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药学的认识3000字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医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两年中医课程之后,我渐渐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是讲述中医如何思考的,中医诊断学是讲述中医如何看病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是讲述中医如何治病的,这四门课程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中医学生对中医的完整认知,也构成一个中医医生看病的的全过程。思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广度的,诊断可以是多方面的,中西结合似乎是现代临床。的趋势,而治疗更可以是多种的。针灸推拿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更为被认可和广泛通行,更有甚者认为扎针就是中国。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我更希望可以实际操作一下,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以丰富我的中医素养。于是,我到我们当地中医院针灸科见习三周。

  到针灸科的第一天,这与我在学校所见到的针法有所不同。我在学校所看到的只有下针,过20分钟之后起针。而在这里,我了解到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穴组方,如同我所熟悉的组药成方一般,再一一施针,同时要配合上电疗机以代替医生间断行针来给病人持续有效刺激,再加上烤灯给针扎处强有力的渗透治疗。此外还会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或推拿按摩、或艾灸、或拔罐等来辅助治疗,以使病人尽快缓解病痛,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电疗机的连接。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波形,如一般情况下是连续波,而对于初期面瘫、腹部因肚凉二扎针者就不需要用电疗机,中后期的面瘫患者则需要给予疏密波;根据施针部位不同给予不同的连接方式,如上肢、脖子、背部、腰部一般同侧连接,不可跨越心脏,而下肢可以在同一条腿上横向连接,是膝关节疼痛处更应如此连接;根据病人对针跳动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大小的电流刺激,如年老体弱者、女性、小儿一般用较小的电流,而体格强壮之人或疼痛部位日久麻木者就要给予较强的刺激,电流大小要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好,不可太大以使扎针处感到疼痛而不可忍受,也不可太小已起不到治疗效果。

  此外,还应间隔一段时间询问一下病人感受来调整电流大小。同样,烤灯的摆放也需要根据施针部位、病人耐受程度来灵活调整。看到老师们的治疗过程,我也深切感受到要一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学习对象,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疗方式手段。

  除此之外,我也学会了一些推拿手法,经过练习,在爸妈身上得到较好的效果,使其疼痛减轻,身体轻松。拔火罐、熏艾条等这些我早已熟识的方法也有机会大展身手。大椎放血、梅花针放血,耳穴压豆等只听过没见过的治疗手法也得以见识,可以说在针灸科的见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感知。

  暑假见习期间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间,我也有幸参与到三伏天的贴敷工作中。早上不到六点钟,科室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病人来准备贴敷。我们立即展开工作,把一卷卷医用胶布撕成分别适合大人小孩两种大小的正方形,准备待用,根据每一次贴敷位置的不同,依次选穴,扎梅花针,拔罐放血,再放上小药丸,贴上胶布,就可以了。如有鼻炎,还要带上两个药丸,每晚各贴印堂一次,连贴两天。小孩一般不用扎梅花针,身体强壮的、年龄较大的可以拔罐,年龄较小的可以直接放药丸贴胶布。

  有些病人对医用胶布过敏,可以用麝香壮骨膏等膏药代替,贴敷24~48小时就可以撕下来,期间尽量少出汗,以防止胶布不粘而掉下来。三伏贴用于治疗鼻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小儿体质弱易感冒,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有些病人三年就好了,好了之后也可以再贴以加以巩固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贴了一年就病愈,不再复发,不少小朋友贴了之后冬季感冒次数也大大减少,这些都证明三伏贴是有确确实实的疗效的。

  在见习期间,通过阅读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籍,我了解到中国最顶尖的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一直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模式,医学生进入协和后要经过八年学习,十余年住院医师的培养才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医生。而现在,我正处于医这一阶段,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临床学习,向病人学习,已得到知识、能力,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方面的素养,努力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中医生。

  中医是有用的,它带给人们以健康,帮助人们减少病痛,并且在在现代社会中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我相信这样的科学不会消失,因为有一代代的学子在学习、教授、研究它,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在选择相信中医,这也激励着我们更好的传承它,发扬它。

我对中药学的认识3000字论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中医执业医师备考《中药学》复习笔记

  温里药

  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温通经脉

  干姜:回阳通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吴茱萸:(疏肝)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兼制酸止痛)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丁香:散寒止痛——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兼开胃进食)

  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止呕)

  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神曲:消食和胃——助金石贝壳类药消化(略兼解表退热)

  麦芽:消食健胃回乳(疏肝)消胀——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鸡内金:消食健胃——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四、昰罘昰这样分罘开合罘来才叫做真噯

