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清廉家风故事作文

  新年里,我认识了一个新词——“家风”。

  最近,我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家风是什么?让我也想认识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

  看到新闻上被采访的叔叔阿姨们说:“家风是一个家的全貌,家风是在自己家好家风的基础上去认识别人家中的优良美德。”通过观看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家风,也认识了不少优良的家风。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现在,我与大家聊聊我自己家的好家风:“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待人有礼貌。”

  首先,在勤勤恳恳方面,我的外公是一个好例子。我的外公是一个农民,他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田地里种菜收割,他勤勤恳恳从不叫苦叫累。接着,在待人有礼貌方面,我跟爷爷学。爷爷是做生意人,每次与同事打电话时总会叫上几声“你好”,新年里爷爷打电话时总会送几句新年祝福语。还有,在阳光心态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样。虽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会愁眉苦脸,总会积极面对。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记长辈告诉我的好家风。

2022年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教师清廉家风故事作文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校长为民务实清廉事迹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为民、务实、清廉”走近你、走近我,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__——____路第三小学校长,一位全力实践“求真务实精神”的共产党人。从她的身上,能让人体味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那就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

  XX年,在区政府、区教体局的鼎立支持下,实施了大规模的校园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敬业爱岗,学生乐学好学。成为了“__市规范化学校”、“__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__市绿色学校”……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市优秀专业人才、区教学能手、校骨干教师为学校注入了课改的活力,受起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就是“当家人”的远见卓识、科学民主、开放创新和无私奉献。

  为了学校的发展,她“想尽千方百计、说得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把为学校办实事、解疑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校的发展,她不辞辛劳,甘于奉献,把工作做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心坎上,让大家感到舒心、暖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为使学校能尽快走在全市、全区的前列,她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你看到的是她精神抖擞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忙碌不停,而看不到的是她天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追赶回家的末班车;你看到的是她思维敏捷地与大家就学校建设侃侃而谈,而看不到的是她奔走于岛城的各大书店,虚心求教的身影,嗓子喊哑了,嘴上起泡了,只有那大把大把的“草珊瑚”和她相伴。

  有人说:张校长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她不仅是重三的“当家人”,更是大家的“贴心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在她的眼里、心里。老师获奖了,她会由衷地表示祝贺;学生生病了,她会及时送去关爱;家长困惑了,她总会像大姐姐一样给以抚慰。

  “荣誉是过去式,创新是进行式,而收获则是将来式。”张校长嘴边的话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坎上。这才是“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典型;这就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立党为

清廉主题征文我家的清廉小故事

  清廉是什么。回望历史,横而不流的屈原是廉洁的代表,两袖清风的于谦是廉政的代言人,铁面无私的包拯是为官的典范。而我所认为的清廉,是儿时的言传身教。一盒巧克力

  自打我记事开始,家里总是很热闹的。当时爷爷是房地产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隔三差五总有一些人来托爷爷办事。爷爷对这些人的态度很不一样,有时候眉头紧锁,有时候笑逐颜开。

  一个星期六,我刚上从学校上完兴趣班回家,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些礼物,其中有一盒我最爱吃的巧克力。我一看到那盒牛奶味的巧克力,视线就再也没有移开。不但口水不停地分泌,嘴角也止不住地上扬。那个叔叔见状,立刻就拆开了包装,拿了一把就塞到我口袋里。我心满意足地拿着巧克力,躲到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偷偷地吃起来,生怕被妹妹发现。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满满一口袋的“德芙”,就是向同伴炫耀的资本。等我回到家,那个叔叔已经走了,我迫不及待地问奶奶:“那个叔叔带来的礼物呢?那盒巧克力呢?”奶奶告诉我,除了巧克力,其他的东西都没留下。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哭了出来,那里面可还有一盒牛肉干呐!奶奶接着说:“那个叔叔托爷爷办的事情,爷爷不能办,你吃的巧克力,爷爷还得买一盒还给叔叔呢!”果不其然,第二天爷爷就从超市里买回一盒巧克力,让奶奶还了回去。

