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知识点归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艺术美学》讲义大纲

  第一讲绪论

  美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

  学科地位的确立:

  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与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rten,1714—1762)分不开的,他在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专著,第一次提出了“美学”这个名称,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正因如此,他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美称,也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1735年,鲍姆嘉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德文“埃斯特惕卡”(Asthetik),意为“感性学。

  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美”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美在于和谐和比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美在于体积的大小和秩序;

  (德)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康德: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

  (古希腊)柏拉图:美是难的。

  “美”的迷惑—美学究竟研究什么

  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审美活动、创造活动与审美意识活动,而审美意识活动又是美学研究的核心。

  ▲在这里,“美”作为表意符号,不指某种对象,也不表明某种抽象理念,而表现一定主体对于对象的一定意向情态和感受。

  2、为什么要研究“美”

  1、美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2、人的生理和人生心理上的意义;3、生命和生活的意义;4、哲学和人类学意义;5、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的意义;6、方法论和科学的意义。

  3、怎样研究“美”?(方法论)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历史方法、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方法;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结构主义、“旧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方法;

  当前研究方法:符号论方法、阐释学方法、价值论方法、心理学方法、精神分析方法等;

  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整体分析法。

  4、研究和学习的态度

  (1)科学客观的态度:a、历史主义态度;b、科学的态度;c、客观主义态度;d、民主态度

  (2)打破传统的封闭型心理结构

  (3)抵御名人效应

  (4)改变旧方法,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

  (5)反思态度和批判精神,不断否定自我

  (6)超功利的独立和自由精神

  学科分支(学科细化)

  文艺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设计美学、戏剧美学、影视美学、绘画美学、园林美学等。

  应用美学:生活美学、科技美学、建筑美学、装潢美学、劳动美学、企业美学等。

  美与丑

  美与丑的对立:如,美是和谐,则丑是不和谐。美是有益,则丑是有害。美是令人愉快的,则丑是令人不快或痛苦的。美是秩序,则丑是混乱。美是完整统一,则丑是残缺分裂。美是价值,则丑是无价值或反价值。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则丑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

  三个范畴:现实形态的丑(现实丑)、艺术形态的丑和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形态(艺术品)。三个范畴互相联系,但互不相同。

  艺术形态的丑指的是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作为作品内容因素的现实丑,但它不再是自在形态的现实丑了,而是艺术化或审美化了的现实丑,因而应称作艺术形态的丑。

  在艺术品中,现实丑虽然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化即思维化、感情化或典型化,必然“变形”,但这种“变形”始终只是“量变”而不是“质变”。

  作为艺术品,由于它在反映现实丑的同时对丑进行了否定,体现了美的观念、美的情思和美的理想,因而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品又是美的。

  真正的艺术,无论其反映对象是美还是丑,它都是一种美的创造。所以我们说艺术没有化丑为美的“点金术”和“仙方”,但它在反映丑的时候,一样创造了美。

  “美与丑从来就不肯协调”,却又“挽着手儿在草地上逍遥”。(歌德)

  “丑并不作为美的一个部分与参预者”,“丑不在美的范围之内”,但丑又“属于美学理论范围”。(罗森克南兹)

  结语

  现代美学是一门立足于人本身而对人进行科学探索的真正的人学,而由于人的丰富性,该学科就自然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具有多方面的人生意义和学科意义。

  第二讲艺术的起源

  几个区分

  就广义的美学而言,我们把凡涉及针对审美和艺术的一切研究都称其为美学。

  狭义的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学,艺术理论,艺术美学。

  美学和艺术学

  万书元:

  一是研究的对象不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审美的接受,审美的社会性等;艺术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的发生学规律、创作规律、阅读与鉴赏规律、以及艺术批判的维度、艺术与社会的诸种关系等。

  二是研究的范围不同:美学研究的范围大于艺术学研究的范围。美学研究,除了艺术之外,还有生命、社会、自然、宇宙等;而艺术学只针对艺术。

  三是研究的方法不同:美学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演绎法;艺术学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归纳法。美学研究更偏于理性,更具抽象性和思辨性,艺术学研究更偏于感性,更具体也更具实证性。

