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墨卷至恒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墨香

  风沙起,

  金戈铁马铮铮史;

  小桥流水悠人居;

  金銮殿,

  君临天下山河寂。

  岳飞报国志不渝,

  秦至尊扫六君,

  昭君入胡天下安。

  千载时光悠悠过,

  前人几许愁情事,

  古今几多变迁史,

  跃然纸上载入史,

  载入书笺溢墨香。

  书苑香,

  文人骚客几许多,

  籍册卷卷溢墨香,

  读来古今离迁史。

  纸墨香,

  想是前人诉哀肠。

  一墨笺纸录尽古今事,

  莘莘孕子品悠悠书香。

  晨间起,

  声声诵读入耳中,

  华夏千年悠悠史,

  书香隽永传永世。

  风沙再起,

  正是少年读书时。

书香致远,墨卷至恒

墨园书香诗歌

  静静地

  只把目光和心绪

  放飞在诗书的幽深处

  许熙熙温婉的阳光

  披满驻足的背影

  任由肩头的发丝

  致意着

  来去匆匆的时光

  缠绵书海

  情住墨香

  把美丽和温暖

  抒写在心田的

  一垄一垄青苗上

  许心绪的小鸟

  筑巢在

  书香诗韵的枝条上

  光顾我的心海

  相依思绪

  相偎情怀

  把相知和相懂

  嵌入相许的

  琉璃岸

  将墨缘书香的喜欢

  做成甜甜的心愿

  展平长长的笺卷

  把迷醉心泉的

  诗情眷恋抒满

  随时光走过的晨曦

  飘舞阑珊

墨海书香,青春阅读

  朱熹曾言:“读书之法,在循环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电子图书层出不穷的当今,我却认为,要做到诗意精细地阅读,还是要选择纸质书。

  午后,冲一壶清茗,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嗅着墨香,伴着茶香,抛却心中杂念,通过文字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思想碰撞,这是古往今来许多读书人所向往的生活。但时过境迁,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快”往往成了人们普遍的追求。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满足了人们对快餐式阅读的需求,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些低头抱着手机、一目十行的年轻人,却很难再遇到一个在安静角落里静心翻书的人了,可以说电子图书的出现,让人们变得更加浮躁。

  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的传承载体从甲骨到竹简再到纸,纸的使用,在历史上具有很大的意义。每当捧起一本纸质书籍,心中难免会升起对文化的憧憬。纸质书以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姿态,将文化呈献给读者。这种意境,是你拿着手机一边听歌,一边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电子书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读书时,通过对每一个字节的细细推敲,反复咀嚼,穿越时间与空间,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共振,从而升华自我。不动笔墨不读书。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做笔记的书籍多达一千五百种以上;钱钟书读书笔记的总字数两千多万;毛泽东对一部《昭明文选》在三十年间反复阅读批注,书本上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墨迹。吴晗曾说:“要想做学问,就要多读、多抄、多写。”可见,批注有多么重要。但阅读电子书时,很难做到批注与阅读的同步进行。更有些电子书籍,借助多媒体技术,使“阅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表面上看起来方便了读者,实际上却对读者的想象力造成了破坏。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很难对原著进行理性地思考,也就达不到提升自我,开启心智的目的。

  纸质书的收藏,收藏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你阅读时思想的碰撞,和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鲁迅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学者。”但很多人读完一本电子图书后,便会立马删除,更别说过段时间后重复阅读了。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我依然坚信,纸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我依然选择这种沿袭千年的阅读方式。

墨帘心扉,书香四溢

  书香豪墨一帘窗。

  心入书魂风猖狂,

  雨淌心扉天如镜。

  一笔柔情若万水,

  一纸豪迈如千山。

  心灵书魄相宜融,

  悠然一片淡雅香。

书中自有墨香

  旧书不厌百回读,读书深思子自知———苏轼

  总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执卷而读,喜欢阳光静静地泻在书上,喜欢班驳的树影在纸上婆娑,更喜欢书中淡淡的墨香,从字里行间缓缓渗出,沁入心脾,以至于合上书本,墨香已经渗入你的身体、心灵,随你而行……

  初闻墨香,觉得他香而不俗,甜而不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说来看似无理,而“圆”又落了俗,但掩卷细想,大漠景像竟扑面而来。纷飞的大雪,在诗人笔下时而是遍地梨花,时而如鹅毛翻飞,时而又如柳絮因风起,让人看遍雪的千姿百态。美丽的杨贵妃,只需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便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沙漠夕照、雪花飞舞、美女顾盼,这些俗而又俗的事物在诗人笔下竟脱了俗。

  再尝此香,便能感受到那香料或出身北国———味重色浓;或出自江南———隽永清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是离愁,高适写得豪放健美,真诚直接,杜牧却是百转千回,幽怨曲折;同是辞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洋溢着一种乐观旷达,“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则散发着一份优雅恬淡。这墨香或轻或重,或淡或浓,直熏得人长醉不醒。墨香,熏陶了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世界,让我带着香气,憧憬未来。

  三品墨香,会沉浸在这墨香透出浓情深味之中:或讽刺、或赞美,回味中尽得人生真谛。小时候,读《三国》时,总佩服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耿耿忠心,觉得做人就当如此,后来才悟出罗贯中浓墨重彩于诸葛亮、刘备君臣关系的深意。读《史记》后,墨香引领我在钦佩屈原自比兰花,宁死不愿同流合污时,感同生受于司马迁———这个第一位为屈原列传的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与苦闷!原来,墨香之特异处,正在于悠远的回味。

  合上书卷,墨香未淡且愈浓,香飘千里,经久不散。我仿佛闻到了屈原的傲气,李白的仙气,苏轼的豪气,曹操的霸气,文天祥的骨气,……它们溶进了我的血液,渗进了我的骨髓!于是,我觉得自己的灵魂之内,中气十足!

