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三要素是指
作文高分由熟知三大要素炼成
一篇好作文不仅要求文章布局合理(这是作文的一般要求),它还特别要求文章选材新颖而丰富,立意高深而明确。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充分反映作者的见闻和学识以及精神风貌,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写得大气而平和,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真正的阅读价值。当然这样的文章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
布局看三个维度
文章布局必须合理。文章布局有三个维度:思路、结构、语言。从文章内部看,文章思路必须清晰;从文章外部看,文章结构必须严谨;从语言表达来看,语言必须达意——或华美或朴素,与主题相关,也与作者个性相连。但是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达意只是作文的一般要求,还未达到作文的高分要求,高分作文除此之外还另有其高分的要求——所以还得进一步考查文章的选材和立意。
选材寻“陌生风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作文材料,即使是文章大家也难以成文;但是拥有材料必须是有价值的材料,高分作文在选材上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材料新鲜而且丰富。
1.作文材料必须要新鲜要求作文材料新鲜并不是要求考生一味猎奇。人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考生可以写别人“视野的盲区”,寻找“陌生的风景”,如今年高考描述“上译人”(指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配音演员)的作文,其材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为材料的独特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考生还可以写大家“视野的暗区”,写那些大家心照不宣、不敢触及的内容,如今年高考作文中有描述底层“性工作者”的,其材料的敏感性让阅卷教师心头一惊。无论是写别人“视野的盲区”、“视角的盲区”,还是大家“视野的暗区”,考生自己都必须对所写材料非常熟悉,有细致的观察,有专门的研究,有深入的思考,不然材料再新,也写不出新意。
2.作文材料还必须要丰富有的作文选材角度虽然比较新颖,但是材料太单薄,内容空泛,缺少细节的支撑,经不起品味和推敲。这样的文章是空架子,像水上浮萍一样,因为缺少细节的支撑而缺乏深度,从而缺少触及心灵深处的感染力量。作文跟建房一样,只有精致到细节,才能出色于整体。
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有两类文章看了让人特别乏味:一类是泛泛而谈,几乎没有任何支撑文章主题的材料,这类作文看起来非常累,因为主题缺少材料附着,全文翻来覆去只是对话题进行平面性的诠释,不能往深处拓展,文章缺少层次,立意也不可能深刻;另一类是有材料但是材料陈旧,这类作文乍一看内容还挺丰富,仔细阅读你会发现,都是老材料,如李白、杜甫、苏东坡、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而且这些材料还都是拼凑到一起的,甚至给人以套题的嫌疑。这些材料不是绝对不可以写,关键是你能否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东西,如果你知道的大家也早就知道,还不如不写,写了阅卷教师也没兴趣读,也肯定得不到阅卷教师的好评。
立意须登高望远
作文立意“立”的就是文章的主题,高考作文要求主题明确,这是常识,但是高分作文要求主题明确是不够的,主题还必须立得高,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主题还必须挖得深。作文立意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和做人境界的高低,而且作文立意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选材的价值。只要立意适当,生活中什么材料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即使是别人“视角的盲区”和“视野的暗区”,写进作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亮点;但是如果立意不适当,写进文章就有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致命缺点。
如今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立意就非常高,考生没有停留于农民工子弟对城市艰苦生活的抱怨上,也没有对他们寄予廉价的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感动和期望。同样的题材,如果考生立意不高就很可能写得很阴暗,就不可能得高分。又如今年写女权运动的那篇作文,文中描述的对象有“底层性工作者”、“艳照门”的女主角们还有被人唾弃的“二奶们”,这篇文章是站在女权运动的高度来审视争取身体和思想解放的女人们,对她们的行为作者没有世俗的鄙视,有的是深切的关爱和乐观的希冀,这也体现出作者的大爱无疆,但是他的大爱又是有原则的。同样的题材如果立意不高,处理得不当,很可能写得要么偏激,要么龌龊。这篇文章据说在批阅时有过争议,现在如果让我打分,我也会给他打高分,因为这位同学太有境界了,他对于妇女解放运动有深入的别样的思考,这不是一般人做到的,更不是一般学生能考虑到的。作文立意要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得高才能看得明。
松江二中高级教师 雷振泉
三要素: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逻辑性体现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
段落与段落之间 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等。
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尤其是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 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 的价值取向。
认真上政治课,经 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 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 的写作大有好处。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 作用。