  四是目标不同: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现象中的真理性内容,并且力求系统地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产生发展的规律、审美呈现和审美体验的规律,科学地阐释艺术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创立一种以审美理论为中心的科学理论;艺术学的任务,则是探讨艺术创作、鉴赏和批评的基本规律,研究艺术的本质,创立系统的艺术阐释和批评的理论体系。

  美学和艺术美学

  美学和艺术美学的关系,可以看成总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总体与门类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下表得到说明。

  艺术美学是以艺术的基本类型为中心,确立艺术品评的价值体系、探索艺术审美体验的规律、研究艺术风格的特征、艺术语言的特征,以及艺术与游戏、科学、神话、宗教等的关系。其中,关于艺术本身的价值体系的确立,是首要的问题。

  艺术美学更多地着眼于感性事实,关注个别性和特殊性;美学则更多地着眼于理性的探索,概念的界定和推演,关注一般性和普遍共相。艺术美学重点关注艺术;美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中所有的审美事件。两者之间,从研究对象、范围,到方式、目标,都有明显的区别。

  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

  虽然两者研究的对象一致,范围相同,但是,侧重点和目标不同。艺术理论主要探讨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奥秘,研究艺术类型的特征,确立艺术批评的一般原则,艺术消费的一般规律。艺术创作的规律居于中心地位。

  艺术美学则是把作品置于中心地位,重点探讨艺术体验的特征、艺术的审美价值等问题。艺术理论侧重于艺术创作学,艺术美学侧重于艺术审美的价值学。

  艺术是什么

  又一个类似于“美是什么”的本质主义、怀疑主义问题。

  当没有人问我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我倒还清楚艺术是什么。可是当别人问我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我反而答不上来。——美国美学家肯尼克

  “艺术”的概念溯源

  汉语:艺—从“种植”到“六艺”到“才能”

  原作“埶”、“蓺”,在甲古文中它是人在种植的象形,象征着劳动技术。

  六艺(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术:许慎《说文解字》:邑中道也。段玉裁解释:术,引申为技术。

  最早”艺”、“术”连用:《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并注:“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拉丁文”Ars”和英文“Art”,原义也有技术的意思。

  古罗马:具有一定技术性的手工劳动和工艺劳动,在古代的西方大体包含:木工、外科医生、烹饪术、建筑术等(人类有目的的活动)

  中世纪: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数、几何学、天文学

  现代涵义上的艺术:艺术还没有从人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

  艺术的独立

  时间:欧洲17世纪

  表现:

  艺术研究院的成立

  从法律上把纯艺术与手工技艺分离

  术语的合理化----artartist和artisan

  艺术:一般来说,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及其二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艺术的起源:“斯芬克斯之谜”

  1、模仿说

  代表人物:(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德谟克利特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是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亚里士多德《诗学》

  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的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形式不同。”

  例如在媒介上,画家和雕塑家用颜色和线条来模仿;诗人、戏剧演员和歌唱家则用声音来模仿。

  《管子》: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中,“凡听羽,如鸟在树。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模仿虽然忠实于他所见所闻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种平常意义的复写。

  尽管艺术往往有着由模仿带来的外观,但仅仅是手段而已,并不是目的。

  2、表现说

  代表人物:(英)雪莱、(俄)列夫·托尔斯泰

  雪莱认为,野蛮人的艺术只有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通过艺术表达他们的情感,是这种交流情感的需要促使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如线条、色彩及言辞)把他们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原始人面对狩猎丰收时的喜庆与欢愉、面对同类伤亡时的痛苦与沮丧、面对突如其来的雷雨风暴和无法抗衡的火山爆发似的焦灼与惶恐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3、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

  代表人物:(德)席勒和(英)斯宾塞

  游戏说:最初由莱辛提出

  席勒: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斯宾塞:游戏和艺术都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游戏的冲动是美感的起源。

  游戏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对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实践活动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人之所以乐于参加游戏,并不是想以游戏为手段达到某种实用目的。

  无目的性的目的性艺术特殊的审美功能

  游戏并不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和练习。——德国学者谷鲁斯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4、巫术说

  代表人物:(英)泰勒、弗雷泽

  巫术理论:泰勒(交感巫术)

  原始人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野蛮人的世界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意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弗雷泽进一步提出了各个原始部落的风俗、仪式和信仰无不起源于交感巫术的理论。

