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古代名人故事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著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批注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古代名人的故事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中国古代诗歌故事

  1.中国最早的诗

  中国最早的诗是哪一首?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传说原始社会尧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唱着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把它译出来,它的大概意思是:太阳升起,下田劳作,太阳落下,归来歇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米食。多么安闲自乐,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用木头做两片“壤”,做成前边大、后边小的样子,各长一尺三寸。先把一片立在地上,再站到若干步以外,用手上这片“壤”来打,打中了,就算赢。这是一种老人游戏,对于老人活动筋骨,是有好处的。他们一面玩着,一面唱着。这支歌,后人称作《击壤歌》,可能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歌了。

  2.千金之剑挂墓地

  春秋时期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艺非常精良,各种宝剑名声远扬。人们都以能有一把吴国的剑而满足。

  吴国太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一次,他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便去拜见徐国国君。“大王,请接受我转达父王对您的问候!”季札行礼毕,习惯地握住腰间的剑柄。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徐君对宝剑的注意

  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可还是让季札感觉到了,他一边饮酒,一边想:此剑送给徐君,对加强吴、徐友谊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晋国,身上无剑又不合适……他决定从晋国回来时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过了几天,季札从晋国返回,又经过徐国。徐国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景象。原来徐君去世了。”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远失去了机会啊!”一个随从说:“既然徐君不在,赠剑之事也就作罢吧?”季札摆摆手:“不行,此事不做,

  我心里总会不安的。”于是他把宝剑赠给徐国新君王。新君王感激地说:“先王没有遗嘱,我不该接受贵重礼物啊。”季札只得把剑挂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怀念。

  后来,有人作诗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由此,吴国与徐国的关系更亲密了。

  3.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有一天要举行宴会,照例要有歌舞表演。恰好一个弹琴的乐师病倒,少了一个节目,这真急坏了礼仪官。消息传开后,想不到官府里新来的洗衣婆自告奋勇,说她会弹琴唱歌。礼仪官答应让她参加表演。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大小官员按次序就座,银亮的酒杯不断举起,舞女的绸带频频飘动,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轮到洗衣婆上场了,她边弹边唱一首《琴歌》:"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了第一句就觉得十分奇怪,听着,听着,他站起来,走向洗衣婆,扶起她,喃喃地说:"夫人……你受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年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百里奚也不了俘虏。晋献公把女儿嫁到秦国,百里奚和夫人被指定为随嫁的侍臣。百里奚心里很不愿意,中途带了夫人逃走,不料在楚国边境被楚人扣留。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流落楚国,就派人带了五张公羊皮向楚国交换百里奚。楚人得了五张公羊皮,只肯放百里奚一人,这样百里奚和夫人就被迫分开了。分手那天,夫人把门闩劈断当木柴,烧了一只老母鸡让百里奚做路粮。百里奚到了秦国,被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虽然富贵了,并没有忘记夫人,几次三番派人打听,都没有下落。不料今日一场宴会,两人竟得重逢,牵线搭桥的居然是一首《琴歌》。

  4风萧萧兮易水寒

  战国时期,秦王想独霸天下,派兵向燕国逼近,燕太子丹万分恐慌。流落到燕国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对自己的恩德,准备赴汤蹈火,刺杀秦王。怎样才能使秦王接见自己呢?他苦苦思索,终于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wū)期(jī)。樊於期是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避难。秦王正用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买他的头。荆轲想,如果我将他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上,秦王必定会高兴地接见我,那时就有机会行刺了。于是荆轲前去拜访樊於期,把刺杀秦王的计谋告诉他。樊将军听了,激动而愤怒地说:"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终于机会来啦!"说罢,拔剑自刎。荆轲将樊将军的头装入木匣封好,又将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图里,与太子丹商定了启程的日子。出发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内情的朋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到易水边送行。大家迎着刺骨的寒风,心情异常沉重。这时,高渐离在岸边敲起竹制的乐器,荆轲和着乐声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慷慨激昂的歌声激荡着易水,震撼着人心,连头发梢都向上竖了起来。伫立岸边的人们禁不住掉下热泪,目送着壮士的车马渐渐远去……