浅谈议论文“三要素”的关系
1.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例如: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的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
2.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人生三要素作文
读完这则材料,我深有感触: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奋力拼搏。这位工人在他的百无聊赖的生活里,偶然去算命,却算出来人生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理想、奋斗与收获。
理想,是第一要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这位正处于迷失方向的工人在算命先生那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人。正是这一理想驱动着他的奋斗,指引前进的路。若不是算命先生的一句善意谎言,我们可以想象或许这位工人仍然还在彷徨中虚度光阴,最终将一事无成。
奋斗,是第二要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现世中,快乐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秦始皇立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取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过,终于剿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位工人在理想的鼓舞下,每日辛勤劳作,奋斗不息,也才有最后的成功。
收获,是第三要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收获,是奋斗之后的水到渠成。
朋友,人生短短几十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最终回首往事,两眼迷茫;还是树立理想,努力拼搏,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无怨无悔无愧于心?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叙事作文要写清“六要素”
叙事,要写清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
写作过程中怎样来安排“六要素”呢?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格式。较多的是先交代时间、人物、地点,然后再逐步写出起因、经过、结果。但有时也可以变化,应根据写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拘泥于一种格式。
雨中
一个雨天的下午,妈妈叫我上街去买菜,我打着雨伞走了。一路上树枝被风吹得哗啦啦地响,摇摇晃晃。我在泥泞的路上小心地走着。雨伞被风吹得几乎都撑不住了,雨不停地打在我身上,裤子下段都湿透了。
我走了一段,忽然听见风雨里隐约传来一阵哭声。我赶紧走上前去,只见一个小孩子站在屋檐下,全身都湿透了。我问他:“小弟弟,你为什么哭?”他说:“妈妈叫我把两只小鸭赶回家,碰上这阵大雨,它们全跑了。”说完又哭了起来。
他一哭,我的心也慌了,想帮他去找小鸭子。但又一想:要是晴天,那就帮帮他,可现在雨下得正大呢!想着想着,我不知不觉地拔腿走开了。小弟弟见我走了,又哭起来,每一声都刺进我的耳朵里。这时我想起好少年张高谦,高谦哥哥他是非常热心帮助小同学的:在山上,他为小同学砍柴;在路上,他替小同学挑柴;每天放学时,他还护送小同学安全地渡船、过溪……那我怎么能不帮助小弟弟呢?想到这里,我停住了脚步,仿佛眼前站着高谦哥哥,他满腔热情地在帮助这小弟弟找小鸭子。于是,我赶忙回转身来,安慰小弟弟:“别哭,我帮你找回小鸭子。”说完,我冒着大雨,向着小弟弟指的方向跑去,田塍小路好滑呀,走一步摇三摇。来到田埂边,没有见到小鸭子的影子,只隐隐听到“呷、呷、呷”的叫声;跟着声音仔细找,这才看见不远处的秧田里,果然站着两只米黄色的小鸭子。我沿着田埂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刚要伸手抓,两只小鸭子“呷、呷、呷”地惊叫着跑开了。我急忙卷起裤管,下到田里去抓;一步步小心地走着,留心别撞倒秧苗。后来总算把两只小鸭子全都捉住了!这时,我裤子上溅满了泥水,浑身也叫雨淋湿了。
我爬上田埂,把小鸭子交给小弟弟。见到他小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心里也乐滋滋的。
叙事,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我们已经知道了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可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这样的文章,读来是不吸引人的。在“六要素”中,“经过”是事情的主体,要分几步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关内容要写得细致、清楚,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了,一件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步一步写具体事情的经过呢?首先,我们可以找找事物的规律。虽然有些事物比较纷纭复杂,不很容易认识清楚,但它总有一定的规律。了解了它内在的联系,知道了它的因果关系,写起来就比较具体了。其次,观察要仔细。人们每做一件事,会有许多动作、神态、语言上的表现,我们要善于现察,了解特点,抓住特征来写。另外,我们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联想,使文章就像一株繁茂的大树,既有突出的主干,又有婆娑的树叶。这样,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
叙事,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写叙事的文章,选材是关键的一步。挑选材料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我们在生活的事件与生活现象中选取材料时要注重新而别致,这就是指选择新颖的材料。
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1.要写出一个“新”字来。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关键是看能否反映个“新”字,即过去所没有的、新近才发生的变化,写文章时一般就从这个“变化”入手,再去探究这个变化的原因来。