  巫术所依据的原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类相生,或谓结果可以影响原因。第二是凡接触过的物体在脱离接触后仍然可以继续互相发生作用。前者成为相似律,后者称之为接触或感染律。根据相似律,通过模仿,就可以产生巫术施行者所希望达到的任何效果。而根据接触律,巫术施行者可利用与某人接触过的东西来对他施加影响。这种东西可以是他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他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前一种巫术称之为模仿巫术,后一种巫术称之为交感巫术。

  ——弗雷泽《金枝》

  巫术:就是人类运用错误的推理,企图以此影响和控制自然及自然力的一种方法或技术。

  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前者赖于人(崇拜神、媚神),后者赖于神(祈求);前者体现人的主动性,后者体现人的被动性。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狩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鲁迅:

  画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学家那么悠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

  5、劳动说

  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格罗塞、普列汉诺夫。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结合劳动过程中存在着节奏、舞蹈、歌唱等实例,以证明最初的艺术活动产生于劳动过程当中。

  3、史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大多与劳动有关。

  一、劳动提供了人类创造艺术所必须的生理方面的条件

  恩格斯: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为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认为,社会人的各种感官不同于非社会人的各种感官。人类“懂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形成和发展,“是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

  二、艺术产生于劳动过程当中

  人类“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毕歇尔《劳动与节奏》

  劳动的歌曲和舞蹈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在大洋洲的部族那里遇到。岛国的生活甚至在其他方面也是对艺术的发展有利的。那里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一种最亲密的合作,例如,由于划船动作需要按照同一的和固定的节奏来加以调节,因此那里的划独木舟和造船歌得到了发展。

  ——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鲁迅:杭育杭育歌,最早的诗歌创作。

  三、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大多与劳动有关

  格罗塞认为,原始人的劳动方影响和制约着他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视野和范围。

  ——《艺术的起源》

  原始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或者是对劳动场面的记录,或者是对劳动生活的歌颂,或者是对劳动对象的模仿。

  劳动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劳动提供了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主要的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艺术与儿童的艺术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

  艺术起源于非艺术。

  结语

  (德国)席勒:啊,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

  第三讲文明轴心期的美学思想

  构建美学体系的柏拉图

  柏拉图(希腊语:Π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最重要的著作是《理想国》。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二十岁时,他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柏拉图的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是“宽阔”的意思,柏拉图的胸肩宽阔,也说他的额头宽阔,于是他的原名被“柏拉图”所替代。

  美学本体论

  美的理念说:成为本体论意义的范畴,美的理念是一切美的根源,独立存在、永恒不变、自身同一,美的事物分享了理念而美。

  理式论、回忆说、迷狂说构成其美学本体论

  理式(Idea)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

  几种学说

  1、理式说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式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式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三级图式:理念、现实、影子(反映)

  柏拉图曾以床为例,来具体说明“理式”的本体论性质。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一是世界上本来就有的“理式”的床,不妨说它是神造的;二是木匠所制造的床,也即生活中现实存在的具体的、感性的床,这个床是木匠用床的“理式”制造出来的;三是画家所画的床,它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理式”的床隔了三层,因此也就更加不真实。(部分、模糊、影子的影子)

  2、灵魂迷狂说

  具有迷狂性质的灵感是人通向真正美的本体的中介,人在这种诗神凭附的、迷狂的非理智状态下飞升了灵魂,脱离了世俗,进到了天国(理式世界),受到理性光明的照耀。

  回忆:对美这一本体的理性直观

  知觉不能认识理性,但有暗示——回忆理念,回忆被遗忘的形式,回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渴慕与返回,是人向理性故里重返的中介,回忆重建人与理念的联系,摆脱肉体和世俗的羁绊与自身存在的偶然性,灵魂达成不朽,这就是美的上升过程。

  回忆是神凭附着——迷狂

  迷狂:灵魂神智不清的状态,理性的迷狂向着绝对的美和善,是回忆理念世界真实景象时的心理状态,凝神观照、静思默想。

艺术概论知识点归纳

复习资料—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 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 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

  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猪蹄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9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