  很多年过去了,关于那盒巧克力的事情我仍印象深刻,因为,那就是爷爷一生的追求——廉洁奉公。一次生病

  记得小时候,姑夫是我崇拜的对象。他有娴熟的驾驶技术,一手操着方向盘,一手握着挂挡器,汽车便在他手上平稳地开动了。在那个摩托车、自行车盛行的九十年代,他是烟草公司的一名资深的汽车驾驶员。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有时候就把我送到姑夫那里去让他代为照看。印象当中,姑夫驾驶的那辆车总是干干净净的,不出车的时候,他就会拿着抹布把车里车外擦得一尘不染,我总以为那辆车就是姑夫的。那是一个冬天,姑夫带着我一起下班回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寒风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不停地往我衣领里面钻。我不知怎的,哭着喊着一定要姑夫开车回家。姑夫怎都不同意,情急之下把我抱上了摩托车。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奶奶和姑姑责怪姑夫没把我照顾好,一个劲儿地埋怨他。我也是满腹狐疑,向来对我疼爱有加的姑夫,怎么就这么小气不让我坐车呢?姑夫也不解释,只是不停地摸摸我的额头,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

  生病风波在我恢复生龙活虎之后渐渐平息。我仍是没见到姑夫开着车回家,每天听着他摩托车的马达声,就知道是姑夫回来了。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里,直到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了他,他只是笑着抱起我,对我说:“因为那是公家的,我不能自己用。”

  长大后我才明白,姑夫十分爱惜的那辆车还有一个名字,叫公车。姑夫用自己的坚持告诉了我,什么叫公私分明。一顿晚饭

  一个初冬的傍晚,因为还没有做完工作,我只好和同事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晚饭。刚走进门,坐在旁边桌子的孩子就朝我喊道:”老师,你也来吃饭啊!”我定睛一看,这不正是我班里的一个孩子吗。我笑着和那孩子以及家长打了招呼,就和同事在离他们较远的位置上坐下了。等我和同事吃完晚饭,准备去付钱时,却被告知饭钱已经付了,我先是一惊,然后一下子明白过来:一定是那个孩子的家长付的!我连忙让老板娘把饭钱算出来,老板娘却说:“没多少钱,他们已经帮你们付了。”我摆摆手,执意要她把具体的金额算出来。老板娘似乎是有些不情愿,然后从那叠账单中找出了我们的那张。我按照账单上的金额把这顿饭钱转给了这位家长,并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但是很无奈,微信转账需要对方确认收款,2小时后,这笔金额并不大的转账被退了回来。

  四十几块钱并不是什么大数字,却足够让我在那一天里如坐针毡。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我将那位孩子叫来办公室,对孩子说:“那天的饭钱,你妈妈付多了,那个老板娘叫我把钱转交给你妈妈。现在老师给你一个任务,放学之后你一定要把钱交到妈妈手里,能完成吗?”孩子点了点头,把钱放进了自己的铅笔盒,并保证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吃过晚饭,这位孩子的妈妈在微信上告知我,孩子已经将钱交到她手中。看到这条信息,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了下来。

  家庭是一个国家的细胞,国家兴盛,社会安宁,个人成长,都受到了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我想正是爷爷的廉洁奉公,姑夫的公私分明,才让我始终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022年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教师清廉家风故事作文

  清廉的家风造就美好的品德。正所谓修身,齐家,爱国,平天下,可见一个家庭的家风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看到央视记者在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他们在大江南北,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会问“您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人回答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看着每一期调查,虽然没有记者采访我家,但是我也开始自问自己,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去问了年近八旬的奶奶,奶奶告诉了我,我家的家风是什么。

  奶奶给我讲了个她们时代的故事,在我爸爸和我爸爸兄弟都很小的时候,由于社会正处于贫穷时期,食物极度匮乏,爸爸的爸爸,也就是我的爷爷要养活好几个孩子,更是难上加难,爷爷经常早出晚归,才能勉强糊口,别说吃好的了,能有点填肚子的食物就不错了,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啥叫饿,你爷爷那会不知道啥叫饱,爷爷常常为了让爸爸和他的兄弟们能多少补充点营养,会把攒下的白面给他们吃,自己吃的是粗粮,在那个时代里,白面可是奢侈品,有一次,爸爸问爷爷,你怎么不吃白面呀?爷爷对他的孩子说,我胃不好,不爱吃白面,吃了不舒服,给你们吃!爸爸和他的兄弟们那会太小了,不会理解爷爷的意思的!最后爷爷因为天天吃那些粗粮,得了胃癌去世了,后来爸爸和他的兄弟们知道了那句话的真相!奶奶讲完这个故事后,我眼睛湿润了,我理解了爱怎么样传承的,无私的爱无关岁月苦难,无关时间空间!