2.要写出新意来。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要留意写出事物的新意来。可以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事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从一种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良的人性等,还可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观察思考,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样的材料平中见奇,也不失为新颖的材料。
童年的傻事
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而年幼无知,却又使我做了许多傻事。一想起那件烫书皮的往事,就不禁偷偷抿嘴笑了。
那是五年前的事了。我上一年级,爸爸送给我两个粉红色的书皮,上面印着两只可爱的小白兔,我喜欢极了。不久,塑料书皮渐渐皱了,我想把它压平,可怎么也弄不好。
一天,看着妈妈烫衣服,我一直想着两只小白兔书皮,心不在焉地瞧着。突然心中一亮,猛然想到:妈妈用熨斗把皱皱的衣服烫得平平的,小白兔书皮不也可以烫平吗?我高兴得差一点儿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妈妈烫好了衣服,断了电源,把电熨斗放在床上晾。我悄悄取来书皮,学着的样,把书皮轻轻地放在床上,嘴里还一本正经地对“小白兔”说:“不要怕,过一会你就整整齐齐的啦!”说着,把熨斗举起来,轻轻地往书皮上压,谁知,“吱——”一声,吓了我一跳,我把熨斗提起来一看,哎呀!这是怎么回事?书皮上的小白兔飞了,只留下一个大大的熨斗印。我迷惑不解,朝熨斗看了一眼,噢,小白兔给熨斗“吃”了。我既心疼,又难过,坐在床沿上“呜呜”地哭了。
妈妈走进来,看我这个样子,急忙问:“伊茹,干嘛?”我边拭泪,边断断续续地说:“呜……小白兔……给……给熨斗……‘吃’了!”妈妈听了,差点笑弯了腰,她边笑边点着我的头,说:“塑料一碰到热就会熔化的呀,怎么可以用熨斗烫呢?”我停住了哭泣,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长大了,我一想起这件事,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好笑,又看到了另一面:没有知识,就会闹出许多笑话。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因为它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记事的“六要素”
记事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经过、结果。这6项缺一不可。
时间:一件事的发生总要有时间性,是春夏秋冬,还是早午晚,重大事件还要写清年月日。时间制约文章内容,检验情节是否否合理。酷暑时节不能出现天寒地冷和凉风习习的描写;写早晨,就要用与早晨气候相适的词句,而不能出现类似骄阳、晚霞的描写……。时间给人以联想,把人带入具体时间的氛围,进而深入理解事件情节。
地点:地点是事件发生的处所。地点交待清楚有助于烘托事件的地理风貌与风俗民情,强化情节的地域性,同时也制约着人物的性格、语言、穿着等。如写农村或山区发生的事,人物语言及衣着打扮就应符合区域特点,而不能带有现代都市的味道。
人物:人物是记事文中的行为主体,没有人物,不构成记事。不论是一个人物还是几个人物,必须为记事情服务,与事情无关的人物尽量不要。因记事情节需要,还应赋予人物对表情、行动描写等。与事件有关的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略写。
事由:或者说起因,它是记事中很关键的一环。对起因的交待必须简洁、明了,只有起因清楚,后面的经过和结果才能顺理成章。但事由应该占很小篇幅,写文章讲究。虎头、猪肚、豹尾。这虎头,指的就是包括起因在内的开头,它应该开门见山、鲜明醒目、言简意赅。
经过:经过是记事的重点部分,也就是所说的猪肚,即容量大、能装。一篇记事的好坏全凭经过是否精彩、丰富。经过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得完整、清楚。
结果:结果即是事件的结局,或者从一件事上归结某种意义和道理。结果要求——豹尾。是指应收束有力,使人读罢一目了然。同时,成功的结尾应有所升华,达到回味无穷,“绕梁三日而不散”的效果。
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
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还有一定的人物参加,并且有其起因、经过和结果。因而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被称为事情的六要素。我们要写好一件事,就必须写清楚这六个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地叙述清楚。一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二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三要交代哪些人干了这件事,哪些人和这件事有关系;四要让别人看清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五要交代清楚事情的经过;六要让别人看到这件事最后怎么样,起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六个要素一一写清楚,文章的内容才算完整,眉目才能清晰,这样也才能很好地把中心思想表现出来。不然的话,读者就会对文章所写的事情不甚了解,甚至糊里糊涂,以致影响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换 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他妈妈的病情的。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那太谢谢你了!”“别谢了,快去叫你的爸爸吧!”我一直目送着李刚骑着我的自行车消失在路的尽头。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做的一件好事,反映了“我”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文章一开始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地点是“我”去看电影的路上,有关的人物是“我”和同学李刚。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在去看电影的路上,看到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便停下了车。