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观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心得体会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观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有感

  一﹑掌握孩子的弱点

  带过孩子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孩子的精力特别充沛。这多半是指孩子的体能。一个孩子的年龄越小,其新陈代谢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以强大的运动量来消耗掉其新产生的能量,以利于新陈代谢的周而复始。但是多数家长却忽视了一点:孩子学习的潜能也像其体力一样,是成年人所望尘莫及的。比如,成年人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学习一门外语,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一个初生的孩子在一岁以内就能听懂大人所说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话,两岁就可以地表达他的意思。与学习语言一样,如果我们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开始,就注重对其学习潜能的开发,那么可以说:“小天才”就出在你的手里。

  有句老话,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若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已经知道的东西,用圆周来表示不知道的东西,那么,当我们的知识增加时,圆的面积增大了,而圆的周长也随之增大了。与新陈代谢的速度一样,孩子越小,这个圆的半径越小,但其向外扩张的要求和能力越强,因而其学习潜力也越大。

  要顺应这种要求,家长就应为其创设发挥的环境。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世界,而奔跑的骏马则能领略大地的辽阔,高飞的雄鹰则能感受到天空的广袤。在印度森林中发现的被狼养大的小孩,因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习性只能与狼相同,并且又错过了最佳发展的成长时期,因此当他到十四岁时,即使经专家培训也只相当于两岁孩子的知识水准。同样是在在人类社会中从小长大,环境与教育的不同,也会使孩子的发展完全两样。美国学者布卢姆经过细致的研究,认为智力的潜能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

  儿童的发展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但由于遗传、环境等影响,会出现个别差异。在注重按照普遍规律培养的同时,注意孩子的个别差异也很重要。

  1 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能力

  众所周知,孩子越小,模仿能力越强。对于孩子的这种能力,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发挥得好,孩子就会走上正道;发挥不好,孩子可能一事无成,甚至走向犯罪。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道理,一则孟母三迁的故事作为佳话流传了两千多年。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三迁其居”虽非易事,但给孩子创造一些积极向上的模仿环境,避免消极的模仿环境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1)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英雄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使孩子从小就有丰富的学习楷模。孩子的行为方式、观念、兴趣都会逐渐地有所指向,良好的行为品质与学习潜能的发挥是成正相关的。如在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孩子很快就会仿效,知道尊长;讲了瓦特的故事,孩子也会想看看烧水时壶盖跳动的情形等。但这些工作需要长期巩固暗示,以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2)选保姆学问多。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一般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难免要为孩子雇用一个保姆,这样,除了父母外,保姆就算是一位早期的老师了。保姆的言行在孩子身上很快就会像镜子一样照出来,而且以后也不容易改掉。举几个例子:王小林,两岁时父母雇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平时做家务很勤快,但在她洗衣服、收拾家里时,会让孩子收拾鞋架上的鞋,不到一个月,孩子便养成了玩鞋的习惯,蹲在地上,能把鞋摆来摆去玩上一两个小时也不烦,保姆走后,父母为纠正这一癖好不知费了多少力气,可惜收效甚微;阳阳,两岁时父母雇了一农村姑娘照顾他,阳阳到楼下玩时,常从垃圾堆里捡些东西回家玩,这个保姆不懂得及时纠正,弄到最后,孩子一到楼下,就老想到垃圾堆或路上捡些东西,遇到一些较脏的东西也要拿来玩玩,此习惯两年多还未能纠正过来。

  因此,现在的保姆市场也讲究水准,这是自然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想给孩子创造好的模仿环境,选择保姆也有原则,需要多加琢磨。

  3)为孩子找一些行为端正、聪明且稍大的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经常处于与同龄朋友的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中,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要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朋友的状况,把受“朋友”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2 胆大胆小,因材施教

  有的孩子胆量太小,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而有的孩子则不计后果,闯劲有余,谨慎不足。两者都可视为性格弱点,要因材施教。要想做得好,只需记住孔子因人而异的教法,时刻仿效即可。

  孔子有两大弟子,子路和冉有。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马上就去做吗?就言行合一去实践吗?”孔子告诉子路说:“你还有父母兄长在,责任未了,处事要谨慎小心,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呢?”另外一个学生冉有也向孔子问同样的问题:“听了您讲的这些道理,我要立刻去实行吗?”孔子说:“当然!你听了就要做到,就要实践。”因为孔子答复这两个学生的话完全不同,公西华听到以后觉得奇怪,就跑来问孔子说:“老师,他们两人问同样的问题,您的答复却完全不同,我越听越不懂了。请您原谅我,告诉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两种答复?”孔子说:“冉有的个性,什么都退缩,不敢急进,所以我告诉他,懂了的学问,就要去实践、去力行。子路则不同,他勇敢,他的精力、气魄超过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前进,所以把他拉后一点,谦退一点。”