  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 说明方法:引用 ——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列数字 ——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 ——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举例子 —— 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分类别 —— 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 —— 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作比较 —— 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摹状貌 —— 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 ——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作诠释 ——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作诠释比下定义自由灵活,例如,《向沙漠进军》中对沙漠的说明: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补:“下定义”与“作诠释”形式上基本相似,一般都有“是”、“叫作??”或“:”等字眼表示解释说明。判断的依据是把前后词语调换位置看是否唯一指向,正确就是下定义,不正确就是作诠释。如上例变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是沙漠”,则沙漠并非唯一指向)

  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1、说明方法:如上列举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游览顺序等)、逻辑顺序(总分总、并列、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要到次要等)(注:答题只需写三大类之一,无须分小类)

  3、说明的特征:指说明对象所具有的特点,也是文章的主干部分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比较:说明文的特征是准确性、知识性、科学性)

  4、说明的语言:第一要求准确、客观(分析模糊性词语如“大概”、“比较”、“左右”等一定要往准确性方向思考,同时也要对句子本身作出具体分析,切忌只写空话)第二不排除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存在,分析此类语言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①语言本身所反映的客观情况;②文采、情感色彩、渲染的气氛等

  5、字、词、句的理解按记叙文的读法,但不妨多往客观性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方向思考。

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关系点滴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艺术理论的检验应当实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因此,艺术实践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指导性作用。艺术理论能够帮助创作人员理清思路,而艺术创作则是对艺术理论的实践,艺术创作人员的理论水平除了影响艺术作品的质量外,还对艺术作品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艺术创作人员对于艺术理论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正因为此,大多数艺术专业的学员过于重视相关技术创作手法的练习,而忽视了艺术理论的学习,这导致部分学员的艺术修养较差,而这种较低的艺术修养也将直接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艺术理论的学习应当成为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

  一、艺术理论学习的作用

  对于艺术理论来说,研究艺术理论的本质是为了找到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联系,建立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沟通的桥梁,发现不同的艺术类别所共有的艺术本质与创作规律。艺术理论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艺术理论有助于人们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解,从而了解艺术活动价值,发现不同形式的艺术类别之间所具有的普遍规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其次,通过对国内外著名艺术作品的鉴赏,可以了解世界著名艺术流派的艺术思想与表现形式,对古代著名艺术创作人员进行深入了解,学会如何鉴赏艺术作品,加强自身对美的感知力与敏感度。最后,通过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可以了解艺术分类的依据,以及不同艺术类型的审美特点,准确把握相关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基本知识。不仅如此,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艺术理论的研究应当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艺术作为对社会意识形态与精神表现的一种形式,从而对艺术活动在不同环节形成的联系进行了解,形成准确把握艺术理论的发展规律。

  二、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艺术的起源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然而,影像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从非艺术到艺术,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价值,因此,人们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早期的艺术。而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就促进了艺术理论的产生,艺术理论的发展就需要实践进行指导,然而,当艺术理论产生之后,理论的发展也会对艺术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通过发现艺术理论的本质、特征,来研究不同艺术类别的普遍规律。艺术理论的不断完善意味着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而这种提高是基于实践活实现的,通过不断的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推动人类开展实践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是人类对长期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艺术创作人员对其艺术创作生涯的感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对艺术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作为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来说,能否对艺术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将意味着他的未来到底是著名艺术家还是普通的艺术工匠。我们知道,大师和工匠从本质来说,是有差异性的,大师是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而工匠仅仅是模仿别人的作品来制造出不具备创新型的产品,哲学是古希腊中,最为高等的学科,而人们对仰慕的也是哲学家,相反,画家和雕塑家则被人歧视,在人们的严厉,他们只是一种体力劳动者。一直发展到文艺复兴的时期,在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名人的影响下,画家和雕塑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艺术巨人除了会绘画之外,在其他方便也比较精通。达·芬奇就曾以医学和数学出名,也提出过“镜子说”,而米开朗基罗还以作诗而著名,他们在艺术的领域上成就大业,同时其思想境界也是比较高超的。我国的情况也是一样,随着文人画的出现,中国古代画家的地位也就被得到了重视。文人画论是由苏轼提出来的,由此开始,相当多的文人也进入到画家的行列,而画家自身也开始加强了自己文化修养的锻炼。这时候,画家也改变了自己单纯画家的形象,给人们展示出来了诗人和文学家的形象,而自己在社会的地位也得到提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和国外都对艺术家的文化理论修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果生命缺乏了思想,那么这种生命就可以说是僵死状态的,而缺乏思想的心灵,也是枯死状态的。创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创新则与艺术家的心灵和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息息相关,这些情感和思想促使了艺术家的创新,艺术家能够不断地产生出新作品,也是得益于这些进步的思想,思想在,艺术家则在。对于顾恺之、荆浩、徐悲鸿这几位大师,既是艺术家,又是一名研究艺术理论的学者,他们对艺术主张、艺术理论和艺术思想的认识比较深。而通过对理论进行学习,才可以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