墨痕书香,相伴四季情怀

  萦绕心间的永远是那淡淡的书香,味息袭人,渗透着贯穿空间与时间的感知;墨痕几许,承载着文明与艺术的交融。

  ——题记

  望花香,十年叶碧兰红。鹤冲天、雁排锦字,墨客频指烟峰。绿成荫、惹人放眼,笔吐韵、多见肠衷。素手添香,歌吟盛世,钱真豪饮醉朦胧。觅挚友,屏前遥寄,梅雪鉴从容。心相印,随行如影,喜乐皆同。

  夜阑珊、云来雾去,壮意盈漫于胸。品清茶,笛箫做伴,偶感思、闲句填充。莫待浮生,斜阳瘦水,韶华空度去无踪。对玄昊、诗心咏月,盈袖弄清风。悠然梦,呢喃絮语,魂恋贞松。

  风殇·絮春

  我擒获你那东风,系在弦索上,它就从一种创造演变为另一种创造。

  ---泰戈尔

  迷醉于窗外旖旎风光的心不再流连,氤氲在周身的是生机盎然的户外气息,仿佛受了这活泼的感染,精神变得更加旺盛。此时喜欢随意翻开一本童话。或许已欣赏过的文字不再需要细细品味,一个个字符敲击着心灵,就是漫不经心的浏览,如同脱去厚重衣物,换上简洁清爽的外套,心头少了那种刻意的压抑,多了一份天然的纯真。

  当轻风拂过,吹散迷雾,心境脱离了杂木参天的森林,来到了鸟语花香的清晨;童话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呈现时,就会得到一种释放。有所得,明明晰晰的真理就会得到印证,只是需要认真体会。

  雨辞·碎夏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纪伯伦

  淅淅沥沥的雨扑碎在落地窗上,雨痕滑过,仿真的蝴蝶刹那间似乎变得鲜活了。抿一下溢着淡淡奶香的咖啡,聆听着唯有雨的落地声,手掩一卷引我遐思的散文。喜欢这融合在一起的静谧,竟发现是如此的和谐。夏季是要读散文的,空灵清澈的文字感染着我的情愫,如同对这自然的精灵,感受雨的破风声和落地的碎裂声时,那仿佛给予灵魂的清新与舒畅。穿越千年的思虑,化为文学的广袤深邃,洗涤浮在心的侧面的似有似无的阴霾。

  夏日的清风细雨,难得;但若再有,我依旧会站在雨中,静静的寻觅着散文的精粹,贯通自然的心声,与漂浮在脑中的美文出现交集,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一种境界的升华,不想妄言不惭,因为我尝试过……

  云绮·灵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

  怀抱着诗集,凝望着云收云展,情感的闸门倏忽间漏尽几丝惨淡的阳光,此时别有一番味道。秋天是一种开始,在清芬化为泥土后,孕育新的生命和力量,默默地做着,静静地看着,留给世间一片宁静。这也算给我一种安慰。寻觅着,踌躇着,善感的我总认为秋带来那么点儿悲戚的意味,也许诗集可以平复我心中的波澜。于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个老师的话和赠送的《猛虎》与《新月》。三载已过,诗情未到碧霄,却坚持了在秋天品诗的习惯,想来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吧。

  哲思悠远意境绵长,清雅淡然沁人心神。凝眸望着浮来浮去的云,往事已淡定,也许随诗人的遐想到未知的神秘国度游览时,便可以放下一切。所以总希望自己有心静如水的时侯。如果时间的流逝,对诗集的感情与涵养更加深入,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会修身养性。呼唤着,祈求着,正如《诗经·小雅·白驹》所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雪韵·残冬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的旋转着的是雨的精髓。

  ——鲁迅

  这个冬天,下雪了。雪是冬天的主宰。没来由得想起了《红楼梦》,“芦雪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一章。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吟诗作对,施展满腹才华……

  闭上眼睛,小说中的情景如同生动的画面再现。窗外雪依旧,粉妆玉砌的世界并不会使我感到单调,可能甚是钟情这素白,不由自主的出去,伸手接触这朵朵雪白冷艳的花。是啊,唯有感受。就象我读小说,只是惬意的品味这小说的故事情节,为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喜悦,而感慨叹气,情感是水,挡不住地流泻。

  雪停的夜晚,月光的笼罩下,是我最喜欢看小说的时候。拧开台灯,调至淡黄色的光晕,看一眼窗外,然后进入小说里,远离白日的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寻一种气氛,也可视为一种情趣,感觉堪比美妙的音乐徜徉在耳畔,久久留香……

  四季轮回不停的转动,永恒不变的是我坐拥书城时酣畅淋漓的喜悦与喜赏佳作的情怀。

  研一池清墨,书四季飘香。它就是我心中永远盛开的花,幽幽奇香陶冶着身心,净化着魂灵……

书墨沉香

  阅读是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书中弥漫的墨香传递着人类的魂。作者跟随一部部著作或游历大山大川观光风景,或走进历史长廊与史人对话感悟深刻。作者借作品将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连同读书的意义奉献给读者,即“读书收获的并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快乐,是乐趣,还是一种感动。”作者不乏是读书的倡导者。

  【点评教师】王韶明

  个性网首届原创作文大赛特邀评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者,北京市青少年科技论文优秀指导者等。数篇学术论文获全国、北京市、西城区一等奖。作文教学中始终坚持:面向学生奉献一个个充沛的作文情感世界,点燃心灵之火;帮助学生构建一条条充实的语文思维体系,激励创造之心;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种充足的文字表达能力,传承汉语之神。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5个名人读书的故事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