  因此,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要掌握好分寸。充分把握孩子的个性,是进是退,灵活掌握,必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3 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在1岁半~3岁之间一般会出现叛逆心理的表现。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是不好的,就担心、忧虑,甚至采用高压的办法,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论调。其实,叛逆心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本质上看,叛逆心理是由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发的。种种研究和我们的长期观察表明,这标志着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和发展高峰期的来临。家长和老师要顺应这种要求,提供丰富的文化刺激来满足孩子这种旺盛的求知欲,以达到充分发挥孩子学习潜能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叛逆心理会呈周期性地出现,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会出现一次高峰期,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成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采用高压或棍棒政策,就会压抑孩子所萌发出来的正常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严重的,有少数孩子因与家长闹情绪,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或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结兄拜弟,染上恶习,以致沦为社会的罪人或干脆以生命为代价以示抵抗。这就不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

  4 防患未然

  众多的新技术、现代传媒离孩子越来越近,网络也已经相当普及。因为孩子们好奇心强、意志薄弱,对一些不好诱惑的抵抗能力弱,所以应当注意网络的两面性,用网络这一工具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而避免其消极影响,防患于未然。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美国的情况。在美国,校园枪击案一再发生,色情、毒品和不良文化已困扰美国家长几十年。现在,由于有了网际网络和电脑游戏光碟,家长们更加忧心忡忡。虽然大部分青少年的网上活动是有益的,但上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色情、暴力和毒品方面的内容,时间一长,便会情不自禁地浏览一下,有的孩子便从此难以自拔。

  麦克是纽约市郊区的一个十三岁男孩,他经常独自上网浏览网页。几年前,他父亲曾在窗外对他进行监视,但现在麦克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他说:“上网之后,可以下载许多东西,包括《无政府主义手册》之类的材料。”《无政府主义手册》是一本指导读者如何制造炸弹的书。麦克说他的朋友就从在网上下载的这本书上学会了如何制造炸弹。

  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唐·安德森警告家长说:“容易被影视或光碟游戏上的暴力画面感染的孩子的确不多,但他们却有可能成为危险人物。如果从小对暴力司空见惯,他们会寻找一些臭味相投的朋友,组成远离社会和家庭的帮派或团体。”

  家长们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防患于未然,专家有以下建议﹕

  1)充实孩子的生活,消除孤独感。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斯莱德对七千个十几岁的孩子进行了五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平均每天有三小时是独自一个人在家。孤独感会带来感情真空。只要有效地消除这些感情真空,就可以避免他们做出糟糕的事情来。

  2)家中电脑连上互联网后,将电脑安置在大人和小孩能共同讨论网上内容的房间里。

  3)每一个网络浏览器都应将上网者访问过的网址记录下来。

  4)家长需掌握有关电脑的基本知识来监督孩子们的上网情况。

  5)采用网络过滤程序限制上网者访问某些网站。

  6)家长可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并给予引导。

  二、多鼓励,不贬抑

  如果把一个鸡蛋放到冰天雪地里,或将其置于开水中,又希望它能孵出一只小鸡来,那你一定会失望;若把鹅卵石塞到母鸡的肚皮下,你也休想得到一只小鸡。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孩子天生都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显然内因具备了,而家长和老师要创造的是适合这种潜能充分发挥的外因。这其中是大有学问的,一个重要的诀窍就是:多鼓励,不贬抑。

  1 精神因素是关键

  在教育、心理学界风行这样一个名词:“情绪智商(EQ)”,它甚至超过以往人们对“智商”的关注。也就是说,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已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是人类在战胜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古人已经认识到,一件事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因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我们必须总识到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2 给孩子树立信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法西斯集中营的犹太人策划越狱,当他选中时机准备逃狱时,狱中的一位老者将一块层层包装的“面包”送给他,说:“不到万不得已,你只能摸摸它,不要吃它,除非万不得已,再享用。”他谢完老者,便越狱逃跑了。一路上千难万险,饥寒交迫,他几次都想吃掉这块“面包”,但一想起老者的话,他便想,还能撑得住,吃草根也行,不要把这最后的希望吃掉。当躲过德军的搜捕,脱离危险时,他打开了这块“面包”,这才发现它不是面包,而是一块砖头。他感叹道,这块“砖头”救了他的命,几次感到失望的时候,是这块“砖头”给了他希望,让他坚持下来。这是精神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上述事例古今中外还有很多,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信心,使其积极向上,开拓进取。

