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PPT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7广东卷满分作文:了解中华饮食就已读懂半个中国

  谈起中国,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那如巨龙般穿梭于山岭之间的雄伟长城?或是栖息于竹林中那一只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精灵?这些的确都是组成“中国”二字不可或缺的笔画之一,但在笔者看来,若要真正地了解中国这一神秘的东方古国,必先从“中华美食”四字谈起。

  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何谈中国必先从美食入手呢?答案其实就隐藏在简单的五个字中———“民以食为天”。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民而言,经过如此多年的传承,中华美食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果腹之物,而是我们一代代传承的文化,是我们一世世流传的记忆。了解了中华美食,便读懂了半个中国。

  泱泱华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过去,人们往往按地域分居,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从而形成了一种种风格迥异的美食。许多时候,一个地区的风格都已尽皆包括在当地的美食之中,四川人的热情直爽就如川菜般痛快淋漓,浙菜的精巧细腻正是苏杭人民清秀淡雅的最好体现……将这众多地区的饮食文化集中在一起,便构成了“中华美食”四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收并蓄就在这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尽管这让人有些不愿提及,却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发展到如今,中华美食似是在不经意间走上了一条岔路,“食品安全”之忧给“中华美食”这一幅绚烂的画卷染上了些许不和谐的色泽。

  自最初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般,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食品从过去的“为众人所追捧”逐渐演变得令人们都不甚放心,其中过程不由令人为之扼腕。与其说中华人民丢失的是那一份制作美食的手艺,不如说我们失落的是那一颗颗纯真的赤子之心,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再懂得如何制作美食,而是现如今的许多人宁愿为了金钱而将真正的“美食”二字置之不理。

  这或许便是过快的发展带来的弊端吧,如世界人民所见,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们享受着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必然要承受随之而来的一些弊端。“食品安全”问题正是这类弊端的一个缩影,我们的价值观念没能赶上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中国饮食文化PPT

《中外饮食文化》读书笔记

  已故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他的肠胃。”由此可见研究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对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属性至关重要,也可以理解为“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成员的身份验证码”。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提高,饮食文化也就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思想的逐步进步已经走进了很多的寻常百姓的生活,而旅游的六要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吃”,可见饮食文化对当今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全书共分8各章节,用不同的形式、实例系统的总结介绍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代表,是我对中外饮食文化有了一个大致框架的了解。尤其是其中的“饮食文化的交流”一章,更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饮食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融合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食

  各位同学老师:

  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食呢在人们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饮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今天,就和大家来谈谈“吃的文化”一一美食。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50多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了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的影响。那么,在这五千年的岁月也就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四大菜系八大风味。有人曾用拟人化的手法这么精辟概括道—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而川湘菜好比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在我眼中这些菜系佳肴是可以进行艺术流派划分的。出自圣人之乡的齐鲁菜,称得上古典主义。缠绵悱恻的淮扬菜,属于浪漫主义。假如说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现实主义,那么麻辣的川菜则算魔幻现实主义了,因为一粒花椒,有时比炮弹还厉害,充分地调动起我们舌头的想像力。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这么换算:上海菜属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东北菜则相当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至于剩下的那些就由诸君来定标签咯。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口味。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

  首先简单介绍下四大菜系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而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了今天的“鱼米之乡”,加上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的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逐渐在地域上形成了苏菜地雏形。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后,便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而后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还有,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利用了广州地处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技术,结合了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至此,发展后称“四大菜系。

  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一直为人所称道,也是国宴之选。淮扬菜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地总称。淮扬菜刀工精细,菜品细致精美,在烹饪上则擅长炖、焖、蒸、烧、炒;多以水产原料为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著名的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

  巴蜀菜,即川菜想必是深受大家欢迎的了,它是中国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的菜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素来有"七味"八滋之说,所以川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这样的特征。主要菜式可以分为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四个部分,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宫保鸡丁、干烧鱼、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牛肉、糖醋里脊、辣子鸡、香辣虾等。齐鲁菜,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制汤,可以说,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像糖醋鲤鱼、济南烤鸭、南肠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而胶东风味以烹饪海鲜见长,口味鲜嫩,讲究花色。