  五、时间长了,没有恨啦,只有满满的遗憾,和懊悔,也许再恨一个人,时间长也会成为想念吧。

  六、最后,最后,还是寂寞依旧。

  七、有一天你会发现、我是多么的重要

  八、爱一个人是幸福的累。恨一个人是痛苦的累。头疼。但还是祝福你。你的世界没有我也许会更好。

  九、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经来过这里

  十、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十一、如若我比她先认识你,是不是你会许我一个地久天长。

  十二、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刺青爱人,大火不能熄灭,众水不能淹没。

  十三、不是因为讨厌一个人的点点滴滴才开始讨厌ta,是因为讨厌一个人才讨厌ta的点点滴滴,一句话,一个表情都讨厌。

  十四、背道而驰的感觉你懂吗?讨厌一个人很累,要捡起所有点点滴滴恨一个人需要浪费美丽的时间,所以忘记所有才是漂亮的活法。行动与口头承诺。所做,所说,所厌烦的。一点一点地暴露无疑…陌生人,朋友,恋人。只不过是飞蛾成蝶的过程到飞蛾扑火消失殆尽。直到变成嗜之以鼻的日子。

  十五、每处一个对象,就伤一个人,那么沵活着是来伤人/.

  十六、越来越理解老牟说讨厌一个人吃饭了。没错,是认识很多人,也有些许好友,但并不是谁你都想约饭的。一个人,一盒饭,一台电视,好惨的。

  十七、你能不能对我在冷漠一点呢,至少让我以为你不在爱我了

  十八、﹌曾几何时,我们以为自己深深的爱着的一个人。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不是爱,那只是对自己说谎。

  十九、恨一个人的感觉,可以很透彻。

  二十、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那我宁愿一切如初。

  二十一、我希望有个人能明白我冷言冷语中的温暖。

  二十二、我永远都忘不了你笑着对我说不用了,永远都忘不了你留给我冷冷的背影,只要我活着我绝不会再让我的感情变的廉价,只要我活着我就会告诉我自己,在我心底有一个人,我恨她,人们都说有多深的爱就有多深恨,那么,从现在起就让我恨你,看看我有多爱你,尽管恨一个人的过程是痛苦,那也值!

中药房工作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周的中药房实习就结束了。在中药实习的这一周里,我们学会了常见中药的辨别,并在不断认识中药的过程中复习中药的药性,药效,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药房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都有许多病人来这里取药,所以这里需要调配的药方也很多,每天要有好几十张药方需要调配,所以在这里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清楚的知道各种中医药摆放的位置。

  在中药房,验方和称药都是中药调剂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真正的实践也是没有的。在调剂完药物之后还要进行复检,这是将药方上的药物名称同药物进行一一对应,检查是否有错误。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它要求调剂人员要有较强的认药能力做基础,还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的话,那么这样做就是把危险带给患者,是不可取的。

  医院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课堂走向临床之间的纽带。中药是中医理论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武器,学习好中药对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好的中医(药)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房实习是中医药学生走向独立工作奠定基础的第一步。笔者经过几年的实习带教,有以下几点体会。

  1、做好入科前的教育

  通过小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法,毒麻药品管理法,处方调配流程,药房管理制度,药品储藏保管和养护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了解医院药剂科的机构设置,药剂人员的职称职责,药剂科不同职称配备比例,了解药剂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医院药剂科的性质和任务。

  2、明确带教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房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房的工作流程:收方、审方、调配、发药,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功效及用法用量,熟悉常用中药的别名,扩大中药的识别范围,了解毒麻药的使用保管和有毒药物的用法用量,熟悉和了解中药的配伍及配伍禁忌,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成为实用型人才,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能更好的治病救人。

  3、合理安排带教时间和内容

  由于中药品种多,学生实习时间短,药房工作忙,带教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为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合理安排带教时间:在药房相对空闲期间,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里认药,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的参与调配,装药斗(带教老师必须监督和复核),给学生自由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忙时把自行实践的内容穿插期间,或把标本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识别,避免了药房空间狭窄拥挤的局面。

  4、带教的内容与方法

  学生实习必须了解中药房收方、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程序;掌握审方内容:处方前记有无错写漏写,处方正文有无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有无妊娠禁忌,有无不合理用药,有无超量用药,处方后记是否完整等;掌握常用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用量;掌握特殊的毒麻药品管理办法和使用原则;掌握常用中药的特殊用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兑服等等;掌握调配、复核、发药操作规程;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法的处方进行把关,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在学生实习时结合实物进行一些技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中药性状及功效的记忆。辨识中药时与生活中事物联想,如:川芎蝴蝶片、防风蚯蚓头、槟郎大理石纹、辛夷毛笔头等,再引导学生说出其功效。