  3 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人都有自尊心,孩子的心则更强烈。这种自尊心的实现在于其自信心的确立。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中潜能,就要在孩子的学习中发现其优异之处,及时予以鼓励,使孩子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心,这对孩子学习潜能的开发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学校里,有成千上万的例子表明,教师适当的鼓励可以使原本表现不好的学生树立信心,快速转变。但许多教师往往只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甚至贬斥他们“脑袋装满了浆糊”“比猪还笨”,这些词语只会使他们更自暴自弃,丧失信心。适当鼓励的例子有:高宠,从小因家庭因素,不受老师重视,因而学习平平。上了初中二年级,他的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是老师经常贬斥的目标。但转机也在此时出现,数学老师在一次提问中称赞了他,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因而拿起课本,从头学起,并越学越受数学老师的关注,老师越鼓励他,他兴趣越大,不过半年,他的数学成绩便一举成为全班第一。在数学成绩的带动下,他的自信心非常高涨,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差,作为家长,你应采用什么对策呢?不用说,也是两个字:鼓励!但不少家长都“恨铁不成钢”,采用高压政策,其实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孩子的发展高峰期早晚不一,要在鼓励的同时等待其进步。有个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一般,家长却很乐观,常说我们孩子可以做到,把孩子送入高中后,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最后高中毕业时,这孩子不负父母之望,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4 换一种表达方法

  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做得不好或有某些欠缺时,没经验的家长或老师可能会批评孩子“你太差劲了,重做一次”、“重做二十次”、“你看人家做得多好,看你!好好看看,重做!”“人家像你这么大时就如何如何了”。这样的评价或指责会使孩子失去信心,或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

  一位幼儿园老师在整堂课上没有一句贬斥孩子的话,是不是因为她的学生都表现突出呢?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看看她的表达:“唉,小明的画画得很好,要是再涂点颜色就会更漂亮”,“阿任真勇敢,他这次表演一定会比上次更好”,“千千进步真多,同学们都看见了吧”。于是小朋友们个个积极参与,主动活泼,效果很明显。在这一点上,我们家长不妨也学习一下,换一种表达方式,即先承认孩子的成功之处,再提出改进的意见,用“如果……,就更好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

  5 无声胜有声

  鼓励有时并不意味着要大声喊叫,无声的欣赏或倾向性的一个动作、眼神往往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玲玲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庆祝晚会,玲玲有一个节目。她在台上演出时,突然注意到爸爸妈妈投来的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微笑,这在她的情绪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她的表演更自如,发挥得更出色,从而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这对父母的表现对孩子是一个无声的鼓励,因此孩子的自信心立刻增强,使演出超常发挥,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家长,应当对孩子的表现报以极大的关注。对孩子所做的每一点努力都应有所反应,在这一方面家长应当有特殊的敏感度。事情可能很小,反应也可以很简单,其效果却格外明显。在学校也一样,老师的一举一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曹飞,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天来了一位新数学老师,性情谦和,同学们对她都很有好感。有一次下课后,老师在回答了曹飞的问题以后,拍了拍曹飞的肩膀,点了点头,意思是:很好!就这么一个动作,彻底改变了曹飞的学习意愿。

  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行为比家长更有效果。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对其加以关注,便会有很好的效果。

  6 用不同的方式鼓励

  对于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如何鼓励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或老师要认真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甚至对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情况或不同时期对其进行鼓励的方式也应不同。

  平平在初中二年级时表现较差,但老师发现了他的潜力,就在教学中对他保持密切关注,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就大加表扬、鼓励,平平很快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他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时,这位老师却改变了方式,对他错误的解题方式提出质疑、批评。平平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认为老师是以另一种方式在鼓励自己,因此不断努力,并保持清醒的头脑,每次都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成绩保持领先。

