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作文

  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原址据说在长江边,历史上曾经屡毁屡建。

  1984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重新修建起来,这一雄伟壮丽的建筑放射出夺目的光彩。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从三国鼎立时期始建算起,距今已有1760多年。这次重建的黄鹤楼以清式为源本,是一座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的仿古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登楼远眺,一览楚天风云,尽收江城美景,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黄鹤楼的主体建筑有5层,共高51米。黄瓦红柱,钻尖顶,层层飞檐勾心斗角,四面如一,楼形正方缺隅,屋顶安置着一座金色的“宝顶”。楼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铺盖,不仅顺应了“橘皮黄鹤”的故事,也与蓝天相辉映,灿烂辉煌,别具一格。翘下有风铃和翘角梁饰,每个角都有向上凌空飞腾之势。翘角处上有屋“鱼尾”,下有角梁“龙头”,造型生动多姿。四面角梁的前端分别悬挂着“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和“楚天极目”四块镏金大匾。

  主楼台基用花岗石贴面铺地。洁白的花式栏杆环绕着台座,台前铜制的“黄鹤归来”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整个黄鹤楼古朴秀丽。

  楼内的装饰古色古香。除设藻井、天花、彩画、花罩等传统装饰外,大厅墙面上还镌刻着以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文活动、兴废沿革、楚天风光为题材的大型壁画,楼内红柱上还悬挂着古往今来名流撰写的楹联。

  从正门进入首层大厅。大厅中央高10米,四周设跑马廊。正厅前方是巨幅立式构图的陶瓷壁画,题名“白云黄鹤楼”,内容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正方一位仙者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黄鹤下方耸立着清代黄鹤楼的形象,高楼下,人群欲动,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世之意,形成天上、人间互相呼应的动人场面。四周白云缭绕,背后江水滔滔。这是一幅寓意深长的佳作。大厅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7米长的名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走上跑马廊,在夹层中设有两个陈列室,展出历代有关黄鹤楼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的影印本以及各种黄鹤楼图的复制件,从文化史料的角度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概貌。

  从一楼到五楼,建筑布局、室内装饰都各具特色。登上黄鹤楼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佳句。

  五楼是黄鹤楼的最高层,大厅空间宽敞,四周墙上满布着绚丽的壁画,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临窗而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黄鹤楼除了它本身独有的建筑风格外,还增加了现代化的设备。为了方便游人,安装了电梯,增加了装有空调设备的接待厅,并层层安装音响设备,为游客播放楚乐古曲。黄鹤楼雄伟壮丽的建筑、神奇浪漫的故事传说,以及那古朴典雅的园林设施,会使你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作文

  大家好,今天我就是你们的小导游,我叫韩佳诺,大家叫我韩导好了。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段是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好,大家往前走,看!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着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长城,爱惜劳动人民的成果。长城距今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几点要求:

  1:果皮等垃圾,不可随意乱扔;

  2:不可以在城墙上乱写乱画;

  3:不要破坏建筑物;

  旅客们,我介绍完了,剩余的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念,祝大家玩的开心。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作文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播放一段录像——北京天坛公园导游员迎接游客时的情景。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

  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录像短片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设计意图:尽管家庭旅游越来越时尚,但很多学生对“导游员”“导游词”还是没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录像短片的播放,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或回忆曾经听过、见过的情景,对“导游词”产生直观感知。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师: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天坛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

  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3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颐和园导游词》,该怎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颐和园”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针对学生口头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习作内容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共性之外,还要有一些个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体现在对习作主体——“有特色内容”的选择上,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便可当堂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选好习作材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作文

  今天,熊老师带我们演了两出戏。

  第一场戏,人物:黑娃、店主、保安。

  十年前的黑娃去“时尚达人”商店,走向前,看见一件西服问店主:“老板,这件衣服几块钱?”店主打量了一下黑娃,理直气壮地说:“什么几块钱,你个土包子,这件衣服进口的,要好几十万呢!”“几十万?”“三十万,怎么了?”黑娃听了张大嘴巴。“啊!这么贵啊。”说完黑娃把手伸进口袋,“哎呦哎!老板,我的钱包丢了,帮我找找吧。”店主扫视了一下地上,没见什么包。说:“你——包——哈,哈,哈,我看你根本没有钱,你这个骗子!保安!拉出去!”说完,保安过去把黑娃“蹦”的一声扔在了门外。黑娃爬起来,恼火地看了店主一眼。