  长相相似的中药区分,如:(空)白前、(实)白微。功效相似的中药区分,如:羌活、独活,前者质疏性辛苦温发散作用强,药性偏上升,治疗上肢痹痛,后者质密性辛苦微温药性偏下行,祛风湿治疗下肢的痹痛作用更强。同一植物不同时期采集功效不一样,如:青皮、陈皮,青皮是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有疏肝理气,消积化滞,陈皮是成熟果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性较青皮为轻;又如枳实、枳壳,枳实为幼果,长于破气消积,枳壳为近成熟果实行气宽中,作用较缓和。这药的功效就和人一样年轻力壮年老就弱。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功效不一样,如:麻黄根止汗,麻黄发汗。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法半夏和姜半夏,法半夏是用甘草水制,饮片微黄色,长于止咳,姜半夏用生姜拌制,饮片白色,长于止呕等等,让学生觉得实习有兴趣不枯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发展中医药的思考

  世界大同日,万里共中医。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此作了专题部署。浏阳从实践探索中认识到,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落实中央精神,加快发展中医药,应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1.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念        信念决定行动。在中医药屡受挤压险遭取缔的困境下,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矢志不渝,是发展中医药的首要前提。        1.1纠偏正名,还中医药科学尊严。中医药是我国的医学文化奇葩。从神农到孙思邈,中医药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光耀万古的医学科学。然而,长期来西方医学占据主流,一些人荒谬提出“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人为地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明末清初,西医伴随基督教抢滩入华,中医药首遇挑战。19世纪初,西医牛痘接种法来华扩张,中医药再遭冲击。1822年,清政府在太医院废除针灸科。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创办首所西医教会医院,并迅速向中国各地发展,国人开始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质疑否定。历史上首个提出废除中医的人是经学大师俞樾。1879年,他发表《废医论》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首次排斥中医药的政府部门是北洋政府教育部。1912年11月,该部颁发的《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未列入中医药而只列了西医,酿成震惊中外的“漏列中医案”。中医界纷纷要求列入,教育总长汪大燮明确拒绝并诡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首次废除中医药的政府部门是国民党政府卫生部。1929年2月,该部通过“废止中医案”,引发中医界强烈抗议。同年3月17月,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成立“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派5名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立即取消议案。国民党政府慑于民怒予以撤销,中医界将“3·17” 定为“国医节”。50年代初,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该消灭。因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最终两位副部长王斌、贺诚被撤职[1]。中医药和西医药文化价值不同,治疗理念各异。用西医标准偏执臆测中医,进而得出中医药是“伪科学”的结论,这本身就是非常不科学的,必须予以纠正。我国将中医药明确定性为“医学科学”,给予中医药科学尊严和认同,也是对“废除中医”等怪论的否定。        1.2认识特色,把握中医药的世界优势。历经千年风雨创新,中医药具备三大特色。一是预防作用独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止病于萌,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之魂。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2]。上世纪60年代,“一根针、一把草”的预防保健运动,最大程度保障了我国亿万农民的生命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经验。中医药这种主动预防而非被动治疗的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首选,也是人类医学实现“供得起、保公平、可持续”的基本途径。二是毒副作用小。中药以天然植动物为原料,污染少副作用小,符合人类绿色环保的生态医学模式和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药的不良反应率远低于西药。我国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6.9万例,其中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仅占14%,且严重不良反应极少。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要正确认识中药毒性。《中国药典》收载常用中药材片551种,包括有毒中药73种,其中毒性大的品种10种[3]。有毒中药往往疗效独特,其毒性成分便是药效成分,如世界公认治疗白血病疗效好的砷制剂等。三是养生功能显著。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引发健康问题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比高达60%,环境社会占17%,遗传占15%,医疗干预仅占8%。以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中医养生,符合国人文化传统,贴近百姓生活,令人认同践行。

