振作起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调节系统,指明了方向。

  7、习得性无力感(名解/填空)

  习得性无力感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当无论他怎样都遭到失败,进而把失败归之于能力时,便会产生此观念。

  8、替代性强化(名解/单选)

  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她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性。

  9、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论述)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并行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递进性原则

  (3)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手段与目的的共一性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1)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从迁移的效果看,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影响

  (二)从迁移的水平看,横向迁移:同一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

  纵向迁移: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了猪、牛的特性,有利于哺乳动物特性的学习。

  (三)从迁移的方式看,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整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就会比较容易。

  (四)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选择)

  一、形式训练说:这种学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训练可以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

  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的,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就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

  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相同联结。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

  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远离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共同

  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

  同原理。学习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越大。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其实质是指在两种学

  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五、认知结构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贝尔提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

  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奥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

  关键因素”。主要有三: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迁移的重要

  变量。

  可辨别性是指新的知识与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

  稳定性是指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是不是稳定而清晰。

  六、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理论:看书理解就行。

  4、论述:谈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迁移规律。

  一、合理安排教学容

  首先,教材的容应该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原理。

  其次,教学容一体化。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

  首先,学习情景的多样化。

  其次,学习情境的生活化。

  三、激发迁移动机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迁移的目标。

  其次,善用定势的作用。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自我效能感。

  四、培养迁移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迁移观察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5、简答: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区别: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人怎样做事的

  知识。

  从表征形式上看,述性知识最基本的单位是命题、表象、线性排序等。程序性知识最基本

  的单位是以“条件-行动”为基础的产生式。

  从知识的类型上看,述性知识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描述,关心事物的性质、容等可以以

  语言描述的方面。述性知识关心的是事物“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人们进行实际操作

  所需要的知识,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规程,程序性知识关心的是“怎样做”“如何去做”。

  从获得的难易程度上看,述性知识通常都要比程序性知识更容易获得。

  从知识修正的角度看,述性知识是比较人员修改或者调整的,而程序性知识的修改则比较

  困难。

  联系: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也有助于述性知识的学习。

  6、图式(选择、填空)

  从过去经验中提炼出的知识就是图式。是程序性知识表征的最高级。

  7、产生式(单选)

  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对特殊的表征方式,被称为“产生式”。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条关于“条

  件-行动“规则,即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一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

  组成。“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将带伞。”

  8、论述、简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是联系阶段,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2)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教育措施

  第一,帮助学习者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第二,提供一些机会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机会将小的产生式联合起来。

  第三,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第七章技能的学习

  1、技能(名词解释)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一定规则程序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行为方式。

  2、技能的分类(选择)

  按照技能自身的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分为操控器具的动作技能和机体的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分为专门心智技能(默读、心算、打腹稿)和一般心智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

  综合技能、比较技能、一般性计划技能)。

  3、简答: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有观念性、隐性和简

  缩性等特点。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

  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例如,在学生的学习活

  动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的参与,也需要动作技能的参与,常常是这两种技能的有机统一,

  即手脑并用。

  4、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技能:连续、不间断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如投掷标枪、推门等

  封闭技能:依靠部、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体操、游泳等。

  开放技能:依赖于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如篮球、足球等。

  精细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如打字、写字、雕刻等。

  粗放技能:运用大肌肉并且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等。

  5、简答: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反馈

  (3)动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6、高原现象(名解)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叫做“高原现象”。

  7、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学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填空)

  8、态度(名解)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态度的构成

  ①认知成分

  ②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10、态度的三种成分的关系

  态度的三种成分有时会协调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对诗词的积极态度,其认知成分可能是在同学面前常常谈论韵律格调,这可以带来荣耀感,情感成分可能是吟诗作赋时获得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及情绪顺畅时的兴奋感;行为倾向成分意指这个学生偏爱诗词行动的预备倾向。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比如,情感成分相同,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却可以完全不同。一个队数学抱有消极情感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上一无进展,并最终归于失败;另一个学生却可能置消极情感于不顾而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升学需要数学得高分。

  11、品德(名解)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它表述为: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12、品德的构成(选择)

  一般认为道德的成分也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须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二是获得社会经验。

  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14、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5、我国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在对行为后果和原因的道德判断上,我国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意向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做出判断。而且已有半数以上的儿童能把行为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判断。

  16、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的阶段

  美国凯尔曼。分为顺从、认同、化三个阶段。

  17、简答: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部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首先要受到道德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信念的影响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选)认知失调来源于四种情况:第一,逻辑上不一致。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3)认知不平衡

  (4)智力水平

  (5)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基础

  一、行为心理学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在英文中psychololoy,意思是讲述关于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既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我最欣赏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要按照次序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动机更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动机的种类包括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努力读书时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

  那么行为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3、认清学生动机,保护学生心理

  二、内心感觉影响外在行为

  1、喜怒哀乐影响我们的行动;2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塑造态度;3、喜欢让我们产生兴趣

  三、行之有效的行为心理效应

  1、延迟满足 好处:让学生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抗挫

  2、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指的是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过一段时间会找到解决办法。

