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增加的同时,其就业困难已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高校扩招影响

  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

  2.经济过渡时期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特别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2.缺乏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以便给学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个人方面

  1.择业预期的落差

  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2.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内因。由于缺乏这两种意识,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岗位资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3.自我能力的欠缺,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二、对策探究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方面的职能外,我们更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1.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应力求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都动员起来,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发布、传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和供需衔接,并使学生得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培训和服务,从而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及对策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加上历年囤积的未就业毕业生,保守估计将至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有些专业设置过时、过偏,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较差,就业也相对困难。很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学生理论知识很强,专业技能不够,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都一再强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操作性,对申请单位和人员有较高的限制标准,各地出台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很多大学生是初次创业,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他们身上。

  3.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大学里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较差。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更谈不上获得具体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了。

  (2)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企业选择给的薪金是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不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也不愿意从薪金较低、工作较辛苦的基层做起,总想一步到位地就业,直接导致了个人职业规划设计过于“理想化”,从而导致了失业人员的增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高校应研究大学生就业

  为了切实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列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根据毕业生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择业和应聘技巧等方面的辅导。

  2.加快大学生就业保障体制建设

  着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性机制、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较好衔接,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3.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强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次,充分认识自我,进行正确的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对自己应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适合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第三,正确就业定位。求职择业应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不要只想“我要干什么”,而应多思考“我能做什么”,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认识到,求职择业不可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总是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和能力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措施。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

  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本文来自织梦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2)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4)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

  环境适应能力占

  65.9%,人际交往能力占

  56.8%,自我表达能力占

  54.5%,专业能力占

  47.7%,外语能力占

  47.7%。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5)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大学生就业解析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就会成为一大难题。知识贬值成为事实。我们在如此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应该怎样生存,成为大学生最大的阻碍。导致大学业生就业难有很多原因。现在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秘价值都受都影响。官本思想与拜金主义成为主观影响大学生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就业面又相对狭窄。

  最有关专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一,受用人越少越好的减员风潮的影响。二,农民工大量拥入劳动市场受到冲击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所致。三,大学生与“读书做官”传统观念相关。四,用人机制的不公平有关。五,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

  主要这五点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新闻上每天都能看到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且奇闻不断。什么清华出来,卖猪肉。还有是清淘化粪池业务员。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改变。大学生应该理性的分析自身的原因。把社会实践与交际关系打好基础。这是内因。要有积极的心态。等等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面对金融危机许多的大学生通过“考研”来避过“就业寒冬”。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南方许多企业纷纷破产。大量的企业由于经济困难,减少招聘计划,裁员不少。党中央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温家宝说,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他强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冬天不好过呀。

  但有一点市场永远是个竟争场。你要是有能力,有本领还怕找不到工作。尽管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还有基层人员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总体看,我们应该抱一个积极的态度来认清自己,总有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从上图看到一名大学生面对如此的就业环境。竟然喘不过气来。温家宝在北航与重庆大学之间走访。以此来安抚当前的大学生。从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同比增长52万人层。许多的大学生的春节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自己的工作。《南方周未》指出大学生找工作要像许三多。要努力不放弃。2008是一个大悲与大喜交织的年岁。地震,雪灾.金融危机.重庆的哥罢车事件.山西的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奶粉事件等等。这些有关政治敏感话题都证明08年是一个多灾的一年,我们不知道2009年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一个快乐与和谐的中国。看到一个绚丽与梦想交融的中国。从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一些招聘现场,人山人海。过路口都站满人。从他们的表情上能看到他们的无奈与期盼。

  国家在鼓励大学生西部就业。或到基层下面工作。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到底为什么?这是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中国人才市场会有怎样的好转。其实这里面存在一种“多元幻觉”。其意在说明人们的认识在于市场的多元化能为就业有一定的缓冲。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一直在往城市挤。这就是所谓的“一元”。从大方面来看,人才市场并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也就是说,不存在完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也是少数。就业压力一直是我国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是从高校到就业单位似乎存在着不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完全与市场环境不和谐。所以说,从根本上可以看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价值的不平衡。

  这个冬天对于许多的人来说,不是一个轻松的新年。

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而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解决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基层。虽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这个工作平台,但是在我们看来能够到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升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剖析