  5屈原的《怀沙》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汨(mì)罗江边,有一个干瘦的男子正在徘徊。他披散着长长的头发,面容忧郁憔悴,一边走一边长吁短叹。这男子引起了江上一个渔夫的注意。渔夫用双手放在嘴边,围成个喇叭,喊道:“喂!您不就是三闾(lǘ)大夫屈原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原来那男子是楚国的爱国志士屈原。“唉,你看看,社会多么混浊,我要保持清白;多少人醉生梦死,我要保持清醒。所以这些人排挤我,将我流放到此。如今强敌在外,朝廷腐败,楚国的出路在哪里呀?”屈原悲痛地说。渔夫劝慰他说:“聪明人应该胸襟开阔,不要想不通,世界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人家都醉醺醺的,您为什么不也喝个痛快呢?”屈原立即看着渔夫,大声说:“那怎么行?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上的尘土。高尚的人,怎能让自己美玉一般洁白无瑕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我宁愿投入长流的江水,葬身鱼腹之中,也绝不让世间的污秽来玷辱我纯洁的品德!”听了屈原这番大义凛然的自白,渔夫摇摇头,划起船桨,悄然离去。屈原伫立江畔,仰天吟道:“滔滔(即“陶陶”,形容气候和暖)孟夏(初夏)兮,草木莽莽(草木茂盛的样子)。伤怀永哀兮,汩(疾行。)徂(往,到。)(gǔcú)南土(楚国的土地。楚国在南方,所以称南土……”这位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这篇《怀沙》绝唱后,就抱起一块石头,跳进了奔流的江中。

  6家书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到长安求取功名去了。一晃5年过去了,他也不写一封家书,原来他想休了妻子,另娶茂陵(今陕西西兴平官人)名门千金小姐。后来,他写了封信难为卓文君,派信差送往成都,并传话说要"立等回信"。卓文君一看是一张大白纸,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卓文君也十分聪明,立即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把这些数字用在里边: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为卓文君的忠贞和文才深深感动了,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pī)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兄弟俩都很有文学才能,但弟弟曹植的才学更为突出,非常受曹操的宠爱,差点被立为太子,所以哥哥曹丕一直很嫉妒。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在一次宴会上,又听到许多大臣称赞曹植的才华,心里很不高兴。他想起父亲在世时总是夸奖弟弟聪明,便气不打一处来。他皱着眉头,心生一计,决定这回要好好治一治曹植。曹丕当着大家的面,对曹植道:"大家都说你才思敏捷,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我要你当众试一试,从你站着的地方跨出七步,在七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说到这里,曹丕顿了一顿,随后加重语气,恶狠狠地警告道:"如果诗作不成,嘿嘿嘿,那就要杀你的头!"曹植知道哥哥忌恨自己已久,但没想到骨肉同胞竟会如此心毒手辣。他很镇定地扫了大家一眼,应声道:"遵皇上之命,我就来试一试吧。"然后他离开席位,边走边念:"煮豆燃豆萁(豆秸),豆在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走完,诗也作好啦!曹丕(魏文帝)心里明白,曹植是巧用豆和豆萁的关系,比喻自己和弟弟骨肉相残的狠心,不由得满脸通红,只好将曹植放了。

  8.文姬别子

  一望无边的草原,在朝霞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新美丽。几辆马车装满了行李,即将启程。车边上,两个孩子哇哇哭叫,母亲搂着他们,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一位汉朝官员轻轻地对那位母亲说:“夫人,上路吧!”马车终于缓缓地前进了,夫人撩开车篷的后窗,凝望着越来越小的人影,泪水打湿了衣襟。这位母亲就是汉朝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在北方匈奴的草原上生活了十二年,今天曹操派人用重金把她赎回了汉朝。十二年前,朝廷大权被董卓把持,他勾结匈奴军队对汉朝百姓烧杀抢掠,迁都长安之时,还胁迫了许多百姓。不久,一部分董卓的乱军又被南匈奴打败,蔡文姬和大批妇女落入匈奴人手中,成为奴隶。后匈奴左贤王强迫文姬嫁给自己,并生了两个孩子。人在原,可文姬的心里日日夜夜思念着故乡啊!现在,曹操平定了中原,想起好友蔡邕的女儿还沦落匈奴,就向左贤王提出接回文姬。左贤王碍于曹操威势,只好同意,但不许文姬带走孩子。母子分离,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呀!蔡文姬在颠簸的马车上回忆起当年屈辱的经历:“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眼前不断摇晃着孩子哀哭的身影:“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她仿佛听到孩子在责问:“妈妈一向那么疼孩儿,今天怎么狠得下心丢下我们?”蔡文姬的《悲愤诗》写的就是这个悲惨的故事。后来,蔡文姬回到中原之后,在曹操的主婚下嫁给了董祀。