文章也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我”了解了李刚为什么推着车在路上走的原因,把自己的车借给了他。那么,事情的结果怎样呢?“我”有没有去看电影?“我”是把李刚的车推回了自己的家,或是推到了李刚的家,还是找到了修车摊把车修好了?“我”是怎样与李刚把车再换回来的?这些情况,文章都没有交代清楚。由于作者在记叙一件事时,草草收场,匆匆结尾,所以让人在读后会产生以上这些问题。可见,写写事记叙文,这事情的六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有的同学往往不注意这些,在写事时,要么没交代原因,要么忘了写结果。我们说,少了任何一个方面,记事都不能算完整。我们在写一件事时,不仅要把事情的地点、时间、人物交代清楚,还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完整。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就把事情写完整了。
换 车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他妈妈的病情的。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那太谢谢你了!”“别谢了,快去叫你的爸爸吧!”我一直目送着李刚骑着我的自行车消失在路的尽头。这时,我才想起看电影的事。我望着那辆没有气的自行车,心想:今天的电影恐怕看不成了。对!修车去。我顶着凛冽的西北风,好不容易找到了修车摊,把李刚那辆车的后轮胎给补好了。
下午,我骑着李刚的车,来到了他家。他妈妈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您好好养病吧!”我骑着自己的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天还是那么的冷,北风仍呼呼地刮着,可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修改后的文章,补充了事情的结果,这样就把一件事叙述完整了。文章在最后交代了“我”没有去看电影,而是去找了修车摊,为李刚修好了车,最后还把车送到李刚家,这样使读者对这件事有了完整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不仅照应了上文,而且也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进一步突出了“我”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一件事时,一定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下笔前如果这六个方面的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方可以列提纲作文。相反,如果对于这件事的六要素不清楚或不全清楚,这说明你还不够了解这件事,最好等了解清楚后再写。因为一篇写事记叙文,六个要素写清楚了,才会使人觉得文章写得有内容,有条理,完整、清晰,才会使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
学会叙述事情,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作文本领。怎样叙述一件事呢
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例如:一位同学写《发生在街上的一件事》,开头写:“昨天早晨,我上学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看见两位骑自行车的同志撞了车。”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人们一看就知道事情的大概。但是这样写还不够,人们要问:“他俩为什么会撞车呢?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于是,这位同学就接着写:“前边的阿姨和后边的叔叔,都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跑着。突然,一辆汽车从前方穿过横道。这时前边的阿姨忙煞住了车,而后边的叔叔没有煞车,一下子把阿姨的自行车撞坏了。”但是读者又会问:“后来那两个人怎么样呢?”这位同学接着写道:“前边的阿姨生气地对后边的叔叔说:‘你为什么不煞车?把车子撞坏了就得给修理。’后边的叔叔责怪前边的阿姨:‘你为什么不闯过去?如果你闯过去,我能撞上你吗?’他俩就这样各讲各的理,争吵不休……”读者接着还会问:“那么,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同学又写道:“这时,许多行人围过来,大家都说后边的那位叔叔应该煞车,撞坏了车应该给修理。后来,那位叔叔认了错,答应修理车子。那位的态度也缓和下来,说人家也不是故意的,没有让那位叔叔修车。最后,两人就各自推着车子走了。”这位同学写到这儿,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可见,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还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叙述。如果次序混乱,就会使人理不清头绪。同学们在叙事的时候,一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写,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叙事作文指导—写清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记得一08世纪德国着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情说清楚了。可见一个人说清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对我们
生来说,写清一件事情的“六要素”,这是最起码的基本功了。
一般来说,要写好一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清这“六要素”是少不了的,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写明“六要素”。个别要素,有时虽在字面上不显示出来,却隐含在文章中,也是可以的。
写作过程中怎样来安排“六要素”呢?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格式。较多的是先交代时间、人物、地点,然后再逐步写出起因、经过、结果。但有时也可以变化,应根据写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拘泥于一种格式。
三要素
1、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