  我们通过对大连本地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务实心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整体来说仍然缺乏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观念较为薄弱,急需拓宽就业视野。应届毕业生相对在校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了解较多,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就业态度更为务实。但是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较窄,87%以上都是通过学校、父母或熟人介绍而被动得知。而且即使是基层就业,还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希望去到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这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大学生仍然缺乏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的心理。有62%的毕业生把到基层就业作为自己刚刚毕业的一个过渡点,不会把基层就业作为自己长期的就业目标。这就说明了当前的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还是缺乏吸引力的。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

  基层的就业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各种福利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少有激励、优惠人才的措施,这些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对基层不够热情,另谋他职。基层就业单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人才政策、发展空间和工作情况。

  2、高等教育导向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于城市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城市里才有用武之地,基层可能就会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方面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3、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虽然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然而,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珍惜大学时光,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导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从大学生自身归纳影响其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观念、情感认同和能力素质。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在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这个问题上,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到基层,服务于基层。各级政府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依法加大对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兑现劳动薪资和缴纳“五险一金”的监督和检查。能确保及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基层的配套设施也应大幅度的提高,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全社会也要唱响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和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模范事迹和先进典型,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进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

  2、高等院校方面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大学生是新一代有知识有见解的青年,应当看清目前城市相较于基层人才已饱和,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到基层去奉献我们的力量。而基层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权宜之计。高校毕业生可以在进入基层后,积极工作,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能力来为基层服务。高等院校应熟知志愿到基层工作、参与“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即时的信息。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对基层就业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对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认知和意愿。在高校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高校毕业生志愿投身基层的人数定会有所增长。

  3、大学生自身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仍然相对陈旧。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可以放弃对高职高薪的追求,对于就业单位的追求也逐渐从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企逐步发展到民营企业,然而他们内心仍然对基层单位有抵触情绪。城市出身的大学生对于下基层后能否再回到城市表示担忧,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成本等;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对回到家乡工作也不是很热衷,除了自身原因,他们的家人也都期盼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和高校的引导,还需要为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应当了解自我并正确为自己定位;同时要相信,在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得到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基层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我们广大有志青年学生去精心雕琢和大胆创造。当基层状况改善的时候,也正是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观念,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并以此为契机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去的号召,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不但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

  1专业结构调整滞后,脱离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当然有扩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因人设事,有什么老师设什么专业,而很少顾及社会需求,有些高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只设一些“一支粉笔、两片嘴”就能办的专业,而社会紧缺、急需的一些生物、机械类专业却很少设置,还有一些院校的先进实习设备长期闲置,有些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本来就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却往往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及时地进行主动调整,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结果出现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一边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2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带走些什么。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不能“做人”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尤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现象。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某些地方政府缺乏优质的服务

  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才,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而兴叹,就政府部门来说,要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的紧迫性,同时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以营造其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企业用人观念有偏差,用人结构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好多单位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追求高学历,用人条件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求有实践经验,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还有些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四)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效果

  从就业开展指导时间的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的应有局面还远未形成。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设备硬件条件,抑或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其力量都是很弱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贯穿于在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应该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帮助大学生在实践实习中锻炼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未来实现更好地就业,仅仅在学生毕业时提供就业服务远远不够。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1从政府层面上讲,政府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成立专门的人才预测机构,培养预测工作人才,建立科学的预测体系,为高等教育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大工作力度,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社会就业总体统筹安排,减轻高校主体的责任。另外要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力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建立有效的为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从各高校层面上来讲,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从用人单位层面上来讲,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从毕业生层面上来讲,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期望和现实的关系,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从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理性、客观、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就业位置。另外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令人鼓舞,大学生是社会上接受教育最多的一群,他们应该有创业的勇气,有勇于担当的气概,勇于把自己多年求学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的财富。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舟山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各界都在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签于舟山市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问题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改革大局的重要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舟山高考录取学生大约4000名,2003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50%,2006年达到80%,2011年达到87.8 %。随着舟山返乡大学生的增加,加之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好舟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根据相关统计,2010年高校毕业生为631万人,2011年为671万人,2012年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680万人,比2010年净增了49万。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出现百万年薪难聘高级管理人才的现象。

  (二)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由于大学的连年扩招,大学教育已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教育,大学生已不再视为社会精英。但学生家庭和学生本身对于自己受到高等教育后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就业的要求往往还集中在机关部门和国企单位,对于私营部门或者自己创业等并不感兴趣。