  9.咏雪

  这是东晋时代的事:政治家谢安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蕴在一起,正赶上天降大雪,白茫茫一片,非常壮观。谢安对两个孩子说:“你们看这雪像什么,比喻一下我听听。”谢朗想了想,说道: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紧接着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一个比喻为空中散盐,一个比喻为风吹柳絮,哪个好呢?谢安认为侄女的好。这是有道理的。把飞雪比作“散盐”,无非是告诉别人雪是白的,而比作“吹絮”,却能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不把雪的比喻停留在表面现象,而进一步挖掘富有诗意的内涵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此,谢道蕴的比喻远胜过谢郎。

  10因诗得祸

  南北朝宋朝的谢灵运是个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当郡守时,有一年得了大病,病好以后登楼赋诗,作了有名的《登池上楼》,其中有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知什么人给打了"小报告",说这两句诗是含沙射影,攻击朝廷。理由嘛,据说是这样的:池塘,是蓄水的地方,水可以代表"王泽"(皇恩雨露),如今"生春草",必定没有水,那是影射皇恩不再浩荡了。按《诗经》所记载,一种虫子叫,就变一种气候;以此推广开来,鸟叫变了,气候也该变了,那么,园中柳树上"变鸣禽",就是影射江山要变。按这种"解释",谢灵运成了罪大恶极的人,皇上自然要缉拿。谢灵运拒捕反抗,在广州兵败被杀。肆意歪曲原意,无中生有加罪,酿成了诗祸。

  11点金成铁

  南北朝梁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十分精彩,是"文外独绝"。可他的诗传到宋朝,有人产生了疑问:没有声音,才是幽静;鸟鸣有声,岂能幽静?于是认为应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知道了,对这改诗的人说:"经你这一改,就点金成铁了。"且不说五言与七言句式的不同,就意思来讲,鸟鸣说明人迹稀少,才显出山林的幽静来;倘若"一鸟不鸣"死寂"了。

  12江郎才尽

  江淹是南北朝时梁朝的著名诗人、作家。小时候,家中贫寒,常受人欺凌,他便发愤读书,成为赫赫有名的少年才子。他写了不少好诗句,如: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望荆山》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效古》可是后来他却写不出好诗文来了,人们说是“江郎才尽”。据说,江淹曾做过一个梦,梦中见到大诗人郭璞。郭璞说,我送你的五色笔,该还我了吧?江淹不得不送还五色笔。自此以后,他没有灵气十足的笔,便写不出好

宋濂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古代著名诗人的故事

  杜甫在35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759年,他48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

  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公元770年,杜甫59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诗人在旧社会里,命运是多么悲惨!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古代诗人的小故事有哪些

  就在他浮想联翩之时,忽然听见一阵悠扬悦耳的仙乐,并有五色光芒从笔端射出,接着在笔尖开放出一朵鲜艳的红花。那支生花笔渐渐移动,朝着他飘然而来。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笔越来越近,便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粗壮的笔杆时,不觉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

  李白梦醒之后,反复回想梦中情景,总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决心遍访名山大川,寻找梦中仙境。后来,李白云游到黄山,一见这支生花巨笔,不觉失声大叫:“以前我梦中所见的生花巨笔,原来就在这里。”

  据传说,自从李白见到“梦笔生花”后,名诗佳句便源源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篇二: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quot;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篇三:磨针溪位于四川江油青莲镇天宝山脚下,李白故居陇西院下方。是后人为纪念李白弘扬磨针精神而修建的,建成于1984年,一八角亭,一石桥。

  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如何将如此粗的铁磨成针?”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回到了山上,发奋图强完成了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

  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1.喜欢游山玩水的风流才子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年轻时,他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风流才子。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故欧阳修常以“庐陵欧阳修”自居,欧阳修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二十一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五十六岁,三年后,即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因为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到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

  可是,天才少年的科举之路却很坎坷。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和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欧阳修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了。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春天,由胥偃(翰林学士)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金榜题名时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时年十九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并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王拱辰真的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钦点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他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虽然没中状元,但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欧阳修被授任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自己的女婿了。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同年,在东武县迎娶新娘胥氏。