  听完这个故事,我也想起了在自己成长岁月里发生在身边的家事,让我逐渐得领悟了自己家的家风。这些年每年三十儿,爸爸都会去邀请一个人过年的左右邻居,亲朋好友,即使陌生人,会真诚的把他们邀请到家里来一起过年,我很是不理解,大过年的,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是家人坐在一起好像不自在,爸爸最后看出了我这点想法,他告诉我“在一起图个热闹,多双筷子的事,人要有爱心”随着岁月的积淀,越来越理解爸爸的话,不管在哪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心中有爱,相信爱是可以传递的,就像我家每年三十儿都有不是家人的亲人来我家吃饭,和他们一起微笑,碰杯,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今年也不例外!

  后来我又问妈妈,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妈妈因为不善言语,并不能准确表达她的理解,但是妈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印在我成长的记忆里,妈妈在家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的人,睡的总是最晚的一个,以前爸爸上班,我上学,她总是按时给我们做好每一顿饭,从来不会怨言,不会烦恼,每一次她都是全家最后一个吃饭的人,她的淳朴、善良多少植根在儿女的心里。

  听完那个时代的故事,回忆起成长中的事,我逐渐理解了我们的家风是什么,爷爷用有限的生命诠释了无私的爱,并把爱传递给我了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她他们用行为教导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传承那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神之光!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清正廉洁-先进事迹有感

  是否;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一直是百姓评定一个为官者好坏的关键之处。从古至今曾经在中国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的廉政人物。古往今来;奉公廉洁清正;已成为人民心中的向往。历史上著名的清正人物如:包拯范仲淹等他们都是祖国的热血男儿深知自己的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大。他们为国家社稷而努力抖博。我们可以从这些为国扶危为百姓求福的廉政人物身上吸取一些好的品德和优良作风只要奉献了自己就会有回报与收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谨慎处世不能贪赃枉法。;行善处恶;这才是作为为官者的工作要领要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一个好榜样处处为人类着想以身作则给人民给国家给世界看。

  当今的世界更需要廉洁清正需要为民谋福保一方平安的好官。像牛玉孺任长霞马祖光他们都有着舍生忘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优良品德。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小到没了几头羊大到人命关天——让民众心服口服。他们工作积极认真辛勤每一步都经过慎密思考后再做出最后结论。他们这种不重个人名利得失为大局着想无私无畏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这一代崇敬和学习。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他们不收百姓一分钱不拿百姓一棵菜只要为民求福似乎就是百姓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他们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脊梁吗

清廉正直的古代故事

  蒲松龄:妙诗讽贪官

  清代,有位侍郎名叫毕际,他邀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一位尚书到他家做客。宴席上,尚书提议饮酒对诗,要求三字同头,三字同旁,韵脚不限。毕际是东道主,首先咏道:“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因蒲松龄和那位尚书正好分坐在左右,他巧妙地将宴席上的情况咏入诗中。

  尚书是个贪官,平日目中无人,欺压百姓。他接着咏道:“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绸缎纱?”其诗大有盛气凌人之势。

  蒲松龄沉思片刻,高声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条条狼狐狗!”诗中用“哭骂咒”反映了劳苦人民的一片怨言,用“狼狐狗”来影射像尚书这样的贪官。

  苏东坡: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包拯:嫉恶如仇,铁面冰心

  包拯,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少年时,包拯就勤奋好学,“不为戏狎”;成年后,他十分注意砥砺名节,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和情操高尚的人。宋仁宗天圣五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出知建昌、天长县,累迁端州知州、监察御史、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卒于枢密副使。他为官二十多年,严于律己,以铁面无私,执法不避亲党著称,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位清官,赢得了历代官民的敬重。