  (三)用人单位的观念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往往喜欢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大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使得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却就不了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首先,从专业设置原因及择业观念分析。中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偏差,没有根据社会形势变化、企业需要不同,培养合适的人才,使得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近年来,舟山市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号召高校毕业生到渔农村基层就业,但有些大学生要么嫌基层工作不体面,要么嫌工资不高,要么嫌基层工作辛苦,宁愿“家里蹲”,也不愿去基层工作。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管理方式紧密相关。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员工高学历,专科生可以做的事要本科生去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人才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另外,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引进的人才能马上上岗就业,创造价值,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

  第三,“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成为历史。前几年,舟山大学生基本在外就业,舟山的就业压力并不明显。近年来,随着舟山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众多舟山籍大学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据舟山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2003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50%,2005年达到75%, 2006年达到80%,2011年高达87.8 %。随着返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大学生的就业矛盾。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从事现代农渔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是政府把“就业优先”作为促进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二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培训机制,让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一是高校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专业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各项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团队协助等。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时积极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二是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要从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对工作地域、单位和岗位的要求,主动到基层和企业一线工作,并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父母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引导子女就业。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应优化配置人才结构,形成具有较高劳动效率的生产率。不一味追求高学历,要针对岗位所需,招聘适宜学历的人员,达到“人尽其才”。

  (四)高校的育人责任。学校要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就业适应性培训,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调研分析报告

  的调研报告

  调查主题: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

  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地点:吉林工商学院

  调查对象:校内大学生、卡伦湖附近游客

  调查创业就业景: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调查内容:

  1.调查形式与方法: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大学生家庭进行调查采访(一般是问卷,偶尔目标有误,此户没有大学生就进行采访),然后到太公湖用问卷和调查采访的方式对非大学生各类人群进行调查。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

  1.一些热门专业例如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生太多造成了自身的竞争激烈,当然这只是一些表象,主要原因还必须归于“学业不精现象”

  2.学习能力重于学习成绩:有14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成绩非常重要,是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指标;而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更重要,他们认为,工作中更需要的是强的学习能力,只要学会学习,不管在校期间分数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优秀的表现。

  3.针对大学校园英语学习热,有13的受访者认为在工作中,确实会或多或少地用到英语,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也有12的受访者认为,除非进入外资企业,否则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用处并不大,但是英语能力却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因此,招聘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考察能够起到筛选的作用。

  3.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大部分,首选实践经验的约占14,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约占110。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

  5.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将近45。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6.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方面绝大多数人认同:面临的竞争太强,当然作出的补充呢也有说工资、专业等方面也有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是必然要做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面对激烈的竞争,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7.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单位更看重学习成绩、当过干部(性别因为专业差异很大暂不说明)、学校老师推荐。从中可以看出在学校学好习跟在学校是锻炼好能力是很重要的就业创业契机,当然其中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8.据调查显示:大有约12人要求高薪酬才能跟自己所匹配。从中不难看出,单就就业来说还存在“好高骛远”现象,从而导致毕业后选择考验或向更高学历冲刺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当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降低身价就业为先,从而导致很多专业难对口等很多问题。所以就业定点要明确,切实把握好自己的能力水平,该就业就就业该向更高学平冲刺就要冲刺。

  9从调查中知道:大部分人对国家的鼓励就业创业措施知道很少或干脆就不知道。从而揭露了这方面的方针措施优惠宣传不够位,学生或未面对就业创业压力的人对此关心甚少。因此我认为,学校或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把就业创业问题大众化,让大众出对策出方法,让就业创业者有更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三.调查总结:

  根据调查显示可得出:

  1.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

  2.创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创业不成功主要是自己准备不足,对市场认识盲目。创业要摆正心态,用什么心态来创业是最重要的。有的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成熟度不够,停留在“纸上谈兵”状态。创业者对产品或项目未做深入的市场调查,而只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而这种推断往往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3.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2)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3)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4)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5)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4.关于就业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我看,除了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5.面对就业与创业的千斤重担,我们的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良好的心态积极去面对。首先缺乏启动资金问题,要学会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合法争取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贷款等等。然后缺乏市场经营经验问题,要培养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在实战中排除“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加强经验与相关的知识。接着是心理承受能力弱问题,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以大学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借鉴他人经验绝不步他人后尘。只要努力向上方法合理,相信我们就会成功就业或创业的。