  三、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的作用及影响

  为数不少的艺术家对艺术学或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理论的作用没有真正认识,而不少学生也有“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而这样的情况往往很容易对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修养所起的作用产生“否认”。因为否认了艺术作品中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各种不利于提升艺术修养乃至于艺术的发展的因素都将“纷至沓来”。故而有必要深入研究艺术理论学“定位”的问题。作为科学总结艺术实践的艺术理论,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指导艺术创作。首先,其能够揭示艺术的特点、性质、起源,某种程度上能提供智力支持给艺术各个门类的创作活动;其次,其能够促进各种文化形态(包括艺术)间的深层对话,对艺术形式的内容加以丰富;再次,艺术理论深入研究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一个内在要求。其能够将创作者思路“清晰化”,令其“深刻认识”自身的创作行为——这一行为作为实践活动有着“高度自觉性”者,创作质量往往直接受到创作者艺术理论水平的制约,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创作风格的形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艺术概论读后感

  《艺术概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其目的是指导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促进艺术的良性演进。

  《艺术概论》属于艺术学的范畴。所谓艺术学是指有系统性地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方面。它是近世新兴的一门学科。《艺术概论》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理论课程,又是准备踏入神圣艺术殿堂的人和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的必修课。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

  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这里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二是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

播音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播音定义: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

  2、播音特点:播音创作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弹性系统,是一个全息系统

  3、播音属性:自然属性(声音传播、形象建立的物理生理属性),社会属性(波音创作中的党性原则),新闻属性,有艺术特征,既有再造性又有创造性。

  4、播音属性(性质):播音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具有言语传播的性质;播音是一项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新闻性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某些艺术属性;

  5、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6、新闻性是播音性质的主调。播音创作的核心是要以情感人。

  7、播音创作特征:创造和再造的双重性,创作素材的二度性,创作手段的声像性,交流对象的虚拟性,吐字发音的规范性,感情表达的真实性,创作时间的紧张性,创作范围的社会性,接收方式的个体性,创作活动的日常性,强烈鲜明的时代性。

  8、播音地位:地位,是广播电视传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关键一环。我过的广播电视传媒,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9、播音环节作用:构建语言传播系统,使传播潜能变为传播现实,具有传播形成作用;传递信息,体现态度,解释语义思想内涵,具有了解认识社会作用;传达感情,形象生动,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作用;规范美化语言,建设语言文明,具有语言表达的审美示范作用。

  10、播音创作要素:创作主体,创作依据,受众。

  11、节目主持人定义: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12、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必须运用有声语言,必须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对节目、稿件的把握最终必须通过语言表现。都是党的宣传员和新闻工作者。异,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驾驭节目进程;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出头露面'驾驭节目进程。

  13、备稿六部:划分层次,提炼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调(基调是稿件和创作者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图像语言具有表义性。

  14、节目音乐结构特征:目的性,服从节目要求,体现节目意图;融合性,与其它创作要素融为一体。音乐使有声语言富有感染力,语言又使音乐具有明确性,帮助其体现目的性;变态性,有序音乐植入节目结构是,常产干鱿鱼节目主题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制约而发生变化。

  15、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方式:音画同构式,音画平行式,音画反构式

  16、创作依据的特征:可感性,可变性,二度性,局限性。

  17、广播电视受众特点: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直观性、通俗性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其受众较其他传媒队伍庞大;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大多直播,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参与程度高;由于传播电视节目可以伴随其他行为收听、收看,受众的接受行为具有伴随性,多数处于半接受状态。