  生活在朝政很腐败、贿赂公行时代的包拯,却十分讲求为官清廉,即使稍不检点的行为,也不能为他所容。包拯在做御史中丞时,曾连续弹劾了两位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他们在朝廷是很有影响的人物。张方平在执掌三司使大权时,有一个开酒坊的富翁刘保衡,因拖欠官府小麦,折合一百多万钱,借贷无着,只有变卖家产,以偿债务。这时,张方平便廉价收购了刘家的宅院。这桩不名誉的事被包拯知道后,上奏仁宗,罢免了他的三司使职务,贬为滁州知州。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前在四川做知州,那时名声就不好,他终日游宴,生活异常豪奢。他代张方平出任三司使不久,就在包拯等台谏官员的一片“交劾”声中,被贬为郑州知州。宋仁宗在连罢两任三司使后,深感需要由一个能廉洁自律的人执掌三司。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让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可是,“命下之日,外议喧然”,许多大臣都不理解,以为这样会有“取而代之”之嫌,就连曾经极力举荐过包拯的欧阳修,也认为包拯这种做法有“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的味道,是“罚已重矣,又贪其富”,做得太过分了。然而,包拯并未因此退却,他毅然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命。且一改旧制,使“民得无扰”,旋被正式任命为三司使。后官拜枢密副使,再迁礼部侍郎,但辞而不受。

  包拯为人,“天姿峭直”,从不会装出一副假惺惺的面孔取悦于人。他嫉恶如仇,执法不避亲党,所有故旧、亲朋的请托,都被他一概拒绝。他更珍视自身的廉洁,虽贵为朝廷重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最痛恨贪赃枉法的人,曾作遗嘱道:“后世子孙中若有做官的犯了赃罪,生前不得让其进家门,死后也不许葬入包家的坟地。如不遵守我的遗训,就不能算我的子孙。”

  包拯死后,包公的形象在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历久不衰,其中虽也有不少夸张的成份,但他一生的功绩和建树是不可磨灭的。至今,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还有一幅对联,称颂他的美德: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清廉节俭佳话的名人故事

  季文子戒奢华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俭朴。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听说用自己的美妻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这样,原来讥笑季文子吝啬的人,也模仿季文子的做法。当时,因为受季文子的影响,鲁国上下崇俭戒奢,蔚然成风。

  诸葛亮俭以养德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他的家业仅存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据史料记载:“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东坡安贫守志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官至翰林院学士。因为他抨击朝廷横征暴敛,结果被贬谪黄州,薪俸也随之锐减,每月仅有4500个铜钱。苏东坡乐道安贫,节俭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见客厅的大梁上悬挂着31个竹筒和一个大竹筒,心里十分纳闷。这时,苏东坡嘱咐家人备一席酒菜,要与老友痛饮三杯。家人应诺后用叉挑下那个大竹筒,退到内屋去了。这位老友见状,忍不住向苏东坡发问:“东坡兄,不知你这屋梁上挂的是啥?”苏东坡没有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个竹筒,倒出筒中数十枚铜钱置于桌上。这位老友仍是不解。苏东坡朗声大笑,说出了竹筒之谜。原来,苏东坡为了做到计划开支,量入为出,把每月领到的薪俸分为31份,然后装入竹筒中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个竹筒,作为当日开支。每日节余部分,集中贮放在大竹筒中,逢年过节或有来客才从大竹筒中取出备办酒席。这位老友听了,十分感动,称赞不已。

清正廉洁的故事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政治家名人故事:清廉自律的北宋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生在宋仁宗年间,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众多文人之中惟一一个以直面改革社会而闻名的诗人。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人物,可见王安石影响力之大。

  今天,我们不想从王安石的变法或者诗词讲起,笔者要介绍给大家的只是王安石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北宋是个重视文人的时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北宋是个讲究享受的时代,文官的生活很奢侈。

  就连被通俗文学塑造为清官榜样的寇准,一次赏赐给歌女的缠头就是一匹绸缎,乃至于他的爱妾桃都感觉有些过分,当即写作《逞寇公二首》进行规劝,其一说:“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可知寇准不但有妾,而且生活也很奢侈。

  清廉的官员尚且如此,其他官员的生活情形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风气下,一个做了八九年宰相,在政坛上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人物,却终生只有一个妻子而且绝不纳妾,甚至别人给他纳好了妾,根本不会有任何麻烦,他也坚决不接受,这就更难能可贵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荆国公王安石。

  拒纳妾,王安石不为美色动

  由于主持变法,王安石政敌遍布朝野,其中不乏吹毛求疵、没病找病、“洗垢求其瘢痕”的整人专家,但是在王安石的生活问题上,没有一个人说出一个“不”字。可见王安石在这方面确实有柳下惠之风。

  着名理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着《河南邵氏闻见录》一书,卷十一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邵雍和王安石曾经同朝为官,邵伯温对于王安石很熟悉,所记之事当然可靠。

  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正在上升之时,日理万机,非常劳累。一天,回到自己府邸,进入内室,不禁愣住了。