  第二场戏,人物:黑娃、店主、保安。

  十年后,黑娃的的样儿没变,可不一样的是他的腰包鼓了,打扮得光亮时尚了,又逛了一次“时尚达人”商店,店主看见了十年前的黑娃,大吃一惊。连忙上前说:“贵宾快坐,来来来。这几天哪儿发财了?哪发财了?”黑娃严肃地“嗯嗯”吭了两声。店主忙给他介绍身边这件服装那件服装!现在黑娃有了几个亿,可神气了,“安静!全给我打包!”店主打完包,算着钱,“一亿零六百七十二万零九百二十五八毛六分!”黑娃大方地一出手一亿五。店主乐了,拿了钱手舞足蹈。正当他高兴时,突然想,我以前为什么要对黑娃那样呢

  人,一定不要以貌取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作文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春天里,万物复苏、姹紫嫣红。

  春天到了,小花绽开美丽的脸庞,向春天微笑;小草从地底下钻出来,向春风点头;小树吐出嫩芽,扑进春妈妈的怀抱;小溪跳着欢快的舞蹈,缓缓地流动;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飞来飞去,正在采蜜。

  春天到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从池塘里探出头来,“呱、呱、呱”地唱歌;爱睡觉的大狗熊从窝里爬出来,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又细又长的大蛇也从洞穴里钻出来,准备觅食;小田鼠从自己“家”里爬出来,准备在自己的“菜园”里播种;所有的小动物都在绿油油的大草坪上玩耍。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在绿草如茵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野餐、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年轻人在阳光明媚的地方支起帐篷,准备野营;老人们在林荫小道上练起了太极拳。

  啊!春天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啊!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作文

  尊敬的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长城游玩,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您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玩得满足。

  接下来,我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长城的概况。

  长城位于北京的北面,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个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就在自己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便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长城,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在巍巍群山之间蜿蜒盘旋。它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国父孙中山参观长城后,评价道:“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我们今天游览的是修筑在八达岭上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烽火台”,也就是方形的城台。在这“烽火台”上,周幽王还曾经导演过一起“峰火戏诸侯”的历史闹剧。

  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动用了百万之众,竟占全国人口的1/20!想当初,古代人民艰苦劳动,才把那一块块重达千斤的条石、城砖抬上这峭壁深壑。因此,为了尊重古代的劳动人民,我在此提几点要求:

  1.不要乱涂乱画。

  2.不要把塑料袋、废纸等垃圾随手丢弃。

  3.不要破坏建筑物。

  长城,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登上它,领略它的雄伟,壮观。

人教版语文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唯路小学刘林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网页制作,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只缘所感

备课材料 人教版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讲义

  一: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吗?本次习作有三点要求:

  1、本次作文的类型属于哪一类(写景?记事?状物?想象作文?……)

  2、该景物有哪些特点

  3、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写

  二、确定自己要写的是哪里的景物

  1、我想写的是:

  2、该景物的特点有:

  3、我准备采用的写作顺序是:

  1、什么是自然景观

  从大的范围说,自然景观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的景色,比如美丽的海边,壮丽的瀑布等等,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具体地说,名山大川都属于自然景观一类。如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以及黄山,庐山、茅山、天山、燕山、五台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还有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花果山……

  2、 什么是旅游景点

  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我们大陆上的名胜古迹可多了,北京的故宫、八达岭;南京的雨花台,中山陵;开封的铁塔、相国寺;西安的大雁塔和临潼兵马桶;名扬天下的嵩山少林寺;泰山的迎客松;旅游胜地的黄山;有胆才敢行的华山……都是人们想去的旅游景点。如果你到这些地方旅游一番,然后描写一番,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一定会让他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3、 什么是身边的景物