  中医药特色成为世界医学优势。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笫一部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阿拉木宣言》,倡议各国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让全球目光聚焦中医药。2008年11月,世卫组织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北京宣言》,制订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原则和方向,折射了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的领袖地位。2009年5月20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首届中医药标准化国际论坛,56个国家186个中医药学术团体参会,开启了全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历史先河。2009年5月22日,世卫组织笫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传统医学决议》,首次以决议形式敦促各国全面发展传统医学,显示了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的旗舰领军作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机构达10万多家,中医从业人员逾50万人。国外有7所正规大学开设中医系,不少国家批准民办中医大学为正规教育机构。美国将中医从补充医学中分离出来形成完整独立的医学体系,全美中医高等教育机构达80多家,美国知名学府60%的医学院开设中医“替代医学”国有1/5人口年消费中医药达1.3亿英镑。不少国家立法赋于中医药合法地位,英国卫生部2008年5月向英国政府提交中医、针灸、草药立法草案,中医药将得到法律保护。中药产品国际销量大幅增长,2006年出口销售额达8.3亿美元[4]。        浏阳市于1997年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县)”,中医医院一直以来始终坚定发展信念,历经风雨创业,突出中医特色,创建了湖南省中医系统县(市)首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目前开放护理单元21个。被评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名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2.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        唯物史观昭示,在构成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加强人才建设,是发展中医药的根本保障。我国中医药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全国西医从业人数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20%[5]。目前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药的年轻人才越来越少,中医药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专家警示,也许不出50年,中医药不需要被别人废除,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迫在眉睫。        2.1中医药教育应姓“中”。中医药院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然而我国现有3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均面临西医化命运。大学全部课时中,1/3学西医,1/3学外语,1/3学中医。专业分化过细,学医的不懂药,学药的不通医,被德国慕尼黑东方文化研究所前所长波科特戏为“假中医”。不少中医经典课程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不断强化。学生还没从理念和宏观上掌握人体构造,就忙着和西医学生一样看解剖的人体标本,导致中医药思维无法在大脑中根深蒂固。一些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低下,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甚至连最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也不会背诵,离中医特色越来越远。众多中医药研究生不在中医药上下功夫,却热衷于按西医模式研究细胞分子,结果“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毕业后既不会“望闻问切”,也不会遣方配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被戏为“中医的掘墓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中医药院校担心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强西弱中”。国家应出台政策,明确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目标方向,切实改善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待遇。中医药院校还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医之道,根在文化”。“医乃仁术”、“悬壶济世”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崛起之魂。针对当前“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突出问题,中医药教育应锁定“中医传统文化根基”,坚守“中医思维方式”,留住“中医原始基因”,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关爱病人;精通身姿语言、善于交流沟通、和谐医患关系;探索生命起源、深究自然规律、开创中医春天。   2.2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师徒传承、以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长的重要途径。口传心授、因材施教、跟师实践,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亮丽特色。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然而,目前的师承教育面临“断挡”之危。1999年执业医师法的出台,既使医师资格准入步入法制化,也使师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师承制培养的中医虽然水平很高,但因西医知识上不了线,过不了执业医师资格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顶多算个“草野郎中”,靠“打游击”维生,许多师传“绝招”秘而不公,不少特效验方因此失传。临床教育的忽视也使“病床师传”遭遇尴尬,学生临床实践大幅减少,难以在带教老师的耳濡目染中领会成才。中医药是无法速成的职业。我国2009年6月19日首批表彰的30名国医大师都年事已高,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74岁,从事中医药55年以上。其中只有19位参加表彰会,且多为轮椅陪护上台领奖,还有一位在会前就去世了[6]。如果中医药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医药人才将青黄不接。国家应调整完善执业医师法,充分考虑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客观规律,制订师承教育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师承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请等实际问题,营造名医辈出的浓厚氛围,鼓励培养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铁杆中医”,使“伟大宝库”代有传人,生生不息。        近3年来,浏阳市中医医院按照“近期靠培训,中期靠引进,长期靠教育” 原则,引进中医专业人才68人,选送106人次到省内外进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业务考试、技能竞赛138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了医院发展。去年门诊19.1万人次、住院20179人次,同比增长121%、13.6%,医疗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强化中医药发展政策扶持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强化中医药发展政策扶持,提供公共卫生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发展中医药的关键。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不少地区不仅未达到倾斜扶持要求,更离中西医并重的要求相差甚远。中医药发展举步维艰,强化政策扶持实乃当务之急。        3.1加大中医药投入。首先,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医药投入机制。目前,我国中医药投入严重偏低,大量中医院迫于糊口生计,不得不弃“中”姓“西”,中医药特色服务严重萎缩。不少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自然不会坚守中医。浏阳张坊等7个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2008年人均收入只有1.759万元,仅为全市公务员年人均收入的39%,院均负债达102.5万元。国家应明确每年中医药投入标准,确保增长幅度适当高于当年财政正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并纳入预算,使中医药投入有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渠道;对政府主办并经绩效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其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将乡镇中医药人员养老保险等“五金”的集体部分及退休后的地方补贴工资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转移支付,省市县按比例分担解决。其次,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目前,近2/3的国家规定现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因价格明显偏低而处于亏损,未能充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中药加成原来是25%。去掉加成和处方调剂费,医院没了利润。应尽快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鼓励使用中医药,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扩大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医院中药制剂报销范围。再次,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因缺乏政策措施,中药资源无序采猎、粗放利用严重,资源濒临灭绝。素有“无草不成方”、“四大药王之首” 美称的甘草,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4890个高效药方的必备成分。近年来我国野生甘草面积锐减70%,经济蕴藏量剧降80%[7],中医药面临“无药可医” 危机。要采取措施,确保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同步发展。3.2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促进中西医结合,有利于取长补短,发挥优势。首先,要承认“不同”的客观性。中、西医的不同性、差异性、多样性,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态,是医学进步的标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中西医结合,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群芳,医学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其次,要统筹“不同”的共同性。保障全民健康是中、西医共同的目标。既然双方有共同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就能相互融合;既然双方有各自优势,它们之间的融合就能迸发出比斗争更大的积极力量。既看到相克的一面,又看到相生的一面,从对立面中汲取有益成分,发展壮大自己。2003年在抗击SARS斗争中,中西医结合成功治疗高达58.3%[8],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上显示了中西医“和而不同”的巨大威力。参考文献[1][4]张其成.中医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2009-06-11(10版)[2]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课题组.全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日报2009-05-20(07版)[3][7][8]王君平.中医药始终要姓“中”,人民日报2009-05-09(02版)[5]白剑峰.下代 中医在哪里,人民日报2009-04-02(15版)[6]王君平.国医大师如何代有传人,人民日报2009-06-22