  这位老师变换了鼓励的方式,这种方法也值得我们家长借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鼓励与说好听的赞美话画上等号。鼓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他自己的能力,战胜自我,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分子,他的行为可以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提高各种能力,最终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但是要注意,过度鼓励孩子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对孩子做的好事大肆宣扬,他暂时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充满自信,但同时会认为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应当得到别人的夸奖和注意,否则就会对自己没有把握。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会时时刻刻站在那里表扬你的。有时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却没人表扬。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他可能会认为生活不公平:我做那么多,谁也没看见,于是最终便放弃了努力。再者,过度的赞扬可能会使孩子很小时就为自己设置不实际的目标。他们常按理想去生活,当这一遥远目标实现不了时,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自信心。第三,过多的赞扬可能使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不利于学习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7 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们常在朋友家看到全家人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是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剥夺,也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当孩子失去独立实践的机会时,他们便会丧失自信和勇气。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父母不要怕孩子会把饭洒出来或动作慢,要多一分耐心,并辅以示范、指导。可以使用下面的语言:“宝宝已经长大了,完全能自己来了。”“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上眼睛数十下,看看你能不能穿上。”“咱们俩比赛:你自己穿衣服,我叠被子,看看谁快。”如果孩子还不自己穿,你也坚决不要代劳,当他觉得自己不穿也没人同情他时,可能会改变主意,从此走上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

  因此,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包办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对孩子学习潜能的开发既是机会又是途径。这实在是家长给孩子的一笔可观的财富。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心得体会

  一、让孩子体验成功,多鼓励孩子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家长应及时具体地鼓励。家长的表扬与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

  二、鼓励孩子做事养成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

  孩子好奇心强,但随意性也大,做事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要检查督促,帮助其养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习惯。教孩子把脏衣服放在篮子里,画完画把画笔等整理好。

  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的言谈举止所透露的责任感往往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率先示范,做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如果你要孩子坐正看书,自己就不要躺着看书。

  四、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小任务,锻炼他独立做事的能力

  如吃饭前由孩子负责分发碗筷等。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以示范或言语指导,但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便取而代之。无论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好坏,家长都要引导并鼓励孩子敢作敢当,而不宜由父母替孩子承担后果,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弄坏了小朋友的玩具要道歉,自己不小心摔在地上不教孩子打地等。

感恩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给予过你帮助的人和事,铭记在心。

  感恩不需要声张旗鼓的赠送多少珍贵的物品,“感恩”二字是要用心,用行动来证明的。而且感恩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养成的习惯,而是要从小就培养一颗感恩之心,助人之心。

  无论你是何等最贵,或是何等卑贱,无论你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第一个要感恩的便是你的父母双亲。因为是他们给予了你生命,是他们给予了你生的奇迹。是他们把你从小,一点一滴把你抚养成人的。如果没有他们,你怎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无论你的成绩是好与坏,无论你是街头小丑,还是像伟人一样,成就了属于你自己的丰功业绩,只要你上过学,就应该懂得感恩老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讲的就是对老师的感恩。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还向我们的父母一样,关心着我们,呵护着我们,然而,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难道老师不值得我们感恩吗

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让我们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学会如何感恩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百行孝为先”,从小让孩子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爱是教育的先导,教育是爱的真谛,是老师无私的奉献,给家长和孩子架起了爱的桥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心存感恩,彼此传递,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的和谐美好。

  只要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帮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爱的氛围,我们一定会心存感恩,学会珍爱。

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母爱呢?母爱犹如一堵墙,没法让孩子们翻越的一堵墙,从中训练他们坚定的意志力和面对困难时的镇定坚强;母爱犹如一把伞,坚硬无比的一把伞,为孩子们遮风挡雨,默默地为孩子们承受着外界对他们的伤害;母爱犹如一杯茶,味道清凉而又甘甜的一杯绿茶,让孩子们回味无穷,快乐地品尝着那幸福的滋味。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的爱,是我们欠下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以前每逢我过生日,母亲都会在我睡觉前端来一盆温水,放在床前帮我洗脚。母亲总是用她独特的温柔,为我轻轻地做脚底按摩,那么一天的酸痛便会随着母亲的粗糙的手的挪动而逐渐消失。真是舒服极了,这也是她独特的为我庆祝生日的方式。

  记得我12岁那年的生日,母亲因工作的关系很晚才下班,而我为了等她一起切蛋糕,在沙发上等得睡着了。当她赶回家时,看到疲惫得睡着了的我,便心疼怜惜地为我盖上被子,而我全然不知。就在母亲在我额头上印下一个吻时,尽管她的动作很轻,但还是惊醒了我,不过我没有立即睁开眼睛,而是咪开一条眼缝,不想惊动母亲。只见她坐在沙发上,揉了揉刚才因为跑回家而酸痛的脚,可几秒锺后,似乎想起了甚麽似的匆匆地向洗手间里走去。出来时手上便多了一盆水。