  可以这样来理解,你身边的景物,就是你家乡的景物。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

  如果你生活的北京,那么北京的景物就是你身边的景物,对于外地的游客来,又可能是旅游景点了。

  二、我该怎样开始写作文呢

  方法提示:暑假里,爸爸带着我游览了某个名胜古迹,我想写出看到的景物,应该怎么写

  第一:要学会观察,抓住看到的景物的特点。

  第二:观察和体验景物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对景物的观察和体验一般的顺序可分三种:①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一处景物,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景象,为了把它们全面地介绍给读者,那就应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和体验;就能依次描述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的景象。②按照空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一个景物总是由各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又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结在一起。景物和各部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为了把一个景物完整地表现出来,可以按空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③按照观览路线来观察和体验。按照观览的路线写,就是观览者走到哪里,就描写到哪里。随着观览者立足点的变化,一个个新的景物或景象不断出现,依次描写这些景物,就如作者带领读者一同参观游览一样。还应指出,这三种方法,在具体描写时还可以交互配合使用。

  第三:可以动静结合来写。不如有风的时候景物有什么变化,有动物出没在景物里又有什么情趣等等。

  第四:观察和体验景物的特点,要灵活运用多种联想手法。如联想到诗词佳句、历史传说故事等;也可展开想象,将自己看见的景物与自己内心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也可以穿插对历史的联想,使文章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这样可增添文章的风采,使文章更富有魅力。

苏教版语文上册第5次集体备课

  时间11月8日地点办公室六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参加人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主持人姜磊中心发言人姜霞备课内容第五单元单元课时划分说勤奋2课时李时珍夜宿古寺2课时维生素C的故事2课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2课时习作52课时练习52课时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4、领悟许多科学中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每课教学目标《说勤奋》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李时珍夜宿古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维生素C的故事》朗读中感受体验哥伦布的心情,朗读交流中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说出哥伦布情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通过学文领悟到对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习作5》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深刻道理,体会人物精神。难点:领悟许多科学中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每课教学重点难点《说勤奋》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李时珍夜宿古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维生素C的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习作5》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研究过程及思路详记姜霞:《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在苏教版小学阶段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文体,它与五年级要学习的《滴水穿石》、《学与问》一起为初中阶段学习议论文做感性上的准备。司怀连:《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叙事文体,相对于人教版第六册和浙教版第七册的《李时珍》,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完整,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姜磊:《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虽然文体不同(前为叙事,后为说明),但都充满神奇色彩(前是一段科学发现的传奇,后介绍当代科技发展的奇妙)。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我在想,他们之间存在关系吗?我们模块教学将以什么来做为教学整体推进的联结点呢?随着这种对话的深入,一个声音在心里逐渐明朗清晰:“走向成功”是这组课文的共同精神。丁海英:如何通过这四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熏陶?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教一篇课文眼光绝不能只盯着这一课,课文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驾文本之舟驶入孩子们的生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姜霞: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四个方面:——学习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司怀连:本单元四篇课文后的练习都围绕着上述目标。《说勤奋》课后练习4“抄写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的是训练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暗示着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朗读、复述、默读能力的培养,并由此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4“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其实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变化,进而体会引号的用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一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描写夜景”,这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看得出,这样的安排头绪简单,重点突出,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语文阅读实践落在了实处。姜磊:教学过程设想:一、揭题(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司怀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5、、引导分段。(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2)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3)交流。丁海英: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3、齐读第一段。4、当堂背诵第一段。姜磊: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2、交流自学情况。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4、钢笔描红。姜霞: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2、背诵第一段。3、区别形近字组词。未悄社梁渡末稍杜粱度解决的问题1、《说勤奋》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表达,在读中学写。2、《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的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互联网的奇妙。通过课前预习,读、疑、想、议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表达。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有语文园地。《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并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火烧云》一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而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四部分内容。“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可事先布置学生观察自然奇观或搜集有关资料,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习作”的要求是写一处自然景观,可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来习作。“我的发现”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入情入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幅对联,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可以要求学生课下积累相关的对联。“趣味语文”要求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读“回文句”,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为一句颇有意思的话,无论从哪个字读起,都能体会出爱茶人的强烈情感,这是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从中可以体会到汉语的奇妙。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按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学习作者按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难点:

  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按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单元课时分配

  《观潮》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2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火烧云》1课时

  语文园地一4课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四年级上册语文资料

端午节的10种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