中药学实习心得体会

  在实践结束以后我感觉这个暑假过得异常的丰富,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次真正的接触了与中药学专业有关的社会部门,进行了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亲身经历了本专业的工作流程,仿佛是一次模拟的职场人生,受益匪浅。

  联系到中医院实习是通过一位要好的初中同学,她所读的专业是药学(中药学方向)。今年过年的同学聚会上,我便听她聊起了她在寒假时14天的到中医院实习的经验。当时的我兴奋不已,直说暑假的时候也要一起加入她们的行列。

  八月初,我带着从辅导员那开的证明信,和好朋友一起来到了中医院报道。首先去科教科和那里的医生说明我们是来进行短期实习的学生,然后科教科开介绍信给财计科和药剂科说明我们的来意。在财计科交完费后,一位李老师带我们去中药房熟悉环境。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班。我们的实习期虽短,但实习的内容和其他大三、大四的实习生没有什么区别。每天和专属的指导老师一样时间上下班,在药房里协助老师抓药,有空的时候将缺的药材及时补够。

  还记得刚到药房的几天,我对药材所在的位置都很不熟悉,抓一味药就要问一次老师,烦的不得了。于是我在有空的时候用纸将药材的名字按顺序抄下,再多多转转药盘,刻意的去记记药的位置,甚至于想到一个联想的办法,比如从下面开始将药盘编号,将编号和药材的名字进行联想几天下来就对药材的位置有了大概的印象。

  然后再过了几天,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由于我们的中药学课程还没有学,所以我对药材的药性不是很清楚,老师一开始教我用药性的方法来归类,然后不知不觉地,下次再见到这味药的时候就自然想起了上次的暗示,回忆起了药的位置。

  在药房里的时光过得很快,每天都是站在药盘中间不停的抓药,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机械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度可言,只要是看得懂字,记得住位置的人都可以胜任这样的一份工作。药房里的老师每天都找不同的话题来聊,有时候说得火了甚至还骂两句,但我想,这也是因为工作本身没有太多的乐趣和潜力的原因吧。

  4天的实习生活让我和中药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记录下了中医院中药房里所有的药材,同时也将大部分的常用药材记在了心里。认识了300多种常用药材,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带我实习的老师和我算是半个老乡,老师很慈祥,她经常在工作不忙的时候教我一些认识鉴别中药的方法,也和我讲一些有关在药房工作的利弊,她说她在药房工作了三十几年,人情世故见得最多。我还在平时不用上班的时候去安娜老师家拜访了一回,老师带我参观她的书柜,里面全是有关中药的书籍,其中最老的竟然比我还要大上三、四十年。我在老师家借了三本书回去看,受益匪浅。

  在实习期结束的时候,老师为了些了一段实习鉴定,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兴奋了一天。她在评语中写到:“由于学习刻苦,目前已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这是对我的实习工作的一种认可,也是我这14天来不断努力的最大的收获。

  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在这写实践活动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社会中不断的磨练自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特殊的技能,学会更好的容入社会。

  这一次暑假的学习实践,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腊梅香子苦寒来”这次实践活动有苦也有甜,在魔力和充实自己的同时,让我更多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经体会到社会的更多方面。

药学专业认知的心得体会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其实,掌握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以大家最熟悉的麻黄为例,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那么其相对应的主治证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来,依次为外感风寒表证,咳嗽气喘和风水水肿。其他的药物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记忆。如此,只需记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就将其它内容全部记住了,既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不容易忘记,还避免了枯燥无味,机械背诵之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反复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每学完一个章节,我们都要反复思考,有必要对其中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利于知识积累,并使之条理更为清晰。如补虚药这一章的内容很多,它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节,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一节进行总结,再综合这一章进行归纳小结。如补气药中补肾气的有人参、西洋参、山,补脾气的有白术、白扁豆、大枣、蜂蜜;补阳药中脾肾双补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等;再深入到整章内容,阴阳双补的药物有鹿茸、紫河车、巴戟天、蛤蚧、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等。