  18、受众心理:受众心理“影响、制约听众、观众接受行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受众心里是社会生活和广播电视传播作用受众大脑产生的主观映象,并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9、吐字器官包括唇齿舌软腭,好的声音状态对气息要求是深匀通活。

  20、声音弹性:是与声音“僵持”相对立的概念,指声音对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适应能力,即声音随感情变化而产生的可变性、对比性,层次性。

  21、感受分为形象感受(指语言表达者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对所表达内容中描述的事物进行具体能动的体验)和逻辑感受。

  22、播音创作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23、情景再现的定义,步骤:定义,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的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像过电影那样,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步骤:理清头绪,设身处境,触景生情,现身说法

  24、内在语定义:内在语是稿件中的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25、节奏:指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创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26、有声语言属性特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基础,社会属性决定自然属性。

  27、语言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言语环境、传播环境等。

  28、副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体态、服饰、时空感觉显示等。

  29、播音创作方法的原则和办法是还原转化表达。

  30、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播音员的思想感情沿着创作依据的序列,循着创作思路的轨迹,随着播送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状态。

  31、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定义和原则:定义,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原则,要坚持播音创作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很好把握创作环节的有序性和创作要素的协同性。

  32、播音创作从传播方式分为直播和录播。

  33、如何新闻:一,注意寻找和把握新闻的新鲜点,二,注意把握好分寸感,三,新闻播音还具有表态性

  34、新闻播音语言特点和表现:新闻播音的语言以叙述报告为主,以实声为主。表现,一,字音准确,音色纯正,发音应该到位准确。选择自如声区中部,音量不宜过大,要用小实声;二,声音明快,语言干净,要给人快速新鲜的感觉,声音不能沉闷,句尾不能拖沓,要快收,给人新鲜振奋的感觉;三,语义连贯,语句流畅,新闻多为叙述性语言,应多连少停,以体现其及时迅速,单位时间内给人更多的信息量。

  35、通讯播音定义特点以及语言表达特点:定义,通讯播音是播音员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具体形象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播音文体,具有很强的描绘性和抒情性综合性和强调表达的生动性;语言表达特点,一,气息控制形式多样,通讯播音情感变化细腻丰富,气随情动,这种情感变化的丰富性决定了气息控制的多样性;二,吐字发音方法多变,通讯播音语言的吐字刚柔、松紧,发音位置的前后对比,声音的强弱、虚实变化,在通讯播音中显得比较明显;三,停连、重音等位置确定灵活;四,语势曲折,语气节奏变化幅度大,五,通讯播音要具体形象生动,要全神贯注,深入感受,言之有景、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得法。

  36、评论播音特点: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以理服人

  37、知识类服务类稿件播音方法:知识性稿件常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应注意用加重放慢的方法强调,恰当运用停连技巧;常用数字说明事物,应把数字读慢些,加以强调;要较为清楚说明介绍一个事物,应注意对比重音的运用,播音语言要表达自然亲切,语气交流对象可以设计更加具体,可加强针对性,避免语言空泛。

  38、低抬头情况:提示性交流,强化性交流,区分性交流,总括性交流。

  39、现场采访方法:电视采访应该注意举止大方,仪态端庄,热情自然,融入环境;采访前,应写好采访提纲,打好腹稿,熟悉采访导语,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背景材料等各方面情况;采访时,要说好采访导语。语速稍快但要清晰流畅,把握采访导语时,要语气肯定,

  有总括感和主持感;与采访对象交流时要热情,防止冷漠态度语气;要有随机应变的口头表达能力。

  40、画面解说关系形式:画面为主、解说为辅;解说为主,画面为辅;画面与解说相互依存。

  41、镜头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景别,远中近特写

  42、电视专题片解说语言特点:语言应该朴实自然流畅。特点,用声音量不大,小而实,以收为主;咬字,幅度适中;出字,灵活、集中,不弹跳兔子,唇舌滑动多取小动程。吐字发声不夸张,是有控制的自如状态。从语流形态上看,语流畅达连贯,有明显的推进感。在声情表现方面应该适中。

  43、广告播音特点:广告具有宣传性、信息性、艺术性、诱导性、凝练性等特点,播音语言表达应注意整体把握,要与各种要素有机配合,必要时运用渲染夸张求异模拟等语言技巧体现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创造出广告的意境。