  母亲轻手轻脚地走到沙发前,把水放在地上,再轻轻地从被子里抽出我的脚,把它放进那盆水里,暖暖的,舒服极了,看来母亲又想为我洗脚。此时,母亲疲惫地坐在沙发上揉着酸痛的脚的那一幕浮现在我脑海中,一种莫名的心疼涌上心头。于是我缩回了脚,睁开了眼睛。母亲似乎被我的突然吓坏了,呆愣地望着我。"妈,今天就让我为你洗脚吧,你太累了,来,坐下吧。"母亲似乎还没反应过来地任由我拉她坐下,并帮她脱鞋子。

  当我把她的脚浸在温暖的水中后,她才反应过来,忙把脚缩回,还对我说:“傻孩子,妈妈不累,还是我来帮你洗脚吧,今天是你生日嘛。你看你累得都睡着了,还是我来吧!”说罢,便想站起身来,让我坐下,但是被我按住了。“妈,我来吧!”最终母亲还是拗不过我,乖乖地坐下了。

  当我重新把她的脚泡在水里时,才发现母亲的脚并不漂亮,那平时因太奔波劳累而累积成的茧,还有一个个水泡,让母亲的脚看起来很丑陋。摸起来更是粗糙。但我没有嫌弃它,而是用我最温柔的方式对待它。学着之前母亲帮我洗脚时的样子,用大拇指有力地从脚底往上按摩挪动着。看着母亲的脚,想到她平时的奔波劳累,心疼的眼泪大滴大滴地落下来。细心的母亲看穿了我的心思,只是欣慰地笑着,享受着眼前的一切。

  “为什么突然要帮我洗脚?”母亲的一句话打破了原本寂静的气氛。因为我欠你的恩情实在太多了,唯一能做的只有减轻你的劳累,我心里想着。“没什么啊,想摸摸你的脚呀!”母亲笑得更灿烂了,那是幸福的笑容。只是笑容旁会有一两滴闪动的泪珠在点缀……

  十四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可是人生还有多少个十四年呢?母亲为我操劳了十四年,流过的汗水,就像一条条河流,愈积愈多,快汇集成一片汪洋大海了。是母亲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用最单纯美丽的爱,谱写出一段意义深重的感恩乐章,奏出一首动听醉人的感恩旋律,哼出一支爱意浓厚的感恩调子……感恩的心是最美好的,有感恩,才有光明;有感恩,才有温暖;有感恩,才有爱!

学会感恩要从小做起

  中国有句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得以成功的重要品质。您能注意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为了教育孩子节俭,您采用了大多数家长的传统做法,即告诉孩子“家里没钱,要省一点。”然而事实证明,靠这样简单的口头说教,孩子是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的。

  说到感恩教育,许多父母认为那是老一套:不就是孩子到了母亲节回家帮妈妈洗脚,到了父亲节又帮爸爸洗脚,到了教师节,唱歌给老师听,送上鲜花和贺卡给老师?很多妈妈认为,如今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孩子为完成“作业”帮父母洗一次脚,其余364天依然当定少爷小姐,对父母的辛劳熟视无睹,由此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到感恩的深意,要等他大一点再来教育”。

  其实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的,小时不懂感恩的人,长大后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很难更改,周围的亲人为他做得再多,也很难再触动他那颗麻木的心。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怀的起源,也是人与人和睦交往的准则,也是孩子能从他人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中感受到浓浓幸福的根源。孩子的感恩教育,当然要从小时候抓起,而且,感恩父母、亲朋和他人,哪会只有“洗脚”一条路径呢

让孩子拥有感恩之心心得体会

  现在的小孩子由于都是独身子女,家里人都看得重,让孩子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痛的事情,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但我们的无私付出能否得到孩子的理解呢?我认为孩子们不能理解。因为有一次,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一点也不幸福”,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都凉了半截,你说不幸福?我就问他,什么是幸福?在他眼里的幸福是天天有好吃的,好玩的,没有人约束他们的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家长,我们把焦点全部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前途上,都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要不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算文化知识水平再高,也会成为一个自私冷漠,没有人情味的人。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如何要孩子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攀比心较为严重,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要这样要那样,总之,别人有了他必定要有,却不知道父母挣钱艰辛,作为家长让孩子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更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如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为家里,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整个过程中,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其次,要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与人为善。