  又如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有明目作用的药物有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有润肠通便功能的药物一般是带“仁”或“子”字的药物,如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瓜萎仁、苦杏仁、柏子仁、决明子、苏子等等。等学完了以后,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此外,个别药物还享有特殊的称呼和美誉,我们也可以将它们总结出来,如“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主一身上下诸痛”——川芎,等等。

  再次,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独立的、零碎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框架,中药学也不例外。只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掌握它,才能加深对功效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才能深入学习,弄懂,学透。

  比如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续断、白术均可安胎,但紫苏是行气安胎,白术为补气安胎,黄芩为清热安胎,杜仲、续断和桑寄生均属补肝肾安胎,其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

  此外,有很多人容易忽视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总论与各论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关的独立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统一体。总论内容要联系各论部分的具体药物,加深对其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各论部分又要以总论部分为纲,来指导每一章每一味药物的性能的学习。如以四气五味理论来理解厚朴、黄连的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以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来理解升麻、柴胡、牛膝的药性和功效特点,以归经理论来领会柴胡、白芷、山药的功效和应用等。

  有人认为,“学药之苦,苦若服药”,而我觉得“实践出真知”,只要在学习中不断深化探索,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一定会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学习中药就不应是一件枯燥而困难的事。以上就是我对中药学学习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在今后的学习中感到快乐,并能快乐地投入学习。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学习中药药剂学的重要任务是能够将中药之城合适的剂型,而所制成的中药剂型必须是有效、安全、稳定、可控的,保证生产出来质量优秀的药剂符合医疗卫生的工作需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了《中药药剂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普通药剂学中没有的知识,为我们以后的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中药药剂中的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可以发挥方药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的特点,液体吸收快,奏效显著,溶剂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同时汤剂的质量也有着诸多影响因素,如中药品质,中药粒径,煎药器具,火候,次数,用水等等方面,同时在汤剂的煎煮中也有很多的中药不能与群方一起煎煮,如矿石类贝壳类应先煮,而藿香、薄荷、青蒿等宜后下,而阿胶、蜂蜜等宜烊化等等不同的煎煮方式,这些煎煮的工艺均影响着汤剂的质量,由此可见在中药药剂有今天的辉煌也是在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得到的。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上进一步学习本门课程,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觉得很难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规律。每一类药材都有一定的鉴定规律,因为每一类药材都是一个器官,植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统一的规律。如根类有根类的特点,花类有花类的特点。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前面概述,就谈到本节的药材鉴别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可以参考复习思考题,来帮助学习。鉴定药材一定要参考历史,中药收载于古代本草中,经过历代不断继续、修改、增加药味与内容。古代本草是我国的伟大宝库,学习中药必须了解本草历史变迁,所以要了解一种药材首先收载于那一种七草,这必须要背下来。并了解从首载本草到今的药材其来源品种是否一致,要把握规律,将首载本草加以归类。

  总之,自学过程中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可以综观中药学的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以中药为的作文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即使那是在远古时代,还是古老的传说,但他的确为人们找到了具有价值的植物——中药。

  从远古部落成立开端,中药便已产生,它似乎已成为我国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了。

  说到中药,不少人会联想到巨著《本草纲目》上面记载了许多功效的多种草药,是中药界的传奇,神话。

  我对中药感兴趣是由于它们的名字。每每看到泽漆,苏叶,艾草,一品红,白苏,马蹄莲,便有一种莫名的欣喜,究是怎样的东西,才会有如此美妙的名字。可等到真正接触到的那天才知道它只能是药,没有多大的观赏价值。

  那时还很小,常常因“爱美之心”而去改变对一种东西的喜爱,于是没有多久便败下阵来。

  而又在懂事之后,拿着《中药大全解读》翻上一翻,便又觉得兴趣来了。我想摸摸图上画着的,看似微小却又有很大作用的小东西,于是我拿起背篓,打算进山里实地考察一番。凭着多次查阅后的记忆,开始与地上的小可爱们打起了交流。它们有特殊的味道,却也没有煎熟后的清苦。我有了大胆的尝试,能尝一尝吗?当牙齿开始轻微咀嚼,我的味蕾便开始感受到了苦涩,我不打算放弃,直至舌头变为浓厚的绿色时,还傻笑着说好苦。

  无疑的,我爱上了中药,因为它让我变得单纯起来,因为它的清苦 为中国的历史,也为我的生命划过一道亮丽的笑颜。

  长期喝中药的人,被我们称为药罐子,那也就是熬制中药离不开药罐。那不是现在的金属具器,而是中药有着一样的故土。从前是中药生长在泥土里,如今要用做药剂,依旧是被药罐融化翻滚,最终还是归了根。因为中药是中华的文化,最终也会归根中华的。