  44、播音风格定义: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它以运动的状态贯穿播音创作的全过程,又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凝结在波音作品上。

  45、播音风格特征:附着性,可感性,独特性(是播音风格的生命),一贯性,多样性,可变性

  46、语势分类:上山类,下山类,波峰类,波谷类,半起类。

  47、美在和谐中,美在环境中,美在流动中。

  48、如何对待模仿:模仿优秀的播音创作;掌握一个度;反对机械模仿;模仿的目的是学习

  49、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治水平;扩大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专业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50、插话的情况:一,话题内容层次衔接转换时,插话以小结的方式概括以上内容并推进到下一层次;二,处于话题的重点或难点时,插话可以加深印象,或稀释访谈对象的理论观点,帮助受众理解;对方谈话跑题或啰嗦时,及时插话把话题拉回来;发现一点或有新信息出现时,立即抓住话题进行追问。

  51、宣读式播音易犯毛病:过分注意口腔力度而将字咬死,咬狠,出现蹦字现象,甚至出现语意不明,造成全篇散字成篇;过分注意气息下沉,结果破坏气息自如的运动状态,造成气僵、气噎、气憋影响表达;过分强调语句的停连、规整,造成语句呆板单一,同时也削弱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必然联系造成全篇散句一堆;过分强调声音的坚实明亮,结果声音缺乏弹性变化,使语言色彩单一,影响全篇稿件思想感情的播报。

  52、谈话式新闻注意哪些:一,这种谈话式说新闻不能简单理解为照着原文稿件将口语中的“的,了,呢”它需要在阅读分析明了事实之后,重新编排内容,组织语言;二,这种语言表达样式灵活自然,语气稍松缓,交流感强,使受众有亲切感。它的词语组织更加口语化,更多使用简单句短句;由于新闻自身特点限制,谈话式说新闻不能和其他谈话式相同,它对规整性、流畅性、简洁性有一定要求,不能拖泥带水;那种为赶时髦,将标准语加上港台腔,将标准语加上“那么,好的”,将朴实语气甩上拖下。

  53、快乐大本营常胜原因:形式多变,新颖;播出时间为黄金时间段;优良制作团队;主持风格新颖分工明确;嘉宾名气大;娱乐元素多;观众参与性强;全新管理机制;制作团队年轻化;栏目形式随意化;突发式幽默。

  54、相亲类节目:工作压力大,快餐式爱情,换一个相亲方式是相亲节目形成的契机,有良性的价值观。

  55、情气声三者关系:一,在这里我们说的“情”指的是在播音过程中播音员服务于播讲目的,由具体稿件或是话题引发并且由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始终运动着的情感。“情”是我们进行播音创作的依托。二,声是指播音员依据稿件或话题使用发声器官,运用播音技巧所发出的表达情感,包括大量信息并通过电声设备传达的声音,三,气是指在播音过程中为使用

  有声语言传情达意,有一定力度运用自如,比如胸腹联合方式呼吸所获得的发声动力。对情气声的具体要求,情要具备丰富并且随时调动起来感情,对声的要求是能充分表达各类不同稿件所涌定的层次,不同色彩的感情,清晰明确的表达内容,经过科学训练规范化艺术化,气能符合播音应尽的播音创作要求。有一定力度,呼吸控制自如,完美的配合发声需求。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

大学艺术概论的总结

  1、简要说明工艺美术品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答:工艺美术作品本质上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精神产品,工艺美术品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的特殊性。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即物质属性不是工艺美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2、艺术语言是什么?简述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语言的基本形象

  答:艺术的语言是: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艺术语言的特征:具有感性的、表象的和情感化的特征。基本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

  3、音乐与美术有互通之处吗?简述自己的看法

  答:在艺术领域,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音乐和美术也有互通之处。首先是因为它们本质相同,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其次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音乐和美术也能同样传达客观世界如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节奏性和韵律性等特点。

  4、浪漫主义绘画创作的特征,举例说明

  答: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如:埃及石刻石身人面像,李白、杜甫、拜伦的诗,雨果、吴承恩的小说等。

  5、素材与题材的区别与联系

  答:艺术源于生活,体验生活和积累素材是艺术创作的准备,素材是艺术家在生活体验中的选择、积累的原始资料,是艺术题材的基础,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