  再其次就是培养感恩的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语言,言教不如身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做父母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在假期都要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购礼物,朋友送来稀有的食物首先给老人留一份,在家庭中,父母、孩子间要相互尊重,关爱,体贴,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最后教孩子会感恩。过年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的礼物,并表示感谢,回到家里都要求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现在孩子喜欢过生日,我们可以多利用生日时候教育孩子家长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讲妈妈怀孕的辛苦。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才会自觉自愿地给人帮助,主动融入家庭,亲近社会,教会孩子懂得深深的感恩吧!让我们的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和谐,让世界变得璀璨耀眼!让世界充满关爱、真情!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说到这,不由想起那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夫妻嫌弃年迈的父母,他们做了一副箩筐,在一个深夜把父母放在箩筐里,挑到深山中,把父母丢弃。不料他们的小儿子偷偷地跟在他们身后,悄悄捡回了箩筐。夫妻发现后,问儿子这样做的缘由,儿子理直气壮地说:“留着给你们年老的时候用呀!”我想,这个故事大概许多人都听过,这样老掉牙的故事,却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是个礼义之邦,尊敬长辈、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失去了这种美德,失去了做人的起码条件。这种行为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建立无疑会起到破坏作用。只有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教孩子学会感激。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如何接受别人的善意是一种智能,也是一种风度。如何优雅地接受别人的美意,诚挚的道谢,在这人情淡泊的社会中是很重要的。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的确是一种美德,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孩子尤为重要。至少,我们得教会孩子从小就学会真诚地说声“谢谢”。国外的小孩从小就被教导“接受”的礼节,不管喜不喜欢别人的礼物,都必须得甜蜜蜜地道谢,因为要谢的是礼物背后的心意,不是礼物本身,更不是礼物的价值。不管多小的礼物都要写谢卡,不管多小的服务都要道谢,这种已经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这种口头的赞美冲淡了生活的压力,美化了人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很好的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再者,就是掌握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并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促发其感恩之心。听过一位母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世界,大门为你们敞开,你们不想进来;你们的世界,我们想进去,你们又不肯。可见,不能良好地沟通,就无法让孩子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孩子了解我们的付出与辛苦,就很难让孩子有颗感恩的心。

  说到这,又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篇短文--小强的父亲是某商店的经理。小强常去父亲商店里,父亲也经常让他把一些收款单送到邮局去。一天,他写了一张纸条,放在妈妈的床边,晚上,妈妈看到这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欠小强如下款项:把信送到邮局5元;在家里浇花5元;他一直很听话10元,共20元。小强的妈妈把帐单仔细看了一遍,什么也没说。晚上,小强在自己的床边看到了20元人民币,同时他又发现在床边上还放着一张帐单。他一看:小强欠妈妈如下款项:他在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元;他十年的吃喝0元;他生病时得到护理0元;她一直是个慈爱的妈妈0元

  共0元。每每看到这我总会会心地一笑,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母亲,她用一种富有幽默感而且让孩子易于了解和接受的类似于游戏的方式告诉了孩子父母长期以来的无悔付出,这真的是一种对我们很有启发性的方式。

  爱子心切的我们,常常是把他们“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总是把所有的辛苦和困难藏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而不知就里的孩子们也就慢慢地习惯成自然,顺理成章地接受着一切父母的付出,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慢慢地只知索取,不知付出,慢慢地在我们深深浓浓的爱中麻木不仁,逐步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其实,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最需要的是一种心灵沟通和内心的理解,需要亲人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共享内心的欢乐和忧伤。有的家长认为,不需要跟子女做心灵的沟通,也不需要让孩子了解成人世界的艰辛,“我的孩子心里想什么我还不知道?给他吃好穿好不就得了吗?”这些或许是孩子一部分想法,而不是他的全部想法;这或许是估计的,而不是他真实的想法;这或许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层的想法。其实孩子最喜欢、也最需要与人沟通。孩子心理的闭锁只是现象的一半,现象的另一半就是希望有一个“重要他人”,一个能理解他的人来打开这种闭锁。他们关住的这扇心灵的门,只是虚掩的,父母只要耐心地、平等地推开这扇门,子女是很愿意与家长沟通的。作为父母,我想对天下的父母们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用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告诉孩子,让他了解父母的疾苦,让他分担父母的重担。我们得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力;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点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因为有太远的路我们不可能陪他去走,他必须独步于人生的考场,去应对那些我们永远无法料及的莫测的风云。让他在承担与失败中成长、体味与感悟,拥有一颗向上向善、感恩的心。

  我曾听到一首歌,歌名就叫《感恩的心》,其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让我特别喜欢: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让我们在教给孩子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唱这样一首歌,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百善孝为先的五言诗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