  夫人吴氏不在屋里,椅子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年轻貌美的女子。只见那女子高绾发髻,上插凤凰碧玉簪,身穿锦绣华服,淡妆细抹,颇有姿色。身子搭在椅子边上,羞答答地看着王安石,好像在打量,在猜测,表情异样,非常复杂。

  王安石大吃一惊,问来者所欲何为?就是说,他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半夜到他的房里来想干什么,于是王安石相当严肃地盘问起来。

  原来,此女子是一个下级军官的妻子。她的丈夫在一次押送军用物品的过程中在河里翻了船,损失了一大匹军品,被上级判罪,家产全部查没后还差九十万钱。

  上级说,如果能如数交钱,人就可以释放,保持原职;如果没有钱,她的丈夫就要被免职,还要判刑。

  由于丈夫已被拘押,女子爱夫心切,又没有地方去筹措这么大数量的钱款,万般无奈,才到买卖人口的地方,自己插上三根稻草,自卖自身。要价就是九十万钱。结果被一个老仆人领进这个不太宽敞却很幽静的大院。

  这个女子不认识这是什么府邸,但也看出这是个大户人家,夫人告诉她,买她是要留给官人做妾,吩咐她要好好服侍官人。又说官人是个难得的好人,不会亏待她的。那女子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掉下几滴伤心的泪。听完女子的哭诉,王安石命该女子回到她自己的房间安歇。第二天一早,立即命人将该女子送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

  那个女子问了王安石的名号,才知道眼前这位和蔼而威严,一身凛然正气的人就是名满京华的新任知制诰王安石。于是女子千恩万谢,连连下拜道万福,然后欢天喜地回家与丈夫团圆去了。

  五品官,清廉自律忙公务

  把女子打发走后,王安石才通知吴氏,并询问吴氏为何要这样做。

  原来吴氏进京后,见京师里的人生活特别奢靡,一般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大富户几乎是妻妾成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尤其是有一定品级一定地位的官员,如果没有一两个妾,就好像不正常似的,人们就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你。或认为这个官员有病,或认为这个官员过于惧内,家中一定是有个母夜叉。

  王安石已经是五品官,早已有了纳妾的资格。吴氏见丈夫终日忙于公务,很是劳累,可能是没有工夫顾及于此,就私自做主,派人到外面去给丈夫买了一个妾。见丈夫决意不纳,又见他已经把人打发走了,吴氏便也无话可说。

  终其一生,王安石只有一个夫人。此事之后,吴氏便再不给他买妾了。

  王安石不纳妾,完全出于一个清廉官员的自律,是自觉的行为,只知道整日潜心去忙公务,这与西晋的贾充和初唐的房玄龄情况不同。贾充和房玄龄都是因为夫人吃醋而又特别厉害而不敢纳妾。

  贾充的妻子郭氏极其厉害,给贾充生了两个女儿。贾充位极人臣,却没有儿子,但郭氏依然不准他纳妾。致使贾充那么高的地位,那么大的家业没有继承人,才出现用下圣旨的方式把外孙当孙子的怪事。

  房玄龄的夫人宁可违抗圣旨喝毒酒,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公娶第二个夫人。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王安石的情况与他们都不同,是夫人主动给他买的妾,什么障碍都没有,王安石依旧坚决不肯,更见其高洁。

  不贪财,辞职后寸草不带

  王安石是位冰清玉洁的伟大人物,他不贪官位。进士及第后,其他人都汲汲奔走要谋求一个馆阁之职或京官留在汴梁,这样提升的机会多。而王安石主动请求到偏远地方任职,来到鄞县(今宁波市)出任县令,其后几次辞京官。

  在事业最兴隆之时,坚决辞去相位,回家隐居。他不贪钱财,辞相搬出相府时,所有的官府之物寸草不带。吴夫人特别喜欢那里的一张床,想按照价格付钱买下来,王安石也没有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将来会说不清楚。王安石不爱女色,终生一妻,更无任何桃色事件,绝无绯闻。

  不爱官、不爱财、不爱色,王安石是个地地道道的“三不爱官员”。仅此三项,便可令王安石永享盛名,留名青史。

  梁启超最服膺的人便是王安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王安石的政治水平、人格操守理解得更是入木三分,因此感叹道:“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认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惟一的完人。我们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处世,不得不佩服梁启超的眼光。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的大学生涯规划1000字大一新生

大一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