  3、淬火效应既冷却效应,类似挫折教育可以使思考更周全,办法更稳妥。

  4、内酬心理告诉我们人要适当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人会格外快乐,精神状态就会有极大的提高。适当的奖励把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不可过滥。

  5、热情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6、情绪正念:情绪需要管理,正念让人身心愉快。如何让学生运用呢?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纾解情绪。

  四、异常行为背后的行为心理

  1、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其启发,是指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所以在教学时候应注意突破经验思维;抛弃以貌取人;预防情感定式。

  2、心理定式

  3、拖延心理

  4、利己偏差

  5、信念固着

  6、超限效应

  7、钟摆效应提醒我们在社会中,大多数数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都是处于一种相对摇摆不定的状态。

  五、行为心理让我们读懂学生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必须要限挖掘学生的内心,只有抓住他们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1、渴望尊重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

  2、渴望融入集体。针对孩子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学生找回自信。

  3、好奇心理

  4、模仿心理

  5、竞争心理的应对措施:树立竞争观念;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机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象。

  6、矛盾心理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深入地洞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从行为的角度去研判分析,因为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是由人的行为与外界刺激之间建立的规律反应所决定的。通过认真学习这本书,深觉受益良多,争取在今后工作中活学活用,做一个真正能读懂学生的好老师。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为大家详细讲解下。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以上就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详细讲解,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儿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分以上,这部分儿童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个性系统的心理结构(亦称人格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质、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七、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儿童青少年应是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心理健康知识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18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么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为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悦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神经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时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醒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能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疾病。

  (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越大。

  1.专有名词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2.背景资料

  泰戈尔诗《雨天》

  乌云很快地集拢在森林的黝黑的边缘上。

  孩上,不要出去呀!

  湖边的一行棕树,向暝暗的天空撞着头;羽毛零乱的乌鸦,静悄悄地栖在罗望子的枝上,河的东岸正被乌沉沉的暝色所侵袭。

  我们的牛系在篱上,高声鸣叫。

  孩子,在这里等着,等我先把牛牵进牛棚里去。

  许多人都挤在池水泛溢的田间,捉那从泛溢的池中逃出来的鱼儿,雨水成了小河,流过狭街,好像一个嬉笑的孩子从他妈妈那里跑开,故意要恼她一样。

  听呀,有人在浅滩上喊船夫呢。

  孩子,天色暝暗了,渡头的摆渡船已经停了。

  天空好像是在滂沱的雨上快跑着;河里的水喧叫而且暴躁;妇人们早已拿着汲满了水的水罐,从恒河畔匆匆地回家了。

  夜里用的灯,一定要预备好。

  孩子,不要出去呀!

  到市场去的大道已没有人走,到河边去的小路又很滑。风在竹林里咆哮着,挣扎着,好像一只落在网中的野兽。

  泰戈尔诗《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得体会

  8月16日至8月27日,在学生处的组织下,我系三名辅导员来到了中大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次培训真是令人获益匪浅。培训期间,老师们在讲解教材的同时,还结合了自身的经验,让人对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有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心得了形象的理解。

  培训老师从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然后慢慢过渡到心理技能。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

  作为一名辅导员,所面对的是高校学生,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有一个总体把握。例如对于大一的新生,因为是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周边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离开了家庭,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纵然是在高中时期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可是来到大学后,突然间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那一种失落与落差会造成新生自卑感的产生。因为军训期间的高强度训练,也会使新生感到身心的疲惫,从而让部分新生有躯体疼痛感的现象产生,还会有如莫名的紧张感,恐慌,甚至会抑郁等。这就需要辅导员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观察,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的环境,如果在进入校园后两个月还是无法转变那种孤独、无助的心境时,那么对于此类学生就要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了。

  当然,作为一名辅导员,首先自己的心理就要是健康阳光的,不然如何去进行心理辅导。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

  记得培训的时候有个老师在讲心理诊断的时候,就说了,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即使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你再怎么不喜欢都好,都不能抱有厌恶的态度,也不能说来访者有言语刺激到咨询师某根神经了,就与来访者进行争执。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果是实在是无法接受来访者的咨询,那么就只能是转介了,不然这样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学生,我是辅导员,是老师,可是在年龄上,我只是他们的大姐姐,应该要向对待弟弟妹妹似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大姐姐一样的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辅导员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便利的。

  做了一年的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也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与我谈心,对于班级上的情况,除了心理委员会关注班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他们周边的同学们都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为了能拿奖学金而拼命读书。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于是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就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就像是个独行侠。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并不是说家庭贫困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家庭富裕的学生也会有。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将钱给孩子花,自己忙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记得有个老师就讲过这种情况,说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很会做生意,也做得很好,可是她总是不在家。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了,再一次心理普查中,查出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找了那个孩子谈话,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很痛恨自己的母亲,甚至是想杀了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母亲除了赚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使得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当然,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辅导员要重点关心,可是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学生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有时候会被人忽略了。他们中大都是对于周边环境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感及满足感,可是总会有一小部分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或是身体的疾病而突发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的细心关注了。

  通过这一次培训,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为我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了信心。

基础心理学知识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这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则激励人们去行动。然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它可能引导我们积极的面对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身及精神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传统文化文字内容

心理咨询师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