  调查问卷

  作答本问卷预览本问卷

  为了解当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特拟此问卷,请按自己见解如实作答,谢谢您的参与。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所学专业属哪一类

  A文法类

  B经济类

  C理工类

  D艺术类

  E医学类

  F其它__

  3.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或状况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研究生

  F毕业正待业

  4.关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跟学习成绩你认为重要吗

  A很重要

  B有用的

  C基本有用

  D似乎没用处

  5.对英语学习你认为重要吗

  A很重要

  B一班

  C基本没用

  D除进外资企业根本没用

  6.就业后你最关注什么

  A个人职业上的发展

  B未来的家庭

  C深造机会

  D单位前景与经济收入

  7.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实践经验

  C政策支持

  D其他因素

  8.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B闲择业,后就业,再创业

  C直接先创业

  D就业就行

  9.你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对社会的了解不够

  B工资太低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C业对口的工作难找

  D面临的竞争太强

  10.您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下列哪些因素《多选》

  A学习成绩

  B学校、教师的推荐

  C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D学历层次

  E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F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

  G性别

  H相貌与身高

  I政治条件

  11.您期望的月薪是多少

  A1000-3000

  B3000-5000

  C5000-7000

  D7000以上

  12.您对一些创业与就业国家的一些策略方针政策明白知道吗

  A很明确

  B知道点

  C不知道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

  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2、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XX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XX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

  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

  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XX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再次,拓宽求职渠道,改变求职方式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个方面对改善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整体状况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这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三年来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人。虽然有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但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理想就业。今天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有着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一)社会总的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但是并没有为社会提供数量充分的就业岗位。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它们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而且大学毕业生就业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致使这些地方人才饱和,供需失衡,人才供求分布不均匀,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同时,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例在降低,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政府方面的原因

  2002年之后,高校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以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确立了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双向选择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模式。但由于转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处在不断完善阶段,主要依靠“市场主导”模式来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其面临不少问题。但政府方面在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不够完善,许多用人单位,如中小私营企业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给通往基层、西部农村、艰苦行业、非公有制组织、私营个体等中小企业的毕业生制造了阻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企事业单位,军队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构成的公共部门,将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但是政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少,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三)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对大学生一直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大学生被当做稀缺资源,毕业后马上由国家安排进入工作岗位。近年来,分配制度改革已稳步推进,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没跟得上改革和时代的步伐。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和薪资期望有所降低,但思想意识中仍然存在只有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到大城市或沿海城市才算真正就业的就业观念,没有意识到毕业生就业已从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化层面,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不努力,虚度大学时光,没学到真正的本领,造成自身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高校方面的因素

  因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总量大、增幅高,但是市场岗位只是小幅度增长,这就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同时,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即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市场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上的偏差。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职责

  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得靠发展来解决。国家和政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1.扩大就业总量

  一是采取区域协调政策以平衡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二是要推广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就业总量。只有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起来了,大学生在得到相对同等的生活待遇后,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到东部沿海和大城市;三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提高就业总量。

  2.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保障就业政策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竞争性、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的人才市场招聘和网络招聘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所以政府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和规范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努力搭建起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保障就业政策。

  3.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下乡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加强国际劳务输出工作建设。

  (二)高校方面

  1.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1)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应该及时调查研究社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预测市场经济发展中各行业未来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更新专业建设观念。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观充实大学生,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增加就业指导课时端正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3)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严把高等教育质量关。

  2.要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高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增强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高职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尽可能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高校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反而降低了,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例子。因此,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培养一些以技工为主的人才,从而分流,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一种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分析

  1.端正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就得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中,从自己的能力、性格、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适应社会的整合,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主,兼顾自我价值的实现。高学历人才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乡镇以上的国家公务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农村种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很多职业的技术含量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高,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舞台。这样,在工作单位上,既可以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工作区域上,既可以在大都市,也可以在边远地区和乡镇。大学生就业在整个就业队伍中本来就占有优势,这样适当降低要求,找准实际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就容易了。

  2.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素质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修养,吸取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之中,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2)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大学生毕业生发展的机遇很多,可能会在一生中从事多种工作岗位,而且知识时代要求专业岗位的人员要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3)同时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和辨别力,才能克服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而不随波逐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儿童性教育讲座听后感

感恩贵人相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