  “年纪尚轻却做着老年人的事”事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我从来都是笑笑了之,因为我也没必要与一群啥也不懂的人说理由。是时过境迁,社会已然成为这样了?年轻人热爱中医,喜欢中药就是老成。我从来不这样认为,我喜欢中药生长的生机盎然,我留念中药带给我的乡土气息,我幻想着中药凭借大自然的力量将人治愈。它并不令我更加老成,反而激荡起内心的热血。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中,已经有许多人不相信中药,甚至认为那是过家家,漫长的疗程,微薄的效果耗财又耗力,这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当外国人不断在中药这版块下功夫努力专研时,中国人却在那羡慕别人的高超技术,早已忘了本,是你们的“激情”冲走了中药,折断了它原本的根。

  我曾在家里看到过十分古老的草药医术,家里人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只是年代久远一些,字迹,图样已不清楚,想着去网上一翻,竟也是未知。我很震惊,但也不知该说什么,是怪我太过深究,还是怪人们没有保护好这些书。也许不止这些,于我而言,都是未知。

  我之前总想透过书,想要拿出书里那株清热解毒,微甜的板蓝根。它是那么的常见,却又给了我距离感,我想把它捧在手心里,细细端详着,感受着它的力量,来自整个中华。

  你来自历史深处,归根于哪儿?我替你寻找。

  数千年后,你一跃,跃进文化的怀抱,你身后眼里有着中药倒影的少女真诚的笑着。

中药资源学

  ②中药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

  ③中药资源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④道地药材研究和定向培育

  ⑤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资源开发

  ⑥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应用

  ⑦中药资源的科学管理

  2.试述17个国家批准建立的全国性中药材专业市场。

  安徽毫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成都市荷花池药材专业市场;河北省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广州市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山东鄄城县舜王城药材市场;重庆市解放路药材专业市场;哈尔滨三棵树药材专业市场;兰州市黄河中药材专业市场;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湖北省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湖南岳阳花板桥中药材市场;湖南省邵东县药材专业市场;广西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广东省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

  3.试述中药资源的保护策略

  ①开展资源普查与科学评价

  ②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

  ③广泛宣传和加强执法,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④合理开发利用:

  ⑤加强药用植物物种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的建设

  ⑥寻找稀有濒危中药材的代替品:

  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4.论述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四大原则以及可以综合开发利用的产品类型。

  四大原则:①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②资源的充分利用原则

  ③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④遵循中药资源区域分布规律的原则

  可以综合开发利用的产品类型:

  ①非中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中药保健食品的开发,中药化妆品的开发,中药香料和色素开发,中药天然农药开发,中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开发。

  ②非传统药用部位的利用:如酸枣,果实可制成果茶、果酱和用于酿酒,种仁为中药材“酸枣仁”,树叶可用于提取芦丁、或作茶叶,果核可制活性炭,酸枣树是优良的固沙和薪柴植物。人参茎叶可制成人参茶,人参花制成参花精,人参果制成冲剂和参果酒等,经综合利用后,人参全株各部分均可开发成产品,大大提高经济价值。

  ③生产废物利用:大多数中药渣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油、挥发油等,可回收利用。

  5.试述“中药新资源”的概念及其可能的寻找和开发技术途径。

  “中药新资源”的概念:指新发现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物质是人们通过一定手段获得的,不经过化学修饰面可应用于临床或作为制药原料

  可能的寻找和开发技术途径

  ①利用本草与方书文献:如翻阅《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

  ②挖掘整理民间民族医药:如藏族、蒙古族的《四部医典》、《蒙医医典》、《藏药志》等著作都记载了一些独特的药材和理论体系。

  ③扩大药用部位: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的利用往往只是使用动植物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其余弃之不用,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④从海洋药物资源发现新药源

  6.论述中药资源开发的原则和内容

  中药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资源保护和货源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②资源的充分利用原则

  ③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④遵循中药资源区域分布规律的原则

  中药资源开发的内容

  ⑤中药新药的开发

  ⑥传统中药资源的再开发与综合利用

  7.试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增强民众保护意识,以法为本,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②保护、修复中药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奠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③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中药货源可持续利用

  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促进中药资汉可持续利用

  ⑤挖堀新的药用资源成药用部位,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⑥矿物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学学习心得体会