  粤闽菜是粤菜和闽菜的统称。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菜肴口味尚清淡,味别丰富,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六味”之别。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粤菜总体上特点是选料广泛、新奇且尚新鲜,菜时令性强,夏秋讲清淡,冬春讲浓郁。主要的粤菜菜品有:烤乳猪、东江盐焗鸡、广州文昌鸡、潮州牛肉丸、水晶包、烧鹅等。

  闽菜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以特色彩美妙,滋味清鲜的特点而著称。以海味为次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甘旨鲜。主要名菜有雪花鸡、烧片槽鸡、太极明虾等。

  总之,不同的菜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享受美食,是一种生活雅致,说了那么多,你的舌尖是否在跳动了呢,咱们还是一起“吃”去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一直为人所称道,也是国宴之选。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扬菜刀功比较精细,菜品细致精美,在烹饪上则擅长炖、焖、蒸、烧、炒;多以水产原料为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

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年糕

  有那么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说是大若天地。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年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农历年时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会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虽说只是寓意,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象征了老百姓们朴实、简单的美好祝愿。

  听爷爷说,这年糕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讲起。在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称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起来过冬了。“年”饿得不得已时,便只好下山,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领,便把“年”与“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谐音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过年的必备品。拜神时,总要取一小块年糕放在贡台上,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来吃了!这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块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风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灿黄灿黄的,别提有多诱人了!

  吃的时候,大家都围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与近况,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其实,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乐与亲情。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皱纹里满满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是啊,传统美食、风俗习惯什么的,为的不就是这一刻三代同堂的欢乐吗

  如今,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却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诉着彼此的故事,带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饮食文化论

  今天,妈妈蒸了我最爱吃的大闸蟹。上桌时,这只大闸蟹背壳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正迫不及待地要抓起一只时,爸爸制止了我,并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盒子,上写三个大字——蟹八件。

  爸爸告诉我,蟹八件是由“狼牙锤”、“青龙勺"、“日月镊”、“风驰剪”、“青铜镦”、“乾坤斧”、“梨花针”、柳叶刀”共八件物品组成的,它们小巧精致,分工明确。

  首先,我们要用“风驰剪”把蟹腿、蟹钳剪去,然后就可以拿出“日月镊”把里面的肉完整地取出来,这一步让我惊叹不已,要知道我以前可是把它们弃之不理的呢!

  接着,就要开始“解剖”了。我们先把蟹放在“青铜镦”上,用“狼牙锤”锤锤蟹壳周围,然后拿出“乾坤斧”在蟹壳未端一撬,蟹壳就被打开了。看着色彩鲜艳的蟹黄,我的口水直往外涌,深深吸上一口,顿时唇齿留香,真不愧凤髓龙肝之美称啊。

  由于胃和心是不能吃的,我们便可以用“柳叶刀”与“梨花针”分别将其取出,真是既方便又快捷。

  最后一步,当然是开启饕餮大餐了。拿起“青龙勺”,把蟹黄、蟹膏和蟹肉统统挖出来,置于盘中,取一小块放入嘴中细品。微咸的蟹黄、软糯的蟹膏、鲜嫩的蟹肉更是让我这个吃货沉浸于其中。

  爸爸还告诉我,国人食蟹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已有两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而且食蟹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就创造出一整套的精巧食蟹工具。我再细看这“蟹八件”,它小巧玲珑、熠熠生辉,不仅美观精致、实用方便,更是集结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论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中国人自古至今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我的发现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都相当重视。饮食特点鲜明,重理(食物的搭配),重味(讲究“色、香、味、型”),重养(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一点在饮食上最能体现。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经历过三次发展高峰。首先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形成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出现成熟的膳食制造业、掌握有关于饮食卫生食品保鲜的成套的经验,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在大汉王朝,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并开展对周边地区的国土开发。到西汉末年,由于开发周边田地和对外开放,促使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饮食资源大大丰富起来,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最后从隋唐到明清,在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的时期。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河港城市和边贸城市发展起来,地域饮食文化极大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动植物为副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的两大主食。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对湿热,多种植稻类:北方气侯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

  与主食相对,中国的副食更为丰富,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古人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

  饮食文化中另一重要元素是饮,中国对于茶道的文化非常精深的。外国人爱喝酒,而中国人就喜欢喝茶。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而中国人喝茶是为了意境。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的文人雅士最喜欢的东西,他往往是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国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从中品的,还可以品出来人生哲理,从而产生许多的伟大诗人写诗来颂茶。就连品茶,也是品出了茶术之道的。

饮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节约粮食的征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