  6、园林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园林的特征又是什么

  答:园林特征:一是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二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三是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审美意义。

  中国园林特征: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认为园林的建造应该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次“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7、郑板桥的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各指的什么

  答:园中之竹指的是,现实中的竹子;

  眼中之竹指的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然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

  胸中之竹指的是,经过画家头脑改造而形成的审美意向,这意向由于主体审美认识时精神作用而使现实美得到强化、集中化、概括化或典型化,同时也参透进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手中之竹指的是,完成了的作品。

  8、和法律道德这些上层建筑相比,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有什么特征

  答:形象性、艺术形象具有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特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性;情感性;

  9、艺术的继承主要在哪些方面体现?各方面举例说明

  答:第一,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山河的赞美等。第二,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如我国书法艺术从晋代的王羲之父子、唐代的颜、柳、欧、

艺术概论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艺术概论课,我了解了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音乐的,绘画的,建筑的,舞蹈的……知道了像外国音乐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流派;中国画重写意,西方画重写实;希腊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风格上的不同……这些艺术常识。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百科书式的人,这很难,所以才要更努力。多了解些知识总是好的,虽然这并不会在物质上带给我多大利益,但会让我在精神上收获颇丰。通过音乐,绘画,建筑,舞蹈都能看到一个人的小宇宙,看到芸芸众生的不同,或听或赏,便可在一个个艺术家的灵魂世界里徜徉。音乐,绘画……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想来是真切的感动了太多人,这感动历久弥新,穿越国界,穿越种族,穿越时空,今时今日魅力依旧,并将被历史永远铭记。有时你看到一幅画,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有时你听到一首歌,会有命中注定的惊叹,这就是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动。很难用言语去描述,你只是心里面无比清楚地知道就是它。我享受如此奇妙的际遇,不知道下一刻那一首歌,哪一幅画会把你的心击中,因为未知,才期待。

  课堂上老师展示了很多作品的图片,我没有全部记住,但有实实在在地记住了几幅画,看到的第一眼会在心里感叹好美,就像雨后清晨的泥土芬芳,夜幕时分的灯火璀璨,这份美好千金不换。除此之外,很喜欢视频的形式,将聆听音乐和观赏建筑、名画结合起来,趣味加倍,我想这样更能调动起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应该保护古建,爱护文物,去游览观光时,作为游客不要在景点乱写乱画。把你的名字刻在建筑上,你也不会因为这样就能和它一起不朽。也真的希望各省市都能保护好当地的文化古迹。自然名胜,人文名胜都一样珍贵。现代化的快节奏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短期内来看拆了古建,建高楼大厦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长远来看却是永久的损失。经济发展可以慢慢来,稳中求进,文化古迹没有保护好,想复原就太难了。不要让今天做的决定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我想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从来都不是金钱,金钱总会有花光的一天,文化才是要代代传承的。

  其次,艺术,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体悟。也许你没有机会去听音乐会,去看艺术展……但一样可以追求生活细节的美,用爱美的心关照生活。木心先生曾写过一首小诗《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我喜欢的便是旧时人的这份诚诚恳恳,用心做事的生活艺术。时光是琥珀,耐心去打磨才能呈现它的光泽。

  老师那天推荐的美术馆的陶器展览我去了,很巧做陶器的老先生也在。他坐在屋子的正中央,手边是一个茶壶,一边沏茶一边和桌子对面的学生聊些什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亲切随意的人,却又自成一世界,安安静静地享受和自然在一起的时光,然后用手中的泥土将内心感知到的事物从无形化为有形。而我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的是一种力,就是自然的手。最喜欢的是那组象征四季的陶器,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力的消长,浮沉。最强大的时候好像有东西会从陶罐里钻出来,迸发的生命力让人赞叹,如夏,最微弱的时候像退潮后的海滩,绝大多数贝壳,行人的足迹都被潮水带走了,但你知道它只是在酝酿下一次的爆发,似冬。我想画家在画画,音乐家在写词作曲,建筑家在雕刻,舞蹈家在编排舞蹈的时候,内心都是一样的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但一定足够静,总要沉下心来细细思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香港必去的三个地方

世界杯怎样竞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