  一、与中医的渊源

  对中医、中药我自小是有接触的,小时候住的巷子对面就是县城的中医院,印象中生病了妈妈就会带去中医院找相熟的医生看病,有时妈妈晚上才得空,就去医生的家里看,医生都是相熟的乡邻,吃上几剂中药病就好了。外公、舅舅是开中药铺的,小时候去外公家对那一整面墙的各种中药也是充满好奇的,没事就在柜台看表姐给客人捡药,当时很佩服能她能记得那么多种药分别放在哪个抽屉里。大学毕业刚工作时还看过《思考中医》、《人体使用手册》等畅销书,当时感觉中医博大精通、好玄妙,好难懂。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中医反而渐渐淡出身边,生病了还是习惯去看西医,各种检查、各种西药和输液。去药店买药,药店也是经常给你推荐各种头孢啥的消炎药、激素、抗过敏药。等自己有了小孩,也是一生病就去带去医院看医生,看多了发现医院都是标准处方的,诊断是什么病后在系统里选药,基本所有的小孩都是开一样的药。我儿子咳嗽,在医院喷雾吃头孢就减轻,但是停药后没多久又加重,反反复复,我对西医产生了质疑。身边有朋友建议看中医调理一下,我开始留心别人介绍的好中医,自己也有意识多看中医有关的书和课程,买了一堆黄帝内经之类的讲阴阳辨虚实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书。总而言之,个人是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的,但是苦于没老师带入门,那一张张药方每个字都认得,但是却不知道功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药不同。

  二、初识经方

  第一次听说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是在孟倩老师的中医课程上,她推荐了中医初学者的几本书之一,书是屁颠屁颠都买回来了,可惜自己还是看不懂吃不透,最后束之高阁。机缘巧合,2016年初看到古求知老师有开“大众经方”班,知道古老师是黄煌教授的高徒,赶紧报名学习。那期课程,古老师是按常见病分类,给介绍各个常用经方。比如咳喘病的经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边学习,一边也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开个方练练手。记得:给感冒肩颈痛的同事开过葛根汤,给痛经的同事开过红花酒和温经汤,给高血压失眠的妈妈开过黄芪五物汤,给口腔溃疡的老公开过甘草泻心汤,给自己开过越婢加术汤等。但是在根据病症具体选用方时,还是似是而非,抓不准方证。但是起码通过学习知道了常用经方的名字和大致的作用,把经方比喻作人的话,就是认识了这个人,人跟名字对上号了,但是这个人的性格和本领还摸不透。

  三、辨别体质

  接触经方后,对黄煌师爷是向往不已,师爷来广州的讲座热情高涨地参加了,2016南京的经方班也请假去南京参加了,通过学习对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会从一个人的体型、外貌、神态、性格来辨别是什么体质的人。每首经方都有它适用的方证、适用的人群,适用体质的人用该方就安全、起效快,“方--病—人”一体辨证治疗。平时我也有意识去找身边的“柴胡人”、“半夏人”等,建立了根据体质类型去选类方的思路。比如柴胡体质的人感冒用小柴胡汤,麻黄体质的人感冒用葛根汤。作为理科生的我不禁就想捷径:是否可以从《中医十大类方》附注的病名所用的方里按体质用方?但是古老师说:这样学经方就学死了,经方是很活的,要抓“方证”。

  四、跟诊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舌淡”、“苔黄腻”“肌肤甲错”、“半夏线”等辨方证时老师经常提到的“证”到底是怎样的?非常庆幸古老师开了跟诊班,第一时间抢了个席位。通过几次跟诊,体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也解了之前的很多困惑。

  1.老师问诊很详细,吃喝拉撒、睡眠、心情都不放过,面诊、脉诊、舌诊、腹诊、腿诊全面来看,然后抓最重要的点(最大问题)来用方,然后再通过加减味来覆盖其它或然证。

  2.经方治病靠的是方,不是药。同一味药,不同的配伍,效果就完全不同。老师开方的思路是合方,而不是合药。就像打仗靠的是排兵布阵,而不是单个兵。

  3.一定要抓主证,可能诉求的是不同的病但只要主证是一样的,那就是用相同的方。有次跟诊好几个病人是不同的病,但最终用的都是血腑逐淤汤加减。

  4.病症明显的或急症,就只从病考虑开方;慢性病或调理体质的更多的是从体质考虑开方。

  5.要重视病人的性格、情绪。比如性子急容易发脾气的人,是身体失衡了,用对药了,就不容易发脾气了。就正如不同性格的人容易得的病也是不同。反过来,病人若能主动改变他的性格,去除了致病的根,自然病情也会有所好转。

  6.对药方里药的用量也有了较直观的认识,一般尽量按原方比例用,一般药用量是20g,细辛是3g,麻黄5g等。

  五、总结

  诚如老师说的“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中医是以人为本,做的是“拨乱反正”事,将病的人纠正成“中正平和”之人。经方是学中医的捷径,经方是中国流传千年的瑰宝,感谢古老师的倾囊相授,我后续会多多研读老师相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学了中医后,我心中有颗种子,希望以后在中医上也能学有所成,为家人、朋友、乡亲邻里的健康护航。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题目

鼓励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录