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课件PPT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乡愁 余光中 ppt课件

  《乡愁》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之美;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乐。(创设情境,教师以饱满的激情介绍这首曲的作词人)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2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他是谁?──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我们在倾听的这首歌曲就是根据他的《乡愁》谱曲改编而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诵读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

  形式方面:形象、整齐。

  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

  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

  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表示形象的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动画展示音乐响起,全班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1、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两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⑴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看看哪一处最美

  ⑵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试作评析。

  学生畅所欲言并美读相应的诗句。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

  如:

  ⑴美在意象。诗人精心撷取和提炼意象,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可感的具体对象,把四个人生阶段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达出来: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美在情感。主题逐步深化升华。第四节“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达的不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板书:个人国家

免费课件PPT

科学海底世界ppt课件

  海地都生活着那些小动物?他们都长什么样子呢?他们都吃些什么?根据幼儿的需要,我结合省编教材《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中班《科学—探索》设计了海底世界这个主题。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以及探索观察去了解神秘的大海。而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这几种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一些海底动物。(鱼、海星、水母、螃蟹、海龟)能够引导幼儿说出并掌握它们的外部特征。

  2、通过学习本课使幼儿简单了结部分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进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海底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每位幼儿具有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了结部分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挂图、蓝色染料、自制魔法棒、动物卡片、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幼互动)两颗小绿豆。

  二、教学活动

  (1)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呀!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呀!离我们很远很远。那么,我们怎样去呢?瞧,这就是我们的长江号火车,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坐好了。火车要出发了。呜呜……,小朋友们请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描述:那里有软软的沙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那么谁能根据老师的描述,猜出这是哪里呢?(幼儿举手回答问题)大海边,教师适时给与表扬。 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大海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板书课题,幼儿大声朗读)

  (2)巧设提问,导出重点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海底世界都有哪些动物呢?(幼儿自由回答:大鲨鱼、乌龟、鲸鱼、刀鱼、海星……)

  2、出示挂图:

  (1)观察图片: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在这块海域里游来了哪几只小动物呢?幼儿答:(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们想不想呢?(想)那么请小朋友们坐好了。睁大眼睛,老师要像魔术师那样把它们变出来(教师事先用白色蜡笔在纸板上画出鱼、海星、水母、螃蟹、海龟这几只小动物。用蓝色染料涂颜色。)看老师都能变出哪些小动物

  (2)教师用魔法棒神秘的变出鱼这只小动物,(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小鱼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身上有许多鳞片、有鱼鳍、没有眼脸、睁着眼睛睡觉、腮呼吸。食物:小鱼、水藻。

  (3)小朋友们小点声!小点声!别把他们吓跑了。我们再来看看在这块海域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呢?和老师一起喊:魔法棒变!变!变!变出海星。(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海星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身体扁扁的、样子像星星、无眼睛、用皮肤呼吸。食物:贝类、螃蟹等。

  (4)看!又游来了哪只小动物呢?(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海龟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壳很硬、生活在河、湖、海水库中,有时上岸。食物:螺类、小鱼虾。也吃植物的茎叶。

  (5)小朋友们,我们再来一起喊:魔法棒变!变!变!变出水母。(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水母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外形像伞、有许多触角、无眼睛;身体主要成分是水。食物:浮游动植物。

  (6)最后呀!一只横着走路的小动物也来了。我们猜猜看它是谁呢?(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原来是……(幼儿仔细观察螃蟹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壳很硬、八条腿、一对大钳子、横着走路。腮呼吸。食物:小鱼虾。

  (三)课间律动:十指游戏

  (四)复习巩固:找朋友游戏。(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是幼儿欢快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活动总结:教师总结性提问,结束课程。

  (六)活动延伸:

  环境创设:布置海底世界的墙饰。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可以让幼儿画海底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家园共育:请孩子回家给家长讲一个海底世界里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们的故事,和家长一起分享海底世界的神秘。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辉。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夜雨寄北ppt课件

  在读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 “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钱塘湖春行》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西 湖 早春图

《蜀道难》ppt课件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ú) 石栈(zhàn)边塞(sài)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扪参(shēn)喧豗(huī)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多难兴邦(nàn)

  【解析】选C。“吮”应读shǔn。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危:高

  B.开国何茫然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解析】选C。坐:徒,空。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解析】选C。①什么;②多么;③④只。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选B。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

  5.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解析】选B。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另C、D两项也是省略句。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的梦想。

  10.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①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解析】①句与④句相对,应跟在④句之后,④句承前接“不是下午茶”;③②两句是对“早晨”的解释,应跟在①后,且③句为比喻说法,宜放在②句之前。

  答案:④①③②

  11.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珍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

  “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愤激,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采用了象征手法,“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二)(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联是昔,后一联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 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14.“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戴树桂环境化学课件ppt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探究氢气。

  讨论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引导描述新能源。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作业:完成P146的习题3、4;

  选做习题1、2、5、6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P145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

  课后记:本节内容很开放,可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沁园春长沙说课ppt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乡愁ppt免费课件

  《乡愁》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小石潭记ppt免费课件

  《小石潭记》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怎样来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 ; 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免费模板PPT下载

主持人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