  当时,欧阳修的上司是吴越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钱留守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简直是把他们“贡”起来。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们吃喝玩乐。

  有一次,欧阳修和年轻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钱惟演的使者赶到了,带来优秀的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当然,这些风流才子们,在吃喝玩乐之余,也会吟诗作赋。当时文坛上流行骈文,虽文风华丽,但免不了说大话套话。才子们当然不满足于那样死板的文风,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后来古文的创作在宋代繁盛一时,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钱惟演“富养”这几个小文人,真可谓是功在千秋。

  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了洛阳。欧阳修等人为钱惟演送行,双方都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干部”,管束属下向来十分严格。到任后,他看到钱惟演留下的这些年轻人整天游山玩水,十分不满。有一天,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准)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大家都被训得不敢做声。只有欧阳修年轻气盛,反应敏捷,回嘴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倒霉,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一下把王老爷子噎得说不出话来。

  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二十八岁的欧阳修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他在京中继续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成座右铭。不过,此时的欧阳修已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了。

  2.苏轼兄弟作弊

  苏轼这个人,除了仕途不顺,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说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欢诗的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喜欢词的人都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书法的都知道“苏黄米蔡”以苏为首;喜欢美术的都知道“成竹在胸”的典故;吃货们都知道“东坡肉”的美妙;浪漫的都知道东坡也有风流时;就连科举考试这么严肃的事,他都敢耍把戏。难怪恨不得将他整死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才。

  可是这个奇才却先后两次在科考时作弊,先说兄弟二人在四川乡试时是如何作弊的。乡试的时候,苏轼和苏辙被安排在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题一看,傻眼了。考题出自哪部书,完全记不起来了。那时的科考,如果不知道考题的出处,别想写出半个字来,可不像如今有什么选择题、填空题。钭对面的苏辙见他哥哥抓耳挠腮,很想帮他一把,可监考人的眼睛鼓得比牛眼还大,作弊不容易呀!到底是苏家兄弟,弟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苏辙不慌不忙拿起笔管子,好像看笔似的,轻轻地吹了几下,苏轼何等聪明,只一看眼,便喜出望外,于是奋笔疾书,即时交卷,并得了高分。您能猜出这个弊是怎么做的吗?原来,苏辙吹笔管子,是在告诉他哥哥,考题出自《管子》的注文,笔管子不就是“管子”嘛(见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已经做了小官的苏轼兄弟又参加了制科考试(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的特殊考试制度),这回轮到哥哥帮弟弟的忙了。此次考题有一道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该苏辙弄不清出处了。哥哥连忙想辙,只见苏轼假装发怒,朝监考官吏索要砚台,边拍桌子,边小声骂道:“小人哉!小人哉!”苏辙一听,马上明白此题出自《论语》的“樊迟学稼”注。这是孔子骂樊迟的一句话:“小人哉,樊须也!”结果,兄弟二人又双双高中。

  看奇才苏轼兄弟,连作弊都作得那么高明,能不令人眼红吗

  下面再讲苏轼兄弟几件奇闻趣事:

  其一,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谪时,仍然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见自己的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其二,程苏结怨: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朝廷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曰:“是日哭则不歌”,即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便是苏轼与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其三,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其四,雷州西湖:宋绍圣七年(公元1100年),苏轼从惠州(今广东惠州)贬移至儋州(今海南儋州),经千里跋涉,途经雷州(今广东湛江雷州),有幸与贬谪雷州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于罗湖泛舟,苏轼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万山第一”四字,便是此时此地写就。写罢,苏轼仍然游兴不减,把雷州罗湖当成了杭州西湖。此后,雷州罗湖便被当地百姓称为“雷州西湖”。

古代著名诗人的故事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中国古代诗人小故事

  大历五年(770),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鄂岳转运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顶头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他又诬陷刘长卿公款20万缗。结果刘长卿又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高仲武说他"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刘长卿在江浙任职时,有一次在乌程开元寺与诗人李嘉祐等名士畅谈诗文,女道士李季兰也在场。李季兰也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她知道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阴囊,才可减少痛楚,于是跟刘长卿开玩笑,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山气"谐音"疝气",刘长卿当即也回了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在刘长卿的一生中,这种快乐的日子屈指可数,他一生苍凉,曾经遭遇三次兵祸,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节度副使、宋州刺史刘展造反,朝廷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出兵讨伐,刘展兵败被杀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